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否成才取決於父母?

有的家長經常問我這樣的問題:美國教育與中國教育的區別是什麼?如何改革中國教育?中美教育區別可能很多,但許多家長都忽視了中國教育的一個重要問題:家庭教育缺失。


首先,成才的標準是什麼。

大範圍的說,在我球,有知識有智慧的人受人尊敬。

那麼一個好的家庭和好的家長是很重要的。

如果中國夢一點,有錢有權有地位。

那家長能起到的作用比較兩極分化,主要還是看個人意願和家庭資源。


如果假設進入好學校就有較大機會成才的話,那麼確實大部分情況下,孩子是否能進好學校是與家長有關的。

因為,能被好學校錄取的孩子,需要在各方面都超越當前學校的教學水平,從而滿足想要報考的學校的標準,校內的老師是不可能提供針對性的輔導的。即使是以因材施教為賣點的私立學校,一個班只有15個孩子,也還是做不到。

讓我來告訴你們,英國的家長們為孩子進入頂級名校需要做些什麼吧,以下只介紹七年級和九年級報名和考試的基礎準備:

-- 研究報考學校的報名規則,考試範圍,錄取要求和往年考卷

-- 尋找針對性的私教或輔導班,課外帶孩子去補習(一般小學生數學和英語是必補的,數學要至少往前學兩年,本國人也要補英語,好的學校的英語考試涉及的辭彙量遠遠超出正常同齡兒童掌握的量)

-- 購買輔導書和考試題,在家裡督促孩子練習,閱卷,督促訂正(一般是準備三套一樣的,一遍一遍做,提高準確度)

-- 找出孩子至少一個特長,加強特長提升,參加比賽,準備展示特長的履歷(常見的是樂器考級,美術比賽,體育比賽,數學競賽)

-- 面試模擬練習(找校長、資深的私教,反覆模擬)

-- 帶孩子參觀學校,參加學校的體驗日

-- 對產生倦怠心逆反心的孩子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繩之於法

這些工作的落實執行,持續時間短則三個月,長則一兩年。

由於報考人數眾多,通常報名在入學前2-3年就截止,考試時間在入學前1-2年。考試通常兩輪,有的學校三輪,即使最後拿到了offer,還要繼續準備考獎學金。又由於錄取標準每校不同,每年不同,通常一個孩子會報考至少3所學校,報考7、8所學校的也非常常見,光報名費就上千鎊。拿到offer後學校為了留住生源,通常要求在一個期限內支付不可退回的定金,金額一般幾千鎊,如果孩子拿到了幾個offer,或者有的學校拿到了offer而有的學校還沒開始考試,那又是一番大大的糾結。

如果報考grammar school,競爭更慘烈。

沒有家長,十歲的孩子能自己搞定這些?又有多少家長吃得消搞定這些?我們就不提學費的事了。

----


謝謝邀請。等飯時間答一發。手機碼字,忽略錯別字。

如果成才的標準是「中國夢那種」。如果個體的性格以及思維方式由父母一手製造。如果性格和思維方式決定命運。那麼,題主的這個邏輯是對的。這邏輯展開說就是:原生家庭本身已經決定了一個人50%的命運。剩下的50%靠自己,而,「自己」又是由父母一手製造的。

需要強調的是,這是人性,全球通用。中國因為國情原因,中槍的孩子多一些。

所以,父母不應該讓孩子一個人承擔「不成才」的責任。不管這個「才」的標準是什麼。此處,還有一點需要強調,有幸遇到好父母的孩子,「當你試圖評價他人時,首先想想不是每個人都有你那麼優越的條件」。

中國人一直在追問,到底是性本惡?還是性本善?(如果我們假設這個「性」是指性格,惡指不好的習慣,善指很多優點天賦。)

答案是:在於你的父母。

研究資料證明,六個月以後的胎兒已經開始具有她自己的情緒生活。她的母親在這個時候已經開始影響她。

湯馬士凡在其所著的《准父母胎教經典》一書中, 強調了有關胎兒生活的摘要:

1胎兒已經會聽,也有自己的體驗。她在媽媽的子宮中已經開始原始的學習和感覺。

2重要的是母親的態度。母親長期性的焦慮和猶疑,會在胎兒的人格上留下深深的刻痕。同樣地,母親很快樂很開心,有愛有期待,也有助於孩子情緒的健康發展。

3胎兒在媽媽的子宮中所感覺和認知的事物逐漸形成對自己的態度及期望,這些期望的來源得自她母親給予TA的信息。

4爸爸的態度也有重要影響。丈夫對於妻子的感覺(態度), 是決定懷孕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生而為人不容易, 一個人生命,還是胎兒的時候,即由父母開始塑造。 一個人的困境,從嬰兒期就已經開始了。一個生命在年幼時,父母對TA的感覺即是日後TA對自己的觀感。家是一個系統,孩子所有的選擇是被動的。只能被系統左右。

我們來看看幾個延伸問題:

1:如果家是一個系統,那這個家庭系統的核心是什麼?是錢嗎?不是。是出身嗎?不是。那是什麼?

