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地名翻譯作英語應該用音譯還是意譯?

比如:「和平路」應該是 "Heping Lu"、"Heping Road" 還是 "Peace Road"?


轉一篇自己曾寫過的文章——

(以下內容可以轉載,但限用於非商業用途;轉載時請記得註明我的名字。)

大家在用英文寫地址時,大概都會習慣性地把「路」翻譯成 Road,把「街」翻譯成 Street 這樣;估計還會順便把地名里的「東西南北」一起譯成英文。但恐怕各位沒有想到:正確的做法是,應該全部用漢語拼音。

我知道,這聽上去似乎很無理;不過如果仔細想想,全部用拼音不僅是有好處的,而且是有必要的。(更何況,政府本來就有規定;不過我們暫且先不談這個,畢竟連 China Daily 這種有官方性質的出版物都沒有遵守這一規定。)

首先,「路」、「街」都要翻譯的話,那麼地名的其他部分是否要翻譯呢?

以上海的「世紀大道」為例——貌似無論是地鐵站還是路牌上寫的都是 Century Avenue,看起來倒也沒錯:「世紀」嘛,就是 Century;「大道」嘛,就是 Avenue。「世紀大道」,合起來就是 Century Avenue,儂弗曉得伐?可是問題來了,為什麼在世紀大道幾百米之外的「人民路」是 Renmin Road 而不是 People Road 或 People』s Road 呢?但「人民廣場」卻又是 People』s Square?

再說濟南的「經十東路」。你會說:把「路」翻譯成 Road 吧。那麼,Jingshidong Road?不行,還得再把「東」翻譯出來。那麼就是 Jingshi East Road?但既然北京的二環路是 2nd Ring Road,我們也得把數字翻譯出來——Jing 10th East Road!可這「經」能不能翻譯呢?「經」應該是 Longitude 沒錯;可經十路的「經」和地理上的經線正好相反,所以到底是 Latitude 10th East Road 呢、還是 Longitude 10th East Road 呢?

好吧,你還是覺得應該全部都意譯才對。那麼全國遍地皆是的「解放路」就成了 Liberation Road,「和平路」就成了 Peace Road;而「中山路」……應是 Nakayama Road 呢、還是 Sun Yat-sen Road 呢、還是 Yat-sen Road 呢?如果「建國路」能翻譯成 National Founding Road 的話,「建國門」也應該成了 National Founding Gate 了吧?那「公益西橋」應該是 Gongyixi Bridge?Gongyi West Bridge?Common Good West Bridge?Public Service West Bridge?……

然後就會像在這篇報道中說的:

James McGreen and his wife, Katherine, one of many backpacker couples making their first trip to Shanghai this summer, became totally confused when they tried to find 「XIZANG ZHONGLU」 with the help of a local street map. The road sign indicated 「CENTRAL TIBET ROAD」 while the billboard overhead reads 「CENTRAL XI ZANG RD.」

如果翻譯的初衷是「為了讓老外看明白」的話,那麼這樣一會兒音譯、一會兒意譯,老外還能明白嗎?(沒學過中文的他們可不知道 Xizang = Tibet 的。什麼?他們學過中文?那直接看漢字不就行了嗎?)

這樣一來,似乎完全解釋不通了:什麼時候該音譯,什麼時候該意譯,似乎完全沒有標準,而完全只是隨譯者的喜好而已。正如我曾見過有人把「黑虎泉」譯成 Black Tiger Spring,但同樣是泉水的「趵突泉」卻成了 Baotu Spring;究其原因,只因這位譯者不知道「趵突」是什麼意思而已。(況且,如果「黑虎泉」=Black Tiger Spring,那麼「黑龍江」也必須是 Black Dragon River 才對啊。)

故此,我們可以得出第一個結論:專名(所謂專名,也就是「世紀大道」中的「世紀」、「人民路」中的「人民」、「經十路」中的「經十」)不能意譯,應當音譯。

那麼,「路」、「大街」能不能翻譯呢?

如果「路」還好些的話,大家對「大街/大道」的譯法就各有不同了:有人翻譯成 Avenue、有人翻譯成 Boulevard,也有人(貌似多數)直接無視「大」而將其譯成 Street / Road。這無疑增加了混亂。

再說「北大街」:究竟是「北大/街」、還是「北/大街」呢?你不知道,或許也無從查證。如果把這種地名交給兩個不同的翻譯員,說不定會出現兩個完全不同的結果:」Peking University Street」、」North Avenue」。

況且,就算英文沒有問題的話,其他語言又該如何?想像一下一個法國老外手裡拿著的法文版地圖,應該用英文翻譯還是用法文翻譯呢?反正英文和拼音一樣,對他來說都是「看不懂」;那隻好用法文翻譯了。

以此類推,德語、西班牙語等語言也一樣。於是人民廣場就有了很多不同的名字:People』s Square、Place du Peuple、Plaza del Pueblo、人民のスクエア……喂,翻譯到何年何月是個頭啊?

