如何評價東野圭吾的《惡意》?
想知道一些細節方面的評價
如何評價《惡意》?答:我心目中東野的最佳作品,沒有之一。
首先表明一下我是東野大神的忠實粉絲,自從大三一次偶然機會讀了他的處女作《放學後》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的愛上了這個日本大叔的作品,從此便踏上了追東野作品的不歸路,這麼多年下來陸陸續續讀了二十幾本東野大神的作品,說實話由於東野大神創作時間長,作品產量多,不可避免的作品質量也就良莠不齊,幾本知名度最高的大家應該也都比較熟悉,這麼多東野圭吾的作品,從獲獎角度來說,《嫌疑人x的獻身》應該是成就最高的,而且創意確實也足夠精彩,當時看完時也很震撼;從讀者支持率來說,《白夜行》算是名列前茅,被譽為東野作品的無冕之王;包括最近剛出的《祈禱落幕時》和《解憂雜貨店》也都得到了大家的一片叫好。但是作為一名讀者我最喜歡的卻是《惡意》這部作品,是因為我初次閱讀這部作品時,得到的那種震撼,在閱讀其他作品時再也沒有體會過。
偶然的一次機會,看到了章鏵文的這篇書評,寫的很好,完全寫出了當時看完這本書時的感受,最好的書評配最好的作品,分享給大家。原文轉貼,對東野大神和章鏵文大牛表示崇高的敬意!──────────分割線──────────那些無從揣測的惡意作者:章鏵文「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就是看他不爽!」在我看來,《惡意》是東野圭吾最好的作品。 《白夜行》里的男孩子,為了喜歡的姑娘,不惜完全毀滅了自己,而《惡意》中的野野口修,只是出於根本說不清道不明,不知從何而起,卻也無法終止的惡意,精心設計了一場謀殺。更讓人可怕的,不是他所殺害的人是一直幫助他的朋友日高邦彥,而是,野野口修窮盡最後的歲月也要玷污日高的整個人生。甚至,殺害他,都只不過是一個開始步驟。 日高邦彥是野野口修的國小、國中同學,長大後二人同為作家,但是日高很顯然比野野口要有寫作才能,他們二人再次相遇的時候,日高已經是一個小有名氣的小說家,而野野口仍然籍籍無名,雖然一心想成為作家,但是這條路卻走得並不順暢。成名後的日高並沒有將野野口拒之門外,而是好心地將他介紹給了兒童讀物的編輯,為他的作品找到發表的渠道。
就是這樣一個可以稱作是野野口的恩人的人,被他用鈍器砸暈,然後勒死了。 謀殺案的解決並沒有花費偵探加賀恭一郎很多的時間,當加賀發現野野口在關於案件的記錄中有幾處故意為之的錯疏之地時,野野口很坦然地承認了自己的罪責。 可是,案件並沒有由此結束。 在書中,野野口一直不願意提及他的作案動機,在加賀的努力下,我們可以看見,事實被一點點揭開,各種微小的證據,都在此時證明著,其實,野野口才是受害者。 一個偽善的,可怕的,甚至有些變態的日高形象浮現出來。他將野野口的作品據為己有,還藉此成為了一個暢銷作家。他拍下野野口想要刺殺自己的錄像,收藏好留有野野口指紋的兇刀,野野口與日高邦彥的妻子初美產生了曖昧的關係,這一切都成為日高邦彥要挾野野口做自己的影子寫手的條件。 為了維護初美,野野口接受了這一切,並將它們視之為命運的安排,最後,二人竟然演變成了親密的夥伴關係。可能這就是所謂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吧! 1972年,斯德哥爾摩的一家銀行遭人搶劫,搶匪劫持人質與警察對峙了130小時之後,主動放棄,在對他們的審判中,四位人質都不願意出來指控,甚至還募集資金要救他們。這種在意識到無法掌控自己的生命之後,對控制者的情感反轉,就被稱為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可惜最後,初美卻因為車禍而死,野野口並不認為這是一場純粹的意外,因為那個雨夜,貨車司機說,初美是忽然出現在路上的。也許,是被人推出人行道的! 為了給心愛的女子報仇,為了自己應該享有的尊重和榮譽,野野口策划了這起謀殺。他之所以不願意提及自己的殺人動機,完全是為了那位他曾經深愛的,已經離世的女子。逮捕時,加賀才知道野野口已經身患絕症,時日不多,調查的過程見於各種報章,野野口成為了讓人同情的殺人犯。
這個結局,讓人覺得悲傷,日高的死根本就是咎由自取,如果故事就此落下了帷幕,也不啻是一個布局精密的推理小說,當然也僅僅只是個推理小說而已。 接下來東野圭吾將故事引導向了一個令人驚恐的方向。 這就是這本書被很多人推崇的地方,案件結束了,故事卻並沒有結束,最讓人驚嘆的排布才剛剛開始。 多事的加賀警官卻並不願意就此罷手,他認為的問題出在哪兒呢? 是進入打字機時代後不該出現在手指上的寫字的老繭?還是類似斯德哥爾摩綜合征的「親密無間」? 當虛偽的皮相被一層層地剝開,野野口蒙滿塵垢的心靈被加賀托在手中,捧到了讀者面前。這一切都是陰謀,沒有婚外情,沒有代筆,沒有威脅,只有野野口一年多的精心策劃和實施,這樣的費盡心機,昭示著結果日高的性命只是一個開始,野野口真正想要的是謀殺他的一生! 拍好錄像帶,藏好刀具,收好初美的照片,抄好日高寫過的每一本書,他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以一個創作者的想像力和營造力,緩慢而又孜孜不倦地進行著劇情的設計和完善。他甚至提前毒死了日高隔壁鄰居的貓,只為了讓大家相信,日高本就是一個視生命如草芥,殘忍暴戾的人。 日高已經死去,但這卻無法消磨野野口在黑暗中肆虐生長的惡意!死亡不是結束,只是開始。 如果沒有加賀的堅持,野野口這件用自己和朋友的生命創造出來的作品,當真是一部傑作,蒙蔽所有人的傑作。「即使賭上自己所剩無幾的人生,也要貶低對方的人格,這是怎樣的一種心態啊?」
在加賀調查當年與野野口相關的校園暴力時,他想起了自己失敗的教書經歷,他的學生也遭遇了暴力,而自己卻無力去拯救他。 當他問施暴的學生,為什麼要打人時。 孩子回答說,「總之我就是看他不爽!」 這麼一句毫無邏輯,毫無道理的話,卻讓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慄。 野野口修和日高邦彥住在同一個街區,上了同一所國小和國中,野野口被校園暴力不想出門的時候,日高天天找他結伴去上學。日高有原則,有正義感,從小就敢直面校園暴力,而且為人謙和,待人有禮。「不管對誰,他總是非常親切」;而野野口,內向,膽小,為了逃避被暴力,主動去做了惡人的跟班,參與欺負日高的行動。即便如此,在日高成為暢銷小說作家之後,他仍然提攜想成為作家的野野口,甚至在得到了野野口參與校園暴力的證據之後,還幫助他隱瞞事實。 單從這樣的人物關係上看,日高完全就是野野口的救世主。可惜,恨意卻早已深植,聖經說,人生下來就帶著原罪,這些原罪被分為七種類型,其中之一被稱為「嫉妒」! 野野口的母親非常不喜歡那個在她看來十分低級的街區,她總是用一種高人一等的語氣數落著她的鄰居們,「如果不是丈夫的工作需要,絕對不會到這裡來居住!」而這一切在幼小的野野口心中也烙下了深深的痕迹,從家庭來說,他對日高是有心理優勢的,但是,與日高在一起的日子,是野野口的內心最無力的日子,而日高的存在更突顯了這一點。日高對他所做的一切讓他產生了極度的自卑感,可軟弱的野野口修卻連痛恨自己都無法做到,於是只能將自身的一切過錯歸咎於日高邦彥。 明明是一個破爛街區中的小孩,憑什麼獲得大家的喜歡? 明明打不過那些實施暴力的人,憑什麼要去多管閑事? 憑什麼他能成為暢銷作家,而我只能做兒童讀物的作者?憑什麼得癌症的人是我,而不是他?
