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證悟發大乘菩提心有沒有錯?

這裡我對「大乘菩提心」的定義是覺他之心。如果一個人自己尚未自覺,妄想幫助他人「覺」,那麼不如同自己糊塗,讓別人也跟著糊塗嗎?我覺得很多人要獲得成就,就莫名其妙的發所謂的菩提心,這樣的行為和利益交換有什麼不同?是不是貪慾和妄念的表現呢?但是我肯定大乘精神本身沒錯,請回答的人不要挑起派別之爭。回答者請不要貼一段經文過來。


是菩提心有四種。

一者 若善男子若善女人。若見若聞諸佛菩薩不可思議事。爾時即生信敬之心。作是念言。佛菩薩事不可思議。若佛菩薩不可思議事。是可得者。我亦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至心念於菩提。發菩提心。

復有不見諸佛菩薩不思議事。以聞諸佛菩薩秘密之藏。聞已即生信敬之心。得生信心故。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及摩訶般若。是故發菩提心。

復有不見諸佛菩薩不思議事。亦不聞法。見法滅時。復作是念。無上佛法能滅眾生無量苦惱。作大利益。惟諸佛菩薩。能令佛法久住不滅。我今亦當發菩提心。令諸眾生遠離煩惱。願我此身受大苦事。護持佛法久住於世故。發菩提心。

復有不見諸佛菩薩法滅時。唯見惡世諸眾生等。具重煩惱貪慾嗔恚愚痴等。無慚無愧慳吝等。嫉妒恚痴苦惱等。不信邪疑懶惰等。見是事已即作此念。大惡世時眾生不能修善。如是惡時尚不能發二乘之心。何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今當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已。乃當教一切眾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喜王菩薩復白佛言。

世尊。菩薩知恩自發菩提心。菩薩報恩教一切眾生令發菩提心者。如來世尊於生死時。初發菩提心。因何事發。

佛言。

善男子。過去久遠不可計劫生死中。時以重煩惱。起身口意業故。墮在八大地獄。所謂阿訶訶地獄。阿婆婆地獄。阿達多地獄。銅釜大銅釜。黑石大黑石。乃至火車地獄。

我於爾時墮在火車地獄中。共兩人並挽火車。牛頭阿傍在車上坐。緘唇切齒。張目吹火。口眼耳鼻煙炎俱起。身體殊大。臂腳盤結。其色赤黑。手執鐵杖隨而鞭之。

我時苦痛努力挽車。力勵前進。時我徒伴劣弱少力。劣弱在後。

是時牛頭阿傍以鐵叉刺腹。鐵杖鞭背。血出沐浴隨體而流。其人苦痛高聲大喚苦痛難忍。或稱父母。或稱妻子。雖作如是唱喚無益於己。

我時見是受大苦惱心生哀愍。因慈心生故發菩提心。為此眾罪人故。勸請牛頭阿傍。此罪人者甚可憐愍。小復加哀垂慈憐愍。

牛頭阿傍聞已心生嗔恚。尋以鐵叉前刺我頸。尋時命終。即得脫於火車地獄百劫中罪。

我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即脫火車地獄之罪。

佛告喜王。

挽火車者今我身是。因發菩提心故疾得成佛。

是故當知。一切眾生髮菩提心其事非一。或因慈心。或因恚心。或因施心。或因慳心。或因歡喜。或因煩惱。或因恩愛別離。或因怨憎和合。或因親近善知識。或因惡友。或因見佛。或因聞法。是故當知。一切眾生髮菩提心各各不同。

喜王當知。菩薩摩訶薩知恩報恩其事如是。


你這個問題其實「很奇怪」,但凡真正了解「菩提心」的具體含義,了解「大乘佛法」,是不會有這個疑問的,基本這些概念相當於「基礎知識」。你這情況是學佛不系統,只了解點「名相」,但是搞不清楚其具體含義。

  • 先給你打個比喻吧:如同你要獲得果實,那麼步驟是這樣的,先種下「種子」,然後種子「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又或者你想修高樓大廈,先得需要「打地基」,然後要從一樓、二樓、三樓這樣一層一層修上去,否則就是「空中樓閣」。這個過程就是「次第」。學佛也是如此,所謂的發「菩提心」也是如此。
  • 從大乘的角度講,成佛的次第是什麼?其實《普賢菩薩行願品》這段說的很清楚: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 也就是說在大乘看來想要「成佛」渡眾生,就必須發菩提心,如果是成佛是果,菩提心就是種子。

