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戰和阿富汗戰爭帶給美軍哪些戰術和戰略層面的變化?
無人機的大量應用,部隊的再重裝化不知道算不算
來回答一發,參加過阿富汗反恐戰爭,先說戰略上吧,畢竟是一場局部戰爭(現在淪為打地鼠了..)周圍的朋友圈中,各種mos的在阿富汗部署的大約有30%吧,其餘大部分都是本土或者德國,美國並沒有把太多的重心放在這場局部戰爭中,(起碼army是這樣)加上連年消減ISAF中美國軍人的數量,大概是想從中抽身吧,大部分的重心還在對抗中俄北韓,戰術上,經過了摩加迪沙行動和第二次費盧傑戰役,對於巷戰美軍是得心應手了,對於輕裝甲的改裝,步坦協同,IED干擾反地雷伏擊車等等,基本上都是部署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美軍的必修課了
發張照吧,裡面比較詳細的能看出RF干擾器,格柵裝甲等等,這些都是帶給美軍戰術,裝備上的變化
瀉藥不大懂,瞎扯下吧。我覺得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對美軍戰術沒多大影響。主要就是強化了特種作戰跟治安戰能力。比如cqb訓練。畢竟伊拉克之前已經打過一次了。空襲也玩的多了。地面部隊面對的也不是什麼強力對手。就用一些低技術整合應付現實問題。典型代表就是沒卵用的反地雷伏擊車。
花了巨額軍費。裝備上就得勒緊褲腰帶。
戰略上中東依舊一團糟。還忽視了東亞。先上總結:1979年爆發的阿富汗戰爭給阿富汗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也給蘇聯國內造成了政治、經濟和軍事的多方困擾。其戰爭的結果或多或少的影響了冷戰的最終結局,也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美國此前的中東戰略。美國在阿富汗的戰爭也陷入類似的困境,只有吸取蘇聯的教訓,美國才能保證阿富汗不變成另一個越南。
阿富汗地處山區,土地貧瘠。但因其重要的歷史地位,歷史上招致英國、沙皇俄國等多國的覬覦與介入。按照一貫以來的說法,蘇聯出兵阿富汗是一場侵略戰爭;可是隨著前蘇聯的資料解密和研究深入,阿富汗戰爭一定程度上似乎成為了蘇聯對阿富汗的援助行為。戰爭的性質姑且不論,作為冷戰期間規模空前的一場熱戰,阿富汗戰爭是蘇聯冷戰時期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直接干涉東歐國家以外的第三世界國家內部事務。不義之戰的車輪在九年間反覆碾軋,在給阿富汗製造了深重災難的同時,也使得蘇聯耗費了大量的財產和生命。這場戰爭也成為了蘇東劇變的先兆。如今蘇聯已不復存在,但是三十年前蘇聯採取這一決策的原因,以及這一決策引發的戰爭所釀成的後果,仍值得我們研究和深思。而其對美國中東戰略的影響,在今天的國際熱點問題中仍能覓到蹤影。
冷戰背景下阿富汗戰爭爆發的原因
阿富汗戰爭的爆發不是偶然事件,在冷戰這一全球性政治背景下,這場戰爭應該被當做60年代開始的蘇聯全球性擴張戰略的集中爆發。
從地理因素上來看,阿富汗位於亞洲中西部、伊朗高原東緣。作為內陸國家,它西鄰伊朗,北與蘇聯相連,東南兩方緊貼巴基斯坦,地處歐亞大陸東西交通要衝。這一地理位置決定了其對於蘇聯來說緩衝國的角色,它扼守印度洋出海口和西亞的十字路口,控制中亞樞紐地區。也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蘇聯就開始從政治、經濟各個方面對阿富汗王國進行滲透,將其逐步納入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從1973年起,勃列日涅夫政權更是加強了這種滲透。