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戶口制度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


前面的回答都直指戶口方便統治人民。這說法或許聽起來豪氣,但沒有幫助,所以無法贊同。

戶口制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經過多年歷史的發展。既然題目講的是「戶口制度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那麼撇開歷史單純談現在,恐怕無助於理解問題。那麼我們最好還是看看歷史。看看戶口制度的發展歷程,更容易理解它是如何變成現在這個德行的。

戶口制度的第一個用途是人口統計。

戶口制度在歷史上的起源,幾乎可以追溯到春秋。元朝的《文獻通考》中認為,戶口的起源推到了周宣王年代,但真正完善的戶口制度,還是得從齊國管仲《管子·四時》的「禁遷徙、止流民、圉分異」制度開始。誕生於那時的戶口,主要是適應軍事兵源需要。戰爭年代,正確掌握一國的人口信息,也就意味著對國力有了一個相對準確的估計。到了秦國,《商君書·去強》就有:

彊國知十三數:境內倉口之數,壯男壯女之數,老弱之數,官士之數,以言說取食者之數,利民之數,馬牛芻藁之數。欲彊國,不知國十三數,地雖利,民雖眾,國愈弱至削。

我們可以看到,古時秦國對各種年齡段的人口統計抱有巨大的興趣。包括人口的遷入遷出、出生死亡,都是戶籍管理的內容。那時候戶籍政策的重點,是知道人口的數目,特別是適齡人口,包括戰爭和生育。

戶籍和收稅制度掛鉤也同樣開始於秦國,那時稱為「口賦」。類似地還有遠在東海之濱的齊國。但戶籍並非為收稅而設,而是收稅藉助戶籍制度確保有效性。至於限制人口流動呢,那時候有保甲連坐制度,可以認為是一種限制人口流動的方式。但這不是主要目的,而是為了防範間諜和犯罪行為。並非為了限制人口而採用戶籍。

戶口制度的第二個用途是區分權利義務。

戶口制度的第二個作用,也就是戶籍這個名字中「籍」這個字的來源,則是從「軍戶」這個制度開始的。據我所知,這個制度開始於三國時期(但出處不可考,筆記不牢靠)。劃定軍戶的主要目的,在於保證政府能得到數量穩定的兵源。隨著時間推移,軍戶由於其巨大的死亡風險而不斷出現逃亡問題,而和平年代,軍戶不事生產的特徵也使得他們在老百姓中的地位越來越低。但是軍戶這個制度最終是被保留了下來,只是很多時候變了味道:犯罪者開始成為軍戶的主體。典型的例子就是《水滸傳》。之後的制度雖然幾經變化,但就其框架和解決的問題而言並無實質修正。不再重複。

至於現在國內通行的戶口呢,前面 的「戶口是為了限制資源」,這話也對也不對。說它對,是因為它反映了現狀;說它不對,是因為這不是戶口制度的設計目的。

當今國內通行的戶口制度,應該是成型自1958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戶口制度本身很單純,主要負責規範各種常住、暫住、出生、死亡、遷出、遷入、變更等狀態。至少從字面上來看,它甚至也沒有真的限制人口遷移,只是定義了必須的手續:

第十條 公民遷出本戶口管轄區,由本人或者戶主在遷出前向戶口登記機關申報遷出登記,領取遷移證件,註銷戶口。

公民由農村遷往城市,必須持有城市勞動部門的錄用證明,學校的錄取證明,或者城市戶口登記機關的准予遷入的證明,向常住地戶口登記機關申請辦理遷出手續。

公民遷往邊防地區,必須經過常住地縣、市、市轄區公安機關批准。

Wikipedia 說的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並不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中定義的。它們起源自 1963 年,公安部門依據是否擁有國家計劃供應商品糧將居民戶口劃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自此城鄉二元體制才建立起來。而這個變化的大背景,則是 1961 到 1963 年三年自然災害。至於我國真正正式開始限制人口流動,是在 1964 年批准的《公安部關於處理戶口遷移的規定(草案)》。這份文件的原文我在網上找不到,只有一份 1977 年第二次轉發的資料,做個對比(附於最後)。

