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dscape 譯成「風景」還是「景觀」?
在 http://site.douban.com/widget/notes/164369/note/142275390/ 一書的書名《Landscape and Identity》被譯成了《風景與認同》。感覺叫「景觀與認同」更靠譜吧?
這個詞譯法必須視語境而定,其實「風景」和「景觀」都不理想,但在一整句話里如果挑選得當會顯得沒那麼彆扭。我大概贊同提問者的看法,用「景觀」可能更好——主要是「風」字太容易聯想到風火雷電的「大自然」了。 Landscape——以及所有的xxxxscape——的尷尬在於,它雖然是個名詞,但並不指代任何具體可見的事物,而是指一種形態、布局。從這方面看「景觀」夠用。但「景觀」又容易聯想到盆栽、園林之類的局部、具象的物件。
我倒挺喜歡「地景」,索性不管語境,見這個詞就用「地景」,落個乾脆。這個方法還有一大好處,就是可以和「聲景」、「海景」、「山景」等排隊站好。
以下就翻譯發表意見,不涉及討論書名(如問題):
不能局限於翻成兩字的詞。英文的辭彙量是所有語言之最,同時一詞多義,或用一詞表達一種變化的狀態的情況也很多。如果局限於將英文的一個詞翻譯成中文的一個兩字的詞,會遺失掉詞義中的層次。比如disperse, 散開的意思,它的本意著重在多方向的散開,著重散開的狀態。(這還不是典型的例子,一時想不起來)
翻成「地貌景緻」怎麼樣?不一定是最好,但在語意上它更給我滿足和完全。landscape就是一個典型的一詞表達一種狀態和狀態的影響的例子。詞中即含有景觀,又一定是大面積綿延的,這種景觀的地貌與特色可代表一個地區。就像樓上@志一提到的wiki里的解釋::「Landscapes, their character and quality, help define the self image of a region, its sense of place that differentiates it from other regions. It is the dynamic backdrop to people』s lives.」
翻成『地景』我比較贊同,但又似缺一二。
翻譯的爭議一直都很多,但總會有最好的答案。我最喜歡的故事,是當董姓學者指責楊絳的《唐吉可德》翻譯時,她所回復的那封信。(可參考《楊絳傳》)。細緻地追求學問的準確是應該的必須的,這裡面可以有爭鳴但不能囫圇吞棗。白話中文是自五四開始興起的,還很年輕,英文詞一時無法用中文準確表達的情況也有,情急之下就中英文夾著說。我也是熱愛文化和中文之美的人,希望這麼獨步的文字文化可以長足發展自新。但這不是我這樣的半吊子能解決的問題,我只能盡量愛護我怎麼用中文,而把建議交給專業的語言學者。所以像神馬浮雲有木有之類的小可愛表達,我從來沒有用過,雖然別人用我也不反對。我只是潛意識裡感覺這些個詞,too cute for me。(又夾英文了:P)
理解與共鳴發生在細節里而不是皮毛中,所以我覺得討論怎麼翻譯很有意義。用詞反應了文化和思路。語言學家們看到了,應該會意識到白話文的遣詞造句還有很多發展空間。馮唐這個作家,用詞很獨闢蹊徑。但就準確表達,雄辯闡述來講,好似非他強項。我不是說他得雄辯才行,我只是說他也在進行白話中文用詞的開創活動,不過他有他的風格,還應該有更多的開創者。得看具體語境。不同的語境下,landscape 可以指「風景、景觀、地形、山水畫、風景畫」等。
商務語境下提到的"landscape", 如"financial landscape"、"competitive landscape"等,則通常翻譯為」前景」或「風貌」、「現狀」。作為北林園林學院的學生,曾聽李雄院長專門講過Landscape Architecture背後那些爭論得很深的故事。