憑什麼讓他握著關係我名譽的證據? 憑什麼? 憑什麼? 這種自負與自卑的結合在野野口的心中產生了強大的扭力,不甘與嫉妒讓他的心理最終變得畸形,恨意便如同生長在野野口身體里的癌細胞一樣,最終讓他迷失了自己。 更可怕的是,對於野野口來說,這樣的情緒已經超越了意識的存在。在他忙於恨一個人的時候,在他忙於拼盡全力毀掉日高的一切的時候,滿腔的惡意填滿了他,以至於他已經無暇去尋找那惡意的源頭。 至今仍然記得午夜第一次讀完《惡意》後,心中凜冽的寒意。 我想像不出來,在漫長的一年裡,野野口修是用什麼樣的心情面對日高邦彥,我更想像不出來他是如何任憑時光磨礪著恨意的鋒芒,耐心地等待著時機的到來,猶如一隻緩慢靠近獵物的豺狼。 很想知道,當野野口在記事本中記錄下日高的死亡時,他是怎樣的心情;當他的計劃一步步得以實施時,他又是什麼心情? 東野將人性中的陰暗放大到了極致,讓我們不得不去正視它。合上書之後,在很長的時間裡我在反思自己是否有過如同野野口一般的想法。其實,生活中的我們,可能更甚於此。毫無來由地討厭一個人,也許僅僅是因為一句話,一個動作,甚至某種氣味。上天從來沒有賦予我們判斷一個人的權利,上天也沒有給予我們任何優於其他人的特質。雖然我們總是在標榜著平等和平和,可是,看看現實中的我們吧,我們冷漠的眼神,我們小小的掩鼻的動作,我們微微皺起的眉頭,這一切也許都是內心微小的惡意。
──────────分割線──────────(2016.5.17更新)最近在和幾個朋友聊起關於閱讀東野圭吾作品閱讀感受的過程中,發現很多朋友讀東野的流程基本都是,從閱讀最經典的或者讀者評價最高的幾部作品入手(大多數人估計都是從《白夜行》《嫌疑人x的獻身》《惡意》這幾部入手),看完之後就會獲得非常棒的閱讀體驗,於是一下子成為東野鐵粉,然後就會找其他東野的作品來看,之前答案里也提到過,東野的幾個比較典型的特點就是:作品跨越時間長、題材種類多(很多甚至都不是推理小說題材)、產量非常高(導致作品質量相差大)。
作品跨越時間長,東野從1985年憑藉《放學後》獲得江戶川亂步獎之後開始專職寫作生涯,到2016年三十年間作品一直不斷,但是作者的年齡是在不斷發生變化的,不同的經歷直接影響了作品的題材、風格和主題,例如東野最開始的兩部作品是《放學後》和《畢業》,都是校園題材,《秘密》是在東野和妻子離婚之後潛心醞釀一年的作品,《時生》是作者身邊的朋友大多數已經有了孩子,在考慮大家為什麼要孩子的原因時所產生的作品。
題材種類多,個人感覺東野的作品大多數還是偏向於社會派的,基本上作品中都會包含一些對社會問題的思考,例如《虛無的十字架》就是關於罪與罰的社會道德議題的思考,但是也有一些傳統的本格推理作品,《放學後》應該算是吧,還有一些甚至都不是推理作品,例如《變身》,就有點科幻的感覺。
產量非常高,在這裡給大家推薦豆瓣里homeless的一篇日記,《東野圭吾作品列表(2016.3.1更新)》(東野圭吾作品列表(2016.3.1更新)),這是個人認為最完整的東野圭吾作品列表,以後大家可以按圖索驥的買書來看了,言歸正傳,由於作品產量高,作品質量高低不一也就是正常的了,經典的幾部我就不再重複,在我所看的作品中《美麗的兇器》和《十一字殺人》,我就覺得是非常一般的作品,不推薦大家閱讀。
羅嗦了這麼多,下面切入主題,說說個人對於如何讀東野作品的一點想法,先來介紹自己的閱讀歷程,我很幸運,第一部接觸到的作品正好是大神的處女作《放學後》,從此化身腦殘粉,當初我的想法就是按照作者的作品順序,啃完大神的所有作品(那時候naive的認為大神是一個純粹的推理小說作家,後來看了幾部非推理題材的作品之後,修改了自己的目標,就是把大神的所有推理題材作品啃完),但是那個時候東野在國內還不是特別火,因此國內引進翻譯的作品並不太多,而且國內引進作品的時間順序和作品正式的寫作發表順序是不相關的,於是我就在網上搜,搜到有什麼就買來看,後來慢慢的引進的作品逐漸增多,我就簡單看一下內容介紹和評價來有選擇的看,到現在為止基本將幾部經典作品都看過了(因為看過韓版《白夜行》的電影,所以原作一直還沒看,書買了暫時晾在那;另外《幻夜》和《單戀》買來還一直沒看),現在再看的就是一些普通之作,因為胃口已經被之前的經典慣壞了,所以無法獲得當初看完東野作品的閱讀快感,現在甚至已經有點想放棄啃完所有東野作品的想法了,這就是所謂的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吧。
結合自己的閱讀經歷,我給大家提出以下幾點閱讀建議,大家覺得有用可以一試,如果覺得不合適就不要理睬,咱們求同存異,不要相互攻擊:
(1)按照時間順序進行閱讀,《東野圭吾作品列表(2016.3.1更新)》(東野圭吾作品列表(2016.3.1更新))已經給出了大神作品的具體時間年表,大家可以按照這個進行閱讀,因為這幾年隨著東野大神逐漸被中國的讀者所認可和追捧,國內出版社已經大量引進大神的作品,其中南海出版社(貌似現在改為南海出版公司了)算是主要的引進方,其他出版社零零星星也都有引進,這就為我們靈活選擇作品提供了便利條件;
(2)不要考慮全部閱讀,之前我也說過,東野作品由於產量多,所以不建議全部閱讀東野的作品,可以根據個人愛好,選取東野作品進行閱讀,以自己為例,我就會排除非推理小說作品,當然像《解憂雜貨鋪》這種神作,雖然不是推理小說,但還是不能錯過的;
(3)按照系列進行閱讀,按照有的讀者的觀點,一個推理小說作家是否成功的一個主要標準是自己有無一個以自己塑造角色為主角的系列作品,例如柯南道兒筆下的福爾摩斯,「推理女王」阿加莎塑造的波洛和馬普爾小姐,島田莊司的御手洗潔等等。
東野大神筆下成系列作品的主要有三個:加賀恭一郎刑警系列、神探伽利略湯川系列以及名偵探天下一大五郎系列。三個系列中都有自己經典的作品,《惡意》、《新參者》、《祈禱落幕時》都是加賀系列作品,《嫌疑人x的獻身》、《聖女的救濟》屬於神探伽利略系列,《名偵探的守則》則屬於天下一系列,都是值得一看的作品,個人最為喜歡的是加賀系列,他的作品基本都已經看完,在此推薦一下,而且整個系列還穿插加賀的愛情和親情兩條主線可以增加額外的閱讀興趣。情節的轉變讓我感覺自己像個白痴一樣被東野圭吾玩弄於股掌之間
