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如何塑造人?
小議孩子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個我很感興趣並且思考很多的話題。這篇回答足足寫了兩天,我想借回答題主問題的機會,對自己的教育思想做一個整理和綜述。因為並非相關專業背景,有些觀點難免略顯粗糙,如有疏失之處,還請各位看官不吝指正。
就讓我從以下四個角度對各種家庭教育模式進行分析吧。
1、自由度
從這個維度上看,家庭教育模式大概可以分成控制型、放任型和管理型三種類型。
控制型的家庭對子女的人生作出事無巨細的規劃,這種家教模式下,容易培養出自卑、懦弱和存在人際交往障礙的孩子。(人們常把控制狂和強勢混為一談,其實不然,控制狂恰恰是缺乏自信的表現。正因為潛意識裡不相信自己能夠如意,所以才會對外界的變化作出過激反應。)事實上,控制型家庭活的一點也不輕鬆。控制孩子的一言一行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而且,父母還必須要保證自己能夠提供切實的物質保障,並承擔決策失誤的責任。不這樣的話,控制型的家長怎樣維持自己的權威呢?要麼,就只能靠道德綁架來維持這種控制了。近一百年來,中國社會環境劇烈動蕩,使得很多老一代人缺乏安全感和邊界觀念淡薄,控制型家庭的例子非常之多。更糟糕的是,一些控制型家庭出身的孩子長大後,又用這種模式培養自己的下一代,讓惡性循環不斷上演。
放任型又可以細分為甩包袱型和獨立型。對重視孩子獨立性的家長來說,放任是手段;而對甩包袱的家長來說,放任是目的。特別地,甩包袱對孩子的成長是極不利的。一個在童年得不到足夠關愛的孩子,也難以建立起穩健的內在價值,在人際關係上容易出現極端傾向——要麼過於依賴(尋求補償),要麼對親密關係想方設法地迴避(壓抑需求)。
重視獨立性的一個好處是可以讓孩子養成對自己行為負責的習慣,形成自我激勵(self-motivated)的主動型人格,而且,父母的管教成本很低。經常聽到媽媽們聚在一起聊育兒經的時候,說給孩子太多自由怎麼怎麼不好,三天不罵就上房揭頂了,所以,對孩子就應該嚴格!很多家長並不相信孩子能夠管好自己,遂處處插手,於是乎自證預言效應就顯現了,更讓他們堅信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獨立型家教模式對家長自身的心智健全度要求很高,成熟的心智才能看到很多事情的本質,不會人云亦云。但不是每位家長都願意去錘鍊自己的心智(哪怕翻幾本書)的。這時候,老祖宗的 「棍棒出孝子,嚴師出高徒」 之類的格言就滿足了他們對簡單易操作的要求。控制型的方法論看起來非常簡單——打是親,罵是愛,但是當孩子進入青春期乃至成人後,家長就會領受到前期的偷懶會讓他們嘗到怎樣的苦果。
控制型的運行成本過高,對獨立型又不一定能夠駕馭,所以,大多家庭還是青睞相對保守的管理型,即小的時候嚴一些,到大了逐步放鬆。在我們無法打開黑箱時,這個經驗法則是比較合理的。起碼它是從一元思維到二元思維的進步,而且,至少它有自變數,即依據孩子的年齡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2、情感互動
情感互動的模式上有寵溺型、互補型、索取型和互動匱乏型四種。
寵溺型即父母對孩子的情感投入(表現在時間和物質上)遠遠超過孩子的輸出(比如對父母頤指氣使,毫不體諒父母的辛苦等)。這麼做可能會讓孩子的心理錨准失衡,誤以為凡種優待皆為自己應得。若以此觀念處世,難免碰壁連連。這種家教方式在老年得子或隔代教養的家庭里比較常見。此外,童年時情感需求沒有被滿足的人,也有可能在自己做了父母以後,矯枉過正,對孩子過度寵溺,這是值得警惕的。
索取型則相反,雖然父母也有所投入,但他們希望從孩子身上得到的卻更多的多。這種類型的家長往往在現實生活中不太如意,或者婚姻破裂,或者事業不順,因此需要從孩子身上獲取慰藉。從孩子身上獲取慰藉本身沒有問題,但這個 「度」 很重要。有些家長貪圖孩子對自己的盲目崇拜,總是向孩子灌輸自己對你有多好、為你吃了多少苦、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因為你等等。小孩子的想法比較單純,自然發誓以後要回報父母。但同時也活的戰戰兢兢的,因為只要自己稍稍偏離了父母的期望,就立刻遭到道德綁架,背負不孝的壓力,苦不堪言。農村裡經常有和丈夫關係不好的婦女,把兒子當做丈夫的替代品,把自己的怨恨和不滿都向兒子傾訴或發泄。兒子成年後,依然不肯放手,繼續插手他的家庭,弄的婆媳不和,使其始終無法獨立。在索取型之下,不僅孩子活的痛苦,父母也很難坦然面對孩子無法滿足自己期望的挫敗感。覺得女兒不夠優秀,有點失望,應該怎麼辦?這個問題便是一例。
互動匱乏型和前文中的甩包袱型很類似,就不多加討論了。在這幾種互動模式中,互補式是最科學和持久的。父母給孩子關愛,給他們以行走世間的勇氣;而孩子也能反哺父母,用溫暖的親情陪伴他們度過平靜的晚年。
