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央行勒令停止收單的八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受到處罰的原因是什麼?

消息來源:央行勒令 8 家第三方支付公司4月1日起停止收單

八家主流支付公司從 4 月 1 日起,線下收單全國範圍內停止接入新商戶。這八家支付公司分別為:匯付天下、易寶支付、隨行付、富友、卡友、海科融通、盛付通、捷付睿通。

第三方支付市場現在是什麼情況?


聽說一些。

主要是這麼幾個事情。

一個是套碼。

套碼 就是發改委對 信用卡刷卡時候規定不同種類商戶有不同的手續費。

其中最低的公益類,手續費是0%

超市是0.38%,

娛樂類,手續費是1.25%

而控制這個商戶類型的,就是收單號中的某4位數,MCC碼,代表你的行業編碼。

例如5814是快餐類這樣。

那商戶為了刷卡手續費降低增加自己利潤,就會選擇和收單機構作假,例如娛樂業拿到超市的碼來用,把這4位數字替換掉,自己手續費就降低了0.8%左右,對利潤還是很有幫助的。

第二個是虛擬商戶

那套碼的商戶類型是根據公司註冊地註冊信息來的,要想套碼套成別的類型公司,就必須要有另一個坑給你落。所以為了做出這個套碼的公司,就是支付公司提供虛假商戶註冊信息,然後入網之後借給別的商戶用,來完成套碼。對於銀聯的支付網路來說,就存在虛擬商戶風險。

第三個是虛假預授權。

大家可以去查預授權事件,這個事件基本是懲罰第三方支付的導火索。

操作手法就是,你一個1萬額度信用卡,你在信用卡裡面存100萬,然後用POS機預授權,預授權的時候由於可以授權15%的金額,你就可以授權115萬,然後你再通過不合規的三方支付機構進行套現,你就取出了115萬,憑空做出15萬。

據說有人把這個授權的金額做到了上億,然後跑路。

第四個是切機

這個就更噁心一點。

就是有第三方支付公司的人,去商戶那邊遊說你,說只要我幫你看看POS機,做個軟體升級,你費率就降低了,失敗了也不要錢。

然後就通過POS機預留的調試介面,把裡面的ROM信息重新寫入,把原本清分的路徑信息破壞修改,從此這個POS機就變成這家三方支付的POS機了。

就和病毒木馬一樣。

第五個就是套現

這個就更常見了,去淘寶五百左右可以買一個一清機。費率大概就是0.38%左右,專門賣給個人套現用,配置好的虛擬商戶,你買回去,在網路上banding你的結算卡和賬戶,所有在信用卡上的錢T+1就結算到自己銀行卡里。

第六個就是直接通道

原本中國支付結算體系是收單機構接到銀聯,銀聯清分到各個銀行賬戶結算。

但是銀聯自己手上握著 0.2%左右的清分手續費。

於是就有很多第三方支付公司就和分行談判,直接接入結算,大家瓜分這個原本是銀聯的蛋糕。

然後就是銀聯跳出來申明這是破壞中國的支付結算體系。要求監管直接叫停。聲稱如果這樣可以,那銀聯何必投入時間精力建設結算體系呢?

事實上,確實跳過銀聯的清算環節有風險,不是好事。但是這一個利益相關者和銀聯一向的「中國特色」形象讓這一舉動蒙上很多陰影。

現在還有沒這種通道,我也不清楚。總之,這種業務模式不好,但是銀聯也不是啥好鳥。

基本就這麼幾個事。真要說直接導火索就是虛假預授權。因為這直接損害了正規支付結算體系,導致了這次處罰。當然,我覺得只有第三方收單公司被罰有
一點點不公平,因為有的銀行現在水也深得很,乾淨不到哪去,銀聯商務好不到哪去,仗著裁判員爸爸耍小動作。

反正,從12年開始,收單市場就已經亂的不行了,算是業內共識吧。

--------------------------------------------

要說原因的話。淺顯一點的原因,就是10年央行頒布的《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原本只有4大+股份制+銀聯商務的蛋糕,擠進來了大概百來家第三方金融機構分蛋糕,那原本正常玩法就能賺到錢,那現在賺不到了,只好用點陰的了。於是就有了上面的那些「秘籍」。

要說深層次點的原因,其實就兩個。

第一個我覺得就是監管不力。原本4大+股份制+銀聯商務在玩,那監管好辦啊,誰亂玩你銀行一把手我就通報,那個行長敢拿自己政治前途開玩笑啊。現在各種企業一來,支付結算司都傻了,怎麼管。其實那些拿牌照的還好管,更難管的是那些連牌照都沒有的照樣收單的,你一個人行支付結算司多少人你有功夫去地方抓人罰款么?

發現自己沒本事,乾脆有不讓第三方機構入網新用戶了.......那不是那些有牌照沒牌照的小支付公司更可以發展了,越大的越服從監管的支付機構越被壓制?時代變化,自己還想著上個世紀的監管方式,來了倆新人,自己都覺得自己不會玩了。

第二個就是收單市場定價問題,收單的分成是確定的7:2:1,收的費率又是發改委定的。換句話說,誰能拿下商戶多,誰就有的賺。

那這麼比,不出現上面那種亂象才怪。既然收單市場化,那費率分成,收費都市場化,誰清算能力強,到賬售後服務做得好,品牌口碑做的響,風險危機控制得好,誰才可以多要一些費率,可以多一些話語權。這樣才是一個正確的導向。

不過我覺得挺好,既然市場化,不死人是不可能的。死一批,活下來的肯定就比死掉的強一些,金融市場化創新大潮來襲,收單市場是第一個亂世,誰會是下一個呢?


