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皇帝的文化水平如何?


近寫一文發在微信公眾號文史宴上,正好可以拿來作答。

劉項原來不讀書?歷代開國之君文化水平高出你的想像!|文史宴

原文有圖,可移步閱讀

歷史容易給人留下一些並不準確的刻板印象。

造成印象偏差的原因,有些是因為古代史家對社會學研究力度不夠,對前朝的社會信息還原不全;有些是因為知名詠史詩中,詩人為了文學效果,對史料進行了選擇性處理和失實性修辭;有些是因為後代王朝出於政治目的,有意進行歪曲。

比如唐人章碣有一首《焚書坑》,流傳甚廣:

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元來不讀書。

劉項元來不讀書,成了草莽英雄的代名詞,現在還成了網路上反智主義的宣言,好像知識越多越反動,只有文盲才能建功立業。

但是劉項真的不讀書嗎?不是,這首詩是為了提升對秦朝暴政的諷刺效果,用了《史記》塑造的劉邦、項羽的形象來說事。實際上劉項的文化水平遠高於一般人。

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一下歷朝歷代開國之君的文化水準,大家會發現他們大多數文化水準都遠在普通人之上,文盲極少。

鑒於反智主義者強調「文盲才能打天下」,重點在一個「打」字,所以我們只盤點那些帶兵打天下的創業者,如曹魏,我們就只盤點打江山的曹操,而不是正式建國稱帝的曹丕。

漢高祖劉邦——識字數千

劉邦因為《史記》留下的無賴印象,以及他討厭儒生,喜歡在儒生帽子里撒尿等行為,讓大家以為他是一個地痞、文盲,但實際上他深藏不露。

還在少年時,劉邦就跟發小盧綰一起讀書,《史記·韓信盧綰列傳》載:

及高祖、盧綰壯,俱學書,又相愛也。

他們的先生,按明朝《豐縣誌》的記載,名叫馬維。劉邦雖然讀書不是很認真,但他天資不錯,學到不少東西,張良後來就對劉邦的學習能力很震驚,感嘆說「沛公殆天授」。

那麼他究竟學到了些什麼呢?

劉邦在張耳門下遊俠幾年,回鄉後,打算安家立業了,於是去應聘秦王朝的吏。

在秦朝當吏要什麼條件呢?一是要有一定的家產,避免因為貧窮而貪污;二是要通過測試,測試的內容包含書、算兩項,因為識字才能看懂行政文書,會算才能統計賦稅。

那麼識字要識到什麼程度呢?蕭何根據秦律制定的漢代《尉律》,要求如下:

學僮十七已上,始試,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為吏。

「諷籀書九千字」,這句話解釋很多,綜合幾家的解釋,是要背誦《史籀篇》九千字,才能當吏,而劉邦當上了。

《史籀篇》是編成韻語的字書,當然背九千字是對廷尉屬吏的要求,可能比較高一點,但普通的吏因為要處理文書,要求肯定也低不到哪裡去,劉邦能一次性背幾千字出來,今天一般大學生貌似是辦不到的。

至於劉邦對儒生很不客氣,那是因為他主要受秦國法家思想和楚地黃老道家思想的影響,對儒家思想不太感冒,但統一以後在陸賈的影響下也開始重視儒家的作用了,劉邦的異母弟楚元王劉交就是一代大儒。

所以漢高祖劉邦的文化水平,遠超我們意料之外,絕不是流氓地痞四個字可以概括的。

西楚霸王項羽——著書立說

《史記》裡面說項羽學書、學劍都不成,學兵法只是略明其意,好像文化程度不高。但細看歷史,這是太史公為了體現項羽的個性,使用了文學手法。

項羽「學劍不成」,卻能以一敵百,一騎當千,還要怎麼樣才叫「成」呢?所以他學書、學劍都是有「成」的,學劍的成就有史實作證,學書的成就同樣有:

項羽在《漢書·藝文志》中有留下兵法《項王》一書。能夠著書立說,識字和寫作當然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項羽都有兵法著作傳世了,太史公還說他學兵法只是「略明其意」,還真不拿他當外人啊。

另外,彭城項羽妾室的墓,北齊時被掘,出土了《道德經》、《孝經》等各家典籍,也可以從側面說明項羽家的書香氛圍。

北宋英國公夏竦《古文四聲韻》序中載:

唐貞元中,李陽冰子、開封令服之有家傳古《孝經》及漢衛宏《官書》兩部合一卷,授之韓愈。……又有自項羽妾墓中得古文《孝經》。

南宋謝守灝記述老子神話的《混元聖紀》載:

今檢他書,所引《老子》,……文字微有不同。唐傅奕考竅眾本,勘數其字,云:項羽妾本,齊武平五年彭城人開項羽妾冢,得望安丘之本。

西周以來,「禮、樂、射、御、書、數」是華夏貴族必修的六藝,其中書就是識字和書寫。雖然楚國出於南蠻,但從春秋後期開始已經華夏化了,項羽身為貴族子弟,雖然是亡國之餘,貴族教育是不會落的,絕非如我們想像的一勇之夫。

