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做一份良好的競品分析?通常有哪些方法?
給你一套競品分析的模板
1、市場趨勢、業界現狀;2、競爭對手的企業願景、產品定位及發展策略;3、目標用戶;4、市場數據;
5、核心功能;6、交互設計;7、產品優缺點;8、運營及推廣策略;9、總結行動點。除了定期輸出競品分析報告外,我建議情報收集競品分析工作要持續地搞下去。堅持每天收集行業情報,每月定時輸出一份競品分析行業情報報告,然後再與團隊成員溝通,一起頭腦風暴。堅持搞個半年一年,不僅可以讓你對行業動態了如指掌,而且也能提高自己的市場敏感性。
補充,我寫的《產品經理如何做好行業研究及競爭對手分析工作》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5b0e2e01013jj4.html網路上關於寫產品競品分析的文章很多,做運營類競品分析的文章比較少,所以今天拋磚引玉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分析競品運營中的思考和心得。
每天發生在我們APP里各種變化都是值得運營學習的最好材料,尤其是競品的變化,更是有許多與自己直接相關的經驗可以學習。
通過觀察和分析競品,能夠幫助我們了解動態變化,市場格局,找到細分機會;獲取靈感,吸收經驗,策劃優質活動。當競品出現殺手級功能或病毒型活動的時候,也能夠迅速跟進,被對手驗證不成功的活動,我們也可以少走彎路。
要想寫好一份競品運營分析報告,
就需要先知道好的標準是什麼。
在我看來,好的標準主要是和寫報告的具體目的有關,能不能實現寫報告的目的才是衡量是不是好報告的唯一標準。
比如領導讓你去研究一下競品的用戶運營情況寫份報告:
有可能是為了尋找可借鑒學習之處,
有可能是為了摸查競爭對手情況做好應對策略,
也有可能是作為融資計劃的參考數據,
還有可能是看你最近工作量不飽和給你找點事做(囧)。
......
以上幾種不同的目的,需要的分析報告非常不同,有可能滿足其中一種目的的優秀報告,換到另外一種目的下,就會變得參考價值很低。
常見的競品運營分析主要目的和側重點有哪些呢?
1.學習優點
需要獨立思考,通過表象看到內在的本質原因,多問自己幾次為什麼。
2.開拓市場
在沒進入這個領域之前,想看看有哪些競爭者,重點通過多維度的橫向對比判斷全局。也要把競品及用戶群重合的潛在競爭對手考慮進去。
3.競爭策略
重點分析優缺點,細分人群的需求滿足情況,競爭策略一般會從對方的弱點及未滿足的細分需求主要著手點。
4.預防性策略
重點通過分析過往運營活動節奏和類型,推測競品的可能動向,同時這個需要定期觀察更新。
5.用於求職加分
至少在一個維度上分析透徹,可以包含一些對產品層面的分析研究,適當地表示出對產品和行業的樂觀和喜愛。
明確了做這個報告的目的,接下來就可以更具體的操作了。
確定競品分析對象的方法,是先全面後精選:
「先全面」就是儘可能找到競品和潛在競品,是為了對行業全面了解
「後精選」是為了聚焦關鍵競品
如果是比較主流,常見的直接搜索關鍵詞就會出來比較多的產品了。因為主流產品都會認真地優化ASO,盡量讓自己的產品在熱門核心關鍵詞能夠被搜到,所以這個方面找起來還是比較容易的。
如果是新的領域和行業,可以到這幾個新產品發現平台去搜索看看。Producthunt是新產品曝光平台的鼻祖,可以看到每天新產生的各種新產品。36氪旗下的Next是國內類似平台的追隨者,更多國內的產品會在這平台發布。mind和today分別是愛范兒和IT桔子旗下的平台,也還不錯,可以作為一個補充。
另外,也要看看用戶群有重合的產品,即使不是直接競品也可以考慮進來分析,就像牙膏和牙刷,彼此之間不是競品,但用戶群是一樣的,在很多市場策略、運營方法上也是類似的。
怎麼樣可以把需要的產品找全面呢?
【關鍵詞搜索延展法】
通俗來講,就是通過一個關鍵詞搜索出來的結果,找到其他相關的關鍵詞。
舉個例子:
比如,我嘗試一下我不太熟悉的一個嬰幼兒領域,搜索「嬰幼兒」後就會發現很多相關的關鍵詞,比如「早教」、「胎教」、「啟蒙」、「寶貝」、「寶寶」、「萌寶「;
通過搜索「早教"又收穫了一些關鍵詞,比如:「識字」、「認水果」、「學數字」、「拼音」、「講故事」等;
通過搜索「胎教」又發現了「母嬰」、「媽咪」、「兒歌」、「起名字」、「親子教育」、「輔食」、「育兒」等關鍵詞。
通過一個關鍵詞,搜出來的信息提取更多相關的關鍵詞,在通過關鍵詞繼續搜索信息,再提取關鍵詞,直到這些關鍵詞能夠形成一個看起來相對完整的信息圖譜,就對這個領域大概有哪些東西有一個相對完整的了解。
另外,通過搜狗微信搜索,朋友圈搜索都是個很好的信息補充,有的時候可以驚喜地發現到一些一般搜索引擎搜不到的東西。
競品分析找全面了之後,還是要回歸最初開始做競品運營分析的對象去選擇,如果是為了學習優點,一般選擇競品里比較領先的幾款產品,如果是為了開拓市場,就要多選幾款進行橫向比較。
查看一些這個領域的分析文章,了解一些這個領域的專家是怎麼看行業發展,獲取一些優質的觀點和認知,以及拓展下看問題的角度,還能收穫一些行業的數據和發展預測。
這種資料一般在科技媒體上比較多,以下是常用網站推薦:
數據一般是一家公司的核心機密,任何時候不會全盤地分享出來。所以對於很多人來說,獲取競品的數據覺得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儘管一些核心數據我們無法直接獲得,但我們也是可以間接獲取到一些相關數據。
1. 自己測量統計、抓取數據
可以通過實際體驗產品,記錄產品的數據變化,從而推斷出整個平台的部分產品數據。
舉個例子,如果是個社區產品,最核心的數據應該是發帖量、瀏覽量、回複數、在線時長等,前面3個數據是可以直接通過產品進行手工統計的,以24小時為一個單位,統計一段時間(比如14天)的數據,並進行平均計算等。
有些數據則是可以批量抓取的,尤其是web端的產品,有些數據是顯性可見,但手工統計比較麻煩的,可以讓開發同事寫個腳本跑一下統計出來。
2. 用已知數據進行推測
有一些數據可以利用數據之間的關係,進行推測和估算。
比如想知道某款競品APP的下載量,我們可以查的到是一些安卓市場的下載量數據,比如應用寶、360、百度、華為應用市場的下載量數據,假設不同手機的下載比例基本一致的情況下,加上自己家產品在不同應用商店的下載量,就可以推斷出這個競品在沒有公開下載數據的應用市場(蘋果、小米)里的下載量了。
如果自己並沒有相對應的產品已知數據,那就用公開報告里的手機市場份額進行推斷,比如微信的手機終端型號分布數據,推斷出競品的總體下載量。
3. 獲取公開的數據報告、文章報道
這部分可以到研究機構專業的數據報告里去看,比如艾瑞、易觀、199it、Talkingdata、企鵝智庫、愛知客等,雖然大部分需要付費,但也有不少有價值的免費內容可以參考。
如果公司規模大一些了,還是可以考慮付費買一些數據的,比如Appannie里的,可以看到更多直接的數據,比用推測的方法準確多了,而且是動態變化的。
4. 混入競品的種子用戶群
種子用戶群里的用戶相對活躍,可以主動和其他用戶聊天,了解用戶想法和需求,且和對方工作人員溝通起來也很容易,通過混種子群,一點一點地也能夠知道不少競品最新的動態、數據等信息。
注意事項:
1. 現在刷數據的行為非常多,公開數據很多不準確,不要全信,始終保持對數據的懷疑!對得出的結論,也要保持謹慎,有可能的話多用其他角度進行交叉驗證。
2. 判斷不要過於主觀,儘可能深入問題本質,多問自己幾遍為什麼?真的嗎?還有什麼原因? 有什麼可以佐證?
產品和運營是緊密結合的,運營是需要基於產品的,所以我認為在做運營競品分析的時候,離不開對產品的理解和分析。
所以在選擇分析維度的時候,有時候也要加上產品的維度。
下面我列出了綜合類、產品類、運營類的一些維度:
實際分析中,結合競品分析的目的,選取幾個(不是全部!!!)作為分析的維度。
不同的維度在不同類型的產品中重要性也不同,怎樣知道哪些維度會比較重要呢?
從產品的核心流程相關的維度就會比較重要,比如電商產品,瀏覽和下單是最核心的流程,所以和瀏覽、下單有關的,如UV、跳出率、下單率、SKU、GMV就肯定會在電商產品中比較重要,需要作為重點分析的維度。
『體驗法』
要做分析,先從體驗開始。體驗一款產品或活動,可以分別從小白用戶視角、忠實用戶視角、產品設計視角來看,完整地走完整個流程,去感受整個被引導過程中的心態變化,包括困惑、衝動、煩躁、憤怒、喜悅、誘惑。
通過對產品的整體體驗,對產品有個基本的認知,是運用所有方法的基礎。
『對比法』
分析方法中最重要的就是對比法了,因為對比之後發現的差異,最能發現有價值的信息。
對比中既可以是A產品和B產品進行對比,也可以是同一產品不同時期的對比。
不同產品之間的對比,有一個技巧,就是用表格將不同的產品、不同的維度列出來,逐一填充不容易遺漏,最終形成一個看起來非常直觀的表格。
下面有個圖示,可以參考一下:
(圖片截圖自一份網易團隊很早之前的一份分析報告)
如果上面這個表,用純文字進行表述,你可以想像下寫的人和看的人都會有多累。
在同一產品不同時間階段的對比上,多結合不同時間段的背景和產品特點,深入思考變化的具體原因。
另外提醒一個非常重要的操作方法,就是一定要把流程圖畫出來,分析產品務必要畫出產品流程圖,分析運營活動就畫運營流程圖,把流程圖畫出來,就能看到很多表面上看不到的區別。
如果不信的話,你們可以試著去畫一下,京東、美團、唯品會3個產品的下單流程,然後就會發現不少意外的收穫。
同一產品不同時期的對比,我舉一個我日常經常分析的例子,比如我想了解過去1個月虎嗅的公眾號哪些文章很火,哪些沒人看,從而幫助我了解科技閱讀愛好者的喜好,從而對我下一步寫出用戶更喜歡的文章會有幫助。
我是這麼操作的,首先統計一下虎嗅網過去1個月的206篇文章標題、閱讀數和點贊數,然後看閱讀數最高的前20篇文章,而閱讀數最低的10篇文章,並分析和研究,造成這樣差異的原因在哪裡。
(圖:虎嗅網 4.17-5.17閱讀數前20的文章)
(圖:虎嗅網 4.17-5.17閱讀數最差的11篇文章)
受制於篇幅,我這裡就不做深入分析了。只從標題和閱讀數上簡單分析可以發現2個結論:
1. Papi醬、成人用品展、杜蕾斯空氣炮、百度莆田系、直播等熱門話題的報道和剖析本身就容易帶來更高的關注和流量。給我的啟發是,如果有機會結合熱點寫一些深度文章會有不小的傳播。
2. 閱讀量最低的10條中有6條都是廣告。
上面還只是從標題和閱讀數之間的關係去分析,打開每篇文章對應分析,還會有很多有價值的發現。
『測試法』
通過做一定提前規劃的動作進行測試,根據實際反饋,得到有價值的結論。
比如想知道一個社區產品競品的用戶內容喜愛傾向,想了解這個產品的用戶,到底是喜歡乾貨、雞湯、美女、時政還是八卦,提前把每個類別的內容準備3份,每天選3個時間段,每天按預定的時間發,然後看用戶反饋得出結論。
這樣做每一類內容都至少3份,消除了一些內容質量的差異,3個時間段都有發,消除了時間段不同的差異,最後體現的效果,就會相對準確一些。
下面這個圖就是根據上面的計劃要求排的一個內容投放時間表,根據表排的時間發內容,並進行閱讀量的統計,這樣根據實際反饋得到的結論就會更靠譜一些。
通過最後測算出來的閱讀量,發現這個用戶群比較喜歡雞湯和美女,對時政內容不感興趣。
『推斷法』
根據現有的數據和資料,做出一定的推斷,從而得出結論。
比如想研究某個活動對某個公眾號的效果,在這個活動前,該公眾號頭條閱讀平均是1000(7天以上),某個活動後頭條平均閱讀數增加了200(7天以上),根據公眾號打開率一般在10%上下,就可以粗略地估計出來,這次活動增粉大概是2000人左右,實際的話應該會更少一些,因為會有新增的粉絲打開率高一些,且估算的期間還有非活動帶來的增長,所以粗略估計下來,應該是增粉1000-2000人之間。
再看到競品做這次活動,送了一台999元的手機,10張電影票,成本大概是1500元,也就是這個活動的平均增粉成本在0.75-1.5元/個,如果覺得這個成本可接受,就可以換個噱頭模仿對手,同時在各方面多做些轉化率的優化,這樣就可以通過借鑒和優化得到一個很好的活動策划了。
有些過往活動信息找不到了怎麼辦?
很多APP里的活動主要是通過Push或者Banner進行推廣,活動結束之後就很難找到這些信息的入口了。有個小技巧,一般比較重要的運營活動都會在APP同名的公眾號進行發布,瀏覽公眾號歷史消息,就可以獲取到不少過往活動運營信息。
『套用工具、模型』
分析問題中常用的分析工具:5W2H分析法、十字象限分析法、MECE原則等;市場和戰略中常用的方法,如SWOT分析、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波特價值鏈分析模型、SCP分析模型、麥肯錫矩陣等。
這些工具模型都能搜索到,有興趣可以去學習下。
1.報告閱讀體驗要好:
要充分考慮到閱讀報告人的體驗,能夠讓他清晰地理解到你的觀點、論據。一般我們在認真看長文件之前,都會先快速拉一遍掃一眼,對於閱讀體驗差的文件,都會下意識地認為這份文件的質量不會太高。
閱讀體驗好,有幾個具體的注意事項:
a. 要有目錄,章節結構明了,規範段落,加上「1.1、1.2」這樣的標識。
b. 排版清晰,段距、行距適中,字體大小有層次感。
c. 圖文並茂,多用圖表,不容易描述的地方要加截圖。
2.一定要有結論:
分析報告不是小說,一定要有結論!不能讓別人看了你很長的研究論述之後,還要費盡心思猜你想要得出的結論。
即使分析的對象比較複雜,目前無法準確判斷得到推論,也是有一個「結論」,即「情況複雜有待進一步研究」。
分析的結論一般可以包括兩大部分,一是對研究對象的分析總結,二是對自己的行動建議。
3.觀點和描述不要過於主觀
過於主觀的分析,很難讓人信服和接受。即使有主觀感受,也試著分析一下,是由哪些客觀原因造成的?
舉例:「這個界面我比較喜歡"就比較主觀,可以分析下喜歡的原因是什麼?是更簡潔?間距合適?色彩更好?效果很酷?