至於為什麼 1964 年限制人口流動,很少有人明說,但想想也不複雜。另一個大背景在這裡:1964 年中蘇邊界爭端,中蘇關係破裂已成定局,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三五」計劃的方針任務都調整為「備戰、備荒、為人民」。這種情況下限制人員流動,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認為國家已經開始為戰爭做準備。

所以這個時期,戶籍制度回到了它存在的最初目的:為備戰提供兵員保證。

到這個階段為止,我們基本都還可以認為戶口制度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存在的。而戶口制度開始變味,成為純為設置限制的工具,則是從改革開放開始。

文革結束時期,人口流動上出現了一次巨大的變動,即「上山下鄉人員」的遣返。從此後開始,我國大城市人口開始進入膨脹期。事實上,這個時期戶口制度開放了很多,甚至很多原先的限制都被去除。比如 1985年,公安部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條例》,以身份證為基礎,公民外出省去了開具介紹信的手續。這種事實上的自由往來已經破壞了《公安部關於處理戶口遷移的規定》。而戶口制度,也幾乎已經退回到單純人口普查的功能。

後來的問題出現在城市發展上。改革開放以後,城市人口比重迅速提高。但城市承載量有限,而且相對緩慢的城市建設跟不上人口的增長速度,這才引起了城市管理者限制資源訪問的需求。而這個做法的契機在 1993 年,城市居民糧油平價計劃供應終止。1994,國家開始採用居住地和職業劃分農業和非農業人口的標準。這給戶口制度成為資源限制工具提供了能力。據我所知的,第一個被利用來將戶口和權利掛鉤的,可能是高考的戶口限制——北京的高考分數真的低了些。

到這時為止,戶口的最後一個作用才出現:限制資源分配。這和我們這些年來經濟發展優先、大城市發展優先的觀念有關。時至今日,也能看到實際的惡果。

平心而論,我們熟知的很多戶籍限制制度,比如兒童入學的學籍戶籍雙認定,比如外地戶口不得在北京買車等等,多數情況下並沒有嚴肅的立法認定,法理上的正確性也多有可商榷之處。但是現實是,我們的法治還沒有完全發展到那個程度。唯今之計,我們只能繼續努力,能等到戶口制度徹底玩完的一天。

我不是法律專家,也許上面認識有差,還等真正的專家來解決。

以下是一些有意思的參考:

  1. Wikipedia:中華人民共和國戶籍制度

  2. 1977年的轉發《公安部關於處理戶口遷移的規定》的通知:http://news.qq.com/a/20090817/002116.htm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

  4. 青島政府網站給出的:人口遷移和戶籍管理的歷史變遷

  5.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一篇論文:http://www.sociology.cass.cn/pws/wangchunguang/grwj_wangchunguang/P020091229619874688612.pdf


記得過去,大學畢業需要英語四級證書,很多沒過四級的學生死活不明白:「為何我的專業八輩子用不到英語,卻要因為那本破證書讓我無法畢業呢?」。

後來看了一篇文章,覺得挺道理,大意是:「國家為了保障某些社會資源的稀缺性,會用各種手段設限,不允許人民輕易擁有這些資源。」

當年畢業生是搶手貨,為了那些既得文憑者的利益,國家不允許你那麼輕易畢業,就會用各種證書卡你:「計算機二級卡不住你?就用高數卡你。高數卡不住你?就用英語四級卡你……」目的就是為了讓一部分人無法順利畢業。

後來大學生濫大街,畢業證成了地攤貨後,四級和大學畢業掛鉤的歷史也就不了了之。

如今戶口和當年的畢業證一樣,背後的各種利益(如社保、教育、公積金等)是稀缺資源。國家為了不讓你輕易得到這些稀缺資源,就想出了戶籍制度來卡你。

那麼戶籍制度會被取消么?我覺得不會。在依附於戶籍制度下的各種利益,(如社保公積金教育等),成為社會共有的資源前,戶籍制度會一直存在下去。


來說兩句。

在建國時戶籍制度就是為了保護那些既得利益者以及他們子子孫孫的利益而設計出來的制度。

從最初的以限制人口流動為目的,到現在的把教育、醫療、衛生、基礎設施等很多資源直接和那些欠發達的省份隔離開來,戶籍制度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他很大程度上把公共資源隔離開來,以保證那一小撮人以及這一小撮人的後代享受著這個社會目前最優質的資源。

