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經濟學是科學嗎?


經濟學是經驗/實證科學, 它以具備復驗性的科學方法解釋社會現象, 解釋個體和組織形成選擇的過程和互動的形式. 經濟解釋的建立通常要經過 觀察-建模/提出假說-預測-實驗/實證對比 的過程, 是邏輯分析和經驗研究/歸納的產物. 從方法論的角度而言, 經濟學和通常意義上的自然科學是非常相近的.

當代學術的發展讓經濟學的很多成分滲透到其它學科中(比如rational maximising behavior和equilibrium analysis對社會學和法學的影響), 同時經濟學也從外部吸收了許多元素(比如混沌理論和隨機過程在經濟學的應用以及Econophysics的興起). 從這個角度出發, 經濟學(和其它許多科學一樣)可以被認為不僅是一門知識的分類, 而是一種跨越領域的分析進路和工具.


《辭海》1999年版:   「科學:運用範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的規律的知識體系。

其實對於什麼是科學,現在還沒有一個準確公認的解釋,但是通過對數學物理等一些學科的觀察,我們似乎可以主觀的來定義一下,就是通過觀察或者實驗等手段,對自然或者社會進行分析和歸納,得出一個普遍使用的結論,然後服務於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自己定義的,如果不對,還請見諒)

經濟學和物理化學一樣,都是觀察,得出結論,知道人類,從這個角度來看,貌似經濟學可以歸類為科學。

但是經濟學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上面有人提到的證偽,經濟學的證偽是個複雜艱難的過程,這也是它存在爭論的主要原因。主要有:

1,假設前提。眾多的經濟學理論都是建立在或多或少的假設前提之下的,例如著名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前提條件就多達十個,這限制了這些理論的應用範圍和對現實的解釋能力,同時,一些新的理論就是建立在推翻老理論的假設的基礎上。因為這些假設,使得證偽存在難度。

2,經濟數據。人類社會發展多年,不斷變化,經濟數據也不斷變化,一段時間的數據可能支持這個結論,另一段時間的數據又支持另外一個結論,甚至這些理論本身就是矛盾的。亞當斯密的自由競爭理論和凱恩斯的政府干預理論就是典型的例子。

3,主觀判斷。不同於物理研究物質結構,化學研究反應,經濟學研究的對象卻是摸不著看不到,也導致人們對它的判定必然加入了一些主觀。例如,商品具有價值,但是價值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人創造出來的,而價值由什麼決定,又分為勞動決定和交換決定,這本身就是一個事物的不同方面,但是最後卻發展處截然不同的理論。

正是由於以上這三點,使得經濟學有時候看起來像救世主,凱恩斯結束了大蕭條,有時候又像騙子,長期的凱恩斯政策導致了滯漲。

對於經濟學到底是不是科學,也就一直爭論不休。


社會科學


失眠上來答個題。經濟學中被許多人所詬病的「可預測性」其實與物理學中的「可預測性」不是一個概念:

Haavelmo remarks that physicists are very clever. They confine their predictions to the outcomes of their experiments. They do not try to predict the course of a rock in the mountains and tra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valanche. It is only the crazy econometrician who tries to do that, he says. (Cartwright 1999, 46)


摘自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第六版)第二十二章

西方經濟學科學性與意識形態問題

一、西方經濟學理論體系是科學的嗎?

對於西方經濟學的整個理論體系或整體傾向性屬於不完全符合科學要求的範疇,我們下面略加以說明。

第一,根據實踐是判別真理的標準,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不完全符合科學的要求。科學是真理的代表,而用實踐來判別真理已經成為世界公認的標準。先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看,馬克思①、毛澤東、鄧小平等都持有實踐是判別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原則。在西方經濟學中,作為其哲學基礎的實證論也堅持科學必須能經受事實檢驗的論點。

然而,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卻尚未通過實踐的檢驗。根據西方學者埃克納的總結,這一理論體系是由四個部分所組成②,即:(1)無差異曲線;(2)等產量曲線;(3)向右上方傾斜的供給曲線;(4)生產要素的邊際產品曲線。本書的內容表明:上述四個部分構成微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框架,而微觀經濟學又是宏觀經濟學的基礎。換言之,如果這四個部分不能成立,那麼,整個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便成問題。然而,對這四個部分,埃克納繼續寫道:「關於這四個理論結構,最令人驚奇的是:儘管它們處於如此重要的地位,還都沒有為經濟學家在實踐上加以證實。」③埃克納的話並不僅僅代表他個人的意見,而是揭示了普遍存在的事實。西方經濟學的權威人士薩繆爾森在為他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分析的基礎》一書中也企圖總結出包括上述四個部分在內的「有意義的理論」,即能被實踐所檢驗的理論。④然而,一位西方學者指出,「在他所總結出的命題中,沒有一個因之而受到過實踐的驗證。對經濟學命題的認可與否定仍和過去一樣,不過是一個僅憑觀感的問題。」⑤即使個別的西方學者能注意到實踐檢驗的問題,如另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勒對上升的邊際成本曲線的論證,其論證的手段非常草率,不符合科學論證的要求。⑥正是由於缺乏實踐的基礎,許多西方經濟學的論點不是由實踐,而是由學者的「權威」所論證。⑦所有這一切都是西方學者承認的。

很可能由於缺乏實踐的檢驗,西方學者在目前普遍地把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稱為「共同認可的理論結構(paradigm)」或「模式」。⑧根據提出這一名詞的西方科學史學者庫恩的說法和其他人對該名詞的解釋,它的含義是:「被一個學科的成員共同認可的信念、價值、技術等等所組成的全部整體內容。」應該指出,這裡所指的「全部整體內容」僅僅需要學科成員們的「共同認可」,而並不要求「實踐檢驗」,事實上,這一「整體內容」所包括的「信念」、「價值」等範疇是不可能為實踐所驗證的。很顯然,西方學者普遍承認的作為一種「共同認可的理論結構」的西方經濟學既不符合馬克思主義,也不符合西方實證主義的對科學這一範疇必須通過實踐驗證的規定。因此,它不符合科學的要求。

