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建國以後各個時期人民的實際生活水平如何?

毛概課我們組準備的題目是蘇聯解體的原因分析。其中一個原因是斯大林體制下的蘇聯偏重軍事和重工業的發展,這是以犧牲農業為代價的,造成蘇聯人民的生活水平低下。

收集資料的時候發現不對了。。。我看到好多反映蘇聯人民生活的照片,畫面中的蘇聯人民生活幸福,穿著不像是生活水平低下的樣子。後來又看到許多蘇聯人民排隊購買東西的境況,這貌似可以說明蘇聯人民的生活物資緊缺。似乎有點自相矛盾。

我覺得生活水平不是一個可以很好衡量的指標,只想知道大部分蘇聯人民的生活水平如何?


引用自 管惟炎口述歷史回憶錄

 Page 145  蘇聯是計劃經濟,從斯大林時代開始五年計劃,到現在已經不知道多少個五年計划了。計劃經濟害死蘇聯,因為使得經濟停滯發展很慢,這個弱點後來也表現在中國大陸。根據馬克思的市場經濟理論有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生產盲目性,供過於求,然後就經濟不景氣,如果事前計劃好,就能供求平衡,這個理論上來講是很好。但是我們看到蘇聯的計劃經濟的效果,像莫斯科有一個很大的「兒童世界」,在紅場附近不太遠,兒童世界本來是賣小孩穿的衣服,但就是缺貨,反而很貴的一件五六千盧布的毛皮高級料子的衣服供過於求,什麼原因呢?因為國家計劃規定紡織廠每年要提供多少產值,如果生產小孩的衣服要很費勁才能達到規定的產值,因為不值錢,而生產高級服飾一下子產值就很高。另外譬如我們到蘇聯去,用的牙膏,七年以後我離開蘇聯還是同一品牌,不但如此,還只有這種品牌,從海參崴到莫斯科,從南俄到北邊都一樣,很多商品都叫哥斯特,就是指國家品牌,當時我們認為非常好,不像資本主義亂七八糟很多牌子,有好有壞,有貴有賤,你搞不清出哪一個才好,現在國家幫我們選好,就是最好的一種。我們剛從中國去蘇聯時,總要帶一些牙膏,牌子跟大家都不一樣,蘇聯同學看到就覺得很新鮮。所以那個生活很單調,你完全不用考慮,他都給你計劃好了。另外有獎勵的辦法,譬如一個月要生產三百噸汽油,如果超過三百噸既有獎勵,結果生產的人原本生產能力可以生產三百五十噸的話,他也只生產三百噸,已經有獎勵了,你如果生產三百五十噸,下個月要超產就難了。原本這樣的獎勵是想刺激生產,可是獎勵總要有標準,標準一定的話,生產者就不再超過這個標準,即使他有能力。資本家就沒有限制,越多越好。  莫斯科、列寧格勒這兩個城市供應都還可以,但是我在第比利斯一年就完全不一樣,因為這兩個城市都是甲等供應,等於是國家保證,其它地方就沒有這些保證,所以就物資很缺,甚至連基本消費品像白糖、奶油都買不到,變成是一個賣方市場,不是像資本主義社會是買方市場,買方有權決定,資本家都要拉攏你做廣告的。蘇聯和中國是賣方市場,我不賣給你,你就買不到,而且東西還很缺。譬如賣刮鬍刀,刀片都買不到,只能到公園,跟小孩(私人賣的,把刀片藏在書本里)買,這就表示物資非常缺乏。從莫斯科每天班車到第比利斯,下車的人都是大包小包,因為在莫斯科採購比較方便。學生食堂供應的菜量是有限的,所以大家都擠到前面去搶,晚了就買不到,像我們這些外國人不好意思去擠的話,最後只能買一杯茶,所以我們都買了罐頭當菜來配,幸好罐頭不貴。  在商店裡,不標價看人要錢,在第比利斯就這樣,在一般情況下,你用大面額鈔票他就不找錢佔便宜。有一次我問第比利斯的同學是學什麼專業,他說他學的是重工業,我就說很好,因為蘇聯是重、輕、農,學重工業很好,他說,重工業不好,輕工業比較好,因為做重工業的人很難把錢拿到自己口袋,輕工業比較容易貪污。因為他是黨員,我就問他為什麼不在黨內檢舉,他說,有什麼好檢舉,從部長以下都是這樣,從上層就是這樣,檢舉也沒有用。蘇聯其實也有物價委員會,可是他們出去巡視就是去要錢,只要賄賂就過關了。這些腐敗的現象在莫斯科都比較難看到,因此我們當時產生一個錯覺,覺得喬治亞人很壞,俄羅斯人比較好,其實不是民族的問題。


蘇聯的問題是生活必需品匱乏,但並不代表生活水平很低。

打個比方,有人每天只能去米其林二星餐廳吃一頓,餓的半死,但他的生活水平顯然比每天吃饅頭吃到飽的人高。無非就是這人寧可挨餓也要裝逼而已。

蘇聯因為制度缺陷,國民經濟嚴重畸形。除了重工和國防佔用太多社會資源外,計劃經濟越到基層越失靈,對於日常消費品的生產資源配置尤其低效,相反拖拉機和火箭之類的大型產品和工程影響沒那麼惡劣。

