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提高農產品價格使農民達到富裕是否可行?

未來中國城鎮化發展將有很大一部分農民變成市民,留下的一部分農民通常都是自我發展能力比較弱的,有沒有可能通過提高農產品價格是他們達到富裕。


現在農產品就不便宜,可你去農村問問田頭收購價。

CCTV2做過一期節目,兩個貧困縣的農民種土豆,都大豐收。結果卻是一個賺錢了另一個虧了。原因就是賺錢的那個縣搞扶貧貸款,所有種土豆的農家貸款修了地窖。

大豐收后土豆價格大跌,沒地窖的那個縣農戶土豆沒辦法儲藏,只能在最低價格賣掉,有地窖的那個縣農戶把土豆收入地窖,第二年價格回升後開始賣土豆。賺錢了。

農產品議價權

要想讓農民富裕,就要運用現代企業管理和科技,提升農民對農產品的議價能力,即在產品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增加農民收益的份額。

這份額可以是農產品本身價格,也還可以是深加工後的附加值。

而企業最大的資產就是不動產。。。。。。。

所以現在國家開始搞土地三權確權,完成之後才能拿去抵押。。。


我們一直在實施類似的政策。眾所周知,建築工地的主要勞動力是農民工,過去十幾年,各地炒高房價的確提高了他們的收入啊……就算是修高價鬼城,農民工的收入也提上去了不是?可以想像,硬是提升農產品價格的確能提高農民收入。

但是,回到房價的例子,這裡有兩個問題。

第一是很多地方的房價有投機因素,崩盤的時候,從購房者到農民工誰也得不了好處;

第二,房子(和隨之炒高的土地使用權)不能進口,所以不至於因為外國供給而崩盤,而走私,所以投機能維持。

這兩點如果換到農產品上,首先農民並不喜歡投機商炒什麼「蒜你狠」;其次農產品能進口,維持高價很難。此外還有第三點,農產品的保存成本很高,價格炒起來也只能政府自己接盤。如果類比的話,就是類似於高額房產稅——每隔一年損失10%或更多。你想想高額房產稅下的房價,就知道農產品維持高價有多難。

所以唯一的辦法是政府印鈔買下全部的農產品,然後銷毀,每年燒掉60%的國儲糧食,自然農產品價格暴漲,農民收益大增,可以用糧食交換更多的工業品。副效果是全國人民會減肥,以及所有坡地都被開墾,水土流失暴增。這顯然不是你想要的結果吧……總之政府不是神,強行扭曲價格一定會製造更多的問題。

真正可行的是減少供給——不是糧食的供給,而是農民的「供給」。農民只是一個職業,不是固定的身份,進入工業體系就是工人。過去幾十年,中國迅速工業化,在經濟上不斷消滅農民,所以人均收入快速提高,這才是唯一正確途徑。

相關回答

1

房產稅會導致租房價格上漲嗎? - 知乎

2

「有錢人裝窮追女生」跟「窮人裝有錢追女生」同樣是撒謊為什麼結果不一樣? - 知乎


WTO已經決定了,中國對外開放糧食市場。

中國承諾加入WTO後5年內農產品平均關稅下降到17%。

泰國香米六塊錢一斤,湖南鎘米二十塊錢一斤,你買哪種米?

我這數字不是瞎扯的。按十八億畝紅線來算,中國六億農民人均才三畝地。按照水稻畝產千斤來計算,要靠種地讓全國農民達到國民收入平均值5.4萬元,一斤米得賣十八塊。


能啊,但是主要的糧食出口國糧食價格不到你的十分之一,強行提高糧價的結果只能是讓外國人從國內吸血。

解決方法有兩個

一是封鎖市場,禁止外國農產品進口

二是愚民政策,宣傳本國農產品比外國好,或者本國人不是人類,人類的農產品不適合本國人。

日本韓國是兩個方法都用,副作用就是國家安全受到威脅。市場封鎖很明顯是違反國際貿易準則的,而封鎖農業市場的國家無一例外都是出口經濟為主的。所以只要有任何國際爭端,都要為了維護農民利益而拿國家利益出來做交換。

