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生智應該為南京保衛戰負責嗎?
混蛋!
1937年12月8日,蔣介石連續三次緊急電令,召唐生智召開緊急軍事會議,在蕭山令的幾次催促下,唐生智登上飛機赴重慶,國家憲兵司令一職交蕭山令全權代理。其日,同鄉部屬陳輯川專訪指揮部,幫蕭山令分析眼下局勢;「守軍裝備落後,援軍無望,守城部隊臨時拼湊,難以指揮,將士雖英勇,但犧牲慘重……」,勸蕭山令「度勢應變,以策安全」。蕭山令沉思良久,毅然答道;「授命拱衛首都,防守無方,無以對黨國,殺敵不力,無以對金陵老小,貪生怕死,俯首稱奴,何臉見江東父老,我走,南京的老百姓怎麼辦?」
1937年12月9日,陳輯川再次找到新街口的臨時指揮所,勸其早作退計,蕭山令凜然答道;「現形勢已亂,各自只顧逃命,滿城游勇散兵,不聽指揮,軍心民心無法穩定, 守土為國是軍人的職責,我應盡忠報國,笑卧沙場,死守南京,我意早決!」其視死如歸之浩然氣,令陳為之震懾。
1937年12月13日,帶領將士在下關與日軍展開肉搏血戰,激戰5小時,終因眾寡懸殊,背水無援,數千將士壯烈犧牲。蕭山令也大義凜然,舉槍殉國,血染金陵,以自己的義舉,實現了「誓與南京共存亡」的諾言,時年45歲。
南京保衛戰中犧牲的國軍高級將領:
蕭山令:南京衛戍司令,1937年12月13日犧牲於南京下關。追贈陸軍中將,南京保衛戰犧牲的最高軍官。[9]
羅策群:第159師代師長,少將,1937年12月12日犧牲於南京保衛戰。追授陸軍中將。[10]
高致嵩:第88師264旅旅長,1937年12月12日犧牲於南京中華門。追贈陸軍中將。
朱赤:第88師262旅旅長,少將,1937年12月12日犧牲於南京中華門。
易安華:第87師259旅旅長,少將,1937年12月12日犧牲南京莫愁湖。
李蘭池:第57軍副旅長,少將,1937年12月12日犧牲於南京太平門。
司徒非:第160師參謀長,少將,1937年12月12日犧牲於南京保衛戰。
姚中英:第157師參謀長,少將,1937年12月12日犧牲於南京保衛戰。
劉國用,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58師147旅副旅長,少將,1937年12月12日犧牲於南京保衛戰。
黃紀福,國民革命軍第66軍159師477旅副旅長,追贈陸軍少將,1937年12月12日犧牲於南京保衛戰。[11-12]
陳節,第66軍159師參謀處長,追贈陸軍少將,1937年12月12日犧牲於南京保衛戰。[13]
謝承瑞:教導總隊第一旅二團上校團長12月13日凌晨始受命撤往下關,在挹江門因身體虛弱被擁擠失控的人群踩倒身亡。後追贈憲兵少將。[14]
南京保衛戰殉難的中高級軍官人數為47人。
我就問你一句:逃跑的唐生智對得起這些人嗎?
怪不得國軍後面基本都是劉峙,桂永清這種廢物。
敢打敢拼的要麼就像蕭山令將軍一樣戰死了,要麼就像宋希濂,方先覺將軍一樣被疏遠,被賣掉了。
你唐生智先說要守南京,後面有撒丫子就跑,跑也就算了,撤退無組織,疏散無預案。
這什麼破玩意?
洗誰也別洗唐生智。
我上次還看到一個果粉罵我,說這些抗日將士晚上會來找我。
儘管來,唐生智,劉峙,桂永清這種人來了,我也敢指著他們鼻子罵他們。
你要是把蕭山令將軍,方先覺將軍,戴安瀾將軍和唐生智這種貨色相提並論,那真是印證了:果粉是最大的果黑這個道理!
回答一下現在修改後的問題:該。
再回答一下修改前的問題:因為絕望。一開始看到這個問題以為有人要給唐生智洗地,還好奇想看看是哪位大佬能把唐生智的地給洗了,結果點進來發現高票回答和題目不太匹配,看問題日誌才發現一開始的問題是「為何寧可自相殘殺也不抵抗反擊?」
先說現在的問題吧,關於唐生智為什麼有鍋其實也是老生常談了,守南京儘管勝利機會確實渺茫,但他一開始慷慨激昂要與南京城共存亡,放出的大話包括「破釜成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成功便成仁」等等,後來卻短時間內棄城而逃,逃跑前也沒有安排好撤退,以至於秩序混亂,例如36師督戰隊對74軍撤退士兵開槍、胡宗南第一軍奉命向江中船隻射擊、以及逃生船隻不足以至於逃亡士兵間為爭奪求生機會互相開槍,這些鍋他當然要背,不過也和蔣公自己的命令等等有一定關聯。
同樣有鍋的還有其他種種將領,諸如教導總隊桂永清接到會議上的撤退決定後,回指揮所告知撤退任務後即前往下關,只留參謀長邱清泉留下研究撤退計劃;71軍軍長王敬久、其第87師師長沈發藻等甚至根本未回指揮所;再如72軍軍長、著名的長跑大佬孫元良,幾次想要逃跑被36師宋希濂拿槍趕了回去,最後還拋棄部隊偷偷躲在南京城內逃出生天。(當然有人認為是宋希濂與孫元良素來不和故意編造,但對比一下兩人的個人品質我還是選擇相信前者多一點╮(╯_╰)╭)
所以,再回到最初的那個問題,其實也很容易理解了,為什麼寧願為了爭奪逃生的機會將槍口對向自己的同胞也不拚死一搏?因為很多人在那種狀況下已經瀕臨絕望了,看到混亂的撤退秩序、提前逃生的長官,你已經不再記得什麼為國捐軀的熱血,只剩下求生的本能,試圖逃離這片宛若人間地獄的場景。
當時是一個怎樣殘酷的場景呢?