高質量的親子情感互動,還應當建立在對彼此深刻的理解之上。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兒子給母親掛電話,說自己熬夜寫出來的報告終於獲得上司的認可了。他的母親這樣回應,「那太好了,看來你們上司還是很器重你的嘛。兒子,要不周末你請你上司吃頓飯吧,好好感謝一下他的栽培。記住,一定要和他搞關係,才有進步的機會呀!」兒子聽了後很失望,沒說幾句就借故掛了電話。母親也覺得委屈,我這麼關心兒子,一心都是為了他好,他怎麼就不理解我呢。其實,兒子最想從母親那裡聽到的是對自己能力的肯定,以及對這幾天辛苦的心疼,而不是上司器不器重自己。母親可能對走捷徑這種社會現象司空見慣了,但在兒子眼裡,靠私人關係或別人的憐憫,即便成功了也是毫無光彩的。兒子最失望的是,和母親朝夕相處二十多年,母親卻一直不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很少站在兒子的角度去給予有效的關心,也難免兒子不大接受了。
3、人生啟蒙
這裡有言教和身教之分,也有科學教育和迷信教育之別。
先說言教和身教。相比於言教,很多家長不太重視身教,殊不知話講百句話不如去做一件事。當然,有時候是他們想的東西自己壓根做不到,偏偏希望孩子做到,孩子做到自己臉上有光。他們還常常這樣振振有詞:自己做不到是因為當初沒有這個條件,而且,下一代理應要比上一代強。孩子做成了,功勞是自己督導有方;孩子沒做成,是因為偷懶了。多少家長對待孩子的學習不正是這樣的態度嗎?我以為,對於自己做不到又希望孩子做到的東西,應該給孩子更多的主動權。對家長來說,最好不要有太重的 「未竟的心愿」 情結,畢竟孩子有他們自己的人生。
再說科學教育和迷信教育。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的父母通常能給孩子更科學的引導。我們會發現教師子女進入名校的機率很大,原因之一在於他們了解學習和考試的規律,從而能給孩子提供更為精準有效的指導。科學的家庭教育教會孩子尊重事實,培養他們對科學文化的興趣和獨立的思考能力,並能營造一個開放平等的家庭討論氛圍。而有的家庭迷信思想非常濃厚。生病了不願意去正規醫院就醫,卻偏信各種來歷不明的土方,比如用茶水熏眼睛能治療近視眼。在生活里也有很多奇怪的講究,比如認為涼水和開水不能摻著喝,否則就叫陰陽水,喝了會生病;擔心輻射對身體有害,於是不買微波爐,不裝 WiFi。這種類型的家庭對謠言和知識缺乏基本的判斷能力,又很偏執。還有的家長不會換位思考,比如,小時候受窮,現在條件好了,要補回來,就逼著孩子多吃飯,吃撐了也不管;小時候受凍了,逼著孩子多穿衣服,也不管孩子到底熱不熱。如果說這些都算小節的話,最糟糕的是迷信思想造成的混亂的金錢觀。本來,金錢應該服務於人的目標,但是在一些家庭,人的目標卻服務於金錢。金錢至上、貪小便宜、不勞而獲……這樣如何能給子女提供良好的人生啟蒙?
4、激勵模式
也分以負激勵為主、以正激勵為主、獎罰分明和激勵行為匱乏四種類型。
這四種模式的區別一目了然,不需要特別解釋。採用不同激勵方式的差異會反映在孩子的心智模式上。以負激勵為主的教育方式容易培養出一個擁有固定心智模式 ( fixed mindset ) 的人。所謂固定心智模式,即相信很多事情都是註定的,自己無力改變。比如我不夠聰明,不管怎麼努力,我的學習成績都不會好的;比如我生來就是不討人喜歡的,不管怎麼努力,也沒有人願意和我交朋友的;比如我運氣總是不好,不管怎麼努力,最後都一定會失敗的。持此心智模式的人,通常極度缺乏自信,對人生抱著消極的態度。與此相反的是發展心智模式 ( growth mindset ),即相信事在人為,處處充滿機遇,敢於接受挑戰,對人生抱之以積極的態度。
負激勵如果碰上高期望的家長和低自由度的家庭氛圍,容易產生的結果就是說謊。很多家長以為孩子說謊是品質問題,但經濟學認為說謊的本質原因是激勵不兼容。比如,你對孩子的要求過高,過於切責,孩子無力反抗你,又不想按你說的做或者按你說的做也無濟於事,於是,就只能靠說謊來逃避懲罰。正是家長自己無法接受孩子真實的一面,才逼孩子說謊。
不希望看到孩子說謊,除了在道德上的引導,家長也要學會用激勵兼容的方式來引導孩子的行為。所謂激勵兼容,指的是要讓孩子體會到你希望 ta 做的事對 ta 有實際的好處。心智不夠成熟的父母,非常吝惜自己的讚賞,只有孩子達到自己的要求,才願意給予一點獎勵。規矩其實是可以靈活變通的,孩子努力了但仍然沒有達到你的要求,可以用其他名義嘉獎,沒有必要死磕。不要怕會把孩子寵壞,其實孩子會從心裡感激你。父母做到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這可以讓孩子在做某件沒有回報的事時能進行自我補償,從而堅持下去。一旦堅持下去,可能就會有回報了。人在年輕窮困的時候,都是需要自我補償的。 比如,你可能希望老闆先漲工資,自己再努力工作;但顯然,老闆想的是,你努力工作了才給你漲工資。心智不成熟的人就會被囚禁在這個死結里。而心智成熟的人能進行自我補償,從而跳出這個困境。
