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值得推薦的中國近代史書籍?


1.中國近代史

蔣廷黻 武漢出版社

被譽為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開山之作。

2.中國近代史

(美)徐中約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有刪節)

《中國近代史》自1970年面世後五次修訂,銷售數十萬冊,為歐美及東南亞等地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權威著作及最暢銷的學術教科書,是一本極具深遠影響的經典作品。

就這本書而言,比較值得一提的是他從1600年開始講述中國近代史,打破了常規的鴉片戰爭開啟近代史的一般提法,更講述了這麼一個道理:歷史從來不是孤立的,讀歷史一定要追根溯源。

3.近代中國史綱

郭廷以 格致出版社

郭廷以先生堪稱是近代史之父,他率先將現代歷史學的思想方法引入近代史研究中,此外桃李滿天下,弟子中張朋園、唐德剛、王爾敏、李金強、羅香林等皆名聲遠揚。

該書史料詳實,條理清晰,圍繞「世變與應對」之主題,郭廷以引征博雜,以求反映內外全局與流變。每一篇章,涵政治軍事、邊疆外交、社會經濟、思想潮流,各個因素互相牽制影響、變化演進。

4.劍橋中國史之晚清史、中華民國史

費正清等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劍橋中國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是一部著名而重要的國外研究中國歷史的權威著作,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由美、英兩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漢學家費正清、崔瑞德任全書主編。對中國讀者而言,這系列著作堪稱是打開了觀察中國歷史的全新視野。

5.天朝的崩潰

茅海建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天朝的崩潰》是圍繞鴉片戰爭展開的系統的研究與討論。作者詳盡考訂了與戰爭相關的一系列重要史實,力圖以當時的道德觀念、思維方式與行為規範去理解歷史,使許多在今人看來是荒謬的現象得以顯示其在當時環境中的「合理性」。同時,通過對有關人物及其言行活動分析,觀察清王朝在歷史轉折關頭的作為,揭示歷史進程中的偶然與必然。

6.南渡北歸

岳南 湖南文藝出版社

《南渡北歸》三部曲全景描繪了抗日戰爭時期流亡西南的知識分子與民族精英多樣的命運和學術追求,是全景式了解民國時期中國學者的重要作品。

7.尋找家園

高爾泰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高爾泰,一個美學家,一個學者,見證了中國近代史的一段曲折。這本書是他個人回憶性的散文,記敘、抒情、議論,無所不有,與宏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史不同,這部書更加細微,更貼近每個人的生活,正如它的名字一般,試圖尋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

8.現代危機與思想人物

余英時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近代中國思想文化史的重要文集,以胡適、錢穆、陳寅恪等20世紀中國文化的代表人物為中心,探討在民族認同與文化認同的深刻現代危機中,中國傳統文化及其承擔者是如何自覺地在矛盾中奮力前行,在蛻變中進行現代轉化,在吸收其他文化精粹的同時擔當起民族文化熔鑄的歷史使命。

9.重說中國近代史

張鳴 中國致公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教授張鳴所著,有人評價其為還原一段被扭曲的歷史,挖掘國人今日問題之根源。

10.晚清七十年

唐德剛 嶽麓書社

本書由於作者觀照歷史的角度非同一般的歷史學家,也因其極富個性和魅力的語言而在海外有極大影響,也正因為如此,《晚清七十年》在中國大陸出版之路極為艱辛,這一版本也是刪節後的。

但是,它仍舊值得我們閱讀。其中,作者對國際的羅列,使我們有了一種橫的世界眼光,而對中國古代的羅列則使我們有了一種縱向的、長距離眼光。


謝邀,太多了。

如果只能選一本,我覺得是《山雨欲來:辛亥革命前的中國》山雨欲來:辛亥革命前的中國 (豆瓣)。這是學者的對談,六位學者都是很厲害的人物,不拘泥、很開闊。這本是我進歷史系讀的第一本近代史書。還很薄,小小一冊,很漂亮。

由這本書引發我對李澤厚的閱讀。除《美的歷程》之外,李澤厚最讓人心動的就是《中國近代思想史論》中國近代思想史論 (豆瓣)了。我在復旦舊書店買到幾十年前的初版,精裝很可愛。李澤厚斬釘截鐵非常帥氣,不要全盤信之即可。

海外研究各位的回答已經說到很多了,我最喜歡的也是史景遷《追尋現代中國》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豆瓣) ,看不到好的中譯本很遺憾。此外我眼中的好研究還有易勞逸《流產的革命》、芮瑪麗《同治中興》、孔飛力《叫魂》、沈艾娣《夢醒子》等等,真是太多了。讀這些要看個人的口味。我們學校搞的博雅史學論叢·海外中國史研究不錯。

海外不止歐美,東洋同樣好看。溝口雄三是我喜歡的學者,他的研究從中古到近世,非常漂亮,比如《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曲折與展開》中國前近代思想的屈折與展開 (豆瓣) 。

