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的資本論為什麼總是喜歡站在上帝角度批判所有一切、否定一切呢?
最近在思考馬克思主義與道德的關係。馬克思向來排斥道德作為社會批判的主要工具,但他的資本論中卻有總被人詬病是「道德綁架」。下文先來梳理道德立場和革命目的的關係,對現實的分析與革命理想以及道德立場的關係,以及道德批判和客觀分析的關係。理清了這三層關係,也就明白了馬克思主義和道德的關係。最後,再對如何理解馬克思談談自己的看法。
A 道德立場和革命目的的關係。
A1 革命目的決定道德立場。革命目的本身取決於人的利益和其所處的社會環境。革命目的是以重新改造社會環境為目標的非個人化的目的。為了實現革命目的,需要提出新的社會組織方式,才能使這個目的逐漸具體化而具有可實踐性。新的社會組織方式,必然包含一個道德體系,以凝聚人心,達成合作。因此,為了適應革命目的的道德體系就被構建了。這就是革命目的決定道德立場的過程。A2 道德立場影響革命目的。道德立場,是一套判定是非的體系,因而是理性的。但是道德立場同時還訴諸於人的感性,因而道德立場可以成為革命目的傳播媒介。對於許多有著與革命者相似處境的人,道德立場作為符合他們感性的理性,可以通過情感共鳴與其它道德立場爭奪他們頭腦中的主導地位,喚醒他們對社會的反思並理性的意識到自己的利益所在,從而將他們的頭腦set成與革命者一致的目的狀態。其二,道德立場本身作為一套判定是非的原則,可反過來進一步完善革命者起初的樸素追求。其三,道德立場作為判定是非的原則,也同時是所有革命者達成共識,團結協作的依據。
綜上,革命目的與道德立場實則是一個(運動中的)事物,當我們說「革命目的」時,強調的是把頭腦中理想狀態定義成自己實踐目標的過程,當我們說「道德立場」時,強調的是一套判定我們的行為是否符合理想狀態或者是否有利於導向理想狀態的價值體系,且一個價值體系本身就是感性與理性的結合。革命目的和道德立場在革命理想的運動中統一了起來。理想狀態的樸素直覺指導價值體系建立的過程(x1)就是A1。價值體系的理性反過來系統化樸素直覺的過程(x2),和價值體系的感性促動情感共鳴從而激發對理想狀態的樸素嚮往的過程(x3)則在A2 中描述了。過程x1和x2是革命理想深化的過程。而過程x3則是革命理想傳播的過程。因此,革命目的自然也是可以依賴於道德立場的,如x2和x3。但是,如果一個人有革命目的,則可以斷定,此人必然也有相應的道德立場,哪怕是模糊的,哪怕她不承認,她也確實的在實踐著一種適應於革命目的的道德。反之,如果一個人認可革命者的道德立場,是不是就一定會有革命目的,從而有革命理想呢?答案卻是否定的。這個人可以宣稱這種道德立場是理想化的,永遠不可能實踐的,也不值得實踐的。這個人甚至可以承認自己是不道德的。比如,一個人可以信奉社會達爾文主義,但同時認為就道德來說這是不道德的。可以承認對方的道德性,卻同時嘲諷其站在道德高地。因此,是否有革命的目的是檢驗一個人是否有革命理想的根本。從這個意義上講,革命目的是本質的、決定性的,道德立場從本質上講依賴於革命目的。B 對現實的分析與革命理想和道德立場的關係。
B1分析的客觀性。分析的目的,就是為了指導革命理想的實踐。因此,分析的直接目的是要找出社會運動的客觀規律。因此,分析的直接目標總是實然的問題,而不是應然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分析是客觀的,非道德的,不依賴於革命理想或道德立場。就某個具體的實然問題而言,兩個持有不同道德立場的人,也可能達成共識。