同期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國民物質生活水平要遠超蘇聯,儘管這些國家可能連一個像樣的鋼板都生產不出來。相比物質享受,還有一些評價國家富裕程度的標準,比如基建,教育,醫療,這些方面蘇聯說是發達國家並不過分。

你要是說斯大林時期,那確實很慘,各方面都很慘,因為正好是拿命換錢的時期。

另外宣傳照片不說明任何問題,那玩意就是拍電影。


學書記,轉熊公一發。

蘇聯人排隊是買當季的蔬菜、新鮮的魚、熱氣肉、東歐或者波羅的海生產的日用品,不是買麵包。

人家47年底已經取消了二戰的票證制度,隨便買。當然,在大的歉收年份會有部分供應特別不好的地方(比如礦區)限購,屬於臨時性措施。

也不是沒黑點啦,來一個盧日科夫的回憶。

米高揚是這套體系的教父和組織者。在米高揚時期,莫斯科菜攤上一旦出現爛菜就自動表明喪失了黨證,因為這種現象被認定是暗中破壞。可是當赫魯曉夫稍微削弱了殘酷的行政責任時,首先在菜攤上有了反映。從那時起,莫斯科人就開始習慣於食用蔫了的胡蘿蔔和壓壞了的西紅柿。

勃列日涅夫的停滯時期,爛土豆已經成了體制衰敗的明顯標誌。每一個地區里,如同損壞與霉爛一樣,都出現了盜竊、欺騙、受賄等等社會寄生蟲。

即便如此,直到勃列日涅夫時期的末尾,基地還能維持,不過這些基地給諷刺文學提供的資料多於給購買者提供的食品。

隨著民主進程的開始,真正的崩潰臨頭了。供應者如同無家可歸的浪人,相信自己不會再撫養在病態狀況下生育的兒女,根本就不關心他們提供的蔬菜與水果的質量:基地更像是用刑的囚室,目的是讓蔬菜腐爛而不是儲存。蔬菜商店根據「不喜歡就別買」的原則向莫斯科人推售爛菜爛水果,根本就沒有選擇的餘地。莫斯科人一邊罵街,一邊購買發黑的青菜。

70年代美國駐蘇記者寫的蘇聯人日常情況。

「我認識一個年輕人,他的家在加里寧市附近,這個城市有三十八萬人,位於莫斯科西北一百五十哩。他告訴我,他每次回家探望父母,總要帶一些肉回去,因為在加里寧市除了熏紅腸和香腸外,什麼東西都買不到。」

蘇聯供應問題很大程度是季節性的不均勻,然後由於這種不均勻,於是在淡季間歇投放的少量物資,人們不管需要不需要都排隊買好屯著再說。同樣這本書。

但是,那些都是過去的事了。蘇聯在七十年代出現的新的革命性現象,卻是俄國的消費者越來越成為疲於奔命的顧客。鄉下人也許還是實際上碰到什麼就買什麼,可是城裡人卻比較挑剔和講究式樣。他們口袋裡也許比過去任何時候有更多的現錢,但又不輕易花掉。然而,由於消費品的供應就象天氣那樣無法預先知道(而且幾乎沒有為顧客服務的廣告系統),俄國人為了對付這種情況已經創造出一整套的竅門了。

儘管排隊是這樣辛苦受罪,但是,一個俄國婦女一看到有人在那裡站隊她的本能的反應就是立即排了進去,甚至她還不知道到底在賣什麼。排隊心理有它自己的一種吸引力。俄國人一再告訴我說,誰只要看到前面有人急急忙忙地排進了隊伍,他就自然而然地想到那裡准在出售值得為之排隊的東西。至於出售什麼東西,那是無關緊要的。先排進了隊伍,再打聽賣什麼。等你排到了前面,就會知道在賣些什麼,也許在此之前人家會傳話告訴你。

兒童文學翻譯工作者尼娜·沃羅涅爾說,有一天她碰巧到商店的家庭用具櫃檯買一隻三十個盧布(四十美元)的普通手搖攪拌機,當時有個售貨員拿進來一箱東德制的壁燈。「我告訴女售貨員,『我要買一隻,請你給我開張付款單我就上出納員那裡去付錢。』我去付錢時,大約已有五十個人排好了隊伍。我不知道他們怎麼曉得的,可能是一傳十,十傳百,這是我們這裡一直熟悉的一種方法。當時幾乎商店裡所有的人都擁在那裡。至於他們是否需要這種壁燈那是無關緊要的。來到這裡的人們不完全是買他們需要的東西,而是看到什麼值得一買的東西就買。有些人可能把這些壁燈轉賣給別人,有些人可能買去送朋友。但大部分人買了以後都擱著不用,反正燈總是需要的。」

最後,別爾科夫總書記是全黨全軍全聯盟各族人民心中最紅最紅的紅太陽!

烏拉!烏拉!!烏拉!!!