「這個下單流程體驗還不錯」也比較主觀,好在哪裡?載入更快?步驟更少?更符合原有習慣?支持支付方式更多?
如果比較複雜的主觀描述,可以用打分替代。
比如對於某個模塊的體驗,描述好不好的如果用詞語的話,就會有「還行」、「很好」、「很棒」、「不錯」、「牛逼」、「超贊」的話,就不好進行對比,到底是「牛逼」更好,還是「超贊」更好?
這種情況下,就可以對於這個方面用分數進行衡量,比如用0~10分對這個體驗進行打分,這樣就能夠相對客觀地得出不同產品更直接的對比了。
4.求職提交報告的建議
在結構清晰的情況下,字數多、頁數多一般代表你的投入了很多,這會在態度上首先贏得一部分加分。
寫整體競品分析比只分析求職產品風險小一些,因為只分析求職的這家產品,不太可能在認知上超過面試官,有亮點也不容易出現,有紕漏卻很容易顯現,加上競品一起寫就會更容易出彩。
報告最好生成在線鏈接,再用短鏈接+二維碼工具生成一個二維碼,嵌入到簡歷中,方便HR打開。
最後說的話
其實要完整看完這篇完整挺不容易的,要實際開始寫更不容易,甚至是痛苦的,這是很正常的,因為畢竟對這個行業不夠了解,需要消耗大量腦細胞進行學習、思考。
但也正是因為這樣,寫競品分析報告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成長的機會。
不想寫、懶得寫的人會逐漸落後,相反的,能夠沉下心來寫的人,能夠在職場上逐漸擁有一個差異化的競爭力。
你想什麼時候開始寫一份呢?
更新,這裡有一份學員的作品可供參考 寫了份報告,我去百度金融實習了 | 讀者故事 - 運營控 - 知乎專欄
一圖勝千言(註:圖片來自pmcaff,想要源文件的童鞋下方有下載) 競品分析.mmap_免費高速下載
最好的競品分析報告的思路應該是這樣的:我們來談談到底應該如何去做競品分析,競品分析報告的思路應該是怎樣的!
下面我們就直接進入主題,做競品分析的思路框架應該是這樣的:
(一)確定目的
對於大部分事情來說,目的決定一切。競品分析自然也不例外,一切不以「目的」為目的的競品分析都是耍流氓!我們在做競品分析之前必須先把自己的目的搞清楚,否則很容易盲目,並且把事情想得過於複雜,做分析的時候也就會變得很吃力。
那麼,這個目的是什麼呢?這個目的就是我們做競品分析希望得到的東西,這就是我們的目的,不同的目的決定了我們做競品分析的思路是不一樣的。
從普遍性的角度來說,競品分析的目的就是用來指導我們的產品的研發改進的,我們需要通過競品分析,了解市場行情,競品的戰略以及功能等資料信息,或者了解我們與競爭對手的差距,然後得出一些有用的分析結論和獲得一些新的產品切入點,從而借鑒於產品的研發和迭代,用來增強我們自身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最終實現佔領市場的目的,有時候甚至可以為運營作參考。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嘛!當然,這個普遍性角度的說法還是有點空泛。
那麼從特殊性的角度來說,那麼就要根據每個人每個公司當下產品的實際情況來決定,這裡我用舉例來闡述吧:
(1)比如說,團隊對我們產品裡面某個功能是否需要修改猶豫不決,因此希望藉助競品分析來給這個功能是否修改提供一個依據,那麼從這個目的出發,我們只要找到有相關功能的競品,然後主要對這個功能進行對比研究分析即可。
(2)又比如說,在戰略層面上,團隊對產品的商業模式有一些疑問,因此想通過競品分析來拓展商業模式方面的一些思路,那麼從這個目的出發,我們就要從宏觀上找到相關的競品,看看它們的運作方式,了解它們的盈利點,再與它們進行對比分析。
(3)再比如說,我們對自己產品的交互設計以及視覺UI設計不夠滿意,領導也希望能有個改進,變得更加易用並且美觀。那麼從這個目的出發,我們就要找到那些交互和視覺設計都做得不錯的競品進行比較分析,然後主要從交互和視覺角度去比較分析即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當然,例子是舉不完的,我在這裡只是想表達一個意思,做競品分析也要有針對性,從目的出發,這樣才能提高競品分析的效率。在這裡,你需要明確通過這個競品分析,你和你的團隊到底想要得到什麼?是想驗證一個結論呢?還是想得到一致的共識?又或者是想作為啟發產品迭代的入手點?總之,你要搞清楚自己的目的。
不過,有時候我們還要考慮的是競品分析報告到底是給誰看的問題。
至於客服,運營等等部門,我覺得一般不會要求看競品分析報告,如果確實要看,那麼對於他們來說,並不需要很複雜,主要把競品的一些比較新或者比較好功能做對比說清楚就行了。
但是,有些競品分析報告可能是給領導看的,這裡就要注意老闆比較關心什麼的問題了,如果老闆關心的比較細,那麼我們還是要從產品團隊或者研發設計團隊的角度去作報告。不過一般來說,老闆關心的層次會比較高,比如說競品與我們在業內的地位比較,行業的方向,產品的發展方向以及競爭力等等,那麼我們的競品分析報告就要往這些方面側重。
大部分情況下,我們做競品分析還是給自己的產品團隊或者研發設計團隊看的,我覺得這種報告也是最接地氣的報告,那麼我們就按照我們的目的來分析就行,我們自己想得到什麼東西,那麼我們就去分析什麼!
好了,在這一步,你把你的目的確定了,那也就等於你確定了以下三點:
(1)你的競品報告是為了誰(產品團隊、研發設計還是運營、老闆)而做
(2)你要著重分析哪些內容
(3)這個報告需要為誰(產品團隊、研發設計還是運營、老闆)帶來什麼有價值的結論和建議。
那麼下一步我們就要選擇競品了。
(二)選擇競品
在選擇競品數量方面,我建議不宜太多,如果是做全方面的競品分析,那麼涉及的內容比較廣泛,我覺得這樣的競品分析一次選擇1到2個優質競品即可;如果根據目的只是做某一個方面的功能或者設計的比較分析,那麼可以同時多挑選幾個一起進行比較分析。大家一般都說可以根據80/20原則,密切關注20%比較突出的競品即可。
在如何選擇競品對象方面,一般選擇當前市場的直接競爭對手或者將來的潛在競爭對手的產品來進行分析,同時,這裡一定要結合之前的目的來選擇。一般來說,在篩選出優質的競爭對手產品之後,我會這麼考慮我的競品選擇:
(1)核心目標用戶都是同一群體(但是滿足的需求不同)的產品:
對於這一點,也許大部分人都沒有考慮,但是往往大部分人都沒有考慮的點,而你考慮了也許就能發現更多新鮮有用的東西。核心的目標用戶相同但是解決的需求不同的產品,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不算是競品,甚至一般來說可以是合作夥伴,但是不管是什麼,它們對我們自己的產品也是有很多借鑒價值的。
舉個可能不太恰當的例子,比如說:
一個做程序員招聘的垂直網站的目標用戶是程序員,然後一個做程序員社區或者博客的網站的目標用戶也是程序員,這兩者之間並不存在競爭關係,也不會是競品。但是兩個產品的目標用戶都是同一群體,那麼假如做程序員社區的網站的程序員用戶數量和活躍度都很高,那麼做程序員招聘的網站就可以分析這個社區網站的產品的吸引點在哪,運營的吸引點在哪,然後獲得一些參考的思路。當然,這兩個網站畢竟核心功能都完全不一樣,所以在借鑒對方產品的時候一定要分清楚到底對方的哪些優點是值得我們借鑒,是符合我們產品的實際的,而不應該不考慮實際,直接就套用過來,那肯定不對,畢竟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產品。
這個例子可能也許不太恰當,但是在這裡我要表達的意思就是:就算不是競爭對手,但是對方的目標用戶跟我們的目標用戶基本一致,那麼我們就可以去分析對方,看看對方在「產品」和「運營」角度是如何吸引目標用戶的,而我們又可以從中學習到關於「產品」或者「運營」方面哪些好的經驗並應用到我們的產品和運營當中去,當然,這個好的經驗一定是要符合我們自己的產品的實際的。
不過一般來說,分析這類產品獲得的借鑒經驗往往在運營方面的多,而產品方面的相對來說會少一點,畢竟還是那句話,兩個產品核心功能完全不一樣。
(2)滿足的都是同樣的需求的產品(當下直接的競爭對手):
對於這一點,基本上就是大部分競品分析直接選擇的競品對象了,也就是直接競品,直接競品很容易理解。比如說,我們的產品是音樂類app,那麼qq音樂,酷我音樂等等就是我們的直接競品了,他們的共同點就是核心功能都是提供聽歌服務。直接競品屬於我們最容易想到的競品,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選擇比較優質的那幾個進行對比分析。
(3)其他的產品(未來潛在的競爭對手):
當然,還有其他可以考慮的點,比如說能夠取到替代需求的一些產品,不過這些都屬於替代競品或者說潛在競爭對手,往往不如直接競品明顯,如果通過前面兩點依然沒有找到合適的競品,那麼就可以從潛在對手裡面去挑選,也就是間接的一些競品了,這裡也就不過多展開討論。
基本上從第1點和第2點你就可以找到比較多的競爭對手,然後從中挑選優質的拿來進行比較分析即可。
這裡說的可能只是通用的方法,並不適合所有產品。關鍵在於,對於我們來說,根據自己產品的實際情況和競品分析的目的來決定選擇哪些競品,這才是最有效的選擇競品的方法。
這一步,我們選擇好了要分析的競品,那麼下一步我們就要開始搜集資料和數據了。
(三)資料搜集
在進行資料搜集的時候,一般我會搜集這兩方面的資料信息:
(1)搜集並分析用戶的意見:
在這裡,我們主要要做的就是了解我們產品和競品的核心用戶對於產品的看法和意見。比如說:
A 他們是如何看待我們和競品都有的功能,他們是如何比較這個功能的;
B 我們沒有的功能但是競品卻有的功能,他們又是如何看待這個功能的,用戶會不會因為這個功能而選擇用競品而不是我們;
C 我們有的功能但是競品沒有的功能,他們又是如何看待這個功能的,這個功能能不能幫助我們從競品那裡搶奪用戶。
主要從這三個角度來分析用戶的意見,分析的方法可以有很多,比如說:
A app store,app annie,知乎,應用軟體社區,產品行業網站,諮詢公司的一些相關報告,行業內的一些紅人或者牛人的博客以及自媒體,還可以是競品的官方微信,微博的評論等等;
B 從公司同事了解一些關於我們產品和競品的評論信息,與我們產品的客戶進行溝通,了解他們對我們以及競品的評價,與朋友家人也可以進行相關討論;
C 做用戶訪談,與用戶聊天,或者做用戶測試,讓用戶同時使用我們的產品和競品,觀察用戶的行為,問一些有針對性的問題,了解用戶的想法,從而獲得用戶的意見;
D 還有一點,別忘了自己要使用並熟悉競品,還可以諮詢對方的客服和技術支持,把自己的感想和評論也要記錄下來。同時,潛入敵營,通過微博等等方式勾搭上競品的員工,了解他們的想法。有些競品可能還會有一些社區或者論壇甚至是微信群或者QQ群,在社區論壇微群裡面你也可以收集很多有價值的信息。
在獲得用戶的意見之後,我們要把這些意見記錄下來,等到我們在做競品的功能分析的時候就可以作為評判我們產品與競品的功能、設計等方面差異的參考依據,從而為我們得出一些有益的產品改進建議提供幫助。
(2)搜集並分析競品的數據:
在這裡,我們主要做的就是了解我們和競品的市場或者產品等方面的數據對比。比如說:
A 我們與競品的市場份額佔有比例,下載量對比;
B 我們與競品的用戶數量對比,用戶增長率,增長趨勢,活躍度對比;
C 其他數據
主要就是獲得這些數據,至於獲得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說:
A 百度指數,淘寶指數;友盟指數;
B 艾瑞諮詢,易觀智庫,CNNIC,比達諮詢,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Alexa;
C App store,app annie;
D 其他等等
與獲得用戶的意見之後的做法同理,我們要把這些數據記錄下來,等到我們在做競品的功能分析的時候就可以作為評判我們產品與競品的功能、設計等方面差異的參考依據了,同樣也可以為我們得出一些有益的產品改進建議提供幫助。並且,通過了解競品的市場份額,我們在做競品比較分析心裡也就會有一桿秤,比如競品A的市場份額為30%,競品B的市場份額為5%,那麼我們在對這兩個競品分析比較同一個功能的情況下,我們要側重分析的肯定是A,而不是B。
但是,不管是用戶評論還是數據,對於產品和競品來說,依然有很多主觀上的不確定性以及特殊性,也就是說,我們在下一步進行競品比較分析的時候,不僅要結合用戶的評論和產品的數據,還要考慮競品的特殊性和實際情況,這樣就不會完全落入用戶或者數據的「圈套」。要相信用戶和數據,但是不要迷信用戶和數據。
並且,搜集資料和數據並不是目的,搜集資料和數據是為了在做競品比較分析的時候有一定的參考和依據,能夠給你一些思路和指導,從而幫助你更好的專註於競品的比較分析。
那麼在這一步,搜集完資料和數據之後,就要正式進入競品分析了。
(四)競品分析
對於產品經理來說,競品分析的主要關注點一般還是在產品功能設計(包括功能、界面、交互以及視覺設計等)以及產品的戰略等方面。
在進行競品分析之前,這裡還是要強調一點,如果把競品之間所有的功能和頁面都拿來比較分析,是很難做到深入細緻的,大而全則容易膚淺。所以說我們還是要從自己的目的(我們是想優化某個功能的用戶使用流程呢?還是想把界面設計的更美觀?或者是想設計一個更漂亮的引導或者啟動頁面?或者我們想改善交互設計等等?)出發來得出我們到底要著重展開哪方面的競品分析,找到我們需要分析的功能或者頁面去進行比較,才能更有效更深入,才不至於泛泛而談。
在做產品體驗報告思路分析的時候,我是從用戶使用的流程的角度來進行分析的,那麼在做競品分析的時候我還是會從用戶使用的流程的角度來進行競品分析(如果從用戶體驗五要素的角度來分析,還是會陷入大而空的境地,也不符合用戶的使用習慣和邏輯流程),不過在比較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結合用戶體驗五要素進行分析。進入具體的競品分析,主要有以下三個步驟:
(1)畫出競品的結構圖:
首先把競品的結構圖畫出來,這樣就可以從整體上對競品進行一個認識和把握,通過對比了解競品之間的差異,主要是了解功能方面的差異,從而為後面的功能分析做鋪墊。
(2)畫出競品的用戶使用流程圖:
把競品的用戶使用流程圖畫出來,如果流程圖裡面的用戶任務路線比較多,那麼我們就可以根據我們的目的選擇其中需要分析的流程路線進行對比分析,把競品的這個路線流程所涉及的頁面和功能進行對比分析,這也就是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3)以用戶使用流程圖為線索進行競品分析:
在依據用戶使用流程圖進行競品分析時,通常情況下可以從以下五個角度進行分析(下面要提到的五個分析點,並不是每一份競品分析報告都要涉及,我們還是要從目的出發來選擇我們要具體從哪個角度進行分析,這五個分析角度只是我的個人思路,可以作為參考。):
A 核心功能的用戶使用路線流程比較分析:
找到我們與競品最核心的一個或者多個(具體數量根據產品來定)的用戶使用路線流程進行對比。在這個使用路線流程中,把涉及到的功能和界面(交互方式、視覺表現)等方面都進行比較分析,然後結合之前分析的用戶評論和市場數據進行綜合比較,得出自己的改進建議,並給出理由。
比如說,我的產品是一個聽歌的app,那麼對於用戶來說,核心使用路線就是找到歌曲(隨機找或者有目的搜索)並且聽到它。那麼我們就要把這個過程拉出來對競品進行分析,競品在這個使用路線流程中是如何設計的,這個設計包括競品的功能設計,界面設計,視覺設計,以及使用路線路徑的長短等等方面。
目的:通過對比競品的核心功能,得出可以改進我們產品核心功能的方案,包括功能設計,交互設計,視覺設計等方面。達到人有我優的境界!
