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藤忠雄怎麼可以實現從拳擊手變成建築師這樣顛覆式的跨界?

追加問題:

以現在一般的職業規劃的建議,二三十歲來轉職業基本上會被認為腦子進水死路一條。然而建築業這樣的高度專業的職業居然還有可能半路出家嗎?建築行業半路出家卻大有成就的還有早年是記者的Rem Koolhaas。


安藤高中畢業後參加了大學教授開辦的研究班,據說那種研究班相當於大學教育,同班出了多位各領域的設計大師,看來是水平相當高的研究班。

安藤忠雄的弟弟孝雄開辦商品設計公司,他最初的設計項目就是跟孝雄的公司一起做的,當然並不是建築設計。他的另一個弟弟北山孝二郎是職業建築師,可以說安藤的家庭是一個設計師之家。

我覺得安藤的拳擊手經歷是他的人生的一段經歷,而他從高中畢業起,就沒有離開設計。他的同學、兄弟都是出色的設計師,那麼他獲取設計資源的難度也就比一般人小很多,加上自己的天才和勤奮,成為建築大師是不奇怪的事情。


大眾總是喜歡給行業領跑人戴光環,覺得厲害的人肯定奇葩、肯定有和正常人不一樣的地方、肯定有超乎人類想像的天賦。

實際上並不是啊,安藤肯定不是在踏上建築設計之路之前一點沒接觸建築學的啊,恰恰相反,他接受的教育、生活條件以及所處的學習環境都高於一般人。


扎哈是富二代,資本家大小姐。張揚跋扈、唯我獨尊的女強人性格估計和這種出身有關。她家耗得起。

安藤是家學淵源,父輩和兄弟的傳承,耳濡目染,最後成了大家。

貝聿銘一開始的確是在哈佛讀經濟金融然後才轉到建築去的,但是人家老爹是上海銀行家貝家本身就是蘇州地區的名門望族,獅子林就是他們家的——這真是死啦死啦滴大地主。上海銀行家在當時廣義上來說算是江浙財閥集團,而江浙財閥就是蔣介石的錢袋子。民國時候的銀行家就是吃人不吐骨頭的傢伙,相比起買辦有一點進步性,但也就那副樣子。因此解放以後共他家的產真是一點不冤——照他這出身,典型的反動封建資本主義黑五類,不判個死刑絕對是法外開恩。

庫哈斯是AA畢業的,何況24歲轉行也不算很難,歐美的學校申請起來,還是看社會關係。何況於他今日之成就,我認為其記者生涯教給他的熟稔於輿論、炒作、宣傳也有功勞(當然這已經是公平很多的了)

而看看不是轉行的大師呢?第一代奠基人梁、楊、劉、童。

劉敦楨是留學日本,民國時期就在上海開事務所,至少算是小資產階級

童寯家裡旗人,而且和愛新覺羅家族沾親戚,是地主反動集團

楊廷寶「1901年10月2日出生於河南安陽一個知識分子家庭,自幼受到繪畫藝術的熏陶。1912年考入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現河南大學)英文科」。這算小資產、小地主階級勉強,但人家是學霸啊,反動學術權威。

梁思成,爹更不用講——能和文藝「婊」林徽因過日子的能是勞動人民?

馮繼忠老先生,「1915年出生於河南開封的一個書香世家,祖父馮汝騤是清代翰林,歷任浙江、江西兩地巡撫(省長),父親畢業於政法大學,有著深厚的中文根底。馮先生從小就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這是反動封建官三代啊。。。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積累,我越來越相信階級的固化是真實存在的,家庭對人事業的成功影響佔主要影響。當然我不是否認努力的必要性,成功的人勢必在不同程度上付出了努力,因為有的東西是除了自己以外別人替代不了的。但是我們往往以為自己付出的努力就是努力的「最高形式」,所以往往會出現自詡並叫囂「除了能力以外的資本都是零」的扯淡。

所以不要迷信雞湯,因為雞湯不用為你的生活狀態負責,但是你自己卻要為此負責。

但這真的就意味我們放棄「夢想」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雞湯所謂的夢想是完全不具有可複製性的,而且這往往是隱蔽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在其他的側面打轉。我們把人生當做百米賽跑,可實際上我們往往只是從被剝削的左手放到被剝削的右手。說句難聽的實話,換專業是找死,好像你一直安分守己就會有多大成就似的——「殺人放火金腰帶,修路鋪橋無屍骸」,「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有資源的人總會成功,沒資源的再努力也是被剝削的命。無能和被剝削沒有職業的限制,對大部分人而言,以自己的努力程度還不夠資格談論天賦。

因此,我倒是不覺得有必要去找那些所謂大師作為自己轉專業的支持理由:越找越痛苦。反倒是你要想清楚,自己為啥要轉這個專業:現在建築市場徹底完蛋了,好不了了,一個沒有背景的普通孩子指望建築設計發財是不可能的;如果是喜歡,是不是喜歡到了熱愛的程度?還是僅僅是因為看一些《園林》、」偉大的建築「、《梁思成和林徽因》之類的神棍紀錄片後的一時衝動?設計過程是很痛苦的,如果你真的沒這麼愛這個學科,真心勸你不要騙自己,很傻的。