當然,我們也理解,小孩的需求超出了大人的承受範圍會帶來麻煩。有些家庭的應對方案是樹立家規,強調自律和剋制自己,以及通過羞恥教育來打消孩子的慾望。這種壓抑需求的做法在一些高知甚至社會地位很高的家庭里也都常有。在我看來,人產生各式各樣的需求是很正常的,沒有哪種需求是特別可恥的。我認為,問題的關鍵在於引導,宜疏不宜堵。壓抑需求的方法用《反脆弱》一書的觀點來看正是一種脆弱性,脆弱的東西總是需要特別多的維護。可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反抗的力量會越來越大,嚴厲呵斥的辦法就不一定有效了。
而且,教養太過,也會壓抑天性。我就有一個這樣的朋友,現在清華讀研。從小到大,除了學習,她幾乎關閉了自己在其他方面的所有可能性。她很容易緊張,特別害怕變化,凡是和她計劃不相符的事物都是她的敵人。她給自己設置了很多禁區,對學習以外的各種新鮮事物充滿恐懼,對愛情亦是如此。很多人羨慕她考上清華,但是我卻從她的身上看到了巨大的脆弱性。我猜測,在她內心深處,她一直恐懼的是,如果袒露了真實的自己,會失去父母的認可,甚至被整個世界拋棄。但是,只有一個敢於接納自己的人,才能擁抱整個世界呀。一個人的能力越強,能駕馭的變數也應當越多。現實生活比學習里的世界複雜地多,我們不可能永遠把自己保護在一個低維度的空間中。
總之,當父母是個技術活,除了一番為子女好之心,還有很多方法論上的講究。對那些在父母的催促下急匆匆生娃的年輕夫婦們,我的建議是,如果你還沒有準備好為這個小生命投入愛和時間,請慎重決定生育時機。若生而不養,實乃父母之過也。米粒剛出生的時候,我和米粒爸買了好多育兒的、教育的書籍來研究。米粒爸的姥姥也從老家趕來看這個剛出生的重孫子,看到我倆在那研究的頭頭是道,姥姥卻說:「哪有那麼玄乎,要想孩子行的端做得正,你們大人做好自己就行了,孩子有樣學樣兒!」文化程度不高的太姥姥這句話一下點醒了我和米粒爸。確實,說一千道一萬,再多的教育理論、再高明的教育方法、再磨破嘴皮子的諄諄教誨,都抵不上有一對知書達理為人正派的父母,一個快樂和諧、積極向上的家庭氛圍。
孩子天生就是愛模仿的小動物,父母和孩子就是相互映照的兩面鏡子。父母彬彬有禮,孩子絕不會口出粗言;父母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孩子絕不會斜躺橫卧;父母愛讀書愛學習,孩子絕不需要整天逼著看書;父母愛運動愛健身,孩子絕不會是體弱的豆芽菜。
米粒媽家重新裝修時,堅決去掉了傳統中國家庭以電視為中心的客廳布局,不再需要電視櫃,直接把電視牆改成了一面書牆,滿滿一牆都是和米粒爸兩人的藏書。牆角也放上小書架,擺上米粒愛看的繪本。吃完飯後不再是全家人圍坐看電視,而是各自蜷縮在沙發上或是藤椅里捧著一本書看,時而再討論幾句,很是溫馨。有時米粒也會湊過來想看看米粒媽在看什麼書,還真被他似懂非懂地學會了一些名詞,有時候冒出來一句,惹得大人忍俊不禁。
有一次米粒媽和朋友聚會,朋友A帶著7歲的兒子小牛,登高爬低調皮搗蛋倒沒什麼,男孩兒都這樣。正當大家在討論最近熱播的韓劇,小牛突然插進來一句:「我知道結局,就是教授歐巴最後回外星了!」朋友們都驚呆了,這孩子怎麼連這都知道。這時候朋友A不好意思的紅了臉,說:「我在家看韓劇的時候他老在我身邊膩著不走,讓他去看會兒書他非不去,硬要跟我一起看。」又說:「不過小牛記憶力可好了,有些電視劇我看過都忘了,他連人物名字劇情記得們門兒清。」大家也不好再接什麼,只說:「少看電視啊,對眼睛不好。」
這次換了新家裝修之後,米粒媽在家裡添置了一個大件,那就是一台鋼琴。米粒媽小時候學過幾年,後來學業繁忙就放棄了。長大之後一直覺得放棄很可惜,這次便打著讓米粒學鋼琴的名號買了一台,想著反正要是他不想學我還可以撿起來練。買來後米粒看著新鮮,湊過去亂彈了幾氣覺得沒什麼趣就跑開去玩了。米粒媽翻出小時候學過的鋼琴譜徑自彈了起來,雖然只是很簡單的「小星星」,但是一聽到叮叮咚咚的樂曲響起,米粒馬上跑過來說「媽媽你居然會彈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太神奇了!」他爬上鋼琴凳,「媽媽你快教我,我也想彈。」於是就母子二人一起從「do re mi」開始學彈兒歌,開心地彈到快睡覺了米粒還不肯上床。
以後每次都不用米粒媽去催米粒去彈琴,只要米粒媽坐在鋼琴前彈琴,米粒都會湊上來主動要學。米粒媽打算先自己給他教一些基本樂理,等孩子上道了就給他請一個專業老師。買鋼琴前米粒爸和姥姥姥爺都擔心孩子萬一不愛學到時候又成了擺設,這下不用催不用喊,米粒已經愛上了這些能發出悅耳聲音的黑白鍵。
米粒媽的一個表姐,本來完全不會樂器。孩子學校要求學二胡,可是孩子每次只能拉出跟鋸木頭一樣的聲音,而且對音階什麼的完全不理解。於是表姐狠下決心,每天在網上看二胡教學視頻,自己先學著拉,晚上再教兒子拉琴,周末帶著他去找老師繼續學。幾年下來,其中辛苦不為外人道,但是孩子已經過了二胡五級,而她比孩子還牛,已經在準備八級的考試了。她跟米粒媽說:「我現在的心態已經跟剛開始大不同,以前是著急想讓孩子學好二胡,現在是我自己樂在其中了。他能學到什麼程度都行,我可是找到自己的業餘愛好了,這輩子還沒想到自己能拉二胡。」
