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讀小說,以及如何讀小說?

大家都因為什麼去讀小說呢?以及因為這個目的,大家是怎樣讀小說的?

讀小說的方法不僅是速度上的,還有怎麼深入體驗小說等。比如我覺得了解作者風格及生平之後再讀他的小說更好。


謝邀。

讀小說這事,各有定法。拉伯雷寫小說讓病人讀,是紓解他們的身心;雨果後期有些小說,是指望讀的人能明白些事理。納博科夫認為讀小說史體驗一種審美的福祉。不一而足。

但大體有個類似之處:每部小說,都是語言構築的一個獨立世界。不管這個世界是模擬現實,還是完全虛構,都是一個世界。我們每個人都只能生活在一個世界裡,而讀小說可以輕鬆把其他許多世界像瀏覽器窗口一樣劃成一列去感受。所以:

讀小說就是去體驗這個語言構築的世界。

讀小說的方式也各有定法,沒一定的。比如納博科夫會重視風格,毛姆會考慮這故事情節有沒有給他樂子,馬爾克斯則研究」這個小說是怎麼寫成的「。在我看來,讀小說最好的法子是:

別想太多,別預先定義,只管讀。任何介紹手冊、論述和批評,都暫時別管。讀小說是場很安全的世界旅遊,你不用事先知道逃生方位。只管去讀。好小說家都像廚子,做的菜自然渾成自有滋味,是不用特意敬畏的。

至於意蘊、修辭、風格、審美、結構這些,是學者們事後定義時用的,不用一一剖開,好比吃肉不用特意先剔筋挑骨一樣。埋頭一口氣讀,體驗到那個世界的感覺了,就好。


毛姆說,讀書是逃避一切生活愁苦的庇護所。「幾本引人入勝的偵探小說再加一隻熱水袋,確實可以使任何人對最嚴重的感冒滿不在乎。」


我來答一下如何讀小說。這是我偶然發現的一個小秘密喲!

讀金庸的《射鵰英雄傳》後,非常喜歡小郭襄這一角色。某次在果殼某社區,看到徵文活動,關於心目中理想戀人的。心思一動,不如寫一篇吧!

為了寫好小郭襄,我就再次從第三十三回《風陵夜話》看起。這回是有選擇的看,只看與小郭襄有關的內容,我把她說的每一句話,其他角色和旁白評價她的話都標註出來。用的是kindle,標註內容全都到「我的剪貼」上。這為我回過頭來,在通讀一邊有關內容,構思如何刻畫描寫郭襄提供不小的方便。

在整理的過程中,我發現很有趣的事。在山西一窟鬼與萬獸山莊史氏五兄弟惡鬥的時候,金庸先生還穿插郭襄對神鵰俠的期盼的心理描寫,而我在第一遍好像遺漏了,而且這種幽微的情感對小郭襄這一任務的刻畫非常重要。這是很小的細節,特別是當小說情節進行到矛盾的高潮的時候,我們可能在關注熱鬧的部分,而遺漏了細節。

隨後我又思索。郭襄在這部小說還是主角之一,但也許以後看別的小說時,我們不妨從主角的代入中跳出來,來特別關注一下次要人物的心裡,來看次要人物對情節的推動。

讀過一遍小說後,再挑裡面的一個人物主角或配角,專門關注他們的言語,行為,其他角色對他們的評價。對於進一步體會小說內容很有幫助。總之,從另一個角度看,有一種不一樣的感覺,好像作者與你躲貓貓,你撇見他藏在門縫間的衣角一般。

附:邏輯不清,不知道說清楚沒?讀書不多,答題有些片面。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讀小說的初衷僅僅因為讀一個故事:畢竟我們的生活是那麼的枯燥無味,讀書的時候課堂——食堂——回家,工作了乾脆就公司——家,日復一日,小說充當了生活的補充,讓我獲得了生活之外的體驗:在小說中我可能是個偵探,可能是個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大俠, 也可能是個叱詫風雲的商人。毫無疑問,小說給了我們諸多生活以外的人生體驗,我們能體驗生活之外的體驗,也就相當於從另一個角度拓展了我們的人生。

