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一個新概念,為什麼日本逐漸傾向於使用外來語,而不是通過和制漢語創造新詞的方法來描述它?

一百多年前,剛剛開放的中國和日本面對許許多多新辭彙,都進行了翻譯,而進化、經濟、政治這些經典辭彙都來自於日本漢字,稱為和制漢語,在中日兩國廣泛使用,也替代了中國原有的諸如 天演 的說法。

但是現在我感覺日本的新詞,比如電腦(コンピューター、computer),還有年輕人愛說的辭彙,比如馬尾辮(pony tail)什麼的,都是直接引用英語或外國語言作為外來語,而不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那樣大量創造和制漢語,這是為什麼呢?日語的造詞能力是否有下降?

如果現在的日本再遇到 politics 這個詞,可能會將其作為外來語,直接寫作和讀作 ポリティクス 用在日常生活中,而不是翻譯和製造和制漢語,然後因為這個詞太長,可能會慢慢簡化成 ポリテ。漢字就永遠少了 政治 這個詞,就好像個人電腦(personal computer)在日語中的情況一樣。

我國的漢語面對外來新詞,比如network,會翻譯成 網路,而日本則使用 ネットワーク,甚至有 社會的ネットワーク 這種百年前的和制漢語和外來語組合的情況。而一百年前,中日面對telephone,中國翻譯成了 德律風(和外來語一個意思),日本則翻譯成了 電話。

還是說,和制漢語只局限在知識分子較多的政治、經濟、文化領域?最近又有什麼新出現的和制漢語呢?


鳥飼玖美子「カタカナ語に見る意味のずれ」的第四節有講到為什麼カタカナ語在增加

以下為大意:

近十年來katakana語的增加令人驚異,有如下理由。

首先可以想到是無界化(borderless)時代下信息通信網的發達。在全世界範圍內擴散的網路共通語是英語,所以也不止是日語,各國語言都有這個問題。

但是原因沒那麼簡單。其一,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語被愈發重視起來。所以使用katakana語會夾雜著一些「我們正在使用國際通用語英語」的幻想

其次,因為katakana語這種特殊的標記法。可以在日語化的同時最大程度還原原來的發音,而且從外觀極易分辨出是外來語。如果找不到合適的日語,就這樣用katakana標記一下就非常自然得把「外國」融入「日本」啦,還省去翻譯的麻煩

明治時代,對於日本沒有的概念會想方設法用日語表現出來,比如「society」-「社會」。但是現在,因為有大量的英語流入,所以像原來那樣無法一一翻譯出來。

另外,katakana語還能帶來一種「專業的感覺」,給用的人也帶來好似是「專家」的感覺。例如:「追跡調査をしなければ」-「フォローアップが、マストです」

接著還在第五節提出katakana語的「羽化效果」

用katakana語可以將普通日語表達的直接露骨的內容變得微妙得模糊、明亮輕柔響亮。例:「介護」聽起來十分艱辛昏暗-「ケア」的話就消去了沉痛感,反而帶來了時髦的感覺。這並不是改變了實質內容,而是將現實的感覺變淡。其他還有「セクハラ」「リストラ」等,這些本來無法輕易從口中說出來的沉重的話語因為用了katakana而減輕了過去的負擔,容易說出口了。但另一方面,作者也指出了根據時間和場合,katakana語的使用也可能成了一種障眼法。