昨天剛剛刷完第三本東野大神的書,感覺腦子要被燒掉了,但是又感覺能跟上他的節奏了,真是高興壞了。
惡意這本書,讀之前我就在揣摩和腦補這個書名的意思。讀完之後,東野果然沒有讓我失望。每次感覺這個故事要講完的時候,我就會看一下讀了多少,然後告訴自己東野不會就這麼簡單講完的。細節方面。小說開始的殺貓,淺淺帶過卻在腦海揮之不去,我堅信這是個重要環節,果然最後又提到了。野野口簡單的殺掉鄰居家的貓,然後寫在手記開頭,只是為了渲染日高的對生命不屑一顧和冷血。這個細節稱不上重要,卻很成功地刻畫了人物性格。
小說分為三個部分,野野口發現日高被殺,野野口殺掉日高的原因,野野口殺掉日高的真實細節和真正動機。老實說從中間開始我就有預感野野口殺日高的動機就是沒有動機,是非常單純的。
一,野野口照常到日高家做客,老友之間親切交談。回家後又接到日高電話說有事情要談約到八點,再次前往就發現日高被殺,然後報案接受調查。這是最表面的一層。
二,野野口和日高事兒時的同學,許久未聯繫,偶然重拾交情後成為朋友。一次野野口到日高家做客便對日高的夫人初美一見鍾情,兩人迅速墜入愛河。因為日高有可能成為兩人之間的重要阻礙,所以兩人決定殺掉日高。不料野野口殺人未遂還被日高抓住證據,野野口為了保護初美便沒有自首任由日高壓迫。日高逼迫野野口稱為他的影子作家,毀了野野口成為作家的夢。初美因車禍去世,野野口痛不欲生,認為是初美為了挽救自己而自殺。很長時間過去,兩人竟成為合作夥伴,傳說中的斯德歌爾摩效應。千載難逢的機會,日高工作室的窗戶沒有關,離去的野野口又折回庭院爬進窗戶用鎮紙打昏日高把他勒死。大仇已報。
三,高潮,開了掛的加賀看破了一切。幼時的野野口和日高住在一個街區,野野口內向自閉,而日高待人友好有正義感。野野口的母親覺得這個街區的人低級自然給了野野口很大的影響。初中時野野口遭遇校園暴力被人欺負,但懦弱的他沒有反抗而是成為了壞人的跟班,甚至和壞人一起欺負每天陪他一起上學的日高。而日高沒有向壞人屈服,在拿到有損野野口名譽的照片之後仍幫他保守秘密。
畢業之後多年兩人再次相遇,日高已是小有名氣的作家,野野口成為了老師,兩人成為好友。為了幫野野口圓作家夢,日高幫他介紹了很多有幫助的人,給了他很多機會。日高像是野野口的燈塔,像是恩人,日高的幫助在野野口的眼裡像是施捨,讓他產生了自卑感,正因這樣的日久天長之後,惡意便開始生根發芽。本性就自卑軟弱的野野口什麼都做不了,把自己的一切過錯歸咎於日高。 憑什麼這個破爛街區的小孩能受到大家的歡迎。 憑什麼他有勇氣反抗那些流氓小混混而我只能屈服。 憑什麼他握著有關我名譽的證據。 憑什麼他能成為暢銷書作家而我只能寫兒童讀物。憑什麼我得了癌症而不是他。
野野口對日高的恨,對日高的惡意填滿了他,他迷失了自己。在得知自己得了癌症之後,野野口便開始策劃這次謀殺,殊死一搏。野野口不惜花幾個月的時間抄寫日高的作品只為污衊他抄襲自己,在日高家做客時偷走初美的照片和圍裙,把自己做好手腳的刀子和錄像帶放入日高去加拿大的行李裡面,聽日高說鄰居家的貓很煩人久殺掉它讓人以為是日高殺的。靜候時機,殺了日高。殺人,才是剛剛開始。野野口是要貶低日高的人格,毀了日高的整個人生。就算被捕也不怕,即使賭上自己所剩無幾的人生,也要貶低對方的人格。這是怎樣的一種心態啊。說不清道不明的,虛無縹緲的惡意,究竟是什麼時候滋生在野野口修的心裡的,如此無窮無盡愈演愈烈。「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我就是看他不爽。」用盡自己所剩無幾的生命,也要玷污日高的人生。
尤其令我竊喜的是,當我讀到野野口拒絕回答作案動機的時候我就有預感作案動機就是沒有動機。當然我能切身體會這種惡意因為我心中也曾出現,而東野徹底讓我正視它了。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話,優不優秀有沒有才華討不討人喜歡,根本沒有理由,我就是討厭他,如果有可能我真想讓他徹底消失。想拿走我的東西,門兒都沒有,生是我的死是我的,除非我自己不想要了,否則誰也別想碰。我甚至在深夜反省過自己為什麼會有這種變態畸形的心理。野野口修是受害者,日高邦彥也是。東野圭吾放大了人心中渺小的惡意,野野口在生命最後的殊死一搏令我拍案叫絕直呼過癮。
現在終於明白了書名上的話。讀完惡意,才算真正認識東野圭吾。
白夜行為愛粉身碎骨,惡意因恨萬劫不復。xt 16.3.2 22要是看書的過程中不知道後面還有多少頁效果會更好。
一旦一個人的慾望無處釋放,只能壓抑。他的內心必會產生惡意,一種自己得不到也不甘讓別人得到的恨意。
《惡意》這本書是東野圭吾的作品裡我唯一鍾愛愛的,感覺在心上開了一槍!野野口非常透徹地給我們展現了對一個人的惡意究竟可以做到什麼地步——殺了他,致他於死地,讓他從我面前消失,不,這些都還不夠。我要毀滅他的人生,還要玷污他的人格,我要奪取他生前擁有的、以及死後將會擁有的一切。
(此處嚇得抖了一下~)
我覺得東野圭吾真的太聰明,為了刻畫野野口這個人物,他在小說里絞盡腦汁、費盡心思、一次次地反轉再反轉,通過事實、證據、供詞、推理,一點點滲透,終於把野野口那副醜陋、扭曲又可怕的模樣像拼拼圖一樣拼了出來。與此同時,隨著劇情的發展,他也一步一步地讓我們看到了野野口心裡的那顆生根發芽的惡意的種子。
他讓我們感受到,這個男人,對,就是為了這樣一些或大或小的原因,可以恨一個人恨到這種地步!實在讓人不寒而慄。
其實我們覺得野野口可怕、可憎、陰暗,正是東野圭吾整部作品用力表現出來的。他從一開始,就在通過各種手法隱藏,隱藏野野口的惡意。如果小說一開始就讓我們看到了野野口的恨,雖然他的內心即便是沒有變化的,那麼我們讀過以後也不會如此震驚。
所以,東野圭吾給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人「隱藏」的惡意。他把惡意藏起來了,默默的恨著,默默的變大,最終變的無法挽回。
特別佩服東野圭吾,看他的小說讓我有種特別痛快的感覺,文字可以直接插進心臟嗎?可以。
《惡意》更多地在寫人性。東野圭吾對人性的把握深刻又很真實。看完我就在想,我的心裡這顆「惡意「的種子長到多大了呢?