然後是體會其中的藝術思想,品味其中的字斟句酌,這種感覺有別於我們吃西餐、玩遊戲帶給我們的快樂,這種快樂悠遠而綿長,更讓人玩味。

現在讀小說主要出於專業的需要,第一看別人怎樣講故事,以及研究故事的結構,遇到好的句子會多體味幾遍,研究下別人的筆法,怎樣寫會更好。如果每讀一本小說能總結成這樣我就很滿足了:作家都是如何提高構思能力的? - 萬方中的回答

一般人讀就順著讀就行了,喜歡的話可以多讀幾遍。像《挪威的森林》我讀了7遍,《百年孤獨》讀了十幾遍,每一次都有不同的體會。

以上,想到再作補充


曾經我也想過這個問題:為什麼要讀小說呢?為什麼作者不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直接地告訴我們。或者說,為什麼作者不用一篇議論文或者雜文的形式來簡單直白地告訴我們,卻採用了小說這種冗長的形式?

大學的英語老師跟我們說,很多時候語言是難以完整表達出一個人的想法的。尤其當想表達的是諸如人生哲理、感悟等需要耗費多少年經歷才能體驗得到的東西。如果我們能將作者經歷過的東西也經歷過的事情也經歷一遍,那自然是最好的,但事實上這不可行。唯一折中的方式就是通過故事進入作者構建的那個情境之中去。我相信一個好的小說家能在自己的故事中一點一滴中注入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使讀者在讀完整部小說之後有種如鯁在喉的感覺。要的就是這種「如鯁在喉」的感覺,這是你通過直接閱讀直白的文字無法體會到的感覺。這就是作者在經歷完那麼多事情之後,所能扔給讀者的最完整的表達,是所有表達的縮影。就像讀完《活著》、《平凡的世界》所獲得的震撼,應該遠遠比一篇洋洋洒洒的論文的要來得切實得多吧?這種如鯁在喉的感覺不明確告訴你這小說想傳達給讀者什麼信息,純粹是讓你也跟作者一樣去細細體會這感覺。

說實話,我也不認為每個作者寫個小說都帶著「這小說是為了表達什麼」這樣的目的去寫,我相信他們很多的時候也是如鯁在喉,但當想要說的時候卻又不知道要明確說寫什麼,更不知如何描述著感覺。這是很令人苦惱的感覺。所以乾脆就重新努力構造一份情境,最大限度地為讀者也複製這樣一份感覺,然後說「是的,就是這樣。」

歸根到底啊,人活到最後再回首過去,不也是如鯁在喉。貌似離題了。


我覺得好的小說,包括小說家,都是為了釋放自己心中世界,這些東西在現實中不能實現,但是作為一部小說的作者,你就是造物者,可以安排它們的命運。主宰一切。我的偶像老馬(馬爾克斯 加西亞) 在寫到奧雷連諾上校死去時,顫抖地走上樓,遇見她的妻子。她的妻子看到丈夫的臉色一下就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她說,「上校死了」。老馬倒在了床上,哭了整整兩個小時。

我上中學時就喜歡讀小說,特別是文筆好點的,一部好的小說,彷彿經歷了另一種人生。

關於讀書的速度,要看什麼書啊。閑書類的一目十行,知道作者想表達什麼意思就行了。有時看一本啰嗦的小說,說了好幾頁。也不知所云 ,果斷放棄之。個人對文筆比較挑剔。個人以為好的作者,要麼有好的文筆,要麼有好的故事。兼有者,至今未見。哈哈


讀小說有什麼用?

想像這樣一個情景:

某一天,你遇到你另一位酷愛讀書的朋友。

你問他讀了什麼書。

他回答:"《人類簡史》和《失控》。"語氣中帶著幾分淡淡的矜持。

然後,他開始侃侃而談書中的觀點。說了大概有十分鐘。

接著,他問你看了什麼書。

你囁囁嚅嚅地回答道:"《戰爭與和平》和《了不起的蓋茨比》。"

他等你發表對兩本書的看法。

你發現自己沒什麼可說的。書里的精髓很難用言語概括,書中也沒講什麼客觀的知識。

他發現你無話可說,不由得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

一下子看去,他似乎是更高效的讀書者,可能你自己也這麼覺得。

但是,提煉不出一本小說的精髓並不是你的錯,因為一本小說的精髓,原本就在那些無法提煉的地方

你當然可以概括道:"《了不起的蓋茨比》揭示了『美國夢』的虛偽。"這概括很正確,但這有什麼意義呢?它能反映出這本小說萬分之一的神韻嗎?