B2 分析的主觀性。但是受限於認知過程中的局限性,我們永遠都無法100%的確定我們的認知是否是真相。因為自身是系統的一部分,我們的觀察本身就是干擾,我們無法保證可觀察性,即便可觀察,也沒辦法保證觀察的可重複性,即便可重複,樣本的數量也永遠不可以達到無窮。因此,兩個完全理性的認知者,可以因為持有不同的先驗信念,而在面對相同的證據時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而且嚴格的說,幾乎沒有什麼先驗信念可以被徹底證否,因為觀察的局限性,信念總可以通過修補增加附加條件的方式彌合自己與觀察的差距。因此,兩個持有不同道德立場的人,就未必能達成共識。認知也就必然的受到主觀的影響:持有什麼樣的先驗信念,提出什麼樣的簡化假設,研究的視角與側重,何時該挽救理論何時該拋棄理論,都會受到主觀的影響。而這個主觀本身則是由實踐的目的決定的。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就是看其實踐的成果是否符合人的主觀目的。畢竟,分析的最終目的則是實踐。
因此,分析的客觀性和主觀性在實踐中統一了起來。不同的革命理想就有不同的實踐目的,不同的實踐目的,就有不同的客觀分析。對現實的分析也就在這個意義上受限於道德立場了。但是,分析,並沒有,也不能因為其受革命理想的影響,而喪失客觀性。為了在實踐中達成自己的目的,社會系統相對於這一實踐目的的客觀規律是分析的認知對象和主導力量。如果喪失客觀性,就必然帶來實踐上的失敗。在具體的分析中,不能將道德立場凌駕於客觀事實之上。只有尊重客觀事實,才能把握客觀規律,只有把握客觀規律,才能實現道德立場的主張。
因此,分析的本質就是認知客觀規律,以達成實踐目的的過程。分析的客觀性是根本性的。失去了客觀性的思維活動,就不再是分析,而是幻想。分析的主觀性是由人認知的局限性所帶來的,但卻不是構成分析這一概念的根本。例如,在一個假想的世界中,如果認知主體有無窮的認知能力,分析就失去了主觀性,但其認知過程,仍然是對現實的分析,(所有收斂於納什均衡或理性預期均衡的經濟學「學習」(learning)模型皆為這樣的例子)。模型中的經濟人,通過他們的學習模型,認知了客觀規律,且實現了自己的目標:效用最大化。
綜上,馬克思對現實的分析,受限於道德立場,但不依賴於道德立場。(這裡「依賴」不是depend to而是subordinate to的意義。)
C 道德批判與客觀分析的關係
為實踐革命理想,道德批判是必須的。道德批判是傳播革命理想的武器,也是革命者在目標上達成共識的依據。客觀分析也是必須的。客觀分析是革命者在具體實踐上達成共識的依據,也是實現革命理想的根本保障。
但是,在革命理想的實踐中,客觀分析是根本性的,道德批判則是從屬的。如果沒有客觀分析,只有道德批判,革命絕難成功。論述A中,我們已經注意到,思想上承認道德同時行動上否認道德是完全可能的。而如果說道德批判是革命所必須的,那麼客觀分析就自會在恰當的時候,引導我們進行道德批判。換言之,道德批判的必須性,本身就正是來源於對社會規律的客觀認知。正如,我們在論述A的開頭所論述的那樣:「為了實現革命目的,需要提出新的社會組織方式,才能使這個目的逐漸具體化而具有可實踐性。新的社會組織方式,必然包含一個道德體系,以凝聚人心,達成合作。」因此,也僅因此,道德批判的必然性才被構建了。
D 如何閱讀馬克思?
