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如何評價司馬光?


史學上的成就,相信我無需再多嘴。

至於其他的,司馬光其人之毒,其心之狠,其計之奸,相信仔細看過北宋那段歷史的人都應該有所了解。

相信很多人都憤憤不平:他怎麼毒了?你讀過書沒有?不懂別BB。如果你非要這麼說,那真是沒法交流了。

他躲在洛陽明為著書,暗裡和一群所謂的元老養尊處優,一心想把新法徹底玩死,垂暮之年終於上台之後,為了徹底否定新法,玩出了「以母改子」的笑話。。。他終於揚眉吐氣了,廢保甲法:農民懦弱,本來就該去種地,碰什麼刀槍;廢方田法,均稅法,市易法,保馬法,再要求全國五天之內廢除免役法。。。。插一句,因為蔡京廢免役法最狠最迅速,司馬光賞識有加。為了和平與大國氣度,把熙寧,元豐年間通過戰爭好不容易收回的地盤拱手還給西夏。。。

這真的是一個史學大宗師做出來的事嗎?他的水平如何,相信每個懂得基本邏輯思維的人的心中,已經有了答案。


·

遇到這類問題,我想說:多看看研究論文能累死嗎?


如果沒記錯的話,人教版政治必修三110頁中對司馬光的介紹是「北宋史學家」。

確實,我們必須承認《資治通鑒》的價值,然而司馬光的政治能力我確實不敢恭維。至於提及他的人格,我也只能給他豎個大拇指了。


犧牲蠻大的


一世之功臣,千秋之罪首。雖萬死不足以恕其罪。


司馬光晚年自號「迂叟」,看來是有幾分自知之明的嘛~

這種人,放學堂里是天才,放朝堂上就是噩夢了。

論經濟管理,只知道節用,大概和農村老婦一個水平;

論外交策略,放棄大片用鮮血收復的失地,下汪精衛一等;

論用人眼光,大奸臣蔡京就是他提拔的,只能說老眼昏花;

論心胸氣量,盡貶新黨於蠻荒之地,忘了當時新黨執政的時候雖然讓他們出京,可也都是去好地方啊。


能理解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就可以知道司馬光的厲害了


司馬光其人,生七歲,凜然如成人,年甫冠,性不喜華靡。

孝友忠信,恭儉正直,居處有法,動作有禮。自少至老,語未嘗妄,誠心自然,天下敬信。於物澹然無所好,於學無所不通。

凡居洛陽十五年,天下以為真宰相,及神宗崩,赴闕臨,衛士望見,皆以手加額曰:「此司馬相公也。」所至,民遮道聚觀,馬至不得行,曰:「公無歸洛,留相天子,活百姓。」年六十八薨,謚曰文正,賜碑曰「忠清粹德」。


千古罪人

這個人造成的惡劣影響比蔡京這種饞臣大多了


砸得好!


小時候砸缸,長大了迂腐。正所謂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樓上諸位對司馬光我以為有失公允,誰能一生無過。司馬君實皇皇巨著足以彪炳千秋。自古文章動人,我認為通鑒之尾足以與出師表伯仲之間,讀之每每使人掩卷涕下。

臣光言:先奉敕編集歷代君臣事迹,又奉聖旨賜名《資治通鑒》,今已了畢者。伏念臣性識愚魯,學術荒疏,凡百事為,皆出人下。獨於前史,粗嘗盡心,自幼至老,嗜之不厭。每患遷、固以來,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讀之不遍,況於人主,日有萬機,何暇周覽!臣常不自揆,欲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關國家興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使先後有倫,精粗不雜,私家力薄,無由可成。伏遇英宗皇帝,資睿智之性,敷文明之治,思歷覽古事,用恢張大猷,愛詔下臣,俾之編集。臣夙昔所願,一朝獲伸,踴躍奉承,惟懼不稱

不幸書未進御,先帝違棄群臣。陛下紹膺大統,欽承先志,寵以冠序,錫之嘉名,每開經筵,常令進讀。臣雖頑愚,荷兩朝知待如此其厚,隕身喪元,未足報塞,苟智力所及,豈敢有遺!會差知永興軍,以衰疾不任治劇,乞就冗官。

臣既無他事,得以研精極慮,窮竭所有,日力不足,繼之以夜。遍閱舊史,旁采小說,簡牘盈積,浩如煙海,抉擿幽隱,校計豪厘。上起戰國,下終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修成二百九十四卷。又略舉事目,年經國緯,以備檢尋,為目錄三十卷。又參考群書,評其同異,俾歸一塗,為《考異》三十卷。合三百五十四卷。自治平開局,迨今始成,歲月淹久,其間抵牾,不敢自保,罪負之重,固無所逃。

嗇畛重念臣違離闕庭,十有五年,雖身處於外,區區之心,朝夕寤寐,何嘗不在陛下之左右!顧以駑蹇,無施而可,是以專事鉛槧,用酬大恩,庶竭涓塵,少裨海岳。臣今賅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為,旋踵遺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伏望陛下寬其妄作之誅,察其願忠之意,以清閑之燕,時賜有覽,監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嘉善矜惡,取得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躋無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則臣雖委骨九泉,志願永畢矣!齋

奉表謹奉表陳進以聞。臣光誠惶誠懼,頓首頓首,謹言。


為人迂腐了,是個老派的政治家和文人,但是他的主張沒人聽,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不過是很用心的一個人,一個人組織那麼大的隊伍編那麼大一本書辛苦了,可惜皇帝們跟他性格不一樣,註定不會聽從他的勸告。


文人中的小人,小人中的文人!