第二,西方經濟學還缺乏科學所應有的內部一致性,即在理論體系中,不能同時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相互抵觸的說法。在西方經濟學中,相互矛盾的說法大量存在。例如,新古典宏觀經濟學與新凱恩斯主義之間的矛盾;傳統的市場能夠自我調節和凱恩斯的不能自我調節的對立;人們規避風險的傾向和企業家創新精神的抵觸;作為實證的排除價值判斷的理論部分和作為規範性的帶有價值判斷因素的政策部分之間的衝突;如此等等。

當然,在科學研究中,不同學說的暫時存在是可以容許的,資料的積累和分析的深入最終能對正確與錯誤的說法加以判別。然而,經濟學卻很難,甚至永遠做不到這一點。一本頗具權威性的《西方經濟學百科全書》寫道:「經濟學系從爭論中演變出來。經濟學家們從來都很難具有相同的見解或者完全同意某一個見解。對經濟學家的一個有把握的預測是:在他們之間永遠不會有相同的意見。」⑨像西方經濟學中長期存在的大量而又往往無法加以消除的理論矛盾卻不是科學研究的正常現象。

第三,科學研究的進展所取得的成果往往是積累性的,而西方經濟學卻不是如此。在一般的科學領域中,隨著研究的進展,新的理論不斷建立,而原有的正確理論會被保留起來,因此,一門科學所積累的正確知識越來越多。例如,在物理學中,牛頓力學固然能解釋宏觀物體的運行,卻對原子核內部的粒子運動不能加以論證。物理學的進展使它在保留原有的牛頓力學之外又增添了原子理論,從而,物理學在解釋宏觀物體運行之外,還能對原子內部的運動情況加以說明。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物理學所含有的正確知識越來越多,所能運用的範圍也日益廣闊。

然而,西方經濟學情形卻不同於此。本書的內容表明,隨著歷史條件的變遷,新的理論往往排斥掉舊的學說,新舊之間的關係不是相互補充而是相互排斥,因此,正確的理論(如果存在的話)並不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積累起來,從而得以增加其數量。例如,邊際效用論的出現完全排斥掉了古典學派的勞動價值論;在1936年出現的凱恩斯定律壓倒了原有的薩伊定律,而在目前的情況下,相反的關係又可能形成;199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為盧卡斯,而諾貝爾經濟學獎委員會主席韋林說:「盧卡斯已經使得直到20世紀70年代為止所發表的大部分經濟理論站不住腳。」⑩換言之,學說的流行不取決於其內在的正確性,而要看歷史發展的條件而定。這種隨著歷史條件的變遷而改變其基本內容的理論體系顯然談不上什麼永恆的科學真理。

第四,苛刻的假設條件。假設條件是為科學的研究所必需的。假設條件越寬鬆,越能符合現實生活,則由此而導致的成果會具有越大的一般性和較寬廣的應用範圍。

然而,西方的基本理論體系的假設條件是異常苛刻的。例如,在論證作為它的核心觀點的帕累托最優狀態時,除了完全信息的假設條件外,至少還存在著16個其苛刻程度相類似的假設。?這裡再舉出兩個作為例子。其一,社會上存在的一切消費品和資本品都是可以無限分割的。這就是說,冰箱、鋼琴、電視機、洗衣機等消費品和機器、橋樑、飛機、火車頭等資本品可以被分割為無數個小型的同類物品。其二,收入分配對勞動生產率沒有任何影響。很顯然,在二者之中,前者在事實上是不可能的,而後者違反了西方學者自己一向堅持的利己動機的說法,即「理性的人」的說法。這些事例向我們表明:建立在這種違反現實的假設條件之上的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或整體傾向性大體上可以說是人為製造出來的烏托邦,甚至被相當多的西方記者稱為神話。?烏托邦和神話固然有其存在的價值,在這裡,西方學者的問題是:他們把根據苛刻的假設條件而得到的烏托邦和神話應用於資本主義的現實,這顯然違反科學的原則。

其實,雖然西方學者的總的傾嚮往往是把西方經濟學說成是科學,然而,迫於現實,他們也很難做到這一點。他們自己有時也公開承認,西方經濟學不完全是科學。西方知名學者鮑莫爾和布蘭德說道:「經濟學具有某種精神分裂症。雖在社會科學領域中,它是最為嚴謹的學科,但是,和譬如說物理學相比,它看起來肯定具有更多的『社會的』,而不是『科學的』成分。」?薩繆爾森也曾寫道:「經濟學含有的科學成分永遠和它含有的藝術成分一樣多。」?可見,不論是用分裂症,還是用藝術成分的表達形式,西方學者承認西方經濟學不完全為科學是顯而易見的。

二、科學主義?