其實就那麼兩件事情最重要。

套現和套碼(有些地方也叫套扣)。

還有部分支付公司到處接本代本,任憑代理瞎發展商戶,不報備或者瞎報備。


據說是套碼.......就是使用低費率行業的商戶碼分配給高費率行業的商戶,導致銀聯收錢收少了~

傳說而已,沒研究過~~樓下大神不要理我~


轉9月15日出版的財新《新世紀周刊》封面組文《第三方支付重整利益格局》

財新記者 張宇哲/文

9月10日下午,央行正式下發了針對匯付天下、富友、易寶、隨行付的處罰意見,這是今年4月央行叫停8家機構預授權違規事件的繼續。按照最終落定的處罰結果,匯付天下一年內需有序退出15個省市的現有收單業務,富友及易寶將撤離7個省的收單業務,隨行付將撤離5省2市的收單業務。「所列省市之外的地區繼續停止發展新商戶,並對所有存量商戶和受理終端按規定進行全面清理。」央行人士告訴財新記者,整改驗收時發現這四家的收單業務違規仍然很嚴重。

「找不到可持續的盈利模式,就變成行業中人的各種鋌而走險。」全球支付巨頭美國第一資訊公司(FDC,First Data Corp)大中華區總裁陳啟彰告訴財新記者。

前不久,負責監測市場違規行為的銀聯業務管理委員會發布「2014年上半年銀行卡受理市場規範工作通報」:2014年上半年,全國確認違規商戶46936戶,占活動商戶的5.84%,與2013年底相比,違規商戶的增長已翻三倍;在46萬違規商戶中,有77%來自第三方支付機構,其餘來自銀行類機構。

目前,在線下支付市場,銀聯商務在收單業務中市場份額第一,超過45%。而銀行自營的POS機佔到整個POS市場的40%份額。其餘份額為約60家收單機構。

違規行為包括各種形式的套碼以進行費率套利,甚至不惜偽造一切所需文件、售賣銀行的交易通道、隨意出售POS機,而POS機是信用卡套現產業鏈中洗錢的不可或缺的工具。

2014年上半年,銀聯在全國實施約束商戶約20萬戶,約束金額達3.56億元,其中補償發卡銀行3.12億元。所謂約束金額屬於補償性追償,並非行政處罰罰金,是銀聯按照「發改價格[2013]66號」 中發改委確定的商戶類別,追償違規「套碼」的刷卡費率差額,即把非金機構幫助商戶規避的費率折扣全部吐出來,90%補償給發卡銀行,10%是補償給銀聯的轉接費。

收單業務的盈利模式是:當持卡人通過POS機進行一筆交易,收單業務的參與方會收取一定的手續費。發卡行、收單機構和銀行卡組織分成的比例為7:2:1。通過POS機刷了多少筆業務,意味著有多少筆手續費分成。刷卡手續費由收單服務費、發卡行服務費、銀聯的轉接清算服務費組成。收單服務費實行發改委頒布的指導價,按不同類別的費率來定價,實際執行中可以指導價為基準上下浮動10%。

對於外界質疑銀聯約束非金機構的行為是「角色錯位、業務越位」,陳啟彰表示,「這屬於卡組織對銀行卡行業的正常規範。在國外支付市場,卡組織對違規行為罰款很重,甚至可以取消收單方的牌照,收單機構冒險違規的成本非常高。」

銀聯業務通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市場違規依然高發,大規模交易轉移、買賣通道和「切機」等新型違規現象頻發,愈演愈烈,形勢嚴峻。

「2013年以來,支付機構違規越來越多。根據銀聯的監測網路到的每個月違規行為的平均規模來測算,整個支付市場的不當得利,今年全年預計至少五六億元至十億元。」銀聯業管委一位人士透露,「從銀聯的角度講,約束力度並不大,因為市場上的違規行為一年可能最多只發現了一半。」

「支付市場的整體風險在總體上升,持卡人利益、商戶利益、發卡行利益都得不到保障。」一位央行支付司人士無奈坦承。尷尬的是,由於缺少支付行業的上位法,「央行需要依法行政,但央行缺乏對違規機構的處罰退出機制。」

從「套碼」到造假

一位銀行員工向財新記者反映,他在上海一家餐館吃飯,刷卡對賬單顯示「交易地點為東北某地飼料廠」。

業內人士道出其中貓膩:這是因為上海餐館的費率是1.25%,而東北「購買飼料」屬於「三農」縣鄉領域,商戶扣率只有0.25%。

這種做法業內俗稱「套碼」,即違規套用低費率行業的商戶類別碼(MCC)。不同MCC碼代表不同行業,刷卡手續費率不同。按發改委2013年2月25日「66號文」中新下調的費率規定,「5812」代表餐館,手續費率1.25%;「5311」代表百貨商店,手續費率0.78%;「5411」代表超市,手續費率0.38%,「三農」業務更低,最低一檔僅0.25%。

銀聯2014年上半年業務通報顯示,「套碼」是最普遍的違規。「大家都這麼做。」一位匯付天下人士透露。

2014年,銀聯統計發現,商戶名稱不規範商戶高達160餘萬戶,同時伴有套用MCC或特殊計費等違規行為。上半年,全國共確認違規「套碼」商戶18萬多戶,佔全部違規商戶近40%,其中80%以上是違規套用低扣率MCC商戶,快錢、盛付通、匯付和樂富等機構違規排名靠前;其餘是違規套用「特殊計費優惠」,快錢、樂富和通聯大量利用產業給予「三農」商戶的特別優惠政策進行套利。

今年以來,違規套碼不斷「創新」升級。據業內人士介紹,主要有四種做法。第一種是直接偽造虛假商戶信息,包括偽造營業執照與商戶入網材料。近期部分地區公安機關還查獲收單外包機構偽造的人民銀行支付許可證、銀聯POS收單業務授權書和商戶合同,甚至還私刻了工商、稅務和銀聯公章。

一些收單機構或其代理商對外宣稱個人辦理POS機具僅需提供「一證一卡」(一張身份證和一張銀行卡),其他入網材料則由系統自動偽造生成。2013年12月底,寧波6家某第三方支付機構旗下的代理商存在偽造工商營業執照的違規行為,涉及商戶共5628戶;浙江、湖北和江西等多個地區均發現上述機構PS商戶門臉及店內照片、工商營業執照等商戶入網材料。

據業內人士透露,過去的違規是大量套碼,但商戶業務和營業執照是真實的,如果被監測到了,就改掉;「這是因為過去收單機構主要是銀行,銀行對商戶真實交易背景的監督相對規範;現在出現大量第三方支付機構之後,管理和風控鬆懈,直接偽造營業執照。」

