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老電影《巧奔妙逃》?跟現如今的抗日神劇比如何?
附上經典洗腦片段。巧奔妙逃之彈棉花視頻
《巧奔妙逃》是一部音樂、反戰題材的喜劇
值得豆瓣標準8.5分以上的評分
這部劇的表現手法是喜劇的,而主題是嚴肅的。
片子的男一號是孫敏飾演的日本兵隊長,前鄉村小學的音樂教員:佐佐木一郎(孫敏老師同時也是本片的導演)。
片子最想表達的應該是佐佐木對音樂的熱忱——即便是在扭曲人性的戰爭中也不曾改變、對自己畢生所追求之物的熱愛。
一部電影最體現主題的鏡頭有很大可能是在結尾,本片的最後一個鏡頭是這樣的:佐佐木辦砸了任務,沒搞到戰略進攻圖卻拿了唱本交差(因為包袱一樣所以拿錯了),司令員勃然大怒要把佐佐木送到軍事法庭審判,佐佐木萬念俱灰、垂頭散氣的離開指揮部之際,還不忘偷偷摸走了唱本。佐佐木的身影逐漸模糊,職員表出現,劇終。
這裡提一個問題:如果讓一個大難臨頭的人選擇一樣東西,他最可能選擇什麼呢?
別人怎麼選我不清楚,但佐佐木的答案肯定跟音樂有關。
再舉幾個關於佐佐木隊長的片段:
4分鐘時出場,就交待了佐佐木最大的愛好是收集中國樂器,司令之前說過他好多次,可就是不改,因為這次尋找戰略進攻圖的任務太重要,所以司令特地在執行任務前沒收了佐佐木搜集的所有中國樂器,還強調:你這次要找的是戰略進攻圖,不是五線譜!!╰_╯
(司令咬牙切齒的想把佐佐木的笛子給掰了)
(一件一件的掏出來,司令目瞪狗呆:MD你到底還藏了多少?)26分鐘:
士兵拿著棉花弓子:「報告,我們繳獲了八路軍的弓箭!」佐佐木(仔細端詳了一番)道:「笨蛋!這哪裡是八路軍的弓箭,這是八路軍的樂器!樂器!」
一年說還一邊彈,你們注意孫敏老師的眼神,那簡直是兩眼放光啊(這是有奪熱愛=_=)
49分鐘:
月亮出來了,佐佐木隊長和他的士兵們說:我家鄉的月亮,也常常是這個樣子的,月圓的時候,月亮從這邊升起,從那邊落下;上弦的時候,從這邊升起,從那邊落下;下弦的時候,從這邊升起,從那邊落下。
我教了22名學生,他們每個人都會演奏一種樂器。月圓的時候,我就帶他們到小河邊去演奏。我要把這些樂器全部帶回去,教會他們。(開頭說了,佐佐木最熱衷的事就是搜集中國的樂器)等戰爭結束了,我們要到東京去演奏。
催人淚下!(孫敏老師的演技…太高明)
這是一個反戰鏡頭。戰爭(或者說,「群體」,也就是勒龐定義的「烏合之眾」,阿倫特說的「平凡的邪惡」,津巴多講的「路西法效應」)是反人性(反對個性)的,把人變成冷血的殺戮機器。如果要反戰,只需要描繪人性、充實人的血肉,不再讓他變成冷冰冰的機器就可以了。
整個片子的細節相當多,這裡就只舉三個栗子。
一般表現類似主題的電影大多比較嚴肅,但是這部片子的效果卻相當喜感。這跟演員們的紮實功底是分不開的。
本片里飾演老幺(魏宗萬),說書人(徐玉琨),秦貴(黃宏),佐佐木一郎(孫敏)的四位,全部是「國家一級演員」(全國總共100多人,第一夫人也在內),演技無可挑剔,真是能把劇本上的角色演活了。如果換一些青年偶像演員,絕出不來這樣的效果。
最後,我說這是部音樂題材的片子,就是指的《彈棉花》,太有品位了這個歌!我要下載來當鈴聲的~( ̄▽ ̄~)~
題目問這部片子跟今天的抗日神劇比如何,那應該是沒得比,這部片子是活的,它所傳達的信息:對自己愛好的那種熱忱、對戰爭的厭惡(反戰題材),在20年後的今天依然有價值、有生命力。在今天的抗日神劇里我看不到那種有價值的思想。影片中有一個設定讓至少我個人對這部影片的印象從本質上與其他抗日神劇劃清界限。