大乘起信論》中說:「分別修行正道相者,謂一切如來得道正因,一切菩薩發心修習令現前故,略說發心有三種相:一、信成就發心,二、解行發心,三、證發心。

  • 也就是說,大乘講發心,發心是怎麼發的?有三種情況:一、信成就發心,二、解行發心,三、證發心。

菩提心又分為「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

  • 勝義菩提心是第三種「證發心」,他是菩薩證入一地以上所發心,所以凡夫無份
  • 世俗菩提心:尋求無上菩提的發心,它是凡夫相續中可以生起的相似菩提心,可分為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就是前面所講的「信成就發心」和「解成就發心」,他是「相似菩提心」也就是說他的發菩提心必須要假藉理觀,或者事修的因緣,才能夠生起菩提心。當理觀跟事修的因緣消失的時候,他菩提心就消失了,所以它是一種緣修,假藉因緣來修習菩提心,所以叫做相似菩提心。(這裡就不繼續展開了)。

兩者什麼關係呢?我們講發菩提心,我們的相續中先要生起「世俗菩提心」,然後才能生起「勝義菩提心」。

  • 這裡做個比喻?若又把勝義菩提心當作「果實」的話,世俗菩提心就是,「開花」。這也是修習「菩提心」的次第。

而你的理解完全是對於菩提心基本概念不清楚。

  • 從另一個角度講:」世俗菩提心「是深心、真心、直心、無虛偽諂曲之心。當你升起的那剎那就能明了,他非是」利益交換「,是欲渡眾生願成佛。(是因於眾生起於大悲,所以欲渡眾生願成佛,因唯有佛才能廣度眾生。而不是為了成佛才去渡眾生,要明白這兩個的區別)
  • 說淺顯點,是不帶一點點」功利色彩「沒有任何其他目的的純粹發心。更不是什麼貪慾和妄念。只是你自己胡亂理解罷了

所以說:沒證悟發大乘菩提心有沒有錯?當然沒錯!要發菩提心,需從凡夫位就要」開始「。


佛經上沒有說過證悟了才能發菩提心,相反因為發了菩提心才能成等正覺。一切諸佛菩薩的成就花果都是建立在眾生的根桿之上的,沒有眾生就沒有佛果,換句話說,沒有發菩提心就成就不了。

小到不打死一隻蚊子,大到幫助貧窮的人獲得財富,或為眾生在暗夜中點亮光明等等,菩提心是在不斷的與眾生的交往中在自己的真心中不斷升起並發展壯大的。不管我們現在是什麼情況,有多大的能力,哪怕是只能燃起一點塵光,哪怕只能持續一瞬間,也能為黑暗中需要方向的人燃起希望。


發大乘菩提心,當然也包括自覺,不止是覺他,簡而言之就是下決心行菩薩道直至成佛,這樣才是最終達成了菩提心。發大乘菩提心,才可能安住於漫長艱苦的菩薩道,才能證得佛菩提。這怎麼是放空炮、好高騖遠呢?每一尊佛的成就,都是從凡夫時初發菩提心 想要成佛而開始的。

接下來我們應該要了解一下, 世尊所開示的三乘菩提以及三種菩提心的異同,而作出正確的抉擇。

  簡單的說:二乘解脫道就是要斷我見與我執,而成為阿羅漢,目的是要證入無餘涅槃,出離三界火宅、六道輪迴。如果很精進修學解脫道的話,在一世到四世之內,就可以證得阿羅漢。而大乘佛菩提道的目的則是要成佛,要達到福德與智慧都圓滿的常、樂、我、凈的境界,所需要的時間呢?則要三大無量數劫。在成佛之道中要當菩薩,要修六度萬行利樂眾生,要以攝受眾生、累積福德與智能為主修。

  禪宗的五祖曾經說過:「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所以佛道是以開悟明心,實證法界實相的智慧為入門。開悟明心所證的就是第八識,又名如來藏、真心等等。當證得之後,如果能夠轉依成功,就會得到般若總相智,接著就要修學般若別相智和道種智,才能在最後證得一切種智,也就是完全證知如來藏中所含藏的一切種子的智慧。