然後,當一個荷蘭來的老外拿著荷蘭語版的上海地圖、看著繁華的大街卻怎麼也找不到他想去的 Volksplein 時,不知會他會怎麼想?(不過說不定,他身邊站著的那個羅馬尼亞來的哥們也是在找 Pia?a Poporului 呢。)

再次引用一下剛才那篇報道:

Businessman Andreas Kriesi has worked in China for three years and has no problems in reading road signs, though he does speak a little Chinese. He prefers Pinyin to translation because 「taxi drivers usually understand where you head for if you try to pronounce Pinyin.」

Italian Carmine Gannotti joked that he prefers Italian to any other foreign tongues if possible. 「Pinyin or English, they make no difference to me, but for the sake of taxi driver, I choose Pinyin,」 said Gannotti.

可是,香港卻是把路名都翻譯出來的啊?那是「國際化大都市」的做法,我們是不是也該學習一下?

有一個問題:香港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至今的官方語言仍是中文+英文。並且香港有很多地名都是先以英文命名、後譯中文名的,比如 Nathan Road(彌敦道)、Prince Edward Road(太子道)。也有英文和中文貌似完全不沾邊的,比如 Admiralty 是「金鐘」,但「金鐘道」卻是 Queensway;Tung Lo Wan Road 是「銅鑼灣道」,「銅鑼灣」卻是 Causeway Bay,但 Causeway Road 又變成了「高士威道」,相信一定有歷史原因(可惜我唔知點解)。

也正因此,有時還會譯錯,比如 Queen』s Road 本來是女王大道,卻被譯成「皇后大道」;Power Street 的名字源自原來旁邊的發電廠(Power 指的是電力),卻被譯成「大強街」。

所以,倒不如說香港的中文地名和英文地名是兩套獨立的系統。

更有趣的是,即使是香港人也無法完全弄清這些。香港郵政的這篇文章表示,郵局見過把西灣河 (Sai Wan Ho) 寫成 West Bay River、把花園街 (Fa Yuen Street) 寫成 Garden Street 的。遇到這種情況,郵差蜀黍也只好硬著頭皮連蒙帶猜地送信。(可要是郵差蜀黍猜不出來呢?或者是遊客大媽猜不出來呢?嗯,那就唔好意思啦…)

(順便,就算是香港的計程車司機,有不少也是根本不懂英語的。不然就不會有這種 app 了……)

至於香港的近鄰澳門,則因為被葡萄牙殖民過(儘管當地居民會說葡萄牙語的並不多),路牌上便寫了中文+葡萄牙文(而沒有英文,因為英文並非官方語言)。英文版 Google Maps 上顯示的澳門地名也是葡萄牙文,而並沒有翻譯成英文。

那麼……中國既不是英國也不是美國更不是法國的殖民地,為什麼非要選定一種外語寫在路牌上呢?

如果不用英文的話,老外看不懂怎麼辦?

先來看看美國、英國的大使館怎麼寫的:

United States Embassy of Beijing, China

No. 55 An Jia Lou Lu 100600

British Embassy Beijing

11 Guang Hua Lu, Jian Guo Men Wai, Beijing

100600

再來看看非英語國家的法國、德國、西班牙大使館:

Ambassade de France en Chine

Faguo Zhuhua Dashiguan

60, Tianze Lu

100600 Pékin (Beijing)

Tél. : (+86 10) 85 31 20 00

Institut fran?ais de Chine

Beijing Faguo Wenhua Zhongxin

Guangcai International Mansion

18, Beijing Gongti Xilu

100027 Pékin (Beijing)

Tél. : (+86 10) 65 53 26 27

100600 Beijing

17 Dongzhimenwai Dajie

100600 Beijing

Chaoyang District

Eingang Visastelle:

Sanlitun Xiwujie/ Ecke Xindonglu

Embajada de Espa?a

Chaoyang Qu, Sanlitun Lu, 9

100600 Pekín

Consulado General de Espa?a en Pekín

Sanlitun Dong Si Jie, 9

100600 Pekín

老外這麼寫沒問題,我們也應該沒有顧慮了吧?

法國人寫 Avenue des Champs-élysées(而不是 Champs-Elysees Avenue)寫了這麼多年,日本人寫 Kabukichō(而不是 Kabuki Town)寫了這麼多年,英國人好像也一樣就跟著這麼寫了。(順便,日本特色的「丁目」在英文里也是直接寫作 Chōme 的。)

他們會說,這是你們的國家,你們自己說了算,你們寫什麼我們就認什麼,只要知道那是個地名就夠了(對,我們只需要知道「那是個地名」,不需要知道那個地名的內在含義——街上的路牌不是用來學中文的);只求能有個統一的標準,不至於在地鐵站還是 Beijing West Railway Station,出了地鐵站就成了 Beijingxi Railway Station。繼續引用剛才那篇報道:

Many foreigners, however, care little about which standard will prevail, but hope that what they read from maps, road signs and guideposts are all uniform.