答:是父母的婚姻。

----父母各自的狀況,以及兩人之間的關係形成了一個家庭的基礎。不健康的家庭,肯定來自不健全的婚姻,而不健全的婚姻是由兩個受內心空虛所驅策的人建築起來的。

2:什麼是健全的家庭關係?

答:父母婚姻關係良好,孩子才有機會苗壯成長。每個孩子在小時候,在追求完美、自我實現、學習技巧、自我成長等自由表現時,都擁有很大的空間。如果後來沒有了,問問TA們的父母。

我現在想表達的是:

在健全家庭中的父母所擁有的是一份自我約束的愛,他們既愛自己,又能夠自律,因此他們是能將自我管理好的成人。他們用「身教」來教導孩子。

管理孩子的方法是:「示範自我管理的能力」。

而不是:罵。

或者指責:你不能成為XXX,是因為你笨。

而,一個小孩子在無法得到社會、父母、學校、老師們認同感或安全感時,就會朝錯誤的方向上採取錯誤的行為策略,然後,父母看到「錯」,就往死里「打」。開始一惡性循環。

哎呀,這個問題好像在說「成才」的,我跑題了。

當一個人對社會生活越來越不能適應,TA對社會失去信賴和安全感,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去看看TA的童年,肯定能找到答案。


謝邀,兒女是否成才大部分都取決於家庭和父母,因為絕大部分社會地位高的人都來自收入水平較高的家庭,他們的父母通常受過高等教育。曾經還有人去名校做過調查,大部分名校學生的父母都受過高等教育,有著體面的工作。

所以將來當孩子們無法成才時,盡量應該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別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也切勿隨意打罵小孩。


謝邀,我覺得孩子的成才完全取決於所生長的環境,這裡的環境包括家庭的小環境,學校的中環境,和社會的大環境。其中家庭小環境最重要,因為孩子花最多的時間在家庭里。養孩子很像種樹,每個孩子像一個樹種,除非有先天缺陷或先天的優勢(天才),絕大部分的孩子都資質差不多。人和人之間的差別取決於所在的環境。適合生長的環境可以孕育出參天大樹。不適合的土地就只能長出矮小的灌木荊棘。當然種樹比養孩子簡單多了,無非是陽光,土壤,水分。適合孩子成才的環境是什麼?誰能說清楚。

最後父母可以分三種:

想教孩子,但不會教,容易弄巧成拙,孩子大多難成才。

不想教,也不會教,算是散養孩子,孩子自由生長,大多一般,也有機緣巧合的,遇到可以代替父母的人來引路,也可以成才,

想教孩子,並且會教,孩子成才大多可以成才。


首先講一下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 有數據研究顯示有41.2%的孩子存在心理疾病,並且這一數字在不斷的變化;另有數據顯示離異家庭的青少年犯罪率更是高達40%以上,可見一個家庭的幸福與教育首先會影響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長。缺乏關注與過度溺愛都會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心理影響,敢問一個心理素質,人格品質都不完善的人是你們眼中的有才之人嗎?

所以在我看來孩子能否成才的主觀因素是家庭,孩子的受教育方式與生長環境取決於家庭,這些又是一個孩子能否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有人說孩子性格 ,個性等問題 ,難道說這些不都是從小根據家庭教育生活環境所形成的嗎?說個身邊的例子吧 ,我的一個朋友,剛認識時是在初中,他是轉校生,剛到班上第一次考試就名列前茅被列為重點培養的學生。父親是當地管理供電局的,可以說家庭條件環境都還是不錯。轉折就在他轉校來不到一年的時間,他爸爸由於在外面小三,影響太大因此丟掉工作,母親也去世了,可以說是家道中落!本成績好好的他就在那一學期突然每天上網打球,每天渾渾噩噩的過,成績一落千丈。一直到後來沒考上重點高中,後面的日子也就與之前無異!在我看來這件事給他帶來的影響實在太大,十多歲的時候承受著各種心理,生活,家庭各方面的變卦。父親因此消沉對他也是不聞不問雖然總有愧於他但無奈不知道怎麼面對,在我們面前他從來也只跟他爺爺奶奶親近。認識他多年,親眼看到他從一個活潑陽光的少年變成一個內向自卑的青年。

上面說的是一個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其實也能看出來已經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孩子在成才路上被絆腳石絆倒一蹶不振的情況了。不可否認的是一個成功人士所教育出來的還在會明顯有著優秀本能,因為他們或有著良好的生活條件或有著優越的教育背景,他們所有優秀的地方和教育方式都引導著孩子向好的方向成長。肯定會有很多人說窮人孩子早當家或者艱苦條件鑄造人才,不可否認確實很多成功成才的人都是出身家境平凡的家庭。但就這種比例來說其實非常的低,只是我們通常習慣將這些教育,家庭環境差卻靠自身拼搏奮鬥成功的人做為正面教材來宣揚。

再來說說客觀因素吧,這種因素肯定是有很多種的 。先天靠父母,後天考自己,當孩子自己開始有判斷和選擇能力的時候其實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才會逐漸變小,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說成才於否開始因為自己和身邊的人環境(這裡環境多指社會情況,身邊人物)產生聯繫!簡單舉個例子,記得初中的時候已經開始住校了,那個時候基本一周才回家一次,大多數情況都是在學校,那個時候網吧已經開始流行,很多同學都是有空就跑去網吧 ,不難發現那個時候經不住誘惑很多聽話的同學也被影響被朋友帶去整天上網導致學習下降(可能很多人會說成才不一定是學習成績好,但在讀書的時候家長對於孩子成才的定義應該都是在成績好上面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致也能解釋環境對孩子的影響了(當然我覺得就算成年有人也難避免這種情況!)自己對自己的控制能力 ,心理素質以及對於一些事情的決心開始決定你能否做好一件事!