在面對馬克思的具體文本時,我們當然可以依據一段文本是否含有價值判斷,而將之劃分為道德批判,或非道德的客觀分析。但是,這種切分對實踐革命理想而言,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好處,反而會引起諸多誤讀。因為,在馬克思的文本中,常見到以客觀分析的形式出現的道德批判,比如勞動價值論。也常見到含有道德意味的客觀分析,比如:「因此,勞動力使用一天所創造的價值比勞動力自身一天的價值大一倍。這種情況對買者是一種特別的幸運,而對賣者也絕不是不公平。我們的資本家早就預見到了這種情況,這正是他發笑的原因……戲法終於變成了。貨幣轉換為資本了。」
那麼為何我要提出道德批判和非道德性的客觀分析這一區分呢?這不過是我為了解釋為什麼有的學者讀了馬克思覺得馬克思主義是非道德的,而有的學者讀了馬克思卻覺得馬克思主義是基於某種諸如人類繁盛或人道主義的道德立場,有的學者覺得青年馬克思和成熟馬克思有斷層(阿爾都塞),而有的學者則認為沒有,諸如此類的現象罷了。
把馬克思主義作為道德批判的道德性和科學分析的客觀性對立起來的觀點是錯誤的。論述C已經表明,道德批判和客觀分析都是實踐革命理想所必然的行動。論述A還表明,道德立場一直是革命理想的有機組成部分。那些認為馬克思是道德的,所以其批判就沒有客觀性,則是把馬克思混同於空想社會主義。那些認為馬克思是非道德的,所以其批判排斥任何道德立場,則無法正確的理解勞動價值論。前者,否認共產主義理想的客觀性,而不會去「犯傻」行動,所以不會是真正的革命者。後者,否認共產主義理想的道德性,以為共產主義會自動到來,而不去積極行動,也不是真正的革命者。認為青年馬克思是道德的、人道主義的,成熟馬克思是非道德的、科學的,並把二者對立起來的,也沒比前兩者高明。[1]
那麼,如何閱讀馬克思,才能理解馬克思?我認為,只有作為懷有共產主義理想的踐行者去閱讀馬克思,並把馬克思也看成一個懷有共產主義理想的踐行者,才能真正理解馬克思,而不陷入教條主義。如果我是一個懷有共產主義理想的踐行者,站在馬克思當時的歷史環境中,我會怎麼做?
我的回答如下:
我會像馬克思一樣不強調道德,甚至批判道德,原因有許多。其一,當時,道德通常是作為資產階級的道德,或者是更陳舊的封建主的道德而出現在人們頭腦中,只有批判這種道德作為統治階級的工具,才能將新的道德,勞動者自我統治的道德誘發出來。其二,已經有一批空想社會主義者先驅,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了道德上的尖銳批判,且馬克思自己也已經完全接受了這種人道主義的道德觀,在馬克思看來,革命理想從大方向上已經比較清晰的樹立了,當前的主要矛盾是完成對資本主義制度和人類社會的客觀規律的認知,從而指導實踐,才能真正的發動革命,實踐理想。從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失敗實踐中,馬克思意識到當前的主要矛盾在於缺乏對社會運作和人類組織的客觀規律的把握,從而不能指導實踐。純粹的道德批判在當時讓馬克思覺得是非常無力的。反之,如果社會運作、人類組織的客觀規律能被革命者把握,即使不進行言語上的道德批判,革命者的成功行動與實踐,以及革命之火的燎原之勢,會自動把早在勞動者頭腦當中的樸素的道德觀點燃。新的社會體系的道德灌輸的初步也就完成了。那個時候,更加細緻的道德建設,才成為必要的。其三,到了需要更加細緻的道德建設時,具體要建設成什麼樣子,也要視具體的革命形勢而定,而無法預先確定。哪怕革命成功了,那時的具體生產水平會達到什麼樣的程度,也會影響具體道德的建立,也無法預先確定。其四,已經有許多人從陳舊的封建主的道德出發批判了資本主義的道德,但是無一例外被碾碎了。馬克思意識到資本主義的力量,因而必定要找到瓦解它的弱點,把握資本主義運動的規律作為當前的主要目標,而非道德批判,革命理想的實踐才有希望,而且大有希望,如果能夠像資本主義摧毀就社會那樣的摧毀資本主義,道德批判又何須操心呢。
