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聽習英語聽力時,千萬不要用中文來理解」?

不想中文我怎麼能理解呢


不光是聽聽力,做閱讀、英文寫作、學單詞都最好不要用中文來理解。

不要練翻譯、不要練翻譯、不要練翻譯!大家不要被個人經驗迷惑了!要看實驗!不管你是語言初學者還是學了一段時間的人,我以下分享的理論和模型都適用!有的人英語學得好不代表他知道自己怎麼學來的。

此處:翻譯、口譯專業,或者以從事翻譯行業為職業規劃的人,我以下說的情況除外。我的回答只針對想要將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發展,成為一個熟練的英語使用者的人。

很多二語習得領域的理論模型都側面解釋這個論點。

  1. 陳述性-程序性記憶系統模型(DP model, Declarative/Procedural memory system )

Ullman教授 (1997,2001a, 2001b, 2004)認為人的記憶系統分為陳述性記憶系統和程序性記憶系統,且兩個系統具有獨立的大腦物質基礎。陳述性記憶系統負責知識、事實、以及「是什麼」的陳述性知識,相對應的語言知識就是通過書本、課堂有意識的學到一些辭彙、語法規則(陳述性知識); 程序性記憶系統負責儲存「怎麼做」(尤其是一系列的序列技能)的程序性知識,相對應的語言技能就是如何把腦子裡的語言知識合理、合法、適時地使用出來。所以,陳述性記憶系統儲存有意識獲得(有時候也稱外顯學習,註:二者並不完全等同,但在此處暫不做區分)的知識,但是程序性知識一般都是無意識獲得(內隱學習,同上)的。對於我們的母語中文來說,我們漢語語言能力的組成更多的是程序性知識,也就是流利地、不費力的使用中文的能力,但是也有陳述性知識的組成,比如我們也可以給一個外國朋友解釋「不來」和「沒來」的區別。但是對於我們的第二語言英文來說,陳述性知識所佔的比例更大,這就是我們學英語的方式所導致的----我們總是在有意識地、把英語語言當做知識來學習。

但是,語言如果只是用來作為一門工具的話(而不是用來應付考試),其核心能力的體現是程序性知識,也就是我們如何使用這門語言流利地進行聽說讀寫的能力。

Ullman通過實驗發現,陳述性記憶系統主要負責辭彙的習得(是什麼),而程序性記憶系統主要負責語法和詞法的習得(怎麼用)。因此,DP model的基本假設為:心理詞典和心理語法分別儲存於陳述性記憶和程序性記憶。也就是說,對於母語者(L1)來說,陳述性記憶是心理詞庫的基礎,而程序性記憶系統服務於心理語法。(Ullman 2001a, 2001c,2004, 1997)Ullman教授2004年的研究考察了母語者和二語者(學該語言的語言學習者)的辭彙和語法加工的差異,結果發現:早期學習者(學習時間不長、剛剛開始學習的學習者)的辭彙和語法都儲存在陳述性記憶系統,這的確符合我們的學習規律,一開始我們都是靠記憶去背單詞、背語法的;而晚期學習者(學習時間比較長、達到較高水平的學習者)就出現了將語法知識轉移到程序性系統的過程-------越來越接近母語者的模式。也就是說,隨著二語者學習時間的增加、語言水平的不斷增高,二語者大腦中的語言知識分布也會越來越接近母語者的模式,這項結果真是所有語言學習者的福音。

但是,有很多人是晚期學習者,但並不是高水平學習者,也就是並沒有出現Ullman實驗中晚期組的美好結果,這就是學習方式的不同所導致的,很多人學到了後期,反而出現了僵化(fossilization)。僵化的意思是,不管你多麼努力、多麼有動機地學,但是語言水平到達了一個平台期無法繼續提高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見下面的結論:

    1. 如果一種知識以陳述性方式獲得,或者不斷以陳述性方式訓練,那麼,這種知識的使用和提取會更加依賴陳述性記憶(程序性記憶同理)。(這一條,細思極恐,如果我們不斷地加強自己的語法學習、或者中英互譯式的背單詞,那麼我們在使用單詞和語法的時候就會不斷地通過在陳述性記憶中提取的方式,而不是自如地使用。也就永遠達不到母語者式的流利,也就是為什麼我們不管如何努力都會出現「僵化」的原因!)
    2. 兩種知識不可以互相轉化,但是互相合作,並且互相競爭

這樣總結下來,大家是不是覺得,那麼,語法還是要通過程序性的、內隱的方式去學才能最終實現母語者水平是不是呢?如果總是去刻意地學語法、背語法,在使用的時候就總是要在大腦進行中英互譯,還要不斷地加強這個行為,那麼,就犯了結論的大忌。

