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奸是不是稱日本軍人為「太君」,為什麼?

抗戰時日本軍隊自稱皇軍。


維基百科:太君 (電影用語)

太君是在以中國抗日戰爭為背景的藝術作品中,與日軍合作的中國軍人(偽軍)和翻譯官員(通常被稱為「漢奸」),對日本軍人尤其是軍官稱呼。另一個關聯辭彙是「鬼子」,以及「日本鬼子」。

關於「太君」這個詞義的由來,尚未有發現官方辭書記載。林思雲等對此作了初步考證

[1]

。可能的詞源是日語的「大君」(Taikun),「大」字在日語有時讀若「太」,因此中國民眾可能將其誤作「太君」。其引入英語成為tycoon(可參考《美國傳統詞典》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大君(tycoon)」是日本幕府將軍對外國人的自稱。歷史上「大君」曾指代日本國的君主「大君」一詞來源於《易經》。也可能來自「隊長」

[來源請求]

參考文獻

  1. ^ 林思雲: 「太君」之謎 楽天が運営するポータルサイト : 【インフォシーク】Infoseek

維基百科:日本軍隊中國語

日本軍隊中國語即抗日戰爭爆發後在中國的日本陸軍兵將之間使用源於中國口語的借用語。它一方面是為了方便和中國本地人溝通而產生的混雜語(亦稱「皮欽語」或Pidgin),但亦因為是戰時產生的臨時言語,所以亦隨著日本戰敗而消失。到了現在仍有一部份的單詞在日語中殘留下來,成為俗語。

「日本軍隊中國語」在日文原文「兵隊シナ語」中的「シナ」為「支那」的避免歧視性轉寫,由於「支那」一詞至今帶有歧視色彩,因此亦有人把「軍隊支那語」稱作「軍隊中國語」。

概說

「軍隊支那語」中的單詞本源自漢語,但也存在與漢語無關的單詞。「軍隊支那語」的歷史久遠,可能早於甲午戰爭時已存在,卻不清楚它當時的真實形態。同樣地日本在向西伯利亞出兵時亦可能出現過「軍隊俄羅斯語」或各種其他混合語言,但詳細情況不明。

「軍隊支那語」除了日軍在中國與本地人通話時使用之外,在日本本土的軍營內也有使用。在軍營內使用「軍隊支那語」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炫耀自己是「從中國戰地歸來的退伍軍人」以及用來誇耀自己的戰歷。當然,即使是退伍軍人,要是沒有參加過在中國的戰事便無法使用「軍隊支那語」。不過在下級軍官而言沒有必要勉強使用「軍隊支那語」來誇耀自己的經歷,所以蓄意使用「軍隊支那語」的情況似乎不多。

此外,在不懂日語的中國人聽來,也經常將這樣的語言誤解成日語,很多時候在中國大陸的抗日戰爭電影中加以表現以至作為笑料揶揄或丑角化的要素而廣為人知。例如:「開路」的用法在現代中文俗語中也多從「開闢道路」轉用為「出發」,開玩笑地指吃飯、品嘗為「米西米西」(召し召し),或「死了死了的」等來自軍隊支那語的用法也在日常對話、玩笑中相當常見。

特徵

「軍隊支那語」當中經常會兩度重複一個詞語,例如「進上」常會說成「進上、進上」、「死了」會說成「死了、死了」等。

「軍隊支那語」的舉例一般認為源自漢語的用詞:

(※ 後面的括弧內用日語假名標示的是與漢語發音最接近的日語發音,無特別註明者為北京話的單純日語發音。)