漢光武帝劉秀——當世名儒

漢光武帝劉秀,倒是在大家的印象中就是知識分子,不過對於他究竟是多大的知識分子,可能會有低估。《後漢書·光武帝紀》載:

王莽天鳳中,(劉秀)乃之長安,受《尚書》,略通大義。

看到「略通大義」,大家可能以為劉秀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太學生而已,但是在今文經學裡面,「略通大義」也是十分難得的。

王莽時代雖然今古文經學並立,但看劉秀登基後的取向,他多半還是研習的今文經學。

今文經學不追求廣博而追求專精,闡發微言大義時經常用幾萬字來解釋幾個字,很多今文經學家一生只通一經,但一經就有一經之用,真正做到了「通經致用」。劉秀在短短几年內就能「略通」《尚書》大義,已經相當了不起了。

《後漢書·光武帝紀》載,漢光武帝統一後:

數引公卿、郎、將講論經理,夜分乃寐。皇太子見帝勤勞不怠,承間諫曰:「陛下有禹、湯之明,而失黃、老養性之福,願頤愛精神,優遊自寧。」帝曰:「我自樂此,不為疲也。」

可見劉秀對文化學習是真愛,並不只是拿來充門面的,而且他還能跟當時的宗師級經學家談笑風生,就算這些大宗師有賣皇帝面子的成分,劉秀的經學也一定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不然討論根本無法進行的。

可見用兵如神的劉秀不但是知識分子,而且是一個大公知。

魏武帝曹操——經學儒者

曹操因為被老毛欣賞,1949年以後案已經翻得差不多了,甚至可以說翻過頭了。鋪天蓋地的宣傳已經讓大家知道了曹操是一個詩人、書法家、圍棋九段、音樂家,是一個大知識分子。

但是這些宣傳,也在有意把他包裝成一個非主流知識分子,讓人感覺他是在跟整個主流知識界為敵,然後超越甚至碾壓主流知識界。

這就把曹操搞得像明清以來科舉不第、世界觀奇特詭異的底層文人了,與實情不合。實際上曹操主流得很,他一切才藝的根基,在於古文經學,他是一個古文經學家。

王沈《魏書》載:

太祖(曹操)從妹夫強侯宋奇被誅,從坐免官。後以能明古學,復徵拜議郎。

這裡的古學就是古文經學,雖然東漢的官方經學是今文經學,但越往後古文經學影響越大,最終壓倒今文經學,成為學術界的主流,所以曹操是主流知識分子的一員。

古文經學家對單一經典鑽研不及今文經學家深,他們追求博覽,講究才藝,他們再往前走一步就是魏晉玄學

凡是古文經學家基本上都多才多藝,比如張衡既是大科學家又是文學家,蔡邕既是大文豪又是大書法家,還是大音樂家,所以曹操的多才多藝並不稀奇,當時主流知識界的大拿都多才多藝,他只是大拿之一而已,並不是橫空出世、壓倒一時。

這樣一看,曹操完全是一個主流學術界的學者,注《孫子兵法》也是出於學者趣味,同時代注《孫子兵法》的學者也不止他一個,江東的沈友也注過,所以曹操絕不僅是一個「有才學的軍事家」,他的底色是學者而非軍事家。

漢昭烈帝劉備——名師門徒

大家一般會認為劉備是社會底層賣草鞋的,沒什麼文化。劉備確實是賣過草鞋,不過那是童年時候的事,15歲以後就不幹這個了。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載:

年十五,母使行學,(劉備)與同宗劉德然、遼西公孫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盧植。

盧植是一代儒宗馬融的弟子,經學集大成者鄭玄的師兄弟,自己也是當世名儒。看上面這句話的描述,劉備三人還不是那種掛名弟子,而是真跟著學的入室弟子。

雖然史書上說劉備不太喜歡讀書,喜歡飛鷹走狗、組織黑社會,但在盧植這種大師的熏陶下,即便不太用功,仍然可以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從他後來寫給劉禪的遺詔中也可以看出來: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

隨口就能寫出一個名句,對漢書、禮記、諸子、六韜、商君書等多個學派的著作都有一定了解,不說多厲害,說劉備是個文化人,是說得過去的。

吳大帝孫權——闔門勤學

東吳政權孫策只不過打了一個基礎,主要還是孫權建立的。他們孫家三代都是好勇鬥狠的猛男,不過孫權在好勇鬥狠之外還喜歡讀書。

孫權不像劉備那樣有一個天下聞名的名師,但他比劉備愛學習,他勸呂蒙讀書時說:

孤少時歷詩、書、禮記、左傳、國語,惟不讀易。至統事以來,省三史、諸家兵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可見對於儒學主要典籍是下過一番功夫的,後來還涉獵史學、兵學。他還說:

孔子言『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孟德亦自謂老而好學。卿何獨不自勉勖邪?」

隨口就能引用《論語》,且貼合話題,確實是學有所成。而且孫權還擅長書法,南宋陳思《書小史》載:

吳大帝姓孫諱權字仲謀,……善行草書,南齊王僧虔嘗得大帝及景帝、歸命侯法書,上之齊高帝。

整體上來看,孫權的文化程度還在劉備之上,從他開始扭轉了孫氏的門風,兒子孫休、孫子孫皓也都擅長書法,不愧是知識分子爭雄天下。

晉宣帝司馬懿——博學洽聞

司馬懿在大家的印象里倒是知識分子,但是對他的印象也容易產生偏差。

一般認為司馬懿出於世代儒學的大族,認為他的學術水平高於曹操,然後他很猥瑣,所以得出主流知識分子比非主流英豪猥瑣的結論。但實際上不是的,相比於曹操,司馬懿才是非主流。

兩漢的主流學問是經學,曹操是一個正兒八經的古文經學家,司馬懿不是。後來司馬炎建立晉朝後說自己家世代儒生,是有意往臉上貼金。

實際上司馬氏出於楚漢時趙將司馬卬,世代軍事傳家,到司馬懿祖父司馬儁、父親司馬防才開始轉向文化人,但主要是讀史書而非儒家經書。所以河內司馬氏是一個研究史學、兵法的事功家族,而非主流學界的經學家族,呂思勉先生說司馬家族是武人,可謂洞見。

當然,到司馬懿這一代,他們家開始往經學方向轉變了,《晉書·宣帝紀》載:

(司馬懿)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

後來司馬懿當上了曹操相府的文學掾,這時的「文學」主要指儒家經學,看樣子他在經學上應該有一定水平,不過沒聽說他有什麼才藝,跟曹操的古文經學以及配套的才藝比還差得遠。

雖然如此,司馬懿依然是一個「博學洽聞」的高級知識分子,只是未能卓然成家而已。

五胡十六國——學在胡漢

五胡十六國多是少民政權,整體文化水平較低,但創業之君也不乏文化人。

比如建立漢國的匈奴人劉淵

幼好學,師事上黨崔游,習《毛詩》、《京氏易》、《馬氏尚書》,尤好《春秋左氏傳》、《孫吳兵法》,略皆誦之,《史》、《漢》、諸子,無不綜覽。

不但是知識分子,還是主流知識分子,學儒家經典有成,然後兼及史書、兵法。

前燕實際上的建立者鮮卑人慕容皝

雄毅多權略,尚經學,善天文。

也是主流知識分子,還挑戰高難度的天文,而且在天文上還有成就。

建立北涼的盧水胡沮渠蒙遜

蒙遜博涉群史,頗曉天文。

沮渠蒙遜以讀史為主,不及慕容皝主流,但也挑戰了高難度的天文學。

十六國里的漢人政權,開國君主就更厲害,如前涼的奠基人張軌

家世孝廉,以儒學顯。(張)軌少明敏好學,有器望,姿儀典則,……隱於宜陽女幾山。中書監張華與軌論經義及政事損益,甚器之。

張軌出身儒學世家,自己儒學也很出色,受到名臣張華的讚賞,可以算高級知識分子。

後涼的建立者涼武昭王李暠(gǎo)

少而好學,性沈敏寬和,美器度,通涉經史,尤善文義。及長,頗習武藝,誦孫吳兵法。

李暠也是一個主流知識分子,兼及史學、兵法,此外還有詩賦傳世,他的《述志賦》文采飛揚,文學水平很高,是晉賦中的佳作。李暠可謂涉獵很廣、有多方面成就的高級文化人。

連十六國的胡人政權和地方政權都有這麼多文化人,可見「文盲打天下」簡直是個笑話。

宋武帝劉裕——傾心向學

南北朝君主,北朝是少民就不看了,我們看看南朝。

氣吞萬里如虎的劉裕劉寄奴跟劉備一樣賣過草鞋,但他也不是社會底層,他的父、祖都擔任太守、郡功曹之類的中級官職,屬於次等士族,只是父親死得早,家道中落而已。

史書上確實明言他文化水平不行。但這個不行要看是跟誰比,跟高級士族比他當然是不太行,但也絕不是文盲。

《魏書·島夷劉裕傳》載:

(劉)裕……意氣楚刺,僅識文字,樗蒲傾產,為時賤薄。

可見劉裕是識字的,只是欠缺知識分子的修養而已,所以才為當時輿論所鄙薄,如果只是一個平頭老百姓,輿論不會關注他。

但當劉裕一旦發現自己有上升的機會以後,就開始努力提升文化修養,而不是跟主流知識界為敵。《宋書·劉穆之傳》載:

高祖書素拙,……(劉)穆之乃曰:「便縱筆為大字,一字徑尺,無嫌。大既足有所包,且其勢亦美。」高祖從之,一紙不過六七字便滿。

劉裕雖然識字沒問題,但書法不行,首席謀士劉穆之就教他怎麼提升,怎麼藏拙。而劉裕選擇適合自己的書法風格,勤加練習,也確實取得一定成就,《書小史》載:

宋武德輿,法含古初。……觀其逸毫巨麗,載兆虎變,高躅莫究其涯,雄風於焉已扇。猶金玉礦璞,包露貴賤。

明代陶宗儀《書史會要》也說劉裕「書法雄逸」。此外劉裕為了獲得知識界的認可,還努力提高自己的清談能力,可不像反智主義者那樣以大老粗自居。《南史·鄭鮮之傳》載:

高祖少事戎旅,不經涉學,及為宰相,頗慕風流,時或言論,人皆依違之,不敢難也。鮮之難必切至,未嘗寬假,要須高祖辭窮理屈,然後置之。

清談要求極高的哲學思辨能力和廣博的學問素養,劉裕積累不足,水平有限,可以理解,但畢竟是在努力學習。而鄭鮮之在清談席上完全不給他面子,駁得他體無完膚,他也沒有把鄭鮮之鬥倒斗臭,可見其對文化的羨慕和尊重。

宋武帝劉裕,雖然學問基礎不太行,但是努力提升文化水平,而且學有所成,終究也成為文化人的一員,雖然離高級知識分子還有距離。

在提升文化的路上,他虎步中原,消滅鮮卑人的南燕、羌人的後秦,擊敗鮮卑人的北魏,彰顯了華夏民族的赫赫武功。

齊高帝蕭道成——書法名家

蕭道成出身較劉裕要高。

南蘭陵蕭氏、彭城叢亭里劉氏兩族,在東晉時地位差不多,但劉氏建立南朝宋以後,蕭氏因為是劉宋皇室的外戚,地位節節躍升,出了蕭斌、蕭思話等高官,蕭道成的父、祖比劉裕的略強,所以得到的教育要好一些。

宋文帝邀請天下頂級學者設立四學,雷次宗立儒學,何尚之立玄學,何承天立史學,謝元立文學,教授貴族子弟,蕭道成就是儒學畢業,學了《禮》和《左氏春秋》,可謂高級知識分子。

蕭道成的書法也很出色。《書小史》載:

善屬文。工真行草書,篤好不已,祖述子敬(王獻之),稍乏筋骨。與王僧虔賭書畢,帝曰:「誰為第一?」僧虔對曰:「臣書臣中第一,陛下書帝中第一。」

唐代書家張懷瓘甚至說頂級文化人梁武帝蕭衍的書法「無奇姿異態,稍減於齊高帝矣」,可見蕭道成還是一位有自己風格、卓有成就的書法家。

綜合來看,齊高帝蕭道成可以算高級知識分子。

梁武帝蕭衍——帝王第一

蕭衍大家都知道他是很牛的文化人,但可能不知道他到底有多牛。

蕭衍出於南朝齊遠支皇族,其父蕭順之對齊高帝蕭道成篡位的幫助很大,後來雖然受到猜忌,但是官位很高。

所以蕭衍從少年時就跟頂級文化精英談笑風生,是竟陵王蕭子良府中高級文學沙龍的常客,竟陵八友之一,八友裡面還有沈約、謝朓、王融、范雲等大詩人和大散文家任昉,可見蕭衍文學方面受社會認可的程度。

此外,蕭衍琴棋書畫兼通,音律上,曾製作長短笛十二支,對應十二律,作為準音器;棋力被評為逸品;書法正書、行書、草書、隸書皆精,尤善草隸,評論名人書法借能窺其閫奧,而占卜、讖緯、陰陽這些神秘學他也廣有涉獵。

不過,以上這些都只是蕭衍文化成就的次要方面,因為有這種才藝的皇帝並不少,南唐後主李煜、宋徽宗趙佶也都多才多藝,這些並不足以體現蕭衍的文化高度。

蕭衍在文化上完爆幾乎所有皇帝的地方,在於他的思辨力。他不但從小眼界開闊,而且肯下苦功,對儒釋道三家思想均有極深的研究。

在儒家經學方面,他撰有《周易講疏》、《春秋答問》、《孔子正言》等二百餘卷,又製成吉、凶、軍、賓、嘉五禮,共一千餘卷;道家方面他有《老子講疏》六卷;佛學方面他有《涅槃》、《大品》、《凈名》、《三慧諸經義記》等著作。

在此基礎上,他把儒家的「禮法」、道家的「無」和佛教的「因果報應」揉合,創立了「三教同源說」,憑一己之力建構了新的官方意識形態,且在中國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這種事往往是董仲舒、朱熹那種頂級大儒才能勝任,而蕭衍也辦到了,可見他有多牛。