那麼,這「統一的標準」該是什麼呢?那個香港人自己都用不舒服的系統告訴我們,意譯太麻煩又難以統一,最後弄不好就可能是「十個譯者有十個版本」(弄不好還會寫得亂七八糟,就比如泰安的「迎賓大道」被錯拼成 Juest-Greeting Avenue);再考慮到全部用拼音的方便性(計程車司機一聽就懂)、政治正確性(香港用英文、澳門用葡萄牙文,但我們沒做過殖民地,當然不需要用外文)以及規範性(參見文章開頭給出的政府規定),我們有充足的理由說:

地名要用拼音寫。

或許,看到 Dongzhimenwai Dajie 你會不太舒服,覺得這很「土」。這似乎和當年那些說「Xinbei 不如 New Taipei City 好聽」的人想得一樣。(不過為什麼沒人提議把「北京」譯成 North Capital 來著?新北市就是新的台北市,那北京就是北邊的首都啊,對不對?除了 North Capital,我們還得有 Mountain East, River South, Upper Sea, Lake North, Four Rivers……哦,對了,「新疆」可以翻譯成 New Territories,很有香港的感覺對吧!不過順便問一句,「京都」是不是應該譯作 Capital Capital?)

但請記住: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自己瞧得起自己的語言、文化和地名,別人才會瞧得起。用拼音,更是對中國本土文化的一種尊重——如果老外來了中國,看到的卻是滿眼的 Century Avenue 和 Honey Lake,他們會覺得這是中國本土文化嗎?(換言之,美國人來中國旅遊是為了吃漢堡的,還是為了吃北京烤鴨的?)


拼音

剛好前兩天英語老師有講到過這個問題

她很明確的告訴我們應該是用的拼音,一切的XX Road都是不規範的。

聯合國有一號文件就是關於這個問題。

update

很抱歉沒有找到具體的聯合國文件,不過已查證為經1977年經聯合國第三屆地名標準化會議通過作為國際標準。

謝邦媛先生來信,對本報《城市蒙太奇》一文中關於城市車站中文站牌名下「偽英文」(漢語拼音)的批評,提出商榷。謝先生的觀點是正確的。在此,我們向謝先生對於本報的關心和愛護表示衷心的感謝。

對我國地名的羅馬字母拼寫,國務院早已規定採用漢語拼音作為統一規範,並於1977年經聯合國第三屆地名標準化會議通過作為國際標準。

2000年我國以法律的形式把漢語拼音作為中國人名、地名拼寫的統一規範。因此,個別城市中「在街道路牌上對地名的羅馬字母拼寫未採用漢語拼音」,而採用舊拼法,或用英文及其它外文譯寫的做法,都是違背我國政府作出的並經聯合國通過的規定,這會在國內外造成不良影響,也會給地名標準化造成混亂。希望能引起有關城市相關部門的重視。

                        ——編者

  背景資料

●1957年11月1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六十次會議通過《國務院關於公布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的決議》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於漢語拼音方案的決議》

●1977年9月7日《聯合國第三屆地名標準化會議關於中國地名拼法的決議》

●1978年9月26日國務院批轉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國家測繪局、外交部、中國地名委員會《關於改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我國人名地名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範的報告》

●1979年6月15日《聯合國秘書處關於採用「漢語拼音」的通知》

●1984年12月25日中國地名委員會、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國家測繪局《關於頒發〈中國地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則(漢語地名部分)〉的通知》

●1987年12月2日中國地名委員會、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關於地名標誌不得採用「威妥瑪式」等舊拼法和外文的通知》

●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

五十年代末期,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了漢語拼音方案,應用漢語拼音方案為漢字注音來幫助識字和統一讀音,這為中外人士學習漢語提供了統一的標準和途徑,也為中國在對外交往中人名、地名的拼寫標準奠定了基礎。

1977年9月聯合國第三屆地名標準化會議關於中國地名拼法的決議:「建議:採用漢語拼音作為中國地名羅馬字母拼法的國際標準。」1978年9月26日國務院批轉的《關於改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我國人名地名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範的報告》中指出:「改用漢語拼音字母作為我國人名地名羅馬字母拼法,是取代威妥瑪式等各種舊拼法,消除我國人名地名在羅馬字母拼寫法方面長期存在混亂現象的重要措施。」

從1979年6月15日起,聯合國秘書處採用「漢語拼音」的新拼法作為在各種拉丁字母文字中轉寫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名和地名的標準。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八條規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以《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和注音工具。《漢語拼音方案》是中國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獻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範,並用於漢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領域。」

中國地名拼寫要按國家標準(人民網)(上文節選 附鏈接 侵刪)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2年06月14日第五版)