  • 死了(日語:すーら

    sūra

    ) :意思是死亡。一般說成「死了,死了」。例:「スーラ、スーラにならんようにな。」 譯:「不要死啊。」

  • 壞了(日語:ふぁいら

    Fuaira

    ):壞了。例:「ノーテンファイラー。」譯:「腦子壞了。」

  • 明白(日語:みんぱい

    mimpai

    )表示明白或了解。例:「おお、みんぱい、みんぱい じゃ。」 譯:「哦,明白,明白。」

  • 進上(日語:しんじょ

    shinjo

    )意思是給予。例:「この鷄,進上,進上で貰ってきた。」「その鷄,進上,進上せえ。」 譯:「這隻鷄快給我。」

  • 大人(日語:たいじん

    taijin

    ),對軍官的稱謂。另見條目「太君」

  • 先生(日語:しーさん

    shīsan

    ),對士官及士兵的稱謂。

    (上海)

  • 謝謝(日語:しぇえしぇえ

    shēshē

    ):謝謝。

  • 多多的(日語:たーたーでー

    tātādē

    ):一作「大大的」,很多,非常。例:「この強行軍は しんくたーたーでー じゃ。」譯:「這強行軍好辛苦啊。」

  • 少少的(日語:しょーしょーでー

    shōshōdē

    ):很少。

    (上海~福建)

  • 辛苦(日語:しんく

    shinku

    ):很累,麻煩的感覺。

  • 快快的(日語:かいかいでー

    kaikaidē

    )快活的,舒服的, 或表示催促。 例:「もっと かいかいでー に步け!」 譯:「給我再走快一些!」

  • 慢慢的(日語:まんまんでー

    manmandē

    ):慢慢的干,遲遲沒有進展。

  • 頂好(日語:てんほ

    tenho

    ):非常好的。

    (上海或廣東)

  • 頂好の甲(日語:てんほのこう

    tenho no kō

    )非常不錯的。例:「ここの部隊の給與は頂好の甲だ」 譯:「這部隊里的薪水真的挺不錯。」

  • 姑娘(日語:くーにゃん

    kūnyan

    ):年輕女子。

  • 沒法子(日語:めーふぁおずー

    mēfaozū

    ):沒辦法,沒法子。例:「せっかくの銀シャリが生煮えだ。めーふぁおずー じゃな。」 譯:「這難得的白米飯給煮不熟,真沒法子。」

  • 好好的(日語:はおはおでー

    haohaodē

    ):這樣就可以了、還可以的。例:「ハオハオデー な クーニャン がいるぜ。」 譯:「這兒不是有個挺不錯的姑娘嘛!」

  • 要(日語:やお

    yao

    ):需要。例:「煙草は やおか? ぷやお?」譯:「香煙,要不要?」

  • 不要(日語:ぷやお

    puyao

    ):不需要。例:「班長殿,週番下士殿に聯絡しますか?」「いや,ぷやお,ぷやおだろう。」譯:「班長,要不要聯絡下一班當值的下士官?」「不要了,不要了。」

  • 再見(日語:さいちぇん

    saichen

    ):再見。

  • 請座(日語:ちんざ

    chinza

    ):請坐。

  • 知道(日語:ちど

    chido

    ):知道。

    (東北地方或上海以南)

  • 不知道(日語:ぷちど

    puchido

    ):不知道。

    (東北地方或上海以南)

  • 沒有(日語:めいよー

    meiyō

    ):沒有。例:「異常はないか?」「はい、異常 めいよー。」譯:「沒有異樣嗎?」「是的,沒有異樣。」

  • 酒(日語:ちゅー

    chū

    ):酒。尤其中國的本地酒一般稱為チャンちゅー(chanchū)。

  • 一様(日語:いーやん

    īyan

    ):一樣。

  • 儞(你)(日語:にい

    ):指中國人。有時後面附加「公」字成為「儞公(日語:にいこう

    nīkō

    )」,或加上「やん」成為「にーやん」。

  • 憂愁的(日語:ゆうつうでー

    yūtsūdē

    ):憂愁的。

    (上海~福建)

  • 睡覺(日語:すいじょう

    suijō

    ):睡覺。

    (東北地方)

