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戛納這樣一個小城能夠聚集電影節、眾多文化、藝術活動?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戛納在知乎,更多「戛納電影節」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想知道為什麼這座小城能擁有如此的魅力,一定要從這裡的歷史談起。

戛納(Cannes),法國南部一座擁有長滿棕櫚樹的沙灘的美麗小城,雖然看起來並不起眼,但每年 5 月,這裡都會變成全世界的焦點。就算你並不是影迷,5 月中旬你都會被「XXX身穿價值XX萬元的禮服艷壓紅毯」、「曾經的情侶XXX和XXX在某部大片的全球首映禮上相逢一笑泯恩仇」這樣的新聞刷屏……

這就是戛納,既是電影藝術的殿堂,也是娛樂明星的名利場;既是電影巨匠改寫電影語言的舞台,也是小明星和嫩模在遊艇、海灘上春光乍泄的遊樂園。世界各地的記者和影評人熱愛這裡,各種先鋒藝術在戛納展示著自己的魅力,因為這裡給予藝術足夠的尊重;阿拉伯的石油土豪在豪華酒店一擲千金,渴望一舉成名的年輕演員搞出各種花邊新聞,戛納對於名利浮華也給予足夠的寬容。

人人都愛戛納,巴黎和馬賽讓人印象深刻,但戛納卻能一下子將你擊倒。

但是,這個讓戛納如此迷人並對世界電影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電影節是如何誕生的?為什麼會在戛納誕生?在70年的電影節發展史中,戛納又是如何和電影節一起走上巔峰的?

誕生 以電影之名反法西斯

雖然早在默片時代就有一些規模很小的電影展覽會,但 1932 年第一屆威尼斯電影節的舉辦被普遍認為是電影節制度的開端。當時的世界正處於戰爭凄風苦雨的威脅之下,義大利的法西斯化使得剛剛誕生的威尼斯電影節成為法西斯政權的宣傳工具。

在這種情勢下,「自由世界」覺得必須要舉辦一個新的電影節進行回擊。在電影節的選址問題上,戛納笑到了最後。這背後和藝術的關係不大,起決定性作用的是蔚藍海岸的豪華酒店和旅行社的老闆們,他們的出價擊敗了大西洋沿岸的海濱城市比利亞茨,讓電影界人士將這個「自由世界」的電影盛會放在了戛納。

因此,在戛納電影節誕生之初,我們就可以看到資本的強大力量,以及各國政府力量的角逐。戛納電影節是由法國、美國、英國政府共同創辦的,好萊塢的駐歐代表、英國外交官和法國文化部官員一同在電影節的創辦協議上簽字,拉開了電影節和戛納一起走向世界的序幕。但頗為諷刺的是,第一屆戛納電影節還沒來得及舉辦,就在納粹的炮火聲中宣布暫停了。

圍牆 冷戰時期的大國角力

1946 年,戛納電影節重新開幕。經歷了二戰的歐洲還沒有從戰爭的痛苦中解脫出來,就馬上陷入了冷戰的陰影。那時歐洲各個國家都將電影視為彰顯自身文化優越性的工具,因此電影節實行官方薦片制(和現在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一樣)。

會員國家的官方電影機構或者產業協會選取參賽影片。在重新舉辦的戛納電影節上,頒獎就是分豬肉(那時候的戛納最高榮譽還不是金棕櫚,而是金鴨獎,1957 年變更),只要參賽就一定得獎。這種「為國爭光」的思維使得電影節的選片一團糟,甚至惹出了一些外交風波,蘇聯和美國經常指責對方的參賽影片抹黑了自己國家的形象。

在冷戰思維之下,電影節之間的競爭也充滿了政治火藥味,尤其是戛納和柏林,這種讓人哭笑不得的競爭,讓電影成為最大的犧牲品,最為轟動的要算是阿倫·雷乃的集中營題材不朽傑作《夜與霧》(Night and Fog,1955)因為戛納拒絕聯邦德國的參賽電影,而被柏林電影節封殺。

激蕩 新浪潮之後的全新視界

1959 年,法國新浪潮電影那席捲一切的戰火從巴黎燃燒到死氣沉沉的戛納。特呂弗的《四百擊》(Les Quatre Cents Coups,1959)和阿倫·雷乃的《廣島之戀》(Hiroshima mon amour,1959)在戛納引起軒然大波。

特呂弗貫徹了《電影手冊》主編安德烈·巴贊(André Bazin)「電影是現實的漸近線」理念,打破了線性因果敘事的模式,代之以看似瑣碎的生活事件,努力還原生活的本真面目;而阿倫·雷乃則「爆炸了一顆精神上的原子彈」,將「左岸派」的哲學追求具象化,將線性的時間變成了錯綜複雜的「心理時間」,把具體的物理空間變為「心理空間」。