很多父母都對孩子寄予厚望,不惜投入大量金錢精力讓孩子學這學那,花重金找最好的老師,省吃儉用買學區房讓孩子上最好的學校。但是很多人都忘了教育不只是學校和老師的責任,第一個和最重要的老師就是父母本身。而且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不是說教,而是身體力行,成為孩子的榜樣。想讓孩子學游泳,自己先跳進去看看是不是能克服對水的恐懼。當家長親身嘗試之後,才能體會到學習的苦樂,也就不會輕易地對孩子說出挑剔的話「你看人家都會,你怎麼就不行?」,「不是很簡單嗎?你就是不用功!」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怎麼好意思去指責孩子?說實話很多父母自己一回家就抱著手機ipad不放,如何要求孩子靜下心看書學習?
家長和孩子應該是成長路上的好夥伴,一起學習一起進步。最近米粒媽在讀一本書叫做《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我們在成為父母之前都是普通人,有了孩子之後孩子卻把我們當作全能的神一樣看待,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對象。遇到孩子之後才開始我們真正的成長之路,變得更加成熟、耐心、堅忍和寬容,變得興趣廣泛、充實快樂。
讓我們和孩子一起摸爬滾打吧,
讓我們一起摔倒了再站起來吧,
讓我們一起開懷大笑放聲大哭吧,
讓我們一起變成更好的自己。
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他的《什麼是教育》中寫道:「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
盧梭在其名著《愛彌兒》中說道:「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首先,很負責任地說,只要得到合適的教育,每個孩子都可以成為「天才」。人擁有巨大的潛能,家庭教育就是對這種潛能開發和引導的過程。然而,大多數父母因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壓制了孩子潛能的發展。從而使孩子變得像父母一樣平凡。
家庭教育如何塑造人?家庭教育主要通過兩個方面塑造孩子:
1)孩子通過對成人的模仿養成自身行為。孩子通過對成人的模仿,學會吃飯,學會說話,學會走路等等,這是顯而易見的。但實際上,孩子也通過模仿建造自身的習慣、性格等。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在無形中,通過後天遺傳灌輸到孩子的思想中。
2)家長通過獎勵、懲罰的手段塑造孩子的行為。幼兒雖然沒有道德倫理、社會規範等概念,但他一出生便具有趨利避害的本能。如果特定的行為會受到嘉獎,這種行為便得到強化;如果特定的行為受到懲罰,這種行為便會消失或轉化為另一種行為。
---------------------------------------------------------------------------------------------------------------------------------
關於後天能否「變聰明」的問題(2016年6月17日):
毫無疑問,人生的任何階段都是可以實現"變聰明"的。人的大腦中的神經元呈立體網狀結構,神經元彼此間的聯繫越多,結構安排越合理,神經遞質傳遞得越快,人就越聰明。
即同樣數量的神經元和同樣的結構,大腦在運算時也會因為神經遞質傳遞的路徑不同導致而極大地影響大腦的運算速度和運算結果。
即使同樣的智力,也會因為看事物的角度不同而得出完全不同的結果。
所以,你看,通過後天的學習,人完全是可以把自己提升到一個更高的維度的。人是環境的產物,家庭教育當中父母教育是最為關鍵,對於孩子教育來說父母的言傳身教比單純的靠說,更為重要,作為父母而已,教育不是說服,而是示範。
3-6歲是兒童性格塑造的關鍵時期,這期間跟父母以及周圍的環境有莫大的關係,家長抓住孩子的關鍵時期,對孩子以後的生活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前面說過人是環境的產物,家長的言傳身教直接影響孩子,家長看電視打遊戲或者出去打麻將,你讓小孩去看書去學習,你覺得可能嗎?家長自己都不帶頭,孩子聽你一句話就乖乖讀書?如果那樣話就沒有可憐天下父母心得說法呢?所以家長首先要學習,要提高自己的認知,而不是成人式的思維去教育孩子。
如果家庭教育出現了問題,家長沒有地方去學習,也沒有人去詢問,單靠 自學是遠遠不夠的。成人不成熟,國家和社會應該承擔相應責任,因為我 們沒有提供相關教育,概念也不清晰。成人也未必能放下現在功名利祿的 東西去真正地學習。而對於很多家長來說,孩子重要但不緊要,更準確地 說,家長都處於口頭上「重要」,但行動上「不緊要」的狀態。願為孩子 學習「付費」,卻不願為自身補習「埋單」,孩子不出問題便「歡天喜地」, 一出問題便「烏雲蔽日」,根源就是絕大多數家長都缺少科學完整的人生 常識、教子觀念、方法和工具。
您家中的家長是誰? 家長有沒有威信? 家人聽不聽家長的話?