「因載重過多,船至江中沉沒者有之。許多官兵拆取店戶門板,製造木筏,行至江中,因水勢洶湧,不善駕馭,慘遭滅頂者數以千百計。哀號呼救之聲,南北兩岸聞之者,莫不嘆傷感泣,真可謂極人世之至慘。」
——36師師長 宋希濂
「我到了挹江門,看到城門只開了一扇,人多門,極為擁擠,甚至有被擠倒踩死的;有一輛馬車擠翻在地下;人們光顧逃命,寧肯踩著馬越過車而去,也沒有人將倒在城門下妨礙行走的馬和車拉開。」
——74軍51師師長 王耀武
王耀武還回憶說他曾聽傷兵罵著說:「你們都逃了,把我們甩到這裡,叫日軍殺害,真令人傷心!他媽的,早知如此,誰肯打仗。」
這大概就是最簡單的理由了。
對於一個軍隊來說,主帥的作用當然是極大的,這包括指揮的水平、更包括自身行為榜樣,假如主帥既沒有作出有序的安排、又沒有體現出自己願意為國捐軀的信念,那麼如何要求下面的小兵繼續捨命與敵軍拼殺?
假如你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兵,參加了一場贏面不大卻對整體局勢有著重大意義的戰役,再試想兩種不同的場景,在第一個場景中,你的最高主帥帶領著其他將領拚死守城,將每一步部署得有條不紊,你的戰友們面對敵人的進攻毫不畏死,因為你們都相信自己的行為即使死亡也是崇高的;而在第二個場景中,你的最高主帥帶頭棄城而逃,中高級將領們各自忙著逃命,你的戰友們由於混亂的安排自相殘殺......在這兩種情況下你的行為選擇會不會也有所不同呢?
當然,黑國軍將領在南京保衛戰中的行為也不是說要黑所有人,南京保衛戰共犧牲中高級將領47人,其中犧牲的最高軍官蕭山令在唐生智撤退後代理國家憲兵司令一職,指揮未渡憲兵拼殺,最終在彈盡援絕後殉國,而犧牲將領屍骸甚至無法從混亂的南京城中運出。
正是因為這樣,我更認為那些沒有盡到自己應盡義務的將領是值得被譴責的,日軍固然殘忍、戰役贏面也固然小,但他們依然需要為了那些慘死的百姓、手下的士兵和那些其他願意為國捐軀的將領而起碼要背一部分鍋。
PS:悄悄當次伸手黨!以前在圖書館借過《正面戰場: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那套書,現在因為在國外不好買實體書,所以本來想重新下個電子版參考一下,結果kindle書城和微盤百度雲都沒看見,一個個翻相關將領的個人回憶吧有些還找不到,比如印象里的唐生智那篇啊俞濟時那篇啊都死活找不著......有人有那套的電子版的話求一下哇!_(:з」∠)_如果你為一個國家犧牲,你的家人會收到尊重和妥善安置
如果你為一個國家犧牲,你的兒子父母會因為失去家庭支柱而餓死,你的老婆跑掉,你的女兒被賣進窯子
你選擇當兵,是因為你要保護你的家園保護你的親人
你當兵是因為有人拿槍在後面比著你,那些拿槍的人需要炮灰
人都怕死亡。而我,相對於死更怕死的不值。
鑒於有人把問題改的面目全非,我這個回答也顯得莫名其妙
所以聲明一下,這裡是對原問題「為何寧可自相殘殺也不肯抵抗」的回答
謝邀,這個話題我之前在回答南京保衛戰的答案中寫過。
先上結論:
南京失守是必然的,這個責任是蔣介石和大本營最高統帥部的。
唐生智不應該為失守南京負責,但是必須為南京保衛戰後的慘烈損失負責。
南京應該守,但是不應該死守,應當以消耗敵人、保存己方有生力量為指導原則。然而整個南京保衛戰,都是統帥部在蔣介石一意孤行要求死守南京的情況下倉促組織的,完全不符合國民政府「持久消耗戰」的抗戰指導方針。在當時的形勢下,這樣的戰略規劃就是把剛從淞滬戰場上退下來傷亡慘重的精銳力量推向滅亡的深淵。這一點之前說過不贅述,總之,南京必然會失守,這個事情不能怪唐生智。
偌大一個南京城,整整10萬大軍,原本統帥部預計是至少要防守一個月以上的。唐生智在整個作戰指揮過程中,至少存在下列問題:
- 1、戰前組織防禦計劃,在配備防禦陣地時未形成全縱深陣地,還是沿用老一套的正面一線平均配置,這樣安排的後果就是一旦一處失守就會全線動搖。同時,各軍防禦正面過寬,結果就是,外圍主陣地和復廓陣地只守了2-3天,城垣作戰只守了2天。