很多人在做閱讀、聽聽力、寫作文的時候腦海中總是先翻譯成中文(還有的人我認為他們並不是在想中文,而只是一種模糊的概念,但是因為大家平時思維的載體都是中文,所以以為自己在用中文思考?)然後再進行思考解讀,這是學英語時候形成的壞毛病,得改,這是語法翻譯法被批駁的很慘的原因,很多語言老師用兩種語言互譯的方式去教學生,雖然能提高早期學習的效率,但是當學習者學到後期,卻提高不了速度,也就是到達了僵化,就是因為犯了以上結論所說的毛病。陳述性知識的調用總是需要注意力資源的,如果你在讀一個英文句子的時候,先要解決英語語言的問題,然後才能再去想這個句子說了什麼,那是不是速度就慢下來了?那是不是聽了前一句後一句就聽不過來了?

以上只是解釋了原因,想告訴大家,不要這樣去學英語,那麼如果這種壞毛病已經形成了怎麼辦?也沒關係,重新開始,重新讓知識進入程序性記憶系統,上面的2結論也說了,兩種知識雖然互相競爭,但是也互相合作,當你的語言知識比較紮實的時候,就不要繼續做翻譯了,而是去多讀、多聽一些真實的語言材料,去獲取意義,去見識更多不同的語境,如果一定要記憶什麼東西,也要至少記憶一些小短句,這樣的記憶,記住的是一種闡述觀點的方式,記住的是一種方法。

簡而言之,所謂的記憶加強法、艾賓浩斯記憶規律學英語法、刷單詞法,等等,都不能最終為我們的語言能力帶來好處,他們可能能短期的為我們完成考試(也要看什麼樣的考試,托福雅思也不適用)帶來一些效果,但是最終反而會成為拖累。

關於DP 模型的完整版介紹:

人類大腦中真得存在語言區嗎? - 知乎專欄某種語言的母語者與將它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在語言的習得上有哪些不同? - 青格樂的回答 - 知乎

2. 技能習得理論。DeKeyser教授的技能習得理論是認為:語言知識可以轉化為語言技能。也就是說,和Ullman教授得出的結果不同,技能習得理論認為如果對知識規則進行大量的操練,是可以轉化為技能的(Ullman認為怎麼學的,就獲得的是什麼,二者不能轉化。)但是,這個轉化的前提是:1. 大量的;2.高語境的。而大部分記語法、學單詞,尤其是學單詞,就看第一個中文翻譯,然後反覆不斷地被這個第一個中文對譯,不僅不能實現DeKeyser教授所謂的轉化,在Ullman教授那裡,這個行為有害無益。

技能習得理論的完整版介紹:怎麼看待英語學了十幾年,最後一句口語都說不出來這件事? - 英語學習 - 知乎

3. 蔣楠老師的辭彙表徵模型。我不想寫了,大家直接看我之前對這個模型的解讀吧(App Store 里有哪些優秀的背單詞或學英語的應用?),這個模型說了好多遍了。總結來說:中國人典型的中英互譯刷單詞法是最後導致語言僵化的罪魁禍首,是為什麼聽英語時腦子中在翻譯、讀中文時也在翻譯、寫英文時也在翻譯的罪魁禍首。

關於大家常說的神秘的英語思維的問題,我也不太喜歡「英語思維」、「中文思維」或者語言思維這種表述方式,這種東西摸不著看不見感覺很玄,不妨這樣說,我們的認知世界裡充滿概念,簡單來說桌子是個什麼物體,複雜一些來說什麼是量子力學,我現在問大家什麼是萬有引力?大家可能都知道,但是如果我問:你現在準確的用中文給我描述一下萬有引力呢?是不是發現其實自己還沒想好?這就是概念和我們的語言符號的區別,概念存在在你我他的腦子中,所以我們彼此用母語中文來傳遞概念、溝通意義,而且中文用得最好,可以最準確的描述出我們腦子中的概念。那麼用英語,並不是說就有了一個新的概念,概念還是那個概念,在美國人、中國人、日本人、全世界都存在,只不過地道的英語如何表述這個概念,和我們中文是不一樣的,不可能字字翻譯的,語序、用詞、誰先誰後可能都不一樣。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提出要看英英字典的原因。

