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到底是教育什麼??
這個問題其實很大,不是一兩句可以說的清楚的。時常,我就問自己,幼兒教育到底是教育了孩子什麼呢?作為一個長期在早教行業的從業人員,其實也沒有搞清楚。大家都知道如果這個階段有好的教育,對人的一生的都是有很幫助的,所以非常的關鍵。整理一下思路,幼兒教育的受眾群是誰?教的重點是什麼?育的重點是什麼?
要探討幼兒教育,以及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教育孩子,首先要回答下面幾個問題:我們對自己的孩子有什麼樣的期待?我們希望他成為什麼樣的人?哪些品質是我們最看重的?
這些問題有了答案之後,不妨再追問一句,作為父母或教師的我們具備這些優秀的品質嗎?如果我們具備這些品質和能力,並且勤于思考和行動的話,其實並不需要高深的教材,也不需要莫測的理論,我們的一言一行對於孩子來說就是教育了。如果再營造一些積極的學習環境,輔助一些科學的方法,那幼兒教育就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了。
很多時候我們困惑該怎麼教育孩子,其實本質上是我們自己都沒活明白。如果我們不具備這些優秀的品質,那你怎麼教育給孩子?再多的理論也無助於解決這個問題,甚至會讓你更加困惑,像朋友圈裡天天轉發的那些育兒文章一樣。除非你願意和孩子一起成長。從這個意義上講,其實大人更應該接受育兒方面的教育。
以前幼兒教育給我的印象感覺像是中醫,神神叨叨說不清楚,但我認為它更應該像西醫,是需要建立在很多科學研究工作基礎之上,但這塊內容我很少看到國內有研究的,那種只有論點沒有論據的就算了。比如幼兒心理,幼兒的身體成長和能力發展之間的關係,還有我們對幼兒大腦發育的認知,幼兒性格的形成,以及懷孕期的影響有多大等等。不知道國內有沒有哪個機構專門做這方面研究的?很多時候我們說教育大都指智力方面的,但我覺得這些同樣重要。全面的了解孩子,才能激發他自己的天賦,然後使他獲得開發自己天賦的能力,去實現自己的人生使命。這就是我所認可的教育。非常贊同熙熙同學的回答。
為什麼幼兒教育只能教育孩子,和家長沒有關係。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任何一個孩子,他最終變成什麼樣子,和他的父母有著最直接的關係。幼兒教育的範疇很大,很難一眼概括。這個施教的主體,是老師?是國家?是家長?還是哪個專家?我認為都是,也都不是,就是論事來講。幼兒教育的施教者,是所有能和孩子有關聯的人。受教者,是包括孩子在內的所有與孩子有關聯的人。幼兒教育教什麼?教孩子正確(或者說是施教者所認為正確的)為人處事的方式、社會的規則、思考的邏輯……是所有成長、生存在這個社會所需要的東西,是給孩子前面提到所有要教給他的東西樹立一個榜樣供他模仿。幼教老師的職責應該是裡面最專業的那個人,給孩子示範,糾正家長的失當,引導孩子正確的人生方向啟蒙(事實上國內給幼教老師的定義太過於狹隘,幼教老師應該是孩子人生的指引師,而不是一個簡單的保育阿姨、託管阿姨)。此外,我一直認為幼兒教育是目前唯一能夠幫助人進行素質教育、進行靈魂塑造的教育內容。只要進入小學,所有的教育已經從」樹人「明確成了」技能學習「,小初的目標簡單——升重點高中;高中目標暴力——高考;職業學習目標純粹——技能和證書……各種教育培訓的目標都是功利而純粹。說了這麼多年的小學素質教育,除了能力上的提高之外,重點還是在成績上。
只有幼兒教育,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足夠的容忍度來教育孩子,收了別人的禮物要說謝謝;要學會排隊;認知事物要先觀察……中國幼教、尤其是早教發展,任重而道遠。瀉藥~
一句話概括的話,幼兒教育是為幼兒的後繼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如果要落實到具體的話......有點多,有時間再來補充。哦對了,反對熙熙同學的答案。
誰說幼兒教育的施教者一定是老師?你說的是幼兒園教育,而非幼兒教育。況且,為什麼教師要教育家長?教師或許在專業知識與技能上更有優勢,但與幼兒朝夕相處的是家長,更熟悉幼兒個體的是家長。因此教師與家長應是平等的合作關係,不存在誰教育誰。歡迎討論~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顆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愛爾蘭詩人葉芝說:教育是點燃一把火。
耶魯的教育理念是:觸動你對世界的想像。」垂髫小孩,黃髮總角,心智處於初步階段。宛如一個剛剛蘇醒的種子,周圍都是黑黑的泥土。而幼兒教育,就是點燃孩子靈魂的那把火。
4年國際化教育理念的探索和實踐,標誌著小腳丫·大世界?,一個出生高貴而又能滿足孩子成長需要的幼教品牌,逐漸地成熟,逐漸地展露在世人眼前。從此,擁有中國學前教育最先進生產力的一個思想、一個平台、一群人,逐步在改變中國學前教育世界,讓中國孩子的教育與世界同步!