70年代末的巴基斯坦是親美國的政權;西部的伊朗剛剛進行完霍梅尼革命,親西方的伊朗國王早在同年二月就已經被推翻。控制住阿富汗,就等於在中亞事務上取得較美國來說的主動權。另外,我認為其中還有中國的因素。地圖上顯示,阿富汗因為之前的歷史原因,有一小部分狹長的領土與中國接壤,這就使得阿富汗成為了中國的鄰國。一旦蘇聯控制住了阿富汗,就佔據了除北方外又一個方向進入中國的通道。而在中蘇關係破裂,且兩國關係因為領土爭端交惡的70年代末,這條通道對蘇聯壓制中國是有益的。綜上所述,從地緣政治的角度,控制阿富汗有利於實現蘇聯全球擴張的「偉業」。
從阿富汗國內角度來看,其政權鬥爭及掌權階級在親蘇與親美之間搖擺不定也是最終導致蘇聯出兵的主要原因之一。從1976年起,阿富汗先後經歷了達烏德領導的阿富汗共和國——以塔拉基為首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政權(1978)——以阿明為首阿富汗人民民主黨政權(1979年9月)三個政權。達烏德上台是在蘇聯的幫助下完成的,但他後來試圖擺脫蘇聯統治,引起了蘇聯的不滿;塔拉基政府繼續執行親蘇政策,被蘇聯拉入了「社會主義大家庭」,阿富汗人民民主黨掌權後,表示要以蘇聯為榜樣,建設社會主義,於是立即仿效蘇聯「軍事共產主義」的一套做法。這種貿然進行的「蘇維埃化」無視阿富汗的社會結構、伊斯蘭傳統和民族心理,引發阿富汗社會的巨大反彈,激化了國內矛盾,反政府力量迅速壯大。從1979年3月起,阿政府多次請求蘇聯派軍干預,最初蘇聯政府較為謹慎,只是大幅增加糧食、武器援助,但阿政府仍無力控制局面,在捲入程度不斷加深的情況下,蘇聯最終選擇了出兵阿富汗。
從意識形態角度來說,在冷戰背景下,兩大意識形態集團必然會竭盡全力爭取更多國際加入自己的陣營,雖然塔拉基上台後進行的「蘇維埃」化運動很大程度上背離了蘇聯的路線,但它仍然是社會主義陣營的一員,與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世界是疏離甚至敵對的。而阿明上台後努力與美國修好,希冀與美國實現關係正常化,這在蘇聯看來當然是無法容忍的。阿富汗局勢關乎蘇聯的邊疆安全和穩定。作為鄰國,蘇聯的中亞各族與阿富汗在語言、種族、宗教、文化等方面相近;如果阿富汗的「共產主義」政權被推翻,會影響到中亞的安定。其公然出兵,一方面也是為了鞏固中亞地區的社會主義陣營,使之不要被西方陣營分化、瓦解。
從政府的決策角度來看,蘇聯在勃列日涅夫時期奉行對外擴張戰略,加緊同美國爭奪世界霸權。後來很多俄羅斯輿論譴責說,入侵阿富汗是蘇聯領導人的錯誤決策;但實際上出兵不過是前蘇聯對阿富汗政策和「南下政策」的最終後果。第三次中東戰爭中,蘇聯支持的阿拉伯國家損失慘重,這使蘇聯在阿拉伯國家中的信任度跌至幾近零點,蘇聯經過十幾年苦心經營,在中東地區建立起來的勢力網也幾乎全被撕爛。為了彌補這一損失,蘇聯就極力向阿富汗伸張,以期建立前出波斯灣的新的前進基地。
從國際關係的角度來看,阿富汗局勢影響所有周邊國家。阿富汗「革命」政權曾引起巴基斯坦擔心,「人民民主黨」希望依靠蘇聯向巴基斯坦提出領土要求——因巴基斯坦有大量普什圖族;而蘇聯與巴基斯坦的對手印度存在友好關係。此外,蘇聯在本地區還有一個潛在競爭者:伊朗。如果伊朗向阿富汗等鄰國輸出「革命」,那麼,蘇聯的中亞地區也將受到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影響。此時蘇聯與中國的關係已經破裂,而中美兩國之間的關係日益密切,雙方在很多領域都開始了試探性的合作。蘇聯入侵阿富汗的一個目的就是對抗和威脅中國。從1950年代末中蘇關係惡化,開始了軍事—政治對抗。蘇聯領導人認為,出兵阿富汗可防止中美聯手反蘇。出兵阿富汗也是蘇聯對抗美國的具體步驟。1979年3月,阿富汗國內連續發生叛亂,這些叛亂都有明顯的外國背景。此外,蘇聯決定出兵阿富汗的日期與北約決定在歐洲部署美國中程導彈的日期「巧合」,表明這是蘇聯在阿富汗方向對西方的強硬回應。