第二種造假手段是批量申請營業執照。據浙江工商局向銀聯反映,今年有很多第三方機構一次幾百份地批量申請工商執照,但是執照中的營業範圍不符合實際情況,屬於故意造假。

根據各地收單專項檢查結果顯示,2014年4月、5月和6月,快錢分別新增商戶28.2萬戶、55.1萬戶和68.5萬戶,其中偽造的虛假商戶佔比分別80%到90%以上。其中高峰期是6月份,一個月之內快錢新增近70萬商戶,90%以上是虛構的。「央行檢查結果發現很多商戶是假賬戶,有的商戶都找不到了。」接近央行人士透露。

信用卡有消費記錄的對賬單,而沒有對賬單的借記卡的消費信息變造更厲害。「借記卡就直接轉到銀行,變造消費類型,用一筆0.3元的方式,給銀行做代收業務。」

第三種造假手段是「切機」。這是指一些收單機構為了搶佔市場份額,以升級POS機的名義直接把此前央行暫停新開商戶的8家支付機構(匯付、易寶、隨行付、富友、卡友、海科融通、盛付通、捷付睿通)的商戶強行變更為自己的商戶。一般以免費降低扣率為誘餌,勸說商戶升級POS機,然後偷偷換上自家軟體,使之變成自己的客戶。比如,從外觀上看,POS機是匯付的,被快錢「切機」後,後台的資金清算就從匯付變成了快錢,但商戶和發卡行都不知情。

今年一季度,因信用卡預授權漏洞套現危機,央行從4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暫停匯付、易寶、隨行付、富友、卡友、海科融通、盛付通、捷付睿通8家第三方收單機構接入新商戶,中國銀聯旗下的銀聯商務、廣東嘉聯也被要求自查,對存量違規商戶整頓。

銀聯業務管理委員會的一份業務通報顯示,根據機構投訴,快錢、樂富和中匯等機構涉嫌授意或指使外包機構利用切機搶奪前述八家及其他機構的商戶資源,同時大量偽造商戶名稱和代碼。

第四種造假手段是平台化、智能化造假。即收單機構利用自身平台,智能化判斷金額、卡BIN等,通過變造交易類型或交易渠道等各種手段,把同一商戶交易組合成多套交易信息,選擇不同渠道(銀聯線上渠道、銀聯線下渠道或銀行渠道)上送交易,直接批量按『特殊計費』費率,始作俑者也是快錢。比如,同一筆交易同一個大悅城的商戶號碼,但智能化變造交易導致對賬單顯示了十筆,交易行業「一會兒顯示是工業領域,一會兒是『三農』領域,地區一會兒是上海一會兒是山東、福建等,但都是同一筆交易,目的就是躲避監管和銀聯的監測」, 前述銀聯專家表示。

「銀聯能監測到的只是一部分,監測不到的就發了,堪比印鈔機。」一位第三方支付機構人士透露,只要沒被抓住,利潤還是挺高的,「有的機構已直接把銀聯的約束金額計入成本。」

違規套碼的後果,是導致持卡人大量投訴及調單、退單,發卡行運營成本快速增加。

「切機」風險

由於第三方機構在地方開設分支機構的力量有限,大量依靠省或市級外包代理商。銀聯上半年業務通報顯示,收單外包代理商通過冒用監管和銀聯名義撒網式拓展商戶,在拓展過程中大量存在變造、偽造、虛設商戶,也包括任意「切機」。財新記者隨手網上搜索就發現, 百度貼吧的帖子顯示,「我公司為『樂富』POS機河北、山西、北京地區一級代理,自有POS機的均可『切機』享受優惠費率,個人辦理市場最低價。」

江蘇巴德斯支付服務有限公司的業務廣告顯示,南京POS機辦理「切機」,費率0.38,或者0.26-0.35封頂,可對私辦理,當天下機,更有T+0與T+1到賬為你服務;並稱自己是匯支付、優樂通、快錢、樂富的全國與省級代理商。

由此可見「切機」的猖獗之勢。業內人士稱,「切機」的最大風險是商戶資金無法保障:一是在沒有告知原有商戶的情況下,把原來的POS機刷成「二清機」,為收單外包代理商截留商戶資金提供了機會。所謂「二清機」,即交易資金未按規定將資金直接清算給這個商戶,而是先清算給這家強行「切機」的支付公司或其收單外包代理商,然後再清算給這個商戶。

按照央行的規定,正常程序,在持卡人通過POS機完成支付後,收單機構應將清金直接快速清算給商戶。但一些不規範的收單機構,由於業務規模快速增長,資金清算來不及,就把某地區的資金結算也包給代理商,支付完成後,由該代理商把資金劃給該地區拓展的幾百家甚至上千家商戶。

目前,這些第三方支付機構安裝的POS機,資金到賬多為T+1或T+2等模式,也就是說,這些代理商手裡可能每天會沉澱上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結算資金,可能存在操作風險。前期寧波有商戶,就出現了長假後30多萬元資金未到賬的情況。一旦代理商出現資金周轉困難、債務糾紛、涉嫌賭博吸毒等,商戶資金很難保障。最近曝出的浙江義烏案件中就出現了代理商「跑路」、商戶未收到資金的現象。商戶反映,使用快錢「二清機」後,代理商私自更改了該POS資金清算賬戶為自身賬戶,代理商第一次先把100元清算給了商戶,但此後11筆共32萬餘元清算資金再也沒有清算給該商戶,代理商攜款潛逃,警方已介入調查。

據一家收單機構透露,目前「二清機」在非金機構中佔比約有三成。

只要代理商承諾拓展商戶,第三方機構就把資金和POS升級的密鑰都交給代理商管理,為代理商「切機」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是違反央行規定的。

央行的收單管理辦法規定,最遲要在三天之內把資金清算給商戶。這意味著代理商可以做短期拆借。大銀行基本都是T+1結算,即當天交易第二天將資金清算到賬上。一部分收單機構為了增加競爭力,和商戶約定是 T+0清算,後者則需要墊資及融資。

據業內人士反映,快錢「切機」最為「兇悍」,甚至切到了銀行的機具。這相當於通過盜取其他機構的機具開展業務。出售POS機是大部分第三方機構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只有收單行和兩家第三方機構通聯和銀聯子公司銀聯商務是自己鋪設POS機具,擁有POS機具的財產權。

農行浙江省分行信用卡中心的一份報告顯示,農行浙江分行海寧市支行在今年6月中旬對其發展的POS商戶巡檢時發現,今年5月,快錢的一家外包代理商以把刷卡費率從0.78降低到0.38的名義,私自篡改了農行的POS機交易程序,將收單機構從農行變成了快錢,結算資金從農行劃給商戶,變成快錢或者快錢的代理商把資金劃給商戶。但商戶和農行對此均不知情。

