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部分外國烈酒都是40度?

白蘭地,40度;威士忌,40度;伏特加,40度。

這是為什麼呢?是行業的協會行為?還是政府的監管行為?還是酒類與人體會在40度產生特別好的口感??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

借著這個問題我們能釐清西方烈酒生產標準所帶給今天的一系列困惑。

眾所周知,酒類的生產標準是工業化生產以後才徹底固化下來。然而很多標準的前身都是來自前工業時代的手工標準,而隨著手工生產被工業化替代,當初設立這些標準的原因也就湮滅在歷史和記憶之中。

舉個例子,大部分烈酒和葡萄酒的裝瓶容量700ml和750ml---設立這個標準的原因其實很簡單:當初手工玻璃工人不用換氣吹出來的玻璃瓶容量大概就在這個數值上下。

回到酒精烈度:

大航海時代中期以後,船上的水手每天的薪水除了貨幣和財物外還包括一部分朗姆酒結算。為了防止黑心船長在酒里摻水剋扣工資,水手們發明了一套簡單有效的辨別方法:把酒淋在火藥上,如果火藥能夠點燃就表明這批酒是合格產品;反之則證明自己遇到了黑心船長。

這套方法很快就通過各國水手們的流動風靡整個海上世界,也傳到了皇家海軍那裡。

皇家海軍當然不太可能會剋扣海軍的朗姆補給,但他們擔心另外一個問題:萬一在海戰中補給倉破損,如何保證朗姆酒不會讓火藥儲備失效。

水手們的火藥測試法提示了皇家海軍,他們通過一系列試驗最終確定了當酒精烈度高於57.15%的時候,被浸泡的火藥依然能被點燃。於是這個烈度被確定為100,並規定所有海軍補給朗姆酒都不能低於100,其單位被命名做proof(有防水的含義)。

這就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酒精烈度值---英制proof---的由來,所以100 proof至今還有一個別稱:navy strength。以後看到格蘭花格105的朋友不要為這個名字奇怪了,因為105 proof≈這款酒的裝瓶烈度60%。

之後北美殖民地沿用英制度量衡,自然也繼承了proof制度,只不過為了換算方便,美國人把100 proof=57.15%酒精改成了100 proof=50%酒精。這也就是美製proof的由來。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proof標準的確定不僅方便了皇家海軍,更方便了英國國王:以後烈酒稅就有了一套現成的稅收標準。英王很快就制定了高於100 proof要課烈酒稅的法令,於是英國酒稅稅吏們開始帶著隨身的火藥包或者子彈四處下鄉工作,每家酒作坊或者酒鋪子都開始出現這幫人樂此不疲點火的身影。

當然這麼點火畢竟還是有點麻煩,還要隨身攜帶火種。最後進入十九世紀,隨著火柴的發明,火藥測試法也隨之改進,烈酒的課稅最低合格標準也隨之產生:常溫下用火柴能夠點火的最低標準約數---40%酒精含量,而這個標準隨即被推廣到世界。

完成最後助攻的是酒稅稅吏這些基層公務員團體,而再然後就是法律細化的故事了,大家請移步到@Energetic Hydra的回答~~o(〃"▽"〃)o


補充回答,蘇格蘭威士忌方面。

這個問題確實問得非常好,因為到今年(2017年)為止這個答案正正好好100歲。把蘇格蘭威士忌的裝瓶酒精強度控制在40% ABV背後確實存在品質的問題,但是選擇這一數字並莊嚴載入法律,其實主要是是政治因素。所以,這個問題其實是關於歷史的,而非技術層面的。

讓我們先回到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已經開始並且威士忌產業迫於政府的壓力也在盡自己的一份力量(Do Its Bit)。在那一年,大衛·勞埃德·喬治(David Lloyd George),一個禁酒主義的英國財政大臣(Chancellor of the Exchequer),成立了中央控制委員會(Central Control Board,是一個Liquor Traffic,其實本質就是酒商),權利包括在『軍需品領域』酒精銷售的控制權,其中還包括了軍事基地和英國主要的人口聚集中心。其職權範圍還擴大到有助於控制酒類消費的立法建議。正如我們之前提到的,他是個禁酒主義者(Teetotaler),下圖是大衛·勞埃德·喬治(David Lloyd George)。

大衛·勞埃德·喬治(David Lloyd George)第一次通過秘密行動嘗試引入禁酒主義是在他1915年的財政預算案里,將烈酒稅加倍的提議。而在整個威士忌產業同意在至少熟成三年之後再銷售其產品之後,他才同意讓步。這項政治交易的法案意外地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威士忌的質量控制。