B 非核心功能的用戶使用路線流程比較分析:
這個就是找到我們與競品的幾個非核心功能的用戶使用路線流程進行對比。然後,同樣把涉及到的功能和界面(交互方式、視覺表現)等方面都進行比較分析,然後結合之前分析的用戶評論和市場數據進行綜合比較,得出自己的改進建議,並給出理由。
比如說,還是以聽歌的app為例,聽歌是這個app的核心功能,那麼可能「歌曲分享」或者「歌曲評論」等等就可以作為非核心功能設計,如果有用戶希望分享歌曲,那麼我們就要分析用戶在找到歌曲並分享出去的過程中會經歷哪些頁面;如果有用戶想評論歌曲或者查看其它用戶的評論,我們就要分析用戶在找到歌曲評論頁面並且查看評論或者發送評論的過程中經歷的事情。
目的:通過對比競品的非核心功能,得出可以改進我們產品非核心功能的方案,包括功能設計,交互設計,視覺設計等方面。同樣達到人有我優的境界!
C 對方沒有但是我們有的用戶使用流程或者功能點分析:
由於對方沒有這個用戶使用流程或者功能點,那麼這裡最主要的分析點可以是:
a對方為什麼不做這個功能,他們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功能與他們企業或者產品的目標是什麼關係?
b我為什麼做這個功能,我們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功能與我們企業或者產品的目標是什麼關係?
c目標用戶以及競爭對手是如何看待這個功能的?這個功能能不能幫我們從競品那裡搶奪用戶?又或者我們會不會因為這個功能而失去用戶?
在分析的過程中結合之前分析的用戶評論和市場數據進行綜合比較,得出自己的改進建議,並給出理由。
D 我們沒有但是對方有的用戶使用流程或者功能點分析:
對於這個方面,我們要考慮的就是我們到底需不需要加上這個功能,同樣可以這麼考慮:
a對方為什麼做這個功能,他們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功能與他們企業或者產品的目標有什麼關係?目標用戶對這個功能是如何看待的?他們會不會這個功能選擇競品而離開我們?
b我們現在為什麼沒有做這個功能,我們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功能與我們企業或者產品的目標是什麼關係?
c假如我們要做這個功能,會對我們的產品產生什麼影響,是否契合我們整體的產品風格,產品目標等等?
在分析的過程中結合之前分析的用戶評論和市場數據進行綜合比較,得出自己的改進建議,並給出理由。
E 一些其他方面的分析:
上面提到的4個角度基本上已經把競品分析重要的部分都涵蓋了,那麼剩下的可能還需要做一些其他細節方面的分析,比如說:
a關於app設置功能的比較分析;
b關於app啟動頁面或者引導頁面的設計;
c關於app全局交互方面的一些設計(比如說網路問題,機型適配問題,特殊情況交互說明,全局手勢,退出機制,顯示機制,排序機制,刷新機制,緩存機制,控制項交互等等頁面條件方面的設計),這裡的一些比較分析可能會跟前面的核心或者非核心功能的比較分析有雷同的地方;
d關於開發了哪些平台的問題,iOS,Android等等。;
e其他方面
在分析的過程中結合之前分析的用戶評論和市場數據進行綜合比較,得出自己的改進建議,並給出理由。
以上這5個角度就是我做競品分析時的一個思路,僅此作為參考。
此外,為了在分析時能夠做得更好,我們在分析過程中還需要確立一些評判準則,這個評判準則是你在進行功能比較分析時要設立的一些標準,比如說可用性準則,交互準則,視覺標準等等,在分析的時候你還需要依託這些準則,然後再結合你之前所搜集的用戶評論和市場數據來對你的競品進行分析。關於這些評判準則這裡不作過多具體的闡釋,只以可用性準則為例,而且產品不同,可以參考的準則標準也是有所區別的。
10項比較常用的可用性準則為:(1)一致性和標準性;(2)通過有效的反饋信息提供顯著的系統狀態;(3)方便快捷的使用;(4)預防出錯;(5)協助用戶認識,分析和改正錯誤;(6)識別而不是回憶;(7)符合用戶的真實世界;(8)用戶自由控制權;(9)美觀,精簡的設計;(10)幫助和說明。
同時,在對競品進行功能比較分析之外,我們還要把握的一點就是:了解競品的發展歷程,通過了解競品的迭代以及改進信息,把握競品的發展脈絡,並以此作為借鑒,看看我們的產品在現階段有什麼問題,了解差距在哪裡,並積極尋求方法彌補這些差距,同時還要思考行業和我們產品未來的發展方向,想辦法尋找更加優秀的切入點,為用戶提供更加獨特並且優質的功能,持續地為用戶創造價值,從而佔據更大的市場,實現產品的目標。
做好這些事情之後,整個競品分析也就基本上完成了,在這裡你已經通過分析得出了很多關於產品改進的建議和想法,並且把這些建議和想法都記錄下來,而且給出了你的理由。那麼下一步我們要做的就是如何將競品分析報告用來指導我們的產品改進。
(五)利用競品分析報告指導產品的改進
根據我們最開始確定的做競品分析的目的,那麼我們做好了競品分析之後,我們又要怎樣利用競品報告的分析結果來實現我們的目的呢?我們應該怎樣利用它來指導我們產品的設計和改進,要如何具體應用呢?
首先,我們要明確我們的產品目前處在什麼階段,因為不同的階段對於競品分析報告可以有不同的應用方式,比如說:
(1)在研究用戶和功能需求的階段:
那麼可以將競品分析作為我們即將形成的用戶需求文檔(如人物角色)以及產品需求文檔的參考。
(2)在確定產品邏輯結構框架或者信息結構的階段:
那麼可以根據競品分析得出的一些關於功能分析,信息架構,邏輯結構和框架等方面的結論來指導我們這個階段的產品的邏輯結構規劃。
(3)在設計產品的高保真原型圖、設計效果圖的階段:
那麼可以根據競品分析得出的一些具體的設計思路和方案,為我們的產品提供思路和靈感。
(4)在產品的可用性測試階段:
那麼可以針對某一具體功能、問題做深入的對比,以此作為可用性測試結果的佐證。
(5)在產品的迭代改進階段:
那麼可以根據競品分析得出的一些功能或者界面方面的改進思路,用來指導我們產品的改進,以此作為產品迭代的相關依據。
根據我們產品所處的階段確定了我們如何應用競品分析報告之後,我們就要根據我們的目的,把從競品分析報告中得出來的建議進行分析,這裡最好是讓整個產品以及設計研發團隊參與進來,如果條件允許的話還可以讓市場運營以及客服,銷售團隊也派人參與,讓他們也提供一些意見,這裡負責把關的必然還是產品經理。
通過進行類似的競品分析功能評審會議,敲定我們最後需要改進的功能方案或者界面方案,然後應用到我們的產品改進當中。當然,如果領導對於方案還有他的想法,那麼還需要跟領導進行討論,原則上就是從對產品有利的角度出發。
至於具體的如何將競品分析報告的具體建議用於指導產品設計,在這裡就不詳細展開了,還是那句話,根據你自己所得出的報告和產品的實際來進行操作,這裡沒有方法論,只有實踐。
將競品報告中經過大家討論並篩選出來的有利於產品的建議進行實踐,並在後續的過程中做好數據的跟蹤和反饋,進一步論證這個改進的地方是否對我們的產品有好處,有好處則留下,不利則去掉,然後繼續進行分析,循環往複,不斷指導產品的升級和迭代,幫助產品提升市場競爭力。這才是做競品分析報告最終的目的!
(當然,至於運營及推廣策略方面的競品分析,我們這裡暫時就不過多涉及了,因為這又是一個很大的話題!簡單說一下,在運營方面與競品的比較分析我們主要還是要依靠運營團隊來進行,運營團隊可以定期跟蹤競爭對手的市場活動以及運營行為,了解競品的動向,從而為我們產品的運營提供借鑒作用。此外,搜集競爭對手市場活動以及運營行為的方法很多,比如說關注競爭對手的官方網站,微博,微信,促銷活動,社區,微信群,QQ群等等基本上就能掌握對手的市場動向了,還可以通過瀏覽一些行業網站,互聯網媒體網站等等了解對方的一些媒體方面的投放情況,從而為我們產品的市場運營和推廣提供思路和借鑒。那麼在這裡就不展開了,因為這畢竟主要還是運營團隊的任務,就不過多牽扯到產品團隊方面的競品分析裡面去了。)
(六)總結
競品分析,並不是為了輸出一份競品之間的功能對比清單的報告,這樣的報告是毫無意義的,我們更需要的是分析這個功能對比清單,並且得出我們的看法和建議。
競品分析的落腳點在於形成自身區別於競品的核心競爭力,即我們要如何通過競品分析來提高我們產品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而這個核心競爭力往往體現在與競品的差異性方面,這個差異無論是功能需求,還是交互或者視覺方面的,都會成為我們甩掉競爭對手的有力武器!
就像在做競品對比功能分析的時候所描述的一樣,我們有的功能競品為什麼不做,競品有的功能,我們為什麼沒有,一定要加上嗎?競品的交互設計為什麼是那樣的,我們為什麼又這樣做?這些都是差異性,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不僅僅是從競品角度,更需要從我們自身的產品本質,我們的市場,我們的目標用戶,我們的行業角度來考慮。分析競品並不是為了求同,更不是為了模仿,而是為了突出我們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使我們與競品之間差異的地方更加符合目標用戶的體驗和需求,讓用戶知道我們的產品更好,讓用戶明白他們應該用我們的產品。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競品分析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抄襲,而是為了超越競品。
做好競品分析只是做好產品的其中一個環節,這可以讓你的產品能夠揚長避短。同時,對於我們產品自身來說,我們還要重視研究我們的行業和市場,分析和預測行業的發展走向,同時研究我們的目標用戶,去了解他們在思考什麼,他們真正需要什麼,渴望什麼!只有把這些做法都結合起來使用,才能更加有效地促進我們產品的全面發展!