- 2、整個南京保衛戰的作戰計劃中,竟然沒有預留衛戍司令部直接掌握的預備隊,所有部隊都分配了防守陣地的任務。這導致陣地被突破時無法組織生力軍進行有效反擊,全靠各個部隊且戰且走,衛戍司令部只能拆東牆補西牆,處處被動。組織防守作戰要預留九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預備隊,這是一名合格統帥的基本常識,這種低級失誤也是導致南京保衛戰形勢迅速惡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 3、城破之後,未能組織有力反擊,也沒有充分利用南京城內廣闊的建築物組織近戰、巷戰,放任日軍佔領全城。參考衡陽保衛戰、常德保衛戰等成功的防禦作戰,巷戰中日軍的優勢火力相對不能完全發揮,反而有利於熟悉地形的中國軍隊大量殲滅敵人。南京城破之後,唐生智逃跑,全軍失去統一指揮,明明還有大量作戰力量,既沒能組織有效反擊把城門奪回來,也沒能對日軍展開有組織有計劃的巷戰,非常可惜。
- 4、撤退前不作預案,下令撤退時沒有明確計劃,缺乏有力指揮和組織,沒有為全軍撤退安排相應的運輸力量,並且朝令夕改,胡亂調遣部隊渡江撤退,種種瞎指揮人為製造了巨大的混亂。12號中午日軍攻陷中華門,南京城破,2天後日軍才佔領幕府山完成對南京包圍。城破之時,城內仍然有大量尚存戰鬥力的部隊,如果能夠組織巷戰最好,實在不能巷戰,假如能夠正面突圍組織撤退,完全可以趁日軍立足未穩、城內力量不強的狀態有序突出重圍,留給守軍突圍的時間至少有一天半。結果在唐生智的朝令夕改下,大量部隊失去統一指揮,建制全部打亂,無序擁向下關,人為造成了極為悲慘的下關撤退慘劇。這樣的結果,唐生智和衛戍司令部必須負主要責任。
很多人黑唐生智言行不一,先說了大話後面又食言撤退。在我看來,這些都是次要的,唐的那番大話並不是統帥部錯誤決策死守南京的根本原因,所謂臨陣脫逃也不是主要問題所在。
相反,唐在南京保衛戰中犯下的上述四項錯誤才是危害巨大,也是他最應該承擔的歷史責任。
一個合格的軍事統帥,不是需要他會說漂亮話還能言行一致,不是需要他多麼高大全,而是要求他為全軍將士的生死存亡負責,為全國抗戰的戰局負責。對唐生智來說,指揮好南京保衛戰,節節抵抗之後組織好撤退,消耗敵人的同時保存好自己的寶貴力量,這才是最重要的工作。這一點沒做好,就是失職,就是應承擔歷史責任。
換句話說,就算他沒說大話而是臨危受命,就算他真是踐行了自己的諾言自殺或者殉國,這都改變不了他造成的南京保衛戰的慘重損失這一事實。
一將無能,累死三軍,用來形容唐生智,再合適不過。
多說一句:
從棲霞山,淳化鎮,到紫金山,雨花台,光華門,中華門,處處都是我中華大好男兒抗擊日寇保家衛國的熱血澆築所在。
青山有幸埋忠骨,向南京保衛戰中拚死作戰、以身殉國的將士們致以崇高敬意。
不需要南京失陷這個結果負責。
但需要為南京失陷的過程負責。前者是幾乎註定的結局,以日軍當時氣焰之盛,手中兵力不足以擊退,失陷乃是國府高層意料之中的事情。別說37年的國軍了,調49年的共軍來都不是一場容易的仗。
但是,縱然有雨花台全體殉國的將士做表率,但是整場戰鬥混亂,各部隊外圍向內撤退時毫無計劃導致日軍得以尾隨長驅直入。10日中午日軍總攻,12日就已經崩潰,13日凌晨日軍就得以進城,未免太過迅速。且唐生智本人在最後階段未指揮部隊抵抗,先行臨陣脫逃,大部隊甚至沒有接到撤退命令,而命令不暢導致未接到撤退命令的宋希濂部隊已接到命令的友軍進行了射殺。城區保衛戰甚至沒有任何可圈可點的地方,只有不斷的崩潰。而這一切都是由唐某人的臨陣脫逃造成的,最諷刺的是之前共存亡的是他,逃跑的也是他。
不求他殉國,看看幾年後在衡陽的方先覺,明明投降了的他收穫了什麼評價,再回頭看看唐生智。
最後: 唐生智死有餘辜,而老蔣連就地正法以儆效尤都做不到,國軍的未來也能看見了。
打不贏,大家都理解,國軍畢竟不是志願軍,那情況換志願軍上都守不住。打得差,也還能洗,國軍戰術不靈活,死板僵硬,武器裝備不好,這是硬傷。但是自己作死,吹牛皮,還臨陣脫逃,不怪他怪誰?別的不說,那兩艘輪船要是沒調走,可以救多少人的性命?