  其實二乘解脫道,本來就是大乘佛菩提道其中的一小部分,所以佛菩提道中也包含了解脫道的實證。但是對菩薩來說,解脫只是佛菩提道中的副產品。也就是說,菩薩在累積福德、利樂眾生的過程中,實證大乘般若與唯識種智的時候,也順便得到解脫的功德受用。但是菩薩卻不是以自我解脫為主要的目標,而是以度化無量眾生,共同成就佛道為主修。解脫道的實證關鍵在斷我見,也就是要認清—由如來藏所出生的五陰十八界都是因緣和合而虛妄不實的。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塵和六識。那我們該如何斷我見呢?這部分在正覺同修會,所出版的《識蘊真義》、《阿含正義》以及《觀行斷三縛結─實證初果》的口袋書都有詳細的說明如何斷我見實證初果,乃至斷我執成為阿羅漢。您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自行參閱。但是,如果想要實證的話,真善知識的教導,還是極為重要的關鍵。

  簡單的說:在解脫道中有初果乃至四果阿羅漢。斷除了我見、疑見以及戒禁取見等三縛結的話,就成了初果須陀洹,能夠不再墮入三惡道中;最遲鈍的初果人,最多也只不過七次的人天往返受生之後,就可以遠離三界生死的苦惱。初果人在有了斷我見的智慧功德之後,不需要壓伏煩惱,就能夠將欲界貪瞋逐漸的轉薄,而成為二果斯陀含,又稱為一往來,也就是在人天往返各一次,就可以入涅槃了。三果阿那含又稱為不還果,則是已經斷除了三縛結,以及欲界貪瞋等五下分結,當往生到色界的五不還天之後,不用再回到人間,就可以在天界入涅槃了。

  如果三果人已經斷除了對於欲界的貪愛,就必定會得到色界定的初靜慮,發起初禪的五支功德,所以就是真正離欲的聖人,而稱為梵行已立。而是否有發起初禪的五支功德,就是檢驗一個人是否確實已經證得三果、梵行已立的門坎。像達賴喇嘛所帶領的假藏傳佛教,違背 佛陀應該要遠離欲界貪愛的教誨,他鼓吹要貪愛男女雙修時所產生的大樂,才能提升修行的境界。他並且說:「只要精液不漏,或者能夠一滴不漏的收回,就不算違背清凈梵行。」他在《達賴喇嘛和中國佛教訪問團之問答》這本書當中說:「而為了使達到最究竟的目的,所以他必須產生大樂才有辨法;為了能永恆的保持這個大樂,所以他的精液絕對不能漏出,一滴都不能漏出,他有辨法運用這個精液。假使他在行雙身法時,將精液射出來,那他必須要有辨法一滴不漏的收回,否則就是違背了梵行,就是犯了大罪。」但是我們說:即使一個人真的能夠練氣功,練到能將精液完全的回收體內,其實也只是吸回到膀胱之中,之後就又隨著尿液而排出來了,這和清凈梵行根本無關,只是一種唬弄人的說法。又即使真的在男女雙修的時候,能夠忍住不漏,這仍然也只是一種氣功,和離欲完全無關。像他們這樣子,不在如何遠離欲界貪愛上來用功,而假借修行作為幌子,來貪著男女交合世間欲樂的修鍊方式,是絕對無法發起初禪的。既然連地位最高的達賴喇嘛,都一直強調男女雙修才是最殊勝的修行方法,那麼我們就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在假藏傳佛教當中,完全都是沈迷在粗重的欲界五欲當中,不曾有人實證過離欲的初禪境界的。這也證明假藏傳佛教當中,其實是沒有人懂得什麼是清凈梵行的。

  我們談完三果之後,接著再來談四果。四果就是已經斷除了五上分結等三界貪愛而成為阿羅漢,在舍壽之後就可以滅盡因緣生、因緣滅的蘊處界諸法,入到無餘涅槃的本際不受後有,可以不再出生於三界之中。上面的這種說法,指的是慧解脫的阿羅漢。如果是具有四禪八定的俱解脫大阿羅漢的話,則就可以隨時自在的舍壽,坐脫立亡而入無餘涅槃,他就不須等待舍壽的時節來到,才能入無餘涅槃。上面所說的二乘菩提解脫道,是 佛陀在初轉法輪的阿含時中所說的法教;是以四阿含為經藏,以說戒的毘奈耶為律藏,以阿毘曇為論藏,所以它也就稱為三藏教。但是其實在《阿含經》中,也已經密意隱說了般若以及唯識種智的正理,只是還沒有般若智能的人讀不懂而已。菩薩也是需要修學解脫道的,而斷除見惑以及思惑的內涵也和二乘法沒有差別。所以我們說:阿含三藏教也是通於菩薩道的。