國內學者也不是開玩笑,寫了不少著作,可惜都不夠「漂亮」,需要對近代史真的有興趣才讀的好。比如茅海建《天朝的崩潰》,很多人提到了。不過我眼中茅師的最佳單曲應該是《康有為&<我史&>鑒注》從甲午到戊戌 (豆瓣) 。楊天石和王奇生在民國史,尤其是國民黨史領域做出了有貢獻的研究,可惜還沒有形成全局。羅志田很厲害,可惜略迂,讀的煩躁。許紀霖倒是通俗了,又有點點過度。國內還須火候。

大家喜愛的徐中約《中國近代史》的確挺好的,但也談不上多麼的666,「反審查」需要一定程度的祛魅。真要這麼讀的話,郭廷以的《近代中國史事日誌》倒真真是好的。


徐中約的《中國近代史》,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史景遷的《尋找現代中國》,唐德剛的《袁氏當國》和《晚清七十年》。


<往事並不如煙>

雖說是寫幾個人的往事,但還是要推薦,好書!


如果只讀一本的話,建議徐中約《中國近代史》 1600-2000中國的奮鬥,這本書兼具學術價值和閱讀趣味,要是能買到未刪節版就更好了。

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可以作為入門讀物,能夠迅速獲得一個對中國近代相對客觀的認識。只是武漢出版社所謂「未刪節」並不是真的,市面上這本書的內容都差不多,可以選一本封面養眼排版舒服的就OK。

ps:樓上提到的《菊與刀》這些都不錯。


作為水木和ptt兩個站的中國近代史版主來列個單子。

Part I. 深入淺出容易上手的

0.總綱、綜述型作品:

陳旭麓 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郭廷以 中國近代史綱

1. 兩次鴉片戰爭:

茅海建 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

茅海建 近代的尺度:兩次鴉片戰爭軍事與外交

2.太平天國

陶短房 這個天國不太平1、2,小天堂

3.中法戰爭、甲午戰爭

黃振南 中法戰爭諸役考

姜鳴 龍旗飄揚的艦隊

陳悅 沉沒的甲午

4.義和團時期

周錫瑞 義和團運動的起源

相藍欣 義和團戰爭的起源

桑兵 庚子勤王與晚清政局

5.晚清其他

劉平 被遺忘的戰爭 咸豐同治年間廣東土客大械鬥研究 1854-1867

6.孫中山和蔣介石

孫逸仙倫敦蒙難真相

三十歲前的孫中山:翠亨、檀島、香港(1866-1895)

汪朝光 等 蔣介石的人際網路 (兩岸現代史的大拿坐在一起,很學術地八卦蔣介石)

7.國民黨和民國政治

王奇生 革命與反革命 社會文化視野下的民國政治

王奇生 黨員、黨權與黨爭 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

8.新民主主義革命

毛澤東選集 1-4卷

羅英才石言 陳毅文學傳記之三 探索:和毛澤東朱德在湘贛閩粵

王曉榮 國共兩黨與察哈爾抗日

埃德加·斯諾 西行漫記

劉統 東北解放戰爭紀實|中原解放戰爭紀實|華東解放戰爭紀實

王外馬甲 戰場上的蒲公英

金沖及 轉折年代 中國的1947年

9.抗日戰爭時期

巴巴拉? W? 塔奇曼 逆風沙:史迪威與美國在華經驗

牛軍 從延安走向世界:中國共產黨對外關係的起源

王外馬甲 中國騎兵

10.解放戰爭

11.民國其他

湯銳祥 護法艦隊史

陳歆文 永利與黃海 近代中國化工的典範

Part II 請用蠻力和毅力去啃的大部頭

李新 中華民國史

顧維鈞回憶錄

劍橋中國晚清史

劍橋中華民國史

Part III

水平普普,錯誤很多,三觀略偏,存心剪裁或歪曲史料 --&> 左面這些問題有一項或多項的^_^

徐中約 《中國近代史》,蔣廷黻 《中國近代史》

陶涵 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

錢穆 國史大綱

高華 紅太陽是怎樣升起來的



晚年周恩來 高文謙


前面各位答主基本羅列了近現代史研究領域需要讀的經典書目,但對於非歷史專業的愛好者來說有些著作不免有些深奧。如要要我推薦一本近代史方面的必讀書籍的話,我推薦陳公博的《苦笑錄》。《苦笑錄》一書對我的歷史觀有巨大的衝擊,由於在中小學甚至大學受到的模式化歷史教育,所以很多人養成了「非黑即白」的歷史觀念,這就造成了歷史的枯燥乏味,但是真正的歷史是充滿血肉的,是無限精彩的。

《苦笑錄》的作者陳公博作為民國以來諸多歷史事件的躬身入局者,以紀實性的手法記述了當時許多重大的事件。他在書中自述寫此書的動機是「我知道將來國民革命正史出版時,一定有許多事實被抹煞的,一定有許多朋友受冤枉的,我為著打不平」。比書本身內容更重要的就是它給我們觀念帶來的衝擊,讀過很多書後,我基本有一個認識,即「一切臉譜化的人物都是造假,不論臉譜化的壞人,還是臉譜化的好人」。而《苦笑錄》是我這個觀念形成的啟蒙書籍。這對我以後閱讀李鴻章、孫中山、袁世凱等書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在這裡將這本書推薦給大家,希望大家可以有所收穫。