  • 老頭兒(日語:ろーとーる

    rōtōru

    ):老人,退伍兵。

  • 不好(日語:ぷーはお

    pūhao

    ):不好,不行。例:「この靴はもう,ぷーはお だ。」譯:「這隻鞋子不行了。」

  • 勞駕,老駕(日語:ろーじゃ

    rōja

    ):辛苦了,勞駕。

  • 苦力(日語:くーりー

    kūrī

    ):苦力。

  • 完了(日語:わんら

    wanra

    ):完結,死亡。例:「この戦爭は早く、わんらにならんかなあ。」譯:「這場戰爭可要快點完結啊。」

  • 很好(日語:へんはお

    henhao

    ):非常好,很好。

  • 不夠本(日語:ぽこぺん

    pokopen

    ):不行,不好,不夠本。

  • 小孩(日語:しょうはい

    shōhai

    ):小孩。例:「うちの子と同じ年くらいの,可愛い,しょうはいじゃ。」 譯:「可愛的小孩,和我家裡的差不多大。」

  • 屄(日語:ぴー

    ):女性器,妓女。

    (華北)

其他用詞

  • サイコサイコ(saiko-saiko):性交
  • カエロカエロデー(kaero-kaero-dē):返回日本。(類似漢語「開路」的轉音)例:「ああ、早くカエロカエロデーにならんかなあ。」譯:「啊,要快點回日本。」

相關條目

  • 抗日戰爭
  • 協和語
  • 皮欽語

參考文獻

  • 安藤彥太郎《中國語と近代日本》(岩波新書、1988年) ISBN 4-00-430012-6
  • 棟田博《分隊長の日記》
  • 同上《続?分隊長の日記》
  • 同上《陸軍よもやま話》
  • 同上《続?陸軍よもやま話》
  • 同上《陸軍いちぜん飯物語》
  • 前谷惟光《ロボット三等兵》


皇軍一詞是明治維新以後對日軍的普遍稱呼,該詞語古已有之,最初用來稱呼神武天皇的東征軍,可見於日本書紀》。「又高尾張邑有土蜘蛛,其為人也,身短而手足長,與侏儒相類。皇軍結葛網而掩襲殺之。因改號其邑曰葛城。」——《日本書紀·卷三》


太君

1、 封建時代官員母親的封號。唐制,四品官之妻為郡君,五品為縣君。其母邑號,皆加太君。宋代群臣之母封號有國太夫人、郡太夫人、郡太君、縣太君等稱。

2、指仙女。

記得以前在大陸看關於抗日戰爭的小說電影時,裡面的反面人物總把日本兵阿諛奉承地稱為「太君」。那時我並沒有特別注意,以為「太君」是日本話。可是到了日本這些年後,從來沒有聽說過「太君」這個詞,不由產生了一些疑惑。最近看到有人貼出「報告太君」 為題的帖子,突然意識到應該查一查太君這個詞的來歷。

先是翻日文字典,一般字典根本沒有 「太君」這個詞的記載,在比較專業的漢字字典里, 「太君」有兩個意思:一是封建時代對具有封地官員的母親的尊稱;另一個意思是對別人父親的尊稱,這都是古時使用的古語,在近代日語中並不使用。

那麼「太君」是不是字典上不載的俗語呢?問日本的年輕人,根本沒有人知道「太君」一詞。是不是二戰以前使用的俗話呢?問一位60多歲的大學教授,他也沒有聽說過「太君」一詞,他想了半天問我:是不是把「大君」錯搞成「太君」了?江戶時代的幕府將軍曾對外國人自稱「大君」。但不止一本中國書中把日本人稱為「太君」的,所以不會是「大君」 的筆誤。

既然「太君」不是日本詞,那麼是不是中國詞呢?以前中國倒是有「太君」一詞,用來尊稱別人的母親,比如楊家將中的佘太君等。但為什麼要把日本兵尊稱「太君」?是不是中國人有一種特殊的母親情結,誰有權有勢就把誰稱為母親,所謂有奶便是娘。共產黨當權就有人要「我把黨來比母親」,日本人打過來又有人要「我把日本兵來比太君」。