「無論是此刻,或者未來,你一定是一位家長」。為人父母,我們因孩子而偉大。小腳丫·大世界?願意與你一起,為每一個孩子鑄就一個燦爛的未來。
您好,我說下自己對幼兒教育的理解。
我認為幼兒教育,不僅是老師對幼兒的教育,更是老師對家長的教育。幼兒在幼兒園接受的教育重點,並非是在幼兒園學了幾個生字,算數,英語單詞,相反這都是超前教育模式,不能說沒有一點好處,但我想說的是,這種教育模式絕對是弊大於利。不僅不會激發孩子對知識的渴望,相反讓孩子認為學習就是一直寫生字背英語。
真正好的幼兒教育,是培養孩子正確的的生活習慣,養成孩子愛探索,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心,培養幼兒人格過程,讓孩子凡事都想知道為什麼?保持一個求知慾望好的教育,同樣是對家長的教育。老師讓家長明白,自身對孩子言行,生活方式,對孩子三觀的巨大影響。好的教育,不僅會告訴家長,「怎樣在孩子面前注意形象」更教家長,怎樣提高教育手段,讓孩子在一個溫馨正確的環境下,快樂成長。以前當幼兒園老師的時候,遇到過一對姐妹,相差兩歲。姐姐是屬於同齡小朋友裡面在各方面的發展都非常好。她五歲半的時候,我請她模仿坐地鐵裡面讓座的人,她可以模仿得非常巧妙:扮出一副非常著急地樣子左擠右擠上地鐵,搶一個位子坐下,然後裝作摸出手機翻看,同學扮演的老人來到她的面前,她很自然地「收好」手機,禮貌地給「老人」讓座。然後用流利的粵語、英語和普通話把整個過程像講故事一樣講給其他小朋友聽。
妹妹則是被認為發展明顯落後於其他小朋友,尤其是語言發展,情緒控制方面也落後於其他小朋友。她兩歲進幼兒園,每天哭,瀨屎瀨尿,亂髮脾氣。三歲也不跟任何人交流,在學校欺負同學,在家也脾氣暴躁,經常亂摔東西,也會故意把自己反鎖房間裡面。就是用母語粵語說話,也是口齒不清,達不到正常小朋友的水平。帶她的同事對這個妹妹像其他小朋友一樣平等對待,但格外用心。我每天要接送這個妹妹的校車,所以跟她很熟悉。她早上到學校都很開心,會摟著我,簡單地跟我交流,看得到這個小朋友的性格在一天一天變好,語言也更加豐富。快升學的時候,隔壁小學校長來我們幼兒園集體面試小朋友,她表現得跟其他小朋友一樣好,被隔壁的名校收了。因為她住在跑馬地,搖號的時候,搖到了另外一間名校。最後一次送她校車,她摟著我,用半粵語半普通話說:何老師,我講給你聽,我有兩間小學收了我,一間是隔壁的小學,另外一間在跑馬地,我媽咪叫我選擇讀哪一間,我選擇讀隔壁的小學,因為隔壁的小學是英文學校,跑馬地的是中文學校,我英文差,我想努力去學好英文。她說出這句話,把我都感動了。中午跟帶她的同事聊起,同事說,其實她媽媽當時問她的時候,是想她讀中文學校,覺得英文學校她讀起會很比其他同學更辛苦,但她堅持要讀英文學校,因為她覺得自己的英文不好,就要努力學好。個人覺得幼兒教育就是一個字
『』善」
很多時候當我們開始感嘆歲月蹉跎人的心性和容顏時,我們常常嚷嚷著要回到小時候,要想回到那種單純又無憂無慮的日子,可是,誰都留不住時間,你不能,我亦不能。
而一直想要長大的我們,在真的長大後卻開始懷念過去的日子,每個人都是如此,你不能 狡辯。
長大後心境變了,我們的快樂不再僅僅是來自一個棒棒糖,一個擁抱,一個吻
當然,以上我所說不是說成年人就不再擁有善良,只是我們的善良被稍微的「加工」了一下
我記得有一次帶妹妹出去玩,妹妹那時候才3歲
我們在去遊樂園玩的路上看見一個老爺爺摔倒在地上
太陽很毒,時間也很緊,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快點拉著妹妹走,因為此前我注意到老爺爺正在自己試著站起來,老人家身體看著還算硬朗,應該沒什麼需要,害怕多此一舉也就不管了
正當我準備快步走過去時,妹妹扯著我的手說:「姐姐,那個爺爺是摔倒了嗎,老爺爺好痛,我們快點把他扶起來哦」,我還來不及說話,妹妹就掙開了我的手走到老爺爺面前,她把她的小手伸在爺爺面前,此時爺爺已經自己站起來了,爺爺微笑著看了妹妹,轉過頭又對我投以感謝的目光
我看見那雙枯樹皮似的手握著妹妹肉嘟嘟的小手,像是拿著最珍貴的寶物一樣
