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幾何的前景如何?

現在傳統的復幾何(以多復變為手段,大致相當於蕭蔭堂那一套)做的人多麼?還有哪些open question和發展方向?幾何分析那一套東西,和傳統的復幾何在技術上有什麼區別?主要在於使用了很多PDE的工具么?復微分幾何和復代數幾何有哪些聯繫?Hodge conjecture球簡介?本世紀內是否有望解決?(最後一個問題純屬吐槽哈哈~)


才看到這個問題,距離樓主提出來這個問題已經過去好幾年了。我想簡單講講復幾何里跟我的方向相關的前景。

最近幾個月我在學的主要是cscK度量的問題,這個領域裡有幾個地標式的大成果都發生在最近幾年。

重要的包括(但不只限於)

08年 Phong等人解決田猜想,確認了Mabuchi能量的coercivity與KE度量的關係,Darvas等人又在15年前後引入Finsler幾何的方法。cscK度量的對應結果還是未知的。

13年前後Yau猜想的解決,這是Chen-Donaldson-Sun的著名工作。

00年Chen對Mabuchi能量的解釋,02年前後Donaldson引入Donaldson-Futaki不變數,到16年前後Boucksom等人將DF不變數解釋為非Archimedean的Mabuchi能量(雖然聽說張壽武早就知道這個結果了)。

從KE度量的存在性的證明看,一般的Yau-Tian-Donaldson猜想很可能是成立的,其正確的穩定性定義現在人們還不清楚(雖然看起來Boucksom-Hisamoto-Jonsson引入的一致K-穩定性很可能是個好的選擇),我想對從事這個領域的學生來說,這可能是個很有前途的方向。


謝邀!復幾何的確太大了,所以這個問題我也不知道怎麼回答了,如果真要知道復幾何的前景,估計要找復幾何大師聊聊了。我就簡單介紹下我關注的幾個復幾何的問題吧。本人碩士階段主要學習子流形的幾何,到博士階段才真正學習復幾何,所以算是個初學者。本人博士階段主要側重複Finsler幾何的學習和一些形變理論的問題。

我為何要學習復Finsler幾何?

1. 眾所周知, Mori使用特徵p方法天才地證明了如果緊複流形具有ample 切叢, 那麼它就是射影空間, Siu-Yau使用harominc map方法證明了緊緻Kahler流形具有正的雙截曲率,那麼它是射影空間。 Mori的條件是比較弱的條件,而且有個復Finsler幾何的刻畫,就是在餘切叢上存在復Finsler度量使得具有負的曲率。那麼一個自然的問題就是是否可以使用微分幾何的方法克服特徵p方法做到Mori的結果。

2. 如果對於一般的全純向量叢E是ample的, 那麼是否是否存在Hermitian度量具有Griffith正曲率,這就是Griffith conjecture. 本質上就是給定E上Finsler度量具有正曲率,怎麼形變它成一個Hermitian metric保持曲率正性。

3. 還有就是以上回答者提到Darvas使用Finsler幾何的方法做典則度量和泛函。 以及Schumacher, Yeung, To等構造模空間上Finsler度量,從而證明Kobayshi hyperbolic。 以及Yau 猜測Finsler度量具有負的 holomorphic sectional curvature 和 general type之間的關係等等。

最後就是Kodaira證完Kahler結構的穩定性後對他自己的方法感覺不太滿意,問是否有個更基本的證明(比如使用power series方法), 本人與合作者回答了這個問題。

由於本人能力有限,回答如有不嚴謹之處還請見諒。


復幾何太大了,每個方向的前景都不一樣,像Siu這樣純粹做復幾何的數學家並不多,大多數人的工作都轉到和度量相關的問題了,這些基本上是在複數域上使用幾何分析的方法。最傳統的復幾何是要研究函數論問題和復結構的,比如最傳統的Mittag-Leffler問題和Weierstrass問題,推廣到高維複流形上以後就導致了coherent analytic sheaf的研究,這上面有有很多vanishing和non-vanishing的結果,比如Andreotti-Grauert理論,或者眾所周知的,最古老的Cartan"s theorem A and B。最經典,最正統的復幾何就是研究複流形上的函數論。這方面你學到的第一個非平凡的結果大概是Hartogs定理,這個定理不僅在複數域上有用,還有對於交換環的推廣版本,在代數幾何上也經常用到。

就是因為函數論,coherent sheaf這個概念才變得重要。而從Kodaira-Spencer時期開始,把包括函數論在內的幾何問題轉化為關於sheaf的問題就是復幾何的研究方式。在比較現代的理論裡面,multiplier ideal sheaf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這個概念最早是Nadel在研究Fano manifold上的KE metric的存在性時引入的:Multiplier Ideal Sheaves and Kahler-Einstein Metrics of Positive Scalar Curvature。後來的發展表明,multiplier ideal sheaf在復代數幾何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比如Siu用它證明了finite generation of canonical ring。