抗日期間淪陷區的中國人為什麼要稱日本兵為「太君」,真是一個不解之謎。我猜可能是中國人以為日本人習慣上喜歡稱別人為(亂碼)尊稱,意思是太上的、最高的「君」的意思吧。

日本兵聽到中國人稱他們「太君」時,大概也有些莫名其妙,可能以為中國人習慣上用「太君」來尊稱別人。如果日本兵知道中國人專門為日本人創造了一個「太君」的尊敬語時,說不定殺中國人時會手下留情些?

據有人考證,太君一詞純粹是中國人發明出來專指日本人的。而日本人自己也莫名其妙,以為中國人尊稱別人都叫太君。


當然有了

為何稱「鬼子」為「太君」

 「隊長,皇軍托我給您帶個話兒。」「太君說了……」

這是1990年陳佩斯和朱時茂表演的央視春晚小品《主角與配角》中的台詞。主角隊長是八路軍,配角則是投靠了「鬼子」的叛徒。「鬼子」,是中國人對日本侵略者的通稱。但「鬼子」一詞不能當面使用,當面要像日軍自稱的那樣,稱其為「大日本皇軍」、「皇軍」。

不過,中國人在面對日軍,尤其是在指稱個體時,還會使用「太君」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太君」多被用於稱呼侵華日軍,有時亦泛指日本人。這個詞在中國雖古已有之,但古代所說的「太君」與軍人、日本人毫不相干,而日語中也沒有這個詞。

那麼,為何要稱呼「鬼子」為「太君」呢?

中國人和日本人口中的「太君」

要弄清為何稱呼「鬼子」為「太君」,首先要知道它是被如何使用的。在戰爭親歷者的回憶中,這樣的用例很多。例如,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林口縣龍爪慘案的倖存者回憶:

「1935年12月的一天,一個日本軍官同翻譯嘀咕幾句後,向工人大聲喊:『馬鬍子(指抗聯)的有?』翻譯接著說:『今天皇軍來沒有別的事,你們不要害怕,太君問你們見沒見到抗聯,說出來皇軍有賞。』有工人說:『馬鬍子從沒來過。』『太君』說工人說謊,又一個個追問,工人們都說沒見到『馬鬍子』。『太君』大怒,說工人們私通抗聯,良心大大地壞了。命令日軍將工人們統統槍斃。『太君』一聲令下,日軍便架起機槍,突、突、突……」

同樣,原河北定州北疃村青年抗日先鋒隊隊長李德祥也這樣回憶過:「1942年5月的一天,為了保命,我用在東北學的日語與這個鬼子說話:『我的良民的幹活。我的米子(日語,水)的米西米西(日語,吃),我肚子疼。』鬼子問我:『你的良民?』 我點頭,『太君,我的良民的幹活。』」

此外,在文學作品與影視劇中,有關「太君」的用例也不鮮見。例如,小說《平原槍聲》中有這樣一段描寫:「『歡迎皇軍,八路已經跑光了。』楊百順說。翻譯官看了看他和紅牡丹的穿戴,早已明白了八九,轉過身去和一個騎在馬上的日本軍官說了幾句話,又對楊百順說:『太君說你良心大大的好,前面帶路。』」

連環畫《雞毛信》插圖中,海娃給「鬼子」帶路,對話中有「太君」一詞。

作為被稱呼的一方,日軍中也有人聽到過這個詞。出現在日軍回憶中的用例,大多是中國百姓和漢奸用中文喊(或說)「太君」,如「太君」「矢澤太君」「淺野太君、坂場太君」等。當然,也有日本人使用「太君」的例子。例如翻譯松尾趾高氣揚地說:「喂,現在太君說話了,要紀念品拿來的。」

關於「太君」的讀法,日軍是用日語的片假名來標註的,將其用羅馬字讀音加以對應的話,就是「Taijun」。至於「太君」的意思,有日軍在回憶中記述:「老人稱我為太君。這是在恭維我,是對地位遠高於自己的人的敬稱。」這個日軍對中國人所使用的「太君」一詞意思的理解是到位的,但沒有提到為何會有此稱呼。

日本學者武田雅哉曾著《「鬼子」們的肖像》(中央公論社,2005年),探討中國人所描繪的日本人。

不是日語,也不是協和語,「太君」出自哪裡?