我們通常會用很多非常溫馨浪漫的形容詞來感性地描述家人及家庭生 活,但如果從理性上分析家的感覺就不同了,比如我從「工程學概念和經 濟學角度」來分析家是什麼。
家就是「造人工廠」 !
一個「董事長」加上一個「總經理」,現在只帶一個「兵」都還沒經 營好,是不是我們的經營管理水平低了點?
我們仔細想一想:我們為事業曾經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知識和技能? 你是不是在不斷地重複練習經營管理?
而我們為家庭又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學習生活的常識與技能? 在這裡我想說明的是:如何經營好一個家庭,如何教育好一個孩子, 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這不比我們的事業成功來得輕鬆!
古人常說「不打無準備之仗」,但今天我們當了父母的家長們雖無「准 備」,卻都已經「打過仗了」。那麼戰果如何呢?
成敗自知!
我們都已有過各種各樣的生活感受!我們應該深有體會,當遇到很多
生活實際問題時才發現,在我們還沒有做好準備時,生活中的許多事便已 經發生了,為此所付出的人生代價是十分昂貴的。
「有準備」的家長,我相信會有好的結果;「無準備」的家長,可能 會「錯過」孩子的成長機會,結果是不理想的。
教育孩子前提是教育家長
教育孩子前提是教育家長
教育孩子前提是教育家長
常言道,家長是孩子的榜樣。通常優秀孩子成長為優秀人才的背後,總能找到溫馨和諧家庭的影子;同樣,一個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以從其家庭中找到充滿衝突和矛盾的因素,因此,家長努力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是形成正確的家長教育理念的重要部分。學習型的家庭中,家長的教育理念是與孩子共同成長,甚至相互學習。他們往往有一些成功的影響方式,如親子共讀,親子通信,講述成長故事等。家長的成長和孩子的成長一樣,是沒有止境的過程,也就是說家長的一生都在為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而努力著,而家長的不斷進步、不斷學習,對孩子的影響是無形而深刻的,從而發揮出正確家長教育理念的種種優勢。品德重於學問、狀態大於方法是正確家長教育理念的核心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是建築人格長城。生活中看人常常是一俊遮百丑。有了高分數,好成績就被看作好孩子。事實上,影響終生髮展的因素中,分數並不是最重要的,起著制約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樂,是受人歡迎、尊重,而不是知識學問,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樹立起正確的家長教育理念,這將會為孩子人格的健全發展奠定厚實的基礎。我們注意到不少家長過多關心學習,只要考出好成績,什麼要求都答應,什麼願望都滿足,什麼承諾都兌現,這是非常不好的一種家長教育理念的體現,這樣的教育理念、方式令人憂慮。前不久,復旦大學一位研究生跳樓自殺,他曾是某省的文科高考狀元,應當說學習成績是出類拔萃的,可又怎麼樣呢?家長白養了他,還不如考上大學留在身邊的子女,對社會也沒有貢獻可言,由此可見,不正確的家長教育理念,其危害不小。佔用孩子童年不是科學的家長教育理念大家經常感慨:現在的孩子沒有童年、沒有快樂。只要進了學校就沒有好日子。在入幼兒園前,家長們懷著許多夢想,讓孩子彈琴、畫畫、唱歌、跳舞……一進學校,進了考試圈,很多家長就退出先前的遊戲。當然學習也不是為了給孩子快樂,而是寄託了許多幻想,這種不科學的家長教育理念會逐漸地讓孩子們的愛好被斬盡殺絕,剩下的是「苦」。幸福是一種體驗,享受著教育的幸福,這是教育的一種境界,也是樹立正確家長教育理念所想要達到的效果。重視讀書的作用是正確的家長教育理念的一部分讀書,是孩子們凈化靈魂,升華人格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對於孩子的成長而言,主要任務就是讀書。但現在學生除了讀教科書之外恰恰很少讀書。凡是讀書多的孩子,一般來說,其神野必然開闊,其精神必然充實,其志向必然高遠,其追求必然執著,因此說,讓孩子多多讀書是正確的家長教育理念。讀書對於人的成長是最重要的。世界上那些生命力旺盛的民族一定是愛讀書的民族,如猶太人。近代史上三個最偉大的人物均來自猶太民族:馬克思以唯物辯證法改變了人類對社會的看法,愛因斯坦以相對論確立了嶄新的宇宙觀,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法讓人更準確地了解自身,這些都充分說明讀書對人的一生影響巨大,因此,提倡孩子多讀書是家長正確教育理念的體現,能夠對孩子的一生產生積極的影響。慧擇提示:以上所述,充分說明,家長教育理念的正確與否,關乎著孩子一生的發展,因此,廣大家長們必須重視起來,從現在開始做起,與孩子們一起成長,一起不斷探究科學家長教育理念形成的方法。美麗人生 激情工作 http://www.kokojia.com/qinzizaojiao/video25773-2170.html這個鏈接裡面內容挺好的,有興趣的可以看看,說不定對你有所幫助。