第一個導致誤解西方經濟學的事實是西方經濟學中存在的科學主義。科學主義系指一門學科中的成員雖然在表面上使用了科學的研究方法,卻未能得到科學的結果,使該學科成為科學,從而科學方法僅使該學科貌似科學,而在事實上卻不是。這種科學主義的事例大量存在。西方用於算命的星象學使用合乎邏輯的語言和複雜方法,甚至用立體幾何的方法確定星座的位置;我國帶有迷信性質的風水先生也使用羅盤來精確地判明方位。顯然,這些科學的方法並未能使他們的研究成果成為科學。

西方經濟學也存在類似的情況,其中最突出之點是數學的使用。我們知道,經濟學對經濟問題的研究,不但要作定性分析,也要作定量分析,經濟規律也需要統計數字和經驗加以揭示和證明。再說,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總要求優化其活動的決策,而優化在數字上就是求極大、極小問題。研究經濟變數之間的均衡關係也需要運用數學工具。這些都說明研究經濟學需要運用數學作工具和方法,但這種應用應當是正確的、恰當的,而不能誤用和濫用。現在有一種不良傾向,即不管研究什麼經濟問題,都要求搞一套數學模型,弄一個目標函數,列幾點約束條件,然後再作一些數學推導,從中引申出幾點結論,便大功告成。至於結論是否正確,約束條件是否從實際中來,不必追究。認為只要數學公式成立,推導步驟正確,就是科學的了,而且數學公式越多,推導越複雜,科學性就越強,理論也越深。這實在是對數學的誤用和濫用。實際上,經濟生活是十分複雜的,受多種因素影響,而且這些因素又是多變的,很不確定的,這使許多經濟問題很難用一個簡單的或複雜的數學模型加以概括和研究。總之,數學對研究經濟學是很有用的,但是數學只是工具,數學工具的運用要恰當。數學不是目的,數學不能代替經濟理論和經濟思想。因此,我們把數學的使用作為西方經濟學中的科學主義的例子。不少的西方經濟學者使用數學方法,而又誤用數學方法。正是因為如此,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西方經濟學家哈耶克宣稱:西方經濟學中的很大一部分是「科學主義」,而不是科學。?現代宏觀經濟學的鼻祖凱恩斯寫道:「近來出現的絕大多數的『數理經濟學』不過是一些拼湊而成的東西,其不精確的程度和它們賴以建立的假設條件相同。這些東西使其作者能在一堆雜亂的徒有其表而又無用的數學符號中忽視掉現實世界中的複雜性和相互依賴性。」?

可以看到,數學僅僅是一種科學方法,與西方經濟學的內容無關。數學可以對正確的內容進行論證,也可給錯誤的內容披上一層科學的外衣。一門學科是否為科學應該取決於其內容,而不是它是否使用數學方法。例如,生物學、解剖學等並不大量使用數學,但沒有人懷疑它們是科學。由於西方經濟學的部分內容並不正確,而又使用大量數學方法加以論證,所以西方經濟學含有大量的科學主義的成分。關於這一點我們用一個簡單的例子加以說明。

假設某研究人員試圖研究兩個經濟變數X和Y之間的關係(X可能代表譬如說消費量,Y可能代表譬如說國民收入)。表1的A、B、C三點代表研究人員所收集到的X和Y之間關係的數據或他所觀察到的事實。這三點具有如下的數值:

這三點的數值可以用下圖表示出來。

現在假設研究人員想根據圖1所表示的數據而找出X和Y之間的具體關係,即尋找X和Y之間的關係的規律,這裡假設該規律代表西方經濟學的內容。

研究人員必須首先決定X和Y之間的關係是線性的(即直線的關係)還是非線性的(即曲線的關係)。不論他所作出的決定是線性還是非線性關係,他都可以使用回歸的數學方法來找出表示這種關係的參數,即找出表示二者的關係的具體規律。

如果該研究人員把二者的關係確定為線性的,那麼,根據回歸法而得出的線性方程為:

Y=2.73+0.28X

這一方程的圖形如下圖所示。

如果該研究人員把二者的關係確定為非線性的,那麼,他根據回歸法而得出的非線性方程為

Y=2.7+0.62X-0.07X2

這一方程的圖形如下圖所示。

上面的例子表明,如果X和Y之間的關係確實是線性的,即代表西方經濟學的內容是正確的,那麼,這裡的回歸法(數學方法)可以為正確的內容進行論證,即求出它的方程和圖形。與此同時,在這裡,同樣的回歸法也可以為代表錯誤內容的非線性關係披上一件科學的外衣,即求得非線性關係的方程和圖形。數學在西方經濟學中誤用的例子為數眾多,這裡不再一一列舉。?

除了誤用數學以外,濫用數學也可以造成不良的後果。為了片面地追求研究的精確性,一部分西方學者往往把不能用數學來解決的課題排除在外,而社會迫切需要解決的經濟問題又經常是數學無法解決的,如貧窮、污染、貨幣金融危機等等。這種濫用數學的後果是經濟學者所致力於研究的只能是一些數學方法所能涉及的一些無關宏旨的細枝末節問題,從而使經濟研究和社會的現實日益遠離,成為沒有實踐作用的東西。對此,一位西方學者說道:「甚至連學生們也懷疑經濟理論的實用性,轉而改學某些『現實的』學科,如金融、銀行、企業管理等,以便獲得謀生的職位。」?

由此可見,西方經濟學是否正確與使用數學無關。在內容錯誤或不當的情況下,數學可以導致西方經濟學中的科學主義。因此,上面哈耶克和凱恩斯對西方經濟學中的科學主義的評語是符合事實的。

三、對意識形態問題的隱諱

另一個導致誤解西方經濟學的事實是它對意識形態問題的隱諱。馬克思主義公開承認,政治經濟學具有階級性,從而帶有意識形態的色彩。事實也確實如此。自從亞當·斯密以來,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一個哪怕是稍有名聲的西方經濟學者提出反對的意見。一位從事意識形態研究的西方學者寫道:「在廣闊的經濟思想的總體範圍上,意識形態的存在一般是被承認的。」?對此,以其增長模型而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索洛表達得更為明確。他說:「社會科學家和其他人一樣,也具有階級利益、意識形態的傾向以及一切種類的價值判斷。但是,所有的社會科學研究,和材料力學或化學分子結構的研究不同,都與上述的利益、意識形態和判斷有關。不論社會科學家的意願如何,不論他是否覺察這一切,甚至他力圖避免它們,他對研究主題的選擇、他提出的問題、他沒有提出的問題、他的分析框架、他使用的語言很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他的利益、意識形態和價值判斷。」 ?