不過,競品分析還是會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說我們做競品分析的時候往往容易將產品和企業文化等等剝離開來,但是對於很多產品來說,產品文化卻是很重要的東西。另外,競品分析往往把產品的功能元素都進行了分離,也就很容易忽視這其中的相關性,分析的時候就有可能導致片面或者出現誤差。這些東西只有通過我們不斷地進行實踐,不斷地去熟悉行業,熟悉競品,了解它們的文化,不斷地改進我們的競品分析報告,學會從整體上去把握產品的脈絡,才能更好地擺脫競品分析的局限性。
總之,做競品分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做好了競品分析,不管是對產品經理個人的成長還是對產品的設計改進來說,都是很有益的。
任何事情都是很難一蹴而就的,不僅需要技巧和方法,更需要堅持。不斷去實踐,總結,積累;再實踐,再總結,再積累,循環往複,你就能做好!作者:休言萬事轉頭空找好維度和著眼點。一般情況下,最重要的是選擇競品,為什麼選擇它。在選擇的同時,其實你已經知道了這個競品的最核心的地方。而在分析的時候,條理一定要清楚,並不是競品分析就是貼一些截圖就OK得,因為我們要看到競品分析的目的是什麼,目的一定是希望自己的產品能借鑒優勢,避免漏洞,防止悲劇重演。所以最好分清楚維度,例如可以分為主觀和客觀。主觀可以包括用戶體驗、設計風格什麼的,客觀可以分為數據架構啊。用戶群啊。核心功能啊。載入速度啊這些客觀東西。
關於競品分析,之前天行(@天行Aeros)有篇文章《設計公式:簡單有效的競品分析》已經進行了介紹,本文在該文章的基礎之上再進行一些分享,希望對大家有用。
1,競品分析競品分析(Competitive Analysis)一詞最早源於經濟學領域。市場營銷和戰略管理方面的競品分析是指對現有的或潛在的競爭產品的優勢和劣勢進行評價。這個分析提供了制定產品戰略的依據,將競品分析獲得的相關競品特徵整合到有效的產品戰略制定、實施、監控和調整的框架當中來。(來自維基百科)通過google、百度搜索關鍵詞「競品分析」,絕大多數頁面所提到的競品分析來自用戶體驗行業,可見競品分析在本行業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應用,從另一個側面也體現出其重要性和應用的普遍性。在用戶體驗行業,競品分析已經不局限於競爭產品的分析,而是更加傾向於同類產品的分析,特別是當具體到進行產品交互界面、視覺表現方面的分析的時候。在《IDEO的51張創新方法卡片》 (IDEO Method Cards)(IDEO』s Human Factors team)中提到了「Competitive Product Survey」(競品調查)方法。從以下描述對競品分析的概念可見一斑。如何做:收集、比較和進行產品特性評估。為什麼做:這是一種確定功能需求、績效標準和其他基準的非常有用的方法。例如:為了研發一種新的軟飲料,IDEO設計組調查了競品的功能和形狀特徵。如要深挖競品分析的理論基礎,我們可以參見博文《設計中基於人類學的田野調查與比較研究法—淺談用研與競品分析方法之理論基礎》,其中提到競品分析的理論基礎為人類學中的「比較研究法」。
比較研究法一般分三個步驟:1)找出同類現象或事物;2)按照比較的目的將同類現象或事物編組作表;3)根據比較結果作進一步分析。競品分析則是對所研發產品的同類型產品進行分析討論,並給出類比歸納的分析結果,用以了解現有產品的相關信息,從而借鑒於研發產品中。誠如天行在文章中所歸納的,可以認為「競品分析」應該有如下這樣的步驟:1)設定分析目標——競爭對手/同類產品;2)將同類功能模塊或交互、外觀細節編組作表;3)根據比較結果作進一步分析。2,競品分析的框架從上述競品分析的步驟我們可以看出,競品分析包含了三部分內容:競品、分析維度和分析準則。(1)競品選擇競品選擇的範圍我們並不局限於具有直接競爭關係的產品,以iPad版即時通訊應用為例,除了QQ、MSN等產品以外,我們還需要選擇一些國外的產品如IM+、AIM、IMO等優秀且受眾群體較大的產品。就數量而言,我們可以選擇較為優秀的產品進行分析,而不需要貪大求全選擇所有的競品。在《How_to_Conduct_and_Prepare_a_Competitive_Analysis》一文中解答了「是否需要選擇所有的競品進行分析」的問題,文中提到根據80/20原則(80/20 rule),我們只需要密切關注20%的競品即可。(2)分析維度通常我們進行競品分析,可能會從以下幾個維度進行對比分析:戰略定位、盈利模式、用戶群體、產品功能、產品界面(交互方式、視覺表現)等。競品分析是每一個互聯網從業人員都需要做的一項基本工作,不同的職能區分,側重點會不一樣。如運營人員可能更加側重產品的戰略定位、盈利模式、推廣方式,產品策劃人員更側重於產品定位、目標用戶、產品功能。交互設計師更側重於產品界面、具體的交互形式。當然這些維度是有機聯繫的,斷然不可以孤立對待。(3)分析準則拿交互設計的競品分析來說,我們需要參照「可用性準則」來進行分析,可用性準則有很多不同版本, 當前較為常用的10項可用性準則為:1,一致性和標準性;2,通過有效的反饋信息提供顯著的系統狀態;3,方便快捷的使用;4,預防出錯;5,協助用戶認識,分析和改正錯誤;6,識別而不是回憶;7,符合用戶的真實世界;8,用戶自由控制權;9,美觀,精簡的設計;10,幫助和說明。 (具體出處忘記了,好像是Jakob Nielsen的,求解答)3,競品分析的內容競品分析的內容包含兩部分:競品各個維度下的特性羅列以及分析評價。(1)特性羅列以產品功能維度而言,我們需要將競品A具體哪些功能、競品B具有哪些功能一一呈現。這一部分是競品分析的基礎,或者稱之為分析評價的對象。(2)分析評價以交互設計的競品分析為例,依照一定的可用性評價指標,對界面布局、交互方式、動畫效果等進行分析評價。在李幸的博文《關於競品分析》中提到了競品分析評價有兩個方面:客觀和主觀,這種提法對競品分析的分析評價有很大的指導意義,或許我們在分析評價時已混在一起。客觀評價可以產生通常我們說到的數據,形式可以是很簡單的「是/否」、「有/無」、「√或×」評估法;或者是評分法,即依據不同的評測標準對競品打分;亦可以是描述法,將特性以比較的形式描述出來。(各形式的具體敘述參見博文鏈接)(未找到原文鏈接)是基於客觀的評價指標進行客觀的評價,還是基於個人經驗和主觀體驗進行評價呢?這兩種方式需要區別呈現。如果通篇都是交互設計師個人的主觀評價,可能受限於自己的專業素養,難免會出現評價失准,得不到閱讀者的認同。建議採用的方式為明確地將分析評價分為兩欄,一欄客觀描述,一欄主觀評價,這樣主觀評價可以作為客觀描述的一個補充。通常孤立地從操作體驗上很難評判哪種交互方式更好,因為還涉及到一些產品層面的考慮。故我們可以另起一欄來交代交互設計師所建議的處理方式,並說明理由。這一點對於競品分析而言也至關重要。延伸開來說,競品分析是產品創新的基礎,而不是枷鎖。並不是競品有的我們就得有,也並不是競品沒有的我們就一定沒有。恰恰應該是從我們的產品定位出發,在對競品的分析中來明確我們需要做的、能做的以及如何做。4,競品分析的階段在胡曉(@胡曉-交互設計)的博文《怎麼樣撰寫競品分析文檔》中提到:競品分析屬於策略文檔,做競品分析之前,需要先明確目的。無論是為了對戰略有個整體的把握還是為了瞄準某一具體設計問題(為戰略或設計提供依據),都需要估計一下它將如何整合到整個產品研發過程中、並明確它們的使命。文中還提到了競品分析的4個階段:(1)用戶研究階段。將競品分析作為即將形成的用戶需求文檔(如人物角色)的參考。(2)概念模型或內容模型階段。基於競品分析構架模型,這個階段的競品分析傾向於功能分析、邏輯框架。(3)設計階段(即高保真原型圖、設計效果圖)。競品分析針對非常具體的設計問題,將其當作設計的源泉,並以此作為設計的依據。(4)可用性測試。主要是針對某一具體功能、問題做深入的對比,以此作為可用性測試結果的佐證。對於上文的陳述,個人對部分並不贊同。我們主張在產品研發之初進行詳盡的競品分析,並形成競品分析文檔。深入的競品分析文檔可以作為產品組各職能成員溝通的基礎,讓大家在產品認識上達成更廣泛的共識,更加有利於產品研發。此外關於競品分析文檔我有如下構想。競品分析作為一種產品研發過程中的常用且常規手段,實踐過程中產品項目組不同職能人員都會輸入一份競品分析文檔,如產品策劃會做一份競品分析、運營人員會做一份競品分析、交互設計師和視覺設計師也會做一份競品分析。但在以前的項目當中,會出現這樣一個問題,交互設計師做的競品分析文檔其他的產品人員並未認真閱讀,產品策劃做的競品分析、運營人員做的競品分析都沒有及時發與其他項目組成員傳閱,以至於大家散兵游勇,各自為陣,讓競品分析的功用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典型的問題是大家片面地站在各自的職能立場,在某些點上爭論不休,達不成統一認識。可否形成一個立體的競品分析文檔。即在橫向方面,將不同職能人員的競品分析整合為一個有機統一的文檔進行維護,可組織項目組成員對競品分析文檔進行批註,然後再一起討論,最終形成的文檔將作為全項目組成員的一切思考的基礎。(有機統一的文檔是指競品的分析並不是孤立的基於某一維度,而是整合用戶體驗、產品定位、運營層面的綜合考慮。)同時縱向方面,競品分析文檔是不斷動態迭代的。隨著對產品理解的不斷深入、或競品改版等因素的影響以及迎合產品階段的特性,我們需要對文檔不斷地進行補充和完善。5,競品分析的度誠如胡曉在博文中所言,「其實競品分析可以做得更細,但是必須根據做此分析的動機、需求出發,清晰自己的目標,來判定做怎麼樣詳細的一個競品分析文檔。因為在競品分析上面可花費的時間是無止境的、越詳細越消耗時間,合理即可。」當前公司所倡導的量化競品分析,實質上是指全面、深入、細緻的競品分析,旨在督促交互設計師在產品設計過程中更加深入的了解競品,進而很好地將一些結論內化到自身的產品設計當中來。細緻的競品分析是一項較花時間的工作,據實際經驗估計,一份詳細的交互設計競品分析,需要花費一個周的工作日。故根據不同的項目大小,可以選擇適當的競品分析程度。(競品分析程度取決於競品數量、所選維度及評測標準的細化程度。)6,後記關於競品分析的目的,在此無需贅言,可以強調的一點是深入的競品分析文檔可以作為項目組各職能成員溝通的基礎,讓大家在產品認識上達成更大的共識,更加有利於產品研發。只有全面分析了競品和自身產品,做足了工作,才能避免因一個低概率事件的考慮(舉證)滅掉一個方案。以上僅為個人愚見,請大家拍磚!@錢塘門原文鏈接:http://uedc.163.com/7500.html為什麼要做競品分析? 簡單來說就是通過競品分析獲的信息數據,為本公司業務做參考。 可靠的數據信息來源渠道 了解競爭對手的信息數據,數據的可靠性很重要,通過可靠的數據渠道獲得信息數據才有價值。艾瑞、DCCI、Alexa等是相對靠譜渠道,不一一列舉了。了解對手什麼? 競爭產品及公司的市場動態 戰略意圖、運營戰略等 最新調整 對方資本背景 用戶細分群體 用戶的真實需求 市場空缺為本方公司哪些方面帶來參考? 為新立項的產品定位 對產品的市場佔有率有一個預期 制定公司產品在行業內的戰略 從全局上對各子產品線進行布局調整 短期內的快速調整競品分析的維度 戰略定位 盈利模式 用戶群體 產品設計找到競爭對手直接競爭者 市場方向目標、針對客戶群體、產品功能、用戶需求。相似或一致。間接競爭者 同行業,但用戶群體不一樣,產品優劣勢互補,如果對方還不以此產品盈利,那就是很有威脅的潛在競爭者。同行業不同模式的競爭者資本雄厚的概念先驅者 有前瞻性、背景、資質的個人、團體、公司。得到競爭對手的信息公司內部途徑 市場部門、運營部門、高層領導、以及有可能了解的同事。公司外部途徑 行業媒體、搜索引擎、相關BBS、線下行業聚會。官方財報、相關人的Blog、招聘信息、客服諮詢等。調查用戶 普通用戶、活躍用戶、專業用戶等建立分析小組持續的做這件事,階段性的分析結果也有益處,原則上來說跟進分析的周期越長,得到的數據越可靠。得到哪些信息?公司層面 計時、市場、產品、運營、核心目標、行業影響力、年度盈利數據、各產品線投入情況、主要盈利產品。用戶層面 用戶覆蓋面、市場佔有率、運營盈利模式、用戶註冊總數、裝機數、活躍用戶數、轉化率。產品層面 產品功能細節對比、穩定性、易用性、用戶體驗、視覺設計、技術實現架構優劣勢、關鍵平台排名、關鍵字外鏈數量。常用分析方法SWOT分析法 KANO模型 波士頓矩陣 多信息對比
這個問題在知乎上有不少的討論,目前看來,我覺得頂樓@酷拉皮卡 的回答最為詳盡且可操作,推薦深度閱讀他博客中的模版。
在@酷拉皮卡 總結的競品分析模版9條門類中,個人覺得「1、市場趨勢、業界現狀;
2、競爭對手的企業願景、產品定位及發展策略;」
這兩條尤關重要但對新手PM來說又最難掌控,這裡補充些我的看法。
在我參與的數次競品討論中,發現大家往往喜歡把注意力放在產品具體的功能、交互、設計等直接和使用體驗相關的部分,這部分當然重要,但在我看來並非競爭成敗的關鍵,設計產品,首先要考慮的是產品的目標及目標過程中的Milestone,以及其執行過程(產品體驗只是這個過程的手段之一),各家競品公司的目標及所處階段往往不一致,在這樣的基礎上談競品分析往往只會是緣木求魚,何況競品分析者主觀上又容易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錯誤估計了競品公司的真正目標和實現路徑。
舉一例,大概一年前,我當時參與的一款產品剛剛取得了初步的成績,正準備進入UGC直播領域,首先我們需要了解UGC直播的市場情況和未來趨勢,UGC直播市場在PC端已被證實且成熟的機會是美女直播,剛起步等待加速的機會是遊戲直播,時機尚不成熟但未來空間巨大的機會是大型活動直播(發布會等)和教育直播。
如果任選其一,讓你就上文提到的機會做競品分析,你會大概想到些什麼呢?
首先,我覺得UGC直播的模式基本上是一個以內容及內容提供者為核心,產品上以一個易用的內容製作和發布平台做為基礎,強調如何創造內容生產者的收益(現金收益、流量收益、品牌收益)的產業。
美女直播?PC端上有YY和9158等巨頭,美女直播對產品的依賴較低,對主播數量、社區文化(運營)和ARPU(付費用戶規模及習慣)有較高要求,模式基本確定也比較嚴實。
YY的發展一騎絕塵(主觀使用體驗、官方數據財報等),並以此為支柱產品之一重點發展,未來會將優勢帶到移動端;從主播潛力、社區文化、ARPU習慣來看,移動端的唱吧和陌陌也有可能進入該領域;幾乎沒有新品直接競爭的機會。遊戲直播?隨著遊戲尤其是競技型遊戲(DOTA、LOL)的高速發展,國外又有從JustinTV分出來單獨融資$15M(B輪)的模式在前,遊戲直播的未來必然不差。
從當時的遊戲直播流量分析,遊戲直播包括專業媒體製作(國內大小有十數家)和個人主播,前者的內容主要是賽事和活動,後者則更加個性化——頂級高手的第一視角直播被證實非常受歡迎;但這個領域存在著規模尚小但市場需求大(萬人以上在線尚不常見,但點播視頻輕易可達數十萬VV)、產品基礎體驗不完整(發布門檻、錄製質量、播放的清晰流暢度等)、盈利模式尚不清晰等機會。競爭對手有包括PPLIVE和PPS這一類傳統在線視頻服務商和YY,前者主要的精力更多在傳統內容上(綜藝、影視劇),在web視頻巨頭侵蝕的背景下儘可能保住已有規模並尋求出路應當是他們的目標;而YY當時正待上市,而遊戲直播在對清晰要求較高帶來更大的帶寬成本的同時,並不能帶來與之對應的ARPU增長,因此也較難成為他們的主要目標;而當前的市場背景。了解了遊戲直播的競爭關鍵點:產品基礎體驗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錄製和播放),內容製作者的利益訴求沒人滿足,盈利模式雖然不清晰但可以持有一定信心的前提下,結合自己的特點,我們應當進入該領域,可以並以解決上述關鍵點制定發展目標和執行計劃。多說一句,據我了解,目前手游的直播領域尚屬空白,當前的主要限制在錄製方法和錄製性能上,但基於未來手游市場至少十倍於端游市場的預期,這個機會更加巨大,而且已經有國外公司通過巧妙的方法實現了錄製,雖然錄製性能上仍存在問題但前景可期。
說到遊戲直播,其實在我來看教育直播和遊戲直播很多方面很像,但教育直播有兩個遊戲直播解決得很好或者不存在的問題:
1,直播內容,除了一些比較小眾的例如微信營銷課、泡學、在線學PS等等,目前並沒有看到非常適合線上直播的教育內容。2,產品體驗,教育直播對互動和氛圍的要求較高,目前尚無很好的產品方案(國外似乎有一家不錯,但我沒有體驗過)。更重要的是,在線教育的熱度已經不是一兩天了,也有大小多家公司涉足,但尚無真正達到一定規模的成果(歡迎指證),這裡恐怕有一些難以解決的習慣和需求問題。最後是發布會直播,無論是蘋果、小米、鎚子的互聯網科技新品的發布會,還是大公司的年會、商業機構的大型活動,又甚至只是某個大學的迎新晚會、某個酒吧的某次重要活動、婚慶現場等等,用我曾經的某位夥伴的話說,「凡是花費過萬的活動,都需要現場直播。」。
過去數年,也有一些公司提供付費直播的服務,但效果並不夠好,整體來看,這是一個巨大但尚屬空白的市場;在我看來,這個機會最大的難度在於直播門檻上,包括直播設備的硬體性能、無線速度、軟體性能,說白了就是手機不行、專業設備太笨、3G太慢;如果說手機還能勉強應付一些休閑業餘個人的小場景,如何在一些專業大型機構場景上(例如發布會),通過怎樣的軟硬體辦法,讓那台笨重專業的錄影設備連上現場的WIFI並「一鍵直播」,恐怕是這個場景的「需求痛點」。當然除了這個問題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問題,但這個問題恐怕最為關鍵。本來只是要舉例,結果又敲了廢話一堆,想表達的意思其實很簡單,競品分析中很關鍵的一點是明白,你的產品所屬的市場情況,產品要解決的目標和實現這個目標的關鍵點,以及競品的目標和關鍵點,如果目標和關鍵點相似,那麼我們各自所處的階段及優勢在哪等等
這也就是我對1、市場趨勢、業界現狀;
2、競爭對手的企業願景、產品定位及發展策略;
的補充啦,你覺得呢。
給你一個範文吧,關於美食類APP競品分析的,文章不是本人所寫,所以這裡註明一下。文/歸如故(簡書作者)源文地址:美食類APP競品分析報告:下廚房VS美食傑正文如下:
來我的懷裡,或者,讓我住進你的胃裡。喚醒沉睡的味蕾,與食物相濡以沫,世間唯有美食不可辜負。
本文主要從功能方面分析兩款產品,如有不當之處望指正。
一、行業狀況
1.活躍用戶數及使用時長
活躍用戶 使用時長從趨勢發展上看,移動端菜譜的活躍用戶數緩慢上升,而使用時長上升較快,說明移動端菜譜用戶的依賴性逐漸增強,人們在飲食上更追求品質享受。
2.中國美食菜譜應用逐步從菜譜工具向平台化轉變
美食菜譜在應用端正從從單純的菜譜工具向多功能的平台轉變,在產品應用功能和運營模式上,美食菜譜逐漸社區化、電商化、媒體化和大數據化。在美食菜譜垂直領域,以菜譜為依託搭建美食相關生活平台,用戶不僅可以獲取菜譜內容,而且可以交流烹飪技巧、查閱健康飲食知識、討論生活相關話題、購買食材廚具和交友等。
二、競品選擇
依據最新app
store美食佳飲排行榜和易觀美食社區排行榜的排名順序且具有菜譜功能的app選擇出「下廚房」和「美食傑-家常菜譜大全」(以下簡稱美食傑)兩款產品進行分析比較。
三、體驗環境
索尼Z3 Android4.4.4
下廚房:版本5.10.4更新時間2016-11-18
美食傑:版本6.1.5更新時間2016-11-17
四、競品分析
1.產品概況
從表中可看出各自的定位,下廚房傾向於文藝小清新的美食生活,美食傑傾向於打造以美食菜譜為核心的多方服務平台。
2.產品迭代過程
(以下的版本迭代信息均為新增功能或有較大改動的部份,篩選掉了功能優化和修復bug的部份。)
下廚房:
5.2.1:個人主頁增加了買買買模塊, 購物車增加下拉刷新功能,社區發帖強制綁定手機號。
5.3.3:發現好友模塊中增加了個人簡介及TA的作品圖片。搜索時提供了相關建議詞,讓你的搜索更高效。市集增加地域定位選擇,不配送區眼不見心不煩。
5.4.0:菜譜瀏覽有了大圖模式,更清晰的菜譜圖,更友好的交互,助你能成為一個更好的廚師。大圖模式可設置計時器,到點提醒,再也不怕糊鍋了。
5.5.0:增加即時通信功能,方便廚友之間交流。在市集購物時也可直接與商家溝通、諮詢。手機上創建菜譜的功能更完善,添加獨家標識、推薦至分類都能用手機搞定!