當然,陳公博由於加入汪偽集團,屬於近代史的反面人物,大家在閱讀是要多加思考。也希望能夠和大家更多討論近代史相關的問題。


孟森教授的《清史講義》因為西方界定的近代史是從1640年開始的。為什麼呢?因為1640年,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我們國家的歷史劃分是有中國特色的,一般意義上的近代史就是1640年到1917年十月革命。我們是1840年到1949年,也就是說我們的近代歷史上了200年左右。當然也不是西方說的就是對的,可以了解一下。

梁啟超《李鴻章傳》,序例 第三:四十年來,中國大事,幾無一不與李鴻章有關係,故為李鴻章做傳,不可不以作近世史之筆力行之。排除梁任公自我吹捧的成份,這部書也是很重要的。

費正清的《偉大的中國革命 1800-1985年》費正清是美國制中國史的權威,當然他已經去世了。從外國人的角度看過來,可能看法又是不同。我不建議了解中國歷史單單只看中國人的著作,況且49年以後中國的學術氣氛又不是很好,往往一些朋友推薦給我的國人寫的歷史書,深度和廣度都不夠,我們缺乏這一類的嚴謹的學術著作。現在是把歷史當故事講已經成風了,看看費教授的書,很不錯。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如果說梁啟超認為,從太平天國到庚子國變的歷史都和李鴻章有關係的話,那麼從南昌起義到文華革命的歷史就都是和毛澤東有關係的。對於當時的社會問題,中國的局勢,毛澤東有他的見解和看法。看毛澤東選集是了解中國近代史不能繞過去的。

這三本書以外,我還想推薦幾本書,也是有利於從外圍觀察整個中國近代歷史的著作,寫的雖然不是中國,但看問題不要孤立的看,歌德說:「莎士比亞的偉大要歸功於他雄健的時代。」道理並不是不相通。

第一本,本尼迪克特《菊與刀》

第二本,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第三本,漢娜阿倫特《極權主義的起源》


國史大綱(上下冊)

李鴻章傳:一位晚清在華外交官筆下的帝國"裱糊匠"

清日戰爭:1894-1895

告別皇帝的中國

…………………………………………………………………………

以下必須得買台版,國內閹割嚴重,有的能刪除1/3之多。

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

蔣經國傳(2009新版)

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三本)

中國近代史(徐中約)

袁氏當國

第八卷 《劍橋中華民國史1912-1949年上卷》

第九卷 《劍橋中華民國史1912-1949年下卷》

第十卷 《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卷革命的中國的興起1949-1965年》

第十一卷 《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下卷中國革命內部的革命1966-1982年》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


首推的自然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的徐中約《中國近代史》。這本書因為沒有受到國內的意識形態的影響以及各種勢力的壓力,從相對客觀公正的角度來講述中國從1600年至2000年的發展和崛起。國內也曾出版過該書的簡體中文版,但是據說內容有刪節,也就沒有一看。想說的一點是,一本書或一個觀點是好是壞,總得交給讀者自己來判斷,動不動就閹割思想或歷史,未免顯得不自信和小家子氣。——該書的完整版電子書在網上可以找到,到時候可以和簡體中文版一起比對了讀。

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也很值得一看,只可惜因為本書寫作的年代,敘事只到民國成立後的1926年的國父孫中山逝世。之後的歷史內容仍需找得其他書籍才行。

如果對經濟史感興趣的,或者要從經濟史的角度來對這百年來的歷史得知一個脈絡的話,楊小凱的《百年中國經濟史筆記》是很不錯的選擇。這本書其實是個讀書筆記,比較薄,但算是楊小凱對中國這百年來的經濟活動的一個概述總結,同時還添加了自己的見解和判斷,十分有價值。這書應該沒有出版,但可以在網上找到電子版的,也算聊勝於無吧。

黎東方有一本《細說民國》,敘事到1911年辛亥革命,民國成立的。黎氏的細說歷史系列聽他娓娓道來,如同故事一樣,不覺乏味,且史實也能同時兼顧到,不作杜撰。


變臉延續傳統,政黨拯救天下——評金觀濤《開放中的變遷》

一般來說,我們認為中國近現代史與中國古代史之間是斷裂的,但是我們不能否認的是,歷史走到今天,仍然帶著它千年來的性格,也許我們需要反思我們的社會觀和歷史觀,才能看清歷史腳步之間的虛線。劉青峰金觀濤兩位學者的《開放中的變遷》一書,就是用一種超越歷史斷裂的社會歷史觀為我們重新整合了中國現代史的脈絡。

本書認為,存在兩種社會統治權威,「社會西方民主制度的統治權威來源於超越特定宗教或意識形態的理性精神,不同信仰的人要遵守共同的規範,因此遵守法律,服從統治,可稱為規範認同。而中國傳統的統治權威來源是意識形態認同」,中國的社會組織方式是意識形態與社會組織一體化,即社會唯一統治意識形態作為社會政治、經濟組織的藍圖,而社會實體是這一藍圖的具體實現。這種社會組織方式是中國社會的深層結構,已經成為中國文化中的一種歷史無意識,百年變革之中沒有被真正意識到,變革的實質是傳統以一種新的形態出現,它並沒有中斷。這其實是從文化心理的層面來尋求歷史風雲變幻的動力,從本書來看,這種解釋確實呈現出了中國近現代史的整體性、系統性。

