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中那麼多片假名表示的外來詞,會不會讓日本人覺得自己的語言「不幹凈」?


讓你們感受一下來自日語外來語滿滿的惡意。

我隨便找了幾張電車裡的廣告

真的,現在日本人離了這些外來語簡直就不會說話了。

覺得不夠過癮,來,咱們繼續。

每次去西餐廳你知道點菜是多麼痛苦的一件事嗎?

如果這個你還能接受那我就放大招了。

這電影的片名翻譯跟沒翻譯有什麼區別?!

除了把外語中的辭彙原封不動照搬過來,「聰明」的日本人還生造出了大量「和制英語」,什麼サラリーマン、OL(office lady)、ガソリンスタンド、ベビーカー之類,這可比Chinglish高檔多了。

我問過幾個日本人怎麼看待充斥現代日語當中的大量外來語,年輕一些的表示毫無壓力,並且認為能經常把外來語掛在嘴邊是很時尚的事情;然而年長一些的則有一部分表示有些接受不了,完全喪失了日語的美感,日語變得不像日語了。

作為一個日語非母語的日語學習者,有些時候這些外來語會給我們帶來便利,比如某個詞不知道用日語該如何表達,那就直接根據發音變成假名就OK了(限英語);但有些時候面對大量的意味不明的外來語也會讓人抓狂,以上內容說的就是這個事。

5月11日補充:今天晚上坐電車,聽旁邊兩個妹子聊天。其中一個說:「明天上地理,片假名好煩好煩。」另一個說:「我們明天上世界史,片假名要死要死。」之後她們愉快地用片假名聊起了化妝和搭配的話題,那叫一個6。

時隔兩年半的更新:我認為日語當中之所以外來語片假名泛濫至少有兩個重要原因。其一:對於新辭彙日語假名的造詞能力太弱。比如「政」這個詞,古代日本漢字沒有傳入之前代表「政治」的意思的詞是「まつりごと」,直譯就是掌權者的工作,即政治。而漢字傳入日本之後,原本很長的詞語直接用漢字就能代表,而且音節變短,易讀易記。然而用漢字造詞需要很深的漢字功底,由於歷史原因,現代日本人的對於漢字運用的水平一落千丈,不如前輩那樣擅長意譯。尤其是現如今科技大爆炸,新辭彙尤其是英語辭彙呈幾何速度增長,即使同樣是拼音文字,日語卻並沒有英語的詞根詞綴,自然造詞能力遠不如英語強,於是聰明的日本人乾脆就直接把英語辭彙拿來音譯,變成片假名之後融入日語辭彙的體系當中(注意,片假名外來語是日語),省時省力避免詞不達原意,但無形中增加了後來人的認知成本。其二:相比傳統辭彙顯得高大上。這點我就不展開說了,總之看上去更有「fashion」的感覺。例如:プライスダウン(値下げ)、セール(特売)、リニューアル(改裝)、クオリティー(品質)、プリント(配布資料)、カリキュラム(教育計畫)、イェロー(黃色)、グリーン(緑色)、レッド(赤色)、ブルー(青色)、ホワイト(白色)、ブラック(黒色)、シルバー(銀色)、ゴールド(金色)等等,是不是括弧內外感覺氛圍完全不一樣?比如你去買iPhone,你跟店員說你要買iPhone8黑色版,如果你說「はち、くろいろ」,店員和周圍的人得笑話死你,跟土老帽一樣。再比如akb48,你就得說「エーケービー フォーティーエイト」,就不能說「あきば しじゅうはち」,一個道理。時尚這個玩意是不講道理的。

其實日語還有一個好玩的,就是將來自歐美的片假名外來語套上一個漢字詞的外殼,比如最有名的「クラブ」,漢字詞就是「倶楽部」,熟悉吧。此外還有アコーディオン(手風琴)、キセル(煙管)、コンクリート(混凝土)等等。有興趣的童鞋可以去這裡看看:難読漢字 外來語:漢字辭典ネット 當然,這些詞不光有外來語的讀法,普通的音讀也是有的。比如「極光」,既可以讀「オーロラ」又可以讀「きょっこう」。不過這都是老早之前的事了,這些詞產生的時候大概還是我們熱衷於將電話叫「德律風」,小提琴叫「梵婀玲」,一溜兒的德先生賽先生布爾喬亞布爾什維克英特納雄耐爾的時代。當時漢語詞就像現在的日語一樣純音譯,意境可能還比不上當時的日語漢字詞,很多現代漢語中的辭彙可能就是那個年代從日本傳回中國的(也不排除互通有無)。再看看現在,兩國角色互換了。畢竟用漢字,日本這個兒子是怎麼也比不上中國這個爹的(笑)