作為皇帝,因為需要汲取治國經驗,史學上或多或少會有一些涉獵,蕭衍在這方面也傲視同儕,他不滿《漢書》以來的斷代史,主持編撰了六百卷的《通史》,堪稱史學家。

而且,他的八個兒子中,昭明太子蕭統、梁簡文帝蕭綱、梁元帝蕭繹都是重量級的文化大家,豫章王蕭綜、邵陵王蕭綸、武陵王蕭紀也都是文化精英。

綜合來看,蕭衍可說是中國歷史上文化最傑出的帝王,沒有之一。同時,就是這位大學者,指揮名將韋睿、曹景宗在鍾離之戰中大破北魏百萬大軍,指揮陳慶之攻陷北魏首都洛陽,建立南朝僅次於劉裕的武功。

陳武帝陳霸先——南蠻學者

陳霸先出身低微,雖然自稱潁川陳氏,但更可能是嶺南「岩穴洞豪」的後代。

好在梁朝五十年盛世,文化的春風已經吹到了嶺南,南蠻洞豪們也都跟反智主義者迥異,熱愛學習,刻苦用功。《南史·陳本紀上》載:

(陳霸先)及長,涉獵史籍,好讀兵書。明緯候、孤虛、遁甲之術。

陳霸先對史書、兵書和神秘學頗有研究,書法上也有一定成就,《書小史》說他「善行草書」。雖然他對此時的主流學術儒學、佛學沒多少研究,但至少也是一個普通知識分子。

陳霸先稱帝時,已經對佛學產生興趣,曾經在大莊嚴寺講經:

乙亥,幸莊嚴寺,發《金光明經》題。

水平可能不高,但是也在努力向主流知識界靠攏,且或多或少有些心得,不然沒法上台演講。

陳霸先算是一個熱愛學習的普通知識分子,就是這位知識分子,在石頭城下殲滅十萬北齊軍,保住了江南一隅的華夏正統。

隋文帝楊堅——為學質樸

楊堅雖是一代雄主,但史書評價他「素無學術」。不過這也只是跟其他士族對比,「學術」意味著學業有成,是很高的要求,「素無學術」距離文盲那還有十萬八千里。

楊堅十三歲就進太學就讀過一年,閱讀史書無問題。《隋書·王劭傳》載:

(王劭)在家著《齊書》。時制禁私撰史,為內史侍郎李元操所奏。上怒,遣使收其書,覽而悅之。

也知道一些典故(如「弘演納肝」),但是知道得不太多,別人說得深一些就不知道了(如「位非徐廣,情類楊彪」)。

楊堅還能作曲填詞,有點小才藝,《隋書·音樂志下》記載:

高祖龍潛時,頗好音樂,常倚琵琶,作歌二首,名曰《地厚》、《天高》,託言夫妻之義。

也作過詩,雖然不咋地:

紅顏詎幾,玉貌須臾。一朝花落,白髮難除。明年後歲,誰有誰無。

總的來看,楊堅學問是不行,對學習也缺少興趣,這跟他出於北朝有關,北朝都是少民風格的王朝,不太注重文化。但即使如此,楊堅基本的文化修養還是有的。

唐太宗李世民——多項全能

唐朝雖然是李淵建立的,而且李淵也不失為頗有作為的君主,但大仗、硬仗多是李世民打的,在「一切講打」的反智主義者那裡,還是提皇帝里最能打的李世民更有說服力,何況李淵、李世民在文化上的興趣還高度一致。

唐高祖李淵隋煬帝楊廣是一代人,到他們這一代,北周隋唐的根底關隴集團已經開始大面積的從武轉文。

帶頭的楊廣就是頂級文化人,李淵的文化水平也很高,《書小史》說李淵的書法「師王褒得其妙」,行草尤其出色,曾經在吏部寫委任檔案,寫得興起,筆力盡展,等待任官的這些人對他的書法非常喜歡,不拿委任狀,反而把他寫的委任檔案搶去分了。

李世民書法上更勝乃父,《書小史》載:

博通群書,善屬文。工隸書,飛白、行草得二王法。尤善臨古帖,殆於逼真。

在自己刻苦練習,以及褚遂良、虞世南、歐陽詢等一大批書法家的熏陶下,李世民的書法卓然有成,在書法名家輩出的唐代可以躋身二流,而且還有書法理論文章《論書》傳世,理論水平頗高,在帝王之中相當了不起。

李淵痴迷圍棋,「間以博奕,至於通宵連日,情忘厭倦」。李世民受其影響,對圍棋也很感興趣,曾經作過兩首五言詩詠棋:

手談標昔美,坐隱逸前良。參差分兩勢,玄素引雙行。捨生非假命,帶死不關傷。方知仙嶺側,爛斧幾寒芳。

治兵期制勝,裂地不要勛。半死圍中斷,全生節外分。雁行非假翼,陣氣本無雲。玩此孫吳意,怡神靜俗氛。

圍棋之道與戰陣之法相通,結合李世民出神入化的軍事指揮能力來看,他棋力肯定不差。杜光庭編的《虯髯客傳》里有李世民觀棋的情節,雖是小說,想來當有所本。

李淵喜歡音樂,善談琵琶。李世民也喜歡音樂,自製《破陣舞圖》加以排練,128人的大型歌舞排練得極具藝術感染力,讓觀眾感奮踴躍,後來又製作了64人表演的《功成慶善樂》。

此外,李世民對南北朝以來貴族社會醉心的文學和史學也很有興趣,符合其時知識界的主流趣味。

李世民的詩自有雄放之作,但他絕不會因為自己是帝王,嗓門大,就瞧不起嗓門小的宮體詩,而是虛心學習南朝詩風,對藝術有足夠的尊重,是真正的藝術皇帝,這是很多帝王達不到的。

君不見後世有些草莽類型的皇帝或者黃巢、洪秀全之類的草頭王,寫得遠不如李世民,還天天覺得自己的詩氣魄多麼多麼大,鄙視真正的詩人呢。

李世民的詩雖不足以卓然成家,但辭句典雅,技巧嫻熟,也不乏佳作警句,如征高句麗途中作的《遼東山夜臨秋》,描寫軍營附近的山景就十分入微傳神:

煙生遙岸隱,月落半崖陰。連山驚鳥亂,隔岫斷猿吟。

皇帝因為治國需要,對於歷史總是或多或少有些了解,但像李世民這樣上升到史學高度的不多。《晉書》裡面《宣帝紀》、《武帝紀》、《陸機傳》、《王羲之傳》四篇的論贊是李世民親自創作,用的文體是需要長時間訓練、難度很高的駢文,文采飛揚,見解卓越。

綜合來看,李世民這位用兵如神的大唐天子、威震四夷的天可汗,也是一位頗有成就的文人學者。

五代十國——學脈不斷

五代十國因為秩序崩潰,社會劇變,武人當道,加上五代中的後唐、後晉、後漢三代都是由少民沙陀建立的,開國君主裡面確實有一些文盲,但並沒有那麼多。

梁太祖朱溫雖然凶暴惡劣,形象奇差,曾經把唐朝的文化高官扔進黃河,看起來像個文盲,但他還真不是文盲。他爹朱誠是鄉下的教書先生,而且《五經》都能教,所以朱溫也是識字的。

《書史會要》記錄朱溫的書法:

嘗見其批答賀表,行書字體雖曰純熟,然乏氣韻。

也就是說朱溫字還練得挺熟,只是沒什麼特色而已,他至少是個小知識分子。

至於他那些敵視知識分子的行為,與他底層知識分子的身份正好相符。在古代底層老百姓多是尊敬知識分子的,因為他們對這個領域完全不懂,充滿敬畏,反而是底層文人,包括黃巢、洪秀全和那誰,懂一點就自以為很懂,迫害知識分子才最厲害。

唐庄宗李存勖雖是沙陀人(源出突厥),對文化、才藝也有濃厚興趣,《新五代史·唐本紀第六》載:

及長,……稍習《春秋》,通大義,尤喜音聲歌舞俳優之戲。

李存勖能通讀《春秋》,文化基礎不錯,聲律、填詞方面都有一定成就,甚至自製了《一葉落》、《陽台夢》、《憶仙姿》等詞譜,完全是一個高級文青。而就是這個高級文青,差點統一中國,終結五代十國亂世。

晉高祖石敬瑭雖然出自西番,猥瑣無下限,當兒皇帝當得高潮迭起,但也不是文盲。他老爹臬捩雞在後唐官至刺史,他有受過基本的教育。《舊五代史·晉書·高祖紀一》載:

及長,性沈淡,寡言笑,讀兵法,重李牧、周亞夫行事。

他的所作所為跟李牧、周亞夫有沒有一毛線關係另說,但是能讀兵法,至少識字是沒問題的,不是文盲。

周太祖郭威好像從小就是軍漢,脖子上還有刺青,一般都以為是文盲,但其實不是,他爹郭簡在後晉當過刺史,雖然早早的被做掉了,他也受過基礎教育。《新五代史·周本紀十一》載:

(郭)威以通書算補為軍吏。好讀《閫外春秋》,略知兵法,後為侍衛軍吏。

郭威能讀書,還能寫會算,當然不是文盲,算是小知識分子。

南唐烈祖李昪(biàn)被楊吳重臣徐溫養大,雖說具備了受教育的條件,但當時楊吳政權武人當道,高官不學無術者多,唯有李昪堅持學習,所以能夠從他們之中脫穎而出,繼承徐溫的事業,建立南唐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載:

時江淮初定,州、縣吏多武夫,務賦斂為戰守,(李)昪獨好學,接禮儒者,能自勵為勤儉,以寬仁為政,民稍譽之。

李昪曾經創設建業文房,收集各地圖書,藏書三千卷,可見涉獵之廣。他也練過書法,還能寫詩,只不過沒什麼成就而已。綜合來看,李昪可以算普通知識分子。

吳越國王錢鏐(liú),小名錢婆留,雖然是個販私鹽的,但也不是文盲,相反,私鹽販子多數有幾個錢,反而有條件讀書,像黃巢也是讀過書的。《書史會要》說錢鏐:

好吟詠,工圖緯學,喜作草書,所書雖剛勁結密,似非出用武手,殆未易以學者規矩一律擬議之。

錢鏐對詩詞感興趣,對讖緯學頗有研究,這都需要一定文化基礎的,書法雖然有點特色但不是很專業,不過識字是毫無問題的。海龍王錢鏐是一個普通知識分子。

宋太祖趙匡胤——崇學愛士

趙匡胤給大家的印象是軍漢出身,在小說、評話里號稱「一條桿棒,打下四百座軍州」,好像沒文化。但他爹趙弘殷是後周的高級軍官,基本的教育是會給的。《宋史·辛文悅傳》載:

辛文悅者,不知何許人。以《五經》教授,太祖幼時從其肄業。

也就是說趙匡胤小時候是學過《五經》的,識字當然沒問題。《書史會要》說趙匡胤的書法:

嘗有所書詩數幅,「天下一統」四大字,處分手札楷書三行傳世,人知寶愛,子孫代以文藻,昭回雲漢,有自來矣。

看樣子書法還有點小成就,只不過流傳下來的不多。趙匡胤也寫過詩,不過水平比較呵呵。總體來看,趙匡胤有一定文化修養,但對學習沒太多興趣,可以算一個普通知識分子。

不過,最難得的是,這個普通知識分子心中對文化和知識充滿敬畏,哪怕身為帝王,也決不會因為懂一點就覺得自己多了不起,就去仇視文化大家,反而留下「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的祖訓,並且嚴厲的訓示「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正因為宋太祖有此博大、偉岸的胸懷,華夏文化才能如陳寅恪先生所說,「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明太祖朱元璋——苦學有成

元、清兩朝是少民政權,鐵木真和奴兒哈赤的文化水平咱們就不看了,看看明朝。

朱元璋一般認為是生於赤貧之家,是個妥妥的文盲,但這也不準確。《明太祖實錄》說他童年時「既就學,聰明過人」,看來家境雖不富裕,家裡也還是擠出錢來讓他讀了點私塾。

後來淮河流域爆發瘟疫,朱元璋全家基本死光光,這下是赤貧了,在外面遊盪了幾年,《皇朝本紀》說他「復入皇覺寺,始知立志勤學」,跟寺里的和尚又學了點。所以他雖然底子是不大行,但也不是一點基礎都沒有,至少是識字的。

後來起兵以後有了文人學士做幕僚,朱元璋又肯下功夫學,文化水平也就水漲船高了,史書記載他隨口引用兵法是常事,對別的典籍也讀過一些,書法也練得比較熟,能寫行書、草書、榜書。明代朱謀垔《續書史會要》說:

太祖神明天縱,默契書法,御書「第一山」三大字於鳳陽龍興寺,妙入神品。

這可能有後代子孫拍馬屁的成分,但朱元璋有《大軍帖》傳世,談不上多高成就,書法純熟還是當得上的。

不過朱元璋的文才就值得疑問了,看他的聖旨一向喜歡說大白話,比如命令百姓抗倭的聖旨: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告訴百姓每,準備好刀子,這幫傢伙來了,殺了再說。

《御制文集》裡面那些有文採的文章,很有可能意思是他的,具體文字是文人捉刀的。朱元璋也喜歡寫點詩,不過走的黃巢、洪秀全的路數,談不上什麼成就。

總的來看,朱元璋從剛剛掃盲的水平,通過自學達到了普通知識分子的水平。但他跟朱溫一樣敵視知識分子,造成明朝前期文化不昌,諸多師心自用的制度也影響了明朝的國運。

結論

可以說,歷朝歷代的開國之君,除去少民政權,文盲是極少的。即便有個別君主真是文盲,也都努力學習,或者尊重文化,否則必然只能如黃巢、洪秀全一般逞凶一時,不得好死,就算僥倖靠外力得了天下,也要折騰出滔天大禍,億萬冤魂。

科學研究發現,一個人的文化水平不但跟談吐、修養,而且跟道德也是正相關。一個尊重知識、文化而非崇拜權力的社會,才有發展的前途,君不見古代的最高權力者也都是知識分子呢。

何況知識還不像財富、權勢,就算努力也不一定能得到。唯有知識是沒有階層的,只要肯用功、方法對、框架全,就能學有所成,所以相比於崇尚權勢的社會,一個崇尚文化的社會能夠給更多人機會。

哪怕說出「知識越多越反動」的那位,自己讀的書也是很不少的,篤信這話的人又何必非要做一個毫無前途的反智主義者呢?