西方國家採用的方法更為簡單,直接給農民提供補貼。等於把城裡人的食品支出轉化到稅收支出上,這樣的好處是不怕國際競爭。

從根源上說,農民無法富裕的原因只有一個——人多地少。很多人抱怨,現在中國農村的土地都拋荒了沒人種啊,問題是你們全縣拋荒的農田加起來不如美國一戶農民的田多,幾十個村民去城市當清潔工創造的產值就能吊打全村農業產值,沒人願意在中國種地很奇怪嗎?美國的農民即使沒有農業補貼,照樣吊打全世界。如果日本只有1萬農民,馬上就會變成農業出口國,根本不需要搞市場封鎖。


來,我提煉一下重點,我方觀點是農產品價格提高不能提高農民收入,論點有中國農業由於包產到戶所以大都是小農經營市場上整體議價能力不強,小農作業單位產出有限無法形成規模效應,個體戶實力有限無法完產銷一體化生產到銷售鏈條過長分薄利潤,結論是規模化效應合作社模式才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

=====================================================================

昨天的蒜薹價格

=====================================================================

明確告訴你不行,如果你有深入農村低頭調查的經驗你就會知道農產品的出產價格簡直低到髮指,我就我之前獲得的數據(14年)來看土豆的價格大概在五六毛白菜差不多也是這個價錢,玉米之類的能高點大概1塊左右浮動,其他一些地頭少見作物比如杏鮑菇之類的也很便宜。

但是你自己買菜的時候也看到了,你購買蔬菜的價格遠遠超過農產品的出產價,出產價大概只有購買價格的五成不到,其他的利潤在流通環節被二道販子拿走了,中國農業尤其是南部農業由於地域原因地形原因很難有大型農業,大部分是包產到戶的小農經營,而農村小農生產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分散,大家都知道力散則弱,這些小農戶在市場上是很難有議價權的,除了自己無法運輸儲藏銷售之外他們自身也沒有對於自身價值的認識,定價基本是靠經驗和打聽別人的(真的很容易被糊弄)。地里的農產品要到正常消費者的手中大致要經歷一道販子到農村收菜,也就是將各個散戶的農產品集合起來,二道販子從一道販子手中購買打包好的農產品(有的是二道販子承擔運輸,有的是一道販子承擔運輸,反正誰運輸誰賺這個運輸的錢),二道販子在獲得農產品後進行分銷大概就是菜市場菜販子或者超市。這個還是最短的銷售路徑可能不止二道販子好幾道販子都有,我最多見過5道販子。

你看中間這麼多流通環節哪個環節不得分點利潤啊,而且這些環節都是不可或缺的,可能有人會說那我們直接農超對接不就行了,省了中間這幾道販子的利潤直接超市農戶分掉中間利潤那不是美滋滋,如果你這麼想那我只能說拿衣服,首先超市很難有效的收集農產品,說真的不是地頭蛇老鄉你真的很難有足夠的威望讓農戶把菜買給你,一個村百來戶人你菜價怎麼定,同一收購價?媽的他曾老三的菜黃不拉幾也和我這翠綠翠綠的一個價?你知不知道劉老六家的菜怎麼種的他都用劣質葯和我這不能比?什麼你要分開定價,被曾老三劉老六知道了你的車今天就別想出去了。知道古時候出價為什麼要在袖子里玩袖裡乾坤了吧。運輸環節倒是有成熟的體系,不過鄉間地頭可能你的重卡跑不過我這幾輛五菱榮光。再到分銷說真的水最深就在這裡了,一車白菜怎麼分,全部一個價?你還管不管品相,現在消費者這麼挑,一斤菜能剝成八兩,你讓分銷商怎麼服氣。超市?你知道採購員喜歡抽什麼煙,經理喜歡喝什麼酒嗎,你能長期保質保量供應合格蔬菜嗎,你多久結一次款,能墊付多少資金。

這些問題,港真我聽著都頭大,別說現在種地的農民了,我之前有位學長是農林大學畢業的,學了一些農業種植經驗,也是回老家開始種菜,在他爸爸在當地很有影響力幫他搞定了超市銷售路子的情況下,一開始也差點栽了跟頭(主要是關於土地承包流轉,還有地痞騷擾之類的麻煩),產品價格依舊被壓得很低很低,在消費者已經接受了現有菜價的前提下,中間環節減少的消耗基本都是銷售商的利潤,紅海行業銷售為王任何行業都沒有辦法迴避,這些情況直到反季節蔬菜的種植和學長搞定一些政府部門食堂(說出來你們可能不信,利潤最高的是監獄和大學食堂)的供應權之後才有所好轉(後台硬,路子野真的好)。