爺爺小小的牽著妹妹來到我身邊
說:『』你是她姐姐吧,真好,現在這種看見我們老人還能扶的人不多了,你把你的妹妹教育得很好,謝謝你,我今天沒有受傷,妹妹真可愛」
霎時間我的臉都紅了,因為我羞愧
我突然明白,我們成年人的身上已經缺少了那種最簡單的心思,而小孩子天性善良,簡單大方,反而是他們在教育我們更多 。
所以幼兒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教育孩子學會『』善「
學會善的孩子,她更能學會發現生活中的美,容易積極樂觀的面對生活,更有勇氣面對生活中的波折,心懷善良的人,在哪裡都是閃閃發光的
上周有個小朋友看到我畫的人 就說她自己畫的人一點都不好看 她的畫畫很差 我告訴她 畫畫並不是追求完美 畫畫只是用來表達 如果你看著你畫的人 能分辨那是一個人 那就達到了畫畫的目的 所以你的畫畫一點也不差 而且慢慢練習 你一定會越來越好的
所以大概是認識到 自己不一定要完美 而且可以慢慢 慢慢地努力來進步吧在幼兒教育中,我們一般分為五大領域,分別是語言、社會、健康、科學、藝術。其實,不同的教育家有不同分法,我國目前是這樣分的,依據南京師範大學著名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的幼兒教育觀。 幼兒教育「名曰教育」,在實際中,是保教結合的,因為他們還年幼╭(╯ε╰)╮。現在的幼兒教育很多地方做的還不錯,不過在農村「小學化」傾向還是很嚴重的。舉個例子,我在本科時被學校派到農村幼兒園實習,園中小班的學生被老師逼著認字,比如狐狸,松鼠,大象等等(注意:不是圖片,是單純的漢字),我當時就震驚了。 手機打字好累,好了,我個人先談一下自己看法吧。我覺得幼兒教育中,最先保障的是安全(對所有的孩子都是,幼兒更需要重視這一點)。其次,在真正的教育中是要按照年齡不同而定目標的。小班,剛到陌生環境,要培養集體生活意識。教會孩子和他人相處。然後,就是學會自己做一些事情,如吃飯,穿衣,入廁等。之後才要學習一些遊戲啊,故事啊,唱歌啊之類的。以上可以同事進行,但是有重點和非重點之分。 中班的時候,學習和培養一些品質和能力會慢慢成為重點。學習就不說了。品質能力,就是培養他們愛分享,理解他人,處理矛盾等等。其實,這些方面會貫穿基礎教育的始終,只不過在這個階段是個相對開始。 大班,要求就不一樣了。因為馬上就要入小學,畢業做好「幼小銜接」。會有比較多的規定,最明顯的就是,上課時間大概會慢慢與小學一致,學習方式,教育方法也會向小學靠攏。有些園的大班教學幾乎與小學一年級沒有什麼大的區別,甚至包括學習教材,內容。我覺得這樣並不好,因為,孩子到了小學,會發現這些知識老師都教過了,於是會失去好奇心,放鬆自己,態度也會不端正。等到了二、三年級知識是新的,然而注意力,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卻沒有在一二年紀培養起來,以至於後勁不足,落後他人。
上述內容,只涵蓋了一小方面,某些觀點也是個人己見,不足之處,還請大家多多補充,權當拋磚引玉。(^_^)Y
幼兒教育的受眾籠統的說,只要跟幼兒教育沾上邊的都需要了解幼兒教育相關的知識。這裡從三方面闡述。第一是孩子,幼兒教育的對象就是幼兒,不需要解釋了。第二是家長,為什麼說幼兒教育的受眾還有家長呢?從本人的工作經歷來看,現在的父母很多父母只知道生孩子,卻不知道怎麼養,怎麼教孩子,把教養的任務推給爺爺奶奶的大有人在,彷彿把孩子生出來就完事了,至於教養完全不在乎,索性把孩子交給老人來養了,一部分人的觀點是首先現代各行各業競爭壓力大,為了保住自己工作的飯碗,闖出一片天,不被孩子羈絆,所以只能交給老人了,其次反正孩子很小,什麼都不懂,嬰兒吃喝拉撒睡都很麻煩,先交給爺爺奶奶,等到上幼兒園了在接回來,更有甚者,即使到了幼兒園,還是爺爺奶奶接送孩子,孩子上了一年,沒見爸媽來接過。