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科學的鍛煉自己一心二用的能力?

同時干兩件或3件事,比如一邊看B站視頻一邊背單詞,打遊戲的時候斜眼看書等等.....一天只睡5-6小時仍覺得時間不夠揮霍


同時干兩件或3件事,比如一邊看B一邊背單詞,打遊戲的時候斜眼看書等

你上面所說的,都不是「一心而用」,「打遊戲時斜眼看書」,只是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到遊戲上,在不緊迫時切換到看書,然後再切換到遊戲上,在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做「注意轉移」

舉個例子,你看了數學40分鐘,然後再看語文,最開始那10來分鐘,你可能頭腦一片空白,但慢慢的你找到「語文」的感覺了,進入「狀態」了,對語文的頭腦靈活起來了,切換是需要時間進入狀態,進入狀態才能高效,假設你1分鐘看數學,1分鐘看語文呢?或者3秒鐘看數學,3秒鐘看語文呢?沒有進入狀態也就是沒有效率,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學習方法建議你要「專心」

什麼叫做一心二用呢?在同一個時間裡面,做2件事,或者3件事,我一邊抽煙一邊打麻將,我一邊彈琴一邊唱歌,注意是同時哦,這裡有個前提,你要對其中一件事非常的熟悉,可以無意識的去做就可以了,一邊騎單車,一邊看風景

轉載一篇文章

人類大腦只開發了10%?

這個說法不靠譜,專家稱它是為懶於付出努力的人提供理論庇護

「人類的大腦只開發了10%」——這一說法廣為流傳,大部分人甚至對此深信不疑,並對100%開發的大腦充滿想像。人類的大腦果真像傳言那樣,還有大部分潛能未被開發嗎?記者採訪神經科學專家和社會心理學家,細說「10%」背後的玄機。

「10%傳說」怎麼來的

近年來,社會上廣泛流傳著一個關於人類大腦的說法,「普通人的大腦只使用了10%,剩下的90%還有待開發。」愛因斯坦為什麼比別人聰明?很簡單,他的大腦開發度比別人高了幾個決定性的百分點。很多經典電影的劇情展開也都建立在這個理論基礎上,《超體》中,女主角露西的腦潛能被開發到100%,變得無所不知,可以用腦電波隔空移物,還能任意改變形體。

中山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的蔣斌教授介紹,這一說法的確切來源並不明確,大多數人認為出自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之口。詹姆斯在自己的著作中說過一句,「普通人只發揮了其潛在智能的10%。」但結合上下文,他所指的不單是大腦潛能,而是更為模糊的「潛在的心智能量」,至今也沒有科學家去嚴肅驗證這個數字。

大腦沒有無用的部分

假設人類大腦真的只開發了10%,那剩下的90%都在沉睡嗎?這也是「10%傳說」最經不起推敲的一點。

「我們的大腦充斥著數以百億計的腦細胞,沒有任何一位嚴肅的神經科學家敢斷言,其中某一區域是無用的。」蔣斌說。據介紹,人腦的大部分能量消耗主要用於數億神經元之間相互聯繫時的快速放電。正是這樣的神經放電和聯繫產生了大腦高級功能。其他的能量則用於控制其他活動——潛意識活動,例如心跳;有意識的活動,例如開車。

「儘管任何時候大腦的所有區域都不會同時放電,但成像技術表明,大腦和身體肌肉一樣,大部分都是24小時持續活動的。」即使是最簡單的行為也會涉及大腦多個部分。比如說,早上起床倒水喝,我們需要走到桌子前,拿起水壺,把水倒進杯子里,再發出喝水指令,這些都涉及到如下腦區——枕葉、頂葉、運動感知和感覺運動皮層、基底神經節、小腦和額葉。

推翻「10%說法」的還有一項鐵證:人腦大小是不斷變化的,猿人時期的大腦大概只有三四百克,而現在是一千三四百克。如果不是生活中需要,大腦是不會無端端發展到這麼大。這說明:對於人類整體來說,只有大腦不夠用,不會有用不完的大腦。

流言為什麼流行

中山大學教育學院周茂林教授認為,「10%說」之所以流行,是因為它向人們傳遞了一條樂觀信息:如果大腦的90%都沒被利用上,那麼想想看,哪怕能再開發其中的一點點,都會給人們帶來無限可能。「除了正面的積極暗示作用以外,在社會心理學領域,還有一個概念叫做自我妨礙,指的是人們害怕表現不佳,而採取行為阻止自己成功的現象。」周茂林說,大腦只開發利用了10%的流言,這個借口與自我妨礙現象不謀而合。流言為懶於付出努力的人們提供了理論庇護,從而避免或減輕失敗的消極影響,因此很少有人會堅決拒絕這一令人滿意的流言。據廣州日報


一心二用?不要被腦殘電視劇和腦殘雞湯勵志文禍害了。

每次專心做一件事才是正經事。


首先聲明本人非心理學,醫學,神經學專業人員,只是一個想像力豐富,好奇心旺盛的理科男。下面扯淡開始:

人有兩套系統,一個顯意識(需要注意力的判斷),一個潛在的意識(不需要或需要及少的注意力的習慣或者本能的判斷)。

如果是散步同時做做十以內的加減法,或者數數,兩者都是本能反應可以完美一心二用。同時再看看風景,聽聽音樂,吃泡泡糖,撓撓癢啥的一心四用五用六都沒問題。

如果是騎自行車回家思想上暫時思想上開個小差或看看周圍風景,只要沒有突髮狀況也是沒有問題的。當然前提不是剛學會騎自行車。。這兩者一個是本能,一個是需要注意力的。。。

但題主顯然需要的是兩個都需要注意力的事。。。同時注意兩件事是不可能的,但快速切換可以基本實現同時做兩件是,比如一邊看書(小說),一邊看電視劇,兩者都需要注意力但不是需要很強的注意力還是可以做到通過快速切換來一心二用的~(丟失一點電視情節和跳看書不影響整體的理解)

以上應該不是樓主想要的,樓主或許是想要通過鍛煉實現真正的同時干兩三件事。。。但這(「同時」)是不可能的。。樓主沒有過同時想吃牛肉和魚的經歷吧?必然有個先後順序吧?即使思維可以在不同事情之間隨意切換,但也是有先後的,也就是線性的所以我們只能專註一個心,即便有些事可以一心二三四五六用,但我們只能專註1個心或者其他心都不歸我們管~

但換一個角度,不斷在多任務間切換就可以成為另一種意義(宏觀)上的「同時」。

簡單的切換沒有啥意義取決於切換的事的熟練度,快速提升熟練度或實現更複雜的快速切換,建議題主學學編程,操作系統,數據結構及程序的邏輯結構(循環,判斷,跳轉,封裝的綜合應用。。。),都有助於對處理多任務的快速切換~針對一些事情鍛煉可以逐漸形成習慣以答到所謂的一心二用。比如,認真規劃一下各種情況下做家務的最優順序~早晨起床所做的事情的最優排序~收拾物品的最優方法~深入了解,並能寫成程序就是鍛煉了這種能力。(需要花費很多心力的,如果有可能大量重複,或閑的蛋疼則值得一試)優雅的執行多任務也是很有成就感的。。。

早上起床吃喝拉撒洗漱做點小家務,準備帶的東西,各種確保完成的保障,下一步的提示等等…,單拿出來都是超級簡單的,但計算最少時間,最少路徑,最合理的結構和可持續發展,則需要好好的籌劃一番。。。

要是能分清信息全面,和信息不完全的界限並規劃一天,一周,一月,一年以上的具體事情的人一定不會提出樓主這樣的問題。。。

另外再順便說下:

處理單任務針對具體事情,處理多任務(極其多)則更強調結構。。而我們老祖宗發明的陰陽,五行,八卦,就是一種結構,其特點就是簡單(有規律相對編程里針對具體事情沒有規律的結構簡單)再結合辯證的思維多多的應用就可以形成思維習慣,而自動帶著結構和辯證思維去思考,處理複雜任務就有先天優勢了。。。(自己研究後果自負)

補充:數學也是處理抽象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從幼兒園到到大學百分百有數學,再到博士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都有學數學。足以說明數學的牛逼之處,就不舉例說明了!(其實是舉不出足夠裝逼的例子。雖然有很多牛逼的演算法和應用,但一開始的抽象問題都弱爆了~如擺地磚,推箱子,二叉樹。。。)

扯淡到此結束~用時60分鐘~


不要被那些打了雞血的成功學迷惑了,所謂一心二用在生理學上的說法是對大腦的超頻使用,經常這麼干是有損健康和腦力的。

在醫學領域有一些「一心二用」的動作可以用來開發腦力,或保持大腦活性。但那都是一些「左膝蓋畫圈右膝蓋摩擦」之類的簡單動作,應當不是題主想要的技能。

題主不如研究一些時間統籌安排、電腦軟體竅門之類的實用技能,那才是會讓你有所提高的真材實料。


搏二兔,不得一兔。


發明做一件事時十分熟練了,你可以在做這件事時做其他事。

例如,你走路十分熟練,你可以抄走路邊吃東西,邊走路邊聽音樂,打電話等等。

走路不需要動腦子嗎?你需要目視前方,小心撞牆。


最簡單的方法左手畫圓右手畫方直到成功你就大成了


我不知道左手伴奏, 右手主旋律,然後同時還唱歌 這樣算不算一心多用。 如果是的話,我想說的話就是多多練習就好了


人不能一心二用 但時刻又在一心二用 你看書的時 一會就回跑神 計劃好的事情 總是中間找借口停下 可以看出大腦就像有一個主cpu 可以干一件事 一個協同cpu 也運轉可以小範圍的多任務 同時干兩件事cpu百分百卡死 主要干一件事 安排另一件不用腦 或者和此事相關的事 或者兩件不用腦的事 一邊控制電腦一邊下載 一邊收拾家務 一邊背古詩一邊練字 一邊聊qq一邊購物 一邊解方程一邊吃水果 等等


一心二用不科學


推薦閱讀:

怎樣可以提高自己的逆商?
如何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
成年人可以訓練出好的記憶力嗎?醫生的記憶力是 天生的嗎
人的大腦是如何記憶東西的?知識是怎麼儲存在大腦里的?

TAG:學習能力 | 高效學習 | 大腦開發 | 思維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