  如果說有的菩薩沒有機緣親證藏識——如來藏,他純粹只是依於三藏教而來斷除見惑以及思惑,但是因為他對眾生有悲願而不舍,所以他不取證無餘涅槃,而常住在世間,像這樣的菩薩,我們就稱他為通教的菩薩。阿羅漢雖然斷除了我見以及我執,他在舍報之後,五陰十八界都已經滅盡無餘,而可以入無餘涅槃。但是在涅槃當中並不是斷滅空; 佛陀在經典上說,仍然有涅槃的本際,也就是第八識如來藏離見聞覺知而獨住的境界。因為阿羅漢並沒有證得如來藏,只是把五陰十八界都滅盡了,剩下如來藏獨存,而稱為入無餘涅槃。但是在涅槃的境界當中,已經沒有了七識心,完全沒有了知,因此阿羅漢是沒有辦法了知無餘涅槃本際——如來藏獨存的境界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至於通教菩薩,如果他不回心大乘別教法當中,來修證無我——如來藏——的話,即使是在解脫果的部分,慧解脫的通教菩薩,他的證境是同於初地菩薩,俱解脫的通教菩薩的證境,同於六地菩薩,但是這些通教菩薩,他終究是無法進入到別教的七住位中,無法了知別教七住位菩薩的般若中觀智;而且沒有經過這個階段的話,他是沒有辦法成佛的。然而開悟明心的菩薩,卻是已經實證本來自性清凈涅槃;因此說,開悟的菩薩不用入無餘涅槃,他就隨時可以體驗涅槃的境界。所以明心的實義菩薩的智慧,是遠遠超過阿羅漢的。佛陀甚至曾經說:最初發堅固菩提心的凡夫菩薩,就已經勝過一切獨覺聖人,以及定性聲聞阿羅漢了。這是因為這位菩薩之後所修學的一切善法,都會迴向無上正等菩提,將來也必定會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而成佛。所以說無論是因地還是果地,菩薩都遠遠勝過包括聲聞、緣覺等一切有情的。

  在經中曾經有過這麼一個典故:是說有個徒弟背著行囊,跟著阿羅漢師父後面走,他走著走著,忽然間發起了大心。他心裡想說:我要行菩薩道,要救度一切眾生。這位阿羅漢是個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他想:這個徒弟,竟然敢發大菩提心,真是個了不得的菩薩啊!我這個師父都還作不到呢!於是,他就趕快把行囊拿過來自己背,不敢讓這位發心的菩薩徒弟來背。可是這個徒弟跟著大阿羅漢走了很久,腳很累了!他心裡就想說:走路就都這麼辛苦了,那麼行菩薩道真的是太苦了!我看我還是修聲聞解脫道,早點入無餘涅槃就好了。這位大阿羅漢馬上就知道他這個徒弟又打消了發大菩提心的想法了,所以他就又把行囊還給徒弟背了。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就可以知道,要發大菩提心、修菩薩行,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啊!光是決定發心,就已經超勝於大阿羅漢的果證。從證得解脫的難易度來說,如果非常精進的話,可能只要一生到四生就可以證得阿羅漢的無餘涅槃。但是如果想要成就佛地的無住處涅槃的話,那麼就一定要三大無量數劫,才能夠究竟圓滿的。

