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把金融、互聯網和地產三者無縫對接?

地產下半場將如何進行,互聯網思維如何影響地產,如何最大化利用金融撬動地產,社區化服務如何做


說到金融,我覺得有點遠,就商業地產和互聯網,我到是有一點看法:

現在互聯網購物非常火,說到底,2個因素,1、是便宜 2、是便利

便利沒啥好說的,你點一點指頭,不用出門,能購買。但我不認為這個會是首要的,這個頂多也就占消費的10%~15%。尤其是社區性購物中心的便利性本身就很強。

說說便宜,這個可是營銷第一要素。我一直在思考為嘛這麼便宜,我個人認為有如下幾點原因:

1、邊際成本遞增導致傳統商業成本很高(說到底,傳統商業砸的錢太多,邊際成本升高,邊際成本遞減,導致資金效率低下)

2、網路的供應鏈短。不過我不認為這個會是主要原因。TM,JD的供應鏈不見得會比家樂福大潤發短。

3、營銷商的燒錢。JD,1號線等零利潤,貼錢促銷的事情乾的不少了。

4、稅收制度的不完善

好了,這就是現狀,互聯網便宜,也方便,大家都喜歡購買,小到洗髮水。恆隆老總陳啟宗也說過,我們恆隆就做試衣架,你來我這裡試好了,然後去網上買吧。

說說互聯網的短板,有一個致命弱點:承載力太弱,現在通俗的叫法是:體驗性消費不強,否則為毛需要恆隆這個試衣架呢?你互聯網不能試衣唄。或者說也就是你能看到菜的照片,聞不到菜的香味,更不用說你能互聯網虛擬炒一個菜

所以我認為互聯網就剩「便宜」這麼一個因素了,這個因素長久么?不見得:

1、隨著熱錢的湧入,互聯網購物遲早會出現成本上升,收益遞減的路

2、隨著國家對網購的重視,稅收也會跟上

3、燒錢不是長久,盈利才是永恆

所以我認為,互聯網的價格會遲早和傳統模式很接近,我估計會在5年內出現,那麼價格一旦平衡後,傳統模式VS互聯網哪個更強大?

剛才說了,我估計網路銷售也就佔比10~15%.這個數字我之前是在蘋果的銷售數據上套用來的,但是我剛google了一下沒找到出處。我依稀記得有這個一個數字:

蘋果的線上和線下價格是一樣的,因此,更多的消費者會選擇去摸一摸,劃一划,握一握,喜歡,購買。畢竟網路上的照片太空洞。

假如,你要買一台空調了,網上的價格和你小區旁邊的蘇寧店內的價格一樣,你會選哪個?你肯定會到附近的蘇寧內,去摸一摸,量一量,然後下單。

那麼線上線下價格一旦統一,實體店的銷售一定會上升,而且會比互聯網多得多。但是互聯網還有一個優勢,它可以做成一個大目錄,信息的便捷性。首先我可以網路看到有哪些東西,然後我去實體店試一試,再決定買不買。這就是OTO的本質!

到了線上線下價格統一的時候,會在網路上購買的只有這麼幾樣:

1、柴米油鹽糧食等沒新鮮感的

2、襯衫等非常標準統一的

3、喜歡便捷性懶得動的

到了線上線下價格統一的時候,傳統渠道的春天就又再次到來了

什麼時候徹底終結傳統渠道呢?等你戴上魔幻頭盔,能虛擬穿衣,虛擬炒菜,甚至虛擬做愛都能獲得高潮的時候,商業地產的本質就變成伺服器放置基地了。

以上小見,請酌情評價


謝邀,簡答

互聯網=B 融資方 to P 投資方 實際房產金融產品營銷

房產= 租售模式,P主要回報。

社區服務= B主要收入,發掘租售客戶人群主要消費特點,開發社區。

最後產權歸屬問題,你懂的。

重點顛覆小區居住概念,社區的發展收益是上無封頂,利用互聯網「」大眾」心態,填補流動資金。

。。。。。。。。。

更新, 上答案操作不太容易

「 國際公館」

互聯網 = internet = 針對外籍人士宣傳

外籍社區 = 特定人群需求,可開發社區增值服務更多

合約標,針對外籍在華工作人士眾多,中國綠本難得

以大幅低於市場價促銷給外籍人士, 前提合約,房產再轉賣,要按原價優先賣給開發商,開發商有成交或放棄的權利,或超出原價出售可以協商等合約模式。

此項目適合未開售,老外多的大城市。可行性,在於如何直達需求人士的宣傳方式。

如果地產項目在地理位置不佳,或已售一部份樓宇,不能從零包裝,請等待 續。。。。。


中國的市場經濟是一種具有鮮明管制特色的市場經濟。關鍵要素(資金、土地)被政府管制,放開局部領域給民營資本是這種經濟的主要模式。這種模式一方面導致龐大的民間資金在狹小的領域內撕殺——產能過剩、過度競爭幾乎就是一種必然,另一方面導致手握關鍵要素的管制者獲得極大的尋資空間。

