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作為偏旁,為什麼有時會讀作「wei」?

比如洧、鮪、詴。


謝邀,好問題。

「有」作為聲符有時候讀you,有時候讀wei,這個事情的根源要從上古音說起,只追溯到中古音是不夠的。

「有」的上古音目前比較成熟的構擬是Gwuu?,原諒我不打標準的國際音標了,G是小舌濁音,w是圓唇介音,uu是不圓唇的u,?是喉塞。連起來聽,與今天的「鬼」有點像,更接近wei的音。

此後在從上古向中古演變的過程中,以「有」為聲符的字的讀音分化了,一部分演化得更快讀成了you,一部分演化得更慢讀作wei. 另一條可能的路徑是Gwuu? --&>jwuu --&>jui,然後一部分jui脫落了最後的i讀作接近「有」的音,一部分jui脫落了開頭的j(不是漢語拼音的j,而是國際音標的j,相當於拼音的y)讀作接近「偉」的音。

這種輔音存在感較弱的音,一直以來就比較容易出現音變。另一套與「you-wei」類似的多音字和形聲關係是「yu-wei",列出如下:

尉,wei上尉/yu尉遲,(另外熨有yu的讀音)

蔚,wei蔚藍/yu姓蔚

隗,wei/yu,姓氏異讀

於,yu ---圩 wei

還有」yi-wei"的多音字關係,常見的有:

尾,wei/yi

遺,yi/wei

出現這種現象的一個常見條件是(上古音中)必須要有w或者u在中間,這樣iu--&>ui的來回變就有了可能。


謝邀。

上古同韻部的字後來向不同方向分化,是個很正常的現象。

原來讀法應該是一樣的,只是後來變了。

有,又,右等,上古聲母大概和匣一樣,韻母大概和之一樣,所謂匣紐之部。

當然,這裡的匣和之和現在讀音不同,而且差別比較大。

洧,鮪上古也都是匣紐之部。

有,中古聲母變為喻紐,是所謂喻紐三等字。在研究上古漢語向中古演變中曾經有個著名的結論,叫做喻三歸匣,就是部分中古的喻紐三等字上古都是匣紐。

為什麼會這麼變呢?現在一些研究顯示大概是受到韻母變化的影響。

韻母方面,有變為宥韻,洧鮪變為旨韻,一般認為,這些可能是受到方言影響。


之前的答案…上古音新三家會哭死的。

斯塔羅斯京 (1989):「有」"*w??"「鮪」"*wr??"(斯塔羅斯京沒有使用IPA)

白一平 (1992):「有」/*wj??/「鮪」/*wrj??/

鄭張 (2000):「有」/*????/「鮪」/*??r??/

白一平-沙加爾 (2014):「有」/*????/「鮪」/*??r??/(待核實)

簡而言之就是,都是 /r/ 的錯。

其實還有很多例子,比如「九/軌」「否/丕」。


這些字里有都是亦聲。即既表意又表音。

其實有很多都是這樣,在我們現在讀起來,亦聲字的發音與字的發音不相干。

這裡涉及到古今音變遷的問題,需要工具書。

同題主一起敲碗等讀音話題的大神。


推薦閱讀:

有哪些地名乍一眼看上去很容易讀錯?
「貓」字怎麼演變成讀 māo 的?
有哪些標點符號、排版格式的應用是人們常弄錯的?
「你死了這條心吧」中,「心」的量詞為什麼要用「條」?
「消耗」的「耗」為何讀hào,而不讀如「毛」?

TAG:漢語 | 漢字讀音 | 音韻 | 古音 | 語言演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