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何時能夠構建出自己的「華爾街」?
並吸引全世界的諸多頂尖腦袋為中國所用?
就像下一代BAT肯定不是做電商、通信、搜索,下一代華爾街也肯定不是複製華爾街模式。
當前最有可能成長為新時代BAT的——螞蟻金服、滴滴、美團、今日頭條,每個都誕生於新環境,每個身上都有新東西,沒有複製上一代企業。
誰知道二維碼支付、人臉識別、芝麻信用、網商銀行、眾安保險、富途證券、區塊鏈、人工智慧交易,其實就是華爾街2.0版雛形?
當然,這個華爾街2.0版跟1.0版差別確實太大,讓人很難看出它就是2.0。
要出華爾街,倫敦金融城和香港那樣的國際金融中心,
那就搞個特區,並滿足以下幾個必要條件:1.先放開資本與金融賬戶,允許貨幣自由兌換自由進出;2.大幅降低所得稅至香港和新加坡那樣的稅率水平或者對總部在國外的金融機構實現差異化稅率(謝粥麻團提醒);3.更優良的網路環境,別特么像現在一樣做個比特幣的程序化套利交易還得把伺服器設在香港(由於比特幣可以拿來洗錢規避外管局的外匯管制,所以國內比特幣的價格比境外高,這就有了套利的基礎)。如果只在境內交易,沒必要這麼干,但如果需要在境外的交易所做交易且策略對延遲有要求的話那就得把伺服器設在境外了;4.放開金融衍生品管制,至少紐約和倫敦能玩的東西你這裡也能按規矩玩;5.更好的司法環境,最好是英美司法體系,按判例法來金融機構司法成本低;現在看來,除非走邪路 否則以上五條沒哪一條是可能的,中國的華爾街?洗洗睡吧。評論區里不少幽默的評論,有說我處於賣國邊緣的,這還真是看得起我,當我是黨國高官么?至於說要走一條自己路的就更是搞樂了。搞個國際金融中心但不放開資本金融賬戶各種基本衍生品不讓玩,好比開個大寶劍會所結果只提供洗腳服務還要客人每次來都開個派出所的戶口證明,這不是逗么。
還有些不友善辭彙在評論里裝逼,說什麼時候國內從業者不膜拜華爾街中國就能出自己的華爾街了。這套說辭,和文革時期說要搞自己的社會主義物理學一樣愚蠢。學渣在學霸面前裝個逼就能成學霸了?現實世界以事實和實力為準繩,有差距就老老實實認了,搞不明白這一點就不要上知乎,去治中二病吧。
說國內搞程序化交易坑散戶的麻煩也不要出來丟人現眼,回頭看看朱鎔基幾十年前搞上交所的目的是啥?是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么?這二十幾年大部分散戶都是什麼結局?說不客氣一點,市場就是個食物網,散戶大部分就是待收割的韭菜。真以為沒了程序化散戶就能賺錢?naive。
----------------------------------------------------
另外,實名反對另外一個高票答案和支持他的人,通篇都是笑話。真不知道現在知乎上都來了些什麼人,明顯對現實一無所知還敢寫明違背常識的回答。「服務實體經濟「」?呵呵噠。
2013年,光是十幾家上市銀行的的利潤就佔到A股全行業上市公司的一半,美國的金融行業有這麼牛逼?會這樣擠壓實體的利潤?A股上市公司2013年年報收官 銀行業凈利佔A股一半」讓需要錢的優質企業拿到錢 才重要「?exo me?
當年起家的互聯網巨頭拿的是誰的投資?做大前的華為貸個款有多難?什麼你說這都是過去的老黃曆了?好的,去央行查查本國直接融資的比重,和美國比比看,那個國家的優質企業更容易融資?要不要去了解一下啥叫牌照管制和利率管制?啥叫利率雙軌制?結合上面的數據看哪個國家的財務成本更高?