忘了在哪裡看到的一句話:我們感覺到別人在炫耀什麼,反而恰好是我們缺少什麼。內心或多或少會感覺到一絲不公,問老天一句憑什麼。正是這一點的不悅,讓我們產生了惡意。套用小說里的原話: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就是看他不爽!為什麼他可以那麼有錢,而我卻這麼窮?為什麼他的身邊總有人圍繞,而我卻總是孤單一個人?為什麼他生來就有那麼好命,而我卻事事不順?為什麼他天生美麗,而我天生醜陋?…………
人啊,永遠是貪婪的。渴望擁有卻永不滿足。
我們何嘗不會懷有惡意?
而野野口,只不過是把這份惡意寄托在一個人身上,才顯得如此令人震驚。為什麼好事都被你一個人佔盡了?為什麼好人都被你一個人做盡了?為什麼你的小說受人追捧?為什麼你敢挺胸抬頭的活著?你明明是在這下等街道出生的垃圾,有什麼權利過的比我好?不公平!不公平!
也許,東野圭吾想表達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切讓野野口看到自己不足卻又無能為力感到痛苦的一切吧。
「毀了他,毀了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就是看他不爽」
野野口既然有如此縝密的心思 ,那為什麼寫不出好的作品呢?他完全可以把他的故事寫成書 ,當然是在他沒有把殺人的計劃付諸實施的情況下 ,這樣一看, 野野口就很有是東野圭吾自己的感覺, 這是看完整個故事我唯一疑惑的地方。
當然這只是一個故事。 不過不得不說這個故事敘事的方式,思路很獨特。故事以兩個第一人稱交叉敘述,讓讀者在身份轉換的同時了解事情的原委。雖然說從一開始我就隱隱感到嫌犯就是野野口, 但是怎麼也猜不到結局是這樣 ,而且從讀到一半開始, 我就不只一次的認為故事要結束了, 可是每當這種感覺出現 ,加賀刑警都會提出新的疑問 ,支持故事繼續走下去。原本我以為這是個很普通的推理小說, 故事情節不獨特, 殺人動機不獨特, 想要剖析的東西也還好, 可越讀下去 ,越驚訝 ,故事越吸引人 ,一切都與一開始背道而馳 。我的不屑也變成了佩服。野野口的老謀深算不稀奇 ,但是他的動機確實是前無古人的。
總的來說這是一本讓我驚喜的推理小說,東野圭吾的視角確實不尋常,書中的日高這類人在現實生活中常見,也常被放大。但是擁有野野口這種心裡的人確實容易被忽視。人和人之間產生的衝突矛盾往往真的沒有特別的原因 ,就像藤尾說得:「我就是看他不爽。」
好人確實也不好當,而且往往善良的人,即使不是刻意也會在自己和被施於者的心裡形成一個相對高的高度,激發被施於自卑而衍生出其他的「惡意」。善良的人就被自己的善良所蒙蔽,以為善意一定會有好報,殊不知人類是有罪惡的本性的。所以說自卑是人類最可怕的弱點,是很多罪惡的根源。善之所以為善,是因為有惡的襯托。或者說,之所以善能使自身感動,是因為人內心本身存在著惡,如同宗教所講的原罪。公交車沒零錢的時候有人給你一個硬幣你很感動,是因為你也會想到如果你在同樣狀況下不一定能做出同樣的事。放大來看媒體常宣傳的鄉村教師、抗災英雄等等,均是做了一些常人不願做、不敢做的事,有了對比下才顯得光輝,若是如洗臉刷牙般人人都做,也就不能稱之為善了。因此這本小說寫了一波三折的同一個殺人事件,但讀過之後會發現,善與惡竟也可以殊途同歸。回到小說中的情景,日高本身作為一個事業有成,家庭美滿的人,還要無私的去提攜自己的發小,同樣想成為作家的野野口,此舉稱之為善再不足為過,但換來的卻是野野口無盡的仇視。多數讀者最後的震驚恐怕都是來源於不能理解為何如此,僅僅是一個「看你不爽」的理由么?然而回過頭來看,如果沒有發生這些,野野口又會怎樣?成為一個活在日高的光輝的陰影下的平庸的作家么?是的,因為有光輝才有陰影。我不得不佩服東野大神的預見性,這本1996年出版的書現在看起來像一部預言,在網路時代把人的惡意暴露的淋漓盡致。譬如前段時間的馬雲逼捐,為何要有如此多的人去逼他捐款?他掙那麼多錢,他就應該捐,如果他後來捐了,那也有我催他的功勞,你要是不捐,那就是沒有公德。想想看,這不是在用惡意在與善抗衡么。因此故事最後野野口用盡心機要殺了日高還不惜一切將他名聲搞臭,是因為嫉妒,是因為偏執,也是因為善與惡的殊途同歸。回想到我們自身每個人,小時候爸媽口中那個不吵不鬧好好學習的別人家的孩子,上學時成績優秀活動積極還能收穫美好愛情的傳說中的學霸,工作後仕途順利家庭美滿收入可觀的同事,你能摸著良心說,你對這些人沒有惡意么。我想一定是有的,甚至有時候會超過傷害你的人。因此借用鄧布利多的話:人們總是更容易原諒別人做錯的事,卻很難原諒別人做對的事。這恐怕也是東野大神想借這個極端的故事想告訴人們的。
最喜歡的東野圭吾的作品
細節很多啦。舉個栗子,看完全書之後不由的對開篇那件日高殺貓的伏筆表示由衷的讚歎。可以說作者在開篇就使用的迷魂術,如果你也相信野野口的回憶陳述,「日高殺貓」。從你相信的那一刻起那隻貓就讓所有讀者掉進犯罪嫌疑人的陷阱里了。從而在故事的開始就顛覆了受害者的人格。
《惡意》的最高境界就是放大了我們生活中最普遍的惡意,從小到大,鄰居家的孩子,別人的女朋友,別人的老公可能一直都是照出我們陰暗面的太陽。而日高這樣人物的存在並不在於他有多偉大,就像我們並不會嫉妒馬雲的成就,但是會討厭日常生活中的白蓮花,為了生活的瑣事苟延殘喘,摧眉折腰,對方卻出淤泥而不染。自卑的根源都是通過比較來的,野野口無疑是自卑的,當生活中出現一個無癖之人,你的一切都被對比得骯髒不堪。
