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優秀的中國將領是誰?
中國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在戰場上表現最優秀的將領是誰呢?我看網路上好幾種說法?
活埋日軍孫立人,堅守孤城張靈甫,殲敵十萬薛伯陵,愛民如子湯恩伯,
保衛延安胡宗南,
開源節流宋美齡,清正廉潔孔祥熙,財務專家宋子文,戰略大師空一格。最牛的要數委員長啊!蔣校長千古!
首先,暗中培植中共,和蘇聯套近乎,進而套取資金武器。
其次,密派汪先生打入日軍內部,完成天下最大的卧底行動。最後,以同盟國身份理直氣壯的向美國要武器裝備。形成無論二戰是共產國際、軸心國還是資本主義勝利,中國都會立於不敗之地!
千古完人成就的千秋第一布局居然有人還去質疑?
每每想起這些,我就忍不住想念兩句詩………孤獨的領跑者---孫立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國戰場,中華民族湧現出眾多功績卓越的軍事將領,但是在這其中,最閃亮的那一顆將星,在我看來屬於孫立人.
不僅因為他在緬北戰場立下的顯赫戰功,名聲遠揚中外,更可貴的是他還是當時少有的擁有現代軍事思想的現代軍人,並一直致力於實現中國軍隊的現代化,這雖然讓他在當時的軍隊系統中顯得格格不入,但歷史會永遠記得他為這個民族所做的一切.
而他那曲折又絢爛的一生, 在那個戰亂紛飛的時代中的所作所為,同樣也是一個傳奇:
一 少年求學 習軍報國
時光流回1900年農曆10月17日,滿清光緒26年。
這一年,是人類歷史上最波瀾壯闊的20世紀的第一年,而這個東方古老帝國的政府,剛剛秀了一把全球大宣戰,做了一回大死,此時一名垂垂老矣的安徽老人已經不得不北上收拾殘局。
而在帝國的南方,安徽省廬江縣,因東南互保,未經戰火。
在曠日持久的太平天國運動中,這裡是湘淮軍和太平軍瘋狂拉鋸的戰場,烽火連天不息。如今有了來之不易的安寧時光,怎能不修養生息。
就在這天,縣城附近的金牛鎮,當地望族孫熙澤家的次子出生了,取名立人。這片底蘊深厚的土地曾經因誕生了周瑜,大小喬等人以及孔雀東南飛這樣優美詩篇而聞名,而到了晚晴時期,這裡則走出了淮軍系統的不少悍將。
但是沒有人能想到,孫舉人家剛剛出生的這個孩子,會將華夏軍人的輝煌更進一步,在後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創下無比顯赫的戰功,揚華夏軍威於中外。
孫立人既然出自書香門第,自幼便理所當然的在老家接受了傳統教育,後因父親官至青島警察學堂總監,搬到青島就讀。在這個淪為德國殖民地的海濱城市,將軍度過了他的少年時代。同樣在這裡,孫立人收穫了作為弱國民眾的恥辱,吃了一記德意志之掌。
(這段史料,因為帶有強烈的地攤風
我一直以為是瞎扯,嗤之以鼻。可是我看到朱浤源先生也這樣寫,就姑且信之吧!)