那名蠢態百出的日軍軍曹戰前是日本一名小學音樂教員,對戰爭的興趣似乎遠不及對「尋找神奇的中國民間音樂藝人和藝術」的執念更大,作為軍人這人蠢態百出。
然而如果沒有戰爭,他可能在日本會是一名很好的音樂教育者啟蒙者,甚至可能會帶著一種對藝術的向往來到中國成為一名尋找民間藝能的志願者。
記得那名軍曹在俘虜彈棉花三人組時,聽黃宏扮演的翻譯官說「他們是音樂家」,瞬間肅然起敬,與手下所有的日本兵們莊重的盤腿而坐欣賞音樂;聽說那首彈棉花神曲是一首呼喚遠方情人的情歌,在「花姑娘」出現以後義正言辭的要求手下士兵絕對不可以動粗,而是不無風度不無浪漫地深情而真誠地唱起這首歌來求愛。
這種荒誕而滑稽的情節我想似乎可以理解成這名原本充滿藝術氣息和浪漫情懷的軍曹骨子裡和他此刻作為侵略軍人身份的錯位,而正是戰爭造成的扭曲與錯位。
小時候看這部影片的時候把它當成樂子看,長大一點之後即使對其他那些愚化、臉譜化日軍形象的抗日神劇感到深惡痛絕,但每思及此,總會在這部影片的滑稽中感受到一種沉重和願景。司馬懿穿越二十世紀,重現逼格爆天的魏晉風骨,一曲肝腸斷,驚退倭奴兵,一時傳為美談。
拿《巧奔妙逃》這一類抗戰喜劇片是和當前的抗日神劇有著本質的區別,如果單純的指責這一類電影愚化侵略者,不尊重史實,無視戰爭的殘酷性,就未免有失偏頗,這種問題抖機靈就要不得。
抗戰題材的電影作品一直是國產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不管是文革前還是文革後,我國的電影工作者還是搞出了一些靠譜的經典抗戰影片,比如《七七事變》、《血戰台兒庄》、《大捷》、《太行山上》等。這些電影歷史主題嚴肅深刻,戰爭場面宏大壯烈,獲得了國內大部分觀眾的認同。
《七七事變》《血戰台兒庄》
《大捷》 《太行山上》然而,在同時代的以抗戰為題材的電影中,卻有一類電影與上述史詩類型的電影風格迥異,如《三毛從軍記》、《絕境逢生》、《巧奔妙逃》、《舉起手來》、《迷途英雄》等抗戰題材喜劇電影。這一類影片整體風格其寓庄於諧,它們區別於其他抗戰電影凝重渾厚、氣勢恢弘的風格,而以出人意料、處處巧合的喜劇情節,詼諧幽默、滑稽誇張的喜劇表演為基本要素。
《三毛從軍記》
《巧奔妙逃》
《絕境逢生》
《迷途英雄》
《舉起手來》
抗戰喜劇片作為當時國內喜劇片和抗戰片的分支,在當時如果這種類型的片子要想獲得好評,首先得具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當年孫敏導演找來了黃宏、魏宗萬、趙亮,主演了《巧奔妙逃》。講述了一個各方人士對日軍戰略進攻圖的爭奪而發生的曲折生動的事,最終日軍戰略進攻圖重又回到八路軍的手中,而費盡心機的日軍只是得到了一個無用的唱本, 影片的結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這部片子肯定是取材了國外部分二戰題材的喜劇電影,有人說這個片子模仿了《虎口脫險》,也是有這種可能,但是不能完全說它是一個模仿作品。導演孫敏和編劇付保中以超凡的藝術構思、精巧的情節安排、笑料迭出的場景設計和激動人心的情感脈絡,呈現出了一部爆笑連連的喜劇電影,如果我們抽離開日軍侵華的背景,將這個故事安排到另一種背景下,一樣能取得這樣的效果。巧奔妙逃從一開始就定位成一個搞笑的故事,類似周星馳喜劇的開場,所以觀眾只把這個當成一個簡單搞笑片來看但是好些抗日神劇偏要把神話武俠一樣的故事當成正史甚至被埋沒的歷史……