總而言之,除非是翻譯專業的,不要練這種翻譯中文的壞毛病,如果養成了這樣的壞毛病,要像我剛才所說的,從頭開始把這方面的知識建立到程序性記憶系統里,雖然慢,但是一旦形成,可能就是終生的技能了,具體的操作細節要不你們去翻我以前的回答,或者去聽我的live吧。。。。所以我也很佩服做翻譯行業的人,我認為這些人的工作性質不可替代,翻譯是另一項和語言技能並行的技能,就是在聽到中文提取出概念後,又能迅速地用另一種語言英語來準確地表述概念,這種行業的頂尖人才值得賺很多的錢。

最後,如果英語已經達到一定水平的人,我倒是也想知道,你們是怎麼做到邊聽英文腦子裡還邊翻譯中文的?你們應該聽稍微快速一點的英文,省得注意力資源用不完啊!我英語也沒多好,但是聽說讀寫從不在大腦中翻譯,偶爾寫的時候會覺得某個詞想不起來了,想查一下詞典,還會想,這個意思該用哪個中文去查呢?

ps:有一種翻譯練習法我不反對,就是練寫作的,有些人把中文翻譯成英文,然後再去對照這段話的原版英文,看看自己遣詞造句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這個方法我覺得不錯的。


我想我需要為英語思維正正名。這裡有許多英語大師,他們早年誤入歧途,後來通過他們的天才和勤奮,終於擺脫了母語的磕絆,現在他們想把別的初學者也拉入他們的老路上去。

他們為了證明自己曾經的努力不是毫無意義,選擇性的忽視人類的母語學習過程,並編了許多理論來圓謊。除了自造理論,他們也曲解真正的語言大師們的理論,反正你們也看不懂大師的原文。

