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人用一個音表示出一個意,而其他國的人要用好幾個音表示出一個意?

那個樣子,不麻煩嗎?


東南亞那些語言比現代漢語更接近典型的單音節語言。


漢語曾經也是幾個音表一個意思,比如「孔」,古時候念「klong」,後來「孔」讀作kong,可口語里還留著klong這個詞,就寫成了「窟窿」,變成兩個詞了。「窟窿」這可是兩個音。

除漢語外東亞東南亞大陸上大部分語言都是一個音表示一個意思。比如藏語???pu表示男孩,朝鮮語?mul表示水,緬甸語??? nga表示

魚,越南語vi?c表示工作,苗語lus讀「鹿」,表示語言。你看,這些辭彙里有些意思漢語還得用兩個音表達。

歐洲日耳曼人如果不受羅馬影響的話,也大多是一個音一個意思。(如英語原有辭彙get, kill, no, 等等)

語言有不同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階段,有的是向一個音一個意思發展,有的是向多音節發展,比如現代漢語其實就在從一個音一個意思變成兩個音一個意思: 何,現在說什麼; 便,現在要說方便,今,現在要是「現在」等等。

這種變化如此潛移默化,以至於題主自己都還沒意識到,還感覺漢語是一個音一個意思。其實這些都是變動的。

那現代漢語這種非要說兩個音節的情況麻煩嗎?也麻煩也不麻煩,麻煩在於確實要多說一個音,不麻煩在於音系簡化了,發音沒有以前那麼難了。

除了漢語看看其他語言,其實都是人,都怕麻煩,所以日語會把 であるdearu 簡化成 だda,泰語會把梵語借詞????/????? aahaara,簡化讀成aahaan,英語會把拉丁語詞advertisement簡化成ad。

但是因為

歷史文化(借了很多很長的辭彙,因為長辭彙國家的人文化暫時領先),

自己能發出的音(比如要是能分清sha和sa,那shpa和sapo就可以簡化成sha和sa而不引起歧義)

和同音詞等等其他方面的影響,還是會有很多發好幾個音的辭彙。

另外希望答主保持好奇心,提問後被嘲諷也是常態,還望答主不要介意繼續求索。


你先要搞清楚什麼是音節,什麼是語素,什麼是詞。。。。你的問題本身就槽點滿滿呀喂。。這些術語知乎搜索都能找到,希望題主可以自行檢索,自食其力,豐衣足食。


先不說立場對不對。

順著問題的思路,答案是:因為漢語有聲調,區分的維度上比英語多一維。

假設一門語言,有兩個概念發音都是ma,交流中就很容易混淆,那麼為了更好區分,就要增加區分度,增加的方法比如maa和ma(長短區分),mak和mat(韻尾區分),bma和dma(多輔音區分),mā和mǎ(聲調區分),na ma和da ma(搭配區分)。

英語和漢語里例子很多,比如cart和cut是長短區分,sun和sum是韻尾區分,grass和glass是多輔音區分,mā(媽)和mǎ(馬)是聲調區分,mì mǎ(密碼)和hǎi mǎ(海馬)是搭配區分。

英語更多靠長短、韻尾、多輔音,漢語更多靠聲調和搭配。所以單個字來看,漢語比英語的輔音少。

其實,現在古漢語研究的很多成果,都支持漢語上古時期是多輔音,少甚至無聲調,單字結構居多的特點。漢語不斷發展到今天的過程包括:

一、單字的輔音不斷減少。現代有一些殘留,比如有知友提到的北方話的「孔」和「窟窿」,還有「角」和「角落」,「輪」和「軲轆」,吳語里的「殼」和「殼落」等

二、聲調的出現並不停演變,比如漢語的陽平調,一部分來自輔音里的濁音。一部分去聲來自s韻尾,普通話已經消失的入聲來自kpt韻尾。

三、多字結構不斷增加。翁—老頭,媼—婦女,娘—少女,漢—男人,內—裡面,日—太陽,月—月亮……

但是得之東隅,失之桑榆。漢語因為發展出了聲調,雖然單個字輔音是比英語這樣的無聲調語言簡單很多,但區分度不夠用,不得不更依靠搭配區分來幫忙。

老王:老李,你幫我代言吧!

老李:帶鹽?你自己怎麼不去啊。

老王:我想自己可以閑一點嘛。

老李:你要腌了你自己啊?

老王:你才要閹了自己呢!

老李:我說的是腌制的腌,不是閹割的閹!