  我們再從所證得的功德上來說,阿羅漢就只是在這一期生死結束之後,能夠不受後有,不用再去受生,不需要再受生死輪迴之苦。但是這並不是 佛陀來說法的目的, 佛陀是為了一大事因緣才出現於世的,是為了教導眾生佛的知見,讓眾生都能夠證得佛地的福德以及智慧,能夠利樂眾生永無盡期,這才是 佛陀說法的目的。所以二乘法只是佛法修學的中途站,當我們能夠證得聲聞初果,乃至三果、四果的解脫果證之後,已經斷除了欲界煩惱的現行,已經有把握不會隨意造作惡業而下墮三惡道的時候,這時候就不應該害怕在三界之中來受生,而應該要回小向大,發起大菩提心當菩薩,將來開悟之後,不但有解脫功德,同時也實證本來自性清凈涅槃,擁有般若中道的智慧,能夠利樂無量眾生,共同成就佛道無量的功德,這才是唯一而且究竟的修學道路。從上面的說明我們可以知道,因為菩提有聲聞、緣覺、佛菩提等三種,所以我們在發菩提心的時候,就一定會有三種不同的發心。第一種是下品的菩提心,也就是指聲聞菩提,中品的菩提心是指緣覺菩提,上品的菩提心是指菩薩的道心,就是大乘法的發起佛菩提心。關於菩提心的發心,不能夠說眾生一定有菩提心,或者一定沒有菩提心;也就是說,眾生都應當要先有熏習之後,才會發起菩提心的,在往世如果沒有熏習過佛法,就不可能發起菩提心。正因為眾生不一定都有菩提心的體性,所以有人發心的時候,成為了下品的菩提心,有的人成為中品,有的人成為上品。如果眾生本來都一定有菩提心,那麼應該是三品統統具足,或者一定是三品都沒有,所以這三種菩提心,眾生在發心之後,不一定就永遠不再改變。

  所以如果以前所發的是下品菩提心,只想要修證解脫道,而出離生死苦,這就是聲聞菩提的發心;但是他卻可以在這個,下品的聲聞菩提基準之上,作為中品緣覺菩提發心的基礎,乃至於可以將聲聞菩提的發心,作為發起上品佛菩提心的基礎。也有人一開始是發佛菩提上品的菩提心,但是後來害怕眾生難度、佛道難成,所以發心就隨著轉變為中品,修學緣覺菩提了;乃至有人不敢修學緣覺菩提,就改為修學聲聞下品菩提。因此說已經發心的人,三種菩提之性,並不是決定不變的。在眾生髮心之後,如果能夠精勤修學無量的善法,像四宏誓願所說的:「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這樣就是所謂的勤修無量善法。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就先談到這裡,謝謝各位菩薩的收看。


古代的教書先生基本上都沒有考上狀元之類的官位,但是卻教出了狀元。

常聞如來說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


打妄想都要說的這麼高大上……

這個嗶裝得我給滿分……


大菩提心分: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二種。

修大乘法要求你一開始起修就發大菩提心:「我某某某,為救拔法界一切眾生脫離苦海,脫離脫輪迴,願與法界一切眾生同證無上正等正覺,同成佛道」。或是修法後迴向發願加入菩提心。這個就是發世俗大菩提心,是一個願心,這樣你所修的一切功德智慧都會朝著這個大方向發展發力。只有發大菩提心者才能成佛。

勝義菩提心是指,證悟佛性,開悟,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得菩提大道。

沒開悟時要你發的是世俗菩提心。這是一個修行的「方向盤」。是修大乘法的一個訣竅。是一個心愿,一個願力,是一個理想。你對菩提心沒有正確理解,故有此疑問。

有疑問可以提出來,但不應加進質疑否定的語句,加進了否定的語句就是謗法了。

凡夫的智慧與佛相差十萬百千里加N次方還不止,你怎麼有資格質疑否定佛陀的教導呢?你只能想我智慧不夠,不能理解,為什麼佛這麼說呢?以這個方式來問,就不會涉及謗法。你若不注意這個說話的方式,日積月累,會弄得業障深重而不知。

心裡想錯也會有業障,身口意三業,對了就有功德,錯了都會有業障,先要明理,然後要把不符合因果律的壞習慣改過來,這就是修行。


首先分辨一個概念:所謂菩提心,是立誓成就正等正覺的心,即立誓要去盡知、盡解、盡證一切法的心而不是「覺他之心」,覺他之心屬於慈心。明晰了這個概念,就會明白菩提只是目標而不是目的,任何人都只會因某個目的(度化一切眾生)而達成某個目標(正等正覺,也就是菩提),而不會毫無目的的去達成一個目標,更何況菩提這個目標是一個(在一生內)不可能達成的目標……換句話說,菩提心根本就不是一個自利眾生能夠發得出來的。

So,自利不能發起菩提心,那麼剩下的極少數的利他眾生就都能發起嗎?也未必……利他也分用心的深度的,那些僅僅止步或滿足於在物質、精神層面去拔苦、予樂的十善道行者就不能發起。於是,本來就屬於極少數的利他眾生中,又有一大部分被分出去了(哭)……剩下的,就是那些極少數之中的極少數,然後又在這之中的極少數的有能力認識清楚輪迴的苦難、眾生的苦難以及明白這一切苦難皆來自於愚痴的人,然而,在這部分人中,又有一部分人(其實,(應該是)是極大多數)因見證真諦(四諦)而不堪苦難而入滅…………是故佛說,能發菩提心的人少之又少。