他要是戰死,我敬他是不會打仗的英烈,堅持到城破後再跑,我敬他是條漢子,可他這樣跑。。。。。。評論的各位,你們別誤會,我相當敬佩志願軍,只是37年的日軍也猛,更何況戰勢對南京不利,戰勢對戰役影響特別大,志願軍守不住也不丟人,反正過個兩三年志願軍還可以打回來,不像國軍。。。。。拿180師說話的那位,180師既沒有垮,也沒有獨自逃跑的指揮官,180師在美軍數萬人包圍圈裡還能屢次發起突圍,最後突圍出去有近4000餘人。要是幾百萬國軍戰力都能跟180師一樣,那真是中華幸甚,詳情參考豫桂湘會戰。。。。那國軍也不會打得那麼狼狽了。在組織退卻之初,唐生智考慮到時間緊迫、人多船少的客觀情況 確定了「大部突圍,一部渡江」的撤退原則。這一原則本來是比較切合實際的。但是到正式宣布撤退令時,唐又臨時口頭規定「87D,88D,74A教導總隊諸部隊如不能全部突圍有輪渡時可渡江,向滁州集結」,一下子將輸送過江的部隊數量陡增了5個師以上,形成「大部渡江,一部突圍」的局面,這是當時運輸力量無法承受的。次口一開,許多原定突圍的部隊,均蜂擁至江邊,其數量近9個師,江邊人多船少,秩序極為混亂,以致大批無組織的部隊滯留江邊與城內,一部成為日軍俘虜,一部潛入民間。在整個抗日戰爭的過程中,還沒有第二個城市,在失陷之後,有這麼大量的部隊繼續留在即將失陷的城市裡,既無法撤出,又不能保持可以戰鬥的,有組織的武裝集團狀態。
散兵游勇怎麼能形成戰鬥力呢,長官都不知道在哪,怎麼組織戰鬥。
但我要指出一點,這些軍人部分沒有全部被日軍俘虜殺害,而是部分滯留南京,他們自發組織了游擊隊,進行了戰鬥,這說明了在有組織的情況下他們是完全可以戰鬥的。
—————————————————————————
不知道誰把問題改過了,那我更新一下,就戰役結果來說這問題不能全賴他,本身國民政府的方針是短期固守,淪陷是沒有辦法的事。他要負責任的方面在於撤退計劃安排不好,導致很多不必要傷亡。至於撤退問題,蔣公命令他相機撤退,他就真去搞撤退了。我軍為避免無謂犧牲奉命退出南京蔣中正通電聲明繼續抵抗之決心,深夜得報唐生智已到臨淮關守城各師長亦安然渡江所感略慰
? 數位典藏號:002-060100-00265-013 ? 全宗系列:蔣中正總統文物/文物圖書/稿本(一)/? 隸屬卷名/件號:二十六年十二月份事略稿本 / 013 ? 本件日期:1937/12/13 ~ 1937/12/13 ? 密等/解密記錄:普通? 應用限制:因約定限制不開放影像圖檔,請自行參閱事略稿本出版品? 提供方式/地點:暫不開放 ? 相關人員:熊式輝,蔣中正,唐生智關生笠電蔣中正據趙世端電報告南京失陷經過且因長官公署毫無撤退計畫及部署序列指示渡口與備船故淹斃被俘者甚多現每團僅餘百人等
? 數位典藏號:002-090200-00032-123? 全宗系列:蔣中正總統文物/特交文電/日寇侵略/日寇侵略
? 隸屬卷名/件號:八年血債 (八) / 123
? 本件日期:1937/12/19 ~ 1937/12/19
? 密等/解密記錄:普通 / (密)本件業經國防部民國105年11月10日國辦文檔字第1050005267號函註銷機密等級
? 提供方式/地點:數位檔/線上閱覽
? 相關人員:錢大鈞,孫元良,唐生智,關生笠,蔣中正,趙世端
既然唐生智本人誇下海口保衛南京,那他就應該盡到一個指揮官的責任,儘力保衛南京城而不是臨陣脫逃。如果他在南京成了張自忠,那他是英雄,他與南京共存亡了。如果他在南京成了余程萬,那他也是英雄,他至少沒有辱沒中國軍人的榮譽。哪怕是他在南京成了方先覺,那他還是英雄,至少他儘力了。但是很不幸,唐生智既沒有成張自忠,也沒有成余程萬,還沒有成方先覺。他唐生智在戰場上臨陣脫逃,給南京留下了極其混亂的局面,很明顯他並沒有盡到一個指揮官應有的責任。我覺得他在南京失守後沒有和韓復榘一個下場算便宜他了。
以前看的《南京保衛戰紀實》,不少部隊在唐生智跑路的第二天才知道總司令溜了,包括74軍在內的大批部隊不知所措,長官到處聯絡上級請示,士兵個個滿懷怨氣。唐生智跑路的時候根本沒什麼規劃,甚至沒通知城門宋希濂的警備部隊放行,直接導致國軍內部在城門交火,一片混亂,國軍前線部隊幾乎瞬間瓦解……應該負責。
責任有三
一,不知道能不能打硬要打。12月9日,日軍進抵南京城下,並用飛機向城中投撒日「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致中國守軍的最後通牒,進行勸降。南京衛戍司令唐生智對松井的最後通牒不予理睬,並於當日下達了「衛參作字第36號」命令作為回答。企圖以「破釜沉舟」的精神背水死戰。所以,這就是不準備部隊渡船的原因?詳見資料。二,有時間準備撤退計劃,但是臨時抱佛腳般的組織撤退。
唐生智由於自己曾力主固守,若突然先行撤走,怕今後責任難負,因而要求必須先向守軍將領傳達清楚最高統帥的意圖後方能撤離。在這段時間,唐生智並沒有控制船隻。於是突然在12月12日下令陣前撤退,從後面的結果來看,其所制訂的撤退計劃毫無可行性可言,並且根本就沒有安排撤退船隻,並且在撤退安排上帶有很大的隨機性,甚至也沒有人通知擔任督戰任務的第36師。三,作為南京衛戍司令,控制不住南京保衛戰的軍隊。