1912年,孫立人他爹孫熙澤又陞官了,這次是去了北京當了國會議員,二少爺自然也跟著進京了,恰好第二年清華招生,孫立人趕回安徽省省會安慶,在讀書考試大省安徽,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清華庚子賠款留美預科。
在清華求學時期,孫立人結識了眾多好友,如齊學啟、梁實秋、吳文藻、梁思成、周培源等人,皆為一時人傑。
(這是1922年清華求學期間的照片,還有一種說法是右邊3人為王國華、譚遂淮、王士倬。)
同時孫立人在這個時期充分發掘出了自己的體育天賦,精通足球,籃球,排球等各種運動,後來入選中國國家隊擔任主力後衛,在遠東運動會中為中國在國際大賽中獲得第一次籃球冠軍。
(這是1921年在上海作為中國國家隊參加遠東運動會時期,右一那個帥小伙就是孫立人)
(也是在進清華的初期,孫立人玩蹺蹺板受傷而住院治療,又因輸尿管障礙,整整休學一年治病,真是愛做,所以他在很多場合是說自己在跌傷,卻不明說自己是怎麼跌傷,呵呵)
這個時候的孫立人集官二代+高富帥+清華學霸+體育明星於一身,真可謂吊炸天。不過對孫立人而言,他遠遠不滿足如此,他要做一名武裝高富帥學霸,做「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這樣的軍事統帥。
在清華時期,恰逢民國初期,政局無比動蕩,思想也無比開放,各種運動紛至沓來,孫立人本人更是「五四運動」這樣的學生運動的親歷者,他深刻的意識到國家的混亂和虛弱,他認為一個國家要想立國,非得有良好的軍人不行。此時的孫立人已經立志要做一名優秀的軍人,改變祖國的命運。
對了,這段時間,有件事要提一下,1919年,還是清華讀書的孫立人結婚了,女方龔夕濤,出身於合肥地區的望族龔家,是那個時代主流的包辦婚姻。(毛太祖,蔣阿拉,林彪,粟裕將軍等人表示深有同感)。
不過婚後不久,孫立人就一直在北京讀書,後又赴美留學,隨後又一直在外征戰,龔夕濤一直在廬江守護家庭,伺候公婆,盡到那個時代普通女性的本分。以後再繼續談這場婚姻和這位女性。
1923年孫立人畢業了,開始了赴美留學,本來準備報考軍事,但是面對兒子的選擇,父親堅決不同意。其實說起來孫氏家族不少先輩和親友本身就是淮軍以及之後北洋軍、皖系的重要成員,這些族人當年跟丁汝昌,劉銘傳這些老鄉那都是談笑風生。
不過也正因如此,孫熙澤在清末民初的亂世中,對這些軍閥有近距離接觸和了解,自然清楚這些舊式軍閥對國家的傷害,所以不希望自己的兒子從事這條路,變成另一個軍閥,禍國殃民。
(這是孫立人和父親孫熙澤的合影,看此時的打扮,完全想不到這個身著長衫的青年日後會披著戰袍為了華夏征戰千里)
是以孫立人赴美初期,只能按照父親的意願,直入普渡大學三年級繼續研讀土木工程系。1925年畢業後在美國橋樑公司當了一段時間的設計繪圖師。據他自訴那時他已經有二百多美金的月薪,還有一部汽車。
如果孫立人在建築設計行業繼續做下去,或許又是一個梁思成吧!但是也許這樣就沒有了那支榮耀的新編38師,那支代表中國軍隊初步現代化歷程的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一軍。
不過孫立人心中一直還有那個不滅從軍報國之夢,1926年孫立人毅然決定放棄優越的工作,考入美國南方的維吉尼亞軍校,這是一座以訓練嚴厲及榮譽制度著稱的軍校,而且學生享受極大的自治權。在這裡,孫立人接受了花旗國的現代軍事教育,現代思想,同樣也在那裡,經受了軍校裡面殘酷的磨礪。
這所軍校殘酷磨礪我用孫立人本人後來的自訴來說一下吧!