農行這份報告稱,這種做法是當前收單市場亂象的極致體現,嚴重破壞了基本的收單市場秩序,突破了企業的商業道德底線,不僅損害了原收單行、發卡行、銀聯等相關方的利益,更是給商戶、持卡人、收單行、發卡行帶來了極大的風險隱患。

對於持卡人來說,一位大行信用卡中心人士說,第三方支付機構「套碼」、變造虛假信息等違規行為會影響到持卡人個人信用狀況的積累。

貓鼠遊戲

銀聯上半年業務通報中,點名最多的就是第三方支付機構快錢。「銀聯監測到快錢的違規規模越來越大,形式也在不斷翻新。」銀聯風險專家透露,「大量套用『特殊計費優惠』的違規行為就是快錢首創的,快錢是引領違規的創新者。」

除了前述四種創新手段,6月份快錢玩起了新花樣——大規模轉移交易、直連發卡銀行。

銀聯上半年業務通報顯示, 2014年6月,快錢將自身拓展的商戶交易變造後大規模轉移給北京銀行上海分行、中國銀行北京分行和湖北銀聯商務處理,導致接收交易機構交易量暴增,在三天之內,使得相關幾十家商戶的日交易量從平常的幾十萬元、幾百萬元,突增到十幾億元。由於擔心風險,三家機構迅速中斷了交易。事後得知,是快錢把其全國網路里的支付交易都推送到這三家機構的清算介面所致。

換言之,快錢直聯銀行和銀聯商務的清算通道,擅自變更收單主體,其中大量的交易信息涉嫌偽造。業內人士分析稱,快錢的這一做法目的有兩個,一是規避銀聯網路對違規交易的監控和核查,二是為了規避銀聯的約束性追償。

「這種現象前所未有。從銀聯的監測網路里可以看到,幾家銀行的交易量突然上升,快錢的交易量突然下降。根據交易規模和性質的異動,涉及洗錢嫌疑,需要向反洗錢中心報告,並說明原因。」有關銀聯專家稱。

在前述大規模轉移模式里,銀行也是受害者。因為大量交易通過銀行的結算通道進行,銀行違反了央行規定的大商戶模式,即一個商戶一個編碼。因為銀聯只能對收單機構進行約束,也即要罰得罰銀行,而快錢創造了這一違規模式,卻可逃避處罰。

當懲罰機制不到位,違規者的示範效應顯著。業內人士透露,最近三個月通聯、樂富等其他第三方機構開始緊跟,模仿快錢。

「這很快會為其他非金機構樹立反面榜樣,銀聯正全力遏制這種情況。」銀聯風險專家表示。

銀聯有專門團隊和風控系統監測違規現象,每月給全國支付機構發布監測數據,監測重點每月都在變化。第一季度的違規快錢會根據金額判斷情況,能夠合規的就走銀聯網路,不能合規的就套到線上或者直連銀行。

「銀聯是對消費行為的偵測,而快錢反偵測能力也很強。」前述人士舉例說,比如智能化造假,同一筆交易變造出56個商戶,變造MCC碼直接就變造了50多次,銀聯發現的少,它就獲利的多;銀聯對筆均小於200元不監測了,快錢就把大額的拆開,以規避監測;對於銀聯重點監測的地區,快錢就把這些地區的名稱變造成全國其他地區的,不停變換地方名稱。「我們在快錢的幫助下,偵測能力也在不斷提高。」前述銀聯風險專家說,「下個月不知道他們又會變出什麼花樣,每個月都在玩貓捉老鼠的遊戲。」

據業內人士透露,快錢有一個20多人的團隊專門研究反偵測。「根據快錢的造假速度和每個月的約束金額推算,預計快錢今年的不當得利能達上億元。」

一位快錢人士認為,既然銀聯對其約束力度比較大,不如不做收單機構,還是做收單外包機構,這樣就不必通過銀聯做交易。這些第三方支付機構在未拿到收單牌照之前,都是在收單銀行後面做收單外包機構,包括通聯、銀聯商務、快錢、匯付等。

定價機制弊病

在陳啟彰看來,造成前述亂象的主要原因是收單價格並非市場自主定價,而是由政府拍板;定價太低,支付機構只能各出奇招,鑽各種空子掙錢,甚至衡量違規和風險收益,鋌而走險。

與國際支付行業相比,中國的銀行卡費率價格體系在國際市場一直較低。2011-2013財年,VISA綜合費率從萬分之15.6提升到20.0,銀聯則從3.8下降至2.9。這被國際卡組織指責為銀聯惡性壓價、不正當競爭。但銀聯對定價並沒有自主權,費率降低,主要緣於國家發改委於2013年調低了銀行卡刷卡手續費,降至原來的6折-8折。

第三方機構普遍認為「721」的利益分配機制不合理,收單銀行同時也是發卡方,但銀行可以不計成本,因為銀行是靠吸引客戶的存款放貸款盈利,但收單機構只靠收單賺錢。

一位大行信用卡部門人士對此證實,雖然銀行收單也不掙錢,但是由於銀行同時也是發卡方,銀行可以靠銀行卡積累的客戶存款去放貸,是為了留住客戶。

匯付人士表示,本世紀初政府制定的721分配規則傾向於銀行,當初是為了鼓勵銀行發卡,但目前用卡環境已大大改變,中國人均擁有信用卡的張數已經超過美國,卡的數量已經飽和了,但中國收單受理環境遠遠低於美國。「如果鼓勵收單環境的改善,利益分配機制應適當調整,以鼓勵收單機構去更好地發展受理環境,而不是總是惡性競爭。美國的收單市場是高度壟斷的,中國目前收單模式市場的問題是20年前的美國遇到的問題。」

銀聯總裁時文朝亦指出,中國絕大多數問題都出在定價機制上,衍生出所有經濟主體的行為扭曲。中國的發卡端已有38億張銀行卡,發卡市場已經飽和,下一步就要把銀行卡的受理環境建設好,目前的這種行政定價機制,第三方收單機構根本活不下去,就沒辦法建設好受理環境,中國的第三方不賺錢甚至虧錢,只能去繞銀聯,或者做風險大的衍生增值業務。