彈棉花~呀彈棉花~半斤棉彈成八兩八~舊棉花彈成了新棉花呀~做好了棉被那個姑娘要出嫁~
要分清抗日喜劇和抗日神劇的本質區別。抗日神劇之所以神,是因為它作為戰爭劇、歷史劇完全不尊重歷史事實,胡編亂造各種「一個小分隊殲滅日軍一個師團」的橋段,把胡說當歷史呈獻觀眾,博部分觀眾的眼球,激發觀眾民族主義情緒,造成誤導觀眾並掩蓋了抗日的真實面貌的後果,這些神劇用現在流行的話講叫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而抗日喜劇本質是喜劇,抗日只不過是背景,所以抗日是殼,搞笑是肉,借抗日來搞笑(當然這麼做也是值得商榷的);而現在的神劇抗日是肉,卻借意淫借瞎說來抗日,這是不能為有識之士所接受的。
原創喜劇的經典之作啊一開始看到題目還沒反應,一提彈棉花就想起來了同時代還有主題相對來說更加沉重的三毛從軍記,當然,不能不提陳氏系列喜劇電影真心喜歡那一批貨真價實的喜劇表演藝術家這些人從小就教會我喜劇和搞笑真心不是一回事
現在的抗日神劇是不務正業,戰爭片拍成雜劇滑稽戲,哪種戲的體驗都不好。巧奔妙逃是專門的喜劇。
巧奔妙逃,嬉皮笑臉地胡說八道,給人樂子;
抗日神劇,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誤人子弟。
還是藝術造詣問題。
虎口脫險、巧奔妙逃叫幽默。舉起手來叫滑稽可笑。抗日神劇叫扯淡。最近那個翔嫂叫噁心。絕不允許某些人混淆黑白。不是我吹,彈棉花這首歌 就我周圍的人 目前還沒有能比我唱的好的
好像歪樓了。。。現在的所謂抗日神劇,他的爛不在於題材是否荒誕,僅僅在於他爛。爛導演加爛演員加爛編劇,拍什麼題材都是爛劇。好導演加好演員加好編劇,拍什麼題材都是好劇。就這麼簡單
屬於同一路喜劇,某些抗日神劇更胡扯一些罷了。巧在同類喜劇中可謂經典,若放眼整個喜劇電影,怕是要努力爭取個二流地位了。
「我教了22名學生,他們每個人都會演奏一種樂器。月圓的時候,我就帶他們到小河邊去演奏。我要把這些樂器全部帶回去,教會他們。等戰爭結束了,我們要到東京去演奏。」這個片段印象很深刻
抗日喜劇
前輩是絕境逢生絕境逢生_百度百科彈棉花233最後 謝邀這類片子的祖宗是被奉為經典《虎口脫險》,見大家愛看,才這麼拍的,也是迎合市場的產物。
中國的虎口脫險,大家都知道這是喜劇片。與現在個個都標榜自己還原史實和戰爭殘酷的抗日劇有著本質區別。抗日劇披著歷史的外衣,實際玩得卻是架空的玄幻,動作,武俠,言情等題材。。。
有的演員就是為喜劇而生。
比如金凱瑞,他一回頭看你,就能讓你笑爬在地上。
比如周星馳,一開口就能讓你樂出聲。
比如魏宗萬,每一個表情都會讓你覺得捧腹。
小時候最好看的喜劇,巧奔妙逃,三毛參軍記。
看過無數邊了,明明知道下一個笑點在哪,但每次都笑擠出了眼淚。
十幾年後的今天,我仍然認為,我從未見過如此逗樂的老頭。
直接導致後來我無法嚴肅的看三國演戲的電視劇。彈~棉~花~呦彈~~棉~~花~~
半斤棉彈出八兩八呦~~~推薦閱讀:
※日本就侵華問題應該怎樣道歉?
※假如你是蔣介石,抗日戰爭你準備怎麼打?
※想要研究歷史,有哪些循序漸進的書可推薦?
※白俄羅斯多被稱為 ?Belarus?,為何德文名是 ?Wei?russland?,而中文名恰好還是德文意譯和原名音譯?
※最開始的時候外語是怎麼翻譯成中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