5.6.0:這次更新增加了互動討論功能,廚房問題由達人幫你解答。
5.7.0:在首頁搜索菜譜時可按評分、做過數來排序。在下廚房市集購買海淘商品,增加實名認證。菜籃子增加一鍵買齊按鈕,足不出戶買菜更方便。
5.8.2:菜譜底部的留言功能大升級,通過「點贊」讓更有價值的共性問題頂到「最熱」。作者可以方便地看到最熱的問題,進行回復。
5.9.0:個人主頁改版,可以查看到自己的菜譜被多少人做過、收藏過。購物車改版,可左划進行刪除。菜譜底部按鈕樣式調整。提醒系統改版,不同類型的提醒擁有不同的樣式。個人收藏頁面調整,收藏的菜譜、菜單分類更清晰。
5.9.4:增加公眾號訂閱功能,隨時關注各類美食文章。分享功能增強,可以複製鏈接。通知中心插件中添加快捷入口,可以搜索菜譜,上傳作品。首頁創建菜譜和作品入口採用全新UI。
從下廚房的版本迭代可以看出,下廚房的社交性不斷增強,社交上偏向用戶間討論交流以提高廚藝,此外,從5.9.4版本開始增加媒體功能,用戶在做菜之餘可以發布/閱讀美食文章,以增強用戶粘性。
美食傑:
6.0.0:推薦頁-界面更簡單,更清新。發現頁-全新改版,這裡你能看到全國的烹飪熱門。個人中心-全新改版,用真實數據闡述你的烹飪屬性。新增數據中心-把你最喜歡的烹飪行為形成報告,發現有趣的真實。智能組菜-輸入家裡的有的食材、自動幫你計算出可以做出哪些你喜愛的菜。上傳菜譜
— 這個終於有了,抱歉來晚了,我們還會持續優化。
6.0.5:新增試用商品,可以申請使用各種商品,還可以查看試用報告,買東西更放心。積分可兌換各種商品啦,大獎等你來。發現里增加地域選擇功能,想關注哪裡就點哪裡。菜譜增加夜間模式、增加滾動步驟提示、增加上拉關閉功能。
6.0.9:視頻菜譜全面升級,好看好玩你意想不到的;終於可以加好友啦,再也不是一個人默默做飯;美食勳章,締造屬於自己的勳章體系;發現身邊的烹飪大師,交流烹飪技巧。
6.1.1: 食話中新增『九陽社區』活動多多,獎品更多。
6.1.5:電商全面改版,更實惠的價格,更優質的商品。一鍵上傳菜譜、作品、食話、足跡按鈕,操作使用更加快捷。
從美食傑的版本迭代來看,主要在界面和用戶體驗上不斷完善。從版本6開始,美食傑嘗試通過個人數據的積累精準化用戶需求,讓用戶發現自己真正喜歡的烹飪菜譜。
3.用戶分析
1)用戶人群:喜歡分享和創造的美食達人,準備學習廚藝的新手,追求生活品質具有一定收入和時間的職場人士或家庭主婦,以及平台邀請的專業廚師。
2)用戶特徵(數據來自talkingdate,左為下廚房,右為美食傑):
性別分布從性別分布可知兩款的用戶主要以女性為主。日常生活中,女性往往掌握著廚房的主導權且對美食更為喜愛,因而對菜譜的使用也有更高的需求。
年齡分布在年齡分布上兩者都以青年居多,此年齡階段(26~35歲)也恰好是白領和家庭主婦為主的人群,具有一定收入和時間精力。
區域熱度
區域熱度上,廣東、北京、浙江、上海等經濟發達的省份/直轄市有較高覆蓋率,這些地區相對於其它省份在生活品質上也有著更高的要求。
4.產品結構
下廚房主要結構下廚房:從圖中可以看出,下廚房中每頁的一級結構分類明確,次級結構貼切合理。有關飲食的功能都集中在首頁,方便用戶在首頁中快速查找菜譜等相關的功能。
個人建議,排行榜中的「流行菜單」可整合在首頁一級結構的「本周流行菜譜」中。
理由:「本周流行菜譜」是把一周內的熱門菜譜直接推薦給用戶,設置在一級結構也是為了方便用戶快速查找,而「流行菜單」則是向用戶推薦其他用戶編輯成的熱門菜單,然後在各種菜單中選擇菜譜。兩者在推薦菜譜的方式上不同,但本質都是從流行的角度讓用戶選擇心儀的菜譜。
此外「流行菜單」的結構設置也比較尷尬,與其並列的功能都是某方面的排行榜,雖說包含菜譜卻以菜單熱度作為標準,而菜譜排行榜以菜譜熱度為標準,兩者又都是為了滿足用戶選擇菜譜的需求,單獨的「流行菜單」不免有些格格不入的感覺。
流行菜單在排行榜中的具體位置
建議整合方法:在原「本周流行菜譜」的位置改成「熱門流行」,在次級結構再分成「流行菜單」和「本周流行菜譜」,「流行菜單」按原左右滑動選擇置於頁面頂部。
美食傑主要結構
美食傑:與飲食相關的功能分布在推薦頁和發現頁中,核心的菜譜功能同樣在首頁。整體上來看,各大功能分布合理,層級關係明確,用戶可以很容易了解並使用。但推薦頁中的「最熱商品」建議放在商城頁中,放在首頁中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用戶瀏覽菜譜的體驗。
對比分析:兩者在整體功能上比較相似,電商、社交、媒體兩款產品都有涉足,但是程度各有不同。電商方面兩者結構相差不大,在此不做比較,其它方便以結構為主做簡單分析,詳細分析見功能體驗分析部份。
社交上,兩者都具有基於LBS的社交功能。下廚房更注重用戶間廚藝及廚房知識的交流討論,比較實用,類似知乎的形式;美食傑則類似於微博,用戶在社區中發布話題,曬美食作品,展現個人的飲食狀況,營造交友氛圍。
媒體上,美食傑注重實用性,以傳播廚房知識為主;下廚房則豆瓣化,相對文藝和趣味,以文字媒體為主。
從菜譜分類和排行榜來看,美食傑更加系統豐富,功能性更強,適用人群更加廣泛,但也會造成用戶在選擇上的困難;而下廚房分類簡潔,在體驗上以發現美食為主,因此用戶定位更加精確。
5.主要功能分析
(1)首頁搜索對比
下廚房
美食傑
兩者都在搜索上設有熱門(流行)搜索和歷史(最近)搜索,而在熱度關鍵詞的布局上,美食傑採取單行橫向拖動的形式,主要是考慮能夠在下方容納足夠多的歷史搜索,方便用戶獲取更多以往的搜索信息;下廚房的布局則為3X3的宮格式,字體比美食傑大,視覺上更舒適。
在內容搜索上,下廚房的搜索範圍更廣,除了菜譜和食材的搜索,還可以搜索菜單,並把廚友的搜索也添加到主頁搜索中,使用戶在主頁中不必切換頁面就能搜索廚友。不過美食傑在搜索中展示的食材和菜譜更豐富,而且在搜索框中設有一鍵清除,操作性更佳。
(2)菜譜
差異化分析
兩者在操作界面的體驗和功能的使用上都能很好地滿足菜譜使用的需求,在此不具體分析兩者相似之處,只做簡單列舉:
準備食材時幫助用戶記錄的菜籃子(在刪除單個清單時美食傑需跳轉至菜譜頁面才能刪除),烹飪時幫助用戶掌控時間的計時器(下廚房只能在大屏顯示時使用),方便用戶查看烹飪過程的大屏顯示,需要特別注意的小貼士以及滿足用戶社交需求的評論分享功能。
不同:
下廚房特有的一鍵買齊食材既能推銷平台上的商品也方便了用戶在食材上的採購,其次當用戶完成一次作品後,可以拍照上傳至作品展示區,其他用戶可在此點贊,從而鼓勵用戶的製作熱情。而在菜譜模塊中美食傑只能評論區上傳自己的作品,顯示上並不突出,往往淹沒在文字評論中,因而與其他用戶的互動性較弱,二次使用需求不如下廚房高。不過美食傑的用量轉換可以幫助廚房新手參考配料的使用量,且其菜譜特性概況能在用戶查看菜譜時了解菜譜的工藝、口味、製作時間和熱量,加上字體調整及返回頂部等功能設置讓用戶在瀏覽體驗上優於下廚房。
下廚房美食傑
兩者上傳菜譜的方式類似,但在上傳菜譜的分類選擇上。下廚房比較靈活,用戶可以按日常標籤對菜譜進行分類。美食傑則要求用戶在工藝、口味、難度、時間和人數上進行細分,在選擇上略有繁瑣。不過系統的分類也是美食傑菜譜資料庫管理的基礎,方便用戶在搜索查看菜譜時了解菜譜製作的難易度及適用性。此外,得益於菜譜大數據,在輸入菜名後,美食傑會識別菜譜名並自動填寫主料、輔料(包括用量),能節省用戶一定的時間。
菜譜上傳
(3)電商
購買界面對比:
下廚房美食傑
從圖片中可以看出,下廚房在商品頁的功能上是比較完善的,且商品的評價模式延用了菜譜的評價模式,亮點突出,在查看評價時的操作感也不錯。此外,下廚房在鼓勵用戶消費和購買商品後評價的方面上做得非常不錯。具體方法如下:
用戶在市集購買商品確認收貨後在30天內給予商品有效評價,將獲得與該商品實付金額等數量的積分(1元=1積分,不包含使用優惠券支付的部份),獲得的積分可以800積分/月的形式兌換愛嘗鮮資格。下廚房市集將一部分優質新品商品以較大優惠力度,限時限量發布,僅有愛嘗鮮資格的用戶方能購買。之後下廚房會將口碑不錯的商品推薦給全部用戶開放購買,商品也將恢復為正常售價。
大致流程
對比之下的美食傑則存在著一些不足。首先商品名過長導致顯示不全,且沒有表明主體,光看名字真看不出是賣什麼的。其次,商品的評分和銷售量這些直觀反映商品情況的元素並沒有加入,加上沒有培養用戶評論的習慣導致的評論數過少,用戶很難從商品介紹去判斷商品的好壞。雖說在商品介紹前有買手說詳細評價了商品,但是看上去更像是打廣告,不夠客觀。在買賣雙方交流上,用戶不能跟賣家直接聯繫,只能和商城的客服聯繫,這或許也是導致商品銷售量不足的原因之一。不過,由於「詳情」,「評論」和「頂部」三個button的設置,用戶很快就能查看相關信息,而且相關推薦的設置也方便了用戶購買其它商品。總體來說,美食傑在購買界面的功能上有待完善。
(4)社交
下廚房:
交流討論
關於用戶間交流討論的社交功能,在下廚房中分別體現在用戶間的私信交流,社區中的市集討論區及周邊交流,和廚房問答中的提問回答。
用戶間的私信交流界面非常簡潔,只能發送文字和圖片,點擊頭像可以查看用戶資料,作品及菜譜;交流發起的主動方第一次需要搜索廚友昵稱,再在搜索結果中選擇目標用戶,不能從關注列表和粉絲列表中直接選擇,略有不便。私信界面
使用情景則主要為用戶在瀏覽一個菜譜時,對菜譜中某些用料、步驟不清楚的情況下,對菜譜發布者進行私信交流(當然也可以直接在菜譜評論區留言,但當留言過多時,回復率降低。另一方面私信交流的隱私性更強。)。另一種情景則為用戶與作品/菜譜達人在廚藝上(心得)的交流。當用戶間更為熟悉,認同彼此後,往往會互留微信,電話等其他聯繫方式,因而在此種情型下私信的作用不大。建議增加表情包功能,方便用戶更直觀簡單的表達情感,同時增加聊天的趣味性。
社區中的交流由於無法發送圖片,加上官方的監管力度,因而整體環境簡潔良好。此外基於LBS周邊交流的設置,方便用戶從線上交流轉向線下交流,暫時沒有明確的業務形態,發展方向是讓用戶在「吃」方面的需求能夠被更即時的滿足。但社區入口設置不太明顯,建議把模塊換色加以區分。
類似知乎的廚房問答非常能滿足用戶在廚房知識方面的定向需求,同時也是用戶圈粉,增強個人存在感的另一重要方式。
其它社交
搜索關注好友,查看已關注的好友動態以及分享功能,是下廚房其它的社交功能。用戶可以從新浪微博、QQ空間和豆瓣這三類第三方社交平台中關注也在使用下廚房的好友,滿足用戶一定的熟人社交需求或是方便用戶從已有社交圈內關注目標用戶在下廚房的動態。比如一個廚藝一般但熱愛美食的用戶發現微博中有一個很火的美食達人也在用下廚房,這時她就不需要詢問美食達人在下廚房中的昵稱,直接就可以從下廚房中綁定微博,在關注列表中關注就行了。不過,在查看豆瓣廚友且未綁定豆瓣帳號時,點擊「看新浪微博好友」會跳轉至豆瓣帳號登陸頁面,一個明顯的顯示錯誤。好友動態類似微信朋友圈的功能,用戶在曬出自己的作品後,關注自己的粉絲可在此區域瀏覽、點贊或評論。一方面滿足用戶分享美食的慾望,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用戶間的互動性,而互動性的增加又會增強產品整體用戶的粘性。一個因此建立起來的社交關係,在拋棄產品的同時就存在著社交成本的損失。
下廚房的分享支持微信,QQ,微博,豆瓣和印象筆記的分享,同時也可以拷貝鏈接分享。
美食傑:
交流討論
在用戶的話題討論方面,美食傑按照話題類別分成三個部份。餐桌時光,分享美食與心情;玩轉烘焙,曬出烘焙作品;美食課堂,美食互助提問。其中的美食課堂類似下廚房的廚房問答,用戶可直接在美食課堂中發布,也可以從菜譜評論中標記發布。 但其中的提問解答氛圍相比下廚房並不濃厚,用戶在此提問很難被重視和解答。個人認為,根本原因在於提問顯示不突出及提問形式簡單。沒有字詞提醒用戶(或不明顯)應該是提問而不是發表心情看法,造成問題被話題掩埋;提問形式簡單,壞問題自然會多,造成願意解答的人寥寥無幾。所以,建議提問形式按標題加問題簡介的形式,而且底部icon(感覺更像是發表心情、話題)的設計應明確顯示「提問」,這樣一來,一方面能避免用戶在此發表些與廚房問題無關的話題,營造提問環境。另一方面,用戶也不會問出像「好吃嗎?」這樣的問題(想像一下,標題「好吃嗎」,簡介…..)。 美食傑的私信界面更加簡潔,只有文字功能。私信的入口在用戶的個人界面中,接收則合併在消息通知欄中,沒有像下廚房信箱一般專門收發私信的模塊。雖然不用搜索用戶昵稱就可以向粉絲和關注的用戶發送私信,但是還是需要從關注列表或粉絲列表進入,依舊不夠快捷。此外,美食傑還能查看附近的人的資料,但是在交流上只能一對一,並不像下廚房社區式的周邊討論。
其它社交
在其它社交方面,美食傑能夠搜索關注好友及分享,沒有專門查看關注好友動態的功能。支持從手機通訊錄和新浪微博邀請並關注好友,分享則支持微信,QQ及新浪微博,渠道上都沒有下廚房多。
(5)媒體左為下廚房,右為美食傑
媒體上兩者都各有特色。下廚房不僅擁有自己的媒體訂閱號(如《廚房周刊》),還會把微信訂閱號中寫的不錯的美食文章轉載至下廚房中,用戶可以直接在下廚房中訂閱。因此,內容上的生產來自下廚房和第三方轉載。在內容性質方面,下廚房自身訂閱號側重幫助用戶發現美食新鮮事(包括流行菜譜、食材、器具等);第三方轉載的文章則更有故事趣味性及文藝性。