撤退時的醜態百出,詳見資料。所以,應該負責。最後,南京保衛戰資料。
守軍人數中國軍隊參加南京保衛戰的總兵力約15萬左右,剛從上海前線撤退下來的第36師、第87師和第88師,加上從他處抽調來的10個師,總共13個師,再加上教導總隊(共計1萬2千餘人)、憲兵部隊、江寧要塞部隊,總計以唐生智為司令長官的南京衛戍軍,共轄 13 個建制師又 15 個建制團,滿編將有18萬人左右,計約 15 萬人。[1]然而除去第10軍的第41師及第48師是漢口開來的增援部隊,其餘均是由上海戰場撤出,受創整補中的殘部。因此實際上沒有滿編,按唐生智統計約有8萬人,其中新兵就佔3萬人。
國民革命軍在面臨前後夾攻因此下令全線撤退,10月末決定遷都,11月,仍留南京的軍事委員會也移至武漢。
至11月7日,日本參謀本部向華中方面軍下達「臨命600號(統制線)」,規定華中方面軍的作戰區域為蘇州、嘉興連結之線以東,只掃蕩上海附近之敵,不準進取南京。11月9日,國民革命軍在淞滬會戰中失利,上海被日本佔領後,日軍趁勢分三路急向南京進犯。中國方面就此開始準備在上海以西僅300餘公里的首都南京的保衛作戰,由於下達撤退命令過於倉促,後方國防工事交接發生失誤,隨著日軍轟炸機的大範圍轟炸,撤退演變為大潰敗,雖然錫澄線上的江陰保衛戰對阻擊日軍海軍逆江而上進犯內地有重要意義,但南部無錫的快速陷落使錫澄國防線基本沒有發揮作用。松井石根在未報請日本統帥部批准的情況下,下令日軍兵分三路進犯南京。11月12日,上海全部陷落。11月13日,日軍艦15艘入長江。11月20日,國民政府正式宣告移都重慶。蔣介石任命唐生智為南京衛戍司令官(任職命令24日才發表)。11月22日,松井石根正式向參謀本部呈報,主張「必須攻佔南京」,並表示「方面軍以現有的兵力不惜付出最大犧牲,估計最遲在兩個月以內可以達到目的」。11月24日,當時南京城防工事亦稍有規模,據一般估計,均可守一相當時期,而各方且又相信蘇嘉線工事可能發生作用,故各機關及私人撤退,無一定計劃,及至京滬戰事急轉直下,若干人已無法撤退。松井石根制定《第二期作戰大綱》,決定12月上旬進攻南京。日本參謀本部下達「大陸指第5號(第二統制線)」,廢除臨命600號統制線,華中方面軍之作戰區域擴大到無錫、湖州一線以西部分地區。11月28日,隨著無錫、常州、廣德的淪陷,日本參謀本部決定向南京追擊。[2](原文較長,故採取歷史事實抄錄)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日,日軍攻佔江陰要塞;是日,日本參謀本部據松井石根的要求,下達大陸令第八號:「華中方面軍司令官須與海軍協同,攻佔敵國首都南京」。其後,日軍佔領鎮江、句容、溧水,突破南京外圍及復廓防禦陣地,直逼南京城垣。中國守軍與日軍展開了空前的拚死決戰。南京保衛戰開始,蔣介石任唐生智為南京衛戍部隊司令長官,指揮8.1萬國軍抵抗作戰。
12月4日,在句容以東40里的地方,在江南灰色陰沉的冬日中,日軍便衣偵察隊與國軍前哨部隊發生了短暫的交火,南京作戰外圍戰從此開始了。
12月5日,日軍的各個小部隊開始從間隙穿插與國軍第66軍發生交戰,在幾處陣地上甚至出現國軍全部打光的壯烈場景。12月7日,日軍兵臨城下,松井石根司令官從空中投函唐生智勸降。唐生智不予理睬,繼續命令各部隊「應以與陣地共存亡之決心儘力固守,決不許輕棄寸土。」日軍三路進攻勢如破竹,南京外圍戰略要地相繼失陷。很快日軍就突破南京外圍一線防禦陣地。12月9日,日軍進抵南京城下,並用飛機向城中投撒日「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致中國守軍的最後通牒,進行勸降。南京衛戍司令唐生智對松井的最後通牒不予理睬,並於當日下達了「衛參作字第36號」命令作為回答。企圖以「破釜沉舟」的精神背水死戰。12月10日,日軍發起總攻,日軍見中國軍隊拒絕投降,遂向雨花台、通濟門、光華門、紫金山第3峰等陣地發起全面進攻,戰況較9日更為激烈。特別是城東南方面,因復廓陣地已基本喪失,日軍直接進攻城垣,所以形勢尤為嚴峻。衛戍司令部急令第83軍的第156師增援光華門、通濟門城垣的守備,並於城內各要點趕築準備巷戰的預備工事,同時將第66軍由大水關、燕子磯調入城內,部署於中山門及玄武門內構築工事,準備巷戰;另以剛剛由鎮江撤入南京城內的第103師及第112師由教導總隊總隊長桂永清指揮,負責中山門附近城垣及紫金山陣地的守備。當夜,第156師選派小分隊墜城而下,將潛伏城門洞中的少數日軍全部殲滅。雨花台方面,日軍2個師團主力和步、炮、坦克及航空兵協同攻擊,將第88師右翼第一線陣地全部摧毀。殘部退守第二線陣地。當晚,日軍第18師團佔領了蕪湖。12月11日,日軍第16師團猛攻紫金山南北的中國軍隊陣地。紫金山及其以南地區,教導總隊堅決抗擊。激戰終日,日軍毫無進展,惟其右翼部隊攻佔了第2軍團防守的楊坊山、銀孔山陣地,進至堯化門附近。日「上海派遣軍」為使其第16師團進攻容易及適時切斷守軍的東退道路,又從正在鎮江等船渡江的第13師團中調山田支隊(第13師團兵步第103旅團長山田指揮的步兵3個大隊、山炮兵1個大隊),從第16師團右翼加入戰鬥,向烏龍山、幕府山炮台進攻。