我想說的是持這種觀點的父母,也許你有一大堆的理由來說明自己不是推卸責任,實在是迫不得已而為之,然而你卻沒有想過你工作奮鬥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家庭孩子幸福,你把幸福狹隘的定義在了金錢的滿足上,卻忽視了精神的方面需求,你連最起碼的父母撫養子女的義務都沒盡,一年沒見過孩子幾次面,孩子看見你跟看見陌生人有什麼區別,這樣孩子跟著你會幸福?老人到了退休年齡,幫你撫養孩子,撫養不到位了,你也會對老人各種埋怨,連起碼的感恩都沒有,你的家庭會幸福?很多父母對孩子養育關不關心,有沒有育兒的常識,僅從孩子的穿著打扮,便可以窺探一番,有的孩子整天穿著成人眼中的流行衣服,衣服緊的要死,這對於年齡大一點的孩子影響可能不是很大,但對於那些2歲左右的孩子,這樣給孩子穿衣服不太合適吧,暫不說孩子,就是成人,你整天穿著緊巴巴的衣服,你會舒服嗎?況且是嬰幼兒呢,身體正是成長發育的關鍵期,整天就像被捆綁束縛一樣,怎麼長身體?2歲左右也是孩子鍛煉獨立性時面臨的一個挑戰,整天穿衣服穿不上,脫脫不下來,她還會學著穿脫衣物嗎?我們成人對於讓我們感到痛苦,難受,挫敗的事情,本能的反應是迴避,何況是嬰幼兒呢?她當然也會本能的拒絕,因為她也不想體會一次次的失敗的滋味,這樣的結果就是孩子不去學著自己穿脫,總是尋求別人的幫助,這樣怎麼能學會獨立?還有很多類似的事件,這裡不一一列舉,感覺中國年輕一代的父母,其中一些太需要教育怎麼樣成為合格的父母了,太缺乏育兒方面的知識了,當然大部分父母做的都很好,對孩子各方面都比較關心,有的父母甚至為了孩子辭去工作,自己買各種育兒書來學習怎麼育兒,這樣的父母是非常偉大的。 第三,幼兒教育受眾對象還有幼師,儘管幼師是專門從事幼教工作的,眾所周知,幼師行業門檻很低,門檻低會導致幼師隊伍魚龍混雜,素質良莠不齊,暫不說媒體比較關注的師德問題,僅從教、養兩個方面,幼師能夠做好的又有幾人?很多學校幼師都是清一色的年輕漂亮的姑娘,處於談婚論嫁的年齡,更有甚者是未成年,如果是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的,對幼兒教育養育方面還有一些了解,如果不是那麼把孩子交到她們手中,教養能否做好,那就很難說了,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很多幼兒園會佔用老師業餘時間,對老師進行各種培訓的一個原因吧,這也許可以解釋很多幼師喊工作辛苦,累的一個原因吧。 教什麼?按照指南要求,教五大領域,語言,科學,藝術,社會,健康。至於五大領域各自的內容,在什麼年齡教什麼內容,可以在網上搜一下,這裡不在一一闡述,這是國家對幼兒教育的要求,具體落實到每個幼兒園又是怎樣的呢?孩子在幼兒園學了什麼,大家想必也都心中有數,這裡也不在說了。個人認為,在嬰幼兒教育階段,最重要 的首先就是孩子獨立性的培養,因為嬰幼兒階段面臨的一個艱巨的挑戰就是身體的獨立,學會生活自理,自己照顧自己,這也是孩子進行其它教育的基礎,試想一個孩子生理問題解決不了,怎麼去進行其它方面的教育,現在的很多的家長徒省事,什麼都包辦代替,這些善意的幫助對於孩子的成長並非是件好事,試想一個從來沒有自己親自嘗過葡萄滋味的人,他怎麼知道葡萄是酸的還是甜的?你只有讓他自己去做了,他才能實現真正意義的成長,才會真正的學會獨立。 其次,培養孩子好的習慣,一個習慣可以跟隨人的一生,也可能改變人的一生,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如好的飲食習慣,不挑食偏食,細嚼慢咽,按時吃飯,以及在餐桌上的一些禮儀等,拿本人來說,我小時候生活在北方,很少吃米,現在依然滴米不沾,不是米菜的問題,是飲食習慣的問題,小時候建立起的飲食習慣一直保留到現在,甚至這輩子都是這樣,很難改變,可見習慣對人的影響是多麼重大,特別是年幼時期建立起來的習慣。其次,應該教孩子學會怎麼為人處事,進一步說也就是良好的品行的培養,明白什麼行為是對或不對,對它對在哪裡,錯又存在哪裡,也就是說做一個講道理的孩子。