最後我說一些我對於農業發展的看法,工業化是一個勢在必行的趨勢,包產到戶小農經營早就應該掃到歷史的垃圾堆里,之前新中國剛建立時候的農村合作社才是農業真正的出路,之前的大鍋飯之所以保守詬病真正的癥結不在於合作而在於偷懶、磨洋工,有效的激勵機制量化的KPI考核,工業化的管理才是真正的改革方向,包產到戶真的是歷史的倒車,當然那也是當時國民素質國家環境決定的,任何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不過現在真的到了改革的時候,只有農戶們團結起來集約化生產銷售控制好產品的供應渠道才有真正的產銷一體化,不要再被各個擊破大家競爭低價才有出路,港真到時候大型農業集團銷售往外一站老子是XX農業集團的,XX省的所有農產品都是我們公司生產的,不找我們集團,你們超市別想有菜賣,這樣的時候才有真的提高農民收入。


不可行。第一,國家財政擔負不了。第二,官僚和資本會自肥。第三,擴大耕地面積,導致水土流失。第四,國際經貿摩擦。第五,工薪階層會罵娘。


釆取各種措施來提高農產品價格,進而讓國民來養活農民,現實中就有例子,如與我們一衣帶水的日本與韓國。

如日本就釆取關稅壁壘來限制外國農業產品入口,同時又對農民進行很高的補貼。如大米人口關稅778%,乳製品360%,等,這導致日本國內農副產品的價格普遍遠高於國際市場的。與此同時,日本還對像大米種植戶等每1千平方耕種面積每年補貼3萬日元。

一方面,農產品的價格由於高關稅壁壘而升到極高,另一方面又有高補貼,所以日本農民在日本的收入水平起碼中上。

然而,日本農民的數量相對其總人口來說是很少的(近年一直在3百萬人以下),所以日本其他1億多非農民才養得起這區區幾百萬農民!

現階段我國總人口接近14億,農民5億以上,這怎麼養得起?


應當發展農業外的副業,促進農民收入多元化,進而提高農民收入。

不然風險抵抗能力較弱。


扯談,單獨提高農產品價格沒什麼用。

首先看數字,每個農民可以靠種地得到多少收益。

大致推算如下:

用著名的「18億畝農田紅線」作為農田總量

除以 農民數量,假設使用農村居民人口的6億人的話,得出每個農民人均農田3畝

3畝地,

假如使用袁隆平的超級稻「Y兩優900」(畝產比現在的全國平均要高一倍多),最優條件下大概能年產三千公斤大米,

假設能夠以3元一斤賣出的話,也只是9000元人民幣收入而已,

注意,這是一年的收入,還要減去育苗,農藥,化肥等等的費用,還有一年到頭的人工未算。

當然還有經濟價值更高的作物,三畝地一年估計也生產不了太多剩餘價值。

事實上一畝田一年的收益正常也就是700-1000左右。三畝田的話這個總收入也就是在城鎮打工一個月的收入吧。

結論是,平均來看,一個中國農民務農一年的收入還不如出外打工一個月的收入。

可以推算到起碼農產品價格要提高3-10倍,才能讓務農的經濟收益和現在出外打工收益有可比性。大拇指想想都知道不可能,而且藍領工資還在不停地漲漲漲。

富裕農民,只能依靠其他方法。

例如,農村居民轉變為城市居民,通過農田合作制度或者土地出讓耕作權推進職業化大農業經濟,通過科技大幅度提高產量,農業自動化,大幅度減低流通消耗和流通費用,等等,都比硬生生提高農產品價格靠譜得多。


我一直覺得,中國人都有很強的永動機情懷,通過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來使農民達到富裕,意思是讓城市居民當冤大頭,用高於市場價格的資源來換取糧食,即用高於市場價格的那部分資源來施捨農民。那麼,如何讓城市居民同意呢,這個時候無所不能的永動機政府出面了,這個超人+永動機不需要任何供給,是完全獨立於人類社會的存在。所以,它可以完全忽視占人口大多數的城市居民的需求和力量,去實現自己想要的社會秩序。所以,人類的發展靠永動機,挫折也是因永動機,跟人類完全沒有關係。所以人類城市的發展,人類農村的發展,完全不會按照其發展的規律而變動,而只是按照這個巨人的意志來發展。