本書對現代史做出了驚人而獨特的脈絡梳理:

1、演變規律是——「面對西方衝擊,中國意識形態與社會組織一體化這種組織方式沒有改變,危機的後果只會是意識形態更替,去適應衝擊。」

2、表現結構——「傳統一體化結構解體——意識形態更替——新一體化結構建立」,

3、具體階段:第一段晚清(1840——1911),主線是中國傳統社會受到西方衝擊,大一統封建王朝步步解體(傳統意識形態危機,傳統一體化結構解體),第二段是自辛亥革命後至20年代這十幾年,主線是文化觀念大變革,爆發了全盤反傳統的新文化運動,中國產生了馬列主義和三民主義兩個新意識形態(意識形態更替)。第三段是1927年以後,中國社會再次整合,國共兩黨的鬥爭成為現代史的主線(意識形態重新確定,並建立新的一體化結構)。

一、傳統意識形態危機,傳統一體化結構解體(1840—1911)

本書把中國古代傳統社會概括為一個超穩定系統,其實就是一個動態平衡的社會結構,社會的上中下三層的關係十分微妙,中上層是國家官僚系統,而下層是民間自由社會,它的管理機構是鄉紳,鄉紳的身份很特殊,「在朝為官,在鄉為紳」,也就是既是官,又是鄉里的族長,是連接下層和中上層的關鍵組織,而連接的它們的就是統一的儒家意識相態。

傳統意識形態發生危機有一個從局部到全面爆發的過程。 洋務運動是中國社會組織開始主動學習西方的嘗試,但由於中國的財富分配中社會財富主要供養中下層,政府並沒有很多錢,所以軍事企業投資失敗了。鄉紳關注的是鄉村,不關心工業,而一體化組織下的官督商辦其實是壓制商人的手段,民辦企業也不可能成功。與中國差不多同時開始明治維新的日本,在改革成功後贏得了中日甲午海戰,中國意識形態開始出現局部危機。

於是產生了戊戌變法。戊戌變法基本特徵是儒家的大一統國家學說的社會觀和哲學觀天道不變的哲學觀暴風驟雨般變遷,而家庭倫理卻觸動很少,它屬於中國文化的深層無意識,這也是後來毛澤東不得不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原因。意識形態局部認同危機帶來的社會觀內容的改變會立即導致上層組織凝聚力減弱。地方主義膨脹。皇權削弱(皇權由哲學觀、社會觀、儒家倫理教義支持,前兩者由於意識形態認同危機已經失效,最後一條由於清政府是外族政府而失效)。

面對日益解體的社會,清政府終於要實行新政來挽救自己,然而,學習西方社會經濟模式被納入官方指導改革的藍圖,造成了一體化結構的原有調節結構的破壞,重農抑商的仁政完全倒轉,加速崩潰。而城市開始興起,改變了社會上中下三層組織之間的關係。鄉里自治空虛,城裡官紳權利相抗。原有一體化結構中,郡縣城市是一體化官僚機構控制的樞紐,是行政和商業中心。反向調節(原來是重農抑商)後,新興城市性質改變,它成為新知識分子、企業家薈萃之地,是中國政治文化中最多元的地區。紳士代表地方利益,和官方的對抗形成權利制衡,而官方實力達不到的外國租界則成為革命團體和非法民間刊物的保護傘。新學堂本為政府所倡辦,但學者聚集在那裡讀禁書、搞學運。組織革命團體。城市在中國歷史上史無前例地成為顛覆中央政府的基地。

體制化的對抗則表現為1909年在全國各地成立了諮議局。表面是借鑒西方,實際是紳士建立的組織,把原來鄉間自治的一套搬到城裡,建立自己的政治共同體。造成地方利益的擴大化,組織化,具體化,地方勢力合法化並在體制內與中央王權對抗。諮議局成立的後果是一旦一處利益受損,則帶動社會掀起反中央政府群眾運動,和革命黨配合,摧垮脆弱的中央。辛亥革命的成功即使如此。中央政府已一己之力對付代表各自獨立利益的省份力不從心,如保路運動引起連鎖反應,導致辛亥革命發生,這次革命其實是一次地方分權運動。

我們可以看到,在本書歷史觀的關照下,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眾多光輝的歷史事件其本質並不光輝,而是歷史的破壞。但從傳統社會走向現代社會,這種破壞又是無可避免的,有破才有立。

二、文化觀念大變革,爆發了全盤反傳統的新文化運動,中國產生了馬列主義和三民主義兩個新意識形態(1911—1927)

