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中國好歌曲》的24小時極限創作?


覺得僅僅是寫旋律,歌詞和配幾個和弦的話,看起來還是不夠過癮!唱作人應該24小時之內完成編曲,把弦樂啊貝斯啊合聲啊節奏部啊啥的都一起編出來才是牛逼啊~


謝謝大家邀請。

聊了等於沒聊,這事兒幹了不合算,還是別聊了。聽歌吧^_^


個人不贊同這種做法。

本人雖是業餘的音樂愛好者,以個人經驗來看24小時確實是足夠的,尤其是如果有編曲團隊幫忙的話。但是我認為會有以下問題:

1,套用寫過的曲子可能性大大增加。

作為音樂創作者,私底下有著多首未填詞的曲子是再正常不過的了。況且不論給出什麼命題,都無法起到限制作用;大部分的曲子都可以勝任命題,因為命題最多只是限制歌詞和一個大體方向上的情感基調。誠然有些創作者會選擇臨場創作,但基於這種套曲現象將使比賽不公平,或者說並不能有效檢測創作者的實力,更多只是一個噱頭而已。

2,限時創作失去了音樂的意義。

創作需要靈感,而靈感的出現是不定期的。我們不能強求把創作者關在屋子裡24小時就能找到靈感。如今樂壇上的創作者,有許多都是兩至三年才發布一張專輯,因為出色的音樂不僅是需要悅耳而已,更需要感覺。創作音樂不是考場作文,限時很難出現有感覺的作品。有如考場作文,現今似乎已發展為一種套路,準備素材、論點,文章的風格形式等等都讓作文更像是一個填空題,只是把平時積累的填上去而已,缺少真正的有感而發。而音樂也是如此。

3,評判標準或許有些扭曲。

舉個例子,我們稱讚一位技藝高超的畫家,是因為他的限時畫畫能力突出嗎?或者說,出色的畫家的限時作品越好,說明繪畫功底越好嗎?過於片面。像藝術與文學這些審美方向的創作不同於工廠,工廠注重效率,創作注重作品本身,以時間作為評判標準顯然不合適。好作品可能是一時有感而發,也可能是慢慢消化沉澱而來,但這些都是好作品,創作者都是好創作者,時間更多是超出評判範圍的參考值。

有些主觀,僅供參考


這篇回答改自我在《中國好歌曲》限時創作歌曲難度很大嗎? - 中國好歌曲(電視節目)問題中的回答

我原本是非常期待這個環節的,但是我發現,這個環節跟我想的一點不一樣

因為我只看到他們在寫,我看不到他們是怎麼寫的,我也聽不到他們的完整demo,放出來的都是節目組給了一些零星的片段。

這是一種應試教育式的考核方法,對於選手來說考核了多樣技能,作曲速度,作詞能力,想像力,應用能力,先分析一下這個模式吧

從時間上來說,絕對是充足的

就最後他們幾位學員交卷以後的剪輯來看,都是很原始的demo了

甚至像趙牧陽這樣,最後交卷的作品也是個半成品,只有AB段,搞不好連C段都不需要寫完【這裡是我的主觀臆測啦】

這樣等於就是24小時里寫個demo,3分鐘左右的曲子,200字不到的歌詞,沒有編曲,按理說,時間充裕

問題最大的是,這種限時創作的意義真的大嗎?

以大多數選手音樂學院的所學,非要你寫一首歌,恐怕這個24小時打個五折都不是問題

(1)就風格而言,情況就已經會多極分化

像劉雨潼這樣懷才不遇多年的人,在面對這種限時打分的環節里,需要跨的,就是心理障礙這一步。而且他的曲風更複雜,作曲難度就增加了

對於那吾克熱更是五馬分屍,工作量直接乘以三,漢語+維語+英語,全部要考慮韻腳,七頁紙的歌詞,這個公平性的確有待商撰。

(2)這樣的模式完全可以套,說到「去年」這個命題真的很大

劉泉銓的《來年》,逃跑計劃的《重來》

甚至謝安琪的《喜帖街》,王菲的《匆匆那年》

陳奕迅的《明年今日》、《陀飛輪》,林憶蓮的《當愛已成往事》

全部可以符合這個命題,套題太好辦了

我並不是說選手們套題,只是想強調套題的難度是很低的

而且「去年」是一個太大的命題,裸兒的《吶喊》、杭蓋《輪迴》全部都能算,以大多數選手的產量,能夠符合這個命題的現成歌曲信手拈來,所以這個環節對於現在回鍋肉橫行的節目來說,毫無難度。

我不是鼓勵選手們去套,但是略做改動總可以吧,我覺得如果你真能拿一首既切題,也出彩的歌,那我們也沒什麼好說的,應試環節就是這樣。不背個幾段金句,你敢走進高考考場?