就本國金融行業這情況,我不知道他有什麼臉去嘲笑美國。@吃西瓜的猹
我發現宅男們已經把觸角從歷史伸向了金融領域。金融門檻很高的,強答是不負責任的行為,你說說政治歷史之類的還好,我起碼還能當段子看。但你這個回答實在不能忍…比如債券,我起碼是讀了研報,考察了企業了解了政策,各種財務指標+組合模型,matlab跑100萬次,最後上會投票,才好意思跟人家稍微聊一聊自己的看法,這哥們倒好,兩片嘴皮一磨就能把美帝的次級債批判一通,再替金融界站個台表示我們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搞個大新聞,這極大的拉低了金融民工的逼格,我非常生氣,你還是去談政治歷史吧。金融工作只是工作,和賣奶茶,賣魚蛋的一樣只是為了賺錢好嗎?相關問題_@野生楊叫獸回答的很好了,再給他補充一些細節。以reit為例,國外多有稅賦優惠,國內做同樣的融資,資產溢價需要繳納25%所得稅,雲創產品啟動時稅費佔了融資規模的33%,差不多10個億,經濟不好的時候,這稅抵得上企業2-3年的主營業務利潤了。企業要麼忍受每年的攤銷折舊,要麼認栽交錢--而我們都知道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會帶來很高的退出壁壘,與企業捱過資本寒冬非常不利。解決辦法是稅務籌劃,說白了就是...你們懂的,企業委託中介機構去打點。儘管這是個國外爛大街的業務,csf的業界精英每年呼籲支持業務發展,但監管機構遲遲不動,說好的金融創新呢?在國內辦事,最大的成本就是政策遲滯帶來的法律成本,華爾街回來做量化的要忍著空倉限制,股權投資的得從貸款通則里找漏洞打擦邊球--指望這個環境出個華爾街,難度有點大連個reits都做不起來
我15年實習就在幫boss做reits的調研,到現在3年過去了,還是毫無進展
還是算了吧
歷史上的華爾街
華爾街的歷史長達三百多年,又與美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其它重大事件相互糾纏,錯綜複雜。簡要地概括,它大致可以分成三個歷史階段,中間穿插了兩個轉型期和三次戰爭,其發展還受到兩種針鋒相對的理念的影響。 漢密爾頓離開歷史舞台後,傑斐遜主義者對市場不聞不問、放任自流的理念佔領了主導地位,長達一百多年。在這段時間內,美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基本上處於市場缺乏監管、政府無所作為、投機盛行、交易所各自為戰的狀態。從1792年《梧桐樹協議》簽訂,到1913年美聯儲成立,這麼長的時間裡,美國居然沒有一家中央銀行。在政府角色完全缺位的情況下,早期美國的資本市場,不可避免地會有無數市場操縱(俗稱坐莊)醜聞,《偉大的博弈》的前言中說道,「在這段時期,人們還沒有認識到,聯邦政府應該在市場監管方面有所作為,而當時的紐約州政府和市政府都深陷在腐敗的泥潭當中,大部分官員都很容易被金錢買通」。 一部美國金融史,從某個角度看,也是一部金融操縱史。美國資本市場早期比較典型的三個市場操縱者是菲利普斯、杜爾和利特爾。菲利普斯掀開了這部金融操縱史的帷幕,他操縱的對象是早期北美殖民地的貨幣——貝殼串珠,操縱手法是購買大量的貝殼串珠,把它們埋在地下囤積起來,以此減少貨幣的供應量,達到了哄抬貨幣價值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他一個人實際上起到了中央銀行的作用。而杜爾的操縱手法是利用內部信息。他身為財政部長助理,無恥地利用內部信息來操縱市場,最後以失敗告終,鋃鐺入獄,身敗名裂。後來,隨著市場的發展,出現了像利特爾這樣的股市操縱者,他們不像杜爾那樣利用公職去操縱市場,而主要利用對一些大的事件進行判斷來投機。可以說,利特爾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市場投機者。當然,他也絕對不會拒絕使用欺騙手段。例如,他會在俱樂部里假裝掏手絹,故意從口袋裡掉出一個紙條,上面寫著快去買某隻股票,別的經紀人都以為他有什麼特殊信息,趕緊去購買,而他藉機出倉來獲利。 在金融監管缺位的情形下,市場投機者的破壞力量往往是難以估量的。二十世紀初,在加拿大一夜暴富的投機家海因茲來到華爾街,控制了幾家銀行,開始對銅礦股票的投機操縱,不過他在這裡遭到了老對手的清算,最終反而賠上了老本。然而,對華爾街而言,這並不是一場勝利,海因茲事件引發了銀行擠兌,最終引發了1907年的金融大恐慌。沒有中央銀行,美國政府對此束手無策。所幸J.P.摩根和他的摩根銀行站出來充當了中央銀行的角色,才最終挽救了美國經濟。1870年,華爾街《商務金融報》有這樣一段話,「在這個充滿陰謀的時代,保密成為了成功的一個條件。……公司的財務報表……它顯示了公司收入的來源和數量、每一塊錢的用途、財產的收益、運營、供應、建設和維修所花的成本、公司的負債情況以及整體資金的處置情況,所有這些信息都必須精心編造,以供每個季度公布出來。」這段話再清楚不過地說明了當時上市公司缺乏誠信、資本市場信息嚴重不對稱的狀況,當時的上市公司根本不需要披露信息,即使披露,信息也完全是虛假的,市場因此極度混亂。