所以,悲心、大悲心才是發起菩提心的基礎,也正因為如此,佛在教導如何發起菩提心時,實際上很多時候都是在強調大悲心。要注意的是:菩提一詞,本就是印度語,佛對印度求法者一說起「菩提」二字,聽者都會明白這是指正等正覺,所以佛也沒必要對啥叫菩提做過多的解釋,但翻譯成漢語後,漢傳行者在這裡比較容易踩到一個地雷,那就是:把菩提心異化為慈悲心,再把慈悲心異化為慈善心,只因對何謂菩提不求甚解故。

再回到題主的問題:既然菩提道是以真諦(四諦)去拔救眾生的道路,是為利他而自利的道路,那自己肚子里至少得有貨吧?即便自己暫時沒貨,也得要立志去辦點貨(深入理解、觀察、證實四諦)吧?否則你拿啥去拔救眾生呢?至於題主說的「我覺得很多人要獲得成就,就莫名其妙的發所謂的菩提心,這樣的行為和利益交換有什麼不同?是不是貪慾和妄念的表現呢?」這句,在下深以為然!也深表無奈………………

說明一下:雖說真正能樹立起菩提心的人,如同一隻蟲啃木頭,居然啃出個佛字一般的少,但並不妨礙眾修行者建立這種願望!能發這種願望的行者,都是絕對值得讚歎、鮮花供養的人!這就如同三歲小孩發願:我要製造出超光速宇宙飛船(比喻而已,旨在說明理想的遠大,別跟在下計較神馬超光速是不可能實現之類的),雖然發這個願的人未必都能實現自己的這個理想,但是哦!未來真正製造出超光速宇宙飛船的,卻只可能在這部分人中產生一樣。So,各位兄逮,千萬別泄氣哦!!!!!

對了,再解釋一下慈悲和慈善的差異吧:

慈悲:因為這人需要幫助,所有我幫他一下下(在「怎麼幫」這個層次上,才體現出「悲」和「大悲」的區別,具體看上文)至於這人是不是讓你覺得可憐、是不是痛恨他這些,皆不在衡量「該不該幫他」的範圍內,只要該幫,那就去幫

慈善:這人看起來好可憐哦……我這個地主家還有點餘糧,就給(甚至,叫施捨)他點吧


發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說學大乘佛法的基礎是發菩提心。(並且戒律是基本的。必不可少的)而且人人都可以發菩提心。因為眾生法性平等。菩提心就是得根本智。根本智就是無分別智。發菩提心就要發起大清凈心 大平等心。

不但發起菩提心 還要證得空性(一切眾生的痛苦我都能感受)(大悲心)

發起普賢行願

這才是真正的大乘行者

是菩薩行 願普度眾生阿彌陀佛


其實是這樣的,發菩提心全稱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發究竟成佛的誓願,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修行大乘佛法,修菩薩道,大家都要發菩提大願,有了這個誓願,就要在修行中履行實踐這個廣大誓願。這不在於是否有什麼成就,這是一個願望、一個目標。有了這個目標,修行人才能自利利他。自利是上求佛道,利他是下化眾生。

每一個大乘修行人都要發菩提心,佛說:忘失菩提心,修一切善法,是為魔業。所以不發菩提心的修行人就不是一個合格的佛弟子。

另外,你開篇就是「我對大乘菩提心的定義......」這是我見。學人要摒棄我見,堅持佛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都是外道見,應佛之知見修行,才是正知正見。

希望你能多聽經聞法,堅固自己的修行基礎。


沒有錯的。

一個凡夫,什麼勾搭美女,yy美女,作姦犯科,肯蒙拐騙的心沒像洪水泛濫山洪暴發一樣發過? 發點菩提心就跟要了一塊肉一樣,一絲一毫像頭髮一樣那麼大的也發不出來。

一切修行都是圍繞菩提心展開,將來的佛陀證的阿*多*三藐三菩提就是菩提果。

發了菩提心後也很多疑惑,比如該怎麼做?