說這麼多我總結一下,其實孩子成才與否不能說取決於父母 ,其中可能80%跟家庭和教育有關,另外的20%自己和其它因素了!也有很多從小就不聽話甚至不起眼的人,在後面通過自己努力去的成就的人啊 。孩子是否成才靠父母 ,人是否成才那還得靠自己!


《少有人走的路》把這個問題講的很清楚


我覺得其實只需要父母三觀正,保證子女擁有健康的心智,其他的就主要靠孩子自己了


有很大一部分是父母可以影響的。

孩子在幼兒時期大腦被開發的程度主要是靠父母來引導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圍,興趣培養都很重要。但並不是全部的決定因素,孩子個人的心理也很重要。

僅個人看法


是的。

原因是因為,中國的家庭教育從來不缺失,甚至是過多了。

嚴格來說,中國的家庭教育觀是一種粗製濫造地向子女複製自己全部思想的一種洗腦行徑。

一個人是否成功50%取決於自己(我方),50%取決於環境(他方),尤其是充滿道德綁架、且法制不健全的社會,這個概率將會向「社會正義」偏態,而不管這個「正義」是「邪惡」還是真正的「正義」。

宏觀上而言:

表達【自己】的我方,屬於家庭一側,他方代表社會因素與環境。

微觀上而言:

表達【自己】的我方,又需要劃分成,子女(當事人)與父母。

即,一個孩子是否成功,他個人最多只佔有25%的責任,剩餘的75%屬於外部因素。而父母的職責則是外部因素與內部因素中的過渡部分。既屬於內部、又屬於外部。

簡單地舉個例子,父母就像一家公司的門衛,門衛監守自盜、內通外敵,如何防範?

答案是無法防範,因為父母在中國式教育上已經被貼上了【貼下無不是的父母】的標籤。即【天下無賊】,也就是說可以「無限侵權」,具有「至高權力」。

這種環境下,由孩子個人所掌管的25%會被削減多少呢?

同時,人又具有自我最了解性和自我不了解性,即一個人能否在自然態下成功發掘自己可能性的機率大約是50%,這個等式是通過假設時間趨向無限接近完整生命流程構成的。

也就是說,孩子的成功率會是12.5%。

這時,父母的侵略行為會導致這12.5%產生±12.5%的效果。

即,當父母糟糕(父母比孩子「蠢」)時,孩子的成功率將無限趨向於0%。

這個「蠢」字,不單純是解智商高低的問題,也包含眼光(伯樂)的問題。

最後,人性中具有趨利避害的特徵,這種特徵會使人不自覺的發起「心理防線」避免「自我毀滅」,即自己覺得自己是否成才,或者是否對現階段感到滿意。

這種心理會導致±12.5%不被侵略行為影響下,向零靠攏時不會構成「埋怨」等不良情緒。

也就是說,孩子是否成才取決於父母=50%+25%+(12.5%±12.5%),即[87.5%,100%]取決於父母。

當然,這種假設的式子是很粗糙的!前面的50%由很多未知數構成,但間接上與父母的選擇有關,所以累計進去。但也簡要解釋一下:

50%是外部社會保障,即衣食住行和不良信息過濾。25%是內部社會保障,即三觀端正的父母,(12.5%±12.5%)是教育成果,即教育正確性(是伯樂還是農民)。

所以,一般可以認為「成也父母,敗也父母」。看上面的回復,總感覺有些人在論勞苦功高時,搬出父母對孩子付出了這麼多-&>[87.5%,100%],一旦孩子不成才,就搬出[0%,12.5%]孩子自己不爭氣的言論,總讓人感覺是在「輸打贏要」。完全忽視成才的核心因子【12.5%±12.5%】會受到父母的多大影響,而且其本身成功率又是多麼的渺小。


那都是人類祖先的錯,從他們出現就一發不可收拾。哪怕你強行植入自己選擇的思維模式,那也不是你的獨立意志,那是氨基酸~


自己不努力、還拿父母當借口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推薦閱讀:

幼兒教育到底是教育什麼??
留守兒童是種怎樣的體驗?
離婚後單親爸爸帶兩個女兒一個八歲一個四歲,以後自己過還是在娶?對孩子有什麼影響?怎麼能不委屈孩子。?
如何培養6歲孩子的專註力並培養其學習興趣?
古詩詞對現代人有什麼意義?

TAG:家庭 | 兒童教育 | 家庭教育 | 家庭關係 | 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