綜上所述,阿富汗戰爭的原因有很多,不能單純的歸結於蘇聯領導人的決策不當;也不能簡單地認為這次侵略是普通侵略。蘇聯出兵阿富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完成地緣政治任務,以期增加與西方陣營對抗的砝碼。
阿富汗戰爭的經過及其對蘇聯的影響
1979年12月27日,蘇聯派遣8萬多人的現代化軍隊,大舉侵入阿富汗,佔領了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及其他大城市,處死了阿明。之後,蘇聯扶植卡爾邁勒組成了親蘇政權。1980年1月2日,卡爾麥勒宣稱蘇聯軍隊的做法是應阿富汗政府的請求,不是侵略,履行兩國的友好睦鄰合作條約。
戰爭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蘇軍全面入侵(1979.12~1980.1) ,蘇軍憑藉優勢兵力和現代化武器,以突然襲擊方式大舉入侵阿富汗;第二階段,蘇軍發動全面「掃蕩」和重點「清剿」 (1980.2~1985.12) 蘇軍完成對阿富汗的佔領後,將進攻矛頭指向以反政府武裝為主體的抵抗力量,對抵抗力量游擊隊展開全面「掃蕩」。全面「掃蕩」失敗後,蘇軍改變戰術,在確保主要城市和交通線的同時,集中優勢兵力兵器對游擊隊主要根據地發動重點「清剿」在此期間,蘇聯在國際社會壓力下,被迫於1982年6月同意在聯合國主持下舉行日內瓦間接會談。至1985年底,未能在實質性問題上達成協議;第三階段,雙方戰略相持(1986.1~1989.2) ,1985年戈爾巴喬夫任蘇共總書記後,決定逐步從阿富汗脫身。為實現這一目標,蘇積極推進阿富汗問題的政治解決進程,將戰爭規模保持在較低水平;同時加緊武裝並將"清剿"任務移交給阿政府軍,蘇軍主要負責防守城市和交通線。蘇聯被迫接受1988年4月14日達成的日內瓦協議,並於同年5月15日—1989年2月15日分兩個階段撤出全部軍隊11.5萬人。至此,蘇聯侵阿戰爭結束。
這場戰爭使蘇聯在政治、外交、經濟、軍事上承受巨大壓力。
政治上,蘇聯的體制自70年代的時候就出現了停滯,在勃列日涅夫的「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中,對人民的控制跟斯大林的恐怖時代沒有多少區別。戰場上的失利以及戰爭的創傷引起了蘇聯國內人民的強烈不滿。許多人開始公開討論「這場戰爭何時了」、「蘇聯出兵阿富汗到底對不對」等尖銳的問題。戈爾巴喬夫的上台引發了蘇聯國內對於停止阿富汗戰爭的新一輪希望,但政治途徑尋求和平的道路異常艱辛。阿富汗戰爭,在大多數蘇聯人看來,已完全是一場災難。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開始反思社會主義的出路在哪裡。戰爭導致了蘇聯民間巨大的心理創傷,在阿富汗的蘇軍士兵出現了大量吸毒、逃亡、拒絕執行命令的現象。阿富汗抵抗組織還將大量毒品運入蘇聯的中亞加盟共和國,使得蘇聯很多地方毒品泛濫。