在一場著名的伊利股票對決戰中,作為伊利公司董事會成員的古爾德集團,居然可以在市場渾然不知的情況下,偷偷加印了5萬股的伊利股票,將伊利股票的流通盤一下子擴大20%,使得試圖收購併逼空伊利股票的范德比爾特集團徹底失敗。在當時的美國證券市場上,股市操縱者長期豢養法官,隨時頒布有利於自己的法律,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華爾街早期的這種情況使得市場高度混亂,市場崩潰的頻率也非常高,嚴重阻礙了市場的健康發展。最後,所有的經紀人們團結起來,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真實的信息。那麼,怎麼才能保證信息的真實呢?由誰來編製並核實這些信息呢?這就是公認會計準則和註冊會計師(CPA)的起源。從此,上市公司開始遵守會計準則並公開披露信息,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儘管直到今天,虛假信息也還不能完全避免,但19世紀90年代經紀人的自發革命,是華爾街的第一個轉折點,它使得資本市場開始走向規範。 有趣的是,這一次變革並不是政府「有形的手」的干預,而是市場所有參與者為了維護大家共同利益而自發產生的變革,它是市場「無形的手」在起作用。 一戰結束後不久,美國股市進入了一個瘋狂的牛市, 20世紀的20年代,在連續八年中,只有一年例外(1923年),道-瓊斯指數都在上漲,一共上漲了50%。當時的美聯儲成立不久,沒有足夠的對股市泡沫的判斷能力和遏制手段,因此沒有採取調整利率等手段來抑制過度投機。另一個推波助瀾的因素是10%的保證金制度,即投資者只要支付10%的錢就可以買股票,在一個不斷飆升的股市中,這是一個非常誘人的制度安排,進一步刺激了股市的投機性。當時的美聯儲以5%的利率貸給美聯儲成員銀行,銀行以12%的利率貸給那些經紀人,經紀人再以20%的利率貸給投機者,而投資者則希望從股市中得到遠遠超過20%的回報。這樣一個逐級放大的資金鏈,孕育著巨大的風險。 1929年10月24日,著名的黑色星期四,美國股市單日跌幅達22%,這是美國股市有史以來的單日最大百分比跌幅。到1932年,美國股市的總跌幅為89%。在這樣一場股市崩潰中,幾乎所有股票的股價都一瀉千里,所有的投資者都在劫難逃。一個典型的個股案例就是美國無線電公司,無線電作為當時的朝陽產業,相當於今天的互聯網。1929年9月股價超過500美元,1932年7月,股價僅為3美元。在當時盛傳的許多描述股市崩盤後的華爾街慘狀的笑話中,有這樣一則:五星級豪華酒店裡茲·卡頓酒店對來客的第一句問候語改為,「請問,您開房間是來住宿還是跳樓?」 第二個轉折點:1929年的股災與羅斯福新政 1929年的股市崩盤是華爾街發展歷史上第二個轉折點。股市崩盤之後,資本市場隱藏很久的許多問題都暴露出來。崩盤後所發生的「大蕭條」,給美國經濟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也引發了美國社會的思考。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開始實施「新政」。在金融方面,羅斯福對華爾街進行全面的改革和清理,他請老肯尼迪(後來擔任美國總統的肯尼迪的父親)擔任剛剛成立的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首任主席。老肯尼迪是一個老練的市場投機家,他對市場規則的漏洞和市場中的操縱行為都非常在行,在他的領導下,華爾街痛定思痛,洗心革面,完善各種法律法規,進一步走向規範。利用莊家來打擊坐莊,正是羅斯福總統的高明之處。 羅斯福總統實施的「新政」給美國金融體系留下了寶貴的財產,那就是在30年代和40年代初期所建立起來的現代證券法律體系,通過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銀行緊急救助法令》、《聯邦證券法》等一系列法律。 1933年通過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第一次把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的業務分離,實行分業經營,(摩根銀行因此被分拆成為作為商業銀行的J.P.摩根和作為投資銀行的摩根斯坦利),成立了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為銀行的存款人提供擔保。同年通過的《聯邦證券法》規定「證券的發行必須在證券交易委員會註冊,禁止虛假陳述」。1934年通過了《證券交易法》,限制保證金交易,防止過度投機。同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成立。1940年通過的《投資公司法》、《投資顧問法》,主要針對共同基金做了規定,限制關聯交易,加強信息披露,並要求基金從業人員在SEC註冊,同時規定了使用槓桿的上限,並要求共同基金的董事會設立40%以上的獨立董事。羅斯福實施的金融新政,為華爾街在美國經濟中發揮更大作用和美國經濟的騰飛奠定了基石,本質上是政府在市場的改革中起主導作用,這一次,華爾街是在「有形的手」的作用下實現了它的第二次轉折。
