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GDP 增速為什麼必須保持在 7.5% 以上?


我們關注GDP增長,是因為它和我們的「生活標準」息息相關。印度的GDP高於瑞士,但瑞士是個富國,印度是個窮國。我們所關心的「生活標準」指的是個人福利。因此GDP增速的合理性最終要回歸到人均GDP增速的問題上來。

現實的數據反映出中國的GDP增長可能沒有你想像中那麼誇張。

1988年美國人均GDP為$22499,中國為$281。到2013年,美國這一數據是$51248,中國為$6629。儘管美國翻了2.3倍,中國翻了23.6倍。但實際增加值(被我們每個人所享受到的增長福利)還不及美國的零頭。

二戰後日本保持了40年的經濟瘋狂增長,才趕上了當時的美國。

這應該回答了我們為什麼要保持這麼快的增長。

———————————————————————————————————————————

為什麼這個時候提出中國經濟增長應該緩一緩。

首先是GDP質量問題。我們知道GDP=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凈出口。其中包括了常說的「三駕馬車」。中國經濟飽受批評的一點是經濟增長過於依賴投資(多是由政府主導的)和出口,人民幣匯率上升和製造業轉型都不利好出口,而地方為拉動政績而做的過度投資又帶來嚴重的產能過剩、資源浪費、環境破壞。這些是目前國家正著手解決的問題,提出要增加消費驅動在GDP所佔的比例(發達國家這一比例遠遠高於中國)。因此這是經濟發展結構的轉變,帶來的陣痛必然會包括經濟增長放緩。

其次是「超高速增長」不可持續的趨勢。套用一個索洛模型,產出增長=(勞動份額X勞動增長)+ (資本份額X資本增長)+技術進步。勞動份額近似為3/4,資本佔1/4。在早期,中國具有後發優勢,以較低的技術水平起步,大量的增長可以依靠「技術追趕」來實現。同時依靠引進外資和基礎設施建設,資本增長也很迅速。最後的勞動增長,就是我們最富餘的「人口紅利」。這些證明了中國經濟在這三十年來高速發展的合理性。

歷史上沒有哪個經濟體實現過永不停滯的「超高速」增長。隨著後發優勢的逐漸消失,中國與發達國家在科技領域的逐漸接近,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以及其他許許多多的因素,增長放緩是必然的,從「超高速」降為「高速"也是必然的。

———————————————————————————————————————————

無論是新古典增長理論,還是內生增長理論,都相信經濟體的「趨同」。也就是說窮國最終會趕上富國。所以,增長是必要的,在可行並且保證質量的情況下,再快都不過分。

我們都希望這個國家更好。

最後,Shame on某幾個用政治陰謀論解釋經濟問題同時又解釋得狗屁不通的2b們。


國務院總理李KQ在中國工會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經濟形勢報告

《工人日報》(2013年11月04日)

關於我國經濟發展形勢

如何看待當前經濟形勢,需要放在國際經濟大環境中來透視。新一屆政府成立以來,我們面臨著錯綜複雜的國內外形勢。突出特點是世界經濟復甦乏力,主要發達經濟體增長低迷,好的增長1%多一點,差一些的就負增長了;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中體量比較大的幾個,增速普遍不超過2%,個別好的也不超過5%。

2010年,我們的經濟增長是兩位數,達到10.4%,但到去年四季度,因為國際國內多重複雜因素交織影響,經濟增長率只有7.8%,今年繼續下行,一季度是7.7%,二季度是7.5%。

我為什麼上來要跟大家講GDP呢?同志們可能會問,說我們不能片面強調GDP。這個話說得不錯,但我們畢竟是發展中國家,發展還是我國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更重要的是,我們關注GDP,其實關注的是就業。過去,我國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就會拉動大約100萬人就業。經過這幾年經濟結構的調整,尤其是隨著服務業的加快發展,目前大概GDP增長1個百分點,能夠拉動130萬、甚至150萬人就業。我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和有關方面反覆測算,都認為要保證新增就業10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在4%左右,需要7.2%的經濟增長。我們之所以要穩增長,說到底就是為了保就業。

面對經濟下行的壓力,怎麼辦?要穩增長、保就業,我們有兩種選擇。一種選擇是擴大財政赤字,增加貨幣供應量。通過打赤字、發票子來帶動投資,這樣做,雖然當年可能能見效,但需要財政、貨幣政策有相應的運作空間,更重要的是這種短期刺激政策難以持續。因為我們的赤字率已經達到2.1%了。這是什麼概念呢?歐盟定了一個標準,就是赤字不能超過GDP的3%,當然後來很多成員國沒有遵守,超過了。結果大家都知道,出現了歐債危機,從前幾年一直持續到現在,一些國家經濟增長無力甚至下降、失業率大增,原有的福利也無法保障。

就貨幣來說,我們的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餘額3月末超過了100萬億元,已經是GDP的兩倍了。換句話說,就是「池子」里的貨幣已經很多了,再多發票子就有可能導致通貨膨脹。大家都知道,惡性通貨膨脹,不僅干擾或者說破壞市場,而且會給人民生活帶來巨大的副作用和壓力,甚至造成人心惶惶。