老王:我說的是代我發言,不是幫我帶食鹽……


請先定義怎樣叫一個「音」。


海苔 gim

平底鍋 pan

小汽車 car

不麻煩。


這大概是我見過的第一個一邊拿著雙音節詞提問,一邊說著「一個音就能表示一個意思」的人。


漢語不能只用一個音節就表示一個意思,要加上相應的字來確切表達。口語里需要聯繫上下文求得,我們只是說習慣了忽略了思考過程。


為什麼中國人用一個音就可以表示出一個意,而其他國的人要用好幾個音表示出一個意?那個樣子,不麻煩嗎?

- 吾國之語一音一義,觀眾國不然,何也?其言有無贅態?

- One sound one sence is to find in lots of langs, which is not so hard. In a way of wit a speech of ease can be done.

默認題中「音」指的是音節。


大家都讓開!我來回答題主的問題保准切合題主的心理!

因為外國的語言比較落後,漢語言更加先進。


」其他國「是指?

也許題主想表達的是印歐語系國家吧。其他很多國家,尤其是東南亞的,也是以單音詞為主。

印歐語系很多都是屈折語,一個詞往往要表達好幾個意思的,並不是一個意思,而詞根單音節的卻很多。比如俄語videlo(vid-「看」的一個變位),從這裡我們知道是是過去看的,而且是不止一人看。


按你這種把別人的一個字母說成一個音,那麼漢字「爽shuang」不是一個音是六個音哎。

你把漢字的一個字為一個音,而把人家一個字母為一個音,原本就是錯誤的


泰語??(bu,螃蟹) ??(a,叔叔或姑姑) ??(da,外公或眼睛) 。泰語中單音節詞很多,類似的還有藏語、緬語、苗語、彝語等。

以上語言包括漢語均屬於漢藏語系。

李方桂先生1937年確定包括漢語族、侗台語族、藏緬語族和苗瑤語族的漢藏語系說時,主要根據以下七大相同點:

1.單音節

2.有聲調

3.聲調跟聲母有一定的配合關係

4.量詞豐富

5.缺乏詞形變化

6.虛詞廣泛

7.詞序固定

所以答主的問題是錯誤的,世界上單音節的語言除了漢語還有很多。

如果要說英法德等語言為什麼是多音節,那隻因為它們同屬印歐語系,該語系的語言都是多音節詞居多的。


問題本身不成立

我舉個屈折語的反例,比如義大利語的動詞人稱變位

舉個例子,"知道"、"會"這個動詞的不定式是sapere,但是在句中要根據主語的人稱進行變位,比如當主語是第一人稱"我"時(讓我們再限定為直陳式現在時),這個詞就是so,第三人稱時是sa,諸如此類。這就與題主憑淺薄的見識所以為的恰恰相反,倒是一個音節同時表示了好幾個意思(比如so)——

1.主語是"我",我是這個動詞的發起人

2.動詞是"知道"、"會",這是"我"的動作

3.這個句子是直陳式,正在闡述"我知道"這樣一個事實

4.這個動作發生在當下,因為時態是現在時

怎麼樣啊題主,一個音節表示了好幾個意思,夠不夠?


從在它們的語言系統角度看,也會覺得我們更複雜。


漢語也是有雙音節詞和多音節詞,而且是趨勢,因為單音節詞要創造很多才能單獨表意,太多學習成本太大。

比如,何棄療,你要單獨設計一個字來表示一個意思?很麻煩的


衣 一 依 醫你要是不給老外看字形,不放到句子里,他們也不知道不一樣。正如我如果不給你看拼寫,你也分不清see 和sea、right和write一樣。

別想當然


外國人覺得漢語一個音能表示好幾個漢字,一個漢字又有好幾個意思,實在是太麻煩了。


中國語言的特?就是獨體、單音。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不是!


一個「音」是啥?

一個音素?一個音節?一個音拍?

勸樓主自己把問題刪了。


表音文字是通過音來區別意思,表音文字要通過不同的音來表示不同的事物和事情,事物越多用的音就越多一事一音、一物一音,這樣單音就不夠用,所以就有了雙音節,三音節,四音節……


推薦閱讀:

窗帘要用什麼量詞?為什麼?
為什麼人類要保護瀕危語言?
有哪些常見的中文句式是受外來語影響的?
閩南語是否區分 n 和 l 的發音?
為何很多日本人的英語發音那麼彆扭?

TAG:語言 | 漢語 | 語言演變 | 語言比較 | 語音演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