首先拋掉「景觀」這樣的翻譯。
北大設計院長俞孔堅老師,從哈佛歸國後在北大創辦的叫「景觀設計學研究院」,曾掀起一番反對之聲。俞的設想是以「景觀」這個含義很廣的詞,將更多的藝術設計門類,比如雕塑景觀、室內設計等等都納入landscape名下,這樣「景觀學」行業的人便能夠在廣泛的設計門類里端起更多種類的飯碗。聽上去搞這行的肥瘦都有錢賺,一定很不錯。然而反對的回應也可謂鋪天蓋地。以孟兆禎先生為首的一批行業老前輩,提出「景觀」是失卻了科學內涵與自然生命的辭彙。事實上從奧姆斯特德時代的Landscape Architecture開始,科學的道路體系,綜合處理城市人居環境問題等等概念就已經將行業推向了一種必須兼顧自然、人居、協調城市問題等高深領域的級別。那麼如果以單純的「景觀」釋義,那麼學習環境藝術、園藝植物,甚至室內設計、雕塑設計的人員都會擠進這個行業試圖在城市建設的浪潮里分一杯羹。這樣直接導致的,一是行業門檻極低,認得兩棵樹苗都敢接活兒做公園,導致真正這行出去的一時間找不著活干;二是國內設計水平一低再低,直到不能再低——網上隨便都能找到沒有設計水平可言的住區綠地、街邊綠化的效果圖,明顯未經過設計素養以及規劃科學的訓練。「大地景觀」是在一定程度上被認可的,然而仍有其局限性。最終更被接受的定義,還是「風景園林」這個翻譯了。《中國園林》雜誌的副主編王紹增專門就此寫過一篇很詳細的文章,叫《園林、景觀與中國風景園林的未來》,刊登在某期《中國園林》雜誌上。網上可以在這找到(直接就是文章鏈接):景觀中國――中國景觀行業門戶
全文共分九節,分別為:1 問題的提出 2 現代景觀設計的貢獻3 景觀一詞的來源與局限4 園林的本質是一種境域
6 「景觀設計」的不足7 園林一詞的弱點8 風景園林9 結 語摘選其中第三節如下:3 景觀一詞的來源與局限 景觀是什麼?景觀不像園林是個中國古語,它完全是個新詞,是20世紀初日本人對landscape的翻譯[2]。現在看來,這個翻譯就像日本人把architecture翻譯成建築一樣糟糕。我曾多次講過,梁思成先生將architecture翻譯成營建學是正確的,囊括了規劃設計(營)和建築工程(建)所包含的各種學問[1]。而反觀建築一詞,建和築都是同一個意思,同義反覆,特別中文建築一詞還含有architecture詞義中根本沒有的建築物(building)的意思,更是導致了大量的混亂。何謂景?景的本意是光,《說文》:「景,光也。」段玉裁註:「光所在處,物皆有陰。」有光必有影,光和影共同成就了象,所以景具有象的含義。何謂觀?《說文》:「觀,諦視也。」諦的意思是審視。由此,觀也引申出景象的意思,王安石名句:「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所以景觀二字也有很大同義反覆的成分,一般用一個景字已經足矣,如城景、街景、海景等。
解放前出版的《辭源》一書沒有收錄景觀一詞,解放後出版的《辭海》才有了對景觀的解釋,基本認定是個地理學的辭彙,指一種客觀事物。英文landscape的含義是視野中的一片土地。land是一塊地,-scape一說是源於-scope,一說是源於-ship,反正是「看起來」或「樣子」的意思,也就是景。在scape前面上land,硬譯成大地景觀或地景是比較準確的,翻譯成風景就生動起來,兼具信、達、雅的味道。當我們跟隨日本人把landscape不準確地翻譯成景觀時,就只剩下詞尾-scape,丟掉了前綴的land,必然會帶來一些後遺症。如把漢語的海洋景觀、城市景觀和街道景觀等硬譯回英語,就成了sea-landscape, city-landscape和street-landscape,豈不貽笑大方!