基於以上的原因,我也會像馬克思一樣把自己後期的精力全部投入到理解資本主義的運作規律中,要找出它的運作規律,和薄弱環節。然後,再轉入思考新的社會的構建,和具體革命的手段。一旦開始進行嚴肅的客觀分析,所耗去的精力遠非提出一個理想,一點道德批判可比。馬克思窮其一生,也不能完成對資本主義的運作規律的徹底分析。對於如何構建新社會,如何具體革命,包括新社會的道德體系,更都只有直覺上的暗示,和隻言片語的直覺判斷罷了。但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分析,已經帶來重要成果在於馬克思第一次分析了資本運動的矛盾性,明確地提出了生成資料私有制和僱傭勞動作為資本主義的本質屬性,明確的揭示了剝削的機制。為之後的革命實踐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
但是,在我寫作資本論的時候,作為一個懷有革命理想和人道主義價值觀的人,我的理論的出發點有怎麼會不含有道德的判斷。整個勞動價值論,就是一個大大的價值觀上的判斷。整個勞動價值論的論述,就是通過思辨的方式,把早已存在在每個勞動者腦子的樸素的勞動價值觀挖掘出來罷了。而正是基於勞動價值論這個道德性的判斷,剝削作為客觀現實,就凸顯出來了。至於剝削作為不正義的現象,就更是不證自明。那麼,當我在描述剝削這一事實的時候,有怎能不受自己的道德觀的影響,而胸有義憤?在我看到剝削者因為自己的道德觀而重構現實的時候,又怎能不嘲諷之呢?對他們尖酸刻薄的批判,正是對於澄清搖擺者頭腦中的混亂的最好的武器。因為,許多人,既扮演勞動者的角色,也扮演剝削者的角色。只有尖刻的諷刺,才能刺痛搖擺者的內心,將混亂的相衝突的兩種道德觀分離開來,讓他拷問自己的內心,從而選擇一條路走下去。既然是這樣,我又何必迴避道德的批判,道德意味的文字呢?
因此,我要批判道德,強調分析資本主義的客觀規律,但也不會拋棄道德的批判,一切都是為了最大化影響讀者,將讀者變為革命者,將革命者變為科學的革命者。一切都是為了實現革命理想。
這樣,便理解了馬克思文本中道德批判和客觀分析夾雜難分的狀態了,也理解了為什麼有許多學者各執一詞了。然而,理解了又怎樣呢?這一切不過是馬克思在實踐自己的理想時所留下的軌跡罷了。讓我模仿馬克思的一句名言來結語吧:許多學者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釋馬克思主義,但問題在於實踐馬克思主義。[1] 阿爾都塞本人提出這個對立,目的似乎是為了保護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從這個角度上來講,阿爾都塞是值得肯定的,從他當時所處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圈的狀態來看,他這麼做也許利大於弊,我不得而知。但是,保衛科學性,沒必要拋棄道德性,否則容易滑入共產主義會由人類社會自發達到的另一種空想中去。
偽命題: 【馬克思的資本論】為什麼總是喜歡站在上帝角度批判所有一切、道德綁架一切?
真命題:【大部分的人】為什麼總是喜歡站在上帝角度批判所有一切、道德綁架一切?
我並不想舉具體案例了。
寫了幾個通俗一點兒的回答,就有一堆人跳出來說初中生思維。
寫了一些建設性的建議,就有一堆人跳出來說呵呵答主太年輕。
對於這種人,答主向來是不理會的。
宏觀上,每個群體都有其正面和負面,看問題不可非黑即白、搞形而上。相比較而言,懂一些馬克思哲學、辯證法的人,還算是較為理性的團體了。農民不是偉光正就是低俗下流,年輕人不是朝氣蓬勃就是幼稚天真,東北人粗糙暴力、河南人素質低下、德國人認真嚴謹、日本人卑鄙該死,等等等等。這種貼標籤的行為已經夠多了、可以停止了,不要再有了。
微觀上,你無法改變一個人的思想,人的思想是由階級性決定的。當刀子未切到自己的皮膚之前時,沒有人會叫喚疼痛的。
最後放一個段子,僅供娛樂:
有一次佛印禪師與蘇東坡相對打坐,蘇東坡問佛印:「大師,你現在看到的蘇東坡是什麼呢?」 佛印反問他:「你先說說看,你看到的佛印是什麼?」 蘇東坡懷著競爭心理,開玩筆說:「我在打坐時,我用我的天眼看到大師是團牛糞。」 佛印對蘇東坡說:「我在打坐時,我用我的法眼看到你是如來本體。」
蘇東坡回家後,洋洋得意地告訴了他妹妹,蘇小妹說:「哥哥你實在輸得很慘,我難道不知道么,修行期間一切外在事物都是內心的投射?你的內心是一團牛糞,所以看到別人也是一團牛糞;人家內心是如來,所以看到你也是如來。」
啊哈!無產階級是上帝!