之後他嘗試了另外一種方法。在那些日子裡,英國大多數威士忌都是在英制酒精標準(UK Proof)15度到22度之間裝瓶的,也就是現在的48.6% ABV到44.6% ABV之間。1915年,控制委員會允許威士忌在英制酒精標準35度(37.2% ABV)出售。一年以後,政府授權委員會禁止所有沒有軍火部授權的酒廠的生產,而軍火部是由大衛·勞埃德·喬治(David Lloyd George)管理的。

同年,委員會繼續遊說酒廠進一步降低賣去『軍需品領域』烈酒的酒精強度到英制酒精標準50度(28.6% ABV)。威士忌行業再次抗議並再次達成協議,就是使全英威士忌的酒精度數標準化到英制酒精標準25度(42.9% ABV)

1917年2月1日,委員會再次嘗試,政府( 大衛·勞埃德·喬治擔任首相)規定威士忌不能超過英制酒精標準30度(不低於40% ABV)並且在『軍需品領域』不低於英制標準50度。政府還規定了最低售價。

這些限制和酒吧的限價都在戰爭結束時解除了,但是在1920年,烈酒稅再一次提高並禁止了威士忌酒廠轉嫁烈酒稅給消費者。增加了巨大經濟負擔,還意味著酒廠幾乎不可能生產超過40% ABV的威士忌。而這一酒精度變成了當時的標準。

事實上,酒廠在戰前裝瓶的威士忌酒精強度更高。表明了他們了解,酒精也是攜帶風味的,而且也知道減弱酒精強度會讓他們賺更多錢的同時也將損害品質。

酒精強度越低,就有更大的風險損失掉更多微妙的前香(酒精揮髮帶來的香氣)。這在金酒和朗姆酒中能更清楚地看到,當酒精強度低於40%ABV時,檸檬香氣幾乎消失。

你可以在對比40% ABV的蘇格蘭威士忌和43% ABV蘇格蘭威士忌的香味的複雜性中得到答案。差異顯著,40% ABV曾經可能是一個妥協,但是它幫助維護了威士忌的正直真誠和完整性。

·本文由愛丁堡W.W.CLUB(專業威士忌俱樂部)翻譯和整理,原文來自http://ScotchWhisky.com。

·本文除客觀事實以外的觀點都屬俱樂部觀點,不代表任何其他立場。也希望廣大威士忌愛好者來一起切磋交流。 轉載請註明出處。


來勉強補充回答一二

伏特加40度主要是俄羅斯法律規定,以前也是有高度的,後來法律規定不許超40度,主流就四十度了。 目前波蘭和其它地方還有高度的伏特加。

威士忌,朗姆酒,伏特加,白酒等需要二次蒸餾,第一次穀物發酵產物里蒸出酒精含量20~30%的液體。然後二次蒸餾,酒頭一小部分雜質和甲醇醛類較多,不能喝。酒心是溫度穩定的主要的一段,一般蒸餾出的酒心的酒精度在60~70%甚至更高,有的朗姆酒的酒心酒精度超過80%。酒尾味道淡,雜質和怪味多,也不能喝。一般酒頭和酒尾會再回爐蒸餾。

酒心後面還要陳化調配勾兌到最適合飲用的40度左右。

蘇格蘭法律規定威士忌酒精度不能低於40%。市面上也能買到五十幾度的威士忌,可以嘗嘗。


因為科學的味蕾曾告訴我們,39度上下的酒精口感最佳。

門捷列夫這個名字不知道題主是否聽說過呢。翻開新華字典的末頁,一張叫元素周期表的東西就是他所開創。

他是一位嚴謹求實的科學家、化學家、酒鬼。

他在自己的實驗室中製備了大量的高純度乙醇(酒精),並採用控制變數的方法,以自己為實驗品,依次品嘗不同濃度的酒精水互溶溶液,記錄口感,進行多次實驗以減小誤差,並逐步縮小實驗範圍。

他的實驗結論是,39.2度是最美味的酒精濃度。他命名39.2度的酒精水溶液為俄語「生命之水」。

音譯為中文即「伏特加」。

--------------------------

從來不是人們選擇了烈酒的濃度為40度,而是科學的口唇在竊竊私語。


和酒精稅有關係


以下內容來自《奇妙物理學》:【僅作科普摘要 侵權必刪】

俄 A.瓦爾拉莫夫/ L.阿斯拉馬卓夫 著 潘士先 譯

為什麼從前所有的酒都具有大約40%的酒精含量呢?