現在稍微大的民營企業沒有一定的體制內的人脈資源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坦率的說,這樣的經濟模式下普通人的機會非常少。所以這三個領域一直都是最好的行業。

第一個是房地產。目前人民幣——土地——房地產已經構成一個完整的鏈條,房地產與土地是人民幣的基礎支撐,反過來也可以這樣理解。只要人民幣不出大的問題,土地與房地產也沒大的問題。房地產行業與普通行業比,從投資的角度它最大的優勢就是有金融槓桿。在房地產領域往往有個怪現象,越是窮人越是拚命多付首期,恨不得一分錢都不貸款,越是富人,越喜歡多貸款。對消費者如此,對房地產投資商也是如此,為什麼各個行業蜂擁進入地產領域,就是地產投資有槓桿。

第二個領域是金融。如果現在穿越到98年,一定毫不猶豫投入地產領域。為什麼?因為那時地產才起步,門檻低,操作空間大,是未來10年最好的領域。那麼現在是2013年,怎麼辦?有條件的可以進入金融領域。因為現在的金融領域與98年的地產領域幾乎一樣——也是才起步,發展空間很大。(過去都是被國有資本壟斷)目前金融改革已經拉開帷幕,對民間資金放開進入限制,利率市場化已經是大勢所趨。各種金融機構發展空間非常大:小貸、擔保、PE、信託等等,就是銀行業也有很多細分市場幾乎都是處女地——比如社區銀行等等。

第三個是互聯網。互聯網不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它還在顛覆傳統,它每時每刻都在創造新的可能!舉一個例子。過去傳統的銷售理念是什麼?是渠道為王。誰能佔據渠道誰就是老大,上游可以吃供應商,下游可以吃消費者,真是左右逢源。所以百貨、電器等商場拚命拓展網點,結果電商一出,誰與爭鋒?2012掏寶就做了1萬億相當於全國社會消費品(不含地產)總額的1/7。逼著這些渠道老大們紛紛考慮轉型。互聯網還創造了全新的商業模式——就是線下體驗,線上購買。這種模式從服裝席捲到百貨,從百貨席捲到食品,從食品席捲到電器——總有一天會席捲到社會大部分行業。最重要的是,現在互聯網行業日趨成熟,過去是爭流量,有流量就有投資者。後來大家發展流量很難轉化為生產力轉化為財富,現在都是做細分市場,都是做大數據。只有大數據才能真正轉化為財富,才是互聯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說說未來的機會點。 這是一個什麼時代? 這是一個跨界的時代,什麼是跨界的時代? 就是要有跨界的眼光去發現機會點與全新的細分市場,就是要有跨界的思維去整合資源。 跨界是破除行業的壁壘,讓社會分工更細緻更專業。 跨界是打破自己思維上的條條框框,在更廣闊的領域找到發展的機遇。 傳統的模式與思維在跨界的模式與思維面前幾乎不堪一擊。

過去我們認為企業把產品做好了就可以獲得競爭優勢。

好吧,曾經有個世界500強企業,它的產品技術領先同行10年,它的名字叫柯達——結果它被做數碼的幹掉了;數碼的老大是索尼,結果它又被做手機的諾基亞幹掉了——因為諾基亞把手機做成了相機,諾基亞曾經是手機的老大,市值達到1000億歐元,結果又被蘋果乾掉了——因為蘋果把電腦做成了手機。

這是做產品的例子,再說說商業模式的例子——請問,沃爾瑪是個什麼企業?10個人10個答案都是——全球最大零售企業。那麼,沃爾瑪怎麼做零售的呢?它怎麼就可以幹掉周圍5公里以內的其他零售企業?

答案很簡單,沃爾瑪與其說是一個零售企業不如說它是一個商業地產企業,它的競爭優勢與運營模式完全靠商業地產來支撐。比如,它到某地開店,因為它的品牌它可以以很低的價格租到很好的商業。假設它做零售只需要5000平米,那麼它一定會要1萬平米,多出的5000平米它就以非常高的租金租給其他小店,這些租金差不但可以補貼它的整體租金——可以讓其他5000平米做零售的店面租金為0甚至還有贏餘,所以它做零售當然有優勢——最好的地段,租金為0——只要不是傻子都不可能虧本。這就是用商業地產的思路來做零售——典型的跨界思維。

那麼,怎樣去跨界呢?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用不同行業交叉整合,如果能創造新的細分市場,如果能給消費者(或者客戶)創造新的價值,這就是新的機會點。現在最好的有3個行業: 互聯網、地產、金融。但如果我們把他們相互交叉整合,就得出新的3個行業:互聯網地產、互聯網金融、金融地產——這也許是未來最好的三個行業。