第三階段:華爾街的成熟期 經過20年代的股市崩盤、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華爾街從20世紀中期到現在,進入了「華爾街的成熟期」。 在華爾街的成熟過程中,有兩個標誌性的事件,一個是美林模式對證券經紀業的改革,另一個是證券分析手段的出現。 美林模式的開創者叫美里爾,他在20年代來到華爾街,起初是華爾街一個並不成功的經紀人,他在一個所有人瘋狂買入的牛市裡保持著相對冷靜的頭腦,一直懷疑股市即將崩盤,他甚至因為自己的這種懷疑而去看心理醫生,而醫生在和他談完之後,卻相信了他的判斷,和他一起拋售了自己的股票。事實證明,美里爾是正確的。1929年的股災來臨了,華爾街進入了蕭條期,在這段蕭條期,華爾街沒有什麼經紀業務可做,他只好為幾家連鎖店做財務顧問。美里爾是一個很善於思考的人,他發現連鎖店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商業模式,可以借鑒到證券業務中來。在股市回復生氣之後,他回到華爾街,將連鎖店的模式引入到經紀業務中,建立了遍布全國的網點,使得美林證券一舉成為傲視群雄的「美林帝國」。美林證券的經紀人全部要經過嚴格的專業訓練,其宗旨是為大眾提供理財的服務。而此前在人們的心目中,華爾街的經紀人一直是一群用客戶的錢養肥自己的壞蛋。美里爾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華爾街經紀人的形象,他向美國民眾灌輸了一個專業、誠信的金融行業的概念,將資本市場從一個少數人的遊戲變成了大眾的投資場所,使證券走入了中產階級,走入了千家萬戶。 現代證券分析方法起源於格雷厄姆。在格雷厄姆之前,投資者對證券的內在價值沒有科學的分析方法,股票價格往往和企業的實際價值沒有任何的關係,股市完全是一個投機者坐莊和投機的場所,股票也完全是投機家投機的工具。格雷厄姆提出了許多嶄新的概念,比如現金流、公司運營資本等,這些概念現在已經成為了現代金融學最基本的常識。他也創立了一整套完整的分析方法和投資手段,例如強調無形資產和核心技術對公司的重要意義,發明了現金流量折現法的公司估值方法,這些方法今天已經成為全世界所有的基金經理必須掌握的基本方法。格雷厄姆使用自己發明的分析方法賺了很多錢,名聲大噪,人們接踵而來,向他學習投資,其中就有後來成為投資大師的巴菲特。格雷厄姆還著書立說,藉此在更廣泛的範圍傳播他的投資理念,他的分析方法和投資理念逐步成為了現代金融分析方法的主流和標準。 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戰後經濟繁榮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浩劫,但卻極大地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展,幫助美國結束了「大蕭條」。二戰期間,美國經濟增長125%,到1945年,美國的失業人口僅為70萬,只有1940年的10%。而從資本市場的角度看,整個二戰期間,美國股市一直在上漲,道-瓊斯指數從130點增長到210點。 戰時的軍事工業抑制了民用工業的發展,也引發了戰後經濟的迅速繁榮。到1960年代,美國股市的規模越來越龐大,任何一個人或是機構都很難再坐莊,因為坐莊的成本太高,於是庄股從美國股市消失了。在這一時期,一個重要的事件是美國共同基金(也就是機構投資者)的起飛。基金起源於英國,早期英國和美國的基金都是封閉式基金,最早的開放式基金是美國波士頓的馬薩諸塞金投資信託基金(該基金成立時只有5萬美元的資產,在第一年結束時資產膨脹至39.4萬美元,目前其資產已經超過10億美元)。 在1970年代以前,基金的發展非常平淡,此後,基金業開始起飛,進入1990年代,共同基金每年增長25%,很難有一個行業能在這麼長時間內一直保持如此持續的高速增長。到2004年底,美國共同基金規模為8.1萬億美元,佔全球共同基金規模的半壁江山。 美國共同基金之所以在此時興起,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美國在1930年代通過了一系列的證券業法律,奠定了比較嚴格的基金監管的法律框架;另一方面的原因是,二戰後經濟平穩高速發展,居民的財富積累到了一定程度,帶來了巨大的投資理財需求。機構投資者的興起對資本市場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機構投資者的投資行為較散戶更加專業,使市場漸趨理性,並對上市公司形成一種強有力的監督。機構投資者的出現使得投資成為一種產業,實現了規模效應,相對於中小投資者來說,機構投資者更有能力對上市公司進行實地考察,這大大地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和市場的有效性。