孫立人在軍校時期,難受的時候曾經寫信給父親傾訴,結果回信中被他老爹狠狠嘲諷一頓,罵他是犯賤,自找苦吃。老孫果然是一個標準的舊式父親,但在當時的環境下,能夠理解他對兒子從軍的反對。
1927年,孫立人畢業了,他沒有急著回國,花時間遊歷了歐洲各國,近距離感受到了一戰後的歐洲老牌列強開始復甦的軍事實力,隨後回國。
(這是孫立人在維吉尼亞軍校的畢業照,至今這個軍校依然有孫立人的事迹展覽。)
二 海州練兵 淞滬浴血
1928年回國後,孫立人作為清華畢業的高材生,又是在花旗國軍校深造過,家庭這邊也有不少人脈,自然能拿到眾多單位的OFFER,他先後去過長沙一個騎兵團,後又去了南京中央黨務學校,都很不如意。正好實值中德蜜月,蔣介石跟德國顧問合作,組建了教導師,於是孫立人抱著一棵赤誠之心投奔過去了,結果發現教導師雖然有德國顧問,但也不過是暮氣沉沉的舊式部隊。
(當時正是鐵十字和青天白日的蜜月期,中德之間的軍事合作使得當時的國民革命軍還是取得了一些進步。)
這時候呢,當年的清華同學齊學啟加入了憲警教導總隊,這個新團隊也有德國顧問指導建軍,且有很多新式年輕軍官,看起來很有朝氣,於是1930年孫立人加入了憲警教導總隊第二中隊任大隊長。
呵呵,這支軍隊也不過是老瓶裝新酒,裡面雖然很多受過現代教育的軍人,比如總隊長就是中國西點第一人—溫應星,不過這些人雖然受過一定的現代教育,不過還是老派的思想制軍練軍。還搞各種利益團體,拉幫結派,任人唯親,最終他也只得選擇離開(有些資料說是跟溫應星因剋扣軍餉問題發生爭執導致被撤職),加入了侍衛總隊當了上校副總隊長。未來的沙場悍將此時只能一臉苦悶的給蔣阿拉當保安,站崗守門。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一位黨國大佬在這個時期開始了他的對日整軍備戰工作,創建了直屬於財政部的軍事武裝—稅警總團,廣招天下俊傑,尤其青睞留學歐美研習軍事的知識青年,他就是宋子文,蔣阿拉的便宜大舅子。
他可是當時南京國民政府中最堅決的鐵杆抗日派,多次因抗日問題和老蔣吵的不可開交,雖然,他主管的是財政工作。
(時任財政部長的鐵血抗日派,宋子文)
孫立人也因此遇見他人生中第一個伯樂,也迎來了他事業的轉折點,在好友趙君邁的介紹下,孫立人與宋子文進行了會見,孫立人獲得宋子文這位伯樂的認可和讚譽,加入了稅警總團,開始了嶄新的軍事生涯。
其時稅警總團剛剛參加了著名的「一·二八事變」,表現突出,已經有了不小的名聲,當時已經有了四個團的編製。不要看它掛個稅警的牌子,其實根本就不學怎麼緝私查稅,就是一支精銳的陸軍部隊,之所以掛個稅警的牌子不過是為了官面上遮掩一下而已。
當時的總團長官是王庚,(這位同樣是清華畢業,後入西點深造,可惜他作為一名軍人,卻總是出現娛樂新聞板塊中,因為他娶了個老婆叫陸小曼,同時他也有個喜歡做詩的朋友叫徐志摩。呵呵)後來王庚在一二八事變中稀里糊塗讓日軍抓獲,導致情報泄露,被關押撤職,最後一蹶不振,42年病逝於開羅,年僅47歲。
接任他的是孫立人的老上司,溫應星,這位大哥是標準的中國式官僚,資歷老,清末就在軍界混,善於交際,人脈廣,因為是第一批留美出生,所以是留美學生的中心,一時顯赫的很。
不過在孫立人心中,對這二位老大哥有個很直接的評價:都不是做事的人。
孫立人有這個資本說這句話,因為他就是一個做事的人。他先是就任特科兵團團長,隨後就任第四團團長,在連雲港的海州開始了他的第一次練兵。
