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通俗的解釋下「財務槓桿」?為什麼說100倍的比例是無法接受的?
在看袁劍的《大拐點》,第一張第一節的內容引起的疑問。
幾位解釋槓桿解釋到不錯,但100倍槓桿無法接受解釋的不好。這裡的無法接受是站在貸款人角度說的,而不是借款人。借款人當然希望槓桿越高越好。槓桿越高,利潤也越高,而面臨虧損的損失卻是一樣,最多只需要賠自己的全部本錢。而貸款人不一樣,槓桿越高,利潤增幅比槓桿增幅小,而虧損時的損失卻增幅較大。作為無法直接操縱投資的貸款人,自然要求提高自己資金的保障,降低自己資金損失的概率,因此會要求槓桿不超過一個比例。
用比較少的錢買比較貴的東西就叫槓桿。
舉例:你有一萬塊,問銀行借了九十九萬,買了一百萬的房子,這就叫「用了一百倍的槓桿」。
為什麼叫槓桿:因為它和物理上的槓桿一樣,可以把你的收益和虧損都按比例放大。比如現在房子漲價了,從一百萬漲到了一百一十萬,房子本身漲價10%,但是對於你來說,你只花了一萬塊本錢,現在把房子賣了,還了銀行九十九萬之後,凈賺十萬,你的利潤率是1000%,即10%*100反過來如果房價跌10%也是一樣,你虧1000%。當然,這一套房子裡面,銀行出的錢是大頭,所以銀行不會這麼傻——萬一房價下跌10%,你鞋底抹油溜了,銀行就得白賠九萬。所以,銀行會看好你,只要行情不好有可能虧到它的錢,就會逼你賣掉房子還債,這種行為叫做逼倉,因為你欠錢,這是不以你的意志為轉移的。你的槓桿倍率越大,市場有波動的時候你就越容易被逼倉,100倍的投資槓桿意味著:只要市場有不到1%的波動,你就會被逼倉搞得血本無歸。而市場有1%的波動幾乎是天天有的事情,即使是對沖做得很好的套利交易,1%的波動也不是什麼稀罕事情。槓桿就是把你盈虧放大的倍數。
100塊賺1%,如果是5倍槓桿,就是賺5%。100倍槓桿就是賺100%。同樣,虧1%時,5倍槓桿是虧5%,100倍是虧100%。如果使用100倍槓桿,即便只是1%的損失,也會讓你失去全部本金。這就是它的危害:過大的放大了盈虧,容易使人承受不住相應的風險。總體來看,槓桿的產生是由於固定性成本費用的存在,導致收入的一個微小變化引起利潤一個巨大變化。
固定性的成本費用又分成兩類:(1)與經營活動相關的固定性費用;(2)與財務活動相關的固定性費用。
(1)與經營活動相關的固定性費用,比如說,折舊攤銷、水電費、工資、租金、研發費、保險費、廣告費等。這類費用形成經營槓桿。
(2)與財務活動相關的固定性費用,比如借款利息,這類費用形成財務槓桿。
一、經營槓桿
定義:由於存在固定性經營成本,銷售收入的較小變動會引起息稅前利潤較大的變動的現象。
公式:
有幾個關鍵的概念要弄清楚:
(1)變動成本:狹義的變動成本僅僅指的是料、工、變動製造費,這叫做「產品變動成本」;廣義的變動成本還包括變動銷售與管理費用。此處採用廣義的變動成本。
(2)邊際貢獻:分為狹義的邊際貢獻和廣義的邊際貢獻。狹義的邊際貢獻叫做「製造邊際貢獻」,=收入-產品變動成本;廣義的邊際貢獻叫做「產品邊際貢獻」,=製造邊際貢獻-變動的銷售和管理費用。一般情況下,邊際貢獻指的是廣義的邊際貢獻。
(3)EBIT(息稅前利潤):=廣義的邊際貢獻-固定性經營成本。
(4)銷售收入的變化,要分清是銷售量的變化還是價格的變化,如果銷量沒有變化,只是價格變化,對企業來講不是什麼好事,特別是通脹比較高時。
例子:比較兩家企業的經營風險大小:
一家企業是傳統的發電企業,一家企業是小型高科技企業。哪家企業的經營風險大呢?
從表面上看,第一家企業固定成本多,經營風險大;其實不然,固定成本的大小只是風險的潛在因素,而收入的變化程度才是風險的真正因素。如果一家企業固定成本少,收入波動大;還有一家企業,固定資產多,但收入波動小;哪家企業風險大?當然是前者。
結論:固定成本只是潛在的風險因素,真正的風險因素是收入的波動,固定成本只是個放大器,不能說放大器導致了風險。
二、財務槓桿
定義:由於債務融資產生的固定利息費用的存在,使得息稅前利潤的變動引起每股收益產生更大變動程度的現象;
公式:
總結:固定利息費用的存在只是一個財務風險的放大器,真正造成財務風險的因素是息稅前利潤的變動幅度。
另外,經營槓桿影響的是息稅前利潤,財務槓桿影響的是每股收益;
三、總槓桿
總槓桿=經營槓桿X財務槓桿
這個公式表明,收入對每股收益的影響。總槓桿是兩個放大器一起發生作用,從收入端最終傳導至每股收益。
可以看到,槓桿用來評價企業的風險,一定要結合收入的變動、業務的變動,光看槓桿大小是沒有意義的,槓桿只是將這種變動放大,或者向上放大,或者向下放大。
財務槓桿,資本結構(債務權益比)固定的情況下,息前稅前利潤的變動所引起的每股收益的變動程度。
財務槓桿係數=息前稅前利潤 /(息前稅前利潤 - 債務利息)
為了簡便,上面這個公式沒有考慮優先股股利100倍的比率說明債務利息佔了全部盈利的90%,也就是說每年賺的毛利要拿出90%償還公司所借外債的利息,其中的財務風險可想而知了我不知道這算不算通俗易懂的解釋,個人水平有限,見諒了樓上說的是破產成本,我來補充好了。理論上說槓桿越大越好,因為用的是別人的錢,也就是俗語說的借雞生蛋。賺的是自己的,虧的是別人的。但是實際上,誰TM願意在你只有1塊錢的時候借你100塊。你要借到這一百塊,要送多少禮,吃多少閉門羹。做這些事情的時間,即使你去搬磚也足夠賺超過100塊了。這就是俗語說的是機會成本。
你有1塊錢,做生意能賺1塊,利潤率100%,借了99塊,這樣就有了100塊,利潤還是100%的話,就能賺200塊,期末還賬99元,還剩101,相當於1塊賺到了100塊的利潤,利潤率擴大100倍,十分痛快,但是如果手氣不好,賠錢的話,原本只賠1塊現在就要賠100塊了,自然無法接受。財務槓桿大意即是如此。
關於槓桿,我的理解就是利用基期的數據,測算出槓桿係數。比如銷量(單價)的增加,引起規模效應的產生,自然就會增加企業利潤的絕對值。
同樣,為什麼槓桿為什麼不能越高越好,財務上有個臨界點,超過那個臨界點,槓桿效應就為不存在推薦閱讀:
※現在手裡有二十萬 可以做哪些投資?
※互聯網公司為什麼要設立多家子公司來開展業務?
※財務工作有什麼樂趣?
※大數據和雲計算之間是什麼關係?它們又會對財務共享服務帶來什麼影響?
※能否用最簡單易懂的方式解釋下「商譽」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