儘管如此,西方學者對意識形態問題還是持有盡量加以隱諱的態度,特別是在教科書中,它們往往以科學著作自居,很少甚至根本不談意識形態問題。例如,薩繆爾森在他的那本著名的教科書中寫道:「歸根結底,經濟科學不能告訴我們哪一種政治觀點是正確還是錯誤。它使我們具備參加辯論的知識。」?這裡顯然表示西方經濟學是超越意識形態之上的。西方學者盡量諱言意識形態的說法往往使初學者產生誤解,誤以為西方經濟學只從事經濟變數之間關係的實證研究,並不涉及意識形態問題。事實當然並非如此。

首先,實證研究本身並不能擺脫意識形態的影響,因為實證研究牽涉到對資料、數據和事實的選擇,而選擇何種資料、數據和事實作為研究或分析的對象又取決於研究者的目的、價值判斷和意識形態。例如,在辯論會上,參與辯論的雙方總是選擇有利於自己的資料等來進行論證。其次,即使是同一事實,也可以對它施加不同的解釋。例如,在法庭審判時,面對同一案件事實,原告和被告可以作出不同的解釋,而西方學者往往具有相同的傾向。一本西方經濟學詞典寫道:「經濟學正在越來越多地含有科學成分,而越來越少地含有藝術成分。儘管如此,經濟學者仍然可以對同一數據作出不同解釋。」?最後,西方經濟學並不全然進行實證研究。福利經濟學便是一個顯著的例子。此外,西方經濟學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政策建議,而西方學者公開承認,政策建議與意識形態有關。例如,薩繆爾森寫道:「保守主義經濟學者儘力進行爭論,力求減少政府涉及的範圍以及終止對收入的再分配。自由派經濟學者則往往致力於擴大醫療保健範圍,以便使沒有醫療保險的人受惠,並且主張用宏觀經濟政策來對付失業問題。」?由此可見,雖然西方學者企圖盡量遠離意識形態,但是,要想完全做到這一點,是不可能的。

根據一般人所接受的定義,意識形態是「某一社會集體所具有的思想、觀點、態度和感情的體系」?。按照這一定義,任何一個上面提到過的「共同認可的理論結構」?都含有意識形態的成分,因為正如西方學者所承認的那樣,「共同認可的理論結構向人們提供一個思考問題、建立觀點、決定態度和判別是非的框架」?。例如,如果有人全盤接受了本書所介紹的主流經濟學這一「共同認可的理論結構」,那麼,他的思想勢必被限制在資本主義永恆存在的範圍以內,因為這一「共同認可的理論結構」把資本主義當做「給定的數據」,即客觀存在的事實;他的觀點勢必偏袒資本主義制度,因為這一「共同認可的理論結構」表明,該制度代表一個理想社會;他的感情勢必傾向於私有制的市場經濟制度,因為這一「共同認可的理論結構」宣稱:該制度給予人們以選擇的自由;他的是非觀勢必以能符合私有制的市場經濟為判別的標準,因為這一「共同認可的理論結構」證明,任何脫離資本主義的事項都會偏離帕累托最優狀態。西方經濟學者之所以比較偏向於資本主義,其原因正是由於他們所受到的西方經濟學的教育。關於這一點,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勒也是承認的。?由此可見,如果有人誤認為西方經濟學完全是科學而把它毫無保留地全盤接受,那麼,他也就在實際上順從了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這就是說,他會用西方社會的標準來判別某一個社會事物的正確與錯誤。這便是西方學者隱諱西方經濟學中的意識形態的手段對個人所可能導致的後果。然而對整個社會說來,後果尚不限於此。

上面所說的社會事物包括政治體制、價值判斷、倫理道德、行事準則等。如果一個社會中存在著一定數量的人,用外國社會標準來判別自己社會的事物的正確與錯誤,那麼,該社會就會失去凝聚力,而失去凝聚力又意味著社會將會瓦解和走向混亂。這就是毫無保留地全盤接受包括意識形態在內的西方經濟學所可能導致的社會後果。

注釋:

① 參見馬克思:《資本論》,2版,第1卷,14~23頁,613~62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② 參見埃克納編:《為什麼經濟學還不是科學》,208頁,紐約,夏普公司,1983。

③ 同上,211頁。

④ 參見薩繆爾森:《經濟分析的基礎》,增訂版,4頁,波士頓,哈佛大學出版社,1975。

⑤ 海爾勃倫納、福特編:《對經濟學現實意義的再度考察》,26頁,美國加州,固特異出版社,1976。

⑥ 參見柯蘭德、布蘭納編:《經濟學教育》,120~121頁,美國密歇根大學出版社,1992。

⑦ 同上,108頁。

⑧ 參見布勞:《經濟學的方法論》,30頁,倫敦,劍橋大學出版社,1983;埃克納編:《為什麼經濟學還不是科學》,4頁,紐約,夏普公司,1983。

⑨ 格林沃爾德編:《西方經濟學百科全書》,323頁,紐約,麥格勞-希爾公司,1982。

⑩ 參見《參考消息》,1995-10-12。

全文如下:

盧卡斯的理論改變了經濟思想

【路透社斯德哥爾摩10月10日電】題: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研究工作改變了人們的經濟思想(記者特雷弗·達特森)

瑞典皇家科學院今天說,199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人羅伯特·盧卡斯徹底改變了世界各國政府制訂經濟政策的方法。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獎狀中說,現年58歲的芝加哥大學教授盧卡斯,是因為「改造了宏觀經濟分析和深化了我們對於經濟政策的理解」而獲得諾貝爾獎的。