日本那些「和制漢語」,說白了都是舊武士階層的文化人,用漢音搞出來的「新漢語」

這裡頭就必須說一下「吳音」和「漢音」的區別

在傳統日本社會,訓讀和吳音,才是口語活用的詞素,是老百姓造詞會用到的

而漢音辭彙,多數要麼是中國引進的,要麼是文化人從哪個中國古籍上翻新、演繹的

所以簡單說來,訓讀和吳音,相當於漢語方言的白讀;漢音相當於文讀-雅言

日本近代的和制漢語之所以能大量產生,

是因為江戶時代的文化階層在明治之後依然在發光發熱

「和制漢語」之所以用漢音,就是因為這些詞沒被當做日本辭彙,

而只是「西方辭彙的雅言版本」

日本戰後的一大變化,就是這個熟讀漢籍的「漢音階層」全面消散

按照日本的新式教育,日本人的漢字水平回歸到 訓讀-吳音 的百姓級別

簡單來說就是,日語用漢字造詞的能力,回落到漢語方言的水平

日本常用漢字多數教的是漢音,但「漢音造詞」則是另一個層面的東西

不論是古代還是當今的日本社會,訓讀和吳音從來都是百姓造詞的主力

方言的造詞水平,和雅言的造詞水平,是完全不一樣的

方言的音譯詞,會遠遠多於雅言,從 打波、貼士、的士 之類的可見一斑

現代日語的漢字構詞等級,跟現代漢語已經完全不是一個層次了

所以日語出現如此多的外來語也就沒什麼奇怪

另一方面誕生於日本的概念,多數還是會按照百姓的造詞法來產生漢字

比如 腹黑、干物、萌 這些就都是來自訓讀


我認為原因是,韓語和日語終究是表音文字為基礎的語言。如果是中文這種表意文字的語言,外來語的影響相對有限,因為翻譯的時候表意為先,不優先表音。工業革命之後的產品和科技用語主要源於歐美,比如:照相機,中文譯名以表達照相的功能為先,這樣不用學新的辭彙,望文知意。但是,日語所用的漢字有限,表音習慣也不會表意優先,因此,就會用卡美拉這種camera的音譯方式造詞,更為方便快捷。

我覺得表音和表意各有優劣勢,但越長大越認同和喜歡自己的母語和文字,願意繼承這種表意傳統。


其實用外來語得多數是產品上,雜誌啊,年輕類讀物上

另外官廳類文件或者是正式文書,都得儘可能使用漢字,因為漢字不會像外來語那樣產生一次多意,而且便於閱讀。漢字也有一種很公正的感覺。


我的看法和林霄的差不多。

不過另外還想補充兩點。第一,過去這些漢語辭彙,不僅是文人階層創造,而且主要用於「讀寫」(翻譯外國著作),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聽說」佔據了更重要的位置(電台、電視等傳媒的發展)。對於口語來說,漢語(字)詞並不是合適的選擇。一方面,音讀本是來自古漢語,並不符合日語原有的發音習慣;另一方面,由於日語音節較少,造成了大量的同音詞。所以在日常對話中,對於同一個意思,人們更傾向於使用和語詞和外來詞,而不是漢語詞。

第二,雖然日語引入了漢字,但其本質仍然還是以表音文字為主,而漢字作為表意(語素)文字,其意義主要體現在讀寫上(文字),而不是聽說(語音)。

結合以上,結果就是:生活中,外來詞越來越多,因為它們讀起來更加朗朗上口。而在報紙、論文、文學創作中,漢字詞仍然佔據主要地位。類似的還有維基百科等內容,也是文字居多。因為這些都是用來看的。

哦對了,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電台、電視等傳媒的發展,使人們使用漢字的頻率降低,而隨著計算機、互聯網的出現,人們使用漢字的頻率又提高回去了

日本文化審議會於2010年11月30日追加196個新的常用漢字,並刪除5個漢字,合計共2136字,以平成22年內閣告示第2號《常用漢字表》發布。

電腦的普及是增加常用漢字的原因之一,電腦和手機等信息工具的普及使複雜漢字變得易於使用。

所以,並不是日本人刻意不用漢字,而是怎麼方便怎麼用。如果條件適合用漢字,他們也是會用的。


看了下前面的所有答案幾乎沒人提到二戰前的情況,我先佔個坑慢慢補。

————————————————————————————————

放幾個鏈接【敵性語】【外來語】【日本抵制「敵性用語」鬧劇】

先解釋一下,「漢語」是日制漢語辭彙,真正的漢語在日語中叫「中國語」。另外」外來語「若無特別說明皆指片假名表記的外語辭彙。

————————————————————————————————

雖然早在室町末年至江戶時代日本與葡萄牙、荷蘭往來時就引入了一些外語詞,但大規模引入還是自明治維新開始。日本實行西化政策,引進西方先進科技和生活方式,相應的,大量外語辭彙也湧入日本。

明治早期日本的學者們對待這些外語辭彙的態度是將其翻譯為「漢語」詞,以便宣傳、教化民眾之用。順便一提,中國在這一時期從日本引進了大部分「漢語」,這些日制漢語辭彙直到現在上到官方文件下到市井雜談仍在頻繁使用,這裡不再贅述。