謝邀。當然有,而且日本人早就開始著手主張要削減外來語的使用。「外來語」言い換え提案

一般來說,這類所謂凈化日語的訴求通常有兩種出發點,一種是學術意義上的,一種是政治意義上的。

學術意義上的要求凈化日語,是因為外來語的過多使用造成了日語內部的信息斷層。說白了就是年輕人不懂得老一輩人用的漢字詞的意思,提筆寫不出漢字,老一輩人又完全看不懂由片假名構成的英語音譯詞。這個問題其實在很多語言中都廣泛存在,但在擁有四套表記系統的日語中,問題更加嚴重。學術意義上的凈化日語,其實主要是出於這樣的一個考慮,希望從國家的層面上制定一個通用的標準,大體上規定下每一個意思用什麼詞來表達,以達到足以通用的級別。學術意義上的凈化日語出發點是中立的,要改造的不光是片假名的外來語詞,還包括一些包括生僻漢字的漢語詞。比如說「斡旋」,基本上現在就很少見人寫漢字,都固定使用平假名寫「あっせん」。

政治意義上的凈化日語就比較扯蛋了。日本是一個單一民族國家,所以對於純粹性這個玩意非常看重。政治意義上的凈化日語通常是右翼的觀點,右翼代表保守,所以這群人的訴求就是把這些洋玩意都清掉,維護真正的「日本人創造,日本人使用的日本語」。其憤青程度跟當年尊王攘夷有一比。但政治意義上的凈化日語操作起來其實非常困難,因為首先,漢字和漢語詞也都是外來的。日本有幫慫以前曾經鼓吹過把漢字也取消掉,一切表達只使用平假名,結果當然就是被日語貧乏的發音帶來的「同音異義詞」問題坑得話都說不清楚,這一運動也就沒搞下去了。

這問題確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僅從學術意義上來說,凈化日語是有必要的。因為眼下日語的外來語完全處於野蠻生長的趨勢。如果你說表達同一個意思,有一個漢語詞的選項,有一個外來語詞的選項,那都還是正常情況了。可眼下,有些時候表達一個意思,會有若干個外來語詞,這就確實會帶來不便了。


和我一個班上日語課的歐洲小夥伴美國小夥伴,看見漢字還能比較快地念出來

看見大串片假就 (⊙□⊙),小心翼翼一個字一個字地蹦。。。。。並沒有比我們中文母語的人對片假名更親切好嗎!

還有日語里很多片假名的隱含意思和英文已經不一樣了

スイーツ(sweets)

デザート (dessert)

兩個詞英語中意思相近。於是我問日本小夥伴「スイーツ」和」デザート」在日語中都指洋式點心,也都在被使用, 那這兩個外來語有什麼區別嗎?

小夥伴說:スイーツ更おしゃれ!デザート有那麼一點點點點點點土土噠 (*?▽?*)

……是在下無知了! Σ( ° △ °|||)︴

嘛,你們開心就好咯。(′?ω?`)


每次在網上買衣服的時候看到這樣的列表是何等的無奈。


日語老師的解釋是「日本年輕人覺得說外來詞特別時尚,說日本本土單詞就很土「。

但我覺得這中間還是很存在問題的,如果片假名越來越多日語的質量就在大幅度下降。

甚至讓我這個日語學習者產生「我TM到底在學什麼」的錯覺。

因為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是在單純」借詞「了,純粹是在用片假名說英文單詞,變得日不日洋不洋。

「借詞」的初衷應當是出於,由於本土語言中沒有相對貼近的辭彙,所以原封不動地照搬原語言的辭彙這樣表達更準確。

比如說咖啡,咖啡就是咖啡。沙發不是藤製椅子也不是木質椅子,它就是沙發。中文裡原本沒有這個辭彙。

英文借用中國人創造的「long time no see"的短句來更精悍地表達好久不見的意思。原來的句子 It has been a long time.....比較長和繁瑣。

然後是日文。如果用コンピューター 來表示computer OK那完全沒問題。畢竟電腦也是中文辭彙,借誰都一樣。但是像太陽這種詞,日文里已經有通用固定的表達了,非要用サン來顯示洋氣,很費解的好么。。ウォーター(不知道有木有打對,求指正!)來表示water不知意義何在,彷彿日本人沒喝過水……考慮過老奶奶老爺爺不懂英文的感受么!不懂英文的人完全不知道你在講啥啊!而且對吾等英文發音還算標準的人來說,有時候讀katagana真心猜不出他們在說什麼……

就like我type這句話的feeling一樣,令人embarassing

可能年輕人的感受就像朝五晚九日劇里說的一樣吧,in this age everyone can speak some English. so who cares?╮(╯_╰)╭


只能嘆息一聲:一代不如一代。近代的日本可是在引進外來詞過程中創造了諸如民主、自由、社會、科學、人民等等一系列言簡意賅辭彙的民族啊!