但是如果你真的愛這個學科,可以放棄對象、戀愛、金錢、名譽、娛樂休息時間等等,只要能夠學習和研究設計,能不斷地提高,能餓不死自己還能學習就行,那就大膽地轉專業,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另外我也不是想打擊誰:痛苦和慘淡的人生都不喜歡,但是如果真的找到一個愛的東西,請好好珍惜吧。畢竟,就算是換個行業,你也就是一日三餐被各種剝削而已:理想沒你想像得那麼遙不可及,現實也沒你認為得那樣有吸引力。

我也不說什麼」要不斷突破舒適區」、「創造人生價值」、「滿足人的獲得成就的馬斯洛高級心理需求」之類的話,那是在騙你——普通人家的孩子,做什麼都不可能超越有資源的家庭的孩子;而不斷突破那是二代們才玩的起的。不要像那種被女生的一個「請堅持理想」的紙條忽悠後,就不管自己家庭的經濟情況,傻乎乎地堅持自己的民謠夢,然後三十歲欠了一屁股債,病床上的父親也去世了——還是那句話,我相信美好,我也相信黑暗,世界是灰色的;雞湯不會給你負責,但是你卻得給自己負責。

所以都是被剝削,為啥不換個舒服點的姿勢被剝削呢?

這是寫給答主的,我也是想轉學建築的學生,所以你並不孤單,也不特別,世界上有很多的年輕人在和你有一樣的糾結,也在一起堅持、迷茫、妥協、迂迴、前進或是放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段話也是寫給我自己的。


我覺得題主可能是自己想轉建築設計吧?如果是這樣我想跟你分享一個我之前剛剛回答的問題。中間部分是我直接粘貼過來的。

關鍵是找到一條正確的路,然後義無反顧地走。

我去年教過一個學生,她是在紐約州buffulo city讀金融的,大三了想轉學進Pratt。之前並沒有設計或藝術的訓練。但是她就是想申請上Pratt,而且一定是建築學。我和我的搭檔都是畢業剛開始在紐約工作,平時很忙,只能擠出周末或下班時間教她。而後來我們才知道Pratt今年的錄取競爭慘烈,一千多申請轉學的只錄取150個。

應該說種種客觀條件都預示著這件事不太可能吧。

可是偏偏她就做到了。

的確,我自己之前在北京一家中介兼職教過建築空間設計,當時陸續帶的八個學生都申請到了很好的學校,比如羅德島,Parsons,Pratt,SVA等等。不過那個時候作品集里我只負責空間設計這一部分,獨立帶申請的學生這是第一次。但我覺得起到更大作用的是她自己。那段時間差不多每周末都飛過來找我們,周五晚上飛過來,周日午夜飛回去,平日還要上課考試。我們為她準備的課程設計讓她每天堅持手繪她都有盡量好好做。也曾擔心過自己沒有基礎,但她沒有糾結,直接就行動了。給她將建築理論和建築史的課,她聽不明白也聽也做筆記。讓她做建築模型,那就五個五個地做。帶她做燈具的造型設計,也是一個接一個地做。

等到她激動的快哭出來告訴我倆她被錄取的時候,我覺得她值得。這些都是她不懈努力向前進來爭取到的。我覺得她在某種程度上教會了我很多東西。

這個小小的故事只是隱藏在紐約五彩夜色中的一個,對許多人來說可能太平凡太不起眼。不過我衷心希望能夠鼓舞到題主,因為沒有建築背景但仍然努力向前行的人並不只有你一個,你並不孤獨。


他當拳擊手是為了賺錢,賺錢是為了學習建築 (贏來的錢作為去歐洲旅行的基金了,他的歐洲之行相當於用實踐去學習建築)所以不能說是跨界顛覆,而是一直在為走上建築這條道路而努力,或者說,其實一直都在這條道上......


你都說一般人的職業規划了,設計出「光之教堂」的安藤能是一般人么?


我大學學的機械專業。。。現在是職業泰拳手。。。這有必然聯繫麻?


今天聽起猜火車的如斯 回看大學做過的一個小課題。突然也想起自己當年大學的時候一本本看柯布西耶和安藤忠雄時候那種旺盛的血液和難以名狀的感覺。想起來這些年工作從核電到地產到產業投資。我依然記著當時自己小小的心愿,不為專業,只是想去造一個房子。所以不管是作為專業還是跨界,都不是不可能的。但是所有的選擇都是有邊界約束,資源和選擇以及那要命的貴人和運氣 這是個繞不開的話題。


zaha hadid也是


推薦閱讀:

2015年以後房地產行業真的完全沒有回來的可能了嗎?
怎麼評價一所大學建築專業的實力,為什麼浙大建築專業排名才全國第十?
紐約有哪些頂尖的建築事務所?實際工作環境如何?
如何評價當代先鋒建築師張雷的作品以及建築觀?
如何欣賞/評價當代建築大師齊康先生的作品?

TAG:建築師 | 建築學 | 安藤忠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