如果盲目的去實踐,恐怕一下子就溺死在汪洋大海惡業苦海了。

每個宗門教派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自己慢慢琢磨啊。


所謂大乘的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心,也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在這裡,自覺和覺他,你不能分開看,他們兩者本來就是一回事,這才是大乘佛法的精妙處,沒有絕對的獨立於覺他的自覺,也沒有獨立於自覺的覺他,大乘佛法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認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本是一體!

就是因為眾生本是一體,但是凡夫因為分別心的原因,有個自己和別人的差別心,所以才產生了世界和人生,才有了千奇百怪的眾生,才有了輪迴的各種境遇!而要成佛,就要行菩薩道,經歷三大阿僧祇劫,這麼漫長的時間在做什麼,就是從初發心到成佛,不斷的實踐菩薩幫助眾生的心行,直到圓滿,你在幫助眾生,在做覺他的事情,實際就是在自覺,因為菩薩的行為就是把眾生當成是自己一樣的對待,一樣的呵護,自他無分別,這就和凡夫眾生的自他有分別顛倒過來了,這就真實的與「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相應,與覺性相應,這才叫大乘!

所以根本就沒有一個脫離於覺他的自覺,你想完全自覺了再來覺他,這個自覺本身也是不圓滿的~而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心,成佛就是圓滿,覺行圓滿,自覺覺他圓滿!

所謂的證悟,如果沒有行為的跟上,也不是真正的證悟,只能叫悟,不能叫證!真正的證悟,是理事合一,知行合一,覺行一致,知道眾生無差別,但是行為上做不到無差別對待,那就沒有真的證悟!


不論你是發麵還是發海參。

你通過行動累積十善業了嗎??

還是一句佛號就什麼都有了???


對大乘菩提心的定義如果做為學術問題,可以有自己的看法與定義,但如做為學習及隨修,還是依照古來的大乘傳承為依歸吧,與世間利益交換最大的區別是無我,所思所想所言所行,一切皆為有緣他者,不存絲毫我想我思我言我行,何況世間八風?即便成佛也是為利有緣暫時安樂畢竟解脫。甚至為讓有緣儘快安樂解脫,不取自己解脫乃至證佛果,如地藏菩薩,近代僧界與居士界,各有一代表,如太虛師與南師。然後自覺覺他,願與行的問題,未自覺也必先有大悲願,這是大乘道必入的門檻,有大悲願自覺才能徹底究竟,然未自覺願亦非真,所以基本上大部分自覺之後的願,才能算是真正的願,之前皆是借妄修真。然後自覺前必先發的願,也是有前提基礎的,這就是無常出塵心,能夠捨棄世間八風八法,所以在塵世修行必得心不被八風所動,才能說發願的基礎牢固,但這不妨礙先發起大悲願,然後在依願自覺覺他的過程中,逐漸夯實圓滿八風不動的出塵心。因此,大乘菩薩首先要區分因位菩薩與果位菩薩,前者出塵心尚不圓滿,願心易退失動搖,後者已無此慮。由此,我的結論是沒有錯,沒有自覺前的願心指明了未來的道路方向,如此才能踏實上路。當然此菩提心為世俗菩提心之為利樂眾生而修學佛悲智力的願菩提心。此願菩提心與幫助引渡有緣的行菩提心要區分開來。一般而言,理論上行菩提心至少要具備輪迴因果與四諦的文字般若正見,才能不致以盲導盲。一己之見,僅供參考。


未見道而發的菩提心,叫世俗菩提心!叫發願。

已悟道而發的菩提心,叫勝義菩提心!叫真修。

發願與真修,是修行的次第一個過程。

祝願題主早日發起勝義菩提心!


針對樓主的問題來答覆:

1、如果一個人自己尚未自覺,妄想幫助他人「覺」,那麼不如同自己糊塗,讓別人也跟著糊塗嗎?

  • 沒錯呀,所以才需要以「為利益輪迴中的一切眾生故,我欲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發心(出發點),不斷地去聞思修,圓滿福德、智慧資糧....
  • 密勒日巴說:「只有先治癒你自己,才能救治他人」
  • 宗薩欽哲仁波切:」很多新生的菩薩在一時的啟發之下,放棄了自己的一切——房子、家庭與所有的財產等。不過,常常就在幾個小時內,他們便懊悔自己的所為。因此,包括吉美·林巴等大師們都一再告誡我們,初學者不應想要立刻完成較為極端的修持,反而應該先修持祈願,然後再慢慢進展到行菩提心與究竟菩提心。

附內容:「難道,還有比這更好的禮物嗎?「宗薩欽哲仁波切」不是為了快樂 033

2、我覺得很多人要獲得成就,就莫名其妙的發所謂的菩提心,這樣的行為和利益交換有什麼不同?是不是貪慾和妄念的表現呢?