「在中國,沒有一家專業收單機構能夠只靠收單賺錢,這是極不平衡的狀態。」陳啟彰援引國外經驗說,美國零售商戶扣費率信用卡高達2.5%至2.7%,收單機構合理利潤在0.5%到0.7%, 而借記卡可能一半都不到。

陳啟彰認為,「套碼」的關鍵問題是借記卡和貸記卡應分類收費。「把借記卡當做信用卡來使用,大家沒錢賺就鋌而走險。」

財新記者獲悉,央行與發改委已達成初步的一致意見,將對銀行卡收單市場的定價體系重行調整,有望參照國際支付市場的定價模式,實行銀行卡交易手續費「借貸分離、統一商戶類別」。所謂「借貸分離」是根據借、貸記卡成本和風險的不同收取交易手續費;「統一商戶類別」即取消目前按行業收取刷卡手續費的方式,代替以統一的商戶代碼,防止收單機構套利,即「套碼」。

銀聯是促成前述定價機制重新調整的主要推動方。時文朝在2013年10月履新不久就開始牽頭協調定價事宜,協調各方利益,此前已經和人民銀行、發改委討論數輪。

是否仍由政府制定收費標準,還是如歐盟國家給借貸卡刷卡收費一個上限即半市場化,或定價機制完全市場化,在中國目前只有銀聯一家清算機構的現實下,「定價方案還待探討」。央行支付司有關人士表示。

陳啟彰表示,不同支付方式依成本, 風險差異,定價機制應該平衡商戶、持卡人、第三方的利益。在國外定價有一個合理方法,即根據支付成本、商家可接受成本來定價;支付成本包括參考銀行卡收費成本,了解使用信用卡和現金的成本,因為銀行有協助商戶減少持有現金,處理運送保護現金的成本,發卡行有制卡成本,要墊款、收單等。 「從國際趨勢看,收單機構的利潤在下降,但並非像中國的支付市場無利可圖。」

無利可圖為何火爆

「國內支付行業被炒得太熱了。」陳啟彰說,「中國收單市場狀況太混亂。支付行業是一個規模化生存的行業,沒有量根本賺不到錢。」

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財新記者,絕大多數第三方收單機構根本活不下去,因為收單業務本身無利可圖。「這也是第三方支付機構都繞開銀聯的原因。」一位銀聯高管對此表示理解,但他也強調,即便第三方通過繞開銀聯省去了微薄的轉結算手續費,但還是活不下去。

無利可圖為何還要做?「收單機構線上不掙錢也要做,主要是為了拿到商戶信息、沉澱資金,為此延伸的相關金融業務被視為未來第三方支付的增長點,比如可利用沉澱資金給商戶做增值業務,比如餘額寶等現金管理、小額貸款等。這也是為何第三方支付機構儘管不賺錢,還吸引了眾多VC追捧。」 金聯萬家一位高管表示。

第三方支付機構積累了大量商戶信息資源,自然延伸經營一些與支付相關的增值業務,一些第三方支付機構除了開展收單業務,其子公司也推出了理財和小貸業務。比如,高陽科技除了旗下的隨行付在做POS機收單業務,旗下玖富公司還推出微理財和小微貸業務。

據財新記者了解,目前收單的第三方機構中,只有一兩家靠做大規模賺錢,比如通聯、拉卡拉。收單機構的盈利來源,一是賣POS機具,二是銷售大量商戶的信息,通過對商戶信息的脫密處理後,把這些信息賣給銀行,銀行對這些商戶提供貸款。

銀聯人士提示說,正確的用卡消費習慣是刷信用卡,不應刷借記卡,因為信用卡有消費記錄,借記沒有;刷借記卡時,各種個人信息都會留存到銀行或第三方機構,但銀行不會對外出售信息,而一些第三方支付機構的盈利來源之一就是出售個人信息。

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前十大第三方賣牌子、合併、收購不斷發生,求售、求購頻頻。「未來三年是支付行業的大洗牌階段。」金聯萬家前述人士表示。

上海交大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陳宏民認為,被熱炒的根源在於資本對客戶資源的激烈甚至瘋狂的爭奪。如今商界都認為「得客戶者得天下」,對於一些大型第三方支付企業,未必是把支付作為盈利業務在做,而是將其看作一個跳板。從支付端切入以爭奪客戶,是個非常有效的切入點,支付寶已經給資本做了很好的示範。套碼也好,切機也罷,對於這些支付企業而言,主要目的還不是成本與利潤,為了獲得商戶和客戶的信息資源,以及進一步滲透互聯金融的目標。

監管和立法需補缺

「前兩年油門踩得狠了,眼下恐怕要踩兩下剎車了。」陳宏民認為,監管部門的當務之急是加強監管,提高懲罰力度。

在業內人士看來,一方面,定價機制不合理、競爭激烈、監管滯後、第三方支付機構違規兇猛;另一方面,由於支付行業的上位法缺位和監管滯後,整個支付環境讓支付鏈條上的各方都很進退維谷,監管部門、銀聯、第三方支付機構各有各的難處。

陳啟彰認為,在國外,監管力度做為最後一道防線,對支付行業這一基本的金融基礎建設應重點監管。「現在第三方支付機構同質性高, 競爭劇烈,但缺少長期規劃。」

財新記者獲悉,中國支付清算協會正在牽頭做代理商管理規則以規範市場行為。「不處罰市場機構,監管失職,但央行最大的處罰手段就是暫停業務,這震不住第三方。」 央行人士表示。

面對支付市場亂象,央行迄今最嚴厲的處罰手段僅僅是今年4月暫停了8家非金支付機構新開商戶,至今尚未恢復新開業務。這8家非金機構由於信用卡的預授權漏洞,今年一季度引發了數十億元信用卡利用POS機的套現危機。9月10日,央行又下發了對其中4家整頓後仍不合格的機構處罰意見。

按《行政許可法》,部門規章並不具有處罰權。2010年6月央行發布的《第三方支付管理條例》(下稱2號令)是部門規章,應升級為法律法規。但2014年2號令並未列入人大的立法計劃。

發改委的行政定價,看似硬性降低了費率,但副作用也很明顯。「第三方支付機構違規,發改委不對其價格執法;惡性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又涉及工商部門,職責不清」。