翻譯本就是一個扯蛋的玩意,不同方言之間都不好翻譯,更別說不同語言了。

為什麼題主會遇到要翻譯才懂的困局,因為他從小就這麼學的,並不是人類天然需要一種語言去表達另一種語言。人類語言能力是一種天賦,這種天賦使得只要是個人他就能學會一門語言,但會語言並不以會翻譯為標準。

~~~~~~~~~~~~~~~~~~~

靈光一現,我想我知道你的問題出在哪了。

你就是眼高手低。例如,你的學業處於高中階段,但僅有初中的聽力水平,卻聽著高中的聽力材料,所以你一下子聽不懂,腦子裡就來回想些有的沒的。

你需要做的就是放下身段,從低一點難度的材料開始聽起。

--------------------------------------------------------------------------------------------

我順手舉一個例子說明一下聽/看到一個英文句子後,全程反應。

下面是今天BBC新聞里某篇的第一句:

On Saturday the president had condemned media reporting of the number of people attending his inauguration.

第一次斷句:(括弧中是心理活動,但不是在翻譯成中文,請注意其中區別)

On Saturday (某一天,反應不過來究竟是星期幾沒關係,反正知道是Saturday)

the president (這個直接過)

had condemned (做了一件什麼事)

media reporting of the number of people attending (連著兩個of有點暈)

his inauguration (inauguration 是什麼東西)

開始細化:

had condemned (大致想起來意思了)

media reporting of the number of people attending (再仔細看看)

=〉(對著這幾個詞開始拆)

media reporting of (the number of people) attending xxx (說不通)

media reporting of (the number of (people attending xxx) ) (這次好像對了)

(要翻譯成中文才能看懂可能就是指的這種地方吧,像前面的had condemned,the president 翻了也沒什麼用。這裡的要點是,不要試圖翻譯後來理解是什麼意思,而是直接在原句上排列組合一下,看看哪種讓你更覺得能理解。)

his inauguration (in augur 加入/參與占卜活動? 其實我不存在心裡把in翻譯成加入/參加這個過程,in就是in,這只是為了用中文表述出來硬翻得)


人家說 thank you, 你會不會想「thank = 謝謝;you = 你 ===》謝謝你」? 還是會直接用英語理解 thank you? 這都是習慣問題。聽多了,就習慣了。你見到的每一個英語比較過關的人都曾經歷過這種往往比較痛苦的轉折。但誰都能闖過去的,只要堅持。


卸腰,這個問題也是一個經典問題了。

要思考這個問題,首先要思考英語是什麼?它是一門語言,語言是用來交流的,也就是說它有一套完整的表達、理解的體系。每門語言都有自己的體系,不同的體系之間很難互相轉換,強行轉換隻會既損傷意思表達又浪費時間。也就是說,理解英語,就要在英語的語境下,用英語的思維方式來思考。

接下來回到問題本身,做英語聽力時為什麼不能用中文來理解?

首先,聽力考試是一項節奏十分緊張的考試項目,要求用最快的速度理解所聽到的內容並記憶以便回答問題,如果將聽到的內容轉換成中文進行理解,這個轉換過程必然十分耗時,大概除了專業的同聲傳譯人員能夠做到光速轉換,大部分的英語學習者都要在轉換上耗費大量時間。

其次,由於這種腦內翻譯較為耗時,往往會產生跟不上聽力節奏的情況,遺失大量重要信息,直接影響答題,嚴重時甚至會造成理解脫節,無法理解後面的內容。

再次,由於腦內翻譯已經消耗了絕大部分的精力,留給理解與分析的精力就少之又少了,導致拚命聽下來以後腦內卻無法形成完整的文段邏輯,也無暇分析文段的總體思想。連理解都沒時間做,更別提做好筆記了。

最後,還是我常說的,中國人學英語總是喜歡英轉漢,漢轉英,轉來轉去,結果這樣一來二去就變了味,任何一個英語單詞都不可能和一個漢語單詞完全對等,這樣的腦內轉換很可能已經損傷了意思表達,進而造成理解障礙。

上面說的或許比較抽象,那我們來說一個最直觀的問題,這樣一番腦內對譯下來,有沒有累die?

可能看到這很多人就開始鬱悶了,我現在還無法用英語思維直接理解聽力內容,既然對譯的方法不對,那怎麼練習正確的方法?其實這也並不難。只是練習的方法暫時與聽力無關,對,不練聽力,而是,要從閱讀做起