我的父親母親沒受過很高的教育,小時候家庭條件也不好,爸媽都很暴脾氣,現在回想起來才發現,十三歲以前一件讓我開心的事情都想不起來,或者根本沒有。
小時候犯錯他們不會與我溝通、講道理,通常先罵,嚴重的再打。直到現在我依然記得很清楚幾件事。大概五六歲的時候,有天晚上一家人和一些鄰居在院子里玩,當時我手裡握著幾個一元硬幣,我那時還不清楚錢的概念,只是看著其他一些孩子在向一條狗扔硬幣玩,自己也扔了幾個,突然我爸爸就把我拖回家摔在沙發上開始打,打完之後我依舊不知道為什麼犯了錯,也沒有因為這件事情意識到錢的重要性,我只知道以後不能再向狗扔硬幣。
還有一次一家人吃飯,因為童言無忌,我笑著說爸爸可以賣1元錢,媽媽可以賣5毛錢。媽媽生氣了,破口大罵,因為覺得她每天辛苦為我付出,但我卻指明了爸爸比她更好,她不覺得那是孩子的無心之句,但我那時依舊不懂為何要挨罵。
有時候回老家,會見一些親戚,每當這種時候我都會覺得大人的世界很複雜,因為經常我說一些話,母親和父親伸手就是一掌在背上,我意識到我說錯了話或者不該說話,但我不知道為什麼。
稍微長大一點後,父親為了家庭常常在外出差,好幾個月回來一次,然後待不了幾天又走了。記憶中我步入青春期的那段時間,父親不在家,如果要做什麼決定,他們從不會和我討論商量,按他們自己的想法安排好。母親的性格很怪,一點小事也會冒火,不管是對我還是父親,有時候問她一件事,她覺得太煩就不會回應,多問了幾次,她就特別不耐煩,聲音慢慢變大變尖,脾氣就上來了。這樣反覆幾次後,我索性選擇了不和父母對話。
所以從青春期開始,我的性格變得特別敏感、極度內向、不愛說話、易怒。因為記憶中一直也沒和父親親近相處過,而和母親又沒有交流,我缺少挑戰、自信的一面,表現得很懦弱、膽小。雖然學生時代有一些朋友,卻從未有過身邊有人與我一同前進的感覺,覺得世界只有自己一個人在與其他人反向而行,感覺被拋棄,感受不到愛。
進入大學後,我慢慢意識到自身的缺陷。
我發現自己要用口頭語言闡述一件事情的時候很困難。每次和別人說話的時候,我會習慣地把一句話在腦海中組織幾十遍,最終篩選出我覺得合適的、應該不會傷害到別人的完整的句子說出來。而這樣的過程如果處理不好,我就會常常說著就卡住或者結巴。我發現我寫報告、寫論文的時候組織語言很順利,而且常常效率很高,但是一旦在很多人面前發言、做課程彙報的時候,我會特別慌張,說話沒有邏輯,有時大腦會一片空白,也常常故意地避免與老師、長輩這類人交流,因為我不知道該說什麼,或者說我怕我說錯了什麼話但我卻意識不到,我害怕發生小時候那種事情,但是卻沒有人打我一掌或是什麼來提醒我。另外,我做事情沒有自信,不敢挑戰,遇見需要選擇的事情經常沒辦法自己做決定。雖然成長的這幾年,我自己做了很多努力里彌補這些性格的敏感懦弱,但一直到現在,我還是養成了只要能夠不說話解決事情就不說話的習慣。
我現在有輕度抑鬱症。說話對我來說也一直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我並不是說如今的這一切都歸因於父母的教育,肯定與我自身的行為、學校的教育也有很大關係。我也不恨我的父母,父母始終是愛你的。
也許也會有很多人說,和你相似或比你更糟糕的家庭環境多的去了,也沒見別人抑鬱。但我想說,以我的經歷來看,可能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會有些性格缺陷,只是有些在後天成長中慢慢磨滅掉了。我的文筆不好,只是希望你們在看到這個回答的時候可以意識到,在孩子小時候、青春期與他們多交流多談心真的是件很重要的事情,此外也要幫他們構建自信,從小培養他們獨立的能力。
我馬上大學畢業,下周會參加研究生複試,未來還有很多事情等著我,我也一直渴望可以繼續克服這個困難,這樣前路會明亮很多。
謝謝~比心我一直主張一種寬鬆式的家庭教育環境,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見,從小就培養孩子的自主選擇能力,不然很怕孩子長大了還要做什麼選擇,過什麼樣的生活還要我們幫他決定
就如下文中:
-------------------
為什麼會不知道?是否因為從小到大,我們的孩子從來沒做過自己的領導者?到那一天長大成人,是否依舊應該是您,父母親大人,來告訴我,我要做什麼?