不過隨著與西方各國往來的加深,到了昭和初年,日本社會早已廣泛地使用不經意譯,而是直接用片假名表記的「外來語」,甚至直接使用原文(大部分是英文),日本企業或藝人起外國名字的現象也屢見不鮮。

但隨著極端民族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興起,這種「崇洋媚外」現象引起了保守分子和國粹主義者的不滿,另外隨著日本與英法美荷等國在亞洲的衝突加劇,以軍方為主的日本政府也想辦法在國內掀起反對英美等國的輿論浪潮。

於是在1940年前後,日本開展了」敵性語排除運動「。」敵性語「意即」敵性國「,也就是英美等國的語言,還被貼上」輕佻浮薄「的標籤。這場旨在」消滅「日本社會的」外來語濫用「現象的運動,雖沒有官方的直接號召,卻迅速得到了國民的積極響應。不過前面提到,」外來語「早已紮根於日本,尤其是在藝術、體育等幾乎全面照搬西方的領域,要一下子全部替換為日語術語,難度可想而知。

【講點題外話,玩過艦C的或許對諸如」水中聽音機「(聲吶)、」電波探信儀「(雷達)等有印象,這些名字也是敵性語排除運動的產物】

關於這場運動的一些細節在上面的鏈接里有,說點戰後的情況。

日本戰敗以後,美國佔領軍對日本社會實行了現代化和民主改革,」敵性語排除運動「也隨之徹底失敗。由此日本開始全面倒向美國,在重新接觸西方流行文化的同時,外來語復甦並越發強大。到了七八十年代,日本人甚至更熟悉外來語而非「老土」的漢語辭彙。如果你手中有一套舊版的《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的話,這套書的課文里就有一篇是中國留學生向日本教授吐槽外來語泛濫的。

九十年代以後,互聯網的發展使更多的外語(不僅是英法德)被日本人所了解,還反過來導致了日語外來詞拼寫的變化,這時候誰還想再搞一次「敵性語排除運動」只能是徒勞。

並非日語造詞能力降低,馬尾辮(ponytail=ponite)就是一例,而是現在外語教學的普及加上互聯網的發達使得人們不需要再靠翻譯成漢語詞才能理解外文了。

小黃書的那篇課文中,教授告訴留學生,他對」漢語「是日久生情而非認為漢語比外來語一定就優越或低賤,這位教授表達了作為老一輩日本人的感受。當然時代總是要變的,未來人類之間的共識會越來越多,語言也會朝著融合的方向進化,誰還妄想逆潮流而行,總有一天會被歷史車輪碾碎。

————————————————————————————————

我並沒有在影射某國廣電和焚化部


看了半天就看到了一個中肯的回答。以前的文化傳播較慢,往往由一個人翻譯好了在傳給大家,這樣他就有時間和能力把這個詞轉為自己語言里的母語的表達。而現在信息傳播太快,每個人都能接觸最新的知識和傳播,加上個人知識良莠不齊,自然就沒有時間慢慢翻譯了。


我覺得一方面是日本人漢字把握能力下降,因為基於假名的日常生活已經足夠夠用,很多日本人漢字根本不行,用電腦輸入法也選錯漢字。

一方面看齊歐美,高端洋氣上檔次,不但新語音譯化,連很多商標公司名都一窩蜂改成片假名羅馬字。工作談判都不好意思說納期,說デリバリー就高端了似的感覺


很簡單,音譯不用動腦子


恐怕不能贊同你的觀點喲~

Coco有句話 流行轉瞬即逝 經典永世長存 這句話對於現在的日語應該也是相當受用的

我們現在看到的日語辭彙有相當多的都是新興事物比如

タブレット(平板電腦)

バイキング(自助餐)

很多日本人拿過來直接就用片假名來音譯了 但是對於科學用詞一類 日本人還是挺堅持和制漢字的 其他的領域因為沒有涉及 我就不舉例了

在醫學上 比如

細胞因子 (細胞因子)

係統性紅斑性狼瘡 (系統性紅斑狼瘡. SLE)

好中球 (中性粒細胞)

好酸球 (嗜酸性粒細胞)

…等等

誠然 比如像「病毒」日本人可能找不到漢字表達而寫成ウイルス 我們的巨噬細胞也被譯成了マクロファージ 但是相比那些流行辭彙來說 按樓主的說法 醫學用詞已經來說可謂是「情況較好」得了