這種永動機情懷挺好的,就是一直別醒就行。


不可行,因為這是在保護落後的生產力,短期內可以,長期的價格扭曲會催生其它許多問題。

現在國家正在努力探求解決辦法,比如土地確權、流轉、集中化、企業化等。最終目的還是要把農民從小農經濟里解放出來,進入工業化體系。土地就那麼多,從事農業的人口多了的話,每個人得到的收益自然就少,更何況小農經濟本身就生產力低下。


如果違背市場規律強行提價,會造成進口低價農產品佔據市場,農民的產品賣不出去。

想辦法提高農民的生產力水平,同時提高產品附加值才更有效一些。

例如在村裡建立釀酒廠,罐頭廠,建立播種收割設備出租中心,修鐵路,公路,建農家樂,建賭場洗浴中心等等。


直接提升價格,恐怕是不可取的,農產品這樣基本生活資料價格直接提升,肯定會帶動各方面一起漲價,提升價格帶來的收入,過不多久就被抹平了。

提升收入是可行的,雖然有各種困難。

不過咱們把困難放一邊,看看理想狀態是啥樣。

首先,降低農業人口

打個比方,原來農產品能賺100塊,100個農民分,一個人賺1塊錢

把農業人口降低100倍,同等數量的農產品賺30塊,一個農民分,一個人賺30塊

農產品價格降低了70%,農民收入增加了30倍

咱不考慮剩下的99個人幹嘛去,就說這種改變能成功,皆大歡喜。

剩下的問題是1個人能不能幹100個人的活。

這個沒問題。

土地流轉,小塊土地整合成大面積的土地。

宅基地置換,把分布在各個地方的宅基地換到城市周邊,甚至就納入城市範圍。原先的宅基地村莊啥的直接推了變農田。

然後上機械化,1個人干100人的活輕輕鬆鬆。

資源整合嘛、咱互聯網公司玩這個溜著呢。

還可以搞股份制,租賃買斷等等,解決那99個人的部分出路。

我現在做農場的這個村子。在十多年前就把全村所有的土地都租給中農富通搞高科技農業做實驗了。

沒有土地之後(耕地沒有了,還有一大片灘涂),他們把耕地租出去之後,成立了個股份公司,用灘涂地搞旅遊,還有家庭農場之類的。

140多畝地搞了100多個小的家庭農場租給城裡人休閑,每年一個農場年租金1萬,管理費2000,收入120多萬。比一百多畝地收入多多了。還有旅遊業弄的很好,年收入也幾千萬。

租地的錢搞基礎建設,基礎建設做好後弄運營,賺來的錢各家按照股份分紅。

平時年輕人去正常上班工作。

其他人一部分自己搞了小工廠,一部分去中農富通上班

年紀大的還有一部分在家庭農場里打打零工啥的。

特別的開心,村委會大喇叭里總招呼村民去領錢。

他們是農民嗎?戶口是的,居住地是的,可是沒有一個從事農業生產,收入很高,至少過了北京平均收入。

不是平原,沒法規模化怎麼辦呢?

1、 走出來啊,加入城市化啊

2、 有一個東西叫做溫室,我寫過一篇專欄,高科技溫室的產量現在可以做到超級超級高了,一畝溫室,要是做現代化溫室的話,達到20畝30畝土地的產量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這不就相當於把1畝地變成了30畝

3、 還有經濟作物,經濟作物這麼多,總有適合的吧,如果土地流轉集中弄成了,餐桌上,生活上,總需要很多種類經濟作物的,又不是非得種糧食才能吃飽。

理想狀態,大規模機械生產基本糧食作物。溫室和高科技農業工廠生產蔬菜調料等輔助作物,極小部分家庭農業人口做特色農業。

畜牧業不太了解,就不謬論了。

總農業人口佔比降低到1%~2%,這麼點人口分全國農產品市場,成本將降低到一個難以想像的地步,而且做農業的人各個都會富得流油。

不過這就是個理想狀態,啥時候實現一點譜都沒有。

前些日子聽曉說,未來那兩期。有句話我特別贊同。

未來是什麼樣子,就是用於生存的時間越來越少,用於生活的時間越來越多。

這個時間,可以理解為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口。

極少一點人來滿足整個社會的衣食住行交通水電。

絕大多數人來享受人生,思考藝術和未來。


我覺得這個很難。

具體參考日本,日本的農產品價格極高,這一現象的原因大致上有以下幾個方面:

1. 美國允許日本單方面設置農產品的高關稅,即日本對進口農產品課以重稅,但美國等國家並不對從 日本進口的農產品進行同樣的高稅制。

中國加入WTO以後,尤其是現在承諾了對進口農產品降低關稅之後,這已經不可能了。

2. 日本通過政府和媒體不遺餘力地宣傳,塑造了日本農產品的極為高大上的形象。導致日本有錢人以吃日本農產品為榮,認為進口農產品是窮人才吃的東西。

這在中國也很難做到,至少現在的媒體都是樂於宣傳各類真真假假的國產食品黑幕的,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總是被我們自己的媒體無限誇大——反正我吃了幾十年國產食品,到現在也沒任何毛病。

3. 日本人平均收入高,而且生活習慣較為節儉,普遍能夠負擔得起高價格的農產品。

中國還有大量的低收入群體,他們對食品的價格還是比較敏感的。

所以,中國不適合採用大幅度提高農產品價格的方法。

況且這種方法不一定能幫助到農民——至少據我所知,農民在日本也不算是收入高的群體,哪怕他們的數量已經很少了。為什麼?因為農民從來就拿不到農業生產利潤中的大頭。不信的話,請自行對比超市售價與田頭收購價,差十倍是普遍現象。

我覺得中國可以採用的方法就是:把絕大多數農民變成城市居民,讓他們脫離農業生產,加入產業大軍。

這樣一來,土地就可以集中到一些大公司手中,這些公司可以採取股份制,比如說,曾經擁有這些土地的農民擁有這個公司的股份。然後讓專業的團隊來管理土地上的農業生產,這個團隊不是被戶口束縛在這裡的農民,而是被公司聘用的專業技術人才。

由於土地規模大,就可以採用大規模的自動化生產,大大提高勞動效率的同時,大幅度減輕農業生產的勞動強度。

而且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當一家一戶的農民變成了龐大的農業公司以後,他們與中間環節之間的強弱對比就改變了,中間環節就必須被迫改善自己的服務,降低成本。這樣一來,不光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可以有更多收入,市民也能享受到更低廉的食品價格。

我覺得,這才是未來的趨勢。


不就是日本嗎?蒼老師都不捨得買西瓜的地方。


當然可行,但是既然是要提價,就主要是要賺有錢人的錢,窮人的錢是賺不到的,所以要有品牌,要有賣點,比如無公害,非轉基因等可以吸引有錢人的噱頭。蔣高明,崔永元都是在做這種事情。


很簡單,學韓國,日本,限制進口國外的糧食和農產品,物以稀為貴,這樣國內的農產品價格自然就上去了。看看韓國,買個西瓜都要100多塊錢人民幣,要是允許進口中國的西瓜,韓國的農民還能把西瓜賣這麼貴?人家這就是保護本國農民!

當年國家用剪刀差殘酷剝削農民,現在一樣可以用國家的力量反哺農民,只不過國家不想而已,農民沒話語權而已,呵呵。


不可行,直接原因就是中國是加入世貿組織,能直接進口外國農夫產品的。

你提高了國內糧食、蔬菜、水果價格,銷量不升反降,最得利的還是外國人。

而且還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因,糧食、蔬菜關係國計民生,價格不能隨便漲。想想看超市賣的大米、色拉油,十年前跟現在比,價格差多少?其他商品呢?這種東西關乎國家安穩,不能出亂子,包括安全、合適的價格等。

提高農民收入有很多辦法,關鍵看國家要不要這樣做了;胡溫台上做了件大事,取消農業稅,可實際上後來的農藥、化肥、種子等種地相關的產品,價格都漲了。農業稅反而顯得不是那麼多。

國家在下很大一盤棋,建國前期,以農業反哺工業;理論上現在是到了工業反哺農業的時候。可實際上,個中利益牽扯太多,國家有大方向,這個真說不好怎麼做最合適,最合適又不見得最容易實施。

真正要提高農民收入,我認為有幾個方向:

提高城市化率,這點國家一直在做;讓農民進城變市民,農村土地集中起來以個人承包或集體開發形式利用。

國家財政補貼跟農業相關行業,嚴格控制各個環節銷售利潤,不得暴利(這點又跟市場經濟不符,更像計劃經濟,肯定會有爭議)。這點國家也在做,但我覺得力度始終不夠,浮於表面,比如稅率低之類的。什麼樣的力度合適?讓種地的農藥、化肥、種子等所有種地陳本控制在總收入的20%以內,現在這個比率可能高達50%甚至以上。

最後一點,國家出面保底。這點國家也在做,也是力度不夠,比如糧食價格保底政策,使農民種出的糧食賣的出去,而且價格不會過低。好像僅局限於糧食,像蔬菜水果等其他產品,就有經常爛在地里、無人收購的現場,造成農民一年白忙活甚至虧錢。可農民只種糧食又不現實,國家直接出面保底價回購工程量有太大,也不現實。可以重視起來,給以政策扶持,比如利用好大數據,支持互聯網公司進入農業領域,分析好各地哪些產品稀少,哪些扎堆種植,盡量做到合理合適的種植,對農民有利,對消費者也有利。


我覺得還是減少農民數量,讓農民變成農場主來提高收入才比較靠譜。


這根本不可行 緣由如下

(一)首先必須明白一點 農產品是生活必需品 生活必需品的特性是彈性係數低 強制性提高農產品價格有違市場經濟運行規律

(二)如果強制性提高農產品價格 那麼其會導致一種倒逼機制 其會致使居民生活壓力大 生活成本提高 恩格爾係數提高 也會導致居民加薪意願強烈 企業經營成本也會增加 而最後企業成本的承擔者還會是社會消費者 從此陷入惡性循環 而農民就算是收入較之前有所提高但其生活質量也不會有所改善 不會到達富裕狀態

(三) 還有一點如題主所言 農民是弱勢群體 不管是在哪個方面 哪個環節農民的利益總是會被侵蝕

如果真的是提高了農產品的市場的價格 這個我們現在所說的價格應該是最終消費者消費時商家給出的價格 而不是農民賣出農產品時的價格

農產品的基本價格形態有三種 農民與運輸商之間的價格 運輸商與商家之間的價格 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價格

那麼問題是農民從農產品價格上升的利益分配中能獲利多少 我感覺基本比例是 1:5:4

栗子 忘了哪年 大蒜價格老高… 你說富了誰 絕對是運輸商 他們可以囤貨 他們有資本囤貨 而且大蒜也能屯

為什麼農民不屯 旱則資舟 水則資車 這個道理誰也都懂一點 但是這需要資本 而農民沒有資本 他們生活都不能達到小康水平怎麼會有充足的資金 更何況他們生活壓力大 他們需要錢來解決眼前的拮据狀態 所以就算強制性提高農產品價格農民也不會富裕

還有就是農民沒有抱團 農民的數量遠大於收購商的數量 他們應該有為自己爭取利益的話語權可是他們沒有 也可能是他們沒有意識到 但是政府必須意識到 但是政府沒有站出來來承擔這份責任 也沒有學者 沒有組織為他們在這方面呼喊 農民的利益總仍在被蠶食著!

(四)當然 還是有方法 提高農民的收益啦

農民的收入包括工資收入 轉移性收入 財產性收入 家庭經營純收入

而目前 其主要收入為家庭經營純收入 不過國家也出台了相關政策來調整其收入結構 方向調整是提高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在總收入中的比例

栗子 繼續深化「承包地、宅基地、集體資產改革」,以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是2017年農業農村工作的改革重點…

還有就是在全球範圍內沒有一個國家是會運用提高農產品價格的這種方式來穩定保障農民利益的 基本上都是通過財政補貼 常見的有 種糧直補 農機購置補貼 以及農產品價格波動補貼 不過農產品價格波動補貼機制在我國運行有待完善 而且 這個機制針對對象不是農民…

以上


推薦閱讀:

媒體上的「經濟學」和學界的經濟學差異在哪兒?
是什麼造就了中國國產醫療設備落後?
日本經濟發展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有什麼借鑒?
廣東省的發展嚴重不平衡,貧富分化嚴重,粵北、粵東、粵西直接被忽視,這在中國沿海地區應該很少見的吧?
如何看待神戶制鋼造假的主要產品是由中國生產?

TAG:經濟 | 價格 | 社會 | 農業 | 農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