至於怎麼教,教什麼,《三字經》《弟子規》中都有很經典的描述,如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靜聽。父母責,須順從。………………很多人或許對這些傳統經典不屑一顧,看不到它的價值,認為就是那麼簡單的幾個字沒有什麼,甚至認為讓孩子學那些東西是迂腐,然而卻不知道濃縮的都是精華,能夠把那些簡單的幾個字做好了,你的孩子將來就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育的重點個人認為養育也好,教育也好重要的是為兒童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影響人的一生髮展的因素有遺傳,教育,環境,其實良好的教育與良好的環境是分不開的,孩子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喜歡模仿,他不管應不應該模仿,只要他的周圍環境中存在,他便會去學習模仿,所以你給他提供什麼樣的環境,他就會長成什麼樣,孩子身上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會折射出他周圍環境存在的問題。比如有的孩子到了幼兒園吃飯,穿衣從不動手,什麼都要老師給他做,甚至連話都懶得說,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在家裡他不用說話,父母都知道他的意思,所以慢慢他就不說話了,在家裡都是父母給她穿脫,到了學校他認為,老師為他穿脫衣服也是理所應當,他不會去考慮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所以你什麼樣的環境造就什麼樣的人才。
很宏大的問題,但可以濃縮成這麼一個思路——讓孩子學會探索世界,陪孩子探索自身。
「教育應該是一扇窗,讓孩子看得見遠方;它也應該是一束光,喚醒每個孩子的閃亮。」這是我們的CEO Cindy @米雯娟 談教育時經常談到的一句話,而這也是我們所認為的,包括幼兒教育在內的所有教育的核心。
幼兒教育對孩子之後行為模式的養成,起著極為重要的奠基作用,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而事實上,一個人能否在未來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12歲之前的經歷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給孩子早早地灌輸一大堆知識,遠不如培養他們養成在日後「主動吸收知識、主動探索世界」的能力和方法來得有用。
而要做到這點,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和想像力。
具體要怎麼做呢?
首先,孩子從出生到學齡前,會經歷一系列的敏感期。這使得他們在某個特殊時期,會對身體的某項特定的技能,或是環境中的某個層面,極度關注。
舉個例子,寶寶在4-12個月是口腔敏感期,他們會把能抓到的所有東西(尤其是他們的手)都放進嘴裡去咬,用嘴去感知世界。再比如3歲半到4歲半,他們會面臨追求完美和秩序的敏感期,這時候他們因為一塊完整的餅乾碎掉,或是大人違反了遊戲的一個小規則,而憤怒得嚎啕大哭,也就情有可原了。
而我們除了要尊重孩子在敏感期時,特殊的生、心理狀況,更可以利用敏感期,藉由孩子先天性的有意識活動,培養他們探索世界的能力。
例如孩子在一歲半到四歲的階段,是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地上的小螞蟻、桌上的小紙片,都會讓他們聚精會神地觀察把玩上半天。如果大人們能夠在這個時期,不認為孩子在浪費時間做無意義的事,而是進一步和他們一起發掘細微事物的特別之處,發掘世界的多元與多面,也許在孩子今後的人生里,即便和別人看到同樣的事物,他們也能觀察到更加有趣的細節,聯想到更加深入的內涵。