野野口終生追尋的,卻是日高輕而易舉可以得到的。野野口小心翼翼,日高卻肆無忌憚,囂張卻得到了所有人的認可。書中有提到一個細節就是日高是個煙鬼,野野口戰戰兢兢地活著,卻得了癌症,日高整日煙霧繚繞卻身體倍兒棒。日高活在陽光下,擋住了野野口所有的光明這本書還行。野野口最後發展成將日高邦彥殺掉,他的母親是有一定的責任的,他母親是一個對別人缺少善意的人,也不是很懂處事做人,對野野口過度保護,看到日高邦彥和她兒子在一起玩還心生厭惡,阻止野野口和同齡孩子的正常交往,總之就是和別人不親近,自我為中心那種感覺,對人缺少寬容心,對環境吹毛求疵,外嚴內寬,這樣就導致野野口性格陰沉古怪,小時候有一個鄰居和野野口打招呼,他理也不理的躲開,刻意避免和人很深層次的交流,更密切的聯繫,從小對人就有嚴重的警戒心和過度的防備,但小時候的日高邦彥卻是一個很乖很有禮貌的孩子,和任何人都親近,日高邦彥和野野口像兩個極端,日高帶給人溫暖和善意,野野口卻刻意與人保持距離……個人認為野野口肯定不是很喜歡他媽媽,他對他媽媽有恨意,然而將這股恨意卻轉移到日高身上,日高總是帶領著他玩,深怕他磕著碰著,時刻提醒他注意,就像野野口的媽媽一樣過度保護他,這使他在依賴日高照顧的同時內心又本能的反抗,希望遠離日高。他希望成長出一個自己,但因為家庭的教養環境的殘酷等問題無力掙脫,他走向另一條路,那條路險惡,齷齪。兒時的玩伴日高即使高中時期遭到野野口的欺負,仍然不計前嫌提攜他,可見日高心地光明善良,但野野口自卑心滋長出的惡意日益膨脹,吞噬了良知,這惡意從野野口很小的時候就在生長,惡意就像一株在陰暗角落生長的植物,合適的條件下就會吸收健康植物的養分和空間,惡意就像人心裡的怪物,放出來人間即地獄。野野口費盡心機毀掉日高邦彥所得到的一切,貶低其人格,並竊取日高邦彥得到的榮耀,顛倒黑白是非,他這是想顛覆正義感的世界,將人性醜惡變成正道,如果惡意得逞了,那將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幸好有加賀警察,他一開始就對野野口有懷疑,對他寫的陳述始終高度的警覺,找出裡面的諸多疑點,並提出質問,野野口頗有心機的引導著辦案人員的進程,以期望得到他想要的結果,獲得日高的捉刀人稱號。然而結果他還是落空了,正義沒有被抹黑,他還是那個沒有多少成就的兒童文學作家,甚至他只是個卑劣的殺人犯,一個忘恩負義的殺人犯,本該對日高心存感激,卻為了自己心裡深埋的嫉妒心和對這個世界的恨意向恩人舉起屠刀。從某個角度說,這樣心存惡意並將它無限放大的人越多,這個世界越沒有意義。加賀也曾做過老師,校園欺凌事件層出不窮,他教受欺負的某個男孩劍術,然而最後那個男孩用武力對抗武力,用惡意對抗惡意,似乎那惡意是斬不斷理還亂的具有極強生命力的東西。在任何人身上都可能滋生。誰也不能保證什麼時候人心裡深藏的惡意會跑出來。它只可抑制卻不能夠根除,就像很多頑固疾病。惡意給人和人之間設置了屏障,使人們互相殘殺,彼此分裂,製造傷害。野野口即使最後布局計劃得逞了,他也不能得到完整的自己,他仍然是個沒有發展出健康人格的人,建築在偷竊他人榮耀光環之上的名譽,不要也罷。野野口應該收斂內心的惡意,投資他自己,而不是毀滅他人。然而他最終還是會受到法庭審判。這是他逃脫不掉的結局,儘管繞了好大一圈。人間怎麼能容忍像野野口這樣自私無情忘恩負義的人呢?
讀東野圭吾讀了好多年
回頭看還是最愛這部設計精巧的《惡意》.
長久以來推理小說只是我正經閱讀之外的消遣品原因很簡單固定敘事格局與程式決定了其在立意上不可能做到精深與宏大況且最常見的本格推理本質上也只是作者架構的邏輯解謎遊戲罷了玩遊戲當然算作消遣.讀罷《惡意》我只用了2個小時然而這原本用來消遣的2個小時卻讓我體驗到從未有過的落差感沒錯在東野設計的這套遊戲里我最終成了徹徹底底的輸家.在讀小說第30頁時我便成功猜到兇手在讀一半時便幾乎預測五分之四的劇情在讀第181頁時我仍覺案件平淡無味並開始懷疑此作品是否過譽然而從第200頁往後我此前滿滿的成就感一步步消失殆盡剩下無盡的失落感無邊的震撼以及無條件地對東野的敬佩還有妒忌甚至惡意.比起大多推理小說這部小說設置了不尋常的遊戲規則小說在開頭1/3處便破天荒交代兇手身份但兇手遲遲不願透露殺人動機剩下2/3則全是對動機的探討這樣的安排十分大膽現在來看是極為成功的嘗試表面上是邏輯推理的單性延展實則架構了一所立體謎宮.第一層推理依然是大家熟悉的本格這保證了作品前半段的趣味性雖然我在這部分的觀感是無趣但也僅僅是相較於經典小說而言且在讀罷全文後回看才發現這其中的精妙!如《讀賣新聞》所說:「東野圭吾將讀者從頭到尾徹底欺騙」就在讀者為自己的推理沾沾自喜時東野卻在下一個劇情點推翻了讀者先前建立的所有邏輯推理線最後的劇情大反轉直指主題「真正的惡意是?」.日本小說常常寫到變態心理東野圭吾更甚而我認為這本《惡意》是真真正正寫到極致讀後你一定會陷入長久的思索.而更震撼的是合上書本讀者會發覺兇手的變態心理實則太正常不過甚至產生自己便可能是兇手的錯覺『誰沒有過這種惡意?!』.東野不是最偉大的推理小說家他的前面有太多難以逾越的高峰愛倫坡奎因婆婆松本清張亂步......但他常常給我新鮮感新作尤甚.這本《惡意》是第一人稱視角的手記體推理小說視點、邏輯、伏筆、意外性、公平性安排都幾近滿分在傳統推理基礎上加入超多現代元素可同時滿足本格派社會派懸疑派讀者的胃口是我心中的東野巔峰作寫於1996年屬舊作但建議放後面讀.還是以前的觀點讀東野圭吾先讀《放學後》慎讀《白夜行》免得成為東野黑萬劫不復......PS:
之前這個回答最後一段話的意思不是說《放學後》比《白夜行》更好。(相反,個人認為,《放學後》這個本格推理作品其實相當不成熟。而《白夜行》是東野巔峰期代表作之一) 只是鑒於「第一本讀白夜行就成東野黑的人太多」這一事實,提醒各位最好按出版順序從比較本格一些的處女作系統讀東野,多了解他的作品,再評判他。 .《白夜行》這個作品本身就偏向社會派,對案件本身著墨很少,更注重人物塑造與主題挖掘,不是純推理小說。黑它的讀者貌似很多都是愛本格推理或新本格的吧。不要跟風,大家還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做出理性判斷。.其實當時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最後有點抖機靈了。真正按我現在的想法來說,「從哪本書開始讀一個作家」這件事一點兒不重要。 讀書講求緣分的。《惡意》是看了知乎 「有哪些結尾多重反轉的推理小說? - 偵探小說」 後去看的,好像很多人推薦。前後用了4個睡前時間讀完。