喜歡在做英語聽力時進行腦內對譯的小夥伴們回想一下,自己在做閱讀的時候是不是也在用同樣的方法理解閱讀內容?英語思維是貫穿了聽說讀寫各個方面的,要建立這種思維,最基礎的就是要從閱讀做起,這相對於聽力而言也更加容易,因為沒有了速度上的限制。練習在閱讀一篇文章的時候不轉換成中文的意思進行理解,而是直接在英語的語境下理解,同時這裡有一個關鍵的點,不要邊看邊默讀,要練習只用眼光掃讀,起初速度可能慢一些,隨著閱讀的量逐漸加大,你會發現自己開始慢慢地能夠融入英語的語境,能夠接納英語語境下的信息,這就是一個英語思維逐漸形成的過程。

在初步建立起這種思維之後,可以開始進行聽力練習了,先從聽一些較短的對話入手,因為對話的篇幅較短,信息量較小,情境較簡單,邏輯較清楚,所以理解的障礙較小,看看自己是否能夠很好地用英語理解所聽到的內容,解決了對話,之後就可以循序漸進地進行文段的聽力練習了。

當然,上述的練習過程在這裡寫出來也許只是寥寥數字,實際練習起來可能會很辛苦,一個人長久以來養成的閱讀和思考習慣並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但當你真正地建立起了這種英語思維,你一定會覺得當初付出的辛苦都是值得的,一時的辛苦,換來的是之後輕鬆愉悅的語言體驗,何樂而不為呢?

其他英語學習相關回答推薦:3個月內四六級應該如何有效備考? - 淺川純子的回答 - 知乎

單詞辭彙量不過百,怎麼在一年以內考四級? - 淺川純子的回答 - 知乎


建議把速度調到兩倍,看看你還有時間去想中文?!


別注意什麼方法了 最主要的是多聽 聽到頭昏腦脹為止,用中文翻譯沒什麼不好的 你要是中英文足夠好 聽一句就能翻一句


記得李連杰版本的《倚天屠龍記》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張三丰將武當派的太極劍傳授給張無忌,讓他去斗趙敏的手下以保護武當派。張三丰先將太極劍的一招一式演練一遍,問張無忌忘沒忘記,張無忌想了一下,說忘了一大半。張三丰又表演了一遍,再問張無忌忘了沒有,他說還有幾個招數沒忘記。就這樣教下去,直到張無忌忘記全部招數。張無忌憑著這套忘記的劍法,將趙敏的手下擊敗,成功維護了武當派的尊嚴。

張三丰演練的是「劍招」,但是真正傳授的是「劍意」。劍招是手段,劍意才是真正目的。對於初學者,劍招要一式一式地練習,甚至次序都不能錯,重複學習到高手的級別,劍招自然就一一忘記了,這就是達到融匯貫通靈活運用的地步了。

練習聽力是一樣的。對於初學者,只能通過中文來理解英語,這個過程雖然緩慢,但其實相當於你在一招一式地熟悉發音,單詞,句子等等這些「劍招」。當你對這些招式足夠熟悉的時候,你才有資格像張無忌一樣,發現中文的身影漸漸褪去,隨心所欲地像native speakers一樣聽英語,再也不受中文的干擾。

但是在成為高手之前,當然要用中文來理解啊!

-------

我看到有些答案的觀點剛好相反,有必要澄清一下。我研究了一下,認為我們的分歧點在於雙方對「用中文理解」這個前提的界定不同。借用某位答主答案里的例子:

On Saturday the president had condemned media reporting of the number of people attending his inauguration.

對於初學英語的人,由於對單詞的意思沒有形成本能的反饋,就會自然而然地將每個單詞的意思在腦海中「轉換」成中文,這時大腦會本能地「拼湊」出整個句子的意思。這個「拼湊」的過程是由大腦自動完成的,是無意識地由於這過程中間有中文作為媒介,所以我認為這就是在用中文來理解。

通俗一點解釋,這個過程和之前大家都玩過的一個遊戲很像。如上圖,將一段英文中的每個單詞只保留首尾,然後將中間的字母順序打亂,人們依然可以完整無誤地理解整段話的意思。在這個過程中,大腦的潛意識自動幫你完成了整理的過程。這和聽力與閱讀是一樣的,只要你能聽懂和看懂每一個單詞,即使從中文的角度來看每個單詞對應的中文順序是錯亂的,潛意識也會自動整理幫助你理解,你本身完全不用耗費腦力去將整句話主動地翻譯成中文。否則聽英語豈不是變成了要耗盡洪荒之力的一項運動。

所以,千萬不要把「用中文理解」等同於「用中文一句句地主動翻譯」。

「用中文理解」是一個初學者必經的階段,它本身並不是目的。真正目的是拋棄中文,最終達到隨心所欲直接理解英文的水平。而務必要可以避免「用中文一句句地主動翻譯」,你未免太低估了自己的大腦,因為這完全是毫無必要的。

同樣的誤解也存在於對語法的學習上。我專欄大量的內容都是語法,很多人就認為我的學習理念就是語法至上。其實並非如此,我講英語思維也好,語法規則也好,本質上都是「劍招」:英語思維讓你意識到中式思維對你英語口語和寫作的影響,於是你可以主動避免犯錯;語法規則是為了讓你明白英語思維是如何體現在語言現象上的,這樣你在輸出的時候可以寫出更加規範的英語。

思維和語法都是學習英語的手段,它們可以提升你學習英語的效率,但是它們本身都不是目的。所以你不應該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鑽研語法規則和英語思維上,這樣只會誤入歧途。正確的做法是,在建立了一個良好的英語基礎之後,將主要的精力放在大量的輸入上(聽力和閱讀),尤其是閱讀。通過不斷地閱讀,思維和語法才能真正內化成你大腦反饋系統的一部分。通過不斷輸入,在這個過程中,你就會像張無忌那樣,將語法等招式漸漸忘卻,越來越接近隨心所欲地底部。