而頒獎給這兩部宣告「電影古典主義末日」的電影,則展示了戛納的氣度和包容。藉由本國的優秀作品,戛納向世界宣告了電影節應該有的態度——跨越藩籬、海納百川。

新生 後革命時代的氣度

1968年,「最後一次歐洲革命」巴黎五月風暴席捲法國,眾多電影從業者加入到學生罷課、工人罷工的反抗行為之中。戛納組委會取消競賽評選,當年的電影節就此中斷。

第二年的戛納,在戈達爾、特呂弗等法國電影人士的推動之下,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戛納也由此甩開威尼斯和柏林,成為「電影節中的電影節」

1969年戛納推出了「導演雙周」單元,為一些不適合主競賽單元的電影提供了去處。1978年「一種關注」單元的設立進一步完善了各種電影都能在戛納得到自己舞台的的體制。1972年,組委會將推片制改為選片制。這一舉措淡化了電影節的政治色彩,為更多國家的導演走向世界提供了便利。並且,戛納開始極為重視市場和資本,在各種競賽單元之外,戛納還是全世界最大的電影交易市場。

因此,大家都愛參加戛納電影節,因為它不僅可以決定很多藝術電影的市場命運和歷史地位,也因為在戛納可以很容易為下一部電影找到投資。

星光 無法規避的好萊塢

作為歐洲藝術電影的大本營,在文青心中戛納電影節應該帶頭抵制好萊塢的大舉進攻,但事實上,戛納和好萊塢的眉目傳情從來就沒有停止過。眾多歐洲、日本的電影大師藉由戛納名揚世界,讓自己的作品進入美國市場,並且促使好萊塢反省自身,開始了如火如荼的「新好萊塢」運動;戛納海灘也從來不缺少好萊塢的星光,格蕾絲·凱利(Grace Kelly)甚至還藉由戛納的機會結識了摩納哥王子,成就了影壇、八卦壇的一段佳話。

戛納利用好萊塢的星光吸引著媒體、粉絲和遊客,而好萊塢明星也忙不迭地去戛納接受「藝術家「的身份、媒體長槍短炮的洗禮和粉絲們的歡呼。

事實上,在「電影已死」,好萊塢接管一切的當下,如何處理好與好萊塢的關係是每一個電影節甚至每一個國家的電影產業都必須要面對的關鍵問題,這一方面,戛納很聰明。安德魯·薩里斯的那句「戛納好比好萊塢明星體質和法國女神遊樂廳的一種結合」,似乎正中紅心。

番外 戛納的華語元素

今年是戛納電影節的七十華誕。60 周年時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Orhan Pamuk)、50周年時的布克獎得主邁克·歐達傑(Michael Ondaatje)、40 周年時的普利策文學獎得主諾曼·梅勒(Norman Mailer)、30 周年時的塞萬提斯獎得主卡洛斯·富恩特斯(Carlos Fuentes)。曾經的戛納電影節經常請影評人和作家當評委,逢十更是經常請文豪。但今年評委名單公布時,裡面的范冰冰著實讓所有人都大跌眼鏡。這一方面說明了如今資本的強勢,另一方面也證明了中國電影在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地位(儘管這地位也是由資本和市場決定的)。

相比較於華語電影的福地威尼斯,華語電影人在戛納主競賽單元的戰績算不上顯赫,斬獲金棕櫚的只有《霸王別姬》一部華語電影,王家衛、楊德昌和侯孝賢分別憑藉《春光乍泄》、《一一》和《聶隱娘》獲得最佳導演,葛優、梁朝偉和張曼玉也曾經稱帝封后。

而今年,沒有一部華語電影入圍主競賽單元(李睿珺導演的《路過未來》入圍「一種關注」單元),在經過票房井噴式發展的幾年之後,中國電影反而更加疲軟。今年的戛納海灘,我們當然期待看到冰冰身著各式華服的美麗身影,但我們也希望,在戛納的下一個十年里,有越來越多的華語電影人帶著作品來到這座因為電影藝術而煥然一新的海濱小城,並以這裡為舞台,向世界宣告中國電影的力量。

*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戛納電影節官網

---------------------------------------------

歡迎關註:

知乎機構號:@窮游錦囊

知乎專欄:對世界上癮(國外) 錦繡山河走遍(國內)