日軍第10軍的第114師團及第6師團主力繼續攻擊雨花台。第88師的第二線陣地又被摧毀,守軍被迫據守核心陣地。日軍第114師團右翼部隊開始攻擊中華門,城門被炮火擊毀。少數日軍一度突入城內,但被第88師據守城垣的部隊殲滅。日軍第6師團左翼部隊之一部沿長江東岸北進,在上新河擊退憲兵教導2團的1個營,佔領了水西門外的棉花堤陣地。日軍國崎支隊在當塗北慈湖附近渡過長江,沿西岸北進,向浦口運動。佔領蕪湖的日軍第18師團因轉用於杭州方面,不再參加進攻南京的作戰。12月12日,從拂曉開始,日軍飛機大炮密集向各城門集中轟炸,城牆四周房屋倒塌,城牆洞開。戰至中午12點,雨花台被日軍佔領,紫金山第二峰淪陷,中華門和中山門被日軍突破。成千成百的中國士兵在沒有長官指揮的情況下,用自己的身軀阻擋敵人。撤退
南京保衛戰期間,蔣介石所在的武漢大本營對南京的戰況也極為關注,每日均有詢問及指示的電報,當蔣介石發現撤至南京部隊的戰鬥力及士氣已遠不如淞滬作戰,南京外圍主陣地帶僅防守兩三天即告失守,而復廓陣地立足未穩即在主要方向上又被敵突破、迫逼城垣時深感形勢嚴峻;當得知當塗附近已有日軍渡江時,更感局勢危急。為避免南京守軍被敵圍殲,蔣介石於11日中午考慮令南京守軍撤退,遂令時在江北的顧祝同以電話轉告南京衛戍司令唐生智。顧要唐當晚渡江北上,令守軍相機突圍。唐生智由於自己曾力主固守,若突然先行撤走,怕今後責任難負,因而要求必須先向守軍將領傳達清楚最高統帥的意圖後方能撤離。當晚,蔣介石致電唐生智:「如情勢不能久持時,可相機撤退,以圖整理而期反攻。」唐生智於當夜與羅卓英、劉興兩副司令長官及周參謀長研究後,決定於14日夜開始撤退。遂於12日凌晨2時許召集參謀人員制訂撤退計劃及命令。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2日,唐生智下達突圍、撤退命令,中國軍隊的抵抗就此瓦解。
是日,日軍第六師團先頭部隊長谷川部隊在南京中華門外準備總攻擊的一刻。日軍5個師團對南京復廓陣地及城垣發動猛攻。中午前後,在日軍猛烈炮火轟擊下,日軍攻破中華門,防守此處的第88師遂即撤走,南京失陷已成定局。當時大批逃難居民與潰退的散兵擁擠在街道上,城中秩序開始陷於混亂。南京守軍已開始呈動搖態勢。唐生智等決定改在當夜撤退。再看一眼國軍參戰部隊
中國軍隊參加南京保衛戰的總兵力約15萬左右,剛從上海前線撤退下來的第36師、第87師和第88師,加上從他處抽調來的10個師,總共13個師,再加上由軍事學院學生組成的教導總隊(共計1萬2千餘人)、憲兵部隊、江寧要塞部隊,滿編將有18萬人左右,然而除去第10軍的第41師及第48師是漢口開來的增援部隊,其餘均是由上海戰場撤出,受創整補中的殘部。因此實際上沒有滿編,按唐生智統計約有8萬人,其中新兵就佔3萬人。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唐生智
具體參戰部隊及主要將領如下(11月16日發布):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唐生智;副司令:羅卓英、劉興第2軍團軍團長(第41、第48師):徐源泉第66軍軍長(第159、第160師):葉肇第71軍軍長(第87師):王敬久第72軍軍長(第88師):孫元良第74軍軍長(第51、第58師):俞濟時第78軍軍長(第36師):宋希濂教導總隊總隊長(3個旅):桂永清第103師師長:何知重第112師師長:霍守義憲兵部隊憲兵司令(4個團):蕭山令此外,還有江寧要塞部隊、炮兵部隊、特務隊等。[3](原文為表格模式,僅作部分抄錄)接下來,請開始唐先生的表演。
唐生智由於自己曾力主固守,若突然先行撤走,怕今後責任難負,因而要求必須先向守軍將領傳達清楚最高統帥的意圖後方能撤離。
最高指示到了
當晚,蔣介石致電唐生智:「如情勢不能久持時,可相機撤退,以圖整理而期反攻。」唐生智於當夜與羅卓英、劉興兩副司令長官及周參謀長研究後,決定於14日夜開始撤退。
遂於12日凌晨2時許召集參謀人員制訂撤退計劃及命令。之前的時間,除了喊話死守,他有考慮撤退么?說他唐先生「臨時抱佛腳」,不算過分吧!
那麼,撤退背景如何?
日軍5個師團對南京復廓陣地及城垣發動猛攻。中午前後,在日軍猛烈炮火轟擊下,日軍攻破中華門,防守此處的第88師遂即撤走,南京失陷已成定局。當時大批逃難居民與潰退的散兵擁擠在街道上,城中秩序開始陷於混亂。南京守軍已開始呈動搖態勢。唐生智等決定改在當夜撤退。12月12日17時,衛戍司令部召集南京守軍中師以上將領開會,布置撤退行動。唐生智出示蔣介石命守軍相繼撤退的電令(蔣介石曾在12月11日致電守軍司令唐生智:「如情勢不能久持時,可相機撤退。」),即由參謀長周斕分發了參謀處已油印好的撤退命令及突圍計劃。這樣的糟糕背景,外加這麼一個指揮,結果:
本來南京國軍司令唐生智在戰前為了表示破釜沉舟的決心,並沒有控制船隻。但是唐生智突然在12月12日下令陣前撤退,從後面的結果來看,其所制訂的撤退計劃毫無可行性可言,並且根本就沒有安排撤退船隻,並且在撤退安排上帶有很大的隨機性,甚至也沒有人通知擔任督戰任務的第36師。結果第36師為了阻止國軍各部隊撤退,雙方還發生了交火。馬嘶人喊,人員嘈雜,傷兵勉強拄著棍子也跟在後面。碼頭上的人如同熱鍋上的螞蟻,就是沒有船。幸虧第74軍司令俞濟時有路子找了1艘小火輪1次可以裝300多人,經過12日1夜的忙活拉走了第74軍的5000多人(後又有2000人歸隊),第88師第264旅的輜重營在下關控制著一批木船把第88師搶運出去2000多人,教導總隊突圍4000人,第36師突圍3000-4000人(南京大屠殺60年祭專輯給出的國軍突圍撤退的數字是32144人)。還需要指出,部分國軍將領的提前逃跑更加重了撤退的混亂。
自行決定由下關渡江的軍、師長大多未按命令規定的時間開始撤退,而是在散會後立即部署部隊撤退。有的單位在接到命令前即已撤走。如衛戍司令部第2軍團負責固守烏龍山要塞以掩護其他部隊撤退和突圍,應最後撤退,但徐源泉於12日下午即率其第41師和第48師從周家沙和黃泥盪碼頭乘坐其預先控制於該處的民船最早渡至江北,經安徽去江西整頓。烏龍山要塞部隊在徐源泉部撤走後,也於當晚毀炮撤去江北。有的將領只向所屬部隊打撤退電話,或回去安排一下撤退事宜就脫離部隊,先行到達下關,隨同衛戍司令部及第36師乘渡船先到江北。如71軍軍長王敬久、該軍第87師師長沈發藻等根本未回指揮所;教導總隊隊長桂永清回到富貴山地下室指揮所後告知幕僚撤退任務,即留參謀長邱清泉處理文件等,自己單獨先去下關;其第2旅旅長鬍啟儒得知撤退消息較早,不等會議結束,即以奉命去下關與第36師聯繫為由,電話通知其第3團團長代行旅長職責,獨自先去下關。由於城中各部隊多沿中山路向下關撤退,而挹江門左右兩門洞已經堵塞,僅中間一門可以通行,各部爭先掄過,互不相讓,不少人因擠倒而被踩死。如教導總隊第1旅第2團團長謝承瑞,在光華門陣地上曾英勇地抗擊日軍多次衝擊,卻在挹江門門洞內被擁擠的人群踩死。有的將領,如第83軍第156師師長李江見城門無法擠過,就從門東側用綁腿布懸吊下城出走。下關情況更為混亂,各部隊均已失去掌握,各自爭先搶渡。由於船少人多,有的船因超載而沉沒。大部官兵無船可乘,紛紛拆取門板等物製造木筏渡江,其中有些人因水勢洶湧、不善駕馭而喪生。因烏龍山要塞守軍撤走,原停泊於草鞋峽、三台洞(燕子磯南)的「文天祥」魚雷快艇中隊(4艘)也於12日夜馳去大通,12月13日拂曉,日軍山田支隊未經戰鬥即佔領了烏龍山;日海軍艦艇通過封鎖線到達下關江面,日軍第16師團一部亦乘舟艇進至八卦洲附近江面。大量正在渡江的中國軍隊官兵被日海軍及第16師團的火力和艦艇的衝撞所殺傷。憲兵代司令蕭山令(唐生智撤退後由蕭山令代理國家憲兵司令一職)指揮未渡憲兵,輾轉衝殺,終以彈盡援絕,力竭陣亡,以自己的義舉,實現了「誓與南京共存亡」的諾言。[4]日軍攻陷南京之後,在南京城區及郊區對平民和戰俘進行的長達6個星期的大規模屠殺、搶掠、強姦等戰爭罪行。[5]
總結批判:
結果是覆軍殺將,或者說唐先生根本沒有把控住軍隊,外力一壓,內部就瓦解了。蕭山令等局部的硬骨頭,也被裹挾的局勢吞沒。
唐生智的錯誤,孫子已經描述過了。
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而他唐某人,
一,不知能不能打而硬要打
二,有時間組織撤退卻慢手慢腳
三,控制不住軍隊,土崩瓦解
子曰:「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參考文獻:
[1]孫宅巍. 論南京保衛戰的歷史地位與影響[J]. 南京社會科學,2015,(07):132-136+156.
[2]張程. 淞滬會戰後至南京保衛戰前中日兩軍華東戰場作戰史實考察[D].華東師範大學,2016.
[3]李沛霖. 南京保衛戰中唐生智功過述評[J]. 閱江學刊,2010,2(01):104-110.
[4]趙媛媛. 南京保衛戰犧牲將領爭議研究[D].南京師範大學,2013.
[5]張效林,譯.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決書[M].北京:群眾出版社,1986.
PS
推薦閱讀:
孫宅巍:《澄清歷史———南京大屠殺研究與思考》,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你要從士兵的心理考慮,不要忘了,發生這種情況的都是潰敗的局勢,這些兵都是敗兵,說白了就是很難打過對手的兵。自相殘殺也是死,抵抗反擊也是死,為啥選擇自相殘殺。因為他們自相殘殺的目的很直接,就是搶奪生的權利,渡船就那麼幾艘,但我搶贏了,直接結果就是逃出升天。搶輸才死。而掉頭抵抗,我打死一個日本鬼子,我獲得了生的權利了么?沒有,因為有更多的日本鬼子衝過來。
如果南京城被圍死了,沒有渡口,他們也會奮力抵抗而不會自相殘殺。因為突圍才是贏得生的機會。
主要是現實的問題!
打個比方 中國現在強大了經濟發達了,就算髮生戰爭無論事防守還是進攻 犧牲了國家自然給一比撫恤金 如果立功了子女還有各種優惠政策,解除了前線最大的後顧之憂!為了這些政策能正常執行必須保證國家不能完蛋!