先說說金融地產

這是一個全新的行業,與傳統金融機構給地產貸款什麼的有本質的區別。前面說到為什麼地產是個好行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地產有槓桿。而金融地產就是給客戶(買房投資者或者房地產開發商)提供2次槓桿的行業,它可以以倍數再次放大客戶的投資收益從而在其中獲得豐厚的回報。

投資只會用自己的錢投資是笨蛋,寫會用槓桿的才算及格,能夠用多次槓桿的才是真正的大家。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買一套房子,全款購買的是傻子,嗯,只付首期其他貸款的算及格,當首期都可以運用槓桿的,這對真正的明白人有多大的吸引力?好吧,地產金融就是幹這種事情的,這是對消費者,對開發投資者。假如一個總投資1個億的地產項目,買地錢假設是3000萬,一般就這3000萬已經基本可以撬動這個1個億的項目,假設項目總贏利是30%,那麼他的投資回報就是100%,假如,當他只有1500萬時,怎麼運做?好吧,他就需要二次槓桿來解決另外1500萬的事情,這另外1500萬就是地產金融做的事情。這個二次槓桿就可以幫助這個投資者獲得不是100%的回報而是150%——180%的回報。

再說互聯網金融

中小企業貸款難一直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因為銀行有風險控制,要對老百姓的存款負責,貸款收不回來板子還是打在銀行屁股上。而中小企業既缺乏足夠的抵押品,又沒有好看的經營指標——達不到銀行的貸款條件,誰也不敢放款。 解決這個困境只有一個辦法:大數據。

如果有一家金融機構掌握了中小企業真實的經營數據,那麼,它就很清楚貸款的風險,這是互聯網金融的核心競爭力。大數據讓金融機構更細緻更全面的了解中小企業——同樣的道理也可以讓金融機構更全面了解我們個人。想以後個人也能夠享受普惠金融的服務嗎?好吧,從現在開始養成一個消費盡量刷卡少用現金的好習慣吧!

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的衝擊還有就是建立了一個共享的平台,這個平台已經突破了傳統所謂網點的限制。當一個互聯網金融平台建立後,有多少甚至是有沒有實體網點都成了浮雲,互聯網到達那裡,那裡就是網點!

最後說說互聯網地產

前面說到,互聯網大發展產生了全新的消費模式:線下體驗,線上購買——就是消費者在實體店中選好產品,回家上網購買。這種消費模式從服裝席捲到百貨,從日化用品席捲到電器。潮流所向真是順之則昌逆之則亡!那麼?為什麼沒有席捲到房地產?

原因很簡單,能夠納入這種線下體驗,線上購買的模式的商品一定是標準品。產品因為品牌、型號確定到那裡買都一樣,那麼網購的低成本優勢就成了核心競爭力。這也是為什麼傳統的百貨業紛紛轉型的根本原因!但體驗式商業卻是不可能被網購替代的商業形態。 比如餐飲、電影、書吧、休閑娛樂等等。所以,如果準備投資開店什麼的一定要往這個方向靠,這才是有前途的,至於開服裝店什麼的都是浮雲,只要是標準商品除非你能做出獨特的體驗服務,否則早晚都是死。這是大勢!

房地產不是標準品,房子——哪怕是同一棟房子,朝向、戶型、樓層、面積都不同,使用價值也大不一樣,所以直接做網購很難。但也不是沒有突破口。想想搜房不過起步早一點,做了個房地產信息網站,現在在紐交所已經市值20億美元。就這樣一個號稱行業網站的老大給競爭者留下太多的空間,比如,它沒有大數據,它對客戶的粘連度非常差,它還沒有佔領移動終端平台等等。

如果你能創造一個模式,把房地產產品標準化,那你也許就可以超越搜房成為互聯網地產新的老大。或者如果你能佔據移動終端,你也可能成為新的老大;或者你設計一種模式掌握客戶的大數據,你更有希望成為老大。嗯,這個老大的概念是數十億美元級別的。 因為沒有老大,因為有太多空間,所以這個互聯網地產才充滿想像力。

這就是跨界的魅力,以中國天文數字的人口規模,當你跨界哪怕創造出一個非常小的細分市場時,這個市場也足夠你吃到子孫三代了。


我覺得可以參考一下鏈家地產…

互聯網——鏈家在線

房地產——中介本行

金融——中融信


公積金寶


P2P+首付貸


用比特幣作為結算單位,進行房地產買賣。

比特幣肯定要在網路上用。

而且把比特幣也加入進來了。

所以。

嗶,樓主的問題解決了。


話說……我一個學長在給我們這兒的地級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做公積金貸款的app……


推薦閱讀:

為何購物中心零售業門庭冷落,而餐飲娛樂等門店的顧客缺絡繹不絕?
商業地產的前期產品策劃是做什麼的?
萬達模式為什麼能成功,有什麼缺陷?其他地產商等為什麼沒走這條路?
如何決定商業街的業態分布?
商業地產投資的商業模式是什麼,風險在哪裡?一般的回報率如何?

TAG:房地產 | 樓市 | 商業地產 | 金融 | 互聯網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