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日本越來越多使用片假名來翻譯中國人名的現象?

看日本的某些綜藝和體育比賽有感。

過去日本在涉及到中國人名字的時候,字幕一般還是寫出漢字,然後依據日語漢字的音讀用平假名在漢字之上進行注音。但最近發現字幕使用片假名來表示中國人姓名的情況變多,而且也不用漢字的音讀進行注音了,而是更靠近漢字在漢語中的讀音。

例如一個姓「王」的中國人,過去字幕里會寫「王」,然後讀おう。

而現在字幕一般寫的是ワン,讀音也更像wang了。

這是什麼原因呢?大家對這種現象又是怎麼看待的呢?


謝邀

題主所說的現象叫「原音読み」即以拼讀原音的方式來表示人名。而原來的以漢字配日文發音的方式叫做「漢字表記?日本語読み」

實際上,由於中日兩國均屬於漢字圈,從古代開始,日本一直使用日本語読み來讀中國人名。比如三國中的各種武將。

在1972年9月,中日恢復外交關係的談判中,周總理和田中首相就兩國高層人名發音一事,達成了使用發言國發音(中國方發言時均讀中文發音,日本發言時均讀日語發音)的共識。所以這之後,中國人名在日本採取的仍然是「漢字表記?日本語読み」。

但是,隨著時代變化,兩國交流加深,這種發音已經無法很好的滿足生活需要,簡單的說,我叫「JIALIN」,日文發音按拼音卻是「KALIN」 容易造成誤解。再比如,上海修了個虹橋機場,而按日本語読み的話會變成「こうきょうくうこう」類似於「公共空港」,搞得中國人也聽不懂,日本人也聽不懂。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的主要媒體和外務省發起了一些座談,商定逐漸將中國人名地名以原音読み來標記。所以就有了現在的方式(這種方式還沒有最後確定,所以現在只是媒體這麼標記,實際生活中叫法比較亂)。對於懂日語的人,通過個人溝通,請對方稱呼自己的日本語読み也是可以的。這種改變也是這幾年才開始的,具體會否完全施行,還得看一下今後的發展。

順便說一下,韓國和朝鮮採用的都是原音読み。將中國人名也調整為原音読み,也使得日本對漢字圈人名的讀法做到了統一,對日本也未必是個壞事。

但是我個人一定是希望被使用日本語読み的,因為實際上原音読み也不等於中文読み。還更難聽了。

參考資料

「ú』?『?e‰???A「c』?E?ü‰?』k「c』??p‰h??『??a』?『?e

http://www.nhk.or.jp/bunken/summary/kotoba/yougo/pdf/037.pdf


リカちゃん


謝邀。

其實沒有很複雜的理由。

很多國際比賽等中國人的名字也是以羅馬字母出現的。

要轉換成漢字,必須要確認原來的字是怎麼寫的。

寫成片假名的話,根據羅馬字的讀音翻譯就可以了。

既省時間又不會出錯。

再說現在好多中國人的名字使用的漢字,日語裡面沒有或不是常用漢字,給字幕製作添加了難度。所以乾脆選用片假名。

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名字會出現在日本的媒體上,從節約時間角度考慮用片假名和音讀效率比較高。


不妨換位思考下,在中國同樣也有只用日本人名的羅馬字(拉丁字母)而非漢字來使用(雖然這場演唱會我不打算去看):


正常。另外這個跟本人有關 比如しゅう?きんぺい/シージンピン 的標記都有

另外絕大多數情況下漢字有都會寫的 不寫漢字的情況不多 另外 藝人 有藝名 英文名的是例外

比如說韓國還強烈要求日語譯名的名字全部用音譯 而不是漢字名的日語讀音


織田信長??歐代·諾布納卡

明智光秀??阿傑奇·米茲席代

徳川家康??托庫嘉瓦·耶亞斯


如果我說「卡加米內?琳」或者「卡加米內?倫」,大家會知道是哪個人物呢。?

無非就是音節太少,同音太多(而且有些地名會與常用的漢字詞同音。),引發了歧義。


很單純的理由:

①有些漢字是他們沒有的,或者是基本不使用的,寫了沒人認識。甚至很多年輕人根本不會寫。

②以前他們用日本漢字發音讀中國名字的漢字,很混亂。現在偏向於用更接近中國發音的方法讀中國名字。


別的不發表看法,就題主舉的這個例子,現在國內日文教材不都寫得ワンさん嗎,翻譯叫小王,這些書大部分都是中國人自己編的吧


因為出台了新的法律。

外國人的人名一律音譯。

近兩年來日留學的小夥伴都會發現,國民健康保險證(相當於身份證),上面的會有你的日文名。

〖王〗不是おう而是ワン。〖張〗不是ちょう而是ジャン,附帶一下〖蔣〗不是しょう也是ジャン。〖楊〗不是よう而是ヤン。〖康〗不是こう而是カン。

也有差別不大的〖李〗從り變成了リー。變成長音。

貌似還有不變的,比如〖劉〗,依舊是リュウ。

因為中文日文發音都一樣吧,233333。

就跟史密斯是スミス一樣。習慣了就好,在日本要把自己當歪果仁。

雖然有些字的讀音也會有誤解。

但是像紅、高、康、浩、孝、孔、香……你聽到到之後就不會那麼迷了。

——————————————————————更新一下

就如你看到的一樣,這個名字是音譯的。

這是入國管理局規定的新法律,日本人老師告訴我的,具體是哪一條,我也不知道。

有興趣的可以去雅虎日本上看看。知乎又不是懶人的百度。

至於新聞界的、政治體育的,比如樓上說到的習近平和劉翔會有兩個讀音。因為新法律出台之前只有音讀,現在又更新了音譯的讀法。但是舊的讀法會有歷史遺留。

像毛澤東,只有音讀的讀法,是因為毛爺爺那時候還沒有這條法律。

以上。


はまぐりはまぐり


日本人搞的這個啊...イケサイテ!


其實這是日本的傳統,而且有固定做法的。題主舉的例子就是演藝界和運動員,事實上中國人名而用片假名(中文發音)的,幾乎只有這兩個領域。政治家、作家啥的,百分之百都是按日語漢字的音讀來記。張藝謀鞏俐章子怡都是音譯,港台藝人也是如此,而且多用他們的英語名字,所以中國人有時候反倒看見名字不知道是誰。這麼做是何時開始的不太清楚,不過印象中梅蘭芳就是這麼做了


一種噁心感油然而生......用片假名拼歐美名字,正常。人家本身也不用漢字。

用片假名拼韓國人名字,也正常,人家現在除了登記戶口和進墳地,也用不上自己的漢字名字了。

問題是中日之間有自己的通用漢字啊!

這不是捨近求遠么!

中國人要是把織田信長翻譯成「歐達.諾布納加」,誰知道這特么是誰啊!


正常,為了方便統一管理。

外國人的名字統一以片假名標註,方便區分本國人和外國人。

類似的,本人所在的銀行(四大行之一)統一要求對外國客戶以護照上的拉丁字母作為客戶名稱,所以很多日本客戶以前錄入的漢字姓名均為不合規名稱,產生一些業務上的問題(例如在某些系統中證件為護照的客戶名稱只能是大寫拉丁字母),所以現在日本客戶新開戶時只能以護照上的羅馬字名稱為準。

例如「高坂穗乃果」

以前會存在「高坂 穗乃果」、「穗乃果 高坂」、「KOSAKA HONOKA」和「HONOKA KOSAKA」的不同情況

現在統一改為使用「HONOKA KOSAKA」


從方言愛好者的角度來說當然還是喜歡音讀不喜歡音譯的,因為音讀相當於用符合方言規律的發音來讀新詞,而音譯就相當於直接普化了,日語漢字音讀也可以認為是一種漢語方言嘛~~


補充一下另一種情況,即對名人時會用的稱呼。

舉個栗子:

劉翔沒出名前,日媒報道賽事時用的是りゅうしょう,後來飛人一舉轟動世界,日媒及日本社會談及劉翔均已リュウシャン來稱呼。


很正常吧,一個漢字在日語里有n多種讀法,日本人看了你的名字他還是不知道怎麼讀,讀錯了你不高興,日本人也不好意思,還不如直接用片假名來得簡單。。


很多漢字在日語裡面是沒有的,甚至有了但是一般人也不認識,所以會選擇用片假名吧。比如我名字里的蕊,明明日語裡面有,也是同樣的花蕊的意思,但是目前認識的日本人(在中國認識的十幾個日本人,去日本三個月期間認識的日本人)中,竟然沒有一個人認識這個字。我告訴他們日語里有這個字,包括音讀和訓讀,他們表示沒有見過這個字,說這個字好難寫。

所以可能節目中採取片假名的方式,是為了方便?


上面的回答裡面有的已經提到了法律層面的要求。

我來說說自己在中國和日本人打交道過程中的感受吧。在中國工作的日本人一開始在稱呼中國人的姓名的時候,一般使用該姓名的音譯,比如王讀作おう,張讀作ちょう,這種對於會日語的中國人來說,能夠聽懂所指,但是對於不會日語的中國人來講,對方說到自己也不會馬上反應過來。所以時間長了,日本人傾向對於不會說日語的中國人用中文發音來稱呼,王先生(ワンさん)、張先生(ザンさん)等等。

對於雙方來說,更利於溝通,何樂而不為呢。


如果用漢字寫,標註假名音行不行呢?畢竟漢字是表意的,假名寫出來一點都不帥氣了,讀音也莫名其妙的。。。


個人感覺年輕人對漢字不敏感也是原因之一吧,提讀音的話畢竟出了漢字圈也可以聊,只提漢字的話,漢字圈內可能也沒法說清楚


推薦閱讀:

在早稻田大學就讀是怎樣的體驗?
如何看待否定南京大屠殺的言論?
日語中那麼多片假名表示的外來詞,會不會讓日本人覺得自己的語言「不幹凈」?
為什麼說黃種人不存在?
本科成績不算好,能夠申請出國留學嗎?

TAG:日本 | 日語 | 翻譯 | 日語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