稱呼「鬼子」的「太君」一詞,大量地出現在有關「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華內容的回憶與文藝作品當中。因此,追溯該詞的出處,還得從這個歷史背景談起。

自1904年起,日本在其佔領的旅大地區進行奴化教育,強迫中國人學習日語。1932年3月偽滿洲國成立後,更是將日語稱作「國語」,學校教育中則強行以日語為通用語言。雖然當時東北地區的百姓中,流行著一句「日本話不用學(xiáo),再等三年用不著」的順口溜,但面對現實與生存的壓力,人們不得不學習或使用日語。當然,在殖民當局的有關政策與利益的誘惑下,也不乏主動學習日語者。據回憶,當時有一首順口溜式的童謠在小學生中極為流行,其內容是:「學會日本話,就把洋刀挎。吃飯叫米西,罵人叫八格。耳朵叫謎謎,鼻子叫哈拿。毛西毛西打電話,久別先握手,巴枯拉枯西達。」此外,當時還有這樣的四句流行話:「不說日本話,都怕被鬼打,胡說唧哩喀啦,懂者笑掉牙!」這些回憶,真實、生動地記載了當時人們對學習日語的看法,同時也描繪了以中文漢字的近似音來拼讀日語的具體做法,並揭示了被迫使用日語所造成的一些用法上的似是而非。

如此,在日本的殖民統治之下,東北地區的許多中國人都或多或少地會些日語。在此期間,還出現了大量的「協和語」(一種漢語和日語雜揉後產生的語言變體,其特點是夾雜著許多日語詞及生造詞,如「米西」、「大大的」)。但是,協和語中並無「太君」一詞。既非協和語,又非日語,那麼用來稱呼日軍的 「太君」一詞究竟出自何處?

藉助日軍的戰場記錄及當時在華日本人的回憶等資料,可以發現,關於中國人對日軍及日本人所使用的稱呼,出現較多的是「大人」二字。通過解讀這個詞的使用及讀音,似乎可看到「太君」的影子。

日本學者齋藤邦雄著《陸軍步兵故事匯》,插圖中有「大人」一詞。

「大人」一詞,在中文與日文中皆有,意思也幾乎相同,如都表示成人、值得尊敬的人、身份與地位比較高的人等。中文中,「大人」的讀音為「Daren」。在舊時官場,「大人」曾是下屬對上司的一種習慣稱呼。及至民國,雖然臨時政府曾頒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爺」等舊時稱謂,倡導以官職、「先生」或者「君」等代替之,但仍有不少人因循守舊,尤其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窮苦百姓,依然習慣用「大人」等稱呼一些有錢有勢者。日語中,「大人」在表示身份、地位比較高的人,或德高望重者時,發音為「Taijin」。

總體上看,出現在日方資料中的「大人」,其讀音共有三種,即「Daren」、「 Tairen」(或寫作「Taren」)和「Taijin」。當然,也有隻記為「大人」二字,並無讀音的。這種情況,姑且將其理解為中文的「大人」之意,不做他解。