因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本身就不是經濟學,而是政治學。
研究的更多的是「資本家如何支配勞動者,如何竊取勞動者的時間」。
而不是「資本家如何配置資源組織生產」。
《資本論》中的許多「剩餘價值量」,「價值」等術語與我們平時理解的是不同的。
所有的這些術語的定義都有賴於「勞動時間」。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研究時間的經濟學,是研究資本作為一種社會關係――權力的經濟學。這種權力是在時間中運行的。或者說,任何抽象的概念都必須在時間中運行,支配時間就是支配人。不能了解這一點而對馬經進行批判的人,如@羊宇天 其實都蠻搞笑的。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完全剝離實物和資源的因素的。從這個角度講,與新古典完全走的兩條道路。根本就是各說各話。
而作為一種政治學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即研究資本如何支配勞動的經濟學,有意無意流露出來的對這種支配的深惡痛絕的道德批判也是不可避免的了……或者說,並不是馬克思在進行道德批判,而是當他在描述這種「人支配人」的具體過程中,觀者出於樸素的正義感,自動將其劃歸為不道德。
——
順便再八卦一下為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會向政治學的方向發展。
我想因為馬克思是知識分子出身,本身審美也比較高尚,不追求物慾,在他們看來再也沒有比能自由支配自己時間更幸福的事了。吃飽飯就好好享受思考和愛好嘛,那麼在乎吃什麼幹嘛。所以馬克思能把實物抽象成「使用價值」。諾基亞iPhone都是手機嘛,能打電話就行。這也影響了蘇聯產品五大三粗的風格。
事實上似乎確實知識分子都比較不重視物慾,像我乾脆覺得要是人可以不吃飯就好了。也不止見過一個教授腳踩拖鞋,身披汗衫,屋內堆積書山了。
而資本主義則是另一個極端,無視人的自由,把人逼得僅僅為生存都要竭盡全力,反正就是要生產更多更多。讓人忙得跟陀螺一樣。如果不想忙的呢?沒錢的話 那不好意思,你可能只能去死了。
相對來講,按馬經進行的計劃經濟是比較穩,比較有餘地的經濟狀態,也是比較有前途的。而資本主義是比較高效,但也比較危險的。社會矛盾無處不在,幾乎每個身處其中的人都會感到沒錢帶來的痛苦。而且你永遠不知道何時會迎來革命,何時會爆發戰爭。
核武器在全世界各國的發展,尤其是小國如朝鮮等已經帶來了示範效應了。而資本主義擅長激化矛盾的特性基本上是不可能解決核武器問題的,只會在單極的時候有所緩解,到了有新興國家的時候又會重新進行。
現在中國最頭疼的就是朝鮮半島問題了。
因此,如果說共產主義是懸在資本主義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那麼資本主義就是懸在全人類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如果沒能及時地實現共產,那麼誰也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什麼時候會到來。
不小心就發出來了。。。。
馬克思主義不站在上帝的角度批判一切。
批判指的是審慎的考察和(選擇性)接納……也就是說批判不等於強力批評。之所以日常用法錯誤的如此離譜,純粹是因為某運動……馬克思主義的見解本身就要求具有一種特性,那就是在一定程度上不被意識形態蒙蔽。
所以很多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家一方面尋求不被意識形態蒙蔽的方法,一方面尋求證明自己「反意識形態」的見解是具有合理性的方法……自然讓人覺得他們上帝視角。至於「道德批判」……估計題主遇到了理論學習不紮實的中國人。道德。。。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吧,批判資本主義,不是因為某個資本家道德不好,相反的,我們承認很多資本家道德確實比較高尚,批判資本主義是因為客觀上這個制度不好,帶來了剩餘價值的剝削,哪裡有一點道德的觀念在裡面。求題主舉例還沒讀呢吧?