歡迎關注在下的專欄,主要推送三國、五胡、六朝歷史,之後還會有十六國南北朝史連載

胡笳漢月 - 知乎專欄

歡迎對這方面有興趣的朋友們投稿

文史宴二維碼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文史宴,點擊鏈接掃碼關注。可以看到很多文史達人的文章。

http://weixin.qq.com/r/x0jn-8jENpVJrYyc9x3V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們的宗旨是普及、趣味、新穎,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中國皇帝這個範圍太大了,皇帝有文採風流的,也有不識字的,但總體來說水平應該算是高的,因為皇家只要願意,就可以有當時最好的師資力量來教育皇子。

李煜和趙佶,都是足以寫入文學藝術史的絕頂人物了。

當然還有另外一個在藝術史上可能可以題一筆的人物,就是乾隆,這個寫詩的數量保持著世界記錄的皇帝。他用他的一生四萬多而沒一首靠譜的詩,生動地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文學這件事情,最重要是天分!


看王朝的衰盛了,盛世萬事有典,依律而行,皇子教育自然不會鬆懈,但是亂世風雨,或者末世飄搖,那幺蛾子就多了,那麼多的幼兒皇帝,無數的野心家環繞,還教育什麼啊

明朝的皇室教育是朱元璋親自抓的,N代之後也有一個木匠皇帝~~

再如何的殫精竭慮,家天下也是個白日夢


高,在皇子裡面也是出類拔萃的。如果不好好學習,小時候就貪玩,一般不會成儲君的。


事實證明,太文藝和太土鱉的,都當不好皇帝。


古代生在帝王家是很苦的,從小讀書,早上4點就起床,一直讀到下午五點才休息,休息時間也不能玩,要培養琴棋書畫等興趣愛好。除了馬上奪天下的第一二任皇帝以外,古代帝王的水平一般都較高,因為從小教他們的都是當朝最好的文人學士。皇帝作為太子或者皇子的時候是最痛苦的,每天要學習,都是他老子規定的,自己不能違背。

但是中國古代為什麼昏君也多?原因在於皇子小時候盡弄琴棋書畫古文漢字了,當了皇帝之後壓力一旦釋放,要這個皇帝不是心懷天下志在四方的話,就亂套了。當了皇帝沒人能管他,政務不理也沒事,有大臣呢。

中國古代最勤政的皇帝是雍正帝,他在位期間,自詡「以勤先天下」,不巡幸,不遊獵,日理政事,終年不息。僅以硃批奏摺而言,雍正朝現存漢文奏摺35000餘件、滿文奏摺6600餘件,共有41600餘件,他在位12年零8個月,實際約4247天,平均每天批閱奏摺約10件,多在夜間,親筆硃批,不假手於他人,有的奏摺上的批語竟有1000多字。這1000多字看著不多,您是用鍵盤敲的,用碳素筆寫也就是半個小時的事情,雍正爺是用毛筆啊有木有!!!可以說,雍正帝是活活累死的。


皇帝的文化水平一般來說都是比較高的,畢竟他們能夠享受到最好的教育。先說清朝,順治怎麼樣不太清楚,從康熙開始,後面的每一個皇帝都有較高的文化水平。明朝的皇帝大體上還是可以的,除了開國的朱元璋差點,後來的天啟算個例外,主要是因為他爹萬曆一直想廢了他的儲君位置換成他弟弟上所以故意不讓他上學。元朝皇帝換的太勤快了點,所以不好說。宋朝的皇帝水平都挺高的。


人物畫《一團和氣圖》是成化帝朱見深工筆畫


乾隆皇帝,一生寫作三萬多首詩,平均每天拉一首


一般來說,皇家財大氣粗,培養後代也肯下血本,畢竟誰都想甲天下,所以,至少,前幾代的水平還是不錯的。另外,也和中國歷史相關,中國全盛時期的那些皇帝應該都還不錯,你看唐宋時期的,尤其是宋朝的幾位皇帝,治國不靠譜,但是,文化,那是杠杠的——而我也一直以為宋朝才是我國最鼎盛的時期,文化才能反映財富,無法輸出價值的民族永遠不能向別人證明你的強大——另外,馬上得江山的第一代就不太好說了,良莠不齊,那誰,最近不是被人爆料說《心元秋 雨》是搶的別人的成果么?


非是帝王才,奈何生在帝王家。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哪些「不是冤家不聚頭」的戰例?
為什麼與歷史上的九州同名的城市都衰落了,同時豫州等還沒有同名城市?
中國古代歷史上有沒有令你聽後很震驚的對話?
人名裡帶朝代有什麼特殊含義?
在抗日戰場犧牲的國軍多還是在內戰中死亡的國軍多?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文化 | 中國古代歷史 | 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