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聽音樂時,我們在聽什麼?

題主自己算是個古典音樂聽眾吧...和別人去聽交響樂或者把自己的耳機分給別人的時候經常被問「應該聽到什麼?/你為什麼要聽這個?」一類的問題。但仔細想想自己也得不到答案,就求助知乎的各位大佬了_(:з」∠)_

問題本身不局限於古典音樂。主觀性比較強只是想知道各位聽音樂的經驗~謝謝大家了(鞠躬)


這個問題乍一看很簡單,但是回答起來還真不是很容易。

對我而言,需要分多鐘情況而討論:

1.精聽(精聽非常累、非常耗費精力)

精聽古典音樂,甚至是看著原版譜精聽,特別是聽我學習過的作品,我會一點點地去聽演奏者各種細節方面的處理,力度、音色、踏板的使用(泛音的多寡)等等,哪些尊重原作,哪些不甚合理;哪些中規中矩,哪些出其不意;哪些自己喜歡,哪些自己不喜歡;以及哪些可以帶入到自己的學習中去。這個需要多次單曲循環、甚至局部循環,以及多個版本的對比。

精聽流行音樂的話,我會記錄下有哪些伴奏的編配(包括和弦、音型、節奏型等)自己可以學習和應用。

2.泛聽

這個就比較隨性、漫無目的了。干一些重複性的工作的時候,會選一些交響曲讓過程不那麼乏味;心情煩躁的時候會選一些樸素、平和的音樂讓自己沉靜下來;或者有時突然想起來什麼就馬上去搜來聽,也讓我積累了大量的小眾作品。非說「聽什麼」的話,可以姑且說是在聽音樂整體上給我帶來的感覺以及情緒的變化吧,或者各種荷爾蒙的分泌(這我就不懂了)。


我說一個樓梯 很有趣

s1

當你完全不懂音樂的時候 你聽的是「悅耳」 聽得是當時是否討你的歡心

而悅耳度取決於 旋律 歌詞給人的第一感覺

而且僅此而已

這時候你會說

哇 這首歌好好聽

嗯 這首歌一般般

咦 這首歌不好聽

s2

假如你開始學習聲樂 或者說本人熱愛唱歌 對歌唱一定的了解 學習 有興趣

你開始會聽歌手唱得怎麼樣

歌手音色

感情是否充沛

和歌曲本身搭不搭

高音假聲漂不漂亮

低音是否渾厚磁性

你開始會說

哇 我喜歡這種聲音

哇 他唱得好好聽啊

s3 當你開始會一件樂器

當然最好是「4大件」的那種

你開始聽歌曲的伴奏了

你彈吉他 你開始聽歌里的吉他

你彈貝斯 你開始聽歌里的貝斯

聽他們怎麼彈得

哇好好聽哇 為什麼好聽

哇 這歌用了什麼和弦

這裡這個聲音好奇特啊

你開始聽和弦 想要吉他譜 想要演奏它

想要彈唱

想組樂隊表演這首歌

想拿吉他對女孩子說 嘿 你會唱這首歌嗎 我彈你唱好嗎

開始上網找譜子

或者自己扒譜子

s4

當你接觸 學習 了解 了編曲

你開始不止聽和弦聽單獨的樂器

你開始聽整首歌的構架 結構 創意

你發現 這歌有兩把吉他一左一右

左邊那把掃節奏 右邊彈分解

你發現 他是副歌才開始進鼓

你發現 他是最後的大高潮才加了失真電吉他 面前從來沒出現

你發現 他這裡插入了一段電影台詞念白 好有意思

你開始感嘆 我的天 這裡弦樂鋼琴交替得太美了吧

你開始感嘆 這歌這樣編不好聽 明明那麼大氣一個歌 這個鋼琴壓根沒烘托出來 這裡要是有管弦樂會更好

你開始感嘆 明明這個動感的一個歌 貝斯和鼓怎麼那麼死 一點律動都沒有

s5 當你開始接觸混音

你開始關注整首歌的音場 整體效果 聽感

你或許會說 這歌怎麼那麼薄 鋼琴和紙一樣

你或許會說 吉他好吵啊 感覺都要蓋住人聲了

你也或許會說 哇 這個人聲好有磁性啊 氣息 咬字 空間感都出來了但又不刺耳

你或許會說 這首歌聽起來好飽滿哇

然後在這個樓梯旁邊

還有一根柱子

無論你走到那一步階梯 它都在影響你

那就是

你的思想

你的眼界

你的知識

你的經歷

有些東西

理性講起來

它或許和音樂本身無關

但它無時無刻都在

從音樂折射到你 或者你折射到音樂上

經歷過某些年代的人聽《一塊紅布》就是感覺不一樣

敏感 思維有深度的人

去聽 電台司令

去聽 李志

去聽 草東萬青 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這些東西也很難說出口

它是一種

微妙的

感性的

氣味

無時無刻影響著你的「聽和審美」

這種東西

我希望我表達得還算清楚

應該你們看到啦 就會懂我在說什麼

以上

共勉


謝邀請 @熊本君 ,回答要讓你失望了哈哈

A Tip from Bill Evans: Just relax.

我不是特別的提倡從理性的角度去接受音樂,從小到大我聽的音樂都是可以給我goose bump那種感覺的,我只找這樣的音樂聽。我覺得這種能夠從生理上帶給人影響的音樂可以讓人達到一種忘我的專註,類似於完全沉浸到音樂中的感覺,這種專註並比理性上的強烈很多。

所謂理性上的專註,就是類似於有意的對音樂進行分析,舉個例子:

  • 留意重複出現的旋律,在Wagner的音樂里這可能代表了一個人物
  • 留意不同的旋律線,合唱里哪些除了主旋律之外的不同聲部的走向
  • 剛剛那段其實是對前面一小段旋律進行了延伸和變奏,Mozart善於用已有的材料創造更多的變化
  • 使用了類似於Phrygian的旋律,Ravel的《丑角的晨歌》聽起來很有西班牙音樂的感覺

······

然而這些問題並不是真正聽音樂,尤其是在聽者完全沉浸其中時會去主動思考的。我覺得如果一種音樂可以帶給人Goose Bump, 人的潛意識就已經開始去吸收音樂中的東西了。每當聆聽這類音樂的時候,只需要找個安靜的地方然後放輕鬆,有時候腦子裡會自然產生一些畫面,但大多數時候都是在享受快感,只有到了聽畢回想時一些東西才慢慢加了進來。

這裡要說到的一個問題就是Active Listening

這也只是個概念,類似於聽音樂的時候只能專註在音樂上,不做別的。我認為要真正地實現專註還是要靠Goose Bump。畢竟一直集中精力在一個無法給自己帶來任何快感的東西上是件很困難的事。舉個例子:

初中的時候聽花之圓舞曲寫作業,每次都是作業沒寫多少然後自己拿著筆開始當指揮,當時家裡音箱不錯,擺了一圈,然後不自覺地就開始跟著樂曲的節奏和強弱開始xjb揮······

這個例子要說明的問題就是在專註聆聽音樂的時候你是沒有辦法集中精力思考其他事情的,比如寫文章什麼的。

總之聽音樂對我而言是個很享受的過程,就像一些爵士樂表演者常說的「Enjoy what you play」

雖然我知道一些理論上的東西,但是我覺得這都不重要,我更享受聽到喜歡的音樂時那種極度的忘我感。

當然,對於以作曲目的而言的聆聽方式是另一種相對更理性的方式,比如Music Transcription Technique,這就要求在active listening 消化了樂曲的基礎上進行一些操作,比如整體的Transcription(聽完曲子試著把全曲或某一部分彈出來)和單個和弦(一些類似於Gsus7/B這種相對複雜的和弦或者是一些不尋常的Chord Voicing),比如這個要更加複雜,這裡就不多說了,很難簡單的講清······

*另外關於Goose Bump,人們通常說是起雞皮疙瘩,我的感覺就是一種從後腦勺,臉頰耳根和脊背有種「暖流」的感覺,跟害怕時觸發感覺的那些部位比較相似,對我而言這是種愉悅感


這太簡單了,從音樂方向沒法回答,我來從幾個角度給你說。

從物理角度來說,是信息,是秩序。這個不用多解釋,音樂通常具有秩序美。也有數學演算法音樂啥的,都知道。

從道家佛家來說,是六感之一。六感本身就存在滿足的方法,道德經講: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佛家更說六根清凈,即五覺加心覺清凈。

但你我皆俗人,食五穀,聽五音並沒有什麼問題。孔子聞韶尚不知肉味,你我聽古典音樂更是沒問題。

以下內容涉及玄學,不建議相信。

如果你不用耳朵聽,用臟腑聽巴赫,會很舒服。把五音從耳朵送入臟腑,會覺得臟腑也在叮叮噹噹如編鐘。可能有一定的排邪效果,當初寒邪在身曾感覺稍有好轉。

如果你把搖滾往臟腑裡面送,那我只能建議你不要作死。


謝邀。聽音樂時聽什麼並沒有標準答案,聽什麼都行。聽悅耳的聲音,聽流暢的旋律,聽多彩的和聲,聽精緻的織體,聽曼妙的音色,聽優雅的風格,聽音樂傳遞的緊張與鬆弛,聽音與音的關係,聽音樂形象,聽音樂內涵……

歸根結底,你和你聽到的音樂創造了一段超越平凡庸俗現實的時間,聽音樂就是聽你自己。

像《冬謠》中,你可以聽到五聲音階的韻味,聽到調式色彩的變化,聽到民歌一般的深邃,聽到歌「謠」的味道,聽到吟唱與呼喊的對比……

冬謠 - 李如春 - 專輯 - 網易雲音樂

《冬謠》如春作品


只是想聽到一些聲音,

一個人的時候,

不那麼孤單。


聽當時的心情

聽想要的心情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 @龔琳娜 。我非常喜歡龔琳娜,從她的剛剛推出忐忑的時候我就很喜歡她,然後尋著她的足跡,聽了她忐忑之前的一些歌《相思染》,《丟丟銅》,《自由鳥》,甚至循著她的足跡踏足了以前十分不喜歡的民歌領域。但是你如果聽過她最新創作的歌曲,你會發現有些除了人聲以外,歌曲的詞句完全沒有傳遞出明確的字面信息,但是除卻了這些明確的字面信息之外,她歌曲的節奏、強弱都完全表現了歌曲的感情與個性,而人聲的加入更是加入了歌唱者自己的感情,就像神曲《忐忑》(我個人非常不喜歡以神曲去稱呼這個作品,這是在6、7年前我能在大眾平台接觸到的唯一嚴肅的國人對中文發聲的成功探索[才疏學淺,也許有很多幕後英雄我從未知道]),不同腔式的應用表達了不同的情感(這就像崑曲,崑曲中不同的情感有不同的唱腔處理,如三迭腔、哭頭、藪腔)。這時你完全能感受到歌曲的感情,而不需要歌者去明確地說出來。

以上是由提問想到我對龔琳娜歌曲的私體驗。至於音樂,尤其是古典音樂,我想情況也應該是一樣的。強弱、曲調、節奏都是聽眾能夠聽到的。但是這些信息僅僅是基本的信息,曲子引起的情感共鳴是建立在這些基本信息的基礎上的。而對歌曲的熱愛,它是否能夠調動你的感情,能否喚起你內在某個角落的共鳴,甚至某段經驗,是否能夠讓你具象化出某種感情——這些更高級的整合活動——我想是依賴於十分私人化的審美了。每個人對美的理解不同,但並沒有高低之分。我記得第一次聽《貝七》第二樂章開頭的時候感慨貝多芬竟然能創作出如此有現代感的音樂來!但是我的審美活動是私有化的,我對它的理解甚至可能是不符合「主流」,但它依舊是促使我聽貝七的原因。回到歌曲上,龔琳娜唱了很多陝北民歌,歌詞里「哥哥妹妹」的,很俗,但整個曲調很有生命原始張力的美,在這個意義上又很雅,並不低級。所以我想關鍵還是看歌曲喚起了你什麼,是情感,是信念,甚至可能是行動的動力。正如魯迅所認為的,最早的音樂或許就來自於「杭育杭育」的勞動號子。回歸到人內在最隱秘的節律感,一種聲形向和,或許這就是所謂的「載歌載舞」吧!

「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

(李)陵起舞,歌曰:「徑萬里兮度沙幕,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隤。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

以上


聽節奏 和歌手唱歌的感情 有時候 就是某一點觸動了你 收藏了那一首歌。


音樂最能影響人的情緒 我感覺聽音樂就是為了體會這種變化吧 (簡稱自嗨。。?)

旋律 節奏 快慢 輕重 高低 技巧 織體 和弦之類的變化 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這個


我認為聽這種大塊頭古典類的東西,第一聽感覺,旋律,第二聽曲式技巧。他可能從想從這兩方面得到答案。


本人在聽曲子的時候從來都沒有用分析的角度去聽,或者應該說是基本不會帶腦聽吧。主要還是被動的跟這首曲子產生共鳴,而不是主動的去想這該怎聽。覺得悅耳,這曲子就留了下來。至於是聽什麼,那就是這曲子本身有什麼吸引我的地方了。


推薦本書


以前聽竇唯即興比較多,在貼吧的一段貼過來:

竇唯的即興在創作時沒有這個框架的約束,他自己說過大家一起演奏前基本不談音樂的內容,他們在演奏時是憑各自的感覺去碰撞,節奏起來了,不一定哪個人先加入進去,在大家耳朵里形成各自的感覺,然後其他人根據聽到的感覺去往這種感覺上靠攏,玩一會兒後又可能由另一個人成為一個感覺的發起者,大家此起彼伏、互相引導去完成一場場的演奏,我們聽到的專輯是他們剪輯的自己認為好的片段,當然在演奏過程中肯定還是離不開樂理上能解釋的東西,畢竟不是亂彈琴、瞎即興。。

在這種突破框架的理念基礎上創作出來的音樂是沒有具體的表達內容的,因為創作者們自己可能也不知道想表達什麼,都是憑感覺去摩擦火花,不過大家的感覺還是有共通性,所以整體的氛圍還是和諧的。

不表達多少等同於無意義,那就沒有演奏和聽的必要了,如果非要說這種音樂表達什麼,那麼就是演奏者在玩音樂的興趣、快樂基礎上表達的一種對未知聽覺世界的探索,也可以延伸到其他層面,演奏者自己投身其中,而聽眾在這種探索中不是旁觀者,是參與者,與演奏者共同去完成這場聽覺旅行,在這裡面所有人一起感受安靜、神秘、自由、不可知、音樂的愉悅等等,因為各自都是未知的探索,誰也妨礙不了誰,各取所需,沒有煽動性的情緒體驗。而這也是一個自省、提升自己的修養的過程,你可以淡定地享受安靜,也可以悲觀地思考荒謬,如竇唯所說結善緣,得善果。不過,這種即興並不是就牛到天上去了,音樂本質上是簡單樸素的,返璞歸真,老少皆宜,聽夠了也可棄。

——————————

現在總結的話就是:在別人的音樂里思考自己的事。

每個人對音樂的理解其實都不一樣,那麼聽的側重點就不同,舉個栗子,有的聽故事,主要通過歌詞,這時歌手是聲音表演者,通過演唱去描述一個故事或表達一種情緒,即流行音樂(包括一般的流行、搖滾、民謠)的套路,演唱所佔比重很大,音樂的比重各不相同,但一般都不是主導。

還有的聽節奏、旋律之類,或者更高級的音與音之間的關係(和聲),以及時間上的結構、空間上的結構等。

還有那些聽熱鬧的就不說了。


首聽旋律,然後聽歌詞,再然後聽感情,最後聽故事!


我一般是分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學習或者運動的時候聽,多數是純音樂,聽的是旋律。

第二種,是無聊的時候聽,比如早上起床,或者午休的時候打開電腦然後打開播放器,這種情況一般都是有歌詞的音樂,比如華語,日韓,歐美。只是想室內熱鬧點,不至於太冷清。

第三種,就是認真的聽了,一般是在發獃或者睡覺的時候聽,一般是輕音樂,仔細品味每一段音樂,甚至於去猜測某個節拍中用的是什麼樂器。


聽得舒心,找到自己喜歡的旋律。有共鳴就好了。


我聽的是情緒,音樂能給人帶來很多不同的情緒


聽音樂時就該聽音樂,當音樂勾起了某些情緒,是因為你在想事。

一千個觀眾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首歌也有一千個故事


好耳機和現場的話個人比較注意關心聽低音聲部的雄壯,使整個和聲豐滿,這不是平時一般能聽到的,完整和諧的和聲聽起來真的很讓人莫名感動莫名興奮,還有的就是現場還可以聽演奏員的現場處理吧,如果你對於曲子很熟悉可以看看這些細節是不是和你心裡想的符合

其實以上都是強行找到的細節,最重要的還是自己覺得好聽,舒服,確實聽渣耳機和好耳機和現場差別很大,自己開心就好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許知遠和陳嘉映老師的對談?
大腦是不是「我」?「我」又是什麼?
複習政治的時候,看見書上說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那麼動物的活動不是勞動嘛?比如蜜蜂建蜂巢啊之類~?
一個國家的世俗化是什麼?
孔子和釋迦牟尼生活的年代相仿,這純粹是巧合,還是有什麼內在的聯繫?

TAG:音樂 | 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