(3)這樣的模式是技巧型取勝

馬條,趙牧陽,杭蓋,他們對於自己的風格很清晰,並且作品汗牛充棟,所以他們是非常擅長「寫歌」的「技巧型選手」

而對於裸兒,蘇運瑩這樣的「靈感型選手」,你把她們關在一個屋子裡24小時讓他們對著攝像機去天馬行空,簡直是在搞笑

所以我比較能理解裸兒在牆上畫畫,而且最後的作品也是以畫為軸心的。顯而易見的是,裸兒最後出來的《吶喊》雖然靈氣不凡,但是相當不成熟,很多意象還沒有描繪完就戛然而止了,就像一副星空,你這畫完了天空,星星全沒點上。人家說猶抱琵琶半遮面,留個空間讓咱想想,但你也不能給咱一個琵琶讓咱空想美女啊。

我倒寧可希望是《Hi歌》這樣,我且不說曲怎麼樣,也不說誰來唱,但是我很明顯的看到了

噢,原來這個歌剛做出來差不多是這樣的

《春》當時只有一把吉他,《可樂》只有一個鍵盤,很簡單沒有複雜的東西

噢,最後做完編曲和加減乘除,成為了華晨宇的《春》和謝安琪的《可樂》

哪怕沒有什麼大的改編,我們也能看到這個曲子加了什麼,有什麼配樂被用在了裡面

所以我相當排斥第一季那個模式,因為選手盲選拿上來的根本就不是半成品,已經是成品了

霍尊的《卷珠簾》和莫西子詩那個還兩說,但是趙雷的《畫》已經到了畫蛇添足的地步,鈴凱那個《一個人》也是已經完成的作品。

到了第二季更甚,都已經經過二次加工,導師所能做的不過拆東牆補西牆,但是第二季倒情有可原了,因為他們這些歌只是拿來給導師展示作曲能力的,考核都還在後面,這也就罷了。

誠然,作為真人秀節目,這個環節有助於塑造選手的形象,展現選手的人格,在這方面是加分的,而且能看到選手的縱向成長,而且有前後兩首歌的比較,選手的作曲能力可以更全面的展現

但是你現在這麼弄,我特么連demo都聽不到,對於觀眾來說,跟直接砸一首歌給我聽有什麼區別,限時創作對於觀眾意義何在啊?

更何況砸出來的這歌倒成了半成品,本末倒置啊親

我覺得這季的《好歌曲》應該是這樣的:

「觀眾朋友們好,您現在收看的是CCTV3中央電視台綜藝頻道,由涼茶領導品牌加多寶為您獨家贊助播出的《2015迷笛音樂節獨家電視直播節目》,請掃屏幕下方的二維碼參與音樂節直播互動,還有機會贏取逃跑計劃演唱會的門票一張噢」

我還是等《Hi歌》第二季吧,就醬。


我覺得這種創作模式也是挺不錯的,能夠體現出這些人的作曲天賦到底怎樣,有點類似即興的創作,如果是很有作曲天賦的人,24小時完全不是問題。但是我覺得這種模式還是有個缺點:如果他們套用自己已經私底下寫過的曲子,只是把歌詞換成導師出的主題也是可以的啊,這樣就只變成了24小時內寫歌詞就行了。


我說說作為一個普通觀眾的看法。

從好聲音第一季一路追到好歌曲第二季,這個團隊一直在做著其他人沒做過的嘗試,不管成功與否,我很欣賞這種不斷超越自我的態度。

好歌曲第一季盲選部分很成功,可到battle部分一落千丈,以至於流失了大部分觀眾,連累到第二季也不是那麼火了。被人詬病最多的就是一首歌唱到底的賽制。當時觀眾覺得這賽制必須改,於是提出第二階段拿新歌來比。當節目組真這麼做的時候,沒想到觀眾依舊吐槽。。。

造成這樣的結果的主要原因是:

1. 學員拿出的作品不夠有說服力。

大家普遍認為第二階段的作品不如盲選作品。這個狀況是由賽制所致,不可扭轉,所以大家都把槽吐在了24小時創作上。

2. 24小時限時創作爆點不夠。

這個階段的錄製手法其實也不算原創,什麼爸爸去哪兒,什麼窮游節目,都是借鑒目標。但是部分好歌曲觀眾反映這個階段不好看(其實我個人覺得還蠻好看的,杭蓋大叔們萌萌噠(^Q^))。

3. 自己喜歡的歌/歌手莫名被刷

這個是觀眾不滿的主要原因,雖然很多人不肯承認。盲選部分時,大家發現了好多喜歡的歌和欣賞的歌手,結果到這個階段,一大半兒都"蒸發"了,情感上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所以就把火全撒到這個賽制上了。實際上,這點也確實對選手不公平。那些萬里挑一的選手,把自己的心血拿到這個平台上來展示,好不容易突破重圍,結果只是露一面就沒了,怎能不寒心?