瑞典皇家科學院說,更重要的是,盧卡斯的主張已經變成了高層決策的一個組成部分。

科學院秘書長雅各布森對路透社記者說:「盧卡斯的偉大之處在於,他的理論對於經濟政策,以及對於經濟理論確實有著重大的意義。」他說:「盧卡斯研究的是行為科學和經濟學之間的邊緣領域。他的研究是同人們的期望值有關的,而期望值是人們從信息中得到的東西。」

瑞典皇家科學院多年來一直是把獎金頒給在40年代和50年代從事重要研究工作的經濟學家,而這次頒獎給比較年輕的盧卡斯,這表明該科學院已決定把獎金頒發給較近期的研究成果。

諾貝爾獎金委員會主席韋林在記者招待會上說:「盧卡斯已經使得直到70年代為止所發表的大多數經濟理論站不住腳了。他也是自那時以來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

瑞典皇家科學院說,盧卡斯對經濟理論的最重要的貢獻,是他關於理性預期的假說。盧卡斯揭示了對於家庭、公司和政府所作出的決定的未來期望值的重要性。

雅各布森說:「既然已經證明期望值有如此重大的意義,你就無法再依靠關於事物的相互關係的老概念了。」

這方面的一個例子是工資政策。通貨膨脹預測和勞動力的供給對於工資協議的工資水準有直接的影響,而工資協議的工資水準反過來又是影響通貨膨脹的一個關鍵因素。

盧卡斯還推翻了40年代和50年代流行的這樣一種理論,即可以通過採取擴張性貨幣政策對失業加以控制,而採取這種政策反過來又將導致通貨膨脹。

這種理論認為,各國政府可以選擇一種通貨膨脹水平,去同它們所期望的失業水平相適應。

瑞典皇家科學院說,盧卡斯在1972年的一項研究中證明,「無論怎樣去推行穩定政策,這種政策是不可能系統地影響長期的就業狀況的」。

瑞典皇家科學院說:「70年代和80年代的經驗已經證明,較高的通貨膨脹率看來並不能使就業不斷地增加。」這就證實了盧卡斯的假設。

盧卡斯生於華盛頓州的亞基馬,1964年畢業於芝加哥大學。

? 參見格拉夫:《理論福利經濟學》,142~154頁,倫敦,劍橋大學出版社,1957。

? 參見柯蘭德、布蘭納編:《經濟學教育》,111頁,美國密歇根大學出版社,1992。

? 鮑莫爾、布蘭德:《經濟學》,7版,10頁,紐約,德里頓出版社,1997。

? 薩繆爾森、諾德豪斯:《經濟學》,16版,23頁,紐約,麥格勞-希爾公司,1998。

? 英文為scientism。

? 參見柯蘭德、布蘭納編:《經濟學教育》,109頁,美國密歇根大學出版社,1992。

? 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298頁,倫敦,麥克米倫公司,1936。

? 參見布賴特:《經濟學者如何誤用數學》,見:埃克納編:《為什麼經濟學還不是科學》,166~168頁,紐約,夏普公司,1983。

? 弗萊喬編:《當代經濟理論》,9頁,倫敦,麥克米倫公司,1999。

? 塞繆爾斯:《經濟學中的意識形態》,見:溫特魯勃編:《現代經濟思想》,472頁,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出版社,1980。

? 索洛:《經濟學中的科學和意識形態》,見:克倫道爾與埃考斯編:《當代經濟問題論文集》,11頁,波士頓,利特爾·布朗公司,1972。

? 薩繆爾森、諾德豪斯:《經濟學》,16版,276頁,紐約,麥格勞-希爾公司,1998。

? 格林沃爾德編:《現代經濟學辭典》,153頁,紐約,麥格勞-希爾公司,1983。

? 薩繆爾森、諾德豪斯:《經濟學》,16版,275~276頁,紐約,麥格勞-希爾公司,1998。

? 威爾辛斯基:《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百科辭典》,239頁,倫敦,麥克米倫公司,1984。

? 即paradigm。

? 塞繆爾斯:《經濟學中的意識形態》,見:溫特魯勃編:《現代經濟思想》,467~484頁,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出版社,1980。

? 海爾勃倫納、福特編:《對經濟學現實意義的再度考察》,7頁,美國加州,固特異出版社,1976。


某些人真以為經濟學家就是假設「人是自私的」,然後東扯西扯么?

頂尖經濟學研究需要的統計學水準非常高。第三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庫茲涅茨是研究國民經濟統計的,後來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里德曼早先給他打下手。弗里德曼二戰時期在哥倫比亞大學一個小組為美國武器設計、戰略及冶金實驗分析數據,這個小組成員包括著名統計學家瓦爾德,就是那位指出二戰飛機倖存者偏差的。同樣,弗里德曼的師弟,後來的諾貝爾學獎得主布坎南,二戰的時候棄筆從戎,加入美國海軍。布坎南曾經在作戰室中用細繩、曲別針及計算尺追蹤敵艦。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凱恩斯曾經寫過一本《統計學》,並嘲笑丁伯根(物理學博士)的經濟模型是胡鬧。

顯然無論國民經濟核算,還是大部分經濟研究,那怕像凱恩斯一樣提供經濟思想和政策建議,都不是大娘買菜,而是非常強調統計學功力。因此即便忽略經濟學的各種假設,僅僅依據經濟學家的統計學功力,他們的學術研究怎麼可能一無是處。

其次即便基於其他學科知識批判經濟學,經濟學家也比大部分人更了解這些缺憾。除了大眾比較了解的數學家納什,實際上1/3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擁有世界名校的數學、物理學或者工程學背景。比如第一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里施是數理統計博士,同屆的諾獎得主丁伯根是物理學博士。除了諾獎級別,大家熟悉的清華錢穎一教授有數學背景,復旦的唐世平教授是是分子生物出身,就是知乎上幾位比較活躍的經濟學博士,也有清華北大的物理學背景。顯然這些人對自然科學的掌握,遠比於大部分普通人多,基於其他學科對經濟學的批評他們自然比普通人熟悉多了。