另外,家長們還可以通過遊戲等多種形式,在成長敏感期中幫助孩子成長。我們在有哪些適合3-6歲兒童玩的親子遊戲? - 知乎的回答中,就設計了不少利用兒童的敏感期來幫助孩子學英語的小遊戲,大家也可以作為參考。
在利用敏感期的基礎上,我們要做的第二件事,是給孩子「自己學習」的機會。
親子互動是一種很好的幼兒教育形式,與此同時,我們甚至是要「創造」各種契機,儘可能多地讓孩子運用自己的能力和已有的知識,去獲取對環境、對世界的認知。
這樣的認知過程,當然比我們直接「教」慢上許多。但就像是,如果不讓孩子拿著餐具,吃得滿臉滿地都是食物,他們永遠學不會自己吃飯一樣。只要是孩子有可能自己學會的事物,盡量用提問、引導和耐心的等待來代替主動灌輸,充分利用他們的好奇心,讓他們自己去摸索、探尋、發現。這樣孩子才能夠學會,怎麼用自己的眼睛,去找尋更遠的風景。
而在孩子學習著探索世界時,我們要做的,是給予足夠的陪伴、關注,和不斷的鼓勵。孩子們需要知道自己的每一次努力、每一點進步都能被看到、被肯定,都是有價值的,然後他們才會有信心和勇氣,繼續勇敢地向前走。
說完探索世界,再來講講陪孩子探索自身。
幼兒教育不像投球,並不是我們向著哪個方向用力,孩子就一定會朝著這個方向發展。每個孩子都有著獨特的個性和喜好。
有的孩子天生內向不願意多說話,有的孩子總是頑皮坐不住。常常有家長將孩子不符合自己預期的性格,當作孩子的「缺點」。
但內向的孩子也許對繪畫有著濃厚的興趣,頑皮的孩子可能具備了優秀的運動神經。
我們要做的是:
尊重孩子的個性和意願,給他們一個妥善安放自己天性的成長空間;
和孩子一起發現他們的特點和興趣,幫助他們建立起「我可以做好」的自信。
說到這裡,想起一個我們的小學員。
他很早前先跟著父母移民到法國,而後又回到中國,相當於法語是母語,中文是第二語言。這個孩子對英語非常不感興趣,甚至可以說是極其討厭,上課的時候也是興緻寥寥。但是他特別喜歡音樂。
所以有一天,電腦上的外教拿起一把吉他,和他說,我們今天彈著吉他一起來學Hello Song。小朋友楞了一下後,突然從電腦前跑開了一會兒,再回來時也抱著一把吉他,笑得一臉燦爛。兩人就這麼開心地一起彈起吉他,學起了英文歌。之後配合著音樂的交流,一下子就使他對老師的距離感,和對英語的抵觸全都消失了,後來也越學越好。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後來一直提到要「因材施教」。只有找到適合孩子的方式,「教育」才能夠達到最好的效率和效果。
所以,最後總結一下就是,把主動權交給孩子,用足夠多的耐心和陪伴,與他們一同成長。
孩子的可塑性是非常強的,當我們在自己的腦中預設了「孩子是無知而柔弱的,是只能跟著我們的指揮,亦步亦趨地前行」的時候,他們很可能逐漸地,真的也就變成只能待在大人的羽翼底下,永遠等著大人給予養分的「乖寶寶」。
好的幼兒教育,是給孩子插上一對合適他們的翅膀,告訴他們「你有能力自己飛翔。而我會陪你一起,去看更大的世界」。
幼兒園最大的作用:盡量讓孩子遠離成人,減少並縮短與成人單獨接觸的時間,避免受污染。
幼兒園最好的教育:把老師教育好就夠了,孩子從來不需要教育。
幼兒園最好的老師:懂得把孩子的家長教育好,並慢慢淡化家長遺留在孩子身上的偏見和陋習。
幼兒園最好的孩子:他不需要能歌善舞、多才多藝、彬彬有禮……
但他一定懂得如何當一個孩子,當一個人。在餓了的時候就知道吃,而非挑三揀四。在有所需要的時候就懂得用自己的手和腳,而非喊他媽。在欲求不得的時候就懂得放下,就好像成人知道:「人不能穿牆」。於是就不會去穿,等能穿了自然就可以穿。備註:要盡量讓孩子和孩子在一起,即使每個孩子都略帶家庭成員的各種偏見和陋習,所謂和合而成。
可一百個孩子的偏見和陋習也不及一個成人的半寸。一千個道德崇高的成人,人格也不及半個三歲的娃。每見一個幾十歲的成人總在強求一個幾歲的孩子貫徹他們的意志,否則就要暴跳如雷,不屈不撓,動用武力,不惜威逼強使。
我總不禁要念一聲:「阿彌陀佛!」
果報還自受,你教會了孩子們驅使和奴役,再過幾年你就將受到驅使和奴役。
到時候想不通,放不開,還要怨孩子,這就苦了呀!要發生好多故事啰!
