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処」與「處」?
12-31
「處」chǔ/chù
從「虍」,意為「在虎皮的庇護下」,引申為「安全的地方」。從「処」,意為「在茶几的旁邊」。「虍」「処」結合,「在一個安全的地方生活飲食」為「置身之處」。 中國大陸簡化字總表收錄「處」為「處」之簡化形態,祛除了「虍」的包庇之外更是將「処」內的「幾」改成了「卜」,與「在茶几的旁邊」之字義大相徑庭。而日本簡化漢字中的「處」雖也祛除了「虍」,但仍然保留了「処」中的「幾」,個人感覺更接近漢字的原始象形形態。 那麼中國大陸簡化字中的「處」的來源何在?「卜」部與「幾」部到底能不能構成替換關係?
(摘自:小學堂,字形演變:處)
《説文》收了「処」字,也收了「處」作或體字,可以看見「処」是本字,「處」加了「虍」頭則成為了形聲字。又引用 《漢語大字典》:「《説文》:『処,止也,得幾而止。從幾,從夂。處,処或從虍聲。』按:金文和《説文》或體均像人頭戴皮冠坐在几上之形。」
或體字「處」上面的「虍」字頭,也有人認為是在取象「人頭戴皮冠坐在几上之形」。至於「處」字,則是「処」的俗寫,不會意,不形聲,不象形。構成「處」字的「卜」字,只是因簡寫而成的記號,並沒有特殊意思。「処」変成了「處」字,我猜是因為俗寫體中大多數的字都不區分「幾」和「兒」,於是「処」就逐漸訛化成了「兒」,不再從「幾」。後來「兒」字再一次訛変,就成了「人」,而最終就發展成了「卜」字,於是「処」就変成可「處」字了。
那麼,《簡化字総表》為什麼取「處」字作簡化字?因為從俗從簡。日本採用了「処」也是因為從俗從簡(它還是本字呢)。不過更重要的原因,應該是「処」字在日本更常用。可是中國方面,歷代以來的字書大部分都收了「処」,「處」卻未必有收。就連民國政府推行的簡體字也選擇了「処」字。可以看見,「処」字不管在日本還是中國,都比「處」字通行。加上從宋元到清末的俗書裡面,也是多數有「処」字的,「處」僅次之,所以兩字都根本符合「約定俗成」之則。
於是我懷疑,文改委採用「處」而捨棄「處」的理由,或許只是貪求前者的運筆方向更簡便。而根據陳光垚在《簡化漢字字體説明》(1956年)的説明,似乎真的只是這樣:文改委過分追求運筆簡便,放棄了筆畫數量相同的本字「処」,實在是下下策……
推薦閱讀:
※「爿」字的簡化字是什麼?
※「釁」作為「釁」的異體字是如何出現的?
※為什麼日本「全學連」所使用的部分漢字與中國簡化字的字形一樣?
※「夢」字是怎麼簡化的?
※「類」簡化後為什麼要把形旁「犬」的一點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