中國地名採用漢語拼音標示的來龍去脈

中國的通用文字應當如何採用羅馬字母拼寫和注音,其實早在1958年2月全國人大頒布《漢語拼音方案》(一屆人大第五次會議通過)就已解決了這個問題。該《方案》自公布以來,在國內外10個主要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其中第8個在專名拼寫方面的應用就包括對人名、地名、民族名、事業企業單位名稱注音的規定,當時雖沒有強調不能用英文拼寫,並不意味著可以採用英文拼寫中國地名。由於閉關鎖國等原因,那會地名標誌上既少有漢語拼音,更無英文等外文出現,因而矛盾並不十分突出。

那麼到了上世紀70年代後期,為何中國地名在對外時必須採用漢語拼音拼寫而不能使用英文字母呢?此事從何談起呢?要搞清這一事情的原委,還需追根溯源到1978年。在當年8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外交部、國家測繪總局、中國地名委員會等四家單位在給國務院《關於改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我國人名地名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範的報告》中可以清楚了解到,一是「為了進一步貫徹執行周恩來總理關於漢語拼音方案『可以在對外文件、書報中音譯中國人名、地名』的指示,……。」二是「1977年8月,我國派代表團參加了在雅典舉行的聯合國第三屆地名標準化會議,會上通過了我國提出的關於採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中國地名羅馬字母拼寫法的國際標準的提案」。這一報告於當年9月28日得到了國務院批轉(國發[1978]192號)。《批轉》鄭重指出,「改用漢語拼音字母作為我國人名地名羅馬字母拼寫法,是消除我國人名地名在羅馬字母拼寫方面長期存在混亂現象的重要舉措,望各部門認真做好這項工作。」

從此,採用漢語拼音字母拼寫中國地名的做法真正提上了地名工作的議事日程,作為地名管理機構當然不折不扣的宣傳貫徹落實,在各類地名標誌的設置和管理實踐中,我們的地名幹部也一直是這樣認真遵照和一絲不苟執行的。即使個別城市出現了英文拼寫地名的情況,由於地名管理部門及時干涉,問題都迅速得到了解決。如1982年8月,鎮江市有關部門為迎接「金山藝術節」的開幕,在一主幹道設立了兩塊附著英文和日文的地名牌,省里得悉消息後,火速派員趕赴該市政府說明情況,對方十分重視,表示這是徵求意見試設的,既然國家有規定,我們一定儘快拆除,不再繼續安裝,這一事件很快得到平息。再如1993年9月,南京市交管部門在交通要道口設置的旗杆式交通指示牌上,使用了英文書寫的地名。我們發現後,以省地名委、民政廳名義致函南京市政府,宣傳國家在這一問題上的方針政策,並要求立即停止製作和安裝不規範的交通標誌,已經安裝的要進行改制。市公安局在市政府責成下,立刻改弦更張,至今再未出現任何問題。但地名標誌(含交通指示牌)的設置未能從根本上實現統一歸口管理,因此除地名管理部門設置的地名牌外,其他部門設置的地名牌都會出現或多或少採用英文拼寫地名的現象。

我國法律法規和規章對地名拼寫的相關規定

由於1958年全國人大發布的《漢語拼音方案》、1978年國務院的《批轉》較為原則,對如何使用漢語拼音拼寫地名沒有具體說明,加之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許多城市的地名標誌上多次出現了用英文字母拼寫中國地名的情況,故在1958年後,特別是1978年後的將近30年間,全國人大、國務院和國家有關部門先後出台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規定。

1、關於漢語拼音拼寫中國地名的規定有:

⑴1976年9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國家測繪總局制定了《中國地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法》。該《拼寫法》規定:地名中的專名和通名分寫,自然村鎮名稱不區分專名和通名;地名的頭一個字母大寫,地名分寫為幾段的,每段的頭一個字母都大寫等。

⑵1980年8月,中國地名委員會制定了《城市街道名稱漢語拼音拼寫規則(草案)》(中地字[1980]第15號)。此《規則》,除了繼承《中國地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法》的精神外,還在地名專名和通名的分寫、連寫上列舉了許多容易混淆的事例,便於地名幹部在工作中對照和操作。

⑶1981年12月,中地辦在給河南地名辦《關於城鎮路牌地名漢語拼音書寫形式的復函》中指出,「路牌上地名的漢語拼音書寫形式是漢語拼音中書寫地名的一種特殊形式。在製作城鎮等路牌時,路牌上地名的漢語拼音除按規定進行分段外,可全用印刷體大寫字母書寫,不標註聲調,但不能省略隔音符號」等。

⑷1984年12月,中國地名委員會、中國文改委和國家測繪局聯合制定了《中國地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則(漢語地名部分)》(中地字[1984]第17號)。此《拼寫規則》比1980年的《拼寫規則(草案)》的內容更加詳實,舉例更多,是以後20多年間地名管理幹部執行和參照的重要依據。