辛亥革命把社會上層摧毀,但舊社會還沒有完全解體。城市化紳士想要在一體化中下層建立類似西方民主的上層組織,但中下層組織是儒家倫理價值體系支撐的,並且沒有受到革命等破壞。由於缺乏缺乏規範認同理性,三權分立的現代行政化系統和軍隊國家化都沒有辦法實現,袁世凱稱帝,表面上看來是恢復一體化組織上層,重建一體化穩定體系,但袁的稱帝有失道統,被認為是竊國。民主曇花一現之後就是軍閥的失控。清朝覆滅對基層影響不大。到軍閥與地主惡霸勾結,就明目張胆增加稅收,剝削農民。軍閥混戰成為破壞社會秩序的主要因素。打仗以爭奪土地養兵,破壞農村,賦稅導致農民破產。軍紳政權的另一後果是掌權者思想觀念倒退。軍閥多是文化水平不高,一般都反對西學。軍紳政權的合法性之意識形態基礎是儒家倫理。軍紳政權不僅利用儒家意識形態的價值核心作為自己討伐異己的道義根據,而且更趨向復舊倒退。於是全面性的拋棄軍紳政權、批判其意識形態的運動不可避免。

這一場全面意識形態危機實際是新知識分子與舊知識分子之間的文化領導權爭奪戰。意識形態與社會組織對應耦合,否定意識形態等於否定社會組織合法性。靠中下層組織領導者的紳士階層否定自己的合法性不可能,要依賴不是傳統紳士的知識分子,才能拋棄儒家倫理。儘管已經存在社會角色上完全不同於紳士的新知識分子階層,不屬於一體化結構中人,儘管他們高舉民主、科學的旗幟,打倒孔家店,在一定層面上已經走出倫理中心主義,但是,他們仍然沒有走出傳統思維,中國缺乏超越性理想批判意識,因此僅僅由情感式的價值逆反的作用從一種價值獨斷論中掙脫出來,很難避免陷入另一種獨斷論,反對傳統倫理偶像,科學變成了新的迷信對象,對家長專制主義的叛逆是對平等的解放,卻沒有形成有關個人權利和自由的理念,只是個人感情的解放。對傳統士大夫道德和精英主義的反叛,導致了普羅大眾主義和民粹主義。如此,中國出現了價值逆反和傳統相結合(與傳統一樣是一元論價值認同),這就為認同新意識形態奠定了基礎。

指出中國社會意識形態變遷的弔詭之處也是本書的一大亮點觀點,這種價值逆反和傳統相結合的反傳統姿態,林毓生稱之為整體性反傳統,具體觀點可以參考他的《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

十月革命勝利,馬列主義與中國 當時盛行的唯物論的科學主義與辯證唯物論和唯物史觀一拍即合。天衣無縫地迎合新意識形態的需求。三民主義吸收了社會主義、科學主義和烏托邦 主義,國共合作破裂後,才逐步放棄唯物史觀,但仍然在科學主義其他流派中尋找自己的根據。三民主義在新文化運動後期獲得相當多的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的認同。中國人找到了所需的新的意識形態,思想運動就結束了。中國開始了兩種新意識形態稱霸並重新和政治經濟耦合,以整個日益脫序社會的新時代。

三、意識形態重新確定,並建立新的一體化結構,中國社會重新整合。(1927以後)

孫中山在十月革命之後以俄為師,把國民黨從政見認同團體改造成設有區分部,以意識形態認同為凝聚力的意識形態認同團體,增強了國民黨的實力。同時,共產黨也迅猛發展。青年學生紛紛放棄學業加入兩黨。兩黨同時以俄為師,但是由於國民黨首先掌握了軍隊力量,三民主義率先成為整合中國的新意識形態。

1928年國民黨南京政府統一了國家,一黨專政,三民主義成為官方意識形態,成為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絕對真理。國民黨不斷將官僚機構逐步發展令其深入社會組織各個層次,以便全面控制整個社會。但是國民黨宣布反共,鎮壓工農運動,喪失了社會動員力。為了和馬列主義劃清界限,三民主義被修改,從儒家道德中找尋根據,被儒家化,導致黨內意識形態認同分裂,形成不同派系,一體化上層不穩定。國民黨軍北伐中擴大,軍隊實際意識形態控制很松撒。後爆發蔣介石中央軍與李宗仁桂系、閻錫山、馮玉祥之間的內戰,最後張學良支持蔣取勝,也沒有真正統一國民黨軍。南京政府只是挾「主義」以令諸侯,邊遠地區,農村等地,許多地方都在軍閥把持之下。國民黨建立了一個弱勢中央政府。國民黨主要成員分布在城市和發達地區,動員系統在城市,經濟支持也在城市,抗戰一開始,隨著撤出沿海大城市,南京國民政府的最主要的經濟來源也隨之切斷,1941年國民黨政府被迫遷往重慶,勢力範圍在西部,完全喪失了原來依靠的依附型資本主義經濟結構。國民黨向農村徵兵加稅,造成無組織力量迅速增長。農村凋敝的同時,城市國家資本主義經濟也陷入泥潭,通貨膨脹,而另一方面黨政軍腐敗,失去民族主義號召力,就是去了組織和戰鬥力。三民主義整合中國社會已經步履艱難了。它已經作出了很多成績,首先統一了國家,在抗日戰爭中也消耗了大量力量抵抗來自日本侵略者的進攻。但是重新整合中國社會的重大任務三民主義不能完成,在開放的條件下,用新一體化結構實現社會整合時,還必須面對外來工業文明的衝擊。這時,社會整合模式能否穩定,同時取決於內外部兩個方面。當中國遭受嚴重外來入侵威脅之時,外來挑戰構成了一種對新一體化結構形態的選擇機制,只有能進行廣泛社會動員,集中中國廣大人力物力來抵抗的結構,才能生存下來並佔主導地位。這種一體化組織必須具備強勢意識形態,有更堅強和緊密的黨組織,它的組織也不止集中在社會上層,還必須深入到農村基層,形成一個基層幹部遠遠大於中層和上層的巨型金字塔系統。在抗日戰爭中日益強大的中國共產黨,正具備這樣一種組織結構。