希望你明白我在說什麼。加油!


這個問題涉及到神秘的英語思維問題。

母語是中文的英語初學者,往往是用中文學的英文。所以你必須用中文來思考或者理解。這個沒有其他選擇。

所以,不要糾結什麼思維了,你沒有選擇的!

如果想和母語是英語的native speaker那樣使用英語。容易操作的有兩個學習方法:第一個是英英學習法。就是英語理解英語,英英字典就是一個例子。

另外一個更合適大家的學習方法是場景學習法。粗糙的理解就是純英語視頻學習法。你用視覺、聽覺來理解具象的概念,比如桃子、電腦。然後再用這些具象的英語來理解抽象概念。


小紅對韓梅梅說了這樣一句話

I did something bad yesterday.

小強聽到:我 做了 什麼事 (壞的,不好的) (昨天)

於是小強腦中自動調整這句話的順序為:

我昨天做了一件壞事。

寒暄過後韓梅梅給小紅留下了她的電話號碼

Onefiveonesixfourfivesixninesevenzerothree

小強腦中

Whatd fuck is that ?

小強聽力考試表現不好,但他自認為聽懂了這個故事,

於是小強詢問自己的英語老師:

明明在考試時聽懂了故事,但卻做不好題是怎樣的體驗?

英語老師故作深沉,

小強你too naive.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小強你居然還在用英譯漢的方法學習英語,恕為師無法幫你。」

小強超委屈.什麼叫做「用英語的思維學習英語啊」.

小強去請教班長李雷,他總是和外國友人通信,應該會告訴小強何為「英語的思維」.

李雷對這問題不屑一顧,讀書人的事情能叫教嗎.

小強你先去找個歪果筆友,好好學學人家說話罷.

小強找不到歪果筆友,因為他家長怕他早戀.

小強又去請教數學不錯的小明.小明這個總丟三落四的二貨聽力成績居然比小強高,小強很迷惑.

小明:你聽見數字的時候直接在卷子上記下來不就好了.

小強學會了這個方法後英語成績總是名列前茅.

班長李雷說:小強這是耍小聰明,治標不治本那.

英語老師說:像小強這樣的孩子是不能夠成大事的.

其實並沒有什麼關係,小強自己也覺得沒有什麼關係.

至少小強不具備所謂的英語思維現在也可以用英文和歪果友人通信了,他再也不羨慕李雷了.

小強不需要聽到seven就知道是七聽力也可以拿滿分了.

而最重要的是小強發現

所謂的英語思維並沒有什麼了不起.

漢語思維未必比英語思維差.

Learning requires one"s continuous effort.

小強: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

@呂函書


謝邀。

這句話是對的,但跟「學英語不要背單詞」一樣,是無用的。屬於有人學好英語了,開始總結的「英語學好之後對聽力的認識」。持這種觀點的人,你問他:「你一開始練聽力的時候,腦子裡有翻譯過嗎」,哈哈,大家都很尷尬。

練聽力是分階段,有過程的,一步一步進步的。初始階段,聽的材料發音簡單,信息量小,自然腦子裡會用中文翻譯,只要能聽懂,怎麼習慣怎麼來,關鍵是多聽,持續聽。

一開始腦子裡中文翻譯,慢慢進步了,聽的東西越來越多,語速變快,信息量變大,腦子裡有一個意識像跑步,在追你聽到的東西,想追著翻譯。可前面跑的太快,你追不上,慢慢就習慣不追了。能聽懂的部分越來越多,越來越習慣,翻譯或者不翻譯你自己都沒法區分,因為聽懂了馬上在想回復了。

其實最正確的說法是:別用腦子想,就耳朵聽,別用腦子想,別用腦子想,就去聽。起初肯定不適應,但這個點值得點破下,「別用腦子想」。

練聽力,三點關鍵:

1.Do what native speakers do.

2.Don"t listen to every word

3.listen for the stressed words.

23容易理解,第一點補充幾句,「linking」,不是「linking verb」喲,英語中有很多連讀,並非每一個說英語的人都要追求連讀,但一般來說要專門學習下「連讀」,因為聽力大部分聽不懂的地方就是「連讀」,這部分簡單,學習下就瞬間醍醐灌頂,可這部分不專門去學一下,要自尊心傷亡。

推薦「英語PK台」(網易雲音樂直接搜),Henry老師講連讀,真是五星好評沒話講啦,我覺得跟Rachel"s English、Pronunciation Pro一樣好。

學英語是沒有「千萬不要...」的,除了「千萬不要放棄」。

開通了個人公眾號——sparetime2017 / 姜大白,在哪裡我把關於自學英語的內容系統的整理了,現已開門迎客,歡迎大家去看一看,有朋自遠方來~