比馬克思更兇狠的批判多了。你看都沒看過馬克思及其他人的批判內容,就在這說,是黑箱視角嗎?
這問題直接讓我想起趙普來。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
儒家的學問是不是好東西?這要看你在哪個時代去看儒家的東西。而且即便是儒家,他自身也是要進化的。孔子到孟子到荀子然後一路到王陽明,儒家自身進化得很厲害啊。所以,儒家作為一個學派和思想才能在中國歷史上這麼源遠流長,怎麼弄也弄不死。
馬克思的資本論在十九世紀就是高屋建瓴,這個結論沒問題。但是把十九世紀的思想不加改變地拿到二十一世紀指導二十一世紀的政治經濟文化,這是馬克思的鍋還是拿來主義的鍋?非要說是老馬的鍋,你去按著老馬的棺材板。題主看資本論的角度到底是什麼?我不清楚。但是我從這個題目的表述當中,我覺得題主應該是沒看懂老馬的資本論。
老馬壓根沒拿自己當上帝。老馬自己的理論根源就來自於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老馬把這個擴張了擴展了提高了升華了,從政治、經濟角度來說是好的,但是老馬呼喚的做法顯然是不好的,很多大牛都不贊成老馬的暴力革命論。哪個上帝(神)的理論是有出處的?神本身就是出處,還談什麼出處。老馬不是神——哪怕接下來的那些社會主義國家都沒拿老馬當神當上帝,要不然怎麼解釋那麼多版本的共產國際?
老馬否定(資本主義的)一切了嗎?沒有。估計題主連該書都沒認真讀過。「資本主義農業的每一進步,並且只是剝削工人的技藝的進步,也是掠奪土地的技藝的進步;每一次短期的多產的進步,也就是一次對這種多產基礎的長期破壞的過程……資本主義只有這樣才能發展……同時消耗著兩個產出所有財富的源泉:土地和勞動力。」這是否定嗎?恰恰相反,這是一種很客觀很公允的敘述,儘管老馬不喜歡,用的是諷刺的口吻,但是仍舊說明了老馬並沒有否定一切。
想看老馬批判的文章,還是去讀《共產黨宣言》吧,資本論裡面是沒有批判一切的。
沒錯,我個人極端反蘇(列寧顯然把老馬老恩的路都走歪了,鋼鐵同志則是歪上歪),也不好社會主義理論,可我仍舊不得不承認,資本論作為一種理論體系放在十九世紀是自洽的,而且形而上的邏輯也沒有問題。老馬的哲學功底很深,比批評他的很多大哲學家(比如韋伯、波普爾)在我看來還要高深一些。老馬的資本論現在跟不上時代是因為差了兩百年,回到十九世紀,沒有哪個人能明顯高過老馬,更別說現在的這些哲學家了。
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目前正在融合。社會主義需要資本主義的經濟理論,資本主義同樣也需要社會主義的政治思想。目前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最大的敵人是政教合一的中世紀神權國家、極端主義在現代社會死灰復燃,以及它導致的各種社會問題和亂象。
樓主說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者,而其他馬克思主義者往往認為他們並非已類。原因嘛,因為中國是一個宗族社會,而不是契約社會
上帝視角並不一定是錯的,而且馬克思的上帝視角並非彼上帝視角。很多人把客觀態度和上帝視角弄混了吧。
在我看來,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概念,就是歷史局限性,馬克思主義也不能例外。
題主你得知道馬克思所生活的資本主義社會是什麼樣子,你不能拿今天的資本主義社會來把馬克思批判一番。
我這麼說吧,馬恩開創的新世界是打開下一個世界的鑰匙。
你們知道地理大發現吧?地理大發現的物質代償造就了資本主義,共產主義需要另外一個地理大發現。
共產主義的問題是智力積累不夠和財富積累不夠。
2017年6月30日。
我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我相信共產主義的實現。但我從不認為剝削與壓迫有違道德。因為道德是人為定義的,時代,社會,文化不同,道德就可以不同。有的時代剝削是天經地義的,有的時代則不是。客觀看待就可以,不必拿一個時代的道德去批判另一個時代的人事。如果讀完馬克思,你認為這個世界是邪惡的,黑暗的,並且厭惡自己的老闆,你就是走火入魔了。你是在拿共產時代的道德觀批判現階段的世界。
沒有剝削與壓迫,人類永遠也無法進入現代文明社會。這是人類發展過程中必須的東西。
馬克思只是告訴你,我們活著的時代不是最好的,我們生活的時代有很多病,比如剝削、異化、壓迫和階級。我要告訴你真正的美好時代是什麼樣。
當你拿當前的時代與馬克思描繪的共產時代相比,你當然會批判這個時代的醜惡。但是,如果你拿這個時代與古代更邪惡的封建奴隸社會相比呢?