孫立人一方面以自己和聘請的德國教官以現代戰術思想訓練軍隊,另一方面也以中國傳統軍事思想教化官兵,如《曾胡治兵語錄》,極力取中西軍家之長,鑄成屬於孫立人的孫氏操點。這種既擁抱現代文明,也從傳統文化中吸取力量的為人處世方針,一直延續到他整個軍事生涯中的各個地方。
稅警第4團擁有充足的糧餉,優秀的人才,良好的訓練,最重要的是,擁有一個真正投身軍事的長官,所以就如孫立人所說「稅警總團一共成立了四個團,我是第四團的。訓練校閱時,我的團最好,因為我是一心一意專心地訓練,一天到晚和部隊泡著。那時候,在海州,我的一團人,我把他們訓練得像一個人。」
比如,1934年四團調至江西與紅軍作戰期間,南昌行營舉辦射擊比賽,四十多個單位,拿下團體第一,個人成績前十名佔七名。
這段時期,孫立人也有了自己的一批人才班底,後來揚威異域的李鴻,劉放吾,等一批人都是在此時加入這個團體。
到了1936年,稅警總團大權已經逐步被蔣介石收走,總團長換成了蔣介石的親信,黃埔一期的黃傑,部隊也擴充為6個團,編為兩個支隊,一支隊司令何紹周(這人軍事能力一般,不過人家投胎能力強,他叔叔是黨國要人—何甘草何應欽。),下轄1,2,3團。二支隊司令王公亮(這哥們資歷高,黃埔一期,畢業後任黃埔軍校教導團排長。不過能力也不過爾爾,抗戰後竟然淪落到軍官總去了。)下轄4,5,6團。
1937年的那個盛夏,中日之間的全面戰爭,打響了。
在北邊,華北戰事全面擴大化,而在上海,從8月13日開始,中國軍隊按照計劃,海軍阻塞江陰要塞,陸軍開始了對駐紮在上海在海軍陸戰隊發動進攻,試圖吃掉這批日軍,同時將戰爭擴大到華南一線。
國民政府從1931年開始,一直在努力拖延中日戰事,可既然局勢已然如此,怎麼拖不下去了,那就別拖了,乾脆全面打響吧!
戰局一開始就出了大問題,海軍阻塞江陰要塞的計劃剛剛下達,後頭就泄密了,本來想的挺美,關門打狗,結果門還沒關,狗已經跑了,日本人在長江內的船隻逃之夭夭。(這個案子,黃浚泄密應該是沒錯的,不過什麼女間諜什麼的就純屬扯淡了,大漢奸都是有自己的一套賣國信仰的人,哪裡是我們這等屌絲,給個妹紙就乖乖帶路。)
陸軍方面也打的很艱難,日軍剛剛開戰的時候雖然人數較少,但訓練有素,在虹口,閘北,楊浦一帶經營多年,擁有完備的防禦體系,中國軍隊短時間內根本無法吃掉駐紮在上海的日軍,雙方進入僵持狀態,同時日軍的增援部隊也源源不斷向上海登陸。松井石根於8月底帶來兩個多師團,9月底,第9、第13、第101師團也相繼登陸,加入淞滬戰場。(此時,一直反對擴大化的石原莞爾選擇了辭職,離開了參謀本部,去滿洲悶頭搞建設去了。他主張逐步的,平緩溫和的侵華,估摸著這樣大搞全面侵華,日本吃棗藥丸。)
中國軍隊此時也已經開始了全國總動員,來自給全國各地的大量軍隊向上海地區開進,一批批的往淞滬戰場這個屍山血海裡面填。
(淞滬前線的國軍,這是戰前在四行倉庫附近的演習。)
(淞滬前線國軍的環形工事,僅有一挺ZB-26作為火力支撐。)
(淞滬前線的日軍,很標準的火力配置,38大蓋配著歪把子。)
(淞滬前線,在巷戰中跟隨89式戰車進攻的日軍部隊。希望有大神能查一下,這家成衣鋪的資料。)
其中稅警總團於10月初奔赴上海,加入了蘊藻浜和大場這兩場戰役,表現優異。疾風識勁草,在兩場戰役中,孫立人長期以來的付出得到了回報,他和他的稅警四團雖然被分割使用,但是依然表現突出。所以在交戰一周後10月16日,原一,二支隊司令何紹周,王公亮被雙雙撤職,孫立人被火線提拔為第二支隊司令,管轄3個團,不過此時的第二支隊在短短一個星期就已經傷亡過半。淞滬戰場就是這樣的血肉磨坊。