北大金融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陳鍾告訴財新記者,國外的第三方機構的外包代理商也有上千家,但國外的第三方機構從未像中國有多達二三百家第三方支付機構,且整體信用環境規範,違規會進入黑名單。「中國的誠信建設不到位、制度約束不到位,對於支付機構違規行為,既不從法律上追究法人責任,也不追究商戶和外包代理商的責任,也不用上徵信記錄的黑名單。」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楊濤認為,近年來中國監管部門對於支付機構的態度寬鬆,市場開放度也相對較高,但隨著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與整合,現有的支付機構很多都會出現業務萎縮、喪失競爭優勢,機構數量的減少是必然的。對此,應該使得競爭力不足、無力進行風險控制的支付機構逐漸退出市場。監管部門可能需要適度把握牌照發放數量,並且逐漸建立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市場退出機制。同時,重點監管第三方支付系統的重要性機構,抓住主要矛盾。隨著第三方支付市場的格局演變、市場集中度提升,也要注意新的反壟斷問題。

他表示,在銀行間支付清算、非銀行支付、證券支付結算三大體系中,對後兩者加強監管,已成為最新的全球趨勢。他援引國外例子稱,各國對類似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業務管理都比較嚴格,包括准入和相對嚴格的日常動態監管。

楊濤建議,應以支付為著手點,推動跨部門的監管協調,加快推動更高層面的法律規則建設。很多國家的中央銀行除了成立專門的支付體系管理部門,還有專門的支付結算委員會,用於進行監管協調。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保障金融市場安全高效運行和整體穩定。」他認為,其中提到的金融基礎設施,很大程度上應該指支付清算體系。支付體系應該從過去的技術後台,逐漸走向金融體系的中前台,甚至放到與貨幣政策同等重要的地位。

全文詳見9月15日出版的財新《新世紀周刊》封面組文《第三方支付重整利益格局》


樓上大部分都是一知半解啊。

首先,真正的內幕就不多說了,總是利益方面的問題。

其次,預授權是導火索,不過要弄清楚裡面的持卡人、銀行、收單機構、代理等這些角色的關係,持卡人持卡通過預授權套出大量資金然後逃掉,銀行於是不清算給收單機構,銀行難道沒有發卡的責任?第三方支付的錯誤在於給了沒有預授權資質的商戶開通了這個許可權,造成問題。銀行這樣的作風只會讓第三方支付更加聰明和猛烈的進攻和防守,很多年前,銀行對於支付寶也幹了很多類似的事情,結果呢。匯付一年萬億的交易量當然有人看了不爽,於是就這樣了。

很多朋友說到了mcc,真實的操作哪有那麼簡單,套碼是通過系統進行的,理論上套碼是查不出來的,虛假商戶是查得出來的。這個實在不能說的太細了。

為什麼大家會這麼做呢,pos中最優質的商戶在銀行自己這裡,其次在銀聯商務這裡,第三在通聯這裡,當年銀聯造反切過去的,反正沒有依靠市場競爭的,這就是我說的教訓和後發之力的關係。中國不是過去了,依靠壟斷的優勢會越來越難,這不是誰想保得住的問題。


作者:薛洪言

鏈接:支付行業亂象叢生,揭密隱藏在巨額罰單背後的真相 - 洪言微語 - 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近日,央行向銀聯商務和通聯支付開出了4680.64萬元的巨額罰單,引發行業內廣泛關注。近年來,支付清算領域亂象叢生,引得央行屢出重手。2015年8月至2016年1月間,央行先後吊銷了浙江易士、廣東益民和上海暢購的《支付業務許可證》,2016年5月,更是推遲了第一批27家持牌機構的牌照續展工作,此次又開出了史上最大罰單。

經驗告訴我們,行業性的亂象背後,往往會涉及到行業性的原因,違規行為只是表象,看不到表象背後的實質,僅靠處罰,是罰不出一個健康可持續的行業環境的。畢竟,誰願意沒事老踩紅線玩呢。所以,本文中,筆者著重剖析支付清算行業違規行為背後的秘密,看看究竟什麼才是治本之策。

1行業亂象叢生,讓人大開眼界

先看看銀聯商務和通聯支付為什麼被罰,央行給出的原因是

「經核查,上述兩家公司存在未落實商戶實名制、變造銀行卡交易信息、為無證機構提供交易介面、通過非客戶備付金賬戶存放並劃轉客戶備付金、外包服務管理不規範等嚴重違規現象,舉報情況基本屬實。」

筆者梳理了近年來央行對支付行業做出的幾個處罰規定,見下圖,發現主要違規行為集中在銀行卡收單業務中,表現為未落實賬戶實名制、為無證機構提供交易介面、挪用客戶備付金、偽造交易材料、套碼等方面。仔細剖析這些違規行為,真是讓人眼界大開。

資料來源:蘇寧金融研究院整理自網路

亂象一:二清泛濫

先來說說為無證機構提供交易介面和外包服務管理不規範,這兩個問題其實主要表現為一個問題,即二清。所謂二清,簡單講可以理解為支付機構與商戶之間的第三方代理商,本來交易資金是直接清算給商戶的,在這種模式下,交易資金先清算給代理商(即二清),然後再清算給這個商戶。很多情況下,二清還會向下發展出三清、四清甚至五清,使得交易環節一環套一環,交易資金層層轉遞,交易背景錯綜複雜。

通過二清,支付機構可以快速做大特約商戶規模,是佔領市場份額的有力武器,顯然,正面作用是有的。但從近些年的案例看,其負面影響已經遠遠超出了正面意義,二清業務模式的主要危害有兩點:一是危及商戶資金安全。一旦二清機構(或三清、四清)出現資金周轉困難、債務糾紛、甚至捲款跑路等,商戶資金很難保障。近年來,已經發生了多起二清機構捲款跑路事件,引發商戶對支付機構的集體投訴和糾紛。二是若外包管理不到位,很容易違反反洗錢規定,踩到洗錢的紅線。

亂象二:套碼盛行

再來說說套碼。所謂套碼,即違規套用低費率行業的商戶類別碼(MCC),是收單業務最為普遍的違規行為之一。不同MCC碼代表不同行業,刷卡手續費率不同。按發改委2013年2月25日「66號文」中新下調的費率規定,「5812」代表餐館,手續費率1.25%;「5311」代表百貨商店,手續費率0.78%;「5411」代表超市,手續費率0.38%,「三農」業務更低,最低一檔僅0.25%。顯然,餐館套用三農的MCC碼,可以大幅降低刷卡費率。