我不認為知乎里有多少人比弗里施更懂統計,比丁伯根更懂物理,比卡尼曼更懂心理學,比納什更懂數學,比唐世平更懂分子生物。普通人基於某些學科的入門常識,質疑經濟學的科學性時,實際上他們太高估自己的學科修養了。經濟學研究當然各種各樣存在的問題,不過大部分根本就意識不到這些問題,也看不懂這些批判。比如唐世平教授對實驗經濟學的批評,徐軼青對各種統計問題的批判,我想大部分知乎er是看不懂的。

再次,大部分人對經濟學的批評,是基於其對經濟學的膚淺認識。比如許多人批評經濟學關於人是自私的假設就不符合現實,可實際上40年前貝克爾就基於威爾遜的理論將利他主義納入了經濟學分析。再比如許多人批評人並不理性,然而行為經濟學家早就將此假設修正了很多遍,2013年的諾貝爾獎得主席勒20多年前就將從眾心理等非理性行為引入分析股市泡沫。

最後,對大部分人來說,由於其對經濟學的膚淺認識,在分析事物時,並不是是經濟學存在問題,而是他們選用的經濟學模型有問題。類似思考從西安到120km外的潼關需要多少時間,你用勻速直線t=s/v沒多少問題,誤差不會太大;可是如果問題換成你開車從到500m外需要多少時間,你就要考慮換成變速直線運動位移公式了。僅僅是兩種位移模型,一個是初二學,一個是高一學,中間差了2年,很多人都掌握不了。經濟學模型那麼多,大部分人對經濟學各個領域就是淺嘗輒止,在分析事物時自己模型選錯的概率,比經濟學理論本身出錯概率高的多。不信你可以說說不同增長模型的推導過程。


波普爾對於科學的定義中一個重要特徵是可證偽性(Falsifiability)。按這樣的定義,目前經濟學的多數研究都不能屬於科學。

這個在Thomas Piketty的&中有一段很準確的描述:

To put it bluntly, the discipline of economics has yet to get over its childish passion for mathematics and for purely theoretical and often highly ideological speculation, at the expense of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collaboration with the other social sciences. Economists are all too often preoccupied with petty mathematical problems of interest only to themselves. This obsession with mathematics is an easy way of acquiring the appearance of scientificity without having to answer the far more complex questions posed by the world we live in. There is one great advantage of being an academic economist in France: here, economists are not highly respected in the academic and intellectual world or by political and financial elites. Hence they must set aside their contempt for other disciplines and their absurd claim to greater scientific legitimacy,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y know almost nothing about anything.

另外由於經濟學對於現實政治的影響力,經濟學已經退化成為政治和意識形態的戰場。


我先引用加翻譯一下Quora上面的同題最高票答案吧,感覺思路很nice。

翻譯如下:一個簡單的判斷標準不是去定義科學然後判斷經濟學是否符合該標準(這樣太難了),而是考慮如下可能性:能否提出一個對科學的定義使之能夠把經濟學排除在外,於此同時囊括其他的學科。所有的嘗試都是難以成功的。

1)有些人認為實驗是科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從歷史的角度,這個觀點是不正確的。早期的科學部分起源的天文學家例如開普勒、哥白尼對於恆星和太陽系的觀察和精確計量。他們並沒有對觀測對象做任何實驗,但毫無疑問他們的研究屬於科學。近代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也曾經授予了索爾·珀爾馬特、布萊恩·施密特與亞當·里斯,他們通過觀測遙遠超新星而發現了宇宙加速膨脹,而並不是做了任何實驗。

2)同樣有人認為經濟學不是科學因為很多經濟學者或者研究受限於政治意識形態。但是必須指出的是,一旦研究的領域涉及到相關領域如政治或者意識形態,所有的科學研究都很難保證不受其影響。

3)另外一個例子,有人批評說經濟學往往一方面從從first principle(公理?)中得到結論,於此同時卻只是搞數學而不是進行實證研究。但是類似的現象也存在於其他科學。例如愛因斯坦在提出相對論的時候就曾經假設自己在一道光束裡面,而不是進行實證研究。(好吧其實這段我覺得作者也沒說清楚,但是我的理解作者是試圖表明,不管是實證研究,或者理論推導,都應該是是屬於科學研究方法的一部分,而通過批評經濟學研究方法的有限,進而認為其不是科學,不是恰當的。

4)Positive economics實證經濟學和normative economics規範經濟學。這也是一個老問題了,很多的科學領域都存在實證和規範之別。

5)有些對經濟學的批評在於其有局限的前提假設(不得不提理性人假設哇)。回應如下:第一如今的經濟學領域放寬理性人假設的研究已經越來越普遍; 第二: 不能把經濟學的解釋力和經濟學是否是一門科學混為一談。正如我們不能說哥白尼或者伽利略不是科學家,就因為他們的理論實際上是不正確的。

I think the easiest way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is not to attempt to define science (which is really really hard) and then show that economics fits that definition, but to attempt to construct a definition of science that excludes only economics while keeping other sciences as "science". I think any such attempt will fail.

As a simple example, many people seem to think that science necessarily involves experiments. It"s easy to see that as a historical matter, this is false. The earliest science was done by astronomers, like Kepler, who, of course, could run no experiments on the stars, but instead just worked to keep really accurate measurements of where the stars and planets were at particular times. The idea that Copernicus/Galileo/Kepler weren"t doing science when they just recorded planetary positions is laughable: their theories about the planets are, of course, at the base of the entire scientific tradition. Further, even today there are sciences (astronomy, geology, meteorology, ecology) where most of the most important hypotheses are not amenable to experiments. The Nobel Prize for Physics just went to the folks who first noticed that the Universe is expanding at an accelerating rate. This was done purely using observational (non-experimental) data.