隨後,孫立人所部進入了蘇州河周家橋一線進行防守,此時已經是淞滬戰役的後期,日軍的攻勢越來越激烈。蘇州河又不是什麼大河,日軍四處或架橋,或用皮划艇,四處尋隙突破,防線一天比一天危險,孫立人率部四處阻擊,苦苦支撐。
11月4日這天凌晨,本來這天稅警總團可以將防線移交給36師,進行休整。但是孫立人之前申請了一批地雷,剛剛送過來了,於是他走出指揮所,接收這批武器。就在此時,日軍的一發炮彈準確的命中了他們。幸好孫立人在戰場上一直帶著頭盔,才幸免於難,全身被炸13處,昏迷不醒,被部下背下火線,隨後老長官宋子文親自安排人將他送往香港治療。
(這次炮擊來的這麼及時和準確,我個人觀點是可能是漢奸或者日軍的前沿觀察到多名目標出現,進行的炮火引導。淞滬戰役中,各種漢奸數不勝數,陳誠曾說:「漢奸太厲害了,敵機一來總部到處都是小鏡子,一閃一閃地向敵人指示目標。夜間則發信號彈,捉不勝捉。」
而廣東仔張發奎說的更直白:「遍地都是漢奸,仗幾乎沒法打,10多歲的小孩給塊油餅就給日軍帶路,敵機一來,市區小鏡子到處亂晃指示轟炸目標,幾乎每次日軍偷襲都有漢奸作嚮導。」)
此時,淞滬地區的戰事也急轉直下,11月5日日軍第十軍在杭州灣登陸,苦戰已久的中國軍隊後方受到嚴重威脅。11月10日,老蔣下令全面撤退,而國軍那不入流的組織能力和官兵素質,使得毫無章法的全面撤退就變成了全面潰散。
淞滬戰役已經能看到之後八年抗戰中,國軍一些大型會戰的標準模式,指揮差,火力差,打法呆板,訓練不足,各部協同一塌糊塗,基層動員能力更是扯淡,只能靠著民族大義的血勇,依託人數或地形和日軍死扛幾下,但是一旦日軍正面有所突破或者側翼包抄成功,立馬潰不成軍。能拿來稱讚的也就是犧牲精神了。
三 都勻練兵 靜看時局
1938年2月,孫立人不等完全傷愈,從香港匆匆趕回武漢,才知道稅警總團這支光榮的部隊差不多已經分崩離析。淞滬戰役後剩下的余部被被黃傑拉著投奔了顧祝同。改編為40師,。
好吧,看來稅警總團的歷史要從此結束了啊!哪有這麼簡單,黃傑這廝帶走的是健全的士兵,至於淞滬戰場上退下來的5000名傷兵,呵呵,他是直接丟掉了。5000名傷員,在那個後勤和醫療體系混亂的時代,這是一筆無比沉重的負擔。按照當時的普遍情況,這些傷員應該毫無疑問的聽天由命,大部分會像螻蟻一樣死去。
孫立人接過了這個負擔,他加入財政部重組的緝私總隊,以這5000名傷兵為基礎,加上新募和四處招攬舊部,開始了艱難的重建工作。先是參加了武漢會戰,隨後奔赴長沙和貴州都勻地區,開始了他軍事生涯中第二次練兵。
這次練兵,其中辛苦自不言說,但是孫立人都扛了下來,就是為了能夠為國出力,消滅日寇.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還在都勻成立了軍人子弟學校,解決將士們子女的教育問題,他是真拿士兵當做袍澤,而非陞官的棋子。後來這一習慣也被孫立人保留了下來,他一生都重視教育,投入教育:
在緬北期間,孫立人主持創建了多所華夏學校,解決當地華僑的教育問題。
在東北期間,他在鞍山成立了東北清華中學,並希望有朝一日這所學校能夠一步步發展成為中國的麻省理工。
在台灣期間,他在鳳山創立了陸軍子弟學校,希望能夠為國家培養出更多有用之才。
孫立人在練兵之時,也無奈的看著抗日戰場上日益糜爛的戰局,看著同僚們的表現。日軍在中國長驅直入,到了41年,經濟發達的地區已經丟的差不多了。
而國軍將士們的表現,一直都比較穩定,被日軍攆著四處跑。