第二種選擇,就是堅持不擴大赤字,既不放鬆也不收緊銀根。這就需要我們保持定力、穩定政策。那麼有的同志可能會說,這樣做是不是不作為了,只要站住不動就行了?那不行,你要不動,就像騎自行車一樣,停在那裡晃兩圈兒,沒準兒就摔下來了。所以還得動,要穩中求進,這是中央確定的工作總基調。還必須穩中有為。


我國60歲以後的人民,大部分人生活方式還是農業社會差不多

但是90後,幾乎沒有人可以接受農業社會的生活方式

所以,我國每年死去1000多萬,新入社會也是1000多萬,相當於每年至少要完成1000萬人口級的從農業社會轉變成工業社會。所以一定速度的增長,肯定是必須的。

否則,就會有相當數量的人失業

這幾年由於每年新進入社會人口的減少,所以不必再維持那麼高的增長了率了。

對於發達國家,年紀大的一般比年紀小的有錢,所以GDP增量不大也沒有關係。

對於發展國家,年紀大的和年紀小的都沒有錢,也就無所謂。

像中國這種由發展國家向發達國家邁進的國家,必須要維持一定速度才能衝上去

就像衝上高坡一樣,必須要有一定加速度才能衝上。

我個人預計2030年後,中國增速即使在3個點以內,也不會再引起大面積失業了。


汗,不知道評論區為啥爭論老齡化

中國的情況跟日本完全不一樣

  1. 中國未來20年,每年至少有800萬的人口由農業社會轉換工業社會。這些勞動力在農業社會實際上可以視同不存在的。而日本的每年的勞動人口在減少。
  2. 日本社會的特點在於財富都集中在老人手上,而中國60歲以上的老人,可以說是中國貧困人口的集中帶。中國財富的財富主要持有人集中在36-46歲之間,在未來30年內都不會出現日本這樣特點


記得李克強說的,一個千分點就是200萬就業人口。


說一個很次要的方面——

每1%的GDP增長,能給應屆畢業生提供100萬的就業崗位。中國每年有700萬左右的畢業生。


於就業率可以直接劃等號,目前情況下好像每下一個點可能有千萬人失業……


因為不同於西方國家,中國人完全有動力,和精力去生產這7.5%的多餘的GDP。那麼多大學畢業生,那麼多農民要進城。沒房的要買房,小房子要換大房子,要買第一輛汽車,要買傢具,要裝修等等。如果中國沒有這7.5%,不是說已經有的經濟就不行了。如果是那樣,那美國不是早就不行了。而是那麼多人對自己的生活的期望就落空了,這將帶來巨大的社會動蕩。


道理很簡單:

1*(1+7.5%)^10 = 2

--------------------------------------------------------------------------------------

!!! 10年之後人均收入翻一番 !!!

十八大報告解讀:「人均收入10年翻番」怎樣翻?_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_中國網


增長可以掩蓋矛盾,因為對財富增長的預期可以讓人暫時容忍社會的分配不公,但是當增速下降,上位者不願意窮奢極欲的生活被削減,下位者也發現只有搶掠富人的財富才能生存,社會矛盾就難以調和了。


就業.就這麼簡單。

不想上山下鄉吧?

不想成為盲流吧?

不想被嚴打吧?


一句話:先有人們參與工作,然後才有產出或服務的增加,即GDP增加。


是的,所以說政府已經強調,以後不用關注GDP了。萬字大論文不如政府一句話有證明力。

唯一的小遺憾就是,可能期望漲工資的同學比較鬱悶。


奧肯定律嘛?

提高GDP增速,降低失業率?

我記得老師說這個在中國不適用是吧?


沒有任何硬性證據可以證明這個數字必須是7.5,而不是6.5或其他數字。

無論是保7還是保8,實際上只是把持了話語權的御用經濟學家們讓你不明覺厲的結果。

這個數字在可以預見的將來肯定還會進一步下調,因為即使是7%的年增長率也意味著十年翻一翻。統計局的同志就算再想努力,起碼也是要讓GDP總額看起來有真實性的。


這是一個政治問題不是一個經濟問題。

因為我們正在飛速的城市化,城市化的意思就是農民不斷向城市轉移。

GDP的增長與工作崗位高度相關。每拉動一個點的增長,就能新增加非常多的崗位容納這些農民變成市民。

如果你的增長過慢,人來了沒有工作,那就是流民和失業人口。

這類人口一旦多了,政治風險就大了。


2014年實際完成7.4

2015目標7.


最近幾年光是每年大學畢業生都有700萬

奧巴馬上任喊著增加200萬就業就舉國歡騰

現在,你告訴我增長速度重要嗎...


十八大報告說了,「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平均下來每年必須要增長7.2%

這是沒有考慮通脹因素的增長速度

十八大貌似也沒說翻番目標要去除通脹因素(本人未檢查十八大報告全文,待確認)


除了 @李井波 的答案,其他都在解釋理論。也只有這位才瞄到了點子上:這是政治。不信大家去看北戴河會議的結論。


避免(負)環形反饋


推薦閱讀:

經濟學是否不重視基本概念的嚴謹性?
什麼時候基於VaR的Cornish-Fisher估計比高斯VaR的估計更精確?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適合學經濟學?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如何解釋複雜勞動和簡單勞動的差別?
國家層面上的經濟調控是如何影響人們生活的?經濟學又能為此提供什麼樣的依據?

TAG:經濟學 | 中國經濟 | 中國 | 國內生產總值GD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