這節目本就不是很火,參加門檻又那麼高,我很擔心今後是否還能辦下去。

24小時限時賽制我覺得可以保留,起碼讓我們聽到了"輪迴"這樣的新作,就是有價值的。但是改進是必須的,我提一點建議,可能有些可笑,大家嘴下留情哈("▽"〃)

為解決我上面提的三點問題,我認為可以讓已淘汰學員協助入選8人完成極限創作。

首先,這個辦法可以減輕粉絲們的不滿情緒。而且,我想大部分淘汰學員也願意留在這個節目上發揮自己的餘熱。另一方面,合作會產生理念衝突,有衝突就有爆點,節目會更好看。再說,像劉雨潼那樣的糾結型學員,也需要一個人給他出主意。

當然,我也清楚很多人不喜歡他人給自己添亂,這個我暫時沒想到更好的解決辦法。

我看很多人提到賽制"不公"的問題,什麼拿以前的作品來參賽呀,什麼24小時無法發揮呀等等等,其實這些真的不是主要問題。我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檔音樂節目能做到絕對的公平,這不妨礙節目的受歡迎程度,節目組如果把精力花費在這些問題上,那就真的跑偏了,因為你們的目標本!來!就!不!是!比!賽!比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這檔節目就是推歌,推唱作人,牢記這個初衷,讓作品和唱作人有更多的展現空間,這才是正途。


不是內行人,簡單說

形式就是學校考作文的感覺,是能考察出一個人的基本能力,但是幾乎不可能出好的作品。幾個老炮的歌都是吃老本憑經驗搞出來的東西,年輕人基本就靠硬磕了,年輕人里確實只有裸兒能給幾個大叔一點驚喜。

反正我不太喜歡這個環節,幾乎不可能出來好作品,把這麼短時間做出來的歌費那麼大勁編排再表演,還不如讓他們多拿幾首自己原來的好作品呢


很創新的一種音樂電視節目,考察的是詞曲創作和簡單伴奏的功底,展示了各路神仙如何施法,靈感何來,創作過程如何的過程。這個過程讓圈內人苦惱,但對圈外人來說誘惑無限,有可能吸引更多人參與創作,不就七級和弦加動機嘛,抓耳撓腮這麼久。好歌曲舞台也借這個欄目進一步強化自己在音樂電視節目的價值觀—創作性,創新性,這提升了好歌曲在一眾音樂電視中的區分度。

但是,這種形式對普羅大眾的吸引力有多大是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的,做得好,博得滿堂彩,做得不好,節目將滑向小眾,影響收視率。好歌曲欄目組製作人員很有追求。而出品的歌曲因為沒法經過輪輪篩選,層層打磨,與第一輪的歌相比,層次不齊的感覺更加明顯,哪怕加上大製作,也不乏粗製濫造之嫌—一首歌從出生到展示只有十多天真的夠嗎?


@鄧柯老師在專欄中寫過看法。

原文鏈接:《中國好歌曲》S02E06 - 亂彈琴 - 知乎專欄

相關節選如下:

「1、24小時極限創作這個賽制本身是沒問題的。像音樂學院考作曲,三小時就要寫一首歌曲,連旋律帶鋼琴伴奏。24小時只寫詞曲加簡單伴奏(不需要編曲)是綽綽有餘的(實際上劉歡組錄完後剩下三個組都把時間限制縮短位12小時,但對於學員仍然很充足)

2、《中國好歌曲》是個選拔唱作人的節目,而具備在一定時間內的命題創作能力,本身就是作為唱作人的基本要求。夢想強音(好聲音好歌曲選手的經紀公司,與燦星同屬星空傳媒旗下)是個企業,簽選手是要賺錢的。簽完才發現選手一年只能憋出一首歌,公司豈不是虧本了。

3、學員的歌曲都經過了無數遍的推敲斟酌,在音樂表達已經是很完整高校,沒有太多的改進空間了。如果再像上一季讓導師對其重新編曲,反而會效果不好。改成限時創作,寫出新歌再編曲再演唱,節目會更好看。」