在意識形態方面,為了取得農民的支持,馬列主義必須被修改,40年代初,馬列主義改造條件成熟,1942年整風運動,打擊蘇聯回國的國際派,實現全黨對馬列主義態度轉變。從此,儒家倫理,農民文化和各種有關農民革命和建立基層政權之經驗可以毫無困難地融入中國的馬列主義。

毛澤東思想是馬列主義中國化,儒家化實現了由知識中心向道德中心之轉化和破除反傳統心態,農民化則是在儒家化的同時,把農民視為無產者,農民戰爭經驗和農民文化系統納入馬列主義。一種適合中國國情,特別是能夠打動億萬農民心坎的新意識形態終於被創造出來,並開始了自己勢不可擋地整合中國社會之歷程。

實現條件方面,從明初到20世紀40年代,人口暴增而耕地面積增長慢,人口壓力大,迫使農民離開家庭接觸市場,出現類似城市無產階級工人的僱農等非傳統小農階層。人口壓力和非傳統階層出現,使得農村管理者組織有條件成立。抗戰和國共合作為共產黨吸收大量知識分子作為中上層幹部提供了條件。貧農通過土改變成黨的幹部,而知識分子因參加抗日接觸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是馬列主義和儒家道德理想主義的有機結合,知識分子雖經過新文化運動洗禮但深層思維方式未轉變,心悅誠服成為骨幹。中國共產黨克服了在廣大農村缺少組織者的難題,實現社會上中下三層次整合的新模式。這時,由這種新模式取代國民黨弱勢整合模式的時機成熟了。

國共內戰,是社會組織力和動員力的比賽,強弱意識形態的最終較量,最終共產黨強勢地取得了勝利,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官僚體系,有利於動員農村人力物力,將農業積累轉化為工業投資,新中國由此實現了工業化。但是由於一體化結構的不斷增強,改造社會的力量似乎不可控,新民主主義如過眼雲煙,中國滑入對現代化障礙的計劃經濟結構,出現新一輪意識形態變遷與社會組織變構的動蕩。那是因為一體化本意是指意識形態和政治結構耦合,當它形成具有巨型金字塔式的組織後,必須和經濟結構耦合。耦合包括它從經濟結構中吸取資源以及對經濟結構出現的問題進行調節,所以新意識形態導致後果是必然產生社會主義經濟結構。

四、結語

本書從深層社會文化心理的層面,用古代與現代相統一的大歷史觀為我們呈現現代中國歷史變遷的風貌,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種視角,或許對我們認識現代歷史有不同的幫助。


怒答!!!

竟然沒有人說人大張鳴教授的《重說中國近代史》~~~令人迷惑的混亂的近代史在張教授的犀利視角下呈精彩紛呈,,這才叫歷史嘛! 以下摘自,摘自,摘自,額~摘自此書,,收下膝蓋,認真拜讀去了,

近代!近代! 是的,中國近代的那段歷史,除去屈辱與仇恨,還有著太多的內容值得重新去回望和反思。 正如張鳴教授所說:如果我們不知道或者完全無視這個過程,就很難在歷史長河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很難安放好自己的位置,在世界格局中也定位不好自己的位置。 誠如斯言,一起來翻閱《重說中國近代史》吧! 《重說中國近代史》源自人大的一門熱門選修課,即張鳴老師開設的政治史公開課,它靠同學們口碑相傳而走紅校園,最終使更多的人對這段看起來枯燥無比的歷史重新認真審視起來。 這門課為什麼如此受歡迎?

原來在張鳴老師的還原下,中國近代史變得如此複雜、精彩,又是如此的顛覆,它與我們記憶里的古板印象迥然不同,絕非教科書上的忠奸兩列、黑白分明。當諸多人物與史實呈現在我們面前時,難以用一句簡單的是非作判定,在正視一段被扭曲的中國近代史的同時,我們也能發現國人今日問題的精神根源。

基於此,我們將這門課的講課稿集結成書,希望與更多的人分享這段充滿矛盾與悖論的真實歷史:中國與西方、清廷與民間、滿族與漢族士人、洋教與本土信仰、槍桿與筆桿、造反和維新、科舉與革命……