淡定就好。面對現實不要天真樂觀,也不要悲觀厭惡,甚至過度醜化。
共產主義的實現必須也只能是用科技的進步去實現,在此之前想要推倒現有社會建立烏托邦的,都只是瞎折騰。
醜惡,善美。都是對比出來的,都是相對的。你若開心,世界就美好。哪怕它有壓迫,有剝削,有不公平的財富分配,旦他依舊精彩。改造世界,可以批判它,摧毀它,重新來過。也可以一點點改善它,理解它,步步向前。首先說下 本人剛結束2017考研 本身是英語專業 跨專業考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資本論這塊是重點 略有拙見。如果不妥 望海涵 :) 馬克思以及恩格斯其實並沒有站在說一個道德的制高點來抨擊任何學派或者學說。只是我們先要明白一點 馬克思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 他倡導的就是一切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同時也是堅定的共產主義者 (我們現在經歷的社會主義是要跨越到共產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或者說第一階段)。這是他的立場 ,所以對仍在存在的唯心主義或者是資本主義論 自然會有反駁 我們國家走的是社會主義道路 尊崇的是馬克思。 自然要與有悖於我們的道路和思想作鬥爭啦。但是客觀來說 絕對沒有指責批判一切事物的傾向。從哲學上來說 對一件事物辯證的批判看待 才能有利於它的發展 於社會是這樣 於個人也是這樣。其次呢 馬克思主義資本論主要是馬克思指出由於商品貨幣的出現 資本主義社會形成以來出現的一些弊端和從而必然滅亡的原因。資本的血腥掠奪 勞動家對工人的殘酷剝削 資本家的對國家政權的掌握 利用國家機器等手段獲得利潤 金錢掩蓋下的實際的不民主和不平等。都是確實存在過和仍然存在的。當今的世界局勢也充分的說明了這一點 。所以前蘇聯在發展了一段時間的資本主義後 發動十月革命 走上了社會主義的道路啊 之後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 共產主義與我國的工人政黨相結合 才有了中國共產黨。才有了今天的社會主義和當下的幸福生活。 另外 評論里有朋友提出說馬克思為什麼不批判自己。他有批判啊 所以馬克思的基本原理與我們國家的實際相結合了 一直在探索中發展前進 從李大釗 毛澤東 到現在的習大大 現在享受的一切政策 和人們都快以為是理所當然的日常條例 歸根結底 都是馬原與國家實際相結合的益果 。這些一直都是對馬克思主義內容的發展和完善 。(馬克思告訴我們 一切事情都是在曲折中前進 在批判中繼承喲 )個人意見 歡迎指正和探討。
關於批判。
你們只看到馬克思瘋狂的批判別人,卻不知道他批判的邏輯出發點——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深厚的同情。另外,馬克思絕對不是一個道德主義者,如果有人這麼認為,那只是因為他知識的膚淺。——關於上帝視角。站在上帝視角批判一切。嚴格說,馬克思是這樣,但絕不僅僅是馬克思這樣。實際上,任何理論家都是站在上帝視角構建自己的邏輯,用此邏輯來研究現實。題主覺得馬克思上帝視角嚴重,只不過是因為他說的話太多了,或者你聽他說的話太多了,並且你聽不懂他在說什麼,對他所說的感覺排斥,所以就覺得他說的不真實,就覺得他是自高自大地自說自話,因此你就特別覺得他是站在上帝視角說話。嚴格來說,你也是一個「上帝」,但你沒有發揮你上帝的權利(說很多理論)。但是上帝視角本身意味著「罪惡」(任何理論都只是現實的片面反映,不能代表真實),因此,說話少的你意識不到自己的上帝視角,只意識到了馬克思站在上帝視角。