無中生有,因空現有,性空緣起,緣起性空。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生生不息,輪迴是中,迷不自拔。學會愛(首先父母老師等人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在愛中長大的孩子才會愛己愛人)學會玩(會玩的孩子更聰明,創造力更強)學會勞動(能做力所能及的小勞動,會擦桌子之類的,能照顧好自己)學會學習(良好學習品質、習慣的養成,受益一生)。
綱要中說到,幼兒園教師應該做幼兒在學習活動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幼兒園教的是什麼,我想從這三方面簡答。何為支持者?給孩子提供充足的材料,安全舒適的環境,如在閱讀區,準備一些靠枕,一些小小的獨立的空間,讓幼兒能夠沉浸在自己的探索的海洋里。合作者。理解孩子的想法,能夠和他們一起完成遊戲,有的老師以自己的想法代替幼兒的想法,這樣會在不同程度上挫傷了幼兒的自尊心,那麼合作應該是一種理解和包容,一種接納。後現代主義課程專家多爾指出:「適應複雜多變的21世紀的需要,應該建構一種具有開放性、整合性、變革性新課程體系。課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識體系的載體,而成為師生共同探索新知的過程;課程發展的過程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不再是完全預定的,不可更改的。」引導者,需要教師有一顆愛孩子的心,還要有專業牢固的知識技能,能夠理解兒童的行為,能夠幫助他們發展最近發展區,能夠配合每一個兒童成長關鍵期的發展。不知道從哪本書上看見了這麼一段話,說是幼兒園教育甚至比大學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更大,孩子就是一張白紙,適宜的引導會讓他們形成良好的品質,在將來做一個溫良的世界公民。反觀大學教育,之所以存在室友關係不合、課堂手機泛濫、網路遊戲佔據大半大學生活,是因為老師教授的都多是知識技能,不是行為品質,成年人的性格已經定型,而幼兒還是一顆小小的種子,你怎麼澆灌、怎麼培養,會改變他的人生。以上我認為是一個幼兒園老師基本應該做的。
現在的幼兒教育,是成人眼中的幼兒教育,並不是真正的幼兒教育。
孩子如何看待和感知自己?
孩子如何看待和感知世界?孩子如何和同齡人相處?
孩子如何和家人、其他成年人相處?什麼是美?
什麼是孩子眼中的美?什麼是幸福?什麼是孩子眼中的幸福?什麼是生活和生命?什麼是孩子眼中的生活和生命?很多事,很多成年人已經體悟不到了,卻以為自己以為的就是真實。個人覺得幼兒教育不只是對小孩的教育,更是對父母的教育,幼兒園教育的重點是什麼:1、一、身體動作能力:
現代都會區人口密集,孩子的活動空間普遍不足,加上父母捨不得讓孩子走路,總是以車代步,導致孩子缺乏足夠的身體活動機會,像大肌肉耐力不足、或是小肌肉動作無法協調的現象,在目前幼兒園中很常見。能控制自己身體動作,是孩子建立自信的重要基礎,也是孩子一切學習的基礎,因此發展身體動作能力是幼兒園的基本任務。
二、生活自理能力:
現代父母要不就是捨不得讓孩子自己動手,要不就是嫌孩子做得太慢,一心急著替孩子代勞,導致孩子缺乏自理能力。例如:吃飯要人喂、流鼻涕不會擦、衣服髒了不會換……放手讓孩子自己動手做,引導他們發展生活自理能力,教孩子照顧自己,也是幼兒園的基本任務。
三、創造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
創造思考能力是智力的一種表現,也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創意思考能力的人,通常不會墨守成規,面對問題時會從不同角度去分析、歸納、連結,較具有靈活變通的問題解決能力。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較具冒險心、自信心與接受挑戰的勇氣;缺乏獨立思考能力、或不願意自己解決問題的孩子,會倚賴大人告訴他答案或該怎樣做。創意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是一種態度、一種習慣、一種價值觀,必須從小開始培養。
四、社交與情緒管理能力:
當孩子學會自我控制,進而便能傾聽他人、尊重他人、體會他人以及與他人分享,與同儕間的互動才會比較順暢。因此幼兒園老師必須教導孩子:適當的衝突解決方式、合宜的表達需要及感情、如何與朋友維繫友誼,才能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五、語言溝通與協商能力:
學前階段,是孩子語言字彙能力大幅躍進的時期。語言能力可幫助孩子奠定與人溝通的基礎,協助孩子思考與計劃,是讀寫能力發展的重要基石,也是所有學科學習的工具,所以語言發展是學前教育很重要的一環。
那麼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也有起著主導作用,他們應該要學會怎麼去教育孩子,幫助孩子首先說明,我是幼兒園男教師,我覺得我的職責可能更多就是幫助孩子鍛煉身體素質,積極融入集體,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比如教一些武術操,女老師可能很努力但是做不出那個味來,但男老師一做,精氣神一出來,孩子也能目不轉睛的盯著你,學完武術操,讓孩子知道我們為什麼要學武術,不是為了打架,而是為了保護我們身邊的人,強壯身體。再可能就是培養孩子的愛國思想,知道什麼是國,為什麼要愛國,讓孩子理解為什麼沒有國就沒有家。說的比較亂,見諒