套碼主要由四種做法,一是直接偽造虛假商戶信息,包括偽造營業執照與商戶入網材料等,將高費率商戶直接偽裝成低費率商戶。二是批量申請低收費行業的營業執照。三是切機,即一些收單機構以升級POS機的名義強行把其他收單機構的商戶變更為自己的商戶,在切機的過程中實施套碼行為,降低商戶費率取得商戶的配合。四是平台化、智能化造假,即收單機構通過變造交易類型或交易渠道等手段,為同一筆交易組合成多套交易信息,批量按「特殊計費」的低費率收費。

2014年3月,匯付、易寶等8家收單機構被央行要求暫停接入新商戶,並於當年9月要求退出特定地區業務,為一些收單企業的「切機」行為提供了機遇。這些機構以降低費率為誘餌,誘導被處罰機構的商戶「升級」POS機,把客戶收歸己有。

套碼的危害主要有兩點:一是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一些收單機構通過套碼吸引商戶,擠壓合規運營收單機構的生存空間;二是在實施套碼行為的過程中,必然涉及到偽造商戶信息、變造交易類型等違規行為,使得銀行卡收單業務的各項風控措施形同虛設,加劇洗錢和詐騙風險。

亂象三:洗錢、詐騙等嚴重違規行為

如果說二清和套碼某種程度上是收單企業為了做大市場份額採取的惡性競爭行為,洗錢、詐騙等行為就涉嫌刑事犯罪。此時,收單企業主觀上不再是做大做強,而是撈一把就跑,動機發生了根本變化。一般說來,洗錢、詐騙等行為往往伴隨著未落實商戶實名制,挪用客戶備付金,留存、竊取或泄露銀行卡敏感信息等高危行為。

未落實商戶實名制基本是套碼、洗錢等違法行為的前提條件,留存、竊取或泄露銀行卡敏感信息本身就自帶詐騙嫌疑,屬於嚴重違規行為。挪用客戶備付金就不用說了,本身沒有技術含量,有膽量即可,屬於嚴重違規行為,被註銷牌照的三家支付機構均是踩了這條紅線。因此,若是腦子正常的從業者,無論怎麼利益熏心,基本不會去踩這條紅線。

2違規操作何以猖獗?背後深意幾何

洗錢、詐騙等行為屬於支付企業動機問題,從嚴、從重處罰,甚至註銷牌照、追究刑事責任,都沒什麼好說的。二清和套碼等本質上屬於一種競爭手段,雖然風險事件頻發、處罰不斷但屢禁不止,背後有著深層次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論。

先看看這些違規行為有多猖獗。中國銀聯業務管理委員會曾發布一份《2014年上半年銀行卡受理市場規範工作通報》,提到「今年上半年,全國確認違規商戶46萬戶,占活動商戶的5.84%。其中非金機構違規商戶佔比77.03%,銀行違規商戶佔比22.97%。從違規行為看,套碼行為佔比39.68%,是市場違規的主要問題。」

違規行為何如此猖獗?刷卡手續費低,收單企業正常經營很難盈利是根本原因。銀聯總裁時文朝曾指出,中國絕大多數問題都出在定價機制上,衍生出所有經濟主體的行為扭曲。事實上,因國內銀行卡刷卡手續費率過低,銀聯曾被國際卡組織指責惡性壓價、不正常競爭,問題在於,定價方並非銀聯而是發改委。2013年,發改委曾發文將手續費率降至原來的6-8折,按照這個費率,在7:2:1的收入分成機制下,只靠20%刷卡手續費的收單機構基本不賺錢。

在行業微利的經營模式下,做大規模是活下去的唯一手段。然而,線下收單市場中,銀聯商務和銀行佔據了80%左右的市場份額,60多家持牌收單機構競爭不超過20%的份額,本身就屬於紅海里的競爭。再看看競爭者的心態,銀行一方意在獲取商戶沉澱存款,不指望收單業務掙錢,恨不得零費用拓展商戶;大的第三方支付企業也沒指望靠收單業務盈利,意在通過收單業務獲取商戶信息、沉澱資金,並以此開展其他互聯網金融業務,然後從VC那裡拿錢。在收費水平本已較低的情況下,面對恨不得不收費的競爭對手,大多數中小收單機構依靠正當的競爭手段很難活下去,不得不鋌而走險,導致行業亂象叢生、風氣變差。

當然,這本質上並非風氣的問題,而是定價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不均衡的問題。不解決這個問題,再嚴厲的處罰,恐怕都剎不住行業亂象。

3接下來局勢如何?能做的也許只是等待

今年3月份,發改委發布《關於完善銀行卡刷卡手續費定價機制的通知》,提出「收單環節服務費實行市場調節價。收單機構收取的收單服務費由現行政府指導價改為實行市場調節價,由收單機構與商戶協商確定具體費率」。問題解決了嗎?恐怕沒有。那麼多競爭者都恨不得零費用拓展商戶,市場化定價帶來的必然不是整體收費水平的提高,更可能地是收費水平的進一步下調。下調本身會進一步壓縮中小收單機構的生存空間,逼迫它們繼續鋌而走險,陷入惡性循環。

怎麼辦呢?強迫大家統一提高費率為中小收單機構留出盈利空間?顯然既不現實,也不合理。唯一能做的,也許只能是等待市場的出清,隨著參與者的逐步退出,慢慢地市場會達到一種均衡,亂象的土壤自然也就不存在了。有沒有辦法加速這一進程?把註銷牌照作為處罰手段恐怕是最有效的一種。


主要還是預授權那事涉及金額太大牽扯出大量的虛假商戶,損失無法追回。套碼不是主要原因套碼是銀聯更關心。 央行對虛假商戶的違規更敏感。


長期違規加上年前預授權套現案


導火索是3月份的預授權套現事件。

原因是樹大即招風,羊養肥了自然是要宰的。

收單這行既想不違規,又想吃飽飯,那是很難的,接下來應該是相關配套法規的出台,這個行業太需要整頓了。


做過一段時間的pos業務,八個裡面有個是之前做的。當時用了一切辦法。換碼,替換營業執照,升級機器,峰頂機,最後都聯絡銀行職員啦。新手就靠這些伎倆拿提成,高手不做事,手下有這樣的新人就行。想掙錢,還想要臉,正正噹噹,你連湯都喝不到。最後公司、代理被罰,交完罰款,風聲一過,繼續。或者換個別的公司的產品繼續搞。感覺是短階段性的藍海,有點像拔在睡著老虎的毛。