——為什麼討厭馬克思的批判?因為馬克思思考的是社會大眾的普遍解脫,解放和自由。而很多人只是生活在這樣的社會中,被社會所壓迫,他們能想到的解脫自己的方法就是騎到別人頭上去,所以他們當然討厭有人批判他們「唯一」的救命稻草。雖然他們並不知道這個救命稻草本身是虛妄和不穩定的(當然多數人不會考慮這麼多。)當然,馬克思本人承認資本主義的功用——極大發展了生產力,而且這個生產力在今天看來讓普通人也受益很多。但是,今天的資本主義遠不是馬克思時代的資本主義了,如何變化的且不說。有一點要強調的是,馬克思那個年代的資本主義下的普通工人生活是非常苦的,工人都是只能勉強得到生存工資。所以,那我們今天的時代的現實批判馬克思當時的批判,是很不講道理的。
最後,不得不說官方的馬克思思想很讓人反感,因為沒有人有真正的智慧在新的歷史上理解和發展馬克思的思想,而且只是一味地把它發展成迂腐官學。真正想了解馬克思系列的思想,不要通過官學以及社會主義方面的知識了解,只會受誤導。一定要自己讀原著才行。不得不說,馬克思的理論也有很多紕漏的地方。他的政治經濟學最有價值,哲學思想也很好(了解馬克思哲學的前提是了解黑格爾)。在我看來,最書生氣的是他的社會主義以及共產主義理論,這些關於未來社會的理論,感興趣的話看看就好,知道他的邏輯就行,不要去信。在我看來馬克思是偉大的思想家,他能夠構建完整的批判體系十分了不起,但是本質上重批判輕建設了。計劃經濟要施行已經再也沒有條件了,對中央的集權程度要求極高,而且在我看來這種體制才是真正對人的剝奪和綁架,經濟沒有活力可言,表面的公平實則是不公平。其實很多人在考研的時候就發現馬政經有很多不能自恰的地方,但結合著作誕生的時代背景會發現,時代需要這種聲音,而只有站在上帝視角能對資本主義進行最充分的批判。否則站在無產者的角度,打倒資本家可以啊,但是要失業,無產者從不真心想要共產,他只想自己階級發生改變,成為自己的對立面。站在有產者的角度,不能剝奪剩餘價值?那我還給你提供工作機會?對不起你沒有利用價值。
分享我的一個最近的讀書心得,資產階級絕不能消滅,但是一定需要更新換代。純粹的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各有優劣,都容易有後遺症,充分放開的經濟活力巨大,增長速度快,但容易民進國退。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統一思想,增強社會穩定性和凝聚力。咱們國家目前就是在兩種體制中尋找平衡點,在發現是硬道理的同時能夠讓社會穩定。你從什麼地方看出來的馬克思喜歡站在上帝的視角呢,你又從什麼地方看出他批判一切否定一切的呢。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再說了題主你只提出了觀點連論據都沒有,相當於什麼都沒說你讓人家怎麼答。在過年了跟喜歡侃大山的親戚說說就得了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請題主舉幾個例子來支撐自己的觀點,再問為什麼。題主@daniel lee 為什麼總是喜歡站在上帝角度批判馬克思主義、道德綁架一切?
友善的回答是:馬克思主義者並沒有總是喜歡站在上帝角度批判所有一切、道德綁架一切。推薦閱讀:
※如何為馬克思與共產主義辯護 ?
※哪位大神可以解讀一下馬爾庫塞的虛假需求理論?
※馬克思主義有哪些自相矛盾的地方?
※俄國十月革命和中國農民起義有什麼區別?
※為什麼信仰馬克思的人越來越少,懂得也不多?
TAG:政治 | 哲學 | 邏輯 | 卡爾·馬克思KarlMarx | 馬克思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