窮游錦囊微信公眾號:qyerguide

下載有用、有趣、能救命的 「窮游錦囊App」,獲取全新的旅行靈感及實用的旅行指南。


首先,我還是覺得一個城市的大小和它是否擁有某種文化的相關性不大。

縱觀全球,很少有某些城市是因為其大小而擁有著某些特定的文化,大多還是因為例如氣候、歷史以及政治等因素慢慢發展而來。

諸如像波爾多這樣的紅酒之城,除了氣候因素外,還有一些國家的政策以及每年在給其市長或是某酒庄頒發各種獎項來促進其發展,逐漸形成了這座城市的文化。

戛納電影節是1939年,法國為了對抗當時受義大利法西斯政權控制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而創辦。之後受到更多人喜愛,故保留了下來,後加之影視行業的發展以及主流媒體的宣傳,使之更受重視。

文化就此形成。


為什麼是戛納?

原因一 法西斯干預威尼斯電影節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因為不滿法西斯政府對威尼 斯電影節評選的干預,美國人和英國人產生了在法國 舉辦國際電影節的想法。戛納因為充足的陽光、迷人的環境、合適的基礎設施被電影人選中。
首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於1939年9月1 日至20 日舉行。

原因二 早在19世紀此地就被名流喜愛

曾經戛納只是個傲嬌的小漁村,但從1830年開始,法蘭西等歐洲諸國貴族逐漸在戛納建立一個又一個度假小屋。1834年起,曾經的掌璽大臣亨利·布魯厄姆大人(Lord Henry Brougham)來此避寒,這一住就是 34 年,從此戛納 城因其「適宜的天氣」聲名大噪,成為「必居」之地。

原因三 受到世界性組織的推廣

戛納經年都受到各種藝術的熏陶。戛納市立音樂戲劇學校創立了音樂啟蒙計劃,對象有3歲以上學習大中小提琴的幼兒以及5歲以上註冊報名參加音樂啟蒙計劃的兒童。

原因四 氣候真的很適合人類居住

其次,作為一個美食巨多的小城,這裡難道不應該聚集眾多藝術家嗎?

不說了,帶上皮皮蝦,我們走!


為什麼電影節?

37年巴黎世博會後,法國更加重視文化活動發展。鑒於當時德國柏林電影節和義大利威尼斯電影節,法國深受啟發,致力於打造一個位於法國本土的國際性的電影節。在法國公共行政及藝術部長的大力推動下,46年舉辦了第一屆戛納電影節。

為什麼戛納?

在部長提出這個項目後,法國有眾多城市參與了競選,其中包括維希,比亞里茨,奧斯坦德,盧塞恩和戛納等。通過派出代表實地考察,最終選擇了戛納。一是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位置,位於地中海沿岸的戛納常年陽光充足,氣候宜人,是大部分人旅行的最佳地點。二是非常重視這個項目的人文環境,比如戛納城市政府出資六十萬法郎用於硬體設施建設。

為什麼出名?

一是最初法國政府的大力支持。

二是戛納這個旅遊城市對國際友人的吸引。

等等


文化發展得早。佔據了優勢。看如圖百度百科解釋。


為什麼博鰲這個漁村小鎮有那麼多大佬開會。


瀉藥 葯我也沒用啊

我只是個平面設計,這麼藝術的問題不適合商業設計來回答


謝邀~~~一樓已經說的很好啦,主要是由它的歷史、文化包括地域因素決定的


瀉藥

有涉及一點這話題的工作

簡單提一下似乎上面沒有看到的答案

想要做一切事情的前提都是要有資本

跟著錢 就能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Cannes Film Festival背後的金主

也是行業中呼風喚雨的大神

當然錢的去向總會有多方面考量

上面回答已經很豐富了

簡單講

你問深圳這麼一個漁村為什麼比肩北上廣

不如問是誰在南海邊畫了一個圈


說明一件事,學市場營銷,不如去法國。


首先,在地中海藍色海岸,自然條件優越,19世紀工業革命後就開始發展旅遊業,當時主要是英國人,後來也有俄羅斯人和義大利人。藍色海岸的西部旅遊業是以高端旅遊業為主,然後法國只允許沿海地區以及有溫泉的地區開展博彩業,所以戛納有賭場,但是我不太清楚具體是什麼時候,戛納電影節開始的。法國除了戛納電影節,西部諾曼底的Deauville也有國際電影節,沒有戛納有名,但和戛納一樣也是旅遊城市。


有錢人度假地、天氣好、藍色海岸、美女多、法國文學電影藝術底蘊。還用說么?


推薦閱讀:

TAG:藝術 | 普羅旺斯 | 戛納 | 法國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