禍國殃民,秦檜亦不及矣。


宋史·河渠志

(熙寧二年)六月戊申,命司馬光都大提舉修二股工役。呂公著言:「朝廷遣光相視董役,非所以褒崇近職、待遇儒臣也。」乃罷光行。

王安石曰:「光議事屢不合,今令視河,後必不從其議,是重使不安職也。」


別的不說,他看人還是十分準的,至少在王安石和呂惠卿等人身上有所體現,評價鞭辟入裡。


一說到司馬光,人們即想起「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想到了他所寫的《資治通鑒》,很少有人知道司馬光愛讀書、愛藏書,其實,司馬光十分愛書,有著「書痴」的雅稱。

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司馬光出生,此時其父司馬池任光山縣縣令,所以給他起名光,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 ,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宋仁宗時中進士,英宗時進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施行變法,朝廷內外有許多人反對,司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變法以後,司馬光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司馬光6歲時,其父司馬池就教司馬光讀書,7歲時,不僅能背誦《左氏春秋》,還能講明白書的要意;並且做出了「砸缸救友」這一件震動京洛的事。受其父親的影響,司馬光從小就愛讀書,愛收藏書,也正是由於愛書、勤思的緣故,為他以後撰寫歷史巨著《資治通鑒》打下了堅定的基礎。

司馬光非常愛惜書籍,生平最愛讀史,家藏文史書籍一萬多冊,也保存得完好無損,這也和他愛護書籍分不開。他每當開卷閱讀之前,先檢查桌面是否乾淨,再鋪上桌布,然後端端正正地展卷閱讀。他比有時也不坐著看書,而是在屋子裡來回邊走動邊看書。這時雖不靠桌,但他用左手拿著一塊特別的四方木板承書,而不是直接用手拿書,以防汗漬把書弄髒。每看完一頁,然後側起右手的大拇指輕輕抵起頁緣,再用食指幫著挾翻過來,以免將書頁揉皺損壞。他曾經教育他的兒子說:「商人的寶藏是貨物,我們讀書人的財產便只有這些書籍了,所以應該珍惜。」這跟我們現代人即使手上有油污也拿起書就翻,甚至借用公家圖書館的書和朋友的書,也隨意折頁或者打上記號,是相差很遠的。由此可見,司馬光對書的愛惜程度,達到了多高的境界。

司馬光讀書還有一個習慣,就是他要閱讀哪一本書,都是逐字逐句認真地閱讀。不把這本書讀完,他是決不會去讀第二本書的,決不見異思遷的。這樣他讀書既多,也讀得進去。我們知道宋英宗至宋神宗時由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鑒》,共二百九十四卷,又目錄三十卷,《考異》三十卷,文繁義博,體大思精,採用雜史多至三百二十餘種,材料翔實,和司馬光平時既愛書藏書,博覽群書,又認真閱讀眾史,充分吸取了各家的精華密不可分的。

當然,司馬光的博學是來自多方面,一方面他好學強識,另一方面他的父親也著意培養。他既誠實聰明,又十分懂事,深得父親喜愛。同時,每逢出遊或和同僚密友交談,司馬池總好把他帶在身邊。耳濡目染,使司馬光不論在知識方面,還是見識方面,都「凜然如成人」。好多當時的大臣、名士,都很賞識司馬光。 尚書張存主動提出將女兒許配給司馬光。擔任過副宰相的龐籍在司馬池死後,把司馬光當成自己兒子一樣培養、教育。司馬池輾轉河南、陝西、四川各地為官,始終把司馬光帶在身邊。所以,司馬光在15歲以前就跟隨父親走過好多地方,在這些地方訪古探奇,賦詩題壁,領略風土人情,極大地豐富了司馬光的社會知識。

我們每個人不可能都會像司馬光那樣,成為政治家或者是大學者,但司馬光愛書藏書,博學勤思,活在世上,有所作為的品德,的確是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無產階級產生,資產階級卻先建立了政權,最後無產階級又取得了勝利呢?
怎樣過公祭日比較有意義?
「托派」應該加入第幾國際?如何加入?
城北徐公是誰?他到底有多美?
孫中山為何下令殺害黃遠生?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宋朝 | 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