君不見,當年一張暫住證都能要人的命。

君不見,當年勞教可以半輩子。

君不見,500多分在北京就可以到達一本線,在山東、安徽,四川、河南這個分數二本敢想么?別跟我扯什麼試卷不一樣,難度不一樣。讓四川、山東的考生做北京的卷子,分分鐘碾壓你們,信不信?別跟我扯什麼綜合素質,在這些省份,高考基本只看分數。

人生來是平等的么?不,人生來就不平等。

別跟我扯什麼從代際上來看是平等的。That"s bullshit.

雖然這個社會底層的人現在無論怎麼罵這個制度的不合理性,但是不得不很佩服當時設計出這個制度的絕頂聰明的人士。

扯遠了。抱歉。


一言以蔽之,是區域發展不均衡的產物。

省與省之間發展不均。東部西部發展不均。最要命的,城鄉發展不均。

為何說城鄉發展不均最要命?中國有九億農民之說,是個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大國。但現在的問題是,隨著農業技術的發展,現在不需要這麼多農民。供大於求意味著貶值,農民不值錢了,呆在農村沒前途了,只好向城市遷徙。

要吃。要喝。要房子。要醫療。要教育。要工作。但是缺乏教育和技能。

這樣的人大概有四五億那麼多。

這是中國發展不得不背負的包袱。

戶籍的直接作用是限制人口流動。為何要限制?

反過來想想,當下如果放開戶籍中國會變成什麼樣?

會有數倍乃至數十倍於今的流動人口湧入一線城市,北上廣深瞬間爆炸,教育住房醫療交通等公眾設施面臨癱瘓,唯一設定門檻的方式——按照幼右們一貫對自由市場的追捧——就只有價格,於是基本生活品和服務價格暴漲,一線城市及最優秀資源淪為富人的應有之物。如此數年到數十年後,北上廣深將徹底失去活力,而另一批二三線城市上位,於是我們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又會像蝗蟲一樣追逐而去,而離開的時候,留給一個城市的之後大片的空城和無力遷徙的赤貧人口。

這就是戶籍制度的意義。在區域發展不均衡的現狀之下,這是唯一的堤防。

以戶口制度限制一二線城市爆炸式增長,同時在政策上引導人們開發欠發達地區。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只是做的還不好罷了。思路上沒有太大問題。

有人問,為毛美國沒有戶籍制度還是很牛逼?

第一是今天的美國地域發展沒有中國差距這麼大,第二是美國不像中國那樣擠。第三是美國沒有那麼多亟待安置的農業人口。

不信你送一億農民工去美國,要求美國給他們國民待遇。你看大美利堅麻爪不麻爪。

有人問,日本也很擠,為毛沒有戶籍制度還是很牛逼?

除了上面的第一和第三之外,我還得說,就算人口密度一樣,一億人和十億人管理起來 完全是兩個概念。

這就是國情。你再反感這兩個字,它也自在這裡,不增不減。

上面有人說,戶籍制度是為了保護大城市既得利益,導致今天小城市發展日益落後。

這種說法實在是【嗶】

網上許多人就是這樣,對自己的立場毫無自覺,自以為是個很酷很另類的右派自由主義者,其實比誰內心都左。

再來一次文革大躍進,他們還會是急先鋒。

我只問一句,既得利益為何不應該被保護?

私產要保護,「既得利益」卻不應該被保護?邏輯何在?

回到戶籍這個問題,以帝都為例,如果你在北京忍受著pm2.5、擁堵和房價,努力耕耘二三十年,建設這個城市,為他交稅,最後要和昨天剛坐著火車從天南海北到來的人搶房子搶醫療搶子女就學,你願意?