第一講 中國近代政治史開場白

  我們為什麼要學歷史?我的一個朋友曾提過一個很好的比喻:一天早上你起來突然失憶了,忘記自己是誰了,想想看你今後該怎麼生活——你誰都不認識,這意味著忘掉了自己的歷史。歷史看起來好像沒什麼用,但實際上我們是離不開它的。其實對於一個民族,無論是其整體還是個人,記憶都是不可或缺的,歷史就是民族的記憶。很多人現……

第二講 兩個世界最初的碰撞

  這一講來說說鴉片戰爭前後的一段歷史。這段歷史是值得反覆思考的。 中國人當時對西方世界,尤其是對作為對手的英國人,是不太了解的。包括像林則徐這種我們傳統上認為是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人物,其實也只是在到達戰爭前線之後,才臨時抱佛腳真正開始觀察西方世界。而英國人至少在當時已經掌握了很多有關中國的情報和信……

第三講 兩個世界最初的碰撞(續)

  中國在對西方的逐步開放過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開小口到開大口,到正式建立外交關係(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我們正式成立了外交部,就是總理衙門),這個過程一般認為是二十年。當時皇帝及一些大臣的私念和這種必然也必須的開放是對立的。在他們看來,我們和西方建立外交關係,進入西方的世界體系簡直就是大逆不道、不能……

第四講 帝國古老命題新解

  農民不是沒有力量,但這種力量需要整合,沒有人來整合,再大的力量也成不了大事,太平天國的歷史再次證實了這個道理。……

第五講 帝國古老命題新解(續)

  一個發生在王朝末世,而且是一個異族王朝末世,甚至後來打出民族主義旗幟的農民起義,居然沒有得到士大夫的響應,這是很奇怪的事情。……

第六講 從自強到變法

  變法本身在中國是一個永恆的話題。 洋務運動是中國第一次自主的變法,它的毛病很多,但不能因此說它不行,甚至說是失敗。整體上來說,洋務運動是有成績的,清朝的經濟水平經其推動,確實有很大增長,國家能力也在提高。 以前我們常常將甲午戰爭的失敗視作洋務運動失敗的標誌,甲午之敗的確有洋務運動的問題,不過這並不說……

第七講 從自強到變法(續一)

  雖然洋務運動問題很多,其中一些還很突出,但不能據此就說它是一場完全失敗的改革,或者按現在的話來講,是變革「不徹底」,以所謂的變革「不徹底」這種論調來批判洋務運動,其實是沒有道理的。變革是必要的,而且也有成績,只是說它可能還在進行中,或者進行得不夠快。這與當時整個中國對於變法的需求不夠存在很大關係。士……

第八講 從自強到變法(續二)

  戊戌維新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自上而下的制度變革,或者按通常的說法,是一次大的變法。不過,嚴格來講,單從百日維新提出的改革措施來看,它還談不上是一次制度變革,雖然變更制度已經作為一種目標被提出來了。如果這次變法沒有中斷的話,可能它還是能夠走到變革制度的層面上去。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內知識界常常對傳統中國的……

第九講 義和團運動

  庚子之變,也就是常說的義和團運動,也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大事件。我們過去講清末有兩次革命高潮,它就是其中之一。 義和團運動興起主要有兩個背景:其一,因為戊戌變法的失敗導致了整個朝廷的政治出現反動和保守勢力的回潮;其次,隨著基督教勢力進入中國,民教衝突逐漸呈現擴大之勢。……

第十講 義和團運動(續)

  在過去,民教衝突這一塊兒是被研究得挺多的,隨著「文革」的結束,意識形態在學術研究中的影響逐步正常化,很多研究義和團的人開始將研究視野轉向了文化衝突,這是八十年代以後興起的對義和團的一種新解釋。今天我們來看,文化衝突肯定是存在的,比如祭祖、拜神、求神演戲,等等。但是這種文化衝突明顯是被後來的研究者誇大……

第十一講 清廷的新政

  新政是清朝最認真的一次改革。經過跟西方近七十年的接觸和碰撞,中國新崛起的一代士紳階層和紳商階層已經站到了前台,在他們的努力下,這場變革還算是做得不錯的。如果按照這條路走下去的話,那麼中國的前景還是不壞的。就像李宗仁先生曾經回憶的,他晚清時期在陸軍小學上學的時候,感覺一天比一天好。但是,這場變革中間出……

第十二講 辛亥革命

  清廷新政的後期,載灃開始搞收權活動,他主要從兩個方面收權,一是將漢人權力儘可能多地收回到滿人手裡,二是將地方的權力儘可能地收歸中央,集中資源,把全國的資源也抓到自己手裡。這是導致清朝覆滅,導致立憲派倒戈的關鍵因素。 清政府犯的收權錯誤的確很低級,當時滿族統治集團的政治素質已經降到了最低點,如果是讓一……

第十三講 袁世凱的悲劇

  按照傳統教科書的說法,辛亥革命以後,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篡奪。因為大總統的職位被袁世凱拿去了,而且他後來複辟當皇帝,完全破壞了民主共和。其實,袁世凱最初當選大總統,是名至實歸,大家都認為應該由他來出任總統,沒人認為應該是孫中山。所謂的「篡奪」一詞,在當時並無此說法,這主要是後來人的觀點。而至於復辟,這本……

