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完全不懂日語的中國人與只知道片假名的美國人看日語文章哪個會感覺更容易?

為了公平起見,假設中國人只能猜日語中的漢字部分,而英語母語者只能根據片假名猜外來語部分。

假設兩者都對日語的語法、辭彙等一無所知


更新:今天找了個佳能的印表機日文版使用說明,以便於大家更直觀地感受日語中片假名辭彙的局限性:

網站首頁……片假名仍然不少,有些乾脆直接上英語了。之後我選了オンラインマニュアル(online manual)。

然後,隨便選一款:

……相信老外即使依靠自己的聰明伶俐,選對了自己的印表機型號,到了這裡也只能望文興嘆了吧……就此打住趕緊選澤English還為時未晚,但是如果我們的漢字繼續前進:

那麼這個老外只能選擇English了……看來,即使是看個電子產品說明書,光熟悉西方那一套也是不夠的……

------------------------------------------------------------------------原答案:先看這張

維基百科的「哲學」條目:片假名的辭彙有

ドイツ Deutsch 英語要跟Germany掛鉤恐怕還是要些腦細胞

カント Kant 康德

ギリシャ Greece 希臘

再接著往下看:

還是那幾個片假名辭彙。因此文史類的應該還是認識漢字的話能看懂更多,認識英文和假名恐怕只能認出幾個人名地名。

那麼科技類的:

這是維基百科「暗物質」條目。第一段的平假名辭彙:

ダークマター dark matter 暗物質

到細節的解釋上片假名慢慢多了起來:

重力レンズ效果 lens 透鏡&> 引力透鏡效應

ドップラー效果: Doupler effect 多普勒效應

ツビッキー Fritz Zwicky 人名

ヴェラ?ルービン Vera Rubin 人名

似乎只懂片假名跟英語的人要猜出意思還是比只懂漢字的人要難了。

那麼被英語統治的電腦領域是否會有所不同呢?

請看日文版的微信:這下情況大有改觀:

テキストサイズ text size

バックグラウンド background

ステッカー sticker

スピーカー speaker

オフ off

チャットログ chat log

ストレージ storage

モメンツ moments

QRコード QR code

スキャン scan

ゲーム game

ミニプログラム miniprogram

グループチャット group chat

タグ tag

アカウント account

等等等等

以及這個網路上的日文說明:

ウェブサイト website

ユーザガイド user guide

メール mail(email)

ミュージック music

メッセージ message

カレンダー calendar

カメラ camera

マップ map

ビデオ video

メモ memo

リマインダー reminder

ウェブブラウザ web browser

マニュアル manual

クリック click

リンク link

這下老外似乎應該開心了。至於說解碼這些用日式口音加密過的辭彙所需的精力和直接閱讀漢字的區別,在這裡就不比較了。

總的來說,電子產品使用說明方面懂英語和片假名比懂漢字更有助於理解。


我覺得看領域。比如政治領域的文章,中國人猜起來容易;科技領域的文章,美國人猜起來容易。


第一次擁有了精彩的評論區……


大概。。都讀不懂吧。日文中的漢字很多和中文字相同意思不同。。至於片假名拼的外來語的讀音,emmm。。外國人大概要靠開腦洞才能猜到是哪個單詞吧

附贈一枚笑話:

一個德國人、法國人、及一個日本人要到礦場工作。老闆是美國人,他對德國人說:「你體格不錯,你負責苦力。」對法國人說:「你說你是工程師,你負責採礦的計劃。」而對日本人他說:「你很瘦小。你負責supplies( 補給) 。」然後隔周,他們開始上工。幾天後德國人及法國人發現日本人不見了,找了很久後他們決定還是先回頭工作。德國人開始工作的時候,日本人突然跳了出來,大聲叫到:「 Surprise!」