⑸1986年1月,國務院發布了《地名管理條例》,這是中國地名管理史上第一個關於地名管理方面的政府規章,標誌著我國地名工作開始真正邁向法制化的軌道。該《條例》明確指出,「中國地名的羅馬字母拼寫,以國家公布的『漢語拼音方案』作為統一規範。」

⑹1987年3月,國家語委、中地委、鐵道部、交通部、國家海洋局、國家測繪局聯合頒發了《關於地名用字的若干規定》(國語字[1987]第9號)。《若干規定》再次強調,「用漢語拼音字母拼寫我國地名,以國家公布的《漢語拼音方案》作為統一規範」等。

⑺1996年1月,國家技術質量監督局發布了《&<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 16159-1996)。該《國家標準》規定,「漢語地名按照中國地名委員會文件(84)中地字第17號《中國地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則》的規定拼寫。」這一問題,首次被列入國家標準。

⑻1998年,國家旅遊局下發了《關於印發&<對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檢查標準(試行)中有關問題的解答口徑&>的通知》(旅辦發[1998]139號)。該《通知》指出,「在開展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活動中應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按照國務院發布的《地名管理條例》第八條規定,中國地名的羅馬字母拼寫,以國家公布的『漢語拼音方案』作為統一規範。因此各城市設置地名性路牌應遵守此規定。」

⑼1999年4月19日,國家技術質量監督局發布了《&<地名標牌 城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 17733.1-1999)。該《國家標準》規定,地名的「漢語拼音按照普通話拼寫。」「拼寫方法按照《中國地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則》的規定拼寫。」這一問題,再次被列入國家標準。

⑽2000年10月,全國人大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九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語言文字法》明確指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以《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和注音的工具。」「《漢語拼音方案》是中國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獻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範。」

中國地名的羅馬字母拼寫絕不能誤入「英語化」的怪圈(中華人名共和國民政部網 附鏈接 侵刪)

中國的漢譯外語地名_yueyue_新浪博客(內容大致和之前的一致 附鏈接 侵刪)


個人認為,功能性地名與國際性地標應當意譯,普通的地名也最好音譯/意譯結合,涉及到街路、方位、編號的部分應當意譯。

亦即採用:

北京西站 - Beijing West Railway Station

動物園 - Beijing Zoo

北京大學東門 - East Gate of Peking University

軍事博物館 - Military Museum

國家圖書館 - National Library

西三環北路 - W. 3rd Ring North Rd.

復興門外大街 - Outer / West Fuxingmen Street

諸如此類的翻譯。

原因如下:

0、譯名的使用者主要是外國人,因此在譯名的設計方面並不需要優先考慮母語使用者的「便利性」。

(有翻譯從業者指出目前國家對於地名翻譯的標準制定是用來方便國內郵遞員投遞國際信件的。但是在一方面國際人員流動極大密集、另一方面網路通信大部取代紙質信件的今天,有必要重新考慮地名翻譯的受眾與便利性問題)

1、漢語拼音的拉丁轉寫也在讀音上與英語差異很大(很多漢語中的讀音並不符合英語母語者的發音習慣,以至於英語母語者難以正確發出),且在音節方面也完全不符合外國人的拼寫習慣,因此即使將地名以純音譯+拉丁方式轉寫,也難以外國人被(以能被本地人聽懂的方式)讀出。

2、以漢語拼音拼寫的五六個音節的長地名,對於外語使用者來說恐怕更是災難(想想你背同樣長度的英語單詞/德語單詞/俄語單詞時的感受)。

3、對於很多功能性地名與國際性地名(及其衍生地名),其本身已有官方英譯,如果再貿然採取純音譯的話,一定會造成更多歧義與誤解。

4、純音譯會造成一系列音譯上的重名,這點很難處理,不僅對外國人而言會增添歧義,對於本市的公共設施日常管理也會帶來額外工作量。

5、對於諸如紐約、莫斯科一類國際城市,其地名的官方漢譯也是以照顧功能性的純意譯和音譯意譯結合為主。

6、隨著智能手機、導航軟體與移動互聯網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普及,針對「有跡可循」的地點而對當地人進行問路的情形,實際上是越來越少的。因此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我認為也應當逐步將一些歷史地名也進行規範化意譯或音意混合翻譯。畢竟缺乏統一與標準翻譯的翻譯才是諸多不便利與歧義的直接原因。

相關回答:

大美:你被老外問過哪些奇葩問題?

知乎用戶:有哪些只有既懂中文又懂英文的人才能聽懂的笑話?


文章來源 | 中國外文局

地名是歷史的產物,是國家領土主權的象徵,是日常生活的嚮導,是社會交往的媒介。在信息化社會中,地名在國際政治、經濟、外交、外貿、科技、文化交流、新聞出版以及社會生活方面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用漢語拼音字母拼寫中國地名,不僅是中國的統一標準,而且是國際標準,全世界都要遵照使用。當英語翻譯過程中遇到中國地名該如何翻譯呢?