優秀的小說在編織一個微妙的情境,作者努力把那些無法用語言清晰陳述的價值固化到紙上。如果你領會到了那些價值,你就已經讀懂了那本小說,但這些價值你很難明確地陳述出來,想陳述也只能用一種非常間接的方式。這不是你的問題,這是語言固有的缺陷。

所以,讀小說時你要有種通達的心態,不要執著於從小說中學到某個明確的道理或知識,要妙悟於心,得意忘言。

通達的心態體現之二,在於你在進入小說世界時,要暫時忘掉你原有的人生觀和各種成見。

有些人總喜歡拿著自己的道德感和價值觀去評價小說中的人物,他們一邊讀著小說,一邊想:"這個人這樣做是不對的。""那個人的道德有問題。""作者寫這種事,是不是三觀不正?"

顯然,這種人在小說中獲得的樂趣將少得可憐。

每個人都應該明確地意識到,即使在和你完全對立的人生觀里,也同樣含有真理。而小說就是致力於給你創造不一樣的人生體驗,它傳達的東西也許和你三觀不符,但它並非就是沒有價值的。

一個人讀小說時如果不能拋開自己的成見,那他就只能讀和自己三觀吻合的東西。而這種東西又會反過來進一步加深他的成見。長此以往,他將變成一個多麼固執而愚鈍的人啊。

生活中不是沒有這樣的人,他們總是一副很有道德的樣子,覺得不符合自己三觀的東西都是錯的,別人一旦表現出不一樣的活法,他就想去指責或修正。對於這樣的"道德先生",我一向是敬而遠之的。

優秀小說對人的陶冶是潛移默化的,若你能抱著通達的心態去讀它,你就更能理解不一樣的觀點,領略不一樣的人生,欣賞不一樣的人。你將變得更加睿智,你的生活也將更加幸福。

(完)

更多文章收錄在我的微信公眾號:火燒風的個人空間

歡迎關注。


讀小說,是為了體驗不同的人生。就像卡普欽斯基捧著希羅多德的歷史去遊歷世界,在不同地點感受歷史和時間的重疊一樣,讀小說讓我在相同的時間內感到了不同人生經歷的疊加。

無數次在地鐵上,在公交站,在平淡的生活中看小說出神的瞬間,我對著手機屏幕狂喜或者是淚水漣漣,我的心變得無比柔軟卻強韌,在這些瞬間我獲得了治癒,原諒了自己。

說真的,我一直不能接受我現在所過的,就是時刻在做是我自己的人生。我總覺得一定是我做錯了一些事情,所以我被留在了這樣的生活中。我沒有一刻不惶恐,沒有一天不緊張,我覺得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狀態,我應該去做出改變。

難道這就是生活的全貌嗎?我是否被困在了某種死循環。

小說就給生活撕開了一個小口,短暫的透透氣。


-

讀小說,不論是什麼樣的小說,都會帶給你一種感受,讓你置身於書中,和裡面的人物一起經歷一段或快樂或悲傷的旅程。

和電影一樣,小說可以增加我們的人生經歷,使我們在有限的生命里體驗到更加豐富的人生。

我們都只能活一次,所能夠親身體驗親身經歷的生活,總共也不會太多。即使是像傑克倫敦一樣,一輩子等於活了別人的幾輩子,終歸還是有限的。

然而幸運的是,我們有小說,這種區別於實用性書籍,專門講述別人身上發生的故事的書,讓我們得以有機會進入這些形形色色的,自己可能一生都沒有機會親自經歷的生活。

藉助小說,我們可以回到過去,可以去往未來,可以運籌帷幄攻城陷池,也可以悄然隱居與世無爭。每打開一本書,就好像展開了一個世界(傳送門?XD),你的思緒隨著文字,同書中的人們共呼吸共命運,在作者為我們苦心營造出的世界裡流連忘返,唏噓長嘆。合上它,這一次的人生則到此為止,歡喜也好失望也罷,就這樣結束了,正如我們每個人真實的人生。