而且日本的正式文書也都是盡量多的使用漢字 政府和法律上的漢子比例 其實看看就能知道了

若是打個比方 科技辭彙就是所謂的「經典」

插個題外話 — 科技辭彙上 其實中文一樣有相當大的英譯情況 像在藥學里 阿司匹林 苯巴比妥 諾氟沙星 這些也全都是音譯辭彙 我倒是沒看到有大神能把每一個藥名都像盤尼西林那樣譯成青黴素(′?_?`)

而且據我所知在流行辭彙里 也有一定數量的漢字辭彙的 雖然現在片假名的泛濫的確是一個普遍的現象 但是新辭彙的使用也不是完全一古腦的片假名 在ショタ(正太)和ロリ(蘿莉)風靡中國的時候 「腐女子」這個漢字詞也一樣隨風潛入夜的飛入尋常百姓家

其實沒必要把這個問題看的那麼重 因為時代會對泛濫的外來語做一個選擇的 很好的例子就是ラーメン(拉麵) 他的本質也是近代湧入日本的外來語 但是現在日語卻很好的吸收了這個外來語 拉麵融入了日本文化 英文Ramen甚至還拿了這個「外來語」作為外來語 日語同時對於ラーメン也有著「拉麺」這個漢字寫法

而和ラーメン同時代進入日語的大多數外來語都早已隱沒在歷史的長河裡了

—————————————————————

根據@清瀬提出的問題 我查了一下…

1953年(昭和28年)に日本ウイルス學會が設立されたのを機に、「ウイルス」という表記が日本語の正式名稱として採用された。その後、日本醫學會がドイツ語発音に由來する「ビールス」を用いたため混亂があったものの、現在は宿主に関わらず「ウイルス」が正式名稱である。

這是維基百科上的原話 日語中原來使用的是翻譯自德語的ビールス 後來因為為了避免表達混亂而改成了ウイルス

至於「病毒」日本人也在使用這個詞

労働安全衛生規則(昭和47年9月30日労働省令第32號)第61條第1項第1號に「病毒伝ぱのおそれのある伝染性の疾病にかかった者」とあるが、この場合の伝染性疾患とは結核を指すとされている

我查了一下字典 字典里給出的解釋為(病気の原因となる毒。病気をひき起こすもの。) 這個本身就是Virus命名者的原意…然後下面給出的例句和ウイルス的用法應該說也是一樣的

也就是說日語里的「病毒」和ウイルス都是在使用的 可能ウイルス的使用率更高 病毒用的比較少吧…

有問題希望大神能指點一下…


個人認為一方面是因為 外來詞太多了,沒有時間意譯,而音譯有一套音譯規則,快速高效。

還有一方面是漢字詞的同音問題,因為漢字詞大多是兩個漢字(電脳),音節短,很容易同音,也就是和已有的音節讀音相衝,如kō、sō、shū、這樣的音滿天飛。(漢語音位多,雖然也有同音詞現象但是概率低很多)。

音譯英語之後,音節更長了(コンピューター),同音概率降低了,還加了ファ、ディ、這樣的拗音,豐富了日語的音位、也平衡了音位的使用率。

反正片假名筆畫簡單,七個字的コンピューター比兩個字的電脳更快。


關於這個問題,恐怕很多日本人也是這樣想的。

日本岐阜縣的一名71歲男子起訴日本廣播協會(NHK),指控該台使用太多英語外來詞而不是傳統日文,導致許多節目他看不懂,老人要求NHK賠償141萬日元。

NHK、外來語がわからないとの理由で提訴される

NHK、番組で使用する外來語が多いとして提訴される


和韓語一樣,看似高端大氣上檔次,實則是沒有文化的根的緣故和表現,時間越長,此類單詞形成規模,總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出現,影響交流,文化斷代


我覺得這是表明一種文化融入和文化創造的理念衝突。

文化融合,就是融入到別的文化中,使用別的文化的語言、觀念;

文化創造,是在自己的原本文化基礎上,創造新的文化,即使有外來文化湧入,也要用自己的文化傳統來解釋。

我覺得後者很好,天朝直到現在也是有文化創造精神的,而日本則逐漸失掉了這個精神。不過這個也見仁見智吧,若失掉傳統能夠換來西方對日本的接納,日本絕對會很高興的這麼做。