對於大部分中國人而言這句話並不準確,因為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是語言學習者有足夠的辭彙量聽力輸入

有了足夠的輸入量,你的大腦中才能儲存足夠的【有具體意義的聲音數據】,並且你明白和理解這些【聲音數據】,也就是說你需要將聽到的聲音和與之相關的意義進行關聯;這樣,當將來某個時候你再次聽到相關聲音的時候,你的大腦回直接做出反饋跳過中文翻譯這一步。

就比如對於我這樣的whovian 來說每次聽到DOCTOR 這個音的時候腦袋首先反應過來的是神秘博士里的第十任博士,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為,受到的刺激夠強烈,小十是我的第一任博士也是我最喜歡的一任博士!!!

而在我們大部分中國人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是使用 翻譯和語法的模式來進行語言學習的,因為這樣的教學法,所以導致我們無論是在聽力閱讀還是說話的時候都傾向於英語內容一 一翻譯成中文。

要想實現你說的目標,首先第一步就是用英英詞典而非中英詞典,用英語來理解英語的含義,這樣不斷地刺激反饋,你就可以實現直接理解而不用轉義了。這個是個漫長的過程,需要你的大腦神經不斷接受聲音、文字圖像的刺激。


跟意不跟詞

一句話可以拯救很多人的聽力


外語學習者當中的語言翻譯現象和詮釋過度的英語思維沒有任何關係,只是英語學習過程中的一個必經階段而已。

有一部分人利用國人的語言學習大多局限於應試,不太注重真實語言能力培養的現狀,將我國英語學習者半生不熟的語言能力,歸結於缺少英語思維,甚至將一些很普通的辭彙和用法差異強行解釋為思維差異,其實是在迎合大部英語能力不強的學習者的心理需求,包裝出一種似乎正確的營銷概念,推銷衍生產品而已。這種牽強附會的英語思維對英語教學沒有任何好處,只是一種市場營銷行為罷了。

有些胡言亂語,我都懶得反駁了,要是有人覺得信春哥可以得永生,我才不會攔你呢,心很累。僅用中文舉幾個普通的例子。例如,我國南北方人民用詞存在差異,南方人喊「痛」,北方人說「疼」,南方人啃「豬腳(手)」,北方人吃「豬蹄」,南方人不耐煩時說「這都講過好幾遍了」,北方人沒耐心時可能說「這都說過……」,特別是在談論飲食的時候,北方人什麼都能「整」一點,南方人卻離不開「吃喝」二字。這只是南北辭彙差異罷了,如果非要說成是什麼「南北方漢語思維」,大家覺得有意義嗎?

但是,漢語和英語確實存在較大差異。比如說,漢語是主題結構,英語是主謂結構。漢語在表達時傾向於圍繞主題事件先構建場景細節,然後提出核心信息,由一系列短句構成,所以使用英語的外國人可能糾結於中國人說了一大堆句子,重點究竟在哪裡?。英語傾向於圍繞人物根據主謂先提出核心信息,然後補充各種細節,書面(正式)用法上長句居多,所以中國人可能會對講英語的外國人說,哥們!等一下!我先捋一捋,搞清楚前後關係,等我掉轉好順序之後,你再接著說。這是目前我個人唯一認可的正經的語言思維差異。

而題主所說的外語學習者的語言翻譯現象,只是英語學習過程中的一個必經階段,這種現象之所以普遍存在,也只是因為大部分英語學習者在滿足應試需求之後,忽略了實際英語能力的提高罷了。不就是個學習不夠深入、熟練度不足的問題嘛。

借用一個例子,聽到 iphone 時誰都知道這是一部手機,沒有人會先用漢語翻譯成蘋果手機然後才能理解。所以解決外語學習者的語言翻譯現象,不需要所謂的英語思維,只需要熟練程度而已,均衡的學習可以打下良好的英語基礎,頻繁的應用不僅有利語言啟蒙的鞏固,同時也是完成啟蒙之後提高語言能力的首要方式。

還是那句話:唯熟練爾,習慣了就好。


1,看你水平到沒到那,如果沒到那,只能用中文思維那就先用中文思維。

2,如何建立英語思維?我發布過一個視頻課,講這個問題。最有效的一點是要注意多歸類學過的詞語,將同義詞近義詞歸到」小屋子「里。

3,如何提高英語聽力,請看我公眾號」英語兔「的相關文章。


我今天如果聽到我學生問這樣一個問題絕對又是暴風驟雨一頓狂罵,天天不好好完成我作業想東想西,在網站上看這個理論那個方法,一個都不能去實踐。

有什麼東西是「千萬不能」的?

母語又不是洪水猛獸。

你要做的是不斷加快中間的轉換速度,而不是時時想要去掉她。

你不斷去比較兩個語言的不同點才能理解兩個文化的不同點和相同點,這也是美妙之處。


謝邀。

這一條是否適用和聽力材料的難度和學習者本身的水平有關係。

如果內容通俗簡單句多,逐字過一遍中文基本是順暢的;但是如果材料涉及到政哲社科歷史文學等主題,快速的整句翻譯往往是不可能的。而停下思考對應中文就會影響理解。(後者就是需要所謂英語思維)

聽力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把聽到的句子翻譯成中文理解就像閱讀時腦子裡會有默讀的聲音一樣都是正常現象,如果有足夠的練習強度或是浸入式的環境是會自己解決的,不用過於擔心。


當然。

你可以換位思考一下,讓一個外國人來做中文聽力題,會是什麼情況?