你可知道,最可怕的,並非我們的孩子無法十項全能;最可怕的,是我們的孩子逐漸長大,卻對自己的人生沒有任何想法。
十月底的時候,趁著國內的金秋季節,我帶著1歲多的小女兒回國省親2周。4歲和6歲的2個哥哥,因為分別在上幼兒園和小學,所以把他們留在了紐西蘭,由老人幫忙照看。因為難得回國,高興之餘,也把孩子們日常學習之類的事情忘得一乾二淨。
每周四,是哥哥學校里的新聞日。按慣例,我會提前個幾天和孩子討論一下每周的演講主題,問問孩子大致準備講些什麼。而回國這段時間,我和老公都徹底忘了這事兒。直到回紐西蘭後的第一個周四早上,我才驚覺:這孩子該不是前幾個周四都沒參加新聞日吧?立刻在線看了那個星期的主題是:給大家描述一個角色,並帶來一張這個角色的圖片(Describe a character,and bring a picture of your character)。
想來孩子根本沒和我提過這事,肯定是忘記了:「阿寶,你今天新聞日的內容準備了么?」
「當然,我要講Peter Pan。」
「Peter Pan是什麼?」
「就是我看的一本書,裡面有個會飛的男孩叫Peter Pan」
「那你有他的圖片么?」
「當然有,我昨天在圖書館把Peter Pan的圖書借回來了已經。」
後來追問之下才知道,我不在家的每個周四,孩子都有自己準備新聞日的內容。
不僅如此,6歲的哥哥也逐漸開始思考他自己的學習問題,有一次,他和我講:「媽媽,我最討厭星期三了,星期三我們要做語法本子,我每次都來不及做完。」
「嗯,語法是挺難的,媽媽小時候也經常被語法弄得頭疼。你的同學都做得很快么?」
「是啊,比如A,比如B,他們就做得特別快,做完他們就出去玩了。如果我也能做那麼快就好了。」
「也許A和B在學校之外也花了點時間在語法上,所以他們在學校里就做得快了吧。你需要媽媽幫助你么?」
「嗯,需要的。是不是我在家做些語法的話,學校里就會做得快了?」
「我覺得是,但是媽媽不知道你語法的進度學到哪兒了,你需要媽媽去問問你老師么?」
「好的,那明天放學你可以來問我老師。」
誠然,我的孩子離「牛娃」相去甚遠,但是看到6歲的他開始逐漸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進行思考,我感到高興。我不希望,待到他將來考大學那會兒,還會來要我決定,媽媽,我應該上哪個學校?填哪個志願?我要做什麼?
很多人以為,「放養」是最輕鬆的教育方法,壓根不去管孩子就是「放養」。若照這麼說的話,豈不是全盤否定了教育的意義?孩子放任自流即可,根本不需要教。
當然不是。
無論虎媽還是羊媽,都堅信學習是小朋友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博學廣聞,術業專精,鼓勵小朋友走出舒適區(Comfortable Zone),不斷發展和超越自己,是不變的共同追求。
那區別在哪呢?
區別在於,羊媽羊爸的角色是引導,而絕非控制。具體來說,引導是指:
- 幫助孩子廣泛涉獵,並允許孩子在各種學習中做選擇。
- 選擇前和孩子一起分析利弊,讓孩子自己承擔選擇所產生的後果。
- 若孩子在某種學習中遇到困難而退縮,給予幫助、鼓勵,或變通方案的選擇權,真實協商,不強迫。
- 敏感於孩子的特長和興趣變化,因材施教,而不被家長間的比較或功利目標束縛。
轉載自http://APPLEMAMMY.COM
或許你的孩子是個天才,可是我們做家長的已是個普通人。
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影響很大。寬鬆的放養式的家庭教育使一個人思考、選擇、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強;而中國式嚴密的家庭教育使一個人思考、選擇、解決問題問題的能力與前者的差異性很大。我是中國式家庭教育的一個產品。
開始時習慣了服從、愚孝,以及根據父母的潛移默化的價值觀去做一個感覺正確的人。今年對我是特別的一年,大概也是在今年一年,我認識了自己很多原生家庭價值觀帶來的問題,問題包括性格上的、習慣上的、以及心理上的。不得不說,性格是有缺陷的,習慣改正需要一個過程,性格的話其實不好改吧,但是意識到需要好好去調整。 特別感謝今年遇到所有人和事,特別感謝那些給我內心溫暖的人。不得不說,武志紅關於原生家庭方面的思想讓我更能設身處地的去思考當事人的成長環境然後更加去理解這個人並且想給予內心的溫暖。關於我自己的缺陷,真的,很多東西你想去怪你的家庭,但回過頭來思考,你卻發覺他們的成長環境讓他們變成這樣的,你的思想是又愛又恨的,理解了他們這樣你又怎麼捨得去怪他們?但是有時候很多東西你理解別人了別人又不一定去理解你,但是你也不能去怪他們。因為環境使然。 我也願我有一天能遇到那個我做什麼他都能看到背後的問題以及去做這件事情更深沉的原因,然後看著你一笑,說:沒事兒,我理解你為何那樣,但在最親愛的人面前,放下偽裝的面具,輕鬆的開始呼吸,心情不好該吵就吵該鬧就鬧,別憋著,寶貝兒。不管咋樣,我都喜歡你。 哈哈 ,希望以後遇到一個聽我碎碎念,讓我笑,讓我鬧,卻始終如一的那麼一個人。 為了你,我想變得更好,不是委屈,因為愛你,所以願意。你的快樂就是我的幸福。哈哈 ,自己給自己寫情書真好。(((o(*?▽?*)o)))想談下自己淺顯的看法~我特小的時候很膽小,跟哭唧唧的小兔子似的,也不敢和人說話,更不敢反駁別人(以上背景)幼兒園的時候被一個女孩子欺負,也不知道怎麼回事(應該是划到了她)反正她就說要回家叫父母,我被嚇得各種哭阿 .....後來我姥姥和我一起去見得她媽媽,姥姥直接說,我知道我家孩子是什麼樣子的,她絕對不會隨便欺負人,所以要一定沒錯在她.阿 (☆_☆)當時就覺得 姥姥帥爆了!然後~後來男生們叫不好聽的外號也開始敢反駁 再就敢動手了記得還曾經在英語老師辦公室撕過一哥們的書 當場他就哭了+_+ (不過後來還是給他粘好啦)總之對而我而言 我的家人給我樹立了很好的三觀 並且一直願意傾聽和相信我包括保護我小小的自尊比如高中嘛 七大姑八大姨都喜歡隨處問成績 我當時考的超差 很是難過結果當他們問的時候,我爹把我拉過來 又和她們說,考試怕學生髮揮不好,所以沒排名次(●°u°●) 」於是我的春節過的超好~就是 很愛很愛他們??