總的來說:精彩,卻讓我失望。
原因主要是我本來期待有更加出乎意料的反轉,我記得有一個叫《古城荊棘王》的動畫,雖然不是小說,但是那部片子的多重逆轉讓人影響最為深刻。回到東野圭吾的作品中,我覺得最為逆轉的是《嫌疑人X的獻身》,著實沒有讓我想到竟然為愛能做出這樣的犯罪設計。可能是我對《惡意》期望太大,所以最後有點失望。
我看偵探小說不算多,福爾摩斯全集和亂步全集,其他作家基本沒看過,最近很迷東野圭吾,不得不佩服他的構思,與亂步的詭異,柯南·道爾的邏輯不同,東野圭吾的小說有著他獨特的筆法和邏輯。可是《惡意》讓我失望的關鍵原因大概是:作者讓讀者完全沿著自己的思路,確切的說是沿著故事的每個新線索去推理和理解。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新的線索,你就猜不出後面會發生什麼。
為什麼這樣說?在這裡我不得不提一提《惡意》的基本架構:
第一段:案發:野野口修和日高見面,然後日高被殺。
這段劇情我看的時候,就知道偵探小說的老套路——鋪場子。這段文字要仔細看,但不需要太多的思考。線索就在其中,但是很多只是表象,也可能是假象。第二段:加賀警官vs野野口修:兩人見面聊天,以及第一輪鬥智斗勇
這段劇情就有趣起來,因為已經進入偵探小說的第一次小高潮了,以前看亂步小說的時候,最喜歡明智小五郎第一次出場的橋段,一般情況下,名偵探出來都是超級有型或有趣的橋段。在這一個章節中,東野圭吾用了犯人和警察第一視角來講述,我非常喜歡,因為我有時寫小說的時候也喜歡這樣用,可以讓讀者有一種深入其境的感覺。更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把劇情帶向一個單向通道,為了之後的故事留下空間。常言道: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偵探小說這樣寫不錯。《惡意》這裡一段就非常不錯。只是,這個寫法用起來要有度,用過了就悲劇了。在後面我會寫的。第三段:野野口修的自白:通過犯人的自白寫出了第二個作案故事,加入了歷史淵源。
這段劇情,全主觀的文字,有點懷疑東野圭吾寫這段時,是否是只是想顯示一下自己的文學功底?哈哈,這段我沒什麼特別評論,硬要說,這裡其實是埋第二個梗。第四段:加賀警官的困惑:案件看似結束了,但是主角還是感覺怪怪的,三度挖掘線索。
好了,這段就是我要重點吐槽的一段了。這段故事中,無限地透露了新的人物,新的案件細節,無限地新想法和推理。我讀的時候覺得很刺激,很認同。但是讀完後,「感覺怪怪的」(靠,這句話是《惡意》中加賀獨白中最喜歡用的感受,尼瑪,每次感覺怪怪的,就會有新劇情)。後來,我想清楚了,這段是不要讀者思考的偵破環節,因為作者完全控制讀者的每個思考點。什麼意思?其實作者通過不停地給你推送新情報,新人物,新細節,讓你來不及思考和推理。控制的手法如此強硬,讓第一遍看的人完全沒有感覺。 這是這部小說最最讓人不爽的地方。我看過東野的《名偵探的守則》,這是一部我很喜歡的偵探小說,它與《惡意》形成鮮明對比,雖然,我開篇第二章節就猜出了結局。作者用輪迴寫法,最終目的就是讓人矛盾,讓劇情中的每個人,包括偵探本身都成為犯人。結局在我眼裡也是開放的。但是,我非常認同東野在《名偵探的守則》中的一個觀點或者說是態度:偵探小說不應該框死讀者的疑惑、邏輯、思考,不然就不是一部耐讀的小說。
第五段:大揭密:加賀揭開了所有的真相。
由於前面一段的不適,對於結局,我沒有感受到什麼多重反轉,感到的只有淡淡的失望。揭秘一如既往的精彩,卻缺乏意外。這就是我的一些感受,大家見笑了。看東野圭吾是從《解憂雜貨鋪》開始,繼而是《白夜行》,《嫌疑人x的獻身》,而後是《惡意》。就這幾本書而言,《惡意》是最讓我出乎意料,又毛骨悚然的一本。
第一是沒有預料到故事的結局:真正的殺人兇手在書的前幾章已經揭示,然而殺人動機卻在書的後半段慢慢展開。第二是無法想像和接受兇手的殺人動機。他處心積慮,費盡心思的動機,讓人感受到人身上散發出的濃濃的惡意。第三是不得不佩服東野圭吾,能夠設計出這樣的故事,揣摩人的心理。天知道他究竟是經歷了什麼才能想出這樣的故事情節。看完之後腦海里一直重複著書封上的一句評論:從未遇到這樣的案子:殺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死亡不是結束,而是開始。
這才是人心裡最黑暗的地方,是最深的惡意。而細思極恐的是,這種惡意似乎也存在於我們身邊。惡意就像生長在人身體里的癌細胞:被吞噬或者反噬,將人心籠罩在黑暗之中。
一個人內心深處的惡意,像幽靈或影子一樣如影隨形。惡意的生長過程,彷彿一個人將自己的靈魂出賣給魔鬼,從魔鬼處獲得來自地獄的黑暗和能力,把自己的人性當成犧牲,供養魔鬼。
兇手的惡意,來自於父母的偏見和偏激。母親對於生活環境的不滿,對於他人的偏見和批判都直接遺傳給了兒子。這種對於社會和生活環境的不滿,讓他感到壓抑,自閉,性格扭曲。