美食傑在媒體上的分類比下廚房更為明確。在發現頁的首頁是來自第三方的視頻內容,主要為美食見聞;食材頁中是關於各種食材的百科知識,從選購竅門、營養價值和食用建議上介紹食材,並在搭配和菜譜上為用戶推薦選擇;文章頁中的內容則以膳食保健和營養知識為主,非常適合對健康飲食有追求的用戶。總體來說,美食傑在媒體上比較乾貨。
6.界面對比
下廚房首頁與個人界面美食傑首頁與個人界面
下廚房界面背景以白色為主,圖片和字體大小搭配設置都很合理,而且icon的設計比較可愛,適合女性審美,整體給人小清新的感覺。首頁主要功能的位置都設置在屏幕的上半部分,因而有很好的即視感。個人界面的用戶頭像設置在頁面偏右的位置,與左邊的昵稱等文字很好地平衡了畫面。
在進入美食傑的首頁界面後(最左邊的圖),三張拼圖的banner設計幾乎佔據了整個屏幕,給人視覺上的衝擊感,icon的設計比較直觀、具體,色彩感豐富,界面背景也以純白為主。在我的頁面中,個人資料的背景採用晶格化效果,比較有突出感,但是個人認為在顏色上選用青藍色調和整體會比較有融入感而不至於用紅色而太突出。
7.盈利分析
下廚房:
(1)廣告投放
下廚房的廣告位置主要分為兩種:一是下廚房結合社區用戶評價和商家需求,放在首頁中以軟廣的形式對食材和廚具的推薦;二是市集中店鋪活動的廣告。廣告的展示形式都以美食或搭配廚具為背景的精美圖片,加上白色標題於圖中的靜態廣告,符合產品整體小清新的環境,將廣告對用戶體驗的影響降至最低。
(2)電商分成
市集中B端商家的合作營收及C端賣家的傭金抽成。在產品類別上,接入了品牌供應商和大量由小型商家提供的小眾長尾品類。
(3)品牌教育
下廚房聯合不同領域的生活家及品牌,通過線上或面授課的形式滿足用戶對生活品質的進一步需求。
美食傑:
(1)廣告投放
美食傑的廣告位置主要有三種:一是首頁最熱商品欄中其他平台(如京東,亞馬遜)或自身平台(與商城重複)的廣告,二是菜譜底部的靜態廣告,三是積分商城中各式商品的廣告。
(2)電商分成
與下廚房類似的貨架模式(不過據說要成為場景化的閃購模式),但在商品的推送上以基於大數據的個性化推薦為主。
(3)線下活動
通過自身用戶體量,以線下活動的形式增加商家品牌影響力及銷售量,同時也能營造線下粉絲經濟,創建良好口碑,實現線下活動線上導流。
五、總結
1.同質性
兩者都是從單純的菜譜工具演化成如今以電商業務為主的商業模式,由於人們對菜譜使用的需求,兩者在整體用戶屬性上相似。
從功能上來看,兩者都包括社交、電商和媒體。
但在電商方面,下廚房的體驗優於美食傑。由於對用戶習慣的培養,下廚房市集中所能參考依賴的商品信息更豐富。品牌商的爆款品積累良好的口碑,在用戶心中建立起對平台的信任,使得那些缺乏評價體系的長尾品類也能從中獲益。
從盈利模式上來看,廣告和電商是兩者的相似點。
2.差異性
在內容呈現上,下廚房依靠演算法而非編輯進行內容推薦,其所參考的數據來自用戶閱讀、收藏、評論等維度,以此來判斷哪些內容更受歡迎。美食傑則依靠大數據,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根據用戶瀏覽、喜好來進行智能推送。
從運營方式來看,下廚房側重用戶間關係的培養及市集商品的「可信度」鞏固線上用戶粘性,並嘗試往線下發展。美食傑則不斷通過各種活動保持用戶活躍度,並吸引線下用戶的轉換。
做競品分析,往大了做就是一篇企業戰略決策報告,往小了做是一個交互UI對比。根據競品分析要達到的目的在不同的層面於以著重分析。
競品分析,可以分析出我們要不要做這個產品,但這事一般老闆已經定了,所以競品分析的目的一般是我們怎麼能把產品做好。一方面是產品,另外一方面是運營
產品:通過不同的產品,揣摩用戶需求和用戶體驗。 同一類型的產品,競品之間有時候差別較大,大家的策略也不相同,通過體會不同的產品思路,開拓思維,結合自己的經驗找到正確的產品設計思路。
運營:不斷的跟蹤學習競爭對手所開創的新的好的運營方式方法。
做競品分析,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同理心思維,站在對方產品開考慮問題,來獲得開闊的視野。
切忌用同一套標準對所有競品進行分析,那種給幾個功能設定分數,然後給競爭對手打分的方式一定要小心,小心劍一招致敵。要做好競品分析:首先,應弄清楚為什麼分析,是為了公司產品戰略,還是提高優化產品。也就是劃分分析維度。其次,既然分析,就要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來分析,最好有圖文並茂的數據支撐。再次,交叉對比,發現彼此優劣,為運營提供借鑒的思路。
競品分析狹義上是指所處行業的競爭對手的分析和持續追蹤,根據不同的分析目的,所涉及到的基本面、資料維度和數據深度,都有所不同。
要做好一份對運營有借鑒意義的競品分析並非易事,既要知其然,也要探究其所以然。今天來梳理做一份具有不可替代價值的競品分析的思路和要點。
目標和邏輯意識
通常做競品分析是針對行業的幾款TOP產品來進行,而不會針對長尾。即使剛入行,經過15分鐘的信息搜索也很容易判定TOP產品的歸屬。
在做競品分析的時候,最容易陷入的是只陳列產品和運營結果的事實,譬如競品的產品框架圖、公開的商業模式、業務模塊、公開的報道數據等。貌似羅列了競品的基本面信息,如果為了增長見識尚可理解,難度也不高,只是看誰細緻有耐心,但實則沒有太多運營上的指導意義。
有一個主觀的價值評判標準,競品分析製作的人員可替代性,決定了這份競品分析的價值。
在實際工作中,除了特別早期的全面調研外,其實很少需要過於全面的競品分析。道理很簡單,項目啟動前產品的設計、運營框架的搭建、以及商業模式的設想,肯定已經做過核心競品的全面分析了。
做競品分析是基於非常現實的目的,說幾個常見的分析訴求:
1、產品自增長數據一般,分析下競品的推廣和增長渠道,費用、比例和效果如何,以便指導跟進;
2、競品的核心業務參數分析,比如補貼、傭金比例,找出變動的趨勢和規律,並試圖分析變動的決策原因;
3、競品當前的業務數據如何,如何追趕;
4、競品上線了新的業務,新業務的目的、操作模式和數據如何;
5、商家拓展推進困難,競品是如何執行的,效果如何。
在做競品分析之前,我們不僅要明確目的,也要學會質疑目的的有效性,而非被動接受分析指令。當你很渴望知道某一項結果的背後原因、數據時,你會從始至終知道你要找什麼信息,要推理什麼結論。這樣最後的分析才能有運營價值,避免變成一紙任務。
那麼,信息搜集之上,必有邏輯。數據之間的邏輯、業務之間的邏輯、執行的邏輯等等,既要熟悉,也要運用到基於目的的分析之中。
基本面和信息維度
一、篩選基本面信息
競品的基本面信息包括很多,根據全面復盤的角度可以簡單羅列出來:
1、產品定位;
2、業務數據、發展現狀;
3、產品設計和體驗;
4、運營體系和比重;
5、啟動方式;
6、推廣手段和投入;
7、團隊概況。
每一條基本面信息都可以指向背後的分析訴求,這也是前面一節提到的,不只是把相應的信息羅列,還要進一步分析邏輯關係,對自身的業務發展進行指導。
譬如「產品定位」這一條,在該領域的用戶需求中,為什麼競品選擇這一個角度、核心功能來切入,是推廣成本、開發成本、還是最佳解決方案的原因。對應產品定位,競品選擇的slogan有沒有發揮出優勢,通過搜集的用戶互動信息進行分析。
對比自家產品定位的差異化和優劣勢,根據競品的發展數據,考慮是否需要及時調整自身定位。
不追求大而全,而是根據實際的分析目的,首先明確要分析競品的哪些基本面,需要從產品角度改進,就畫競品產品導圖,根據導圖反覆體驗流程細節,對比自家產品的差異。
而非一上來就想著把競品從頭到尾扒光,反而不易得到精髓信息,只享受如煙的快感。
二、切中信息維度
不同業務方向的競品,信息維度會不一樣。一方面是業務的發展比重不一樣,一方面是數據體系也不同。
譬如同樣是做跑步工具起步的悅跑圈,業務中心逐步放到包括線上馬拉松在內的線下合作商,而阿甘跑步則是社交玩法,那麼在分析當下的推廣渠道、用戶行為屬性和數據時,兩者的重點則可能大有不同,不可直接對比。
就是說即使對同一項基本面做分析,你得對不同競品的業務屬性有足夠了解,才能切中關鍵的信息方向,避免出現重大的分析誤區,得出無效結論
細節是驚喜
確定了分析目的,基本面信息後,便是收集資料。分析資料分為信息和數據兩類,來源有2個方向:運營邏輯和細節。
一、用運營邏輯找信息
運營邏輯的意思不是自己來推論數據,而是比如你想吃麵包知道去85°C,吃煲仔飯知道去港式餐廳一樣。
分析資料的來源是根據運營邏輯,推斷出資料的載體,並根據需要的信息維度來匯總。那麼運營常識的豐富度決定搜集資料的完整度。
譬如做電商競品的業務數據分析,首先是核心業務數據:用戶數、日流量或DAU、日訂單、日成交金額。而實際上都知道你是拿不到準確的核心數據的。所以公開的媒體報道是第一數據來源,通過不同來源平行對比、不同時間點的增長趨勢對比來校驗數據。
其次評估商品總數、更新頻率數量、商家數量、單個商家和坑位的流量成交數據,可以通過跟蹤統計、商家的變相溝通、商家群內容等方式來獲取。
針對流量和下載量,這裡有很多的細節校驗方式。PC的流量通過統計網站查詢,比對網站收錄數、自然流量、搜索廣告覆蓋率等,來推斷流量構成,流量增長。
再者是評估綜合運營的效果。大促期間的流量波動、投入的資源位、活動開發成本;新媒體、社區等輔助產品的閱讀活躍數據、日常內容質量、活動頻次質量。
了解模式看36Kr、分析業務體系除了自查外也可以看評測文章、資訊社區統計產品本身的內容和互動數量,這些都屬於運營邏輯。
除了單一方式的信息獲取外,上面舉例的數據分析、推廣復盤等,是需要多渠道的信息挖掘。除了信息搜索(百度、微信)、運營輻射的載體(產品公告、微信微博)外,就是下面的第二點。
二、關注細節如初戀
拿推廣復盤來說,推廣手段通常是不會公布在面向用戶的運營載體上的,這時候很多細節信息才是關鍵。
舉個例子,是做「學霸君」運營復盤的一個細節,關於學霸君的早期推廣方式。2014年7月學霸君舉辦了一次天津校花校草評選比賽,粉絲在公眾號上留言,篩選參加頒獎晚會。活動結束後公眾號分批推送了這些留言,很多粉絲提到「通過校門口的小卡片關注到了公眾號,還可以解題,只是偶爾回複比較慢」。
簡單的數條留言包含的信息量非常關鍵:
1、學霸君的MVP是公眾號人工解答;
2、根據推廣場景,基本可以判斷早期用戶就是校園小卡片而來。
還有很多的推廣、合作信息會發布在合作方的載體上。譬如在微信上搜索「東家APP」時,可以發現多篇其他賬號的文章,裡面是東家錄製的匠人視頻,底下是該匠人的東家店鋪,可能的合理推斷是一項內容和店鋪引流的合作。
對大量運營邏輯的掌握,和對細節的敏感度,會成為競品分析中的不可替代價值的關鍵。
運營指向
我們強調競品分析是帶有目的的,最後必然要為這個目的提出解決方案的啟發。做完資料的收集後,可以分兩步。
一、線索還原
通過諸多的信息數據將整個分析事件客觀地、有邏輯、有因果地還原出來。譬如對於上面舉例的電商競品業務數據分析,可以至少列出幾個關鍵點,表格還是圖形可自行揣摩:
1、當前整體的成交數據、單個商家的成交數據如何;
2、商家的數據、品牌等級分布如何,通過哪些手段招商,維護和激勵措施是什麼;
3、總用戶數、日流量如何,推廣渠道的分布和比重如何;
4、社區的運營數據如何,主要有哪些運營手段,效果分別如何。
通過這些可以相對完整的勾勒出競品當前的業務發展情況,並且沒有遺漏核心數據。如果再進一步,資料搜集還可以做到競品商家的聯繫方式、入駐和活動參與門檻、商家對競品的滿意度、通過廣告商溝通了解競品的投放數據等。
二、指導價值
這也是最後一步,根據競品的思路、執行和效果,以及自身的現狀和資源,提出具體的運營思路、改進方向。
譬如競品的社區活躍度高,映射到自家產品,是某類活動的參與度高、獎品投入大、還是增加流量入口?哪些措施可以短期改進,哪些是暫時不具備條件但需要爭取改進的。
與競品的電商成交有差距,是加大整體流量的獲取、還是商家的數量、商品的價格進行調整。
競品策略的跟進,是運營手段中很大的一部分。習慣產出運營指導的結論,會極大拓寬運營的思路。
不可替代的價值
不可替代的價值既體現在帶有強烈的分析目的、關注別人忽略的細節、有邏輯的推斷後,得出的高價值的競品分析報告。
也體現在通過每一次這樣獨特深度的思考,來獲得不可替代的自身價值。
原作|天佐原文:如何做一份具有不可替代價值的競品運營分析?-姑婆那些事兒官網
姑婆那些事兒是移動互聯網推廣運營知識分享平台,我們邀請一線互聯網人分享實操經驗,內容包括App(android,ios)推廣運營、Wap推廣運營,校園推廣及互聯網領域最新動態 。歡迎大家積極踴躍與我們一起探討推廣運營那些事兒。
只是過來吐槽一下,很多公司喜歡搞所謂的競品分析,請思考一下競品分析真的有用嗎?所謂競爭分析是否一個偽命題? 在關注競爭對手的一舉一動的時候,往往意味這你已經入了對手的局之中,跟隨他踩出的路,亦步亦趨。大多數水平差的抄襲模仿,卻不知人家為什麼這麼做;水平好一點的,思路也被競爭對手限制住了,跳不出來。與其花那麼多精力關心人家在做什麼,還不如多多研究我們的用戶在思考什麼,需求什麼,渴望什麼?