外交上,入侵阿富汗,使蘇聯在國內外陷入空前的孤立。在整個80年代,阿富汗問題是聯合國安理會召開會議討論最多的問題之一。為抗議蘇軍入侵阿富汗,中國、美國、聯邦德國等國家聯合抵制了1980年的莫斯科奧運會。中國也把蘇聯侵略阿富汗作為中蘇外交關係回復正常化的第一個重要障礙。蘇聯不僅跟西方外交出現問題,與世界上其他穆斯林國家的關係也成了問題,在阿拉伯世界也更孤立。由於阿富汗的伊斯蘭勢力的膨脹,也導致了蘇聯中亞的加盟共和國伊斯蘭勢力坐大,影響到蘇聯聯盟的穩定性,又影響到高加索諸加盟共和國。美國由於支持阿富汗的游擊隊,開始通過援助游擊隊來滲透到美國勢力從來沒有涉足的中亞,包括情報力量的建設和代理人的培養等。許多俄羅斯論者稱:蘇聯在阿富汗落入了西方的戰略陷阱,其實,首先是蘇聯自身為對手提供了機會,而西方只是抓住了良機。蘇軍入侵阿富汗後,美國迅速制訂了一整套戰略、戰術計劃,動員全部資源從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對抗蘇聯。巴基斯坦成為阿富汗游擊隊的可靠後方,美國、伊朗、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實際上已「間接參戰」。蘇聯陷入政治和道義災難,受到全世界孤立。
經濟上,蘇聯每年的戰爭費用估計約為25-30億美元,直接經濟損失約240-300億美元。蘇聯為此背上了沉重的經濟包袱。蘇聯先後有150多萬官兵在阿富汗作戰,累計傷亡5萬餘人,削弱了國力。80年代的星球大戰計劃,使得蘇聯消耗了更多的資源與國力。蘇聯又無法像美國一樣將軍備競賽所研發的科技產品用於民用,只是單純的消耗巨大的資源人力,製造一些不能吃不能用還要花錢費人力維護的裝備。嚴重的內耗使得本來不富裕的蘇聯在財政上雪上加霜,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保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這使得國內民怨增加。
西方著名史學家保羅·肯尼迪曾有一個論斷———帝國的過度擴張必然導致敗亡。這是蘇聯冷戰時期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直接干涉東歐國家以外的第三世界國家內部事務。阿富漢成為蘇聯的一個「越南」,削弱蘇聯國力,成為了美蘇爭霸的轉折點,對國際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蘇聯的阿富汗戰爭與美國的阿富汗戰爭比較
隨著阿富汗戰爭的不斷深化,美國也抓住了蘇聯犯下的這一嚴重錯誤,大舉發展自己在親西方的伊斯蘭世界裡的勢力。與沙特等海灣國家和巴基斯坦等阿富汗鄰國不斷交好,也因此獲得不少既得利益。
本·拉登幫助阿富汗建造的霍斯特隧道綜合工程便是由美國中央情報局作為主要的武器存儲庫加以資助的,是聖戰組織的訓練設施和醫藥中心,位於靠近巴基斯坦邊境的深山中。也正是在這裡,本·拉登第一次建立了他自己的訓練營地。此時的拉登和美國人已經是同床異夢——美國是為了和前蘇聯爭霸世界,本·拉登則是要達到建立伊斯蘭國家的聖戰目標,他們目的不同,但卻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走到了一起。而不過十幾年工夫,昔日的盟友成為了不共戴天的敵人,而終結友誼的地點,卻回到了阿富汗。
2001年10月,美國步蘇聯的後塵,對阿富汗展開進攻,所不同的是,在戰略籌划上,美軍與蘇軍赤裸裸的入侵性質不同。其阿富汗戰爭始終都打著反恐大旗,並得到了世界多數國家支持。
2月中旬,美英聯軍與阿富汗政府軍對塔利班發動了代號為「共同行動」的軍事攻勢,這是自2001年阿富汗戰爭以來最大的一次聯合軍事行動。與蘇聯在阿富汗戰爭中損失慘重不同,美國在阿富汗戰場上的諸多軍事打擊都出乎意料地迅速取得了成功,其戰爭經驗頗值得人們認真思考和研究。
反觀美國的阿富汗戰爭,其性質是由「9·11」事件直接引發並定位的反恐戰爭,而且得到了世界多數國家支持,2001年9月28日安理會全票通過的第1373號決議更成為了美國發動阿富汗反恐戰爭的合法依據。從國際輿論的角度講,這就不同於蘇聯的悍然入侵引發的大規模國際批評。