(當然,日本人也很糾結,雖然他們佔領了這麼大的地區,但是以蛇吞象,根本就消化不了。雖然有大批大批的投降的漢奸,但在廣大佔領區根本建立不了有限的統治,只能控制一下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線。國民政府雖然被趕的到處跑,但蔣光頭就是不投降,在重慶堅持抵抗。)
國民政府和國民革命軍,這對活寶給我的感覺,十分複雜。尤其是作為抗戰主體的國民革命軍,他們一方面是抗日的主力,另一方面作戰能力和思想作風實在不敢恭維。
自清末到民國,中國的政府軍歸根溯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曾國藩那裡,從他在湖南拉起湘軍開始,可以大致按照湘軍--淮軍--北洋軍--國民革命軍這一環連續下去,這中間雖然時局動蕩,政局變幻,思想開放。雖然有比如北洋軍的洋教習,黃埔時期的蘇聯人教導和援助,抗戰前期的德國合作這樣的對外溝通和交流。
可是練軍治軍帶軍的人,還都是那一撥一脈相承的人。而士兵,也還是一邊靠招募,一邊從田裡拉壯丁。所以百年後的國軍雖然武器和湘軍已經有很大差距,但在治軍帶軍思想上沒有多大差別,都是舊式軍隊。
看看國軍的軍官,官僚習氣嚴重,吃空餉,喝兵血,剋扣軍糧軍餉,畏敵如虎,虛報戰功,欺上瞞下,依靠裙帶關係和溜須拍馬上位,多是做官的人,而非做事的人。
看看國軍的基層,越到後期,越多是強征的壯丁,要訓練沒訓練,要補給沒補給,要士氣沒士氣,要文化沒文化,要思想沒思想,要紀律沒紀律,軍餉也時有時無。精銳部隊爛的程度會好一些,可是不少二流部隊基層士兵,說難聽點,武裝盲流。
這幾年很多抗戰片上的國軍是按照這樣拍的:
(看看這筆挺的制服,厚實的M35鋼盔。)
(再來張帥氣的正面)
看這些照片上,國軍個個裝備精良,精神飽滿,可這些都是抗戰前組建的德械師,教導總隊等少部分精銳。
其實還有很多國軍士兵是這樣的:
看看這些餓殍樣子,才是國軍普通士兵的普遍形象。
所以真正寫實的拍出了國軍大部分基層部隊的風貌的,就屬《我的團長我的團》,那個時代的很多中國軍隊就是那樣落魄。
(國軍很多部隊的基層,就是這麼一群破衣爛衫,渾渾噩噩的人群。)
所以同樣一支國軍部隊,
禮拜一在幾個基層軍官的帶領下強攻日軍陣地,奮勇向前,
可禮拜二就一觸及潰,被日軍攆了幾十里。
禮拜三阻擊日軍,死戰不退,保護平民撤退到大後方,
可禮拜四就洗劫村莊,強征民夫,強姦婦女。
禮拜五跑不動了,幾個長官一合計,乾脆投降了日軍,
禮拜六又覺得日本人這裡也不好混,還是反正吧。
禮拜天?禮拜天還是歇一歇吧!這周國軍弟兄實在太累了!
所以對待抗戰的國軍,我個人的態度是真是可敬,可憐,又可恨。
當時的孫立人將軍看著自己的同事們也很無奈,他人微言輕,一個不入流的緝私總隊隊長,有什麼能力去改變這一切呢?他只能儘力練好自己手上這支軍隊,管好這支軍隊,努力建立一支訓練有素的現代軍隊。到了41年這支部隊又掛上了稅警的牌子,又有了6個團的架子,且在逐步充實中。
1941年12月7日,日本人可算跟美國人直接幹上了,成功偷襲了珍珠港。
消息傳來,日本各大城市陷入了快樂的海洋。
而在重慶這邊,也沒閑著,也樂呵呵的開始了慶祝珍珠港事件的爆發,順便在12月9日對日宣戰了。在高層看來,抗戰的勝利,已經是時間問題了。
此時在孫立人卻陷入危機之中,,他辛苦打造出來的部隊又被人惦念上了。這次出手的是戴笠戴老闆,他是抓情報的,是