貼一篇以前的方法整理吧,傳送門:http://www.uezzb.com/2012/07/01/competitive_analysis/定義
對所研發產品的同類型產品進行分析討論,並給出類比歸納的分析結果,用以了解現有產品的相關信息以及它與競爭對手之間的差異,從而借鑒於產品研發中。
分析框架1、競品選擇
競品選擇的範圍並不局限於具有直接競爭關係的產品,也可以選擇其他優秀且受眾群體較大的產品。競品選擇的數量可以根據80/20原則,密切關注20%的競品即可。
2、分析維度
通常進行競品分析,可能會從以下幾個維度進行對比分析:戰略定位、盈利模式、用戶群體、產品功能、產品界面(交互方式、視覺表現)等。競品分析是每一個互聯網從業人員都需要做的一項基本工作,不同的職能區分,側重點會不一樣。
3、評測準則
對於交互設計的競品分析來說,我們需要參照「可用性準則」來進行分析。可用性準則有很多不同版本, 當前較為常用的10項可用性準則為:(1)一致性和標準性;(2)通過有效的反饋信息提供顯著的系統狀態;(3)方便快捷的使用;(4)預防出錯;(5)協助用戶認識,分析和改正錯誤;(6)識別而不是回憶;(7)符合用戶的真實世界;(8)用戶自由控制權;(9)美觀,精簡的設計;(10)幫助和說明。
不同階段的應用1、用戶研究階段。將競品分析作為即將形成的用戶需求文檔(如人物角色)的參考。
2、概念模型或內容模型階段。基於競品分析構架模型,這個階段的競品分析傾向於功能分析、邏輯框架。
3、設計階段(即高保真原型圖、設計效果圖)。競品分析針對非常具體的設計問題,將其當作設計的源泉,並以此作為設計的依據。
4、可用性測試。主要是針對某一具體功能、問題做深入的對比,以此作為可用性測試結果的佐證。
局限性1、元素與整體分離。
2、分析脫離了產品文化,因為競品的產品文化可能是不同的,不能單純從局部去比較。只是把表面化的東西列出來,可能會忽略很多產品本身內在的關聯或限制等因素。
3、幾種競品雖然形式類似,但面向的用戶群或有不同,單純比較可能會有一定的誤差。
應用實例這樣的表格常用在用戶體驗的分析上,可能花不了多長時間,就足夠明確出來哪些地方有問題,哪些地方要改進。當然實際上可能需要截圖並做圖示,但大致就是這樣的方法。重要的是,正如前面所說,當你對一個主觀的抽象的東西無法評價的時候,或者無法說服你的同伴的時候,把問題細分對比並列出來,是最好的方式。
下面是另一個:
在一些手機或汽車等產品的網站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對比表格,主要是針對功能點的比較——有或沒有。作為用戶經過這樣簡單的對比,可以很容易知道哪一個是他們需要的。而作為開發者,可以輕鬆的判斷出,和競爭對手相比,有哪些弱點或優勢,並隨之進行調整。
References:
[1] Alan Cai. 競品分析. 2011
[2] 天行. 設計公式:簡單有效的競品分析. 2010
[3] 胡曉. 怎麼樣撰寫競品分析文檔. 2011
[4] angel. 設計中基於人類學的田野調查與比較研究法 ——淺談用研與競品分析方法之理論基礎. 2009
主要涵蓋的邏輯如下:1.競品的市場分析——以產品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分析指標,通用的比如佔有率,市場擴大規模,核心用戶群體.另外最好分析之前想辦法打探一下。市場分析絕不是空想。2.競品的戰略分析——這個要提前做好準備,畫出對手的產品路線圖,找到他們的戰略方向,當然也可以想辦法猜測他們接下來的戰略方向.3.競品的功能分析4.競品的用戶體驗分析5.競品的實現邏輯分析總之就是簡單明了,關鍵的結論最好用數字來說明。個人最討厭一個ppt長篇大論浪費時間了.另外有一個原則:有分析,有結論,並且遵循一切文檔的必要要求,可執行,可評估.或者起碼你對你提出的觀點已經有可行的方案(不一定寫在裡面).
分析競品,我一般從下面四個方面著手
1.競品用戶價值定量分析:
-用戶覆蓋及份額:DAU、MAU-用戶粘性:人均次數、天數、時長-用戶轉化漏斗:下載、安裝、活躍、留存-用戶重合度-端覆蓋:Android+iOS這類數據來源可以通過Questmobile,友盟,TalkingData上獲得,但是需要付費或者安裝SDK。目前免費的產品,Baidu MOTA·權威移動數據,還可以免費註冊。2 競品市場規模定量分析:-市場規模及份額:如交易規模GMV、營收規模、分發規模等-用戶規模及份額:如消費用戶數、核心用戶佔比及貢獻度等這類數據需要去企業財報上去抓取,或者去諮詢公司購買。3 競品市場動態定性分析-運營動態:渠道(後裝渠道投放,預裝重點廠商渠道等)、運營(運營投入,活動效果分析等)、PR及品牌影響力(最新輿情動態、百度指數變化)-產品動態:產品功能(新功能、功能方向調整等)、商業模式(新業務布局及方向)、盈利模式(盈利點,盈利量級等)、併購等這類數據可查看企業官網,元芳,專業諮詢網站(虎嗅,36kr),百度指數平台。4 競品市場競爭深度分析-資源覆蓋度:如商戶資源覆蓋、地域覆蓋、品類覆蓋、資訊源覆蓋等-業務生產能力:以UGC類端產品為例,包括內容存量、增量、質量情況,貢獻用戶量級、用戶來源、用戶貢獻活躍度、自媒體or達人的量級等-價格競爭力:如廣告資源售賣價格、分成比例、轉化率等數據來源:企業官網、業內專家、諮詢機構、BD、用研、其他數據挖掘方法。很多人問到競品分析實際上應該要怎麼做才好。基本上,先了解做競品分析的目的,相對就比較清楚應該怎樣著手。正式進入競品分析之前,先理解一個重點,競品最重要的就是讓自己透過「客觀」與「主觀」的兩個面相來看待市場。
競品分析主要分成兩個不同的類目,分別是:
1. 看得到的競品分析
2. 看不到的競品分析
舉是有透過在線查詢或是各種市場調查方法手段能獲得資料的,那就歸為「看得到的競品分析」。再者許多看不到的資料,好比銷售額、訪客數、客單價等各類相關於營業數據,所以這些非公開數據的取得必須透過推算、估算,這就是所謂「看不到的競品分析」。
分析比較的對象,通常透過同構型或區域性來的競爭者比較是比較基準的做法,但有的為了想要做出差異性、特殊性等比較,會將國外的其他競爭者也放入比較的項目內,比較的水平也會因此有所不同。性質較為接近的比較,通常是為了找出差異性,至於有些則是拿差異較大的來比,例如智能手機與智能手錶,這兩者差異很大,所要比較的是其特殊性,用以去區分出跨界、跨類時的不同信息。
競品分析的具體分析方法,大致分成以下幾種比較:
1. 依照價格比:銷售的價格比較,各種銷售終端的價錢組合
;
2. 依照功能比:產品的功能比較,例如智能電視在不斷增加功能
;
3. 依照規格比:3C商品的規格比較,比方說筆記本電腦規格比
;
4. 依照性能比:運作的性能比較,比方說透過Benchmark計算性能
;
5. 依照設計比:外型的設計比較,相對主觀,但也可客觀做評比;
6. 依照組合比:產品的搭售比較,某些同構型高產品會用組合銷售
;
7. 依照服務比:服務的差異比較,比方說餐廳的流程或是服務技巧
;
8. 依照訴求比:溝通的訴求比較,與目標對象的溝通主軸比
;
9. 依照渠道比:銷售渠道比較,對手的商品在哪些渠道販賣
;
10. 依照營銷比:營銷的操作比較,優惠活動與推廣力度等
;
11. 依照使用比:用戶體驗比較,同質競爭對手產品是不是易用性更強。
依據各類不同的比較結果後,可以歸納出一張基礎表格,用來總結被評比的基準,比起其他的競爭對手,其優勢何在、劣勢何在,從中可以做為後續營銷策略設計時所用。經過對比,如果比競爭對手沒有特別優勢之處,則在該處強化、放大自身的優勢,成為「SWOT分析」中的外部機會,把這機會轉成進入市場時的一組實際原則與方針。
通常,如果是做消費性商品的競品分析,推薦再做一項「矩陣分析圖」,透過兩個維度來整理出商品的發展藍圖,其中縱軸是價格、橫軸是功能,兩者交集之處就是產品型號,依照價格與功能不同,產品就會有不同等級或是品牌的組合,將自己和競爭對手的矩陣圖去對比彼此在市場上不同價格帶,相對推出的商品又是以何種方法與消費者溝通,品牌有沒有區間設定、目標對象是不是也有差別,有沒有做什麼特別的促銷等更多維度分析。
競品分析的用法多樣、多元,關鍵是基於什麼標準進行設計。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能抱偏見!喜歡的產品幫他找理由,不喜歡的雞蛋挑骨頭
競品分析,運營必備工作技能,幾乎每個運營在工作中都有做過,而職位越高對競品分析的要求越高。那麼作為剛剛步入職場的運營小白,如何做出一份即拿的出手、又很實用的競品分析呢?其實,只要記住競品分析的幾個環節,按照流程輸出即可。
本文,老虎以之前做過的安卓桌面競品分析為例,為大家講解下,如何做出一份實用性高的競品分析。
做競品分析的四大流程:
一、確定競品分析的目的
二、篩選出目標產品
三、收集競品資料
四、分析、輸出競品分析報告
以下就每個流程展開來講:
一、確定競品分析的目的
確定目的是做任何事情的前提。做競品分析也是如此,我們大多數情況下做競品分析,都是在做新的項目時,也有一些是在運營過程中遇到過不去坎時,會做些競品分析,參考別人是如何跨過去的。不論哪個階段的競品分析,本質上都是為我們後續的工作做指引。
我當時做安卓桌面競品分析時,正好是新項目立項,只確定了要做安卓桌面這個產品,至於裡面具有的功能、用戶的使用場景、頻次、變現方式都不了解。當時做競品分析的目的就是弄清楚市場的盤子有多大,每家的份額、優缺點和用戶的喜好等。
重點是分析出各家產品的優缺點,這樣我們做產品開發時,可以避其鋒芒,攻其軟肋,成功幾率會大些。
二、篩選出目標產品
一般的原則是按照市場佔有率從大到小,篩選出排名前4~5位的進行分析。除非是做極為小眾的產品,普通的產品比如桌面、電子書、拍照、壁紙等產品,排的上名次的在幾百款,還有一些暗黑打法的產品,雖然看不到,但是也有一定的市場份額。簡單一些,就抓住頭部幾個產品進行分析即可,若滿足不了需求,繼續增加目標產品。
我篩選桌面產品的方式十分簡單,在應用寶和360市場搜索桌面,排名靠前的有魔秀、91、go、hola、點心桌面等。根據每家渠道的秉性(主推自家產品,不推或者深藏競品)我篩出了魔秀和hola兩個產品作為分析的重點,老牌的91和go放在備選,曾經火爆的產品,產品思路不一定適合當下。
三、收集競品資料
以上屬於籌備階段,接下來,才進入正題:材料的收集,這是重中之重。能讓一個公司決勝於千里之外的就是信息了,我也見過有的公司因一兩個有效策略而起死回生的例子,真正核心的信息,不一定能搜集到,但是普通信息收集齊全後,經過細緻的分析,也是有可能獲得有價值的信息。以下是我收集桌面競品的幾個信息來源。
3.1 親自體驗
親自體驗競品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通過自己的親身感受,對各個競品有個大體的印象,各家的優缺點,一目了然,結合自家的實力,在體驗的時候,基本上就確定了自家產品的大致方向。我體驗了每個安卓桌面後,發現hola桌面與我們最初的構思比較接近,hola就成了接下來競品分析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們用來對標的產品了。
我在做「老虎講運營」公眾號前,關注了至少100個公眾號,每天必看,分析別人的更新頻次、功能菜單,然後應用到自己的號上,才一撮而就,沒有犯大的錯誤。
3.2 產品簡介
產品最核心的信息都體現在了產品簡介里。我們之前做手游推廣,產品簡介的每個字,每句話都是改之又該的,把產品的賣點、特色、優勢都濃縮在了那幾百字的產品簡介里。所以,我在做安卓桌面競品分析時,把hola、魔秀桌面的產品介紹單獨複製出來,把重點標紅以做分析。
3.3 用戶評論
此處很多人經常忽略掉,其實用戶評論區的價值還是很大的。從中可以分析出用戶的需求、痛點和該產品的問題所在。最重要的是摸清楚用戶的需求,我在翻閱了幾頁用戶評論後,了解到用戶對安卓桌面的需求就是省空間、壁紙要好看。當我們去開發時,會著重優化這兩塊。
3.4 產品官網
產品官網的價值主要是分析產品的發展路程和公司規模,從中可以評估出我們做出同樣規模時需要投入的人力和時間,這些信息往往比較真實,可參考性大。
3.5 百度
百度我一般搜索的路徑是百度-新聞,知名的產品一般都有軟文稿,分析這些軟文稿的內容和發布時間,可以推斷出競品的推廣節奏、更新節奏和策略打法。有些類型的產品沒有一丁點軟文,這個也很正常,忽略這項即可。
3.6 知乎
咳咳,這個就比較有趣了,經常會收集到一些不為人所知的信息,就比如某個渠道經常推薦某個桌面,還以為是有進行付費推廣的深度合作,後來知乎了解到原來是有參股,相當於是子公司。
3.7 詢問對方
這個就要看運氣了,我之前有加過某個桌面的運營,作為同行交流了很多信息,當然這個交換是互相的,我提供了我們的變現思路,對方提供了他們的推廣思路,互幫互助,大家都少走些彎路。
