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基本的食品科學常識?

食品,食物,食品科學,食品營養,在這個話題下,可以認為他們是一個概念


先列幾個諮詢當中經常被問到的.....希望對大家有啟發

(1)食物的甜度不一定代表著糖含量,更不能說明對血糖波動的影響程度

很多老百姓信奉「甜就是糖多,糖尿病人就不能吃」,給糖尿病人買火龍果送禮的人比比皆是。科學來說,甜度是和糖的種類和數量有關,有些食物不甜並不代表不含糖(比如米飯、火龍果),所以不能單純根據甜度來判斷糖含量以及對血糖的波動,正確的做法應該參考血糖生成指數(GI)和血糖負荷(GL)。

(2)味道更鮮美,不一定意味著更有營養

老百姓的觀念中,總自認為「鮮美的營養價值就更好」,比如雞湯、魚湯、甲魚、海鮮......但食物中的呈味物質多為核苷酸、某些氨基酸、含氮浸出物之類的,絕大部分不具備營養價值。食物美味可以提供味覺享受,但是非要說「好吃的東西更有營養」恐怕就略顯牽強。

(3)食物不是越白越好

俗話說「一白遮百丑」,白是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嚮往。但越白的食物雖然賣相更好,但不一定更營養。目前的大海常吃的白米面(精製穀類)通過拋光加工和打磨,雖然顏色更白,蛋白質、B族維生素(尤其維生素B1)損失殆盡。小麥天然情況下呈現微黃色,主要是其中β-胡蘿蔔素的作用,對人體無害而有利;魚湯當中的白主要是脂肪的作用。

4)食物相剋不可信,也不可取

這個在學術界已經沒有爭議了,所以我就不花時間來寫了,知乎上很多關於解釋食物相剋的帖子

(5)食品添加劑不是洪水猛獸,「無添加」不一定更安全

合法合規的使用食品添加劑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之前的「蘇丹紅、三聚氰胺、明膠」等問題更多的是「非法添加物」,而不是食品添加劑。有些時候,食物不添加添加劑反而存在安全風險。

(6)不要過分誇大某一種食物的營養價值

「冬蟲夏草」、「蜂蜜」、「三七」、「藏紅花」、「芋頭」、「燕窩」,這些食物在很多人的嘴裡被過分誇大和宣傳,但食品就是食品,雖然具有一定的營養價值,但除了母乳對於4~6個月之前的嬰兒之外,目前還沒有任何一種食物能夠滿足人體所有的營養素需要。所以「食物多樣、數量充足、比例合適」的均衡膳食才是大家應該堅持的。

先這麼多...後續再補


不是大學專業中帶了「食品」兩個字的,大學裡都會學做飯。

「你學食品的呀! 那你做飯一定很好吃哦~」


有些人喝牛奶容易拉肚子,俗稱「乳糖不耐受症」,是因為他們體內缺乏乳糖酶或者分泌不足,牛奶進入小腸時,不能完全消化和分解乳中乳糖,導致部分乳糖被腸道微生物發酵分解成乳酸,二氧化碳,氫氣等,乳酸刺激腸壁,增加蠕動。二氧化碳在腸道內產生脹氣和增加腸道蠕動,這些都容易導致腹瀉。

難道有乳糖不耐受症的就要與營養豐富的乳製品告別了嗎?No,患有乳糖不耐受症的人可以改喝酸奶。酸奶相當於就是在體外通過乳酸菌發酵,乳糖已經大量分解,同時產生羰基化合物(醛類,酮類),低級脂肪酸和酯類等風味物質,擁有獨特的酸奶風味。

所以不能喝純牛奶的人可以試著選擇酸奶,既有牛奶的豐富營養,並且經過發酵分解營養更容易吸收,還有獨特的發酵風味,更不用擔心乳糖不耐受。


沒有添加劑,就沒有現代食品工業。

醬油的抗氧化能力,比紅酒高至少7倍。

葡萄酒是通過糖的含量來分干葡萄酒(低於4g/L)、半干葡萄酒(4~12)、半甜(12~45)和甜葡萄酒(大於45)


保質期長不代表有很多添加劑,只要水分活度足夠低滅菌足夠徹底食鹽或者糖含量足夠好,完全可以不加添加劑實現食品長期儲藏


-你是學食品的啊?

-是啊。

-那可以天天做好吃的了?

-我不會做飯……

-……

-我主要是學食品檢測。

-那xx能吃嗎?

-不能吃,對肝不好。

-那xxx能吃嗎?

-小孩子吃會影響大腦發育。

-那xx能吃嗎?

-適量食用沒啥事,不能多吃。

-那你們學食品的平時都吃啥呀?

-我們啥都吃。

-……

哈哈,這就是長輩遇到我時經常發生的對話。

然後,現在是夏天,食物很容易腐敗,尤其是剩菜的問題。

我覺得剩菜可以簡單分為三類

1.涼拌類

2.蔬菜類

3.肉類

如果飯桌上有涼拌菜,我建議別剩,因為大部分拌菜沒有經過高溫的烹調,更容易滋生細菌,建議一頓吃完。

其次是蔬菜類,容易產生亞硝酸鹽,也是建議一頓吃完,但是經過高溫會比涼拌類好些。

肉類相對蔬菜會好一些,吃不完可以放到冰箱里。

還有就是食品中常用到的反式脂肪酸,它在食物中出現的名稱通常是奶精、植脂末、人造奶油、代可可脂,氫化植物油等。所以不要被蒙蔽了。

暫時想到這些,想到別的再來補

不好意思,打個小廣告,不喜勿噴,可以假裝看不見。我家是做越南婚介的,朋友們身邊如果有想去越南找老婆的私信我,您作為中間人有提成!有提成!有提成!