所以必要必要情況下敢於放手一搏!假如回到民國 國力衰弱,各種tan官滿天飛,幾乎忽略不計的撫恤金,自己犧牲了家屬基本就是放羊了,這樣的情況下誰還願意去賣命!當然是不管三七二十一自己先活下來再說!國家玩不完蛋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只有靠自己!常言道保家衛國 保家衛國嘛,自己活不下去了家就沒了了,還保啥國!傳統中國是個陸權國,南京又瀕臨長江水道,意味著建都南京的政權要同時擁有強大的陸軍和水師,才能保證南京首都的安全。陸軍不行,敵軍沿江一路攻打,拔掉對岸據點,千里防線處處可偷渡。水軍不行,敵人快速機動補給無礙,抓一個空檔就是一波登陸,打爛你罈罈罐罐。
朱元璋陸軍能幹翻蒙古騎兵,水軍能擊敗陳友諒,他有資格建都南京。他的繼承人陸軍打不過燕王鐵騎,所以悲劇。絕大多數舊朝代沒有這樣同時養陸軍和水軍的財力,所以建都南京通常短命。kmt為了經濟利益建都南京,收稅一時爽,難道覺得自己陸軍或海軍幹得過列強,特別是日本嗎?就是今日中國,不考慮核武器同歸於盡的招數,也沒有資格建都南京。5,6個核動力航母戰鬥群是建都南京的最低要求(超過美國在西太平洋方向的海軍兵力)。
對應的,kmt建都南京本來是需要五六艘戰列艦或艦隊航母來打底兒的。
唐生智的背鍋的,我想會議上唐生智表示他可以堅守南京的時候,在場的所有高級將領都長舒了一口氣,心底里說老唐真夠意思。
其實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本來就是一場戰役,淞滬會戰失敗的直接結果就是南京丟失。而淞滬會戰的轉折點是日本第十軍三個師團在第三戰區南線登陸,短時間內橫掃浙北蘇南穿插淞滬正面戰場的側後,滬寧之間的後勤線幾乎完全被第十軍的兵鋒擠成一條線了。等中國軍隊決定撤出淞滬戰場的時候,別說怎麼守南京,就連如何把淞滬戰場的幾十萬士兵完整地撤出來都是天大的難題。在這種條件下撤退演變成潰退太正常不過了。
唐生智就是在敗兵後撤變成潰退的定局下出來主持南京的防務的,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除非他會撒豆成兵,否則南京城破的結局是必然的。如果說還有什麼努力的空間,就是湊一湊還有戰鬥力的部隊多拖一會兒,儘可能把更多有生力量撤到內地。但是總的來說,換誰在這個時間點上接手南京防務,結局大體都不會變。
不過既然唐生智自己站出來要背鍋了,那後世大家在鍵盤上追他的責任也算是唐生智求仁得仁了。如果讓我說該追究誰的責任,我只能說戰爭永遠都是殘酷的,也永遠都有犧牲。
應該。沒人怪他不會打,他要負的責任是撤都不會撤……╮(╯▽╰)╭
南京戰役打成這樣完全是唐的責任!南京是個必死的局面這誰都知道。但是並不是說要打成這個樣子。常德戰役,衡陽戰役。局勢都不好,但是打的不錯。南京時,兵力殘破,但並非無力抵抗。你唐某人只要不停刷臉,提高士氣,哀兵必死,也不至於如此。更可氣的是前三天,雨花台打的也可以,外圍失陷了,你們巷戰呀!只要還有士氣,就不會那麼大的傷亡!那麼多士兵被屠殺呀!我們沒有要求你們去當斯大林格勒,沒讓你們去鐵源,你們再弄個台兒庄也行!該!
但是這個民族罪人最後卻得以善終,真他媽噁心!蔣介石與諸將討論:今淞滬已失,吾制空制海權盡失,南京無險可守,堅守恐葬送主力。唐一拍桌:堂堂中華怎麼可以讓日寇肆虐?不堅決抵抗何以面對列祖列宗?說得委員長面有愧色…遂領軍鎮守南京…
唐到南京後,當眾燒毀日本人勸降書:今下令軍民皆禁止渡江後退,渡船都燒毀…我們中華好兒女誓與南京共存亡!…士兵和市民士氣高昂!
日本人於是開始進攻,被中國軍民頑強阻擊在城外…
這時候,唐竟然逃了…而且沒有下達撤退命令…
守城軍民不久後得到消息,感覺到深深的被欺騙感…
逃往江邊的守城士兵的心理就是前幾天燒船發誓永遠不退的總司令突然逃跑了…總司令都退了,我們堅決抵抗過日本人你們(守江士兵)為什麼不讓我們渡江?
守江士兵:未收到撤退命令!堅決執行總司令的堅守命令,擅自退出戰場者視為違抗軍令…鳴槍示警!…
開槍了…
日本人輕鬆進入南京城,對於中國人的強烈抵抗倍感惱怒…南京迎來了歷史上最黑色的日子…
撤退和潰退的區別
我就說一個 這個狗逼 沒開打之前信誓旦旦 渡船都燒了以示抗戰決心 開打了比誰都跑得快 沒有撤退計劃 結果近十萬守軍沒地方去只好躲進居民家中 南京大屠殺的開始就是從衝到居民家中搜捕俘虜開始的 無數日本軍人回憶錄里都強調了一點 太麻煩了 一起殺了吧 日內瓦公約國名政府是簽了的 戰鬥人員必須明顯的區別於非戰鬥人員 穿平民服裝的戰鬥人員是不受日內瓦公約保護的 搞到現在日本右翼還在拿這個說事 尼瑪的你自己要跑別人也想跑啊 你自己不想死別人也不想死啊 你跑了別人怎麼辦 別人也是爹娘生的全家養的啊 我看到日本人的回憶錄和審判時日本人的自辮 真的無話可說 我們湖南 怎麼就出了個這玩意 他媽的公館還在橘子洲頭 這種人 千刀萬剮了都不為過前兩天剛陪同學去了趟橘子洲,上面還保留著唐生智公館,門口的介紹上,盡避重就輕的寫了些溢美之詞(因為他最後起義了嘛)
然而最後以一副對聯結尾具體我忘了只記得前半句的前半句是:每逢大事識時務
我跟我同學看到這都不約而同而又不厚道地笑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二戰末期的八月風暴行動?
※二戰中日本為什麼攻擊了美國?
※日本是二戰的「受害國」嗎?
※二戰時候的老兵,不論是歐洲戰場還是我國的紅軍和國軍,當年條件艱苦但他們大多都比較長壽,這是為什麼?
※二戰日本戰敗根本原因是什麼?(注意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