通過以上的幾種路徑,大概兩周時間就可以把所需要的信息收集完全,接下來就是信息的處理環節了。另外收集信息的原則是:不論有無價值,照單全收先,分析時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四、分析、輸出競品報告
材料分析。
材料分析時要先列好大綱,然後根據大綱填充信息。我做的桌面分析大綱是:產品名稱、企業信息、產品簡介、產品賣點、推廣節奏、其他。將收集到的信息像貼標籤一樣,分門別類的放到各個模塊去,信息篩選的過程就是一個分析的過程,有時候看到的信息和分析的結論可能會衝突,先不用理他,放進去即可。比如APUS桌面,很知名的一個桌面,在各個應用市場卻沒有怎麼見到,後來看公司的策略才知道,人家是以海外為主,重點推廣GP。
輸出報告。
報告的輸出無非是結論,裡面包含整理的信息和最終的建議。有的公司要求用PPT,有的用WORD,還有的用腦圖,各種形式都可以。我比較喜歡用EXCEL,把收集到的原始信息和報告都放到一個文檔中去,在分享的時候,也可以拉出來原始信息大家討論。
當然,我做的競品分析實用為主,格式和外觀略微差些,新人不建議用這種策略,畢竟能做出高大上的文檔來,在老闆面前也是可以加分的。
以上就是做一個競品分析必備的四個環節,簡單易懂,從價值的角度考慮,簡單做完一個競品分析,對接下來要走的方向基本上有了概念。我當時做完了桌面的競品分析後,腦海中就有了一年後,我們產品的樣子和規模,當下就是把想像變成現實就可以了。
所謂看的在多,不如做一遍,趕緊按照上面的步驟去做一個競品分析吧,收穫絕對超過你的想像。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無論對於什麼樣的企業,競爭對手都是影響企業發展的重要角色。新媒體營銷由於它的覆蓋面廣,用戶更加精準等優勢,已經被越來越的公司所青睞,在這裡面自然也包括了很多有競爭關係的產品。
所以了解競爭對手從而獲取更精確的營銷洞察,這幾乎也成了新媒體人的必備技能。分析有競爭關係的產品也叫做競品分析,新媒體人可以通過分析競品的營銷方式從而改進自己營銷過程中做的不好的地方。
做競品分析並不難,但是很多小夥伴做出的競品分析往往不讓人滿意,要麼是整個競品報告分析的很模糊,不知道在講什麼,要麼是沒有找出對我們產品有價值的點,辛苦做的競品分析報告卻沒有價值。我一開始也是這樣的。上個月,我們因為想要知道用戶購買產品的動機,重新制定更加有效的運營方案而進行了競品分析,我負責競品分析報告的產出。第一版因為競品分析目標模糊,所以整個報告都不能用了。第二次又因為分析的維度不對,導致整個報告一團混亂。
有了前面 2 次的經驗,我不敢再按著自己的想法寫下去,於是我開始學習如何做競品分析,在學習了大量的資料時候,我知道了「用戶購買旅程」的競品分析法。「用戶之旅」是一種以自己是一個用戶的身份,去體驗競品,然後將自己感受到的好的地方和差的地方與自己的產品進行比較的一種競品分析方法。
在用了「用戶購買旅程」這種方法之後,我的競品分析報告為產品的宣傳找到了 2 個很重要的突破口,為接下來的營銷整改提供了很有價值的方向。所以,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用「用戶購買旅程」寫競品分析報告。
「用戶購買旅程」的英語名稱叫做 Custoner Buying Journey,就是消費者從知道自己有問題,到最後某購買某個產品來解決這個問題中間經歷的各個階段。其中主要包括「認知-考慮-購買」這 3 個階段。
- 認知階段:用戶知道產品的階段
- 考慮階段:用戶了解產品的階段
- 購買階段:用戶決定購買產品的階段
在做競品分析的時候,就需要將我們自己作為用戶,從用戶所面臨的問題出發,還原用戶購買過程的一種方法。比如,半撇私塾標準訓練營是面向 0-3 年的新媒體從業者的線上新媒體課程,那用戶現在面臨的問題可能就是想要轉行到新媒體但是沒有相關經驗。那在用戶之旅中,我們就需要思考,當我想要轉行,我要怎麼做?當我看到有這麼一款課程的時候,我比較在乎那些點,最後我已經決定要購買了,那我還在乎那些信息。這個流程我們就稱之為「用戶購買旅程」。
接下來我跟大家介紹一下我們如何用「用戶之旅」寫出一份有價值的競品分析報告。但是做任何事情之前都需要從目的出發,所以在正式介紹如何用「用戶購買旅程」做競品分析之前,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確定競品分析的目的,然後在根據競品分析的目的,介紹我們在每個階段都需要怎麼做,最後綜合核心內容,給出建議和改進意見。
明確目的:你為什麼要做競品分析
在做競品分析的時候,我們首先要明確的就是競品分析的目的,因為競品分析的目的不一樣,可能導致我們在整個用戶體驗中的重點就不一樣。如果你的目的是驗證產品的市場,那我們在競品分析中的重點就是做這個產品是不是有市場需求;如果你的目的是想擁有更多的用戶,那我們的重點就變成了調研競品來調整整體的營銷策略。
在競品分析中,明確競品分析的目的只需要 3 步就可以了:
- 確定的產品所處階段
- 確定產品現階段所面臨的問題
- 確定競品分析的目的
比如,我想要做一個面向小個子女生的淘寶的時裝網紅店,現在我已經有的一定的用戶群,但是我還想擁有更多的用戶。
- 產品所處階段:我的產品現在已經屬於成熟階段
- 產品現階段面臨的問題:如何能擴大市場,擁有更多的用戶。
- 競品分析的目的: 那麼我的競品分析目的就是「分析競品的營銷模式,了解他們是如何獲取用戶的」。
認知階段:用戶知道產品的階段
當我們明確了我們競品分析的目的之後,我們就要開始「用戶購買旅程」了。在模擬用戶從知道產品到購買的整個流程中,我們主要是包括 3 個部分:認知-考慮-購買。下面我先從認知階段開始介紹。
認知階段即是讓用戶知道產品的階段。我們在生活中,總是會知道到許許多多的產品,有的是因為鋪天蓋地的廣告,無論是逛街還是宅在家裡看電視,我們都能看到這些產品的介紹;有的是因為朋友的介紹,比如朋友用了一款很好用的 APP ,就按捺不住自己想要分享的心情,大半夜打電話給你讓你一定要使用;有的是因為自己的搜索,比如我突然很想買一隻口紅,那我就會在網上搜索,什麼口紅持久性好又好看,我就能在網上找的很多的相關推薦。那麼我們在這一階段就是要分析競品是怎麼讓用戶知道的。這就需要了解競品在認知階段的核心營銷策略。
那麼,潛在用戶是如何知道競品的呢?我們可以通過以下 3 個角度來考慮:
- 主動搜索:當潛在用戶遇到問題的時候,第一個反應可能就是百度一下。潛在用戶通過在百度上等搜索引擎上搜索各類關鍵字了解到競品。在這裡我們可能會找到競品的 SEO 和 SEM 的策略。
- 閱讀推薦:潛在用戶還會關注一些相關的閱讀推薦,比如公眾號、微博、知乎等的推薦。這裡我們能知道競品的是否是在做互推、軟文等拉新方式。
- 朋友推薦:潛在用戶也有可能會和自己的朋友打聽,讓他們幫助推薦。那麼如果競品是有做分銷的話,我們就能知道競品的分銷策略。
我們在做競品分析的時候,要根據自己競品的情況對這三個維度有所取捨。比如,我的競品分析的目的是如何讓淘寶店獲取更多的用戶。那對於這三個維度,我就需要做以下的工作:
- 主動搜索:用戶可以在淘寶上搜索競品的名稱搜索到競品,但是搜索「小個子」、「大衣」等關鍵字的時候,競品獲得的推薦並不多。
- 閱讀推薦:在知乎、微博、微信公眾號的平台上都能看到競品店主,主要是店主自己分享小個子搭配的心得。
- 朋友推薦:競品的店鋪開啟了「分享有賞」的功能,分享用戶可以獲得隨機紅包。
考慮階段:用戶是如何了解競品的
考慮階段即用戶考慮購買階段,在這一階段,用戶會對產品進行初步的了解,並考慮要不要對產品進行體驗甚至付費。對照線下產品,假如你看到一種新口味的冰激凌,你可能會和店家了解一下這種冰激凌的口感是什麼樣的,是用哪些原材料做的,口味是酸的還是甜的,之後你才會考慮要不要購買。放在線上產品也是一樣的,我們會用各種產品介紹向用戶介紹我們的產品。那我們的競品是怎麼向用戶介紹產品的?
在這個階段,用戶最關心的維度有 3 個:
- 產品:產品的質量是不是夠好,能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
- 服務:產品的服務有哪些,這些服務是否能幫助用戶解決問題
- 評價:其他人對於產品是如何評價的。
比如,我的小個子女生網紅店,那作為一名要購買衣服的用戶,我會擔心衣服的質量好不好,有哪些衣服可以跟他搭配還有其他人對於這件衣服事如何評價的。好了,根據這 3 個問題,那我們能夠列出 3 個維度:衣服質量、衣服搭配、衣服評價。那接下來,我們就可以瀏覽競品的介紹頁了,找到競品在這些維度上是怎麼做的,並得出結論。
- 衣服質量:他們主要是通過著陸頁上的數據說明的,除此以外,還有衣服的細節拍照,照片很清楚,給人的可信度非常高。
- 衣服搭配: 他們給衣服做了推薦搭配頁面,亮點的部分在於搭配額時候說明了衣服的設計靈感,給用戶感覺非常好。
- 衣服評價:他們的評價不多,但是都是好評,可能有好評返現等活動,讓用戶儘可能的給好評。
決策階段:用戶是如何決定購買競品的
決策階段即是用戶決定付費的階段,這一階段是用戶付費前的最後一個階段,我們主要關注的是競品如何讓用戶進行付費的。還是先用線下購買來幫助理解,假設我們看了很多的口紅介紹,也決定了大概想要購買那支口紅,那這隻口紅是否真的就是我想要的那樣呢?我還想去實體店體驗一下,當我們進了化妝品的實體店,那店員是否熱情,口紅的體驗效果是否滿意,還有最後是否有優惠活動,都會影響到我最後是否會購買這支口紅。線上的產品也是同樣的道理。
所以在這個階段,我們需要分析的維度就是這 3 個維度啦:
- 產品體驗:競品是如何讓用戶體驗產品的功能的。有的產品是可以給新用戶提供 3-7 天的會員日,讓用戶體驗產品的全部功能,有的產品是開放免費的課程體驗,讓用戶去體驗產品的整個流程,有的產品是通過向用戶展示的方式來體驗用戶的全部功能的。
- 服務態度:競品是如何解答用戶的疑問的。是通過留言的方式,還是添加微信或者 QQ 的方式,還是可以在著陸頁就能和客服直接溝通,客服是否能解答用戶的疑問,客服的態度是否夠好。
- 優惠活動:競品是如何刺激用於購買產品的。產品是否有優惠或者贈品贈送。優惠和贈品的領取方式是什麼樣的,是直接就能領取,還是需要達到某些條件才能來領取。
還是用我的小個子女裝店來做例子:
- 產品體驗:競品的店子在這個方面做的比較弱,他們支持無條件換貨,但是得自費來回的運費,用戶可以購買運費險,價格在 3-7 元。
- 服務態度:在淘寶上聯繫客服速度很快,而且態度也很好,給人的感覺還是不錯的。
- 優惠活動: 收藏店鋪有 5 元的優惠券,平時一般沒有活動,運費自理。
整體優劣分析和建議階段:競品分析報告的結論
好啦,完成了決策階段,「用戶購買旅程」就完成了,但是競品分析報告還沒有結束,最後我們還需要對競品做整體的優劣勢分析,並對自己家的產品提出有價值的建議。
對於任何一篇報告來說,只有論據沒有結論的報告都是不完整的,所以在我們已經有了競品的信息之後,我們就可以根據對照的結果後,得出結論和建議啦。例如在認知階段,我們知道了競品主要是通過內容營銷的方式進行拉新的之後,我們可以做以下的總結:
競品除了公眾號的拉新方式外,目前所用的拉新方式還有微博和知乎,微博主要是新品推薦,知乎主要是教小個子搭配的乾貨文,絕大數的文章和公眾號號重合,從留言數和贊數來看,效果還是不錯的。另外我在小紅書上也看到了競品的賬號,一般是分享一些心得和穿衣技能,主要向公眾號引流,但是從贊數和留言上來看,效果不是很好。因此,競品主要是通過內容營銷的方式獲取用戶的。
我覺得我們也可以採用在微博和知乎上發布乾貨的營銷方式向公眾號引流的營銷方式,知乎的回答時效性更久一下,幾年前的回答都能看到,而微博的傳播性更好的一些,我們可以在微博發放一些優惠券,吸引大家關注。
其實競品分析不僅是在職新媒體人的必備技能,對於要轉行到新媒體的小夥伴來說,如果能夠對要應聘的公司做一份詳細的競品分析報告,也是能在應聘過程過程中加分哦。因為在做競品分析的時候,我們不僅要對競品做分析,對於應聘公司的產品也要不停的做分析,並提出合理的建議與方案,才能算做是一份有價值的競品報告。
如果你想轉行進入新媒體,想學習新媒體營銷知識,你可以免費申請加入 「新媒體自習室」。如果你現在是大學生,想從零開始學習新媒體營銷,你可以免費申請加入半撇私塾「全棧教育挑戰生計劃」!點擊 立即申請,和我們一起工作吧!
推薦閱讀:
※產品新人,需要看哪些技術方面的書?
※互聯網廣告行業(尤其是DSP)有哪些重要的趨勢,各家公司主要公司的特色如何?
※你用過最優秀的互聯網產品是什麼?為什麼?
※怎樣脫離對產品UI、交互、功能層面的分析,而從更大的的格局去看待產品?
※產品分析和競品分析相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