1970年代以後,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滯脹」現象,與此同時,在資本市場的推動下,出現了一輪高科技浪潮,一大批科技含量極高的企業陸續在資本市場上市融資,這些企業包括Apple、Intel等,小型機、個人電腦、半導體工業、網路、生物技術等高科技行業開始湧現。 在1970年代後的幾十年,在世界範圍內,幾乎所有的高科技產業都是在美國興起的,經濟學家們不禁要問:這是為什麼?事實證明,資本市場和科技進步高度有效的結合,營造出一個強大的創新機制,這個機制是美國經濟和科技產業始終保持領先地位的根本原因。它創造出了「矽谷」這樣的神話;它不斷地發現和推動一輪又一輪的高科技浪潮,給美國經濟帶來了革命性的深刻變化,實現了美國從傳統經濟向新經濟的轉型,並使其在全球範圍內至今仍然保持領先地位。 在高科技產業的帶領下,美國資本市場迎來了咆哮的九十年代。道-瓊斯工業指數從1990年2000多點起步,持續上漲到2000年的12000點左右,市值上漲接近六倍,而美國資本市場牢牢佔據了世界第一的地位,市值佔全球市值的一半以上。雖然九十年代的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例如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引發的股市危機,1998年長期資本資產管理公司破產引發的股市危機,以及2000年中期互聯網泡沫引發的股市調整,等等,但總的來說,90年代的美國股市可以說進入了一日千里的發展時代。 進入新世紀之後,美國的資本市場也遇到了一些新的危機。「9·11事件」對美國民眾的心理形成了極大的打擊,而安然、世通和安達信醜聞的出現,說明了即使在一個嚴格監管、運作良好的市場上,也會出現監管漏洞,或許這一點對市場投資者信心的打擊更為嚴重。 儘管美國的資本市場在新世紀遭受了這些負面的衝擊,但是其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套內生的機制開始發揮作用。例如,在股市危機出現的時候,美聯儲大幅投放貨幣對市場形成支持;美國證監會在安然事件出現後迅速出台了《薩班尼斯-奧克利法案》,加強了監管力度,等等。因此,市場仍然保持了穩定發展的態勢,在進入新的千年之後,美國道-瓊斯指數基本上維持在1萬點左右 ——《華爾街的起源與發展》
一文頂千言。
有了華爾街然後國家被金融資本把持么?不可能的,共產黨是不會為了利潤出售絞死自己的絞索的。
可能需要解釋一下:
1.資本家會出售絞死自己的絞索,這種事情每天都在發生,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國主導的全球化。全球化說白了就是把工廠轉移到國外,剝削更便宜的勞動力,攫取更大的利潤,導致本國資本家越來越富,工人失業越來越窮。國家撕裂,兩極分化。這才有了16年美國大選,希拉里代表的金融資本,和特朗普代表的產業資本的互懟。全球化,就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絞索,而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資本家們又爭先恐後的去出售這個絞索。
2.來美國了才知道,國內的政治課本教的可都是屠龍術。美國的基礎教育可沒有強制性的政治課,反倒是各種打著自由民主旗號的奴化教育和被資本操縱的媒體的宣傳洗腦。交給人民屠龍術的政黨可是非常害怕人民的,因為思想的種子種下去了,如果國家治理得不好,就會發芽。而美國人民現在都還沒搞明白,社會撕裂不是左和右的問題,也不是種族問題,而是華爾街的問題,而是資本主義的問題。
3.中國還是官大於商,政治大於經濟,儘管經濟無比重要,政治還是始終擺在第一位的。不聽話不服從的商人的下場,看看王健林的境遇就知道了,想向海外轉移資產,很快就被拉下首富的位置。
4.這幾年轟轟烈烈的反腐的本質是什麼,就是清理既得利益集團,就是為了防止國家被利益集團操縱。就是為了防止「華爾街」的形成啊。
所以,中國出現「華爾街」不太可能,起碼這種政治體制下是不太可能的。
永遠不可能有。
花街的核心玩法是 高流動性。
大陸不可能給任何其他機構提供高流動性。高流動性意味著鋒利的鐮刀,割韭菜。大陸只能走相對共同富裕的道理,對大部分人來說,以低流動性固定住主要資產(主要是房地產和股票),緩慢堅定提高資產估值。
當然,我不知道為什麼你們這麼對花街有興趣,真要出現類似花街的情況,你們只會比現在更窮...