Similarly, many folks seem to think that economics isn"t a science because many of its practitioners are blinded by political ideology. But, of course, scientists in all fields are blinded by personal preferences, sometimes including political ideology when their research touches on ideological topics.

Another example: some claim that economists often derive things from first principles as though they were studying math rather than carrying out empirical investigations. But fields that include both individuals doing empirical work and other individuals doing thinking from first principles are common. Evolutionary biologists often use game theory to make predictive theories. Einstein imagined himself inside a beam of light in order to come up with theories of relativity and never did run any experiments to prove his theory, etc. etc. Healthy fields have theoreticians as well as applied researchers.

Some suggest that economics cannot be a science because it has normative components. Actually, economists work very hard to separate the normative and positive parts of economics, with only the latter considered to be the major object of study. Unless what is meant is that all sciences smuggle in normative assumptions, in which case that"s a criticism of science, not a demarcation criterion for what counts as science.

Others think economics is not a science because it relies on poor assumptions, like rational behavior. There are two obvious responses: 1) economists working in areas that don"t make assumptions about rational behavior are now extremely common with the rise of behavioral economics,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etc. and 2) this confuses whether economics as a field is a science and whether economics right now is any good. Imagine declaring that Galileo was not a scientist because his theories had low predictive power! They did, indeed have low predictive power, but that"s because physics and astronomy were young sciences, not because they were unscientific!

To sum up: a lot of times, people mentally equate "science" and "physics" as though experimental physics were THE perfect, paradigmatic science. Once you"ve made that mistake, it"s easy to argue that economics isn"t scientific: it"s not particularly like physics! But in fact, science is just hugely diverse, and it"s very difficult to explain why economists are non-scientific if folks in fields like astronomy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 are in fact paradigmatically scientific.--Michael Wernecke, Is economics a science? If not, what is it?

最後自己再吐槽一下,作為一個高中從理科轉到文科,進大學又一不小心讀經濟一直讀到現在博士,這個問題早就已經被身邊的理工科同學吐槽加鄙視過無數次,累覺不愛。感覺經濟這玩意大家都太熟,太熟悉的東西總是太難被定義和規範,總有一種「就一菜市場上討價還價的事情也能算科學,不就耍耍嘴皮子寫寫報告噹噹事後諸葛亮么?」的趕腳。這就好比你說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白蓮教,飛天麵條神教是宗教,我OK反正我也不熟悉,感覺好高端好厲害的。你說儒家也是宗教。慢著,儒家?不就是小學三年級學的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么?這也是宗教,會不會有點low?

其實我覺得,自從亞當斯密老先生的國富論到現在,兩三百年風風雨雨的研究,經濟學、特別是深入消費者行為層面的微觀經濟學,從理論體系到實證研究上面都有了顯著的進步,規範化和體系化都已經做的很努力了。但是經濟學面向的對象太複雜,生物學也不還沒把人的大腦研究的一清二楚么不是,大家的要求不要太高。所以最最保守的結論,經濟學也是一門通往科學、嚴謹、強解釋力的大路上努力前進的學科哇。新人求鼓勵求支持求贊。。。


是無奈的科學,以物理為例,物理學有的經濟學都有。但是經濟學面對的研究對象有些複雜,不像物理直面世界,經濟本身隨時變化,計量經濟數據複雜而且困難。。。。 所以經濟學沒法總結出那麼簡潔的公式。當然,如果你給我無數個平行宇宙的話,那麼我覺得經濟學也是可以做到簡單有效的。


經濟學經過多年改進,已經建立起比較嚴密的邏輯體系,並不斷根據實踐結果檢驗和修正理論模型,相當符合現代科學「可證偽」的標準。

有邏輯,能證偽,這就是科學了吧。


經濟學比起物理學、化學這類學科還要粗糙很多。

可證偽性,預測性都很差,唯一的長處是解釋已有現象。

應該說它的研究方法是比較科學的,只不過無論是理論假設假設、還是數據收集、還是實踐驗證都存在著很大的改進空間。

我上學時候曾經問過宏觀經濟學老師這個問題,我問他,你看看物理學,就那麼幾個基本原理,然後火箭就能上天了,你天天號稱經濟學是科學,就說加息不加息這麼個事情,每次都吵得一地雞毛,各有各的道理,你倒是說說經濟學怎麼是科學?我那老師跟我講了半個小時,也沒能說清楚。

我也問微觀經濟學的老師。微觀不是要用到很多模型嘛?模型裡面有很多預測的數據,我就問他,您這些數據都是哪裡來的?怎麼估出來的?那位老師顧左右而言他。

學金融工程的時候,老師也特意講了一些故事,比如某研究衍生品的牛人,一流大學教授,搞了一個什麼模型,業內各種稱讚,然後不教書了,搞了一個對沖基金,還有一群博士之類的,NB到家了吧,然後公司倒閉了。

經濟學還有待發展,應該說現在的科學性比較差。

特別是在中國,經濟學成為顯血,還有些被神化的意味。我把別處的一個回答轉到這裡。

一般而言,被稱為科學的學科總會不斷向前發展的,以前再經典的著作也沒啥大用,除非研究科學史。比如,學醫的不會去再去學習《血液循環論》,學物理的不會讀《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學數學的也不會去讀《幾何》,學化學的不去讀《化學概要》。

經濟學家總是說經濟學是科學,如果是的,那麼國富論這種書真沒有讀得必要了。只有中醫這種學問,總是要人去讀一兩千年前的東西,所以現在誰讓你讀國富論就和是把經濟學當成了和中醫差不多的學問。

不過,有很多經濟學思想我認為非常有價值。


我們計量經濟學課上,老師第一節課和我們就說了 什麼叫做科學,他當時引用了不記得是誰的話了,科學就是可以重複的客觀規律!這句話好像就可以完美的回答這個問題了!