第一個原因可在一個有物理學根據的傳說里找到。俄國沙皇伊凡雷帝(1546-1584)引入了伏特加政府專營,從而使政府對其質量負責。為了增加利潤,酒店老闆們開始稀釋伏特加,引起顧客對他們喜愛的飲料質量低劣的不滿,於是顧客和酒店老闆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為了終止這類糾紛,彼得大帝頒布了一紙法令,如果酒店裡供應的伏特加的表面不能點燃,顧客「可揍死酒店老闆」。人們發現,40%的含量是室溫下酒精的蒸汽還能再靠近表面處燃燒的最低限度。當然,酒店老闆採用這個最低限度,以便在利潤和人身安全之間達至最佳折中。

這個「魔數」還有一個緣故。體積膨脹是眾所周知的現象:溫度上升時體積增大,溫度下降時體積縮小。絕大部分物質(包括酒)都服從這一定律,但水不同:低於4攝氏度時體積開始隨溫度降低而增大;結冰時它的比容躍升10%!這就是瓶裝水不應放置在低於冰點的戶外的緣故,結了冰的水會凍裂瓶子。但伏特加可以放在戶外。在西伯利亞,一箱箱的伏特加放在戶外,瓶子完好無損。原因有二。第一,水中這麼高的酒精含量阻礙其結晶,故其比容不隨溫度降低而躍升。第二,在體積比為4:6時,總的體積膨脹係數接近於零:水的「異常」行為被酒精的「正常」行為所抵償。

採用40%的第三個理由源於著名的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的一項發現。據稱,他證明了40%的伏特加開著時不改變其酒精含量。你會發現,一杯留在桌上過夜的伏特加到第二天早晨還是同樣(除非已經蒸發掉了)的伏特加(葡萄酒或香檳不會如此),而且可能有助於消除隔夜殘留的頭痛。

伏特加40度的第四個理由涉及發生於酒精水溶液中這一濃度附近的黏滯度跳變。在稀釋的溶液中,酒精分子與水分子共享環境,但實際上不與其相互作用。在40%濃度附近,溶液稠到開始形成很長的一維鏈,即開始了聚合過程。結果,黏滯度急劇改變,使溶液的口感更佳。就作者所知,最後一個原因關係到家庭釀製的質量控制:將一塊豬油放在酒精-水溶液中,只有含酒精量為40%時它才處於中性平衡狀態;在更烈的酒中它將下沉;在較淡的溶液中它浮在表面上。


為了避稅和省錢罷了,並不是40度的威士忌很好,40度的一般都不是什麼好作品或者說基本上就是平庸的普通作品,可以當水喝的那種

46和51度一般是好作品,40度性價比高,就是這樣(一般來說)比如說什麼雪樹啊什麼的,軒尼詩XO普通版啊都是40度,發現了嗎?(反觀山崎1843度,朗格羅1846度,一眼就看出來了)

(約翰走路尊銘為什麼40度呢?年份不一樣...並且本身也是要賣錢的東西)

最開始的英式proof是多少來著,美國proof是50%

總而言之40度性價比高,OK


那對於常喝52度白酒的我們,豈不是又可以裝b了?


小妹覺得這簡直就是一次赤果果的妥協!

是100年前戰爭時期的政策,當時一方面原因是為了保證產出威士忌的質量,但法律之所以要把這個數字定為40%,很大程度還是歸根於當時的政策!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英國財政大臣羅埃德·喬治覺得喝酒會影響士兵打仗,所以就給禁酒了。當時他為了倡導戒酒,他就翻倍徵收酒稅,威士忌產業同意至少在3年的熟成後才可以拿出去賣。

這時候,上張羅埃德·喬治的照片吧

戰爭結束後,之前的條條款款對威士忌產業的限制以及酒吧價格控制都被取消了,但是在1920年,酒類稅又被再次提高,而且威士忌釀酒商被禁止因酒稅增加而提高酒價,如此繁重的財務負擔意味著他們再也沒辦法生產出高於40%酒精的威士忌,最低酒精度在當時已成為了一種硬性要求。


為什麼是40度 很簡單的給你說下 政府對於酒的一種保護,低於40度的酒,不能稱之為白蘭地伏特加威士忌,


推薦閱讀:

TAG: | 烈酒蒸餾酒 | 威士忌 | 白蘭地 | 伏特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