食品中所含有微量元素的含量 ≠ 你身體所能吸收的含量

針對補鐵,現在大家的日常飲食中不管是鈣鐵鋅硒,各種微量元素是樣樣俱全,但是還是會出現缺鐵的情況。其實,這是因為你白吃了許多含鐵量高而吸收量不高的食物!

說到補鐵,許多人覺得多吃菠菜、木耳這些高含鐵量的蔬菜能夠補充足夠的鐵元素,其實這些高含鐵量蔬菜徒有其表,光有「量」,沒有「效率」!

因為在蔬菜植物性的食物中鐵元素主要是以三價鐵形式存在,但是三價鐵不能被身體直接吸收,必須在維生素C等還原劑的作用下才能被轉換吸收,而且在吸收過程中鐵元素還會與「鈣、鋅」等其他微量元素形成競爭抑制,大大影響了吸收率。

真正能有效卜鐵的是紅肉、動物肝臟、血液等食物所含血紅素鐵的食物,血紅素鐵又稱卟啉鐵。是與血紅蛋白及肌紅蛋白、腦紅蛋白中的卟啉(porphyrin)結合的鐵,它以卟啉鐵的形式直接被腸粘膜上皮細胞吸收。一般不受植酸根等抑制因素或VC等促進因素影響。

所以咱們吃東西不僅要講究「數量」還需注意食物的「效率」

吸收率高,多吃才補得多,含量再高,吸收率低,無法被身體吸收。不然也就只能過個嘴癮,穿腸而過了。


「離開劑量談毒性」等於耍流氓


教大家如何看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衛計委《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GB28050-2011),於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

關於這個通則的制定目的,衛計委說:

食品營養標籤是向消費者提供食品營養信息和特性的說明,也是消費者直觀了解食品營養組分、特徵的有效方式。根據《食品安全法》有關規定,為指導和規範我國食品營養標籤標示,引導消費者合理選擇預包裝食品,促進公眾膳食營養平衡和身體健康,保護消費者知情權、選擇權和監督權。

然鵝,並沒有幾個人看得懂~

乾貨來了

我們通常看到的營養標籤可能是這樣的。包括5個基本要素:表頭、營養成分名稱、含量、NRV%和方框。

黑體的營養素是必須標識的,後面看情況。比如,高鈣奶,聲稱「高鈣」了,那鈣的含量也必須標出來,維生素E強化食用油,維生素E也是必須標註的。

那話又說回來了。雖然營養成分已經明確標識了,但是非營養專業人士的你真的看懂嗎?對大部分人,甚至醫學生應該都不知道那一堆數字意味著什麼。那我就來教大家一個簡單粗暴的辦法。看NRV%

NRV%。指能量或營養成分含量占相應營養素參考值(NRV)的百分比;是不是一臉懵逼?舉個栗子,上圖中,能量的NRV%是22%,也就是說,你吃100g該食物,能量攝入就佔了你一天推薦能量的22%,佔了你一天總蛋白中推薦攝入量的15%。是不是簡單多了,這樣你就可以大概知道這個含量到底高不高了。不過即使是這樣,很多人還是對數字不敏感的,英國為了控制國民體重,曾經想過一個辦法,就是不用數字標註,用顏色標註,高熱量:紅色;中等熱量:黃色;低熱量:綠色。但是好像效果也不顯著?

說了這麼多,再舉個栗子,到底買高鈣奶好還是純牛奶好?

大家都知道喝牛奶三大重要作用:1、優質蛋白。2、補鈣。3、提供其他營養物質。純牛奶和高鈣奶唯一的區別就高鈣奶強化了鈣,每100g奶含鈣120mg, NRV%為15%。而純牛奶100g奶含鈣100mg,NRV%為12%,純牛奶一盒賣2塊,高鈣奶賣3塊,經濟賬一算,我覺得不太值。你們也可以去對比一下低脂奶,等等其他預包裝食品。


所謂的無糖並不是真正的無糖

糖類並不是只是只白砂糖,你吃的飯啊饅頭啊麵條啊這些東西都是糖類

有些無糖的可能是用木糖醇麥芽糖醇之類的代替白砂糖


很害怕會出現為了反駁而反駁的答案


研究生 盡量買大廠產品


人工合成和天然提取只是得到一種物質的兩種不同方法,不能絕對的說誰好誰壞。


冷凍食品(肉類海產等)只要保鮮冷藏得當,營養價值不會和新鮮的有區別


六大營養素

碳水化合物 脂肪 蛋白質 維生素 礦物質 水


我記得老師說過,肉並不是越新鮮越好。


推薦閱讀:

每天早上洗頭對身體有無危害?
泥鰍真的可以解決馬桶堵塞問題么?
夏天放在車裡的瓶裝水會因為車內溫度過高而釋放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嗎?
為什麼酸奶蓋上會有很濃稠的酸奶?
地暖是否真的像一些網路文章中寫的那樣,危害那麼大?

TAG:食物 | 知識管理 | 食品安全 | 生活常識 | 健康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