第三方支付市場目前混亂不堪,以套代碼為主要手段爭取商戶,想要保持正規根本就是等著自己的市場份額被吞掉。現在的一般商戶看重的都是刷卡手續費,很少有考慮到後期的服務及資金安全。銀行如果發力收單,其他第三方根本毫無競爭力可言,以銀行的財力完全可以免手續費來拉貸款。據說明年手續費不分行業了,變成統一的,到時就是憑藉各家的專業化服務了。不過也有人說,現在收單市場的混亂是部分第三方有意為之,目的就是擾亂市場等待收購。如果是商戶,還是選擇大型的第三方刷卡機比較好,手續費是可以談的,資金也相對安全一點。


報告看點梳理:

①支付行業概況及第三方支付領域發展趨勢概覽

②互聯網支付、銀行卡收單、預付卡發行與受理、行動電話支付四大產業鏈布局解讀

③投資動向及企業資本市場狀態分析

④161家關聯企業介紹及融資信息詳情

第三方支付行業研究報告(附161家關聯企業介紹)

隨著移動支付的飛速發展,中國已經走在全球移動支付行業的頂端,成為最大市場。不僅在中國國內,現在美國、英國、日本、東南亞地區、澳大利亞、北歐眾國都開始紛紛接入移動支付,第三方支付已經踏出國門走向世界,一步步向海外擴張。

第三方支付再迎強監管 合規創新成未來主旋律

中國的第三方支付特指具備一定實力和信譽保障的第三方獨立機構,一般通過和銀行合作的方式,提供交易支持工具和平台,以此實現資金轉移的一種新型支付模式。

目前主要媒介有以互聯網為媒介的互聯網支付和以手機為媒介的移動支付,以及交易量比較小的預付卡支付和銀行卡收單業務。支付工具目前以手機掃描二維碼以及NFC近場支付為主。

「第三方支付」行業相關政策:

2016年10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公布的《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非銀行支付機構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112號文)

2017年11月13日,中國人民銀行下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無證經營支付業務整治工作的通知》(217號文)

2017年12月21日晚間,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下發《中國人民銀行關於規範支付創新業務的通知》(281號文)

21日晚最新發布的《通知》主要涉及到八個方面,包括開展支付創新業務應事前報告,維護支付服務市場公平競爭秩序,加強收單業務受理終端管理,規範小微商戶收單業務管理、加強代收業務管理、加強支付業務系統介面管理、嚴格遵守跨行清算政策要求、強化監督管理等。

在此之前金融支付創新往往帶來一定的市場混亂,《通知》發布之後,將對金融支付創新嚴格管控,在合規之下創新將會是未來的主旋律。

支付牌照受限,企業該如何發力?

2011年5月26日,央行頒發了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自此第三方支付行業進入正規化發展階段。從2015年的3月央行宣布暫停發放第三方支付牌照至目前為止,持有牌照的支付機構總數下降到了僅有247家。

除此之外,近幾個月來央行和網聯的聯合監管打擊也將一部分不合法不合規的第三方支付機構清除出市場。支付行業里的監管力度日趨嚴格,再加上已經有九成的市場被微信和支付寶所霸佔,迫使越來越多的支付機構選擇退出或轉型發展。

冷靜分析自身的資源和優勢,選擇明確的業務方向正成為這個行業的趨勢。支付寶、財付通分別依託淘寶和騰訊龐大的個人客戶群迅速搶佔市場,這無疑給快錢、通聯支付、環迅支付等其他平台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因而,快錢轉向深耕企業端,把為企業打造專業高效的流動資金管理解決方案作為發展的重心。通聯支付則走出了類似銀聯商務的路子,在全國30個省市設立了分公司,大力拓展收單業務;環迅支付則選擇在境外卡收單、行業資金歸集方面發力。

移動支付引領第三方支付發展

我們正步入一個移動支付無所不在的時代,多樣化的移動支付服務將為用戶和商家帶來前所未有的便捷。目前第三方支付牌照分為好幾類,移動支付則是市場主流趨勢。在中國移動支付市場,僅今年第一季度,就有46.2%的移動支付用戶選擇第三方移動支付,由第三方支付引發的變革正在加速。

據《中國支付清算行業運行報告(2017)》數據顯示,2016年,國內商業銀行處理移動支付業務共計257.1億筆,金額達157.55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85.82%與45.59%。非銀行支付機構處理移動支付業務共計970.51億筆,金額達51.01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3.47%和132.29%。

另外央行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銀行業金融機構共處理電子支付業務381.35億筆,金額523.47萬億元。其中,網上支付業務120.87億筆,金額439.89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14%和1.37%;移動支付業務97.22億筆,金額49.26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6.65%和39.42%。

查看完整版報告及161家完整企業介紹請戳鏈接:第三方支付行業研究報告(附161家關聯企業介紹)


繼續接入新客戶你們知道嗎?


利益。銀聯的利益是其次,主要是傷害了銀行的利益。


長期違規,很多人早就不爽了。罰的還是太輕。銀行收單也就是個綜合營銷的附屬產品,也不是自己定價。不管管就頂著創新越來越過分了


餐飲刷出來詳單都是機票,大型倉儲,家電, 是不是不正規,手續費低啊,好多商家都是這樣,還沒有積分,顯示的隨行付


套MCC碼+預授權套現頂風作案


第三方支付大都有各種各樣的違規,正好他們八家佔比高!


推薦閱讀:

第三方支付商戶設計理念中區分 B 帳戶和 C 賬戶出於什麼考慮?
錢方,盒子支付為什麼不需要支付牌照?
如何看待央行牽頭籌劃成立網聯平台,切斷第三方支付和銀行的直連?對各方會帶來哪些影響?
支付平台等系統的清分操作 後台具體如何設計?
第三方支付公司在調用銀行的批量代付時,該如何對賬?

TAG:信用卡 | 第三方支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