所幸,這只是一次虛擬的人生,是我們能夠在小說中所經歷的許許多多的人生中的一個而已。但是從打開書的那一刻起,你對生活的體驗便比別人多了一分,用我的話來說,就是「又比別人多活了一次」。

足不出戶,就可以在這些飽含油墨香的印刷品中體會一次全新的人生,在我看來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合上書卷,回到自己的真實中,你會發現,當下的生活中,能夠找到之前那麼多的「人生」的影子。這時,經歷了無數次「人生」的洗禮,你還會發現,自己在面對種種困難時,變得處變不驚;面對種種誘惑時能從容應對;面對選擇能明白應該堅持什麼放棄什麼。你清楚的明白自己想要過什麼樣的人生,想要尋覓怎樣的幸福,知道怎麼做才能夠像其中某些「人生」一樣快樂滿足,抑或是不像另外一些一樣得到痛苦的結局。

而這些,都是小說所饋贈與你的。

-


閱讀一本偉大的文學作品,應該以達成某種深沉的經驗為目標。-------《如何閱讀一本書》

所以我認為閱讀小說的意義就在於獲取經驗。把自己放到小說里,去經歷,去體驗,去收穫經驗。所以才說,旅行和閱讀是增長閱歷的兩個方法。

我們都在別人的世界裡,經歷自己的人生。


或許是因為缺乏想像力,我從小就不太喜歡看小說,電視劇什麼的也覺得非常無聊。

直到不小心開始看射鵰英雄傳,發現自己根本就停不下來繼續看下去。我覺得自己一下子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那裡有個性鮮明身懷武功的人物,那裡有國讎家恨快意恩仇的故事,那裡有俠肝義膽懲惡揚善的精神,隨著情節的發展,一個個武林高手逐漸登場,非常熱鬧。我雖然知道這個世界根本就不是我生活著的現實世界,但是在裡面我還是看到了很多現實生活的影子,有了很多關於人生和世界的思考。比如,行走於江湖,是一定要有功夫的,否則就容易被欺負。這告訴我要好好學習,努力掌握一門精通的技能。比如,郭靖一路成長為武林第一高手,除了自身的努力,主要還有很多恩師指點,貴人相助。這就告訴我們要保持一定的社交,並且多從別人身上學習,不要獨來獨往。再比如,功夫分為內功和外功,郭靖一開始在江南七怪的教育下,武功一直都沒能長進,因為他只會花拳繡腿的外功,不會內功,而在全真教弟子的教育下,他學會冥想打坐,武功大有長進。這其實就是要內外兼修的意思。

諸如此類,我發現很多自己在人生中覺悟到的道理,在故事裡通通都能找到,所以有一種自己的價值觀得到了證實和認可的感覺,非常受用。由此,我也感受到了小說之於我的意義:在他人的經歷中體會和感悟人生,然後讓那些思考來指導自己的人生。

再補充一下,我平時看的很多都是有實用價值,能夠解決問題的書籍。有了疑問,就去找書。但現在覺得,很多經典的小說里就蘊含了很多的人生智慧,對一個人形成世界觀和價值觀很有幫助的。


我是拓展視野,享受更好的語言,故事,經歷,共鳴,體驗,乃至思想等等。


現在還停留在增加見識、打發時間的階段


讀小說就是人生預演

愛讀小說的人總是相似的,不愛讀小說的人卻各有各的理由。

最近伴隨著一檔綜藝節目,中華詩詞再次進入大家的視野,相關的討論已經很多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的是和詩詞處於同一級別但似乎永遠被認為是不務正業的文學形式——小說,從小到大,從家長到老師,好像所有人都把小說視為耽誤孩子成績、讓孩子誤入歧途的罪魁禍首。

要說大眾有這種偏見,看了小說的起源也就不足為奇了:

古典小說萌芽於先秦,發展於兩漢,雛形於魏晉南北朝,形成於唐代,繁榮於宋元,鼎盛於明清。

中國古代小說最早的雛形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人筆記小說,基本是街談巷語;而到了唐代,傳奇的出現,尤其是三大愛情傳奇,標誌著古典小說的正式形成,作用還是休閑娛樂;宋元兩代,隨著商品經濟和市井文化的發展,逐步出現了話本小說,但主題還是話本演義;即使在明清小說發展到了高峰,至今沒法超越的四大名著出現,小說依然沒有得到正確的評判;到民國時期,尤其是五四以來,中國小說發展出現多元化,「魯郭茅巴老曹」六大家讓小說開始有了現實意義,但為時不久;現代網路文學的出現,大批網路作品湧現,如玄幻文學、新言情等,也出現了大批網路作家,如蕭鼎、我吃西紅柿、唐家三少等,讓家長老師對小說徹底的不放心了……

讀小說讓你分辨好壞

我個人是一位非常喜歡讀小說的人,但是我讀過的小說卻是屈指可數,因為反反覆復,讓你欲罷不能的就那麼幾部。

好小說不一定是吳承恩的《西遊記》、施耐庵的《水滸傳》、曹雪芹的《紅樓夢》、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也不一定是阿拉文德·阿迪加的《白老虎》、伊恩·麥克尤恩的《贖罪》、喬治·馬丁的《冰與火之歌》、大衛·米切爾的《雲圖》,任何你讀來讓你有感悟的才是好小說!讀完沒有任何益處、浪費了時間的都是壞小說。

小說有好有壞,我這裡說的好和壞是因人而異,比如我初中那時候有一本小說,叫做《壞蛋是怎麼樣煉成的》,老師家長都把它列為禁書:打打殺殺的成什麼樣子!但是我讀完之後獲得的卻是一種一往無前的暢快,全篇透過打打殺殺的情節,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是一個道理:

這個世界上的東西,如果你喜歡,隨便你去拿,只要你付出相應的代價。

這對於讀者是非常具有指導意義的,首先樹立的是一種信心,我想要做任何事情都是有可能的,但是緊跟著就告訴你,你得付出相應的代價。想要獲得好成績,你就必須付出努力學習的代價;想要獲得好工作,你就必須付出德才兼備的代價;想要獲得好聲譽,你就必須付出與人為善的代價……

當然還在於分辨人的好壞,也可以說是善惡,我們總是一廂情願的把人歸於兩類:善和惡,但是真實情況下沒有那麼的界限明晰,而好的小說就在小說當中懸置道德判斷。

好作品絕不宣傳教化,作者只會不動聲色地把人性中光明和黑暗的地方都呈現給你,讓你自己來做選擇。

很多小說當中都會有那種兩難的選擇,比如在《倚天屠龍記》當中,張無忌面臨的是為自己被逼死的爹娘報仇還是保全一干教眾的安危的抉擇,這就讓主人公進入了是孝還是義的選擇,自古忠義難兩全,這些設置往往都是沒有標準答案的選擇題,你選擇了任何一個答案,都會有相反的觀點跟你爭辯,沒有人能夠有一個終極答案,這正是好小說的魅力所在,它讓你更加寬容、謙卑,更加悲憫,對人性有更多面的思考和理解。

讀小說讓你體驗生活

讀小說的過程就是體驗生活的過程,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我讀過不下十遍了,每次讀來都有不同的感悟,因為我每次讀都將自己設定成書中的一個角色,沉浸在角色中,在角色每一次面臨抉擇的時候去體會角色的內心變化及做出這些選擇的原因。

例如我第一次讀總有一個疑問,令狐沖為何會對小師妹念念不忘,而最後又為何會一步步和魔教聖姑走到一起,我把自己帶入到令狐沖的角度,以令狐沖的角度去讀,設身處地的去想,從小就在華山長大,師傅是他的唯一榜樣,他師傅又是娶了師傅自己的師妹,平日里恩愛有加,而令狐沖在華山上能接觸到的同齡女孩子也就只有岳靈珊了,自然會暗生情愫,但是這種更多的是兄妹情,所以等遇到真正愛他的和他愛的任盈盈出現的時候,雖對小師妹心有不舍,但最終不會錯過。

再例如不論是風清揚還是令狐沖,不論是論武功還是論修為,他二人都能稱得上是獨步武林,但到最後無不例外的都選擇退隱江湖,這是令人難以理解的,當我設身處地的將自己帶入到風清揚和令狐沖的角色,再去讀來,便能感同身受。