  • 有些人要獲得成就的目的是為了利益很多人,利益很多跟自己有緣的生命。所以這個動機本身就是菩提心的面向,當你真正地去修持或者行持菩提心的時候,我相信樓主會發現,沒有任何東西比菩提心更加寶貴的。就像科學家要用科學儀器來判斷「黃金是否比鐵更有價值?「一樣,分析不出所以然,可是當你拿著黃金在世間的時候,你卻是富有的。而拿著鐵塊卻不能做太多的事情.......
  • 你也很可能掉入一個陷阱,認為發願根本毫無效果:「那隻不過是個願望!發個願當然很好,可是改變不了什麼,它與實際去做完全不同!」如此低估願心的力量是很不明智的。在世俗世界中,所有的一切都是想法與願望在起作用,因此,如果有人認為生起願菩提心是「言行不一」,這是個錯誤的想法。其實,願菩提心不但是「言行一致」的,而且還是我們心靈訓練中很重要的一環。 —— 宗薩仁波切

附內容:難道,還有比這更好的禮物嗎?「宗薩欽哲仁波切」不是為了快樂 033

  • 生起菩提心,並不單純只是對那些我們認為需要幫助的人生起憐憫之心而已;比起衷心希望救度眾生的願菩提心而言,關懷他人的福祉是一種比較低程度的悲心。引介真諦給予眾生,揭露並拆解纏縛他們的迷惑之網,或令他們由作繭自縛的自我局限中解放出來,難道還有比這更好的禮物嗎?在祈願令一切眾生解脫,以及希望提供街頭流浪兒童一頓熱飯之間,兩者根本無從比較。 —— 宗薩仁波切

3、關於樓主說的:」這裡我對「大乘菩提心」的定義是覺他之心」

  • 概略來說,「菩提心」是令一切眾生都究竟成佛的願望。它是大乘法道的心臟、頭腦、眼睛、血液與脊樑,是絕對不可或缺的修持。事實上,「菩提心」的概念是如此強而有力,僅只是珍視「將解脫的智能傳遞給他人」的這個願望,就是所有可能做到的供養中最廣大的。
  • 不過,即使是所謂的佛教徒也常會誤解菩提心,以為它只比悲憫的慈愛更高一點而已。慈愛、悲心以及希望讓他人快樂,是時下流行的理想,並經常升格被認為就是菩提心最重要的特徵。但是我們忘了,若無菩提心就無大乘或金剛乘佛教,而這兩個道乘的最關鍵面向,既是理解空性的智慧。若無智能,悲心本身就非菩提心,反之亦然,這兩種功德都極為重要。
  • 菩提心會被如此讚歎的另一個理由,就是因為它是對治自我中心最可靠的方法。
  • 「菩提心」被誤解的一個最明顯的徵象,是那些表現得溫和謙卑、永保微笑、從不現出惱怒或生氣樣貌的上師,會被形容為「自大傲慢」。這種區分,很清楚地表示我們忘記了「智慧」是菩提心不可分離的面向。

附內容:如同龍欽巴所說,如何向一個從未品嘗過鹽的人解說鹽的味道?「宗薩欽哲仁波切」不是為了快樂 031

不管怎麼說,我們修持的目的是解脫,或者更小一點的願望來說, 是」解決煩惱「。

為了連根拔起」煩惱的根據地「,我們發現依靠自己原有的模式根本解決不了問題,於是我們去發現,去學習,去參考以前這些解決煩惱的人是怎麼解決的。

所以就有了所謂的方法....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去嘗試並且檢驗它,是否有效地對治了煩惱!(前提是正確地去做,然後做了一段時間.....)

最後的最後送您一個禮物:

難道,還能有比這更好的禮物嗎?! | 重磅推薦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證悟路漫漫

法門各不同

發心如是因

悟心如是果


推薦閱讀:

為什麼證得無我境界會更快樂?
請問運動手環可以開光嗎?
受持八關戒齋時,用什麼洗澡?
認為如來藏是外道一般是不是南傳的?
佛教徒祈願有用嗎?

TAG:大乘佛教 | 佛學 | 佛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