比片假名單字更屌的其實是現在越來越多片假名句子了,整句話照搬英語完全無視語序、文法、時態後綴、屈折等英日語言差異。

沒錯,整句話。



總之日語就是一大抄,偏偏抄得還不正經,抄漢字就抄嘛,還非拆成一大堆七零八落的假名。抄英文也是,還不如直接用英文,非要轉成不知所以的片假名。用片假名的後果就是日本人英語也學不好。


當年漢字也是外來語,現在已經是日語的一部分了。


有人這麼覺得,有人不這麼覺得,正兒八經的語言學家通常認為語言的變遷不應帶著主觀感情分析。


感覺日本人民,尤其是年輕人,英語發音成那個樣子,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用片假名去標註讀音。。。韓語同理。。。

PS。這兩天核對日本企業賬款餘額,幾百行片假會社名簡直看到吐血= =


何止日本人?我看到那麼多的片假名簡直想吐。日本語簡直是人類語言史上的一朵奇葩,當然有更奇葩的(漢語的外來語,以後我會特別寫一篇答案弄個大新聞批判一下漢語的外來語)我就不說了。

你說 English 的詞語抄襲 Lingua Latīna 之類的語言也就算了,畢竟用的是純拼音文字不能生造詞而且還是同一套字母系統。但是,那麼久的事情,誰管啊,更何況是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的。再來看看日本語。首先完全可以用語素文字「漢字」翻譯外語。幾十年之前日本還是這麼做的,還把好多自造詞傳回了星辰大海(誤),報答社會。

但是,翻譯大能們累了。於是,片假名的邪惡暴政開始了……

而且我發現了更奇葩的。

這丫是平假名……


這是日語學習者默許的一個事實,如果他們足夠了解當今的日本社會。


日語是一種混合語,是阿爾泰民族被南島民族影響後形成的一種南島化的阿爾泰語言。

每種語言概括、切分世界都不相同,何況日語詞附加意義特別多,自然有許多漢語難以表達的概念。譬如擬聲詞轉用為動作動詞甚至心理動詞,這是漢語使用者難以理解的。

語言本身沒所謂缺陷,但現行日語語法體系是江戶後期日本語法家創製的。其邏輯曖昧、層次混亂,一向為西方學界詬病。尤其日語繁雜的句型,完全是混淆言語和語言區別、辭彙語法一鍋煮而人為造成的,既不利於語言研究,也不利於外語教學,只是作為傳統沿襲。

日文假名源自漢字俗書中的所謂「半字」,即漢字只寫一半來代表全字。

日語本為混合語,可謂並無純凈性。日文假名均是改造漢字而成,何來獨立性?又何需顧慮純凈性?

日語當然可以全用漢字書寫,日本現存最古文獻《古事紀》《日本書紀》均全用漢字。


片假名「不幹凈」?說得好像漢字是日本人自己發明的、用漢字就「乾淨」了一樣。

學日語的中國人總是會很在意這個問題,類似問題天天能看到,即使在知乎,這也不是第一個。這倒也不難理解,畢竟我們中國人對漢字熟悉,對片假名不熟悉,當然更希望看到漢字。但對日本人來說,用漢字意譯和用片假名音譯,有區別么?反正都不是和語詞。非要說區別,那就是漢字對日本人來說更複雜,更嚴肅。

片假名是日語重要的一部分,沒有什麼乾淨不幹凈的。日本人自己若不在意,我們中國人又何必瞎操心?畢竟,語言是自然發展的,而不是由某個機構起草一個美好方案然後施行(雖然這種行為人們也沒少做)。

當年的日語辭彙量本身就小,漢語辭彙佔比高,因此漢字出現頻率也高,翻譯多用漢字,順理成章;後來的日語,隨著全球化吸納了不少片假名辭彙,漢字頻率降低,翻譯直接用片假名音譯的也越來越多。這都是順理成章的。不要忘了,日語終究不是中文,日語沒有那麼普通話那麼多音,如果再繼續增加漢字詞(把新辭彙用漢字翻譯),那麼同音詞也將越來越多。這是極為可怕的。

(這些詞在中文裡幾乎發音全都不同,但在日語里,就都一樣了!)