英文的landscape源自德文的landschaft,而德文又源自荷蘭語,其原意是陸地上由一些住房、圍繞著住房的一片田地和草場以及作為背景的一片原野森林組成的集合[3]。出於一個海洋民族從海上看到陸地的欣喜心情,當他們開始以審美和藝術的眼光欣賞這樣的一片土地時,風景的意義便出現了,隨之出現了風景畫。此後,作為自然科學的地理學和生態學先後採用這個詞為自己服務,使其成為一個失去主觀審美內涵的純客觀的詞,含義發生極大變化。因此有了景觀具有藝術、地理學、生態學3種含義的說法。
當英國人把landscape和gardening聯繫在一起提出landscape gardening的概念,甚至以後和architecture聯繫在一起提出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概念時,landscape始終採用著這個詞最早的風景的含義。英文landscape還沒有給人以強烈的唯視覺的感受,因為裡面有一個land成分,而且它自古就含有風景的意味。但漢字的景觀一詞卻有著強烈的唯視覺意味,因為它不再依附於土地和生命。順而推之,造景就是人工製造一片吸引或刺激眼球的東西。我想,這樣去理解所謂現代景觀設計的內核並無大錯,大多數教師、學生、設計師都在圍繞著這個核心孜孜以求地努力著,也是人所共知的事實。
景觀一詞已經非常流行,特別受到設計者的厚愛,並影響到廣大學生的學習傾向。但是,當景觀一詞普遍取代了風景園林的概念之後,顯然會帶來普遍的誤解,以為LA就只是造供眼睛觀看的「景」,生活和生態都成為景觀的衍生物,成了次要的、附帶的東西。這種誤解已經帶來了很多危害,而且還將繼續帶來更多的危害。給我思想以巨大震動的是最近進行的佛山市中心公園的國際招標,在景觀概念的引導下,中標的竟是一個既不生態,也不人性,不理解室外空間,不懂遊人心理要求和行為規律,更不懂園林藝術基本原理的方案。
大眾傳播學告訴我們,望文生義是一般人的天性,可以定義景觀已經包容了生態的理念,就像也可以定義園林涵蓋了大地規劃一樣,但是廣大青年、幹部和老百姓怎樣理解又是另一回事。園林不是少數專家書齋里的研究對象,而是關係大眾的普及事務,我認為這類事物的術語標準應顧及群眾的理解,硬性規定是沒有用的。 ===========分隔線===========願對樓主及這方面有所疑惑的同行們有所幫助!最後插播下,俺們一幫狂熱於這行的人搞起一個「景觀設計推薦」微信公眾平台(為了方便被搜到還是用了「景觀」一詞。。),歡迎對風景園林及各種設計有興趣的大夥微信關注!在這篇文章的上下文看應該翻譯成「風景」更好。「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國破山河在」,自古以來提到「風景」人們常聯想起自己的國家或故鄉,風景其實蘊含了這個國家的政治、文化、意識形態,看到的風景不單單是風景,而還有人們的故國意識和情感的依附。人們也通過風景的發現實現民族認同,比如蘇格蘭風景詩人司各特對蘇格蘭高地的描寫,把以前貧瘠、骯髒的蘇格蘭高地變成了如今很多人嚮往的迷人景點,重塑了蘇格蘭的形象,開啟了蘇格蘭民族的自我認同。沈從文的《湘行散記》也徹底改變了以前人們對湘西滿是土匪的印象,通過文字使湘西被大家認同,拿自己舉例,我對湘西的印象就是美好的《邊城》~ 感性地來講,風景更有種風情在裡面,而景觀就冷冰冰地沒有感情。所以譯成「風景」更佳~
孟兆禎先生的觀點,望有用。
landscape是由美國引進的詞,從它所涉及的內容來看,準確應當翻譯為
景觀規劃與設計。
而風景和景觀之間的關係,按照設計的範圍應當是這樣的:景觀 &>風景 &>園林根據翻譯的學者知識背景的不同而不同。比較常見的是以俞孔堅為首的「景觀」。還有一些植物學背景的學者稱之「風景園林」、「景園」,當然也有一些建築學背景的學者稱為「地景」
風景園林
如果是和identity放在了一起,感覺「地景」是比較好的翻譯,當然還要看書的具體內容。landscape這個詞在西方是來源於德語的,而且一開始是同地理、考古等學科緊密聯繫的,後來概念被大大地擴展。縱橫比較,landscape這個詞的覆蓋範圍都非常廣,翻譯也要根據情況來定了。如果想了解可以看看Ideas of landscape。
沒有讀過此書,對英文也不了解,wikipedia上對landscape有這樣一段解釋:「Landscapes, their character and quality, help define the self image of a region, its sense of place that differentiates it from other regions. It is the dynamic backdrop to people』s lives.」,也正好應了書名後面的identity。看簡介和目錄,似乎是研究「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可視物體跟民族文化政治之間的關係,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書名三個單詞如何直譯都無法表達,既然無法準確概括內容,那如何翻譯也就不太重要了。
參考:http://en.wikipedia.org/wiki/Landscape風景
因為如果關注的角度擴展到了自然與人或社會的關係處理等問題上,我覺得「景觀」更適合
推薦閱讀:
※「Behind the perfection of a man』s style, must lie the passion of a man』s soul.」該如何翻譯?
※靈格斯的全文翻譯搜索引擎都不能用怎麼辦?
※在翻譯外國一級行政區時候,分別什麼情況下應翻譯為省,州,領,邦,府,區?
※為什麼維基百科中文和英文,詞條內容差別很大?
※「 Hey, even the Mona Lisa"s falling apart」這句話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