日本我不是太清楚,以韓國為例(在下曾在韓國做過一年研究),很多辭彙都是音譯詞有一個先天不足就是,韓文本身就是一種拼音文字,70年代以前很多報紙有不少中文字,韓國經濟騰飛以後開始有意無意的去中國化,漢字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韓文,韓文本身又是一種拼音文字。既然不用中國辭彙,那英文辭彙直接用韓文寫出來也是一樣的道理。就造成了現在韓國人很多都是用的音譯英文。一個是韓國人覺得洋氣,還有就是真的是文字先天不足易於受外界影響。ps:韓文本來就是朝鮮下層老百姓學不會中文而用的拼音演化而成的,指望他們高端真是指望不起來啊。

日本片假名和韓文類似,我覺得應該同理。


似乎如今中國向日本借用的新詞還是很多,例如「提案」(propose)好像就是從日文引進的。其它各種通過日本文化產品以及經貿交流引入中國的詞彙也多不勝數。萌不就是嗎?「擴散」也是啊。另外要找最近的例子,「進擊」這個詞一般日常生活中我們本來不說的吧?還有「深夜食堂」這個說法呢?就連這種聽上去完全中國的詞,其實也是直接借用日文的。

肯定還有很多有趣的日文漢字詞沒有被引進,比如說,流儀。

所以我覺得日本如今發明的各種漢字說法還是挺多的。

說錯了請指正。另外,請不要爲日本人擔心,「A great civilization is not conquered from without until it has destroyed itself within.

#中國有種就收復漢字


漢語不利於傳播,英語是看到什麼就能讀出什麼,字母也只有26個,方便。以前漢語沒拼音的時候,私塾老師不教讀法的話,鬼看得懂之乎者也。

語言這東西,講究的還是一個傳播便利,曲高和寡的話最終只會越來越邊緣化。漢語文化圈面對西方的衝擊自身也是七零八落,大陸簡化繁體字脫離大部隊,韓語日語走讀音路線,港台自居正統但是也是漢語英語兩手準備(之前看到有香港學生記筆記用繁體字記錄不過來改成英文記筆記的說法)

還有一層,無論漢語英語,對韓日那邊來說始終是外語。他們的民族自豪感不建立在漢語上。漢字本身也難寫(尤其繁體,憂鬱的台灣烏龜)。我要是日本人,要我寫綺麗和キレイ我也絕對寫キレイ,不寫漢字

以文字為核心的漢語毛病還是很多的,其中一個就是各地的方言,我住的是南方一個省會城市,但是我們這地的方言北京來的同學是肯定聽不懂的,我們自己這邊面對一些地方縣鄉來的人,他們說的話我們也是聽不懂的。甚至有一座山前山人和後山人講兩種完全相反的方言。在這種情況下要交流只能靠文字,而不是語言。當年孫中山到日本,和日本人無法用語言溝通,但是可以相互寫文言文筆談。

答得比較亂,見諒


日本不知道,中國的現狀倒是很有意思。

以前我們接受新事物,都是要等翻譯,大家才知道「哦,原來還有這麼個鬼。」

現在,官方的譯名還沒出來,英文縮寫就被大家熟知了。

比如wifi。


日本的漢語在最一開始......不也是外來語嗎……


所有正在使用的語言其實都是在一直進化(或者說改變)的。

出現問題中所描述的情況我覺得只是因為那樣做更能滿足大多數人交流的需要而已(更方便、更簡單、學習了解的門檻更低)。

至於說對文化、經濟、社會的影響就是太大的課題了,現在想要得出明確的結論我覺得是不大可能的,只有隨著時代的發展一點點地感受和分析了。

另外:NBA和美職籃不也是同類的情況嗎?我覺得現在吵來吵去根本沒有意義,只有經歷過足夠長的時間後,才可能得到一個比較準確的答案。


推薦閱讀:

時至今日我們應該恨日本嗎,或者是應該抱著怎樣一種態度對待日本?
日本人的姓氏是不是就是他的祖籍?
為什麼日本人的名字翻譯成中文不音譯,但中國人的名字翻譯成日文要用片假名音譯?
為什麼日本給人感覺是一個保守而禮道的國家,AV產業卻這麼發達?
為什麼東京空氣那麼好還有那麼多人戴口罩?

TAG:日本 | 語言 | 日語 | 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