當你眼見著那些江湖上所謂的名門正派錦衣華服、成群結隊地行走江湖,腰懸大寶劍、腳踱四方步,碰到那些落單的邪教魔教,就大義凜然:大魔頭,我自己來收拾你,我們名門正派絕不會以多欺少!被打到狼狽不堪時就立刻變了臉:跟這個大魔頭講什麼江湖道義,大家一起上啊!而名門正派內部為了一己私利割袍斷義、背後捅刀、算計徒弟這都算不得什麼,關鍵時刻連自己命根子都敢割,還得和媳婦在人前維持恩愛的假象才令人作嘔。

風清揚和令狐沖大概就是受不了這樣的江湖道義才想退出江湖的吧。

設身處地的深入角色是理解作品的最好方式,我們的偉人在欣賞藝術作品的時候也經常沉浸其中,根據李銀橋的回憶:

1958年毛澤東在上海觀看《白蛇傳》,一支煙沒吸完,便擰熄了,目不斜視地盯著台上的演員。他煙癮那麼大,卻再未曾要煙抽。終於,許仙與白娘子最先了曲折疾苦的生離死別,毛澤東完全進入了誰人陳腐動人的神話故事中,他的鼻翼最先主動,淚水在眼圈裡暗暗累積凝結,釀成大顆大顆的淚珠,轉啊轉,撲嗤嗤。順面頰滾落,砸在胸襟上,毛澤東終於忘乎以是地哭出了聲,那是一種顫動的哭泣聲,而且毫無忌憚地擦淚水,撂鼻涕。法海最終將白娘子壓到雷鋒塔下,就在那一刻,驚人之舉產生了!毛澤東忽然惱怒地拍「案」而起,他的大手拍在沙發上,一下子立起身:「不革命行嗎?不造反行嗎?」他仍舊在劇中,大踏步向舞台上走去。全場的拍手聲終於將他叫醒,他稍一怔,也隨著興起了掌。主席回到實際中了,但他不掩飾本身的好惡,用兩隻手同「青蛇」握手,用一隻手同「許仙」和「白蛇」握手,始終沒有搭理倒霉的老僧人「法海」。

「不革命行嗎?不造反行嗎?」這是毛澤東將自身帶入角色的體現!毛澤東的眼淚和憤怒其實是互有聯繫的,不是某時某刻一次特定的表現,這是一種帶有過程性和內在聯繫的情感表現,有其複雜深刻的社會及歷史背景,是貫穿了一個小小的歷史過程的,是全身心投入其中的最真切的情感表達。

讀小說讓你歷練感情

武俠小說中,情感描寫都是非常出彩的情節,日常生活我們很難有機會遇到那麼豐富的感情經歷,但是如果能夠深入角色,便能夠在主人公感情糾葛當中體味一段段酸甜苦辣,在《倚天屠龍記》中,主角張無忌的感情算是金庸先生所有作品中關於兒女私情的設定中最為複雜的。儘管多個女子喜歡同一個男子在武俠作品中並不少見,但張無忌心中所念的卻也是那喜歡他的四個女子。他是一個對待感情無所適從的人,所以一直以來他都無法同時面對四個喜歡他的女子,他也無法面對自己。關於他們之間的感情,從小說中可以看出來些許,但真正的愛,卻只有張無忌自己知道,可能金庸先生本人也不得而知。

眾說紛紜,我個人認為張無忌最喜歡的應該是趙敏,原因下面這段描寫:

張無忌對這些愚人之言也無意多聽,信步之間,越走越是靜僻,驀地抬頭,竟到了那日與趙敏會飲的小酒店門外。他心中一驚:「怎地無意之間,又來到此處?」只見店門半掩,門內靜悄悄地,似乎並無酒客。他稍一遲疑,推門走進,見櫃檯邊一名店伴伏在桌上打盹。走進內堂,但見角落裡那張方桌上點著一枝明滅不定的蠟燭 ,桌旁朝內坐著一人。這張方桌正是他和趙敏兩次飲酒的所在,除了這位酒客之外 ,店堂內更無旁人。那人聽到腳步聲,霍地站起,燭影搖晃,映在那人臉上,竟然便是趙敏。她和張無忌都沒料到居然會在此地相見,不禁都「啊」的一聲叫了出來。趙敏低聲道:「你……你怎麼會來?」語聲顫抖,顯是心中極為激動。張無忌道:「我閑步經過,便進來瞧瞧,哪知道……」走到桌邊 ,見她對面另有一副杯筷,問道:「還有人來么?」趙敏臉上一紅,道:「沒有了。前兩次我跟你在這裡飲酒,你坐在我對面, 因此……因此我叫店小二仍是多放一副杯筷 。」張無忌心中感激,見桌上的四碟酒菜, 便和第一次趙敏約他來飲酒時一般無異。

那種相互之間無需言表的愛,全在字裡行間,每每讀到此處,腦海中都能形成最真切的畫面,這就是為什麼一定要讀小說的原因,電視劇是很難表現的如此細膩的。

手足兄弟情、師徒父子情,感情深厚?同門相殘、師徒反目,情誼何如?昨日眾叛親離、今日號令武林,作何感受?我們不能總認為身邊都是好人,但也絕不把所有人都當作壞人;我們對喜歡的姑娘徹夜難眠,雖不敢保證一生一個,但也絕對保證一次一個;我們對他人赤膽忠心,災禍來臨,雖不能保全所有人姓名,但也求一個問心無愧……

我們從小說中能夠充分的歷練感情,遍嘗酸甜苦辣。

讀小說就是人生預演

嬰兒呱呱墜地,便踏上了一段無法回頭的旅程,開啟了不能重來的一生。人生如戲卻有別於戲,人生無法用橡皮擦抹去、無法像草稿一樣被修正,它無法預演,一旦拉開序幕就無法暫停。

我們都或多或少都會設想自己的未來,在腦海中演繹過各種各樣的精彩,但人生卻從來不准許我們調整自己走過的路。

小說恰恰滿足了我們最炸裂的需求,它能讓我們過一段不同軌跡的生活,即使是短暫的,你能夠沉浸在作者為主人公勾勒的世界裡,哪怕只是片刻恍惚中的真實,比如你小時候無數次化身孫悟空,拿著一根大樹枝體會一把保護你表哥去西天取經的童真童趣;比如你青年時候能夠化身聖地亞哥,體會八十五天捕不到魚,最終捕到大魚卻只帶回去一具殘骸的不輕言放棄;比如你人到中年,化身福貴,體會一把在和命運做鬥爭之後思考到底什麼叫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的,而不是為活著以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的。

讀小說最大的好處就是不需要識太多字,不用認識「葳蕤」是茂盛,「巉岩」是險峻、常用字就足夠了,如果真的識字不多,讀的時候可以放一本《新華字典》,旁邊再放一本《怎樣查字典》。

小說通常複雜,複雜才是人生。

人生可以預演,閱讀豐富人生。

歡迎關注公眾號:景辰(iJingChen)


量變最終會引起質變的。當你讀了五本書,那只是單純的五本書,;但是如果讀過五百本,那反過來你再去和只讀過五本書的人比,你會發現他的想法異常的幼稚小氣。當然最好是讀名家名篇更有用


個人認為讀小說是在其中找尋自己的影子,如果能從小說的人物中看到與自己似曾相識的經歷或故事,感觸會尤其深刻;或者是小說中的人物做到了你一直想做卻無法實現的事情吧


只為讀而讀,不需要刻意


以前也想過這個問題,為什麼人們總是喜歡讀小說,聽故事,看電影?

答:為了體驗不一樣的人生,為了了解這個世界更多的可能性,以及對自身平凡生活的厭惡感。


這個回答是為了MARK

道德經講:無欲者觀其妙,有欲者觀其隙。

小說不是必需品。

你真著急上火了讀小說也沒有用。

所以總的來說,小說不是給做事的人看的,更準確的講,小說就是給閑人看的。


看小說 唯心 A3050880698


推薦閱讀:

如何能高效地每天學習十小時以上?
有哪些比較好的國外名校公開課推薦?
數論中群的概念是怎麼提出來的?群中的規則又象徵著什麼?為何有這樣的規則?
覺得自己讀書讀傻了,思維不活躍,甚至有時候都喪失了提問的能力,唯一覺得自己做的好的就是考試,怎麼破?
大學本科出國是否一定要名校?

TAG:小說 | 閱讀 | 學習 | 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