上述三種讀音中,「Daren」和「 Tairen」(或「Taren」)顯然是對中文讀音的模仿,無需多言。值得注意的是「Taijin」的發音與用法。可以認為,日本人之所以特意將「大人」注以「Taijin」的讀音,是為了表示其聽到中國人所講的就是「Taijin」。至於這個「Taijin」是中文還是日語,當時在華的日本人也說法不一。因為在他們所寫的有關中國人同日本兵講的日語,以及日本兵所說的中國話的例子中,都出現了這個詞。認為「Taijin」是中國人所說日語的,將其記述為:中國人說的日語中,有「大人」(Taijin)一詞,主要是用來指日軍軍官。與此相對,認為「Taijin」是中文的則記載:「大人」(Taijin),是對地位、身份比先生還要高的人所使用的敬語,這是日本兵一到中國戰場就學會的中國話之一。通過文字判斷大概就能明白其意思,所以使用起來很方便。

上面提到的日本兵說的中國話,即「大兵中國話」,其日語原文為「兵隊支那語」。中日關係史學家安藤彥太郎對此的解釋是:「戰爭期間,數百萬日本人作為士兵和『在留邦人』來到中國大陸。但其中大部分人並不想學中國話。他們、特別是士兵們使用一種自認為是中國話的奇妙的語言,對方中國人卻認為是日本話。這種語言通俗地稱為『大兵中國話』」。

另外,當時,日軍翻譯或懂中國話的日軍士兵的中文水平也參差不齊。如,有日軍不但聽懂且正確地記載了中文「掌櫃」(意為「當家的」)這個詞,但也有日軍將其寫成了「長貴」。顯然,這是音同字不同的問題。至此,可以認為,日軍(或中國人)說的中國話被對方誤聽或誤記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人和日軍之間很容易出現語言理解與認識上的錯位。這種錯位所造成的直接後果之一,就是對「Taijin」的各自理解和表達。亦即,當日本兵認為自己所說的讀音為「Taijin」的「大人」是中國話時,中國人卻將其當作日語加以接受;在必要的時候,還對其進行模仿、使用。問題是,在使用的過程中,難免會有些走樣。結果,中國人就取其諧音,將「Taijin」一詞以古已有之的「太君」(Taijun)二字讀之、用之,並理解為代表「長官」之意。反過來,當他們如此使用時,日軍則將其當作自己所熟悉的日語「大人」(Taijin)或新掌握的「大兵中國話」「大人」(Taijin)加以接受。所以,從源頭上看,「太君」應是中國人對日本人所使用的「大兵中國話」中「大人」(Taijin)」一詞的音譯。

齋藤邦雄著:《陸軍步兵故事匯》,光人社,2009年版。

選擇「太君」加以對應的道理

選擇「太君」二字作為「大人」(Taijin)一詞的音譯,發音近似固然是主要原因,同時,也不可忽視其中所隱含的文化因素。中文「太」字有高一輩、極大、至高之意,而「君」字不僅有主宰者之意,且是古時的一種尊號,同時還是一種對人的敬稱。在中國古代,「太君」作為官員母親的封號,本身就表示一定的社會地位與身份。此外,在道教中,簡稱為「太君」的「太上老君」為「三清」尊神之一。在人們的意識里,「太」和「君」都表示尊重、尊敬之意,聽起來彷彿高高在上。當然,對於作為侵略者的日本人,中國人痛恨尚來不及,何談敬重。然而,在侵略者的淫威之下,中國的普通百姓出於恐懼與無奈,當面只有對日軍謙卑以示討好。聽他們稱尊長為「Taijin」,也就學著喊「Taijin」,管他職務大小、級別高低。結果,在用漢字的近似音為其找對應詞時,就將高高在上、為所欲為、如太上皇般的侵略者與「太君」二字聯繫了起來,最終以舊瓶裝新酒的方式,稱呼「鬼子」為「太君」。

可以說,抗戰時期中國人所使用的「太君」一詞,因是對侵華日軍使用的「大兵中國話」「大人」的音譯,所以乃殖民文化的產物;而選擇「太君」二字作為音譯的對應詞,則體現了殖民統治下侵略者與被奴役者之間地位的尊卑。

(本文作者系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系副教授,論文《為何稱「鬼子」為「太君」》完整版發表於《抗日戰爭研究》2015年第4期。)