在戰術運用上,美軍善於運用心理戰手段的運用,這也有別於蘇聯的強硬戰術。北約聯軍積极參与了阿富汗重建,得到了一部分阿富汗民眾的支持。美國幾年來阻止塔利班勢力在阿富汗發展壯大的努力似乎並未奏效,但其「人道主義的行動」是這次對阿富汗的戰爭減少了很多侵略的意味。
在作戰對手上,塔利班武裝與當年阿富汗游擊隊無法相比,與後者得到較多國際社會支援不同,塔利班僅是孤軍作戰。上世紀80年代,裝備精良的蘇軍,向阿富汗游擊隊開戰,十年時間最後落得草草收兵、敗退回國。而在本世紀初,在同樣的國度,美軍動用比蘇軍少得多的作戰力量,五十多天內就基本控制了戰局。
蘇聯入侵阿富汗,遭到世界上除社會主義陣營以外所有國家反對。美國、埃及、巴基斯坦、伊朗和海灣產油國家都向阿富汗游擊隊提供幫助。反觀美國攻打阿富汗時的塔利班政權,其抵抗得不到任何外部支援,也在一開始就註定了其失敗的必然性。
從目前情況看,儘管美軍吸取了蘇軍的作戰教訓,伊拉克戰爭的經驗也派上了用場,但不可否認的是,伊拉克戰爭與阿富汗戰爭已經讓美軍疲憊不堪,阿富汗戰爭的最終結果難以預料。包括美軍在內的北約聯軍一直努力改變自身在阿富汗民眾中的形象,但在阿富汗這種信息閉塞的國家的國度里,各種在其他地方屢試不爽的信息化宣傳手段基本上發揮不了什麼作用。因此,加拿大、芬蘭、荷蘭等國相繼撤出駐阿軍隊。這給一再表示要在讓阿富汗局勢改觀的美國和其領導下的北約組織一記不小的打擊。
蘇聯人走了,留給阿富汗人民的,是一個永遠的傷口;如果美國人最終也走了,留給阿富汗人民的,或許將是一個更大的空洞與未知數。
今日美國在阿富汗也走到了交叉口。美國感覺到了前景的不確定性,所以在宣布增兵的同時,開始重視蘇聯軍隊的經驗。鑒於前蘇聯的往事,俄羅斯對類似建議的態度非常謹慎;如果說,阿富汗將是美國的另一個越南,那麼俄羅斯正可以藉此機會冷眼旁觀;因為美國深陷阿富汗和伊拉克,顯然有助於牽制其在高加索和東歐以及獨聯體方向對俄羅斯投注更大的關注。
今日的阿富汗仍然處於世界貧困國家的行列,只因其重要的戰略位置,而一再被有野心的大國覬覦。前仆後繼侵入阿富汗者不乏軍事進展,但最終都被複雜地形與激烈放抗所導致的消耗戰拖垮,被迫一再重複高調進入——持久消耗——留下創痛——倉皇退出的規律。我們對美國能夠超越這一模式並不感到樂觀。
參考文獻
1、【俄】A.利亞霍夫斯基著,劉憲平譯,《阿富汗戰爭的悲劇——紀實史學叢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4月。
2、劉溫國、郭輝著,《強駑之末——前蘇聯入侵阿富汗秘聞》,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3、軍事科學院軍事百科研究部編著,《血與火的百年:20世紀局部戰爭紀實》,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
4、宮少朋、朱立群、周啟朋著,《冷戰後的國際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年02月第1版。
5、方連慶、王炳元、劉金質主編,《國際關係史》(戰後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6、弘杉、海佳著,《無名之師 蘇軍入侵阿富汗始末》,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
7、朱金平著,《「9·11」事件與阿富汗戰爭——長篇紀實文學》,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