家長在教育中到底有多重要?我想講兩個見聞。
一月,我去在成都市博物館看《絲綢之路》主題文物展。該展幾乎成為了年初成都市最重要的市民文化項目。自開展以來觀眾絡繹不絕,博物館門口隊伍能回字形排幾十米。
我一共去過兩次,第一次由於人太多隻看了一部分,第二次專門選了上午避開客流。我發現看展的人里有很多行家,能在模擬還原的石窟中細數壁畫上的宗教故事,還有一些看展的老者用手裡的「長炮」記錄眼年的珍品。
當我參觀到一處沒有實物只有歷史圖片的地方,一個小男孩,大約三四年級的模樣,問他的媽媽為什麼這些經書不展出?為什麼這些東西現在在國外?
男孩站的位置前是一張照片,是一個道士模樣的中國人和幾個外國「探險家」們的合影,旁邊還有幾張照片,都是堆積如山的經文。稍微了解敦煌莫高窟的人都知道一個名字:王圓籙。這個後世稱王道士的人改寫了莫高窟甚至是敦煌的命運。如今這位母親會如何向他的孩子描述這件事?如何告訴他這些圖片里的故事?如何講述這樣一件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屈辱?
「許多外國人到中國來探險,就拿走了很多中國的東西,但當時的中國很窮,沒有能力保護好自己的東西。所以啊,現在你現在了解這些歷史,以後就好好讀書,長大了就有能力讓這個國家更強大。」
我在他們旁邊站了一會,感覺自己的眼眶有點紅。
第二件事,是我在工作期間的一次體會。即使是在辦公室工作,到了節假雙休這樣的日子,電影院的行政人員也要去一線售票或者引導觀眾進廳的。
那天我站在廳門口檢票,一個小朋友跑到我面前,「阿姨,我的爆米花撒了。」我順著他手指的地方看去,幾米外的大廳里撒了半桶爆米花,還有一些可樂。「沒有關係,我們會有清潔阿姨打掃乾淨。」等我說完他就跑到媽媽身邊了。一些電影院的熊孩子經常令人炸毛,乖巧聽話的卻很少。
當保潔阿姨到場清理時,小朋友就在一旁看著,我也看著他。「謝謝阿姨」,這是他對保潔阿姨說的話。我驚嘆這位小朋友如此有教養的時候,他的媽媽在身旁跟他講這些清潔阿姨每天都很辛苦,以後盡量不要亂丟東西給他們增加工作量。
孩子懂事都是有原因的。
由於工作的關係,我遇見過許多孩子,大多小學三四年級。他們會去觸摸影院里展出的模型。記得《捉妖記》火的時候,胡巴頭頂的「頭髮」幾乎都被小朋友順手拔走了。也有父母想蹭票,不會給達到身高要求的孩子買票,還有的家長會看著小孩把3D往兜里裝而不制止,甚至有家長任憑小孩在大廳內瘋趕打鬧······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重視學校教育,於是學區房越來越貴。但是家長自身的言行、修養確能更直接地從人格層面影響了下一代的成長。如今我的許多同學都成為了大學老師,他們坦言現在的孩子太任性了,許多學生不懂得尊重別人,也很沒有責任心。
德克·布德在《構成中國文化的重要思想》中描述中國文化精神基礎不是宗教,而是倫理。其實無論是古代中國還是現代中國社會,除了科學知識以及技能之外的個人品質以及修養是極其重要的部分。這一部分可以通過後天學歷教育來完善,也可以通過社會實踐來積累入世之道,還能夠通過「父母之言」來規範。馮友蘭講中國社會制度便是家族制度,儒家思想很大程度上便是這種家族制度的理性化。一個人的品格高下,在一定的家庭生活中是有所體現的。跟環境篩選人差不多首先外部壓力大於內部抵抗力每一個行為都會產生反饋而幼年期正好是思維模式建立期通過不斷的反饋就會建立起邏輯框架其中不符合該家庭環境篩選結果的思維模式就會被逐步消滅或者壓制
占坑,有時間來回答。
爸媽是最好的老師
推薦閱讀:
※材料作文總是找不到他的立意是什麼?
※校園暴力的「受害者」是否存在普遍特徵?
※兩歲半的女兒膽子特別小,該怎麼教育?
※武漢理工大學再一次超越武漢的武大華科進入《泰晤士報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意味著什麼?
※怎樣由一名新物理教師較快的成長為一名名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