見到花街膝蓋就軟了要跪,這是什麼態度蛤...很難想像一個不準做空,有圍牆,外匯管制的華爾街
其實就2個問題解決了就行:
1. 完善且有效的法律體系,商業運行的根本,金融體系是完全依託於法律體系的。有效運行這件事,現在看來暫時只有民主制度下比較容易實現,不會太多人為干預。2. 減少金融管制,加強監管機構能力,挖各種退休大牛和詔安大莊家。主要靠法律法規管理,嚴懲不貸。監管政策保持長期一致性。其他都不是問題,都可以有變通的辦法。不可能有,也希望不會有
大前提是換成common law
華爾街毀了美國,哪天天朝末路了,就可以開啟金融吃人不吐骨頭模式了,這個時間,我估計至少也要八九十年後吧,反正在座絕大多數人是沒希望看到了
都說了那麼多廢話。一句話,什麼時候民企坐大,國企基本消失,政府和政客都關在法律的籠子里,由公務員階層機器人一般的運轉政府日常,資本國際上自由流動,划出一塊自由轄區,那個時候我們就有華爾街的影子了。
2025年
2040年?
相同功能的不是有中x海,只是中特帝沒能力吸引世界範圍內的人才罷了
金融業天然地對自由的渴望,必然要求法律體系的配合,什麼時候實現法制的獨立公正靈活,什麼時候就會產生中國的華爾街。
簡單地講,就是要實現
「法無禁止不為過」
「法無規定都能做」
就可以了
提供一個番外小訣竅
其實,政府弱一點也可以,嘿嘿什麼時候資金可以明著影響政治, 華爾街就出來了。
從目前來說看不到希望,希望有生之年可以見到。
吸引全世界的腦袋為中國所用——用來幹嘛?騙錢嗎?像貝爾斯登一樣把一堆次級債打包賣給老百姓?還是像麥道夫一樣玩拆東牆補西牆?華爾街從來是為1%的美國人掙錢的,又不是為發展美國經濟造福美國人民的,這點你看美國人自己看得多清楚,你看那些佔領華爾街的老美。
要想清楚華爾街這種東西有沒有好處 華爾街是美國金融體制發展的結果 我國金融發展的思路和美國都不一樣 我國的特點是力避金融業膨脹 始終將金融業定位在為實體經濟服務的角色 我認為這一定位才是真正抓住了本質 而現狀是我國已經出現金融業的產能過剩及服務實體經濟不到位的問題了 監管方也意識到這種問題 於是一方面不斷開會強調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思路 另一方面對金融創新的態度一直非常謹慎有沒有華爾街不重要 讓需要錢的優質企業拿到錢 才重要
換句話說 如果我們想要一個華爾街 就要全方位學習模仿美國金融制度 那可是國家之大不幸推薦閱讀:
※2015年9月7日的股市會是怎樣的走勢?
※請問怎麼看待2016年中國人類發展指數(HDI)與蒙古國並列,低於斯里蘭卡、古巴、烏克蘭等國?
※如何看待2015年的中國經濟形勢 請分析2016年中國經濟走勢?
※中國GDP還能超過美國嗎?
※中國製造業在未來還有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