如果把父母的因素歸結為惡意的起音和誕生,那麼兇手少年時代一直經歷的校園暴力則是加速了惡意的發展,讓兇手徹底泯滅了人性。事實上無論他起初作為被施暴者,還是慢慢發展為施暴者,他都是校園暴力的受害者。暴力讓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變得血腥而殘暴。施暴者在施暴的過程中得到快感。而這種快感實際上是因為他們無法通過正常的手段和方式融入這個社會,因此只能選擇這樣直接簡單的手段增強存在感。暴力是人最原始的能力,也能勾起人最原始茹毛飲血的慾望。會讓人沉迷其中,越陷越深。時間是催化惡意和人性扭曲的幫凶。隨著時間的推移,兇手心裡對被害者的恨愈發明顯。這種恨不是出於對被害者個人,而是被害者和兇手代表了兩種不同的人。兇手代表了極度的黑暗,代表了嫉妒,殘暴,兇惡,被害者代表了陽光,善良,智慧。黑暗是永遠畏懼陽光,並且痛恨光明的。東野圭吾又在培育兇手的惡意過程中加上了一種重要的養料,一個至關重要的砝碼——疾病。癌症,晚期。魔鬼終於要完全吞噬掉他,要把他的靈魂和身體都帶往地獄。而在前往地獄的路上,兇手不甘寂寞,不甘平淡的死去。所以他絞盡腦汁製造了一場兇殺。整個殺人過程並沒有什麼離奇之處。不尋常之處在於探索兇手殺人動機的整個過程。剽竊,婚外情,毒殺動物.... 兇手不斷引導警方,詆毀被害者的人格,企圖拉被害者一起下地獄。仔細思考,書中有很多意象。我對被害者家中的八重櫻和鄰居家死於非命的貓。櫻花是純潔和愛情的象徵。八重櫻揭露了兇手做的偽證。櫻花綻放到掉落,時間極其短暫。也象徵著人生命的短暫易逝,象徵著在時間和自然面前,一切都是瞬間,須臾。頗有種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覺。貓在偵探小說或恐怖小說中都是很常見的意象。在西方文學中,貓是罪惡,是邪惡的象徵。在愛倫坡的小說中,貓是尤為重要和明顯的一個動物意象。貓是女巫的化身,會報復人類。同樣,在這篇小說中,貓本身雖然沒有進行報復行為,但它的主人,藤尾小姐的疑惑是揭開案件謎底的關鍵。這兩個意象,雖然沒有貫穿全文,但在小說開始和結局都出現。這樣的首尾相應,恰如命運輪迴,世事無常卻總是有跡可循。
另一個讓人感到頗為有新意之處,是東野圭吾在書中儘力的塑造了作家這一形象。無論是真正的作家,被害者,還是假裝自己是作家的兇手,還是一直在進行記錄的偵探。東野圭吾通過幾位「作家」的手記展開了整個案件過程。既讓人感到這是一個案件的偵破過程,也是幾位作家在撰寫一個犯罪小說的過程。讓讀者在享受觀看案件發展的過程中又能有一種自己參與到小說創造的過程中。頗有種讀者與作者相融的感覺。
《惡意》中暴露的校園暴力問題,讓人心寒,讓人畏懼和氣氛。現在,如果一個孩子對我說「我就是看他不順眼」,我大概會一身冷汗,心有餘悸了。評價:人心有多惡毒?細思極恐
在讀到野野口製造的偽真相的時候,自己便覺著沒有什麼高明的地方,當時還覺著書評把這本書跟《白夜行》相提並論有些過譽,但當我知道真相以後,便覺著書評所說不假。東野圭吾在文章中總能夠用很多意想不到的轉折牽著讀者的鼻子走,真的是高明。說到書的內容,在我讀到野野口修設置的影子作家那個陷阱時,我便從心中已經給日高標註了偽作家的標籤,覺著真正的文豪應該是野野口修,而他是一個利用陰謀詭計盜取他人勞動成果的畜牲,還有就是野野口自述日高殺貓那一短,我便覺著日高是一個殘忍至極的人,而我正是給了日高這些惡意的標籤,才會自己腦補出一系列理由去反駁日高的妻子極力否認他丈夫抄襲和出版社的編輯不相信日高抄襲的言論。看到真相的那一刻,我自己都有些鄙視自己,因為文中曾多次提出日高理惠否認日高抄襲的言論,她說日高嘔心瀝血寫完每部作品的時候,眼神里流露出的快樂……我卻從未注意過,應該說是不願意去注意這些給日高洗白的話吧,因為我已經被自己給的標籤所控制了,不論別人怎麼說我都會覺著他所做的一切都是虛偽的,是偽裝的。這是我鄙視自己的理由。我心頭縈繞著絲絲恐懼,想到自己在生活中也會給別人設定壞的標籤,然後被自己所設定的標籤控制,然後……不敢再想。野野口修之所以殺害日高,我是這樣認為的:1、野野口修輕蔑日高;(也可以說是看不起日高)文中有交代野野口修的母親不讓野野口修跟日高玩耍,表現出其母親對日高的輕蔑,因此野野口修也受到了影響。2、野野口嫉妒日高;從性格上來說:在初中時代,野野口修也曾被欺負過,他沒有跟惡勢力做鬥爭,反而加入了惡勢力的團體,即使自己內心不願意做惡事,但還是做了,這就體現出了他懦弱的性格。而他一度輕蔑的日高與他不同,日高不屈服於惡勢力,敢於跟惡勢力鬥爭。他嫉妒日高擁有這種被社會認可,被世人推崇的性格。從胸懷上來說:野野口修在日高背後說其壞話,而且唆使他人去欺負日高,而日高非但沒有生氣,還主動去找野野口修玩耍,跟他做朋友,這樣寬廣的胸懷跟自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嫉妒日高擁有被社會讚揚的寬廣胸懷。野野口修的懦弱無能、卑鄙下流、心胸狹隘、一無是處的形象在日高的偉大人格面前表現的淋淋盡致,他自己也討厭自己的人格,自己卻無法改變,也無法擁有向日高一樣的偉大人格,所以心生妒忌。3:從妒忌轉變成了恨就是這樣一個自己從小就輕蔑的人,成為了暢銷書作家,而自己卻是一個不知名的兒童文學作家。日高所有的成就對野野口修來說都是打擊,一個自己看不起的人,擁有了比自己高好幾倍的成就(文中有表達日高署名的書比野野口修署名的書賣出去的價錢高好幾倍),對自己來說也是一種嘲諷了。日高越是有成就,野野口修就越是嫉妒,常年積累,從最初的嫉妒也就轉變成了恨。最終因恨萬劫不復。因為自己無中生有的恨,毀了別人一生的成就。人性最大的惡意莫過如此吧。一開始日高殺貓的事件確確實實如加賀最後的自白里陳述的一樣,不光給了他同樣也給了讀者一個冷酷的日高的印象,個人覺得這是這本書里最可以令人渾身雞皮疙瘩的精彩情節,尤其是在讀完後發現書皮上的貓之後,真是叫人拍案。看了一半多了之後就在想,後面還有這麼厚的書,不會這麼簡單結束的,那麼一開始的貓與那個女人呢?東野的書每本都會給我留下一些印象與畫面,這本惡意,叫我留下的畫面便是被誤導的日高眯眼抽煙說殺貓的畫面以及最後加賀的一句話:全書最明顯表達「惡意」的語句 (咱家加賀也是有脾氣的!