一、專名是單音節的英譯法

專名是單音節,通名也是單音節,這時通名應視作專名的組成部分,先音譯並與專名連寫,後重複意譯,分寫(括弧內為該地所在省、市、地區或縣,下同)例如:

  1、恆山 Hengshan Mountain (山西)

  2、淮河 the Huaihe River (河南、安徽、江蘇)

  3、巢湖 the Chaohu Lake (安徽)

  4、渤海 the Bohai Sea (遼寧、山東)

  5、韓江 the Hanjiang River (廣東)

  6、禮縣 Lixian County (甘肅隴南地區)

二、通名專名化的英譯法

通名專名化主要指單音節的通名,如山、河、江、湖、海、港、峽、關、島等,按專名處理,與專名連寫,構成專名整體。例如:

  1、都江堰市 Dujiangyan City (比較:the Dujiang Weir)(四川)

  2、綏芬河市 Suifenhe City (比較:the Suifen River)(黑龍江)

  3、白水江自然保護區 Baishuijiang Nature Reserve(比較:the baishui river)(甘肅)

  4、青銅峽水利樞紐 Qingtongxia Water Control Project(比較:the Qingtong Gorge)(寧廈)

  5、武夷山自然保護區 Wryishan Nature Reserve(比較:Wuyi Mountain)(福建)

  6、西湖區風景名勝區 Scenic Spots and Historic Sites of Xihu(比較:the West lake)(浙江杭州)

三、通名是同一個漢字的多種英譯法

通名是單音節的同一個漢字,根據意義有多種不同英譯法,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英譯詞不能互相代換。例如:

1、山

  1)mount:峨眉山 Mount Emei(四川峨眉)

  2)mountain: 五台山Wutai Mountain(山西)

  3)hill:象鼻山 the Elephant Hill(廣西桂林)

  4)island:大嶼山 Lantau Island(香港)

  5)range:念青唐古拉山 the Nyainqentanglha Range(西藏)

  6)peak:拉旗山 Victoria Peak(香港)

  7)rock:獅子山 Lion Rock(香港)

2、海

  1)sea:東海 the East China Sea

  2)lake:邛海 the Qionghai Lake(四川西昌)

  3)harbour:大灘海 Long Harbour(香港)

  4)port:牛尾海 Port Shelter(香港)

  5)forest:蜀南竹海 the Bamboo Forest in Southern Sichuan(四川長嶺)

在某些情況下,根據通名意義,不同的漢字可英譯為同一個單詞。例如:「江、河、川、水、溪」英譯為river。

  1、嘉陵江 the Jialing River(四川)

  2、永定河 the Yongding River (河北、北京、天津)

  3、螳螂川 the Tanglang River(雲南)

  4、漢水 the Hanshui River(陝西、湖北)

  5、古田溪 the Gutian River(福建)

四、專名是同一個漢字的不同英譯法

專名中同一個漢字有不同的讀音和拼寫,據筆者不完全統計,地名中這樣的漢字有七八十個之多,每個字在地名中的讀音和拼寫是固定的,英譯者不能一見漢字就按語言詞典的讀音和拼寫翻譯,而只能按中國地 名詞典的讀音和拼寫進行翻譯。例如:

  1、陝 陝西省 Shaanxi Province 陝縣Shanxian County

  2、洞 洞庭湖the Dongting Lake 洪洞縣Hongtong County

  3、六 六合縣Luhe County 六盤水市Liupanshui City

  4、滎 滎陽市Xingyang City 滎經縣Yingjing County

  5、林 林甸縣 Lindian County 林芝地區 Nyingchi Prefecture 林周縣Lhunzhub County 米林縣Mainling County

  6、扎 扎賚特旗Jalaid Banner 扎蘭屯市Zalantun City 扎囊縣Chanang County 扎龍自然保護區Zhalong Nature Reserve 扎達縣Zanda County 扎陵湖the Gyaring Lake

五、專名是同樣漢字的多種英譯法

專名中的漢字是相同的,但表示不同的地點,每個地點的讀音和拼寫是固定的,應按「名從主人」的原則譯寫,不能按普通語言詞典,而必須按中國地名詞典 英譯。例如:

  1、澮河 1)the Huihe River 2)the Kuaihe River

  2、阿克喬克山 1)Akqoka Mountain 2)Akxoki Mountain

  3、色拉寺 1)the Sera Monastery the Sula Temple

  4、單城鎮 1)Dancheng Town 2)Shancheng Town

  5、阿扎鄉 1)Arza Township 2)Ngagzha Township3)Ngarzhag Township

  6、柏城鎮 1)Bocheng Town 2)Baicheng Town

六、中國各民族名稱的羅馬字母拼寫法

1991年8月30日,國家技術監督局批准了《中國各民 族名稱的羅馬母拼法和代碼》,該標準適用於文獻工作、拼音電報、國際通訊、出版、新聞 報導、信息處理和交換等方面,當然也適用於英譯。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漢字書寫的民族名稱有「族」 字,但羅馬字母拼寫法無zu」字的拼寫,英譯照抄,首字母大寫。例如:

  1、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Lahu-Va-Blang-Dai Autonomous County ofShuangjiang

  2、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 Derung-Nu Autonomous County Gongshan

  3、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Tujia-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Xinangxi

  4、金秀瑤族自治縣Yao Autonomous County of Jinxiu

  此外,朝族和藏族的羅馬字母拼寫法,對外分別使用Korean和an例如:

  5、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Kore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Yanbian

  6、甘孜藏族自治州 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Garze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專指「XX族」通常就要譯出「族」 字。例如: 回族the Hui nationality 彝族the Yi nationality 藏族the Zang nationality但是,如果作形容詞修飾名詞,則又可省略「族」字。 例如:維吾爾族醫學Uygurmedicine 彝族人the Yi people

七、以人名命名的地名英譯法以人名命名的地名英譯,人名的姓和名連寫,人名必須位置,通名後置,不加定冠詞。

這種譯法多用於自然地 理實全地名,但有例外。例如:

  1、張廣才嶺Zhangguangcai Mountain 2、歐陽海水庫存 ouyanghai Reservoir 3、鄭和群礁 Zhenghe Reefs 4、李准灘Lizhun Bank 5、魯班暗沙 6、左權縣 7、武則天明堂

如果以人名命名的非自然地理實體地名,姓和名分寫,人名前置或後置按習慣用法,大致有以下三種譯法:

  1、人名+通名黃繼光紀念館Huang Jiguang Memorial

  2、人名』S+通名中山陵墓Sun Yat-sen』 s Mausoleum

  3、the+通名+of人名 昭君墓the Tomb of Wang Zhaojun

八、少數民族語地名的記音用加符字母

地名記音的時個符號可以加在特定的字母上面,代表特 殊語音。蒙古語、維吉爾語和藏語音譯轉寫的漢語拼音字母有無符和加符並列的,一般拼寫用無符字母,地名 記音用加符字母。例如:

烏魯木齊市Urumqi City 鞏乃斯河Kunse River 察隅縣ZayuCounty 改則縣 Gerze County 德格縣Dege County 甘德縣Gade County

九、地名中的符號不能省略

地名中的符號如果省略就會造成讀音甚至語義錯誤。地名中有兩種符號不能省略。

  I、a,o,e開頭的音節連接在其他音節後面的時 候,如果音節的界限易生混淆,用隔音符號,地名 中的隔音符號不能省略。例如:

  1)西安市Xi』an City

  2)興安縣Xing』an County

  3)建甌市Jian』ou City 4)第二松花江the Di』er Songhua River 5)東阿縣Dong』e County 6)天峨縣Tian』e County

  II、漢語拼音U行的韻母跟聲母n,l拼的時候,U上面的兩點不能省略。如果省略,就會造成誤解。 例如:

  1、閭河the Luhe River

  2、綠島Ludao Island

  3、女山湖the Nushan Lake 4、呂梁地區Luliang Prefecture 5、旅順港Lushun Port

但是也有例外。例如: 綠春縣Luchun County 綠曲縣Luqu County


地名翻譯應該照顧到經常使用它交流的人們,比如一鬼佬問路:Heping Road,聽不懂單詞「Road」的中國人就懵逼了,更別提「Peace Road」。只能聽懂「Heping」但也不知道他到底是要去和平路還是和平廣場還是和平飯店或只是為了宣傳世界和平的意思。所以正確應該是Heping Lu,中國人就明白了。

對應的,大道、廣場這些地名也應該全用拼音。

PS:不要學香港澳門的栗子,港澳很多地名路名是先有英文(葡文)再譯中文的,不一樣。

其實,更覺得應該翻譯為方言,比如廣州的和平路,譯作「Woping lou」,其他省市的分作幾大方言區各自譯。因為中國人看中文就明白不需要看拼音,要使用拼音的歪果仁需要的是與當地人便捷、順暢的交流,這不就是翻譯存在的根本目的了嘛。


難道無錫得翻譯成No-Tin嗎?


要看情況吧,看那個地方的歷史和人文才可以決定吧,不然重慶的地名可不是鬼畜咯

比如:(音譯,意譯)

四公里(Sigongli,Four kilometers)

五公里(Wugongli,Five kilometers)

六公里(......)

八公里(......)

九公里(......)

二小區(Erxiaoqu,No.2 garden)

四小區(Sixiaoqu,No.4 garden)

五小區(......)

六小區(......)