毫無疑問 是中國人。甚至給外國人教會了語法也依然無法比過漢字的優勢。

日語,在越正式的場合漢字越多。學術論文尤其如此。這 不止是 專有名詞的問題。一個有專業知識的中國人幾乎能猜出內容來。如圖

斷層黏土 使用 年代測定

哇我居然認識日語了耶?( 』??』? )/

(外國人: wtf??????)看專業的日語文章時總是驚奇

「啊?這個漢語詞居然日語也用!?」和

「啊?原來這個專有名詞是日語傳過來的!?」


粗略來講,漢字多,中國人贏,橫文字多,英語母語者贏。

但是漢字也看個人悟性,同一篇漢字黨文放在那,有人表示全懂有人表示不懂=_= 例如下圖我覺得完全沒歧義,朋友非要問我什麼意思。。(這是最常見的日本人認為只要用漢字中國人就能看懂的栗子,但因為語序問題,如果對日語完全沒了解的人有一定可能不懂,不過講真這個老太太已經做的很到位了囧)

而橫文字基本沒有語法語序的問題,所以某些情況下可能英語母語者贏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呢。(此處橫文字專指外來語)


中國人。

其一,有些片假名引入的外來語魔改的真?媽媽都不認識你還指著外國人能看懂?

來看兩個簡單的栗子。

パソコン、プレゼン。

這倆分別是personal computer和presentation,問題是你掐頭去尾指著不懂日語的外國人能看明白?而且關鍵是,這種外來語不在少數(畫重點)

其次,日語外來語的源語言也不只有英語,比如打工 バイト這個詞的源語言就是德語,此外,甚至還有用片假名書寫的中文外來語,沒錯真的有!比如ギョーザ這個詞就是來自中文【餃子】(註:雖然這個詞也能寫漢字)

但是凡是也有例外,比如當你讀理工科的論文時,歐美人就顯得更有優勢,但是!這本來需要建立在你有非常強的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才能讀懂的東西,而一般需要讀這種文章的中國人,對於這方面的英語必定不會陌生。

所以綜上,還是中國人略勝一籌。


在日語方面中國人有極大的優勢,日語里漢字的影響有千百年的積累,遠不是英語能比的。

日語里的漢字的確有很多是跟現代漢語習慣不同,但除了和制漢字日語里漢字的意思中文裡幾乎都有,即使不常用了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也不會猜不到。

當然有些領域英語用的很多,日常生活中電子產品的很多名詞都是外來語,但也只是相對其他領域的多,並不是說這些領域就超過漢字了,頂多五五開。

日本人只用漢字就能交流就很能說明問題,這個問題中假設中國人只懂漢字而美國人卻懂片假名的偏頗也很能說明問題,因為你不偏頗連比都沒法比。

隨手上一張前鎮子買的NS用的PS4手柄轉接器說明書,電子產品的確英語外來語多,但說明書並不是羅列名詞,這還是外來語很多的場景。文書啥的連假名都不多,別說英語外來語了。


分內容咯~~~

要是文章體中國人應該略勝一籌

要是學術報告啥的當然是英語使用者厲害


得看那篇文章的類型了吧,如果是涉及政治,文化這種偏文史或民生類的中國人能看懂的可能性比較大,而理工類文章美國人看懂的可能性比較大


第一次看到「ラセギュㄧ現象」的我是懵逼的,後來才突然想起這是直腿抬高加強試驗「Lasegue(拉賽格)征」,想想還是意譯更好……


你的意思是都不認識平假名?

那一般還是認識漢字的有優勢一些。外來語的頻率還是不及漢字,而且沒有日語知識很多外來語的詭異音譯和縮略是母語者也不能懂的,比起大量相似漢字的用法和相近的字形,還是漢字優勢大。


就專利文獻而言,還真是挺容易知道其內容的


試試 pasokon, risutora, akusesari- 這些好不好?哦對了還有 he-bi.

你們在學日語的時候,看到片假名的詞,能猜到原詞的有多少個呢?

我反正是不行。


問題是很多中國人看不懂繁體字,而且日漢字和中文意思不同啊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日本越來越多使用片假名來翻譯中國人名的現象?
在早稻田大學就讀是怎樣的體驗?
如何看待否定南京大屠殺的言論?
日語中那麼多片假名表示的外來詞,會不會讓日本人覺得自己的語言「不幹凈」?

TAG:日本 | 日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