第十四講 黯然北洋

  袁世凱的失敗使得中國在經歷大變革之後失去了政治重心,唯一一個有希望統一中國,有希望成為政治強人的領導者去世了,他的去世使中國陷入了一種因權威缺失而導致的混亂。 我們通常以「北洋時期」一詞來指稱民國後到國民革命軍北伐勝利前的這段歷史。北洋時期包括:袁世凱當政時期,也就是從1912年到1916年這四年;……

第十五講 眾說紛紜的「五四」

  過去我們把五四運動作為近代史和現代史分界的標誌,按革命史的劃分,就是舊民主主義革命與新民主主義革命分野的一個標誌。在這裡有必要說明一下,五四運動實際是分為兩個部分的。第一部分是新文化運動,叫五四新文化運動,從1917年蔡元培到北大當校長時就已經開始了,第二部分是1919年5月4日前後的抗議運動。一般……

後記

  這本小書,實際上是我的近代政治史講稿,由我的幾個學生根據錄音整理出來,最後由我定稿。其中,秦長俊作用最大,其次是路陽,汪吉庶也參與了一章的整理。沒有他們,這本小書根本無法問世。當然,我還應該感謝本書的策劃,如果不是她的建議,她的督促逼命,這本書連影子都不會有。……


《晚清七十年》唐德剛


高華&<紅太陽是怎樣升起來的&>


我下面列舉的書基本都是我買過或看過的,雖然沒有特別多,但是如果是興趣閱讀或歷史學本科入學不久的情況下閱讀都是比較足夠的了。

▲綜合

《中國近代史》蔣廷黻

《呂著中國近代史》呂思勉

《中國近現代史1600—2000》徐中約

《近代中國的新陳代謝》陳旭麓

《歷史的裂縫》雷頤

▲晚清

《天朝的奔潰》茅海建

《苦命天子 咸豐皇帝奕詝》茅海建

《戊戌變法史事考二集》茅海建

《同治中興》芮瑪麗(美)

《太平天國興亡》劉仁坤

《歷史三調 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柯文(美)

《龍旗飄揚的艦隊 中國近代海軍興衰史》姜鳴

《1840 大國之殤》端木賜香

▲民國

《山雨欲來 辛亥革命前的中國》羅志田等

《百年辛亥》傅國涌

《袁氏當國》唐德剛

《段祺瑞政權》唐德剛

《張學良口述史》唐德剛

《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楊奎松

《「中間地帶」的革命》楊奎松

《「鬼子」來了 現代中國之惑》楊奎松

《革命與反革命》王奇生

《黨員、黨權與黨爭 1924—1949年國民黨的組織形態》王奇生

《亂世潛流 民族主義與民國政治》羅志田

《毀滅的種子》易勞逸(美)

《流產的革命》易勞逸(美)

《德國與中華民國》柯偉林(美)

▲另還有兩本中國通史也很不錯

《美的歷程》李澤厚

《中國傳統與變革》費正清(美)

我導師研究的領域是社會史、文化史這一塊,所以也貼一部分這些方面的書,有興趣可以看一下。此外,我們導師慈善史做的不錯,裡面有好多慈善史方面的參考書╭( ̄▽ ̄)╮

這個是之前我在學校囤的一部分書

晚上拍的,光線比較暗,畫質渣

我個人比較喜歡實體書,因為可以寫寫畫畫,做些讀書筆記啥的,而且電子產品看久了也累,所以基本買的都是實體書。購買途徑推薦文軒網、噹噹網、京東商城。

文軒淘寶旗艦店的書蠻齊全,雙十一、年中大促的活動力度也大,優惠多。

噹噹和京東滿三百減一百和滿一百減三十之類的活動也很划算。


1,通史類

蔣廷黻 中國近代史 五萬字 被稱作最有份量的中國近代史

徐中約 中國近代史 西方大學教材 分港版和大陸簡版

郭廷以 中國近代史綱 七十萬字。台灣史家力作

陳旭麓 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張海鵬主編 中國近代通史 十卷本

張憲文主編 中華民國史 四卷本

張憲文 張玉法主編 中華民國專題史 兩岸四地學者合著十八卷本

2,國內學者專著

茅海建 天朝的崩潰 鴉片戰爭再研究

太平天國史 羅爾綱

茅家琦先生的書

北洋軍閥史 來新夏

戊戌政變記 梁啟超

辛亥革命史 章開沅 林增平

庚子勤王與晚清政局 桑兵

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中間地帶的革命 楊奎松

王奇生,楊天石的書

3海外學者

劍橋晚清民國史

毀滅的種子 流產的革命 易勞逸

同治中興 芮瑪麗

王泛森,岸本美緒的書

4


劍橋中國史


推薦閱讀:

如何認清自己現在的繪畫水平並找到進步的方式?
哪裡可以找到純粹原文的古書?
如果要系統地了解中國和世界的近代史,特別是戰爭史,有那些必看的書?
有什麼值得推薦的歷史書籍嗎?
業餘學習經濟學方面的知識,有哪些入門的書籍推薦?

TAG:書籍推薦 | 歷史 | 中國近代史 | 歷史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