另一個很本質的概念就是復結構,這是復幾何最基本的概念。Siu證明了 mathbb{CP}^n 上的復結構不能deform,以及 mathbb{CP}^2 上的復結構唯一,這個方向後來被他的學生Mok和Hwang發揚光大,推廣到quadric hypersurface和flag variety上。這些uniformization的結果其實也可以看做對Riemann surface上的相應結果的推廣。當然,在高維,另一種有效的做uniformization的方法是假設KE度量的存在性。Mok和Hwang在他們的工作里引入的一個本質概念是variety of minimal rational tangents (VMRT)。這方面又有很多進展,比如Hwang用它證明了Beauville的猜想:projective holomorphic symplectic manifold上假如存在Lagrangian fibration,那麼base manifold一定biholomorphic to mathbb{CP}^n

和函數論有關的另一個方向是值分布,這個我比較熟悉。通俗地說,就是要尋找Schwarz lemma的高維推廣,從而理解holomorphic map的degeneracy和負曲率的聯繫。或者說,這就是複流形版本的hyperbolic geometry。這時對度量的研究不是本質的,因為想要證明Nevanlinna的兩個定理的高維推廣只需要構造負曲率的度量,比如復Ricci曲率。但是有時候你可以perturb度量得到KE度量。這個方向和數論上的Diophantine逼近有關,這方面有非常漂亮的聯繫和猜想,但是人們卻並不知道這些聯繫背後的原因。3月份的時候我在看Vojta寫的LNM 1239,但是後來出車禍了,就沒那個精力了。這方面最重要的猜想來自Serge Lang,是說代數簇 V over任何number field Bbbk 的rational points V(Bbbk) 是有限的,當且僅當 V over mathbb{C} 是Kobayashi hyperbolic的。我以前寫過關於Kobayashi hyperbolicity的科普,現在找不到了。

所以不是說傳統的復幾何就被淘汰了,大家都用PDE了,只是說太多問題人們不會做,所以有些人望而生畏。並不是說PDE就是數學的主流,只是現在這個方向比較容易寫文章,做的人就多。毫無疑問,Siu做的數學在幾何學家裡面難度是很高的,甚至可以說是最難的,這才是正統的復幾何問題。

Hodge猜想屬於代數幾何,不是復幾何,因為很明顯你需要依靠一些代數的方法去做它,你需要懂Hodge理論裡面一些比較深入的內容,用分析是不夠的。Hodge理論也並不是像初學者想像的那樣只要搗鼓幾個Laplace運算元。目前Hodge猜想上幾乎沒有任何進展,本世紀獲得解決有一定難度。Cubic 4-fold的rationality問題都不知道什麼時候能解決。

復幾何上還有一個重要人物是Demailly,據說這是個天才,不僅在數學上,可以說是屌爆了。他發展的holomorphic Morse theory也有很多重要進展,比如在Green-Griffiths猜想上,比如numer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Kahler cone。這個方向也值得關注。

復結構不僅可以做uniformization,還可以考慮deformation,即最早由Kodaira和Spencer發展的理論。初期這個理論只適用到了基本的復幾何知識和sheaf cohomology,但是這個研究是非常奠基性的。和代數幾何的想法結合後,你可以考慮deformation of algebra和deformation of category,可以考慮moduli space,由此衍生出obstruction theory,可以考慮deformation of bundle,甚至Higgs bundle。總之,現在的deformation theory基本是純代數和代數幾何的研究範圍,和復幾何沒什麼關係了。

還有一個沒有提及的方向是holomorphic vector bundle的研究,即使在projective space上,這個問題也很不清楚,比如Hartshorne猜想。但是人們現在更傾向於去研究bundle的模空間,這從Atiyah-Bott那時候就開始了,後來就有Donaldson和Hitchin的工作,再後來代數幾何學家意識到應該研究coherent sheaf和stability condition,這個方向慢慢地就變成代數幾何和gauge theory相關了,很少有人從復幾何角度來研究這些問題。但是Siu在15年用復幾何方法證明了在 mathbb{CP}^n , ngeq 6 上,任何unstable holomorphic rank 2 bundle都split:https://arxiv.org/pdf/1505.02103.pdf。

我已經很多年不碰復幾何了。現在唯一還有興趣的地方就是Vojta的理論,因為我知道我做分析是做不過別人的,我也不認為純粹用分析的工作有趣。還是要有個開闊的眼界,才能知道自己能幹些什麼。不要總是執著於有什麼open problem,任何一個open problem就必須是學了很多樣工具以後才能去考慮的,所以第一步是開闊眼界,充實武器庫。


來清華找丘成棟老師聊聊吧。今年十二月三亞貌似有個復幾何方向的會議,上msc網站上看看都有哪些人吧,大概都是做傳統多復變的。這個方向最近幾年不是很火。


Maybe chat with Tian Gang or Yau?


建議:你去找一個做復幾何的老師,你去問他/她,然後過來自答


推薦閱讀:

幾何學(代數幾何、微分幾何、復幾何、辛幾何)最核心的問題是什麼?

TAG:數學 | 幾何學 | 微分幾何 | 代數幾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