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崙遠征埃及的時候為什麼要帶眾多領域的學者?


簡而言之有3個因素互相作用:

  1. 共和國的地中海戰略布局
  2. 啟蒙時代以來的「東方熱」
  3. 拿破崙的個人因素

共和國要打擊英國,但是進攻本土、煽動愛爾蘭起義的計劃業已失敗,那麼剩下來還有一個辦法是進攻英國的貿易、殖民地。在法國海軍在革命中業已崩潰的情況下,法國人只能去爭奪的陸權。有一個比較穩妥的辦法就是進攻埃及,如此一來地中海沿岸基本都在法國人的控制之下。以埃及為跳板,還能進攻印度。一旦在埃及立足,那就是比較穩的打法。具體的做法,其實就是把埃及打下來,做殖民地。既然要做殖民地,而且是有戰略意義的殖民地,自然需要帶專業技術人員過去。

「東方熱」的概念是更多是社科領域的,自啟蒙時代以來,西歐對於東方的古代文化就十分感興趣。古埃及文化的影響,可以體現在考古、歷史學著作、遊記乃至於建築上。這種潮流,一開始發端於貴族,後來自然也影響到了知識分子。這也就是為什麼有學者欣然前往埃及的原因之一。

拿破崙的主觀因素,可以這麼說,這個因素是比較次要的。很多著作家強調拿破崙一心想要模仿亞歷山大、凱撒,去征服東方。他對於東方文化很感興趣,還有一點總所周知,他對科學也很感興趣,而在那個年代殖民探險與科學研究確實是捆綁在一起的。再加上他傾向以社會身份(法蘭西學院院士)而不是軍人身份示人,向知識界發出邀請,自然也是一種贏得輿論的手段。

P.S.這裡夾帶一點私貨,如果說從拿破崙的主觀因素出發考慮,為何要去征服埃及:之前拿破崙是為法國的陸權地位的奠定立下汗馬功勞,那麼如果他要在一個相對和平的情況繼續追求戰功,唯一的辦法就是遠征北非,建立殖民地,以彌補法國在此前殖民爭霸中的損失。如果他想要保持崇高聲望,與督政府平起平坐的話,遠征埃及、建立殖民地(很有可能就像義大利那樣佔山為王了),再煽動一下輿論對於古代英豪霸業的思古之情,這些舉措都是必不可少的。


大航海時代的餘溫,那個年代的歐洲無論在軍事還是科學都處在一個上升期,充滿了對未知世界的渴望,所以,遠征軍和科考團都是一體的。如同庫克去太平洋觀測金星凌日的一系列活動,護送他們的軍隊一樣燒殺搶掠。

區別只在於誰搭誰的順風車而已。


實名反對@陳磁貓。

英國東印度公司在18世紀末時雖然對印度的殖民很成功,但是並沒有把觸手伸到埃及去。英國最後進入埃及的原因是穆罕默德阿里政權的瓦解,而穆罕默德阿里最開始前往埃及是因為那裡被法國入侵了哀鴻遍野。

當時伊斯蘭世界的文化水平還是很高的。雖然拿破崙本人確實在教科文事業上投入極大,但是以法國的水平,去了之後還不一定是搞研究還是搞破壞呢。


你玩即時戰略不用攀科技嗎?


推薦閱讀:

為什麼卡佩家族要分家以至於最後絕嗣?
中世紀和近代(主要是想問哈布斯堡時期)英國和尼德蘭的工商業是怎麼發展起來的?西班牙為什麼就不行?
荷蘭是如何從共和制轉變為君主制的?
德意志第二帝國是否可以通過關門打狗的方式贏得一戰?
為何古代歐洲的統治者,有的叫國王,有的叫皇帝?

TAG:歐洲歷史 | 世界歷史 | 拿破崙NapoléonBonaparte | 法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