附上我們計量老師資料

具體可以百度搜索


要知道經濟學是不是科學,得先知道什麼是科學。什麼是科學?

科學是研究客觀規律的學說。客觀規律是事物之間的必然聯繫。所以科學研究的是必然聯繫。例如牛頓研究出合外力和加速度有必然聯繫,速度和力沒有必然聯繫。化學研究出燃燒和氧化物、被氧化物、燃點有必然聯繫。

把偶然聯繫當寶貝抱住不放的是玄學。牛頓之前有人認為力和運動是必然聯繫。算命認為八字和命運有必然聯繫。其實這些都是偶然聯繫,所以算命時準時不準,全靠蒙。

主流經濟學研究出了多少經濟規律?這些經濟規律有多少是真正的規律,是必然聯繫?股指和什麼有必然聯繫?經濟危機和什麼有必然聯繫?主流經濟學一個必然聯繫都沒研究出來,主流經濟學家都是跳大神的。

唯有馬克思經濟學才能算科學。例如馬克思研究出經濟危機和社會化大生產的私有制有必然聯繫。工人的貧窮和剝削有必然聯繫。



回答這個問題前,先要弄清楚什麼是科學。

社會上、當然也包括知乎上有個流行的觀點,那就是「可證偽」的就是科學,但這個觀點是錯誤的,證偽主義甚至已經被主流哲學拋棄,而科學劃界問題目前在哲學界還是公認的謎題。

但這不是說哲學沒有能劃清科學非科學,科學自己就沒有辦法,科學界內部最流行的科學劃界方法除了「可證偽」,還有一個是「可預測」。近年來科學研究的進展強烈暗示了後者的正確性。

________

回到正題:

以可預測為準考察經濟學,方法就簡單了,看看經濟學都有什麼成功預測就行了。部分案例:

  • 最低工資

  • 朝鮮貨幣

  • 歐元危機

  • 安全帶

  • 火車票

  • 房價

  • AIG道德風險

  • 美國大選

另外輝格在「經濟學家有過成功預測嗎」一文中還列舉了:

  1. 經濟學家說,物價管制會導致短缺,這一論斷運用到糧荒問題上,預見是:當自然災害導致糧食歉收時,物價管制將造成或擴大饑荒,這一預見已被大量實證研究所支持,而且這些研究在經濟學範式啟發和指導之下作出的,獲得的是新穎事實。

  2. 經濟學家說,其他條件大致不變時,開放貿易將提高國民收入,這一預見也有大量實證研究支持。

  3. 經濟學家說,與競爭性賣方相比,壟斷賣方有更好的機會實施差別定價,以此榨取消費者剩餘,實證研究表明:壟斷廠商比其它廠商更多的實行差別定價。

  4. 按匈牙利經濟學家科爾奈所建構的政府官員投資激勵和約束模型,可以預見:一旦政府部門獲得投資許可權,必定導致投資過度和產能過剩;在中國每天上演的故事,都在為這一預見提供證據。

另外,對社會問題的預測尤其特殊,在「我們能夠預測日食,為什麼我們不能預測革命?」我已經指出:

由於人類對革命普遍而強烈的排斥,而成功預測革命的方法通常也是抑制和消滅革命的方法——如在當前發達國家有效的社會制度和相對稀少的社會動蕩。

所以,我們很難直接觀察到預測革命成功方法的效果——除非意識到更少的革命就是預測革命的成功。

別以為這種事情只會發生在社會問題,自然問題也會有類似情況出現。比如:

我們現在對小行星撞擊地球的預測能力已經得到更多對認可,如果被預測的小行星在撞擊之前被預測者消滅了,這次預測到底算是成功還是失敗呢?

因此對於常常出現的經濟學對經濟危機的預測能力,我們還需要對經濟學理論的發展和經濟危機發生的頻率、強度之間的關係做進一步考察才能有準確的結論。

但無論如何,要求經濟學預測每一次危機,還是過分了吧。


請問,您覺得什麼是科學?科學的定義是什麼?科學的定義本來就不甚明確的情況下,探討某一特定學科領域是否屬於某個不明確的範疇是不可行的。


我認為經濟學在證偽主義的意義下是科學,但是這東西不能用於預測,所以我不相信經濟學


是科學。但是屬於「軟科學」 (soft science),不如自然科學比如物理學那麼硬。


自然科學是人與自然之間的事兒。

社會科學是人與人之間的事兒。

經濟學請自行對號入座。


和中醫差不多,中醫是科學那經濟學也是科學,中醫不是科學那經濟學也不是科學。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科學就開始談某學科到底科不科學。科學是從某假設開始推出可驗證的結論,這個假設可以虛無縹緲如陰陽五行,也可以是符合現實的如x=x,但是推出的結論必須可證偽且未被推翻,沒有假設的是哲學,沒有可驗證的結論的是說了等於沒說的廢話,可驗證但是被現實推翻的是謬論。同時滿足以上所有條件的即為科學。所以有些學科沒有數學沒有實驗照樣是科學,有些學科硬給加幾個數學模型加點統計分析照樣不科學。說完了,後面自己判斷,答畢。


推薦閱讀:

esi進入前1%代表的學科水平是怎樣的?
如何看待韓春雨的研究中心預算1958萬招標購買儀器?
蕨代霜蛟是誰?
合格的科學家一定需要博士訓練嗎?
大家怎麼看胡振宇事件?

TAG:經濟學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