增加片假名辭彙,實際上也平衡了漢字詞過高的比例。日本有四套文字表記,既然都已經那麼複雜了,那一定要好好利用起來,不然就白複雜、瞎折騰了。所以現在日語用一個意思的辭彙,可能會有漢字詞、和語詞、外來詞三種,分別運用到不同場合。例如:

睡眠(すいみん):漢字詞,比較嚴肅、學術,可以搭配「睡眠不足」等詞,出現在文章里

寢る(ねる):和語詞,發音最簡單,日常說話使用最多

スリープ(sleep):外來詞,一般用在計算機、手機等設備的待機、睡眠模式上。

電腦系統的睡眠,中文會繼續用睡眠一詞(擴充辭彙使用場景),日語則是換一個詞,專詞專用。這正是兩種語言的不同之處。

(OS X 里的睡眠。順帶一提,這張圖裡,日語的四套文字表記恰好全都用上了,而且用得很合理。)

實際上中文也有不少翻譯問題,例如:由於中文缺少一套完整的音譯系統,因此如果沒有好的意譯,寧可暫且不譯——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說中文會中英夾雜了。例如,中文習慣寫「泰勒斯威夫特 - shake it off」(人名音譯或保留英文,歌曲名直接保留英文),日語里則寫成「テイラー?スウィフト - シェイク?イット?オフ」(人名、歌曲全部音譯)。

什麼?你嫌シェイク?イット?オフ不幹凈?那中文裡出現 shake it off 不就更不幹凈了嗎?雖然在我看來,中文這樣其實更好。但我說了不算,仍然有越來越多的「漢語純潔性」話題出現,越來越多的人站出來表示:中文裡夾雜英文是不可接受的,必須全部翻譯成漢字。如果中文裡夾雜英語你覺得可以接受,那夾雜俄語、韓語、阿拉伯語、希伯來語呢?

你看,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其實並沒有誰好誰壞,干不幹凈,純粹只是「不一樣」罷了。


會,我幾個日籍外甥吐槽好多次了。

而且比起日本人來,更痛苦的是我等學日文的??作為先學英語的中國人,對很多日語外來詞的念法記法使用法我都不是噁心而是崩潰。

(我個人背單詞最崩潰的時候連和制漢字都期待他們取消?雖然很喜歡和制漢字,但是背起來真的好麻煩otz?)


自從學了日語後也一直為大量的外來語感到無語。說一下我最近詢問日本人老師時得到的他的看法吧。

優點(或者說是大量使用的理由)

  1. 省事,不需要重新造漢字詞。

  2. 外來語有種很厲害的感覺。

  3. 就電影譯名的例子來說,不意譯而是直接片假名音譯,聽到或讀到時會有種這是外國電影的感覺。日語里把西洋的電影稱作「洋畫」。而如果是平假名、漢字組成的電影名的話,讀起來會覺得是日本本土電影。稱作「邦畫」。

缺點

  1. 不能像漢字辭彙那樣在不知道詞的情況下通過漢字來猜意思。

  2. 片假名標註的外來語,發音和原本的還是不大一樣,影響和外國人的溝通。

  3. 就電影譯名的例子來說,雖然知道是外國電影,但是沒辦法直觀地知道標題含義是什麼。雖然不知道意思吧,但如果別人說這電影很好看的話,還是會去查一下。

用老師的話來說是「良し悪し」。

說到上面提到的第三點,我最近感受到的類似的日本人對片假名的應用是逆轉裁判5里那個拆彈專家的角色。這個角色說話似乎是通過敲打手背上的鍵盤進行的,可能是為了突出他這「非人」的特點,遊戲他的台詞全程片假名。囧看得我頭暈眼花


沒有,日式英語別具一格,自成一派。

不給點提示你能意識到「多拉貢波路」和「抓根寶」其實說的是同一件事嗎?


剛剛寫了一篇關於片假名的論文(°ー°〃)學日語兩年看見一大串片假名依然是嘆氣臉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黃種人不存在?
本科成績不算好,能夠申請出國留學嗎?
如何評價2016年12月31日舉行的紅白歌會?
如若日本沉沒,只能活下來兩個日本人,你希望是誰?
人人都是站在自已族群的立場上說話,那日本極右翼又有什麼錯?

TAG:日本 | 日本文化 | 日語 | 外語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