舉個能聽得懂的例子。

聽力原文:劍聖的跳刀曾經在LED照明行業工作,後來轉行做DFT設計,但他平時又很喜歡做遊戲,有人戲稱,劍聖的跳刀就是一個被集成電路工作耽誤的遊戲策劃師。

題目:劍聖的跳刀做什麼工作的?

A.LED照明

B.DFT設計

C.做電路

D.做遊戲策劃

正確答案我們一看就是B,但給外國人去聽,他們很可能在B、C、D這幾個答案里徘徊,就算是漢語學已經精深通透的牛人,能在短時間內把這句話一字不落翻譯成英文,但如果不了解一些流行俚語的話也很可能錯把答案塗成D

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說,要提高英語水平,培養語感並將其融會貫通很重要呢


剛高考完強答一波.....聽力滿分(高中水平,大學雅思托福繞道...)

不用中文理解是指省去兩種語言之間轉換的過程,但很可惜,基本沒有人能做到,就算自己意識里強迫自己不要用中文去過一遍也不行(如果可以請先強迫它考試時不要去想歌詞!),至少作為仍被聽力問題困擾的學生,大部分是沒有條件接觸特殊的語言環境的。所以,

這句話聽聽就好了

可聽力萬萬不可放棄,因為語言之間轉換的時間是可以縮短的,所以可以把聽力應試簡化為一個有關熟練度的問題,也就是需要練習。練習之前,應該先自我評估下,當初的音標有好好學嗎?音標對單詞的記憶和快速提取起重要作用,也就是說,如果背過的單詞只是單純地與字母的排列順序有關,而自己並不能準確地讀出,即使聽到的詞是背過的大腦也會為此付出一定反應時間,而對話是轉瞬即逝的,只有反應快才能不錯過更為重要的內容,所以學好音標是聽力提速的重要環節,並且越早越好,最好在學習新單詞之前。

美國人 教你一天搞定英語音標 大全集上(這個視頻講了具體的發音方法和一些發音上的誤區,可以用來跟讀)

打好音標基礎後別忘了重溫背過的單詞,看看以前的發音是否有誤,儘早糾正。如果感覺能聽懂單詞但是覺得語速太快更不上,往往是不熟悉英語的連讀規則-------------------------------------------------

字丑請忽略,當然網上能找到更好的相關資料和視頻講解,只看自己有沒有毅力了,更快就是唱唱英文歌和看看美劇(唱了多年英文歌看了不少美劇的我覺得這樣做的作用貌似只有糾正糾正發音吧。。。對聽力都沒什麼用,畢竟不看字幕就一臉懵逼,而且字幕組的神翻譯才是看點啊。。。)

發音問題是否解決就看自己讀英語文章是否通暢流利又不打土音,可以讓老師和非損友客觀地評判判下→_→

對於內容我們要能夠逐句逐句地聽而不是聽單個詞,也就是聽出句子的主謂結構,英語中有5種基本句型1.S(主)+Vi.(不及物動詞做謂語)

2.S(主)+Vt.(及物動詞做謂語)+O(賓語)

3.S+Vt.+O+Oc(賓語補足語)

4.S+Vt+DO(直接賓語)+IO(間接賓語)

5.S+link-verb(系動詞)+P(表語)

也就是4個主謂結構和1個主系表結構,語法書上基本都有,聽力練習時多參照文本往這方面考慮,準確抓住這個動作(謂語)是誰(主語)發出的,或是在被動句中如何找出顛倒後的主語和賓語(被動句只存在與2、3、4句型的被動語態,不要問為什麼)。再就是作為聽力中的壓軸題的特殊句式,there be較為簡單,倒裝(Only in this way can you XXX)是個難點,容易打亂理解順序,感嘆從語氣上能輕易判斷,強調是個重點,今年全國卷聽力考到了,It is/was XXX that/who XXX 遇到這樣的題多聽幾遍還是不難的。

最後想要聽力考得好不要想捷徑,該背的單詞還是得背,而且得背得更認真,靠音標背的單詞就算很久不接觸不會拼寫,聽到的時候仍然可以認出來,聽力考試前學校一般都會組織集體的聽力練習(如果沒有就自己下載到手機和mp3,讓自己在不同的環境中聽,萬一考試時周圍嘈雜或是錄音質量差還能保持不錯的接受能力),記住,不要放過任何被動獲取的練習機會,特別是集體參與的。

高三的聽力考試分兩次的同學,第一次沒考好完全不用擔心,因為我的滿分在第二次,還有,千萬別改答案。英語有望上140的同學聽力千萬要上27,就醬。


謝邀!

因為中英文的語義邏輯是不太一樣的,如果你總是用「中英互譯」的思路來學習英文,很可能邯鄲學步。儘力為自己在腦海里甚至生活中營造一個英語環境,是學好英語的一個關鍵步驟。


就是不要聽一句就自己在腦子裡翻譯一句,這樣效果可能會非常差,因為你會錯過後邊的聽力。以前在上聽口課的時候跟外教討論過一個方法,就是 think in English,平時自己在學習或生活中就這樣做,時間久了,你對英語的感覺就會越來越熟悉。


推薦閱讀:

干其他瑣碎的事時都開著英語聽力,對提高聽力有沒有幫助?對提高語感呢?
中國人說英語最大的障礙是什麼?
有哪些雅思托福備考 App?
大思英語靠什麼學英語,有用嗎?
托福聽力半個月如何提升到25?

TAG:英語 | 英語學習 | 英語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