其實啊,要看目的,用拼音可以便於老外問路,

說一堆英文什麼road當地人聽不懂啊

說拼音還能聽一聽啊

當然最好的做法是,中文注拼音,然後意譯路名

兩套方案一起用是墜吼的


所以我家在red mountain top

歡迎大家來做客,反正我又不在家


在青島坐地鐵的時候,發現地鐵的路線標示圖的英文部分全部都是和中文拼音一樣的。當時還感到很疑惑,因為以前(初中?)老師說過路翻譯成英語時要變成road而不是lu啊。

後來仔細想了想,有時候老外來問路的時候,他們就會照著自己的英文手冊的路名來問,鑒於有些人是不會英語的,所以聽到比如XX南站的時候只能聽得懂XX而聽不懂south station。所以這時候如果路名標註的是拼音的話再問路方面對外國人也就沒什麼阻礙了。當然,這對他們對名稱的含義的理解可能會產生一點障礙。

所以,不如學中文。(逃


我老家無錫是該翻譯成No Tin好呢還是翻譯成No Stannum呢


在英語重表達,英語就應該為實際應用讓路。如果不管是老外還是小學生,在北京問一句changcheng,大家都知道。如果問the great wall ,估計很多人都不一定懂。


按照上面 @華承韜和 @Emily的靜靜都提到的國家規定,地名確實應該寫作漢語拼音。畢竟這個是我們自己命名,怎麼寫都可以,有規定也就可以統一。

這裡就有一個問題:不管有多少所謂的路、道、衚衕之類的稱謂,只要寫在路牌、地圖上,大家都知道表示的是道路;就像英文裡面有street,road,avenue這些,我們知道它表示道路就行了。但是對於火車站、機場這些特殊建築,如果採用漢語拼音,就可能不如寫作railway station和airport好。否則外國人就不容易搞清楚這個建築的特殊用途(雖然有點委屈用其他語言的朋友)。

不過這樣做,同時帶來的問題,就是那些以車站、機場命名的道路就佔了上面所述的兩點問題,到底又該怎麼命名呢。在重慶,江北機場翻譯作ChongqingJiangbei Airport,也是以airport為譯名的。連接機場有一條高速,我們叫作「機場路」,真不知道應該譯作jichang lu,還是airport road,甚至是airport lu?個人覺得,可能還是jichang lu比較好。

總的說來,道路的命名,以漢語拼音命名比較合適,題主的問題描述裡面似乎也只是考慮了路名的問題;特殊建築,以直譯名作為用途部分比較合適。其他沒有說到的問題,就不在此列了。


用來命名的就應該是讓人知道它叫什麼,知道音不就足夠了么?讓一個老外知道意思幹啥呢?老外也沒那個需要去了解那麼多深層次的啊?難道你叫「建軍」還要跟他們翻譯成「Founding Army」?

這讓我想起之前遇到個有趣的事:火車報站的時候「合肥南」「南京南」都是直接用拼音的——Hefei Nan,Nanjing Nan,這不是很好么,可到了「上海南」就成了Shanghai South Railway Station。簡直亂來嗎。這麼混亂是想幹啥。

所以直接用拼音不是很好么。別的我不敢說,目前看到的日本人發的名片全都是保留他們本民族的發音的,丁目→chōme,區→ku,而不是什麼亂七八糟的No.和district。

難道我們本民族的語言發音就那麼難以啟齒么?強烈呼籲直接用拼音標註路名建築名。


真沒那麼複雜,如果中國人自己看只用漢字就行了,漢語拼音的真正目的是為漢字注音,給外國人看,打個比方,你是個外國人,你第一次來青島想去中山公園,如果中山公園的標識是「zhong shan gong yuan」,你即使作為一個外國人也能很容易的拼讀出來,當你問路的時候當地人也能很容易的明白你的意思,那如果中山公園的標是「zhongshan park」呢,試想一下當一個外國人問路的時候,幾個大爺大媽能聽懂「park」,即使是年輕人萬一也不懂英文呢?不論用什麼樣的語言標註都是希望人們在城市的生活體驗更方便,用拼音對於外國人來說最方便,很多人覺得用拼音不國際化,太土,我覺得挺好,我也問了一些外國朋友,他們都覺得拼音很方便,有個哥們兒在北京8年都不會寫漢字也看不明白,全靠拼音。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有異議,歡迎指正。


且不說複雜的翻譯很難統一標準,中國的文化為什麼要遷就外國人的思維?


推薦閱讀: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該怎樣翻譯成英語?
「All good things must come to an end.」這句話應該如何翻譯才比較文藝?
「Sensibility」是什麼意思?中文叫什麼?
「Don"t let the fear for losing keep you from trying.」這句英文怎麼翻譯比較美?
中文中有什麼人們已經習以為常的來自英文的非直接音譯的詞語,例如high-end譯成高端之類的?

TAG:英語翻譯 | 地名 | 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