絕佳的養生書,它峰迴路轉、苦口婆心地告訴你一條健康戒律:長期積壓在心的怨氣是癌症的罪魁禍首。
重讀後再加一條:要想全方位地了解一個人,最好的方法是去了解他的過去,由童年開始。因為個性這種東西是不會改變的。《惡意》是我看過東野圭吾的第六本書,對於這本書,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閱讀時的心情,我想應該是「等待」一詞。犯人早早被抓,三緘其口或修改證詞,我一直都相信一定有令人訝異的結局在終章等待著讀者,於是便抱著「等待」的心情來讀。結尾,也確是應了我所想到的,果然是令人著實的驚訝了一番。倒也是了,若是事實真的那麼好猜,那這篇小說該是東野圭吾找的影子作家代寫的了罷
想到加賀恭一郎被野野口修通過虐貓事件神不知鬼不覺的灌輸了日高邦彥是一個性情殘暴的人,自覺也是被驚出了一身的冷汗,自己,也不正是在那個時候,落下了對日高邦彥的看法么,還自以為是的以為野野口修自始至終的都是一個被形勢所逼,善良的人,果然如加賀所說,這是野野口整個局裡面最高明的一招
反了,我所想到的一切全都與最終的結局背道而馳,我想,這也是東野圭吾想要達到的目的吧。直到最後的最後,我還一直以為野野口修的最終殺人動機是源於他的自卑和嫉妒,兩人同為好友而熱愛寫作,為何日高邦彥成了知名作家,而野野口修只落得個國中教師,從一開始以為野野口修是為了報復日高邦彥將他當成影子作家一事,到後來以為野野口修布下天大的局只是為了掠得日高邦彥的名譽,將他的那些作品據為己有,即便搭上自己也在所不惜,可最終才恍然,有時候可能就如藤尾說的一樣,恨一個人,只是因為看他不爽而已,而沒有什麼實質性的理由
野野口修倒是讓我想起了一個人,在東野圭吾的《神探伽利略》中,第一卷第一章的《自燃》里,前島是一名為盲人朗讀書本的社會義工,他朗讀的那些詩句至今我想起來依然覺得閃耀著晨曦的光芒,你又如何想到他善良的外表下,隱藏著一顆偏執的心呢,因為吵鬧的少年打擾了自己的錄音,而一遍一遍開始謀劃著殺掉這些叨擾自己的人,而當時的刑警,是否也和加賀一樣,被犯人的外表所欺騙,毫無根據的就判斷了對一個人的印象與否
其實野野口修和前島,這兩個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看似處於弱者的一方,不,應該說是一開始倒真的是弱者。因為長期被壓抑著,而最終決定反抗。他們潛伏,策劃,卻在把對方殺掉後,繼續扮演著自己之前的那個角色來博取他人的憐憫,即便被警察抓到,還讓人依舊以為他們是處於劣勢而不得已犯下的過失殺人之錯,這樣的人在我看來,是可恨的,但同時,也是可憐的,因為那源於內心真正的自卑,因而沒有辦法把自己暴露在陽光下
其實,不管是表面怎樣平和的一個人,也許內心都有著不為人知的一面。不,這樣說太片面了。應該說,表面愈加平靜,祥和的人,內心才愈加的不為人知。因為壓制住的情緒,總有一天會顯露出來,相較於把情緒容易被人察覺出來的人比,這些不易察覺情緒的人,才是真正的恐怖。他們等待著合適的時機,將心裡的憤恨一次性的報復在對方的身上,卻在犯錯之後,依舊讓人覺得自己是情有可原。所以,秉性不好的人你或許可以一眼看穿,而隱藏在笑容,膽小和懦弱下的究竟是什麼,你很難看出來,你身邊,到底有沒有這樣的人呢南海出版公司/
2009年6月第1版/2011年3月第11次印刷。====================================第一章讀完。我想,野野口是兇手。那麼「第一人稱做筆記記錄」這樣的寫法,不就是阿婆『羅傑疑案』(真是抱歉,沒什麼文化,這本書印象太深了)。
帶著點兒抱歉了給我推薦惡意的知乎網友。我真的可能要脫粉。我甚至這個月初已經跑遍書店搜羅好多人民文學出版社的阿婆小說,說真的,東野君的作品就僅僅只是普通的文學作品吧。
=======不要開炮,我是友軍======
昨晚從十點讀到3:30。劇情反覆反轉,瞬間點燃我困得不行的意識。
野野口的單純,野野口的認罪,野野口的被迫,野野口的惡意。
讀完合書的時候,我知道東野君這本書贏了,因為,直到全部梳理好情節,我依然對日高沒用好感沒有同情,是的,這就是真的「惡意」,因為開篇日高那句『是我做的(毒丸子殺貓)』『是我殺的(貓)』,這句虛假的話即使揭開全部面紗發現根本不存在的時候,我才發現,原來作為讀者也會從頭至尾對一個虛擬人物充滿惡意。
無法在後續加賀拜訪那麼多故人情節中一點一點把被迫害的對象完全與日高重合,就是我在開篇第十頁看見的那八個字。我眼中的日高因此背負著無情冷酷惡毒的標籤,我甚至覺得在野野口編造的出美外遇情節中會認為日高會拿自己的妻子作為賞賜給野野口作為代筆的酬勞。即使沒有,我眼中的日高甚至比野野口塑造出的那個日高更加讓人深惡痛絕,人性,充滿惡意。
這本書讓我讀下去的真正原因是這應該是我第一次讀到東野君偏近本格推理的一本,即使劇情反轉前全是羅傑疑案的影子,我依然接受了。不是他的情節或者寫法多麼神奇,而是他真的把惡意傳達出來了,我接收到了這份讓自己深思的惡意,我僅僅因為片面之詞就為一個素未謀面的人下了一個帶著深深惡意的定義。
這種來自內心散發的黑暗,真是感覺可怕。
================*=*=================
校園霸凌,職場打壓,鄰里八卦。
你知道嘛,有些人即使在你背後也會毫無顧忌的把詆毀你的話講的很大聲,他們怕你聽不見來自這個世界最深重的惡意。
野野口的母親,野野口的舅舅,野野口本人,那些身不由己樂此不疲的校園小霸主,那些接受著別人好意仍舊一臉嫌棄無奈的鄰居小孩,他們沒有考慮過自己被給與的與自己所擁有的,他們能看到的就是看低別人的一切,他們所謂的倔強原則也變成了真正的無恥。
那麼日高,沒有惡意嘛。當然,不。他的行為也的確成為了其他人眼中的惡意。大概僅此無法同日而語。
==========-=-==========
我,感受著這個世界,給與我的惡意。看完了東野圭吾的《惡意》,書名和內容太相配了,校園暴力這個題材被無數作家寫過,但東野的特色在於那句經典的「我就是看他不爽」,是啊,哪有什麼恨意的源頭,哪有什麼「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如果非要說有,那就是身處黑暗的人對於沐浴著陽光的人的自卑和嫉妒??東野小說的立意真的很好,但這幾本書看下來最讓我肅然起敬的是東野作為一個作家、作為一個社會人,對這個社會的冷靜而慈悲的觀察。慈悲之心並非人人都有,而東野表現這份慈悲的不動聲色,也更讓我欽佩。
同時,加賀系列可看出東野筆法的日益老練和思想的冷靜慈悲,已不是徘徊迷茫在「到底寫推理還是人性」的上世紀末的時期了。在《惡意》中,立意一如既往地獨到,寫作筆法的多樣性多面性也做得很好,雖然還存在著關鍵時刻拖沓的毛病,但是就這本小說而言,未嘗不比儘快揭示答案更能讓讀者震撼。最後,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
不斷記錄生活,釋放碎語。#中文系在讀的日本文學愛好者#隨心所欲的影評和樂評# 公眾號:畫歪音(頭像即二維碼)推薦閱讀:
※《解憂雜貨鋪》好在哪裡?
※東野圭吾《秘密》一書中的結局謎團?
※《嫌疑人X的獻身》為什麼被那麼多人認為是東野圭吾最好的作品?
※東野圭吾的神探伽利略系列值不值得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