太君=大君,大君的讀音近似於」太君「,日語某些時候大/太通假,比如」太刀「(太刀其日語讀法「たち」的語源,一般相信是來自於日語「切斷」的同音。不過,根據考古所得及正倉院留下的寶物等顯示,當時「大刀」也被念成「たち」。),指的是比普通佩刀(打刀)更長(刃長66CM以上)的日本刀,大君一詞其實在日本歷史上不只是:「江戶時代的幕府將軍曾對外國人自稱「大君」。很多武人也喜歡自稱大君。

見百度百科的解釋(我個人不認同): 「太君」是日語taichou的拼音音譯,直譯為「隊長」,與英文的Sir差不多。「太君」是日語的拼音音譯,直譯為「軍曹」,與英文的Sir差不多。但抗日期間,「太君」卻成為侵華日軍臭名遠揚的代名詞

 該「太君」的辭源解釋:日語和韓語"大"字的讀音為漢語的"太",如"大金"念"taikim".另古漢語中"大"和"太"其實是同音同義的異化字。所以「太君」同「大君」,日語taikun(日文漢字為「大君」)是對強大將軍(Shocirc;gun)的尊稱。所以漢奸們講侵略者尊稱為「太君」,其實就是拍馬屁稱之為「強大的將軍」。 二戰期間日本陸軍大隊長(大尉)軍銜發音為 ta-i ,太君就是 大尉先生 的意思。


是音譯原因吧,當時和國人接觸最多的都是士兵,小隊長一級的鬼子,懂日語的漢奸就把這些統統稱為隊長,但是大部分國人不懂日語,日語隊長發音有點像太君,於是傳來傳去就傳成太君了。這就好比國內監獄,犯人把所有沒有明確職務的獄警都叫做幹部,所有站崗放哨的槍兵都叫做班長一個道理


關於這個詞我感覺是這樣的:這個詞使用場合多來自社會底層,你汪偽政府高層開會上肯定不會喊日本人太君,而小縣城、鎮子上這麼叫的人要多得多。而在這些地方,日軍軍官級別普遍不高,小隊、中隊級應比較常見,而日文里「隊長」,讀作「たいちょう」(taichyou),讀一下就會發現,跟「太君」差不多。在下級日本軍隊的環境里,士兵稱呼長官「隊長」進而彙報的場合是相當多的,不懂日語的跟日軍有往來的中國人,自然聽到這個官階的幾率比其他的大很多,有樣學樣的跟著叫,按發音望文生義演化成了「太君」,慢慢以訛傳訛,成了對所有能見到的日軍的獻媚稱呼。


太君是隊長,開路是撤退,哈拿台是射擊,速速買是前進。早期抗日劇里用詞都很準確的,只是觀眾朋友們搞混了。


太君應該不是來自大人 daijin,英語 tycoon 就是來自日語 taikun 大君,大君太君後人搞混了。


當年學習日語的時候,老師提過這些詞。

太君來自於日語中的「大人 たいじん」,其發音與太君相似。

類似的詞還有:

開路 「帰ろう かえろう」 「回去吧」的意思

殺給給 「射撃 しゃげき」 「射擊」


國行版的《最終幻想10 HD》是日語發音,中文字幕。裡面「隊長」的日語發音聽起來很像「太君」。「太君」應該就是日語「隊長」的意思。


太君其實是隊長(たいちょう)吧,tai chou。


推薦閱讀:

石牌保衛戰在抗日眾多戰役中屬於什麼水平的戰役?
為什麼自百團大戰,平型關戰役之後,共產黨與日軍沒有像樣的正面的戰役?
為什麼抗日戰爭中,部分裝備較差的中國軍隊不使用弓箭和長矛作戰?
民國遊行的學生們為什麼不參軍報國?
為什麼中國一年四季都會放抗日片?其他國家也會這樣嗎?

TAG:日本 | 中國歷史 | 歷史 | 抗日戰爭 | 日本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