那你還不如不在北京生活,只是來這裡投資房產送孩子上學,沒錯吧?

結論就是,誰也不要來建設某個城市,等他發展好了來摘果子就好了。

取消戶籍制度,你以為你會得到一切,其實是大家都得到一切,不僅大家都得到你想要的一切,而且大家也都來分享你已有的一切,最後沒有勝利者。


戶口制度不是當朝的發明。從周代起即有戶口登記,應該相當於人口普查吧。後來各朝紛紛加上徭役、兵役、地域限制、職業控制、治安控制等功能。總之,方便統治者管理黎民百姓。


戶口制度是為了解決統治者安全感不足的問題。


不用解釋,一圖概全覽


城鄉二元戶口制度是斯大林計劃經濟殘留。

城鄉二元制,曾經實施計劃經濟的國家都實施過,原因很簡單,第一個五年計劃後期,國家投資過分傾斜城市和工業,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造成農業勞動力大規模缺乏,斯大林模式國家不得不制定政策,限制人口流動,防止農業生產下降。

改革開放後,戶口限制逐步開放,但是如今許多地區利用地方法規,還有這個計劃經濟殘留制度,大搞地方保護。

如今市場經濟,這套制度除了地方保護色彩外再也看不到任何有利的一面,不如廢除了算求。


一切手段都是為了維持統治,對外能打,對內維穩。

剛建國時,目標是要活下去,所以要有糧食,需要農民安心種地。

沒武器就挨外國欺負,餓不死人的情況下要搞軍工。沒技術就拉有技術的留學生回來搞炸彈。沒基礎,就再吃少點,賣糧食買外國的武器和技術。或者參與國際博弈,能撈多少撈多少。

生活品質,不重要,不造反就行。以前受外國欺負慣了,當時的生活雖然艱苦,精神狀態也比清末以來的要好。

上山下鄉是把沒事幹的城市年輕人趕到農村去,只要不餓死就行,城市沒生產力,養不活那麼多人,所以只能扔到能長吃的土地上去。

軍工起來後,基礎工業開始起步,城市開始能生產東西,需要勞動力,知青可以返回城市。

農村集體化的政策效果不好,農村人活不下去,城市生活又開始改善,農村人有湧入城市的慾望,那時城市養不活太多人,開始限制農村人流動。

286掌權後,農村集體化的惡果開始顯現,所以開始包產到戶。那以後農村人開始吃飽飯。

至此,對內維穩基本工作完成,對外彈藥也充足。到了考慮國際地位的時候,所以要有錢,有實力,集體化政策這路走不通,只能再摸另一塊石頭過河,考慮工業化,嘗試改革開放。

改開初期,發現城市工廠缺人,客觀上需要農村人進城,限制農村人進城的政策還在,工廠也少,不需要太多農村人,因此半開半封的讓一部分農村人進城。

改開中期,工廠越來越多,農民工需求量增大,半開半封的政策以不適用,開始考慮放開流動管制。

改開後期,就是現在,第一代農民工逐漸離開他們的崗位,第二代農民工開始接班,農業生產效率增長比工業低,收入比工人低,農村人發覺回不去了,政府開始嘗試城市化。

城市化需要農村人買得起房子,所以得拚命提高農民工工資,簡稱產業升級。

小工廠開始倒閉,低端產品開始轉移到別的地方,國際競爭力開始下降,只要工廠能養活農民工,能發高工資,別的都不重要。


在49年後戶籍制度的加強,其標誌是管理權從民政部轉移到公安部,目的是阻止農村人「盲目」流入城市,以防止脆弱的城市承受力被完全破壞,背後的目的就是迅速工業化。但這個本來應該是個臨時措施的制度慢慢甚至變成基本國策了。


簡單的答案:因為戶口制度有效的幫助了政府以看似公平的方式的分配的稀缺資源。

首先,如果你不考慮戶口所連帶的各種福利以及好處的話,那麼戶口在現在的中國只是一個人為的劃分人群的方式。對於任何城市來說,你都可以根據戶口把人分成幾個類別。打個比方:

有一個城市A,你可以天然的把它的居民劃分成:

50%男人

50%女人

也可以把它的居民人為的劃分成:

90%有A市戶口的居民

10%有其他城市戶口的居民

同樣的,對於另外一個城市X,你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劃分它的居民:

50%有X市戶口的居民

30%有Y市(與X市同省的另外一個城市)戶口的居民

20%有其他城市戶口的居民

而戶口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在現在的中國,政府使用戶口作為在分配福利的時候的劃分手段。有些城市,比如X市,所有的福利幾乎都被那50%有X市戶口的居民壟斷了,而那30%有Y市戶口的可能能享受一小部分福利。最後剩下的20%什麼也享受不到,所以這20%才想削尖了腦袋也要拿到X市戶口。

而正相反,在某些就像A一樣的城市,似乎不管你有沒有A市戶口,都能享受一樣的福利,完全和沒有A市戶口的人沒有區別。

如果你是一個A市的人,你會不會覺得很生氣,心想「憑什麼有X市戶口的人來A市也能享受和我一樣的福利,而我去X市就完全享受不到X市的福利?」

對啊,問題就是為什麼X市不像A市那樣為所有人提供一樣的福利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X市的福利並不像A市一樣足夠所有居住在X市的人分。

不管你有多相信共同富裕這個理想,但現實來說,我國的發展並不平衡。好的學校,好的居住工作環境是緊缺資源。城市交通日漸擁堵,空氣污染越來越嚴重,使得政府要限制汽車總量,意味著擁有汽車的名額也是稀缺資源。所以這些福利只能分給一部分人。而限制本地戶口通常就能在一些大城市限制一大部分人,從而使得分配更加簡單。如果你仔細觀察,在很多時候,有些資源實在太緊俏,所以政府還會附加更多的限制條件。比如你已經有一輛以上的汽車了,那麼你再申請車牌就要被限制了。這又是一次人為的劃分。它又把所有擁有本地戶口的人,分為有一輛以上的汽車的人和沒有汽車的人。這樣設置的原因也同上,因為所有的車牌資源其實不夠所有的有本地戶口的人來分享,所以政府只能再把所有有本地戶口的居民繼續劃分,直到劃分出的人口規模符合這個資源所能提供的人口規模為止。

所以當你看到,某些小學不但要求本地戶口,還需要學區房,家長還要符合一定的學歷要求的時候,你就知道這個小學的名額資源一定非常稀缺和緊湊。

但是你一定又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憑什麼這麼分。為什麼要把車牌資源只分給有本地戶口的人,而不是所有沒有車的居民,不論他有沒有本地戶口。有本地戶口的人又不一定為本地作出最多的貢獻,並且沒本地戶口的人可能才更需要車。

這也有一定道理,但是現階段對於政府來說,它的目的是一定要把這項資源分配出去,而是否公平的分配不是目的,只要分配的看起來公平就好了。所以那些天然劃分人群的方法並不適用,因為通過天然的區別劃分人群在很多時候看起來一點都不公平。你能想像國家出台政策宣布只有男人才能申請車輛嗎?

相同的,其實大部分人為的劃分方法也很不公平。就像前面所說的,最公平的車牌分配方式可能不是根據戶口劃分,而是根據人們對車牌的需要程度,納稅的多少,等等一系列信息整體思考,得出結論。但是這樣會給政府帶來極大的工作量,也就意味著要花更多納稅人的錢。同時,就現在我國的基層政府的執行情況,可以想見,弄虛作假,舞弊的狀況會頻頻出現,如果沒有一個強有力的監管部門,這樣的公平分配幾乎是不可能實現(參考之前狀況頻出的經濟適用房)。

所以戶口制度,有效的幫助了政府以看似公平的方式的分配的稀缺資源。戶口的存在是由於政府所需要分配的資源是稀缺的。而不是因為有了戶口制度,政府所要分配的資源才變的稀缺。