蘇聯的問題出在輕工業品無法自給上。

蘇聯的斯大林模式把大量資源和人力都集中在重工業上了,那麼輕工業就沒人去搞了,想搞也沒那麼多人口,蘇聯及社會主義陣營整體上比資本主義陣營要少一到兩億人,西方這一兩億人正好從事服務業和輕工業,農業。

蘇聯做不到,蘇聯本來想讓中國干這個事的,結果四億人的中國不結盟,跟第三世界玩去了。蘇聯只能湊合過了。

國際油價高的時候,蘇聯外匯多,那就可以跟西方國家買糧食,買輕工業品。這個時候蘇聯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很高的,工業發達,教育發達,生活必需品有保障,那就是妥妥的發達國家

然後油價被壓低了,沒外匯了,生活必需品沒有了,雖然發達國家的底子還在,但是沒有大衣和麵包就是沒有。等於是餓死在金山裡。我很有錢,我的東西很有價值,但是沒有卵用。


正在讀《收縮的城市》,其中以蘇聯時代的工業城市伊萬諾沃為例,講述蘇聯工業的發展和普通工人的生活,攫取其中一部分,希望對題主有所幫助。

(手機拍,多圖)


http://www.douban.com/note/325762299/?type=like

蘇聯80後成長記

推薦。選了10幾個加盟共和國的孩子 分別在7 14 21 28歲真實記錄

採訪那個住在紅場附近的

7歲小男孩:我覺得這裡發生了一些不好的事情

記者:是什麼事?

7歲男孩:可能會發生政變

14歲採訪前的旁白:我們小預言家的預言實現了


聽老人說有個段子。

中國拿食品償還蘇聯貸款。

但貨物運到了,蘇聯人以檢疫不過關要查封,當然也不算還債。

情急之下,中國人就把食品扔水裡。

然後,蘇聯人就脫了衣服,跳進水裡去撈。

中國人心酸的看熱鬧。好像是豬尾巴……不知道真假、


讓我想起俄羅斯某經濟學家的神文,他的論點是蘇聯人和美國人民一樣有飯吃有衣穿有車開有醫生看所以兩國生活水平乃至人均GDP都是等量齊觀的。我想說如果這就是蘇聯學界的水平的話也難怪蘇聯會被美國人玩死。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底層人民吃窩頭和權貴吃佛跳牆的效用都是一樣的,都能填飽肚子,但是這就能說明兩邊的生活水平一樣了嗎?


題主,推薦你一本書《來自上層的革命》,對於解答蘇聯解體的原因很有幫助。


還記得書中有一段話,說蘇聯1975年人均熱量攝入量已經接近美國水平,下一句話鋒一轉,說但是熱量攝入來源主要不是肉類,而是——土豆,這便可以管窺一點蘇聯人民的生活水平。


蘇聯是能把工廠整個購買搶劫過來的超級大國,蘇聯時代只能靠批條運行,

蘇聯倒台後只能是生產成本氣候無法進行的,否則是可以開安東諾夫,伊爾運輸機從地球各個角落拿巴庫石油購買的,火箭衛星都可以生產,如果沒有隻能是成本無法降低的

比如大熊貓,巧克力這類蘇聯完全沒有生產可能的土特產,無論在世界各地也只能排隊取得,超級大國也不能例外

這個國家免費水電交通,歌劇戲劇芭蕾舞全部免費,定期去黑海度假

可口可樂為什麼能象徵化地表現資本主義意識形態? - 社會

因為可口可樂是生活富裕和自由流通的副產品。平民能夠把工業社會前的奢侈品——糖當作水一樣的隨意飲用,象徵著歐美工業化的資本主義的最大特徵和最大誘惑:物資的極大富足。而一個非生活必需品通過統一的商標銷售,象徵著物品、從而是背後的人的自由流動。

在冷戰期間,蘇聯陣營宣傳的是平等和民主(對,民主,當時社會主義陣營的理論平均選舉範圍是大於歐美之外的資本主義陣營的),歐美陣營宣傳的是富裕和自由。社會主義陣營大多是以前的窮國,窮得叮噹響的蘇聯,已經是社會主義陣營不折不扣的富裕國家了,和歐美代表的資本主義陣營完全不能比(第三世界的資本主義國家?誰關心)。

在國家普遍貧窮的地方,想要喝上可樂,有兩種辦法1 全民軍事化管理,以最大效率埋頭苦幹 2 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其他人就不用管了。而資本主義國家允諾的就是:你放棄1,我送可樂給你。

這個和那個傳說中的朝鮮人看到中國人用肉湯蓋飯喂狗的故事一樣,只是沒有那麼直接罷了。


生活水平用什麼來衡量?

首先,可支配收入,文娛活動,受教育程度,工作狀態好不好,家庭關係融洽嗎?

所以你去很難評價蘇聯和我們國家以前的生活水平。


蘇聯人真能吃的好 赫魯曉夫還大規模推廣玉米幹啥?


推薦閱讀:

有哪些傳統的食物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漸漸消失了的?

TAG:蘇聯 | 生活水平 | 美蘇冷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