從學前教育的五大領域進行回答吧五大領域分別為健康 語言 社會 科學 藝術排序也是固定的健康 是首位 保證孩子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和健康的生長環境語言 保證交流溝通的能力 讓孩子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社會 一些人際交流最基本的禮貌和規則的培養 主要體現在常規習慣科學 一些簡單的自然現象和數學基礎藝術 音樂 舞蹈 美術等等的基礎培養學前教育廣義的受眾群是0~6周歲的學前兒童它首先保證的是孩子的健康和溝通能力 然後是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和一些自理能力 在幼兒園我們園裡住要注重的是孩子習慣的培養 一句話 三歲定八十 一個孩子如果有一個良好的習慣的話那他今後的人生必定會多姿多彩 許多的成功人士都在講最重要的教育其實就是學前教育 因為它真的會為你的一生的生活和學習打下堅實的基調 學前教育慢慢的會越來越受到重視 一個民族重視了學前教育 那這個民族也就離崛起不遠了以上。
對於幼兒教育,世界各國都有自己的風格。2016年BBC新銳導演朱春光在造就的演講中講了德國小朋友拍電影和中國小朋友做皇冠的故事,讓我很受啟發。
在他進行幼兒園項目拍攝的一個德國幼兒園裡,老師發現小朋友經常談論起自己如果成為銀幕後的人會怎樣,於是便提議大家拍個電影。小朋友們開心壞了,但是不知道怎樣拍電影。他們聚在一起討論,有孩子提議去市裡的電視台問一問。在電視台參觀完整個流程之後,他們開始構思劇本。
孩子們提出了各種想法。但是問題出現了,都是單個的場景,怎麼才能串聯成一個完整的電影?他們在這個問題上卡了很久,老師也沒有直接告訴他們解決辦法,只是引導著他們自己去思考。終於在幾天後,一個孩子很高興地告訴老師:「我昨天做了一個夢,突然想到可不可以把所有的場景變成我們的一個夢境?這樣所有的場景就能串起來了。」大家一討論覺得都不錯,一個完整的電影劇本就出現了。
接下來他們開始自己製作拍電影用的道具,並自己拍攝。第一個場景完成得很順利,到了第二個場景時,他們又遇到了問題。有一個小朋友想扮演急救醫生,但希望用到真的救護車,因為這樣顯得更真實。他們給醫院打電話,醫院認為拍攝會影響到正常的救治。正當小朋友們失望之際,醫院卻又打了電話過來:在救護車不需要用到的時候,可以開到幼兒園提供給他們拍攝。
有小朋友又提出了一個新主意:既然有這麼多的家長要來,我們幹嘛不賣爆米花給他們?他們買來爆米花分裝成小份,用賣爆米花掙來的錢成立了一個共同電影基金。
在這個項目里,老師在其中引導孩子,家庭和社會包容和支持孩子,而孩子們勇敢地去挑戰一個一個的不可能。我們能發現,每個孩子擅長的東西都不一樣,但在這個項目里,擅長編劇、拍攝或者有商業頭腦的孩子都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所在。
後來,這所幼兒園裡的老師被請到中國做一個為期一周的項目制教學。
有一個小組,項目課程結束時決定每個人做一個皇冠,小朋友們的皇冠做的都很漂亮,但是有一個小女孩做的皇冠非常簡樸。
老師問她:「你確認你就要做這樣的皇冠嗎?」她說:「我確認,在我的城堡裡面,國王就是戴這樣的皇冠。」
家長看到後說:「你這做的是什麼?太難看了!」
老師打圓場說:「其實做得也不錯。」
德國老師說,這些孩子做的皇冠都很漂亮,但是讓他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這個。
同樣的項目制教學,在不同的土壤上發生了不同的化學反應。孩子是一樣的,但孩子面對的大人們的思維,卻是不一樣的。站在家長的角度講,家長認為你做的皇冠太low了。我怎麼有臉跟其他的家長比呢?站在幼兒園老師的觀點去講,你做的雖然不好但是我總要鼓勵你。
但是,什麼才是美的、好的皇冠呢?以大人們的審美為標準嗎?如果我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這個孩子有自己獨特的審美和原則,更關鍵的是她非常堅持自己的原則。堅持,才是更重要的一種品質吧。不為別人的價值觀念所左右,這難道不正是很多大人們所缺失的嗎?
也許,幼兒教育的主體,從另一角度看來,是成人或父母。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放下心來,拋掉成人已經固化的思維,低下身進入到孩子的世界,去發現他們的興趣所在,引領他們探索知識。而不是給他們預設的框架,把他們培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
全文鏈接:這群德國的幼兒園小朋友竟然自己拍了一部電影…… - 朱春光 - 造就 TALK - 造就_發現創造力
更多信息可關註:xingshu100
創設環境,保持童真,自然成長
推薦閱讀:
※留守兒童是種怎樣的體驗?
※離婚後單親爸爸帶兩個女兒一個八歲一個四歲,以後自己過還是在娶?對孩子有什麼影響?怎麼能不委屈孩子。?
※如何培養6歲孩子的專註力並培養其學習興趣?
※古詩詞對現代人有什麼意義?
※幼兒園教師是否應該讓小朋友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