兩場戰爭中巨大的實力差距,塔利班等類似的武裝的打法,和它們的各種陰招使得在每次任務的時候都各種謹慎。確實在地面巷戰,爆炸物處理,使用各種無人機,使用防地雷反伏擊車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鍛煉和技能提升。但是這種雙方太過不平等的局面也造成了一些問題,比如美軍顧問在指導烏軍在烏東的軍事行動時,以他們在兩場戰爭中的經驗,車隊通過橋樑時要提前停車,在橋周圍里里外外檢查一刻鐘以上才能通過橋樑。但實際情況是烏軍在同一地點停留超過十一分鐘就會遭到民兵的炮火覆蓋
題主問的這個問題其實挺不好回答。一場戰爭對總體的戰略影響不大,但對美軍的裝備卻有可能產生深遠影響。美軍在海灣戰爭期間的表現讓解放軍大跌眼鏡,美軍憑藉高技術裝備和空中優勢有如摧枯拉朽般橫掃當時常規裝備優於解放軍的伊拉克部隊。如果說當時的一邊倒的情況是裝備發展的必然,那麼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對美軍來說卻是措手不及。首先,希望題主明白的是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的主要作戰環境不同。伊拉克主要是沙漠戈壁和城市街區,而阿富汗則多是山區,這也是兩者不同的地方。這兩場戰爭的正面戰鬥實在沒有什麼可說的,如果說非要提一下,可能就是伊拉克飛行員駕駛一架老舊落後的米格25憑藉變態的速度和風騷的走位,天馬行空般突破聯軍設立的鷹牆,擊落一架F18了。真正讓美軍頭疼的是隨後而來的治安戰。與大家以往認為的不同,反美武裝並不是一群烏合之眾,而是熟悉地形和手中武器並靈活運用的游擊隊員。在面對這些沒有重型裝備缺乏正規訓練但卻無處不在的游擊隊員,美軍發現,傳統的機械化部隊效果並不好。同時在城市和山區作戰時,由於遮蔽物較多,美軍遭受的襲擊可能來自任何方向,而非傳統野戰中的正面扇形,因此美軍將防護較差的步戰車悍馬等重回重裝防護,而非之前設想的快速部署。同時,阿富汗的山區地形也讓美軍重新使用其在國民警衛隊服役的M60A3坦克,而非M1A2,相比之下,伊拉克的美軍依然使用防護好的M1。同時,山地地形也讓美軍更加重視直升機機降戰術。此外,美軍發現,5.56在山區也不靈了,很多士兵又開始使用M14或者21,來發射7.62
就戰術上來說,阿富汗戰爭個伊拉克戰爭的區別還是蠻大的。阿富汗戰爭美軍並沒有投入太大量的地面部隊,主要是特種部隊協助北方聯盟等武裝,在空軍強力支援下,推翻了塔利班政權,這也是一種顛覆別國政權的新模式,就是西方國家出空軍,本國反對派出地面力量,後面的利比亞和敘利亞都是這種方法。伊拉克戰爭有個大家都忽略的地方,這場戰爭是首次把信息系統全面應用於戰場之中。機步三師在開戰前剛接收了21世紀旅及旅以下指揮系統和藍軍跟蹤系統,在實現了各級及各軍兵種間態勢實時共享,為美軍的指揮和協同提供了巨大便利。在信息系統支撐下,網路中心站的理論得到進一步發展,聯合作戰的水平比起阿富汗戰爭又有較大提高。同時,在這場戰爭中,還實踐了快速決定性作戰理論。後面十多年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反恐戰爭,對美軍最大的影響應該是為了保證有充足的兵力進行輪換和部署,而進行的模塊化改革。
戰略上其實影響不算大,就是總算明白一件事 :當年日本在中國也特么不好受啊不好受!這種事情還是換專業的上啊!
推薦閱讀:
※是不是下掛式榴彈比槍榴彈使用的多?為什麼?
※使命召喚11高級戰爭和使命召喚12黑色行動3中的科技,哪個更強大?
※魔改之後,59式坦克的戰鬥力能達到怎樣的水平?
※如何看待法國淘汰法瑪斯步槍而換裝Hk416?
※俄羅斯特種兵被包圍,呼叫飛機轟炸自己的新聞中,這把槍是什麼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