我個人不太喜歡這個環節,雖然對於選手的基本音樂素養的考察是必要的,但回到這個節目的最最核心的宗旨上,還是像劉歡說的那樣,要推「好歌」嘛,而限時創作能達到的效果僅僅是寫出一首」歌「而已,距離」好歌「恐怕還差的有點遠,(已經播出的這一集劉歡組的幾首作品說實話我沒有一首喜歡的,而這些學員們在盲選階段的歌都是我在這季好歌曲里非常喜歡的作品)。

有人拿高考命題作文來跟本階段的限時創作對比,我覺得有可取之處,只是高考的目的是決定一個高中生有沒有資格進到更高的學府繼續深造,拿到好歌曲來對比,似乎應該把限時創作拿到第一階段,或者盲選前增設一個階段對選手的基本音樂素養進行考察,過關了再往後面走,從節目上來考慮也有種歌越來越好聽的感覺,而不是現在這樣給人一種歌越來越難聽的感覺


噱頭而已。

第二季明顯就是為了避免第一季時改來改去都是一首歌所以搞出來的即興創作,就是第一季反反覆復炒冷飯也是感覺改了還不如不改,明明盲選時淳樸的感覺才是最能打動人的。

電視節目嘛,越來越不知道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了,總是只會做加法甚至乘法,反倒不知道怎麼做做減法除法,返璞歸真了。

音樂不是命題作文,你聽聽看盲選跟24小時創作的差別,音樂創作理論基礎這種專業的東西我不大懂,或許確實能體現一點創作天賦和能力吧,但是真的沒幾個比盲選還好聽的歌,再有天賦和能力也得好聽不是么?感覺都是被憋出來的,心疼。

P.S.音樂的欣賞是非常主觀的,我覺得不大好聽不代表所有人都覺得,所以大家有興趣的話就自己聽聽,只是沒興趣的話也不算什麼損失就是了。


這就相當於高考時的作文,你說一個人的文學素質無法用作文來批判,這句話說的對,但是如果作為一種淘汰標準的話我覺得沒有更好的了,同樣,這種方式肯定無法公平全面的衡量一個人的音樂 素質和創作能力,但是作為一個節目,一個主要目的是鼓勵中國原創音樂發展的節目來說,這種淘汰方式是新穎獨特有看點的。


非常不靠譜的一個環節,純屬瞎搞。明天第三季就要開播了,不知道會採用哪種形式,可別限時創作了,實在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就重新編曲也挺好的。


回頭看三季,你會發現這種形式出來的好作品最多了。杭蓋的輪迴,戴荃的老神仙,蘇運瑩的螢火蟲,蘇紫旭的融解,何佳樂的舍斷離,還有裸兒和祁紫檀……太多太多好歌曲了。


謝邀!對於命題作文的創作形式其實無可厚非,公平公正。一首流行音樂作品的製作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流程:創作動機產生,詞曲創作,小樣錄製,詞曲定版,編曲,錄音,後期,母帶,製作完成。整個環節里最關鍵的是詞曲創作和編曲。好歌曲的錄製環境中著重的還是詞曲創作部分,也是一首歌的靈魂和主旨,能夠比較好的考察音樂人的功力。好的編曲很難在24小時內完成,24小時可能連滿意的音色都選不出來(標準四大件除外)。


個人覺得這種命題限時作文是很好的,沒有文藝不能限時命題這一說。《滕王閣序》不就是限時命題么。只能說限時命題比的是音樂素養的底蘊和積累,分明是很好的比賽方式。


感覺不像創作,更像製造,流程化,規範化的製造音樂。


類似於考場限時作文。


只是一首歌改來改去會審美疲勞的,上一季看過盲選之後我就沒再看過這個節目,因為歌曲都聽過了,即使改編一下,也不會有太大的驚喜,但是這一季我卻看了後面的階段。單單從一個觀眾的角度來說,我更希望看到更多我沒看過的東西,人嘛,總是喜歡有新鮮感的東西,我覺得像我這樣的觀眾還是有不少的。節目組製作節目也是要考慮收益的,更新的東西吸引更多的觀眾,帶來更高的收視率更多的收益。這樣的形式對於像我這樣外行的觀眾和希望保持收視率的節目製作者來說都是很合適的方式。這僅僅是一個外行人的胡言亂語,勿噴,謝謝。


用一個臨時的作品來判決人家拿來參賽的優秀作品,合適嗎?

最噁心的是還有三個人的臨時創作都不播出來,簡直了


推薦閱讀:

《我是歌手》中的標配麥克風是什麼型號?有什麼特點?
如何評價徐佳瑩《失落沙洲》這首歌?
如何評價Mark Petrie的單曲Go time?
如何評價歌曲《9420》?
如何評價李健的新專輯《李健》?

TAG:音樂 | 音樂產業 | 中國好歌曲電視節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