但是以戶口分配福利也有一個大問題,就是它並不能最合理的方式分配給最需要的人。打個比方,我要是想要讓我的子女去某個非常好的小學讀書,我可能需要花1000萬去買個學區房。因為這個小學分配它的稀缺學生名額的方式就是根據戶口/學區。但是如果你想一想,我花了1000萬去獲得這個稀缺資源,但是真正受益於我這1000萬的人並不是擁有這個稀奇資源的小學,而是那些買賣學區房的人。

如果這個小學願意以拍賣的形式來出售它的學生名額,那麼分配的合理程度將明顯更高。而且贊助費也有利於這個小學的未來發展。如果你把這個小學換做政府,把稀缺學生名額換做買房的資格/申請車牌的資格,你會發現道理是共通的。因為即使你通過戶口來分配一些資源,但是最後獲得這些資源的還是那些出價最高的人。

總結來說,戶口制度總體上是一個很不完美的制度,把它用作福利的劃分方法有很大缺陷。但是一個通過衡量多個因素(例如納稅數量,對資源的需要程度,對資源的合理利用程度)的更公平的分配製度在我國現階段是不可能行的通的,因為基層政府的執行能力不足,缺乏深入到地方的監管能力,所以即使我國取消了戶口制度實行一個更合理的分配製度,也會因為舞弊,貪污使得新的分配製度難以繼續(想一下,即使在國家監管的情況下,有關戶口的舞弊有多少,例如更改民族)。而一個基於拍賣的制度(車牌拍賣,私立小學讀書)不能在我國流行的原因是它太市場經濟,與我國長久以來的價值觀不相符,所以並不流行。

所以一旦,我國的基層政府變的更有效率,監管強度更高的時候,或是我國對市場經濟更寬容的時候,戶口制度也將最終走進歷史裡。


資源分配不均衡,戶口制度某些方面使得戶口登記在冊者能有效得到應有的社會資源


有沒有懂這方面問題?能不能教下該怎麼辦?

男,28,小時候戶口上到大伯家了,還開了公證書證明,但是20多年來沒有用過這個戶口,也沒有在這家生活過。自己的戶口到初中才上的,名字也一直用初中上的那個戶口的,生活到現在。去年突然說要來分我們家房子(我們那要拆遷),說有我的戶口就應該要分到房子,這房子是我父母自己做的,我們不同意,大伯威脅說我的戶口在他手上,不給分房子就到公安局去凍潔我現在用的戶口,要麼就給2w他把之前的戶口還給我們。我們都沒有同意,以為他沒那麼大本事,能說凍結別人戶口就凍結么?沒想到真到公安局把我的戶口凍結了,公司局也沒有調查過就這樣凍潔了。接下來就是找公安局理論為什麼不經調查就把人戶口凍結了,也沒給個明確的說明,就說舉報的人說戶口有問題,具體什麼問題也說不上所以然,最後協商要我們把大伯手上的戶口要過來,先上著,然後再改信息,現在戶口上過來了,公安局又說除了名字能改,其他都不能改,身份證什麼的各種信息都不一樣?那之前活著的28年所有的信息不是都沒有了么?到當地找公安局說叫找市裡面,去市裡面說叫找省裡面,現在省裡面打負責這個事的電話也接,都在推辭,這樣事應該怎麼辦?到底要找誰?


你應該明白很多事情就是為了保證有人日狗。


中國雖然是一個國家,實際上各個省是獨立的。把「戶口」看成護照,然後這個護照可以免簽幾十個「國家」。


本來是為了保護中國新生的工業的發展但實際上阻擋了一半以上國民進步的步伐


推薦閱讀:

以前把戶口掛入一個房產 目前此房產已經出售 然後其新業主要求我遷出怎麼辦 我必須遷出嗎?
戶口本標明籍貫的意義是什麼?
社保掛靠到底是否違法?!
武漢大學畢業2年內,非武漢戶口,想在武漢買房要怎麼做?
北京集體戶口辭職後怎麼辦 ?掛靠 ?託管?

TAG:戶口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