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覺得出個《中國各地方言考》怎麼樣?

中國地大物博,溝壑縱橫,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方言。語言形式眾多,這麼多方言,各具特色,或幽默,或直爽,極富各地勞動人民特色和地域特點。有很多地方方言甚至很難用普通話完整的表達出相應的意思來。隨著城市化發展,方言在逐漸融合和消失,就一直想出個中國各地方言考。你們那有什麼方言呢?希望大家踴躍參與,多多益善。


謝邀,我現在最希望學界給點力出版的,是《全國方言地名大全》

就是每個地名的本地發音

這些地名的方言發音,真的很快就要失傳了

比如,廈門的 殿前、前埔,「前」都要按照老同安縣的發音 tsainn,而不是廈門港的漳腔發音tsing

還有像 晉江 池店 要讀 ti tuinn ,之類的

這些發音很多年輕人即便會講閩南語,也都講不對,再往後就更不會有人記得

所以趁現在這些老一輩還在,真的應該趕快出書記錄下來

要不然以後將永遠無法知道了

「廈門」讀 e mng 是因為一開始叫「下門」,「文灶」讀 mua tsau 是因為原先叫「麻灶」

方言地名有很多以前的信息,需要搶救整理

包括各個少數民族的地名叫法,等等


這方面的書已經出了很多了,主要的缺陷在於質量問題。

恕我潑冷水,這個質量問題以目前的局面是近乎無解的。


個人是滋磁的——可是我也只能是精神上滋磁了。因為這個工程絕逼比《辭源》和《辭海》加起來都大,就算有官方資源,沒個十年八年恐怕連個泡都冒不出來。


沒啥意思。黃侃《蘄春語》、楊樹達《長沙方言考》都有不少牽強附會之處,這還是國學大師研究他們的家鄉方言。現在情況也好不了多少。


居然有很多人認為考的意思是考試。。。。。


不錯啊,作為廣東人不想以後只看到港英式的英文腔粵語(自己是個負面例子),更希望廣東不同的語言或方言都能或多或少地保留下來。畢竟客家話,潮汕話,四邑話和老廣州話都是很美的啊。


目前教育部,國家語委正在進行的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有涉及到這一部分,具體的信息可以到 語寶網 了解。


方言太複雜,難度太大了吧


推薦閱讀:

怎樣閱讀《說文解字》?
漢語的聲調在歌唱的時候是如何與歌曲的聲調耦合的?
阿房宮的古音「ē páng」為什麼能流傳下來?
北京話-東北話的這個特徵是否跟滿語有關?
作為一個對外漢語的學生,對自己的專業有什麼獨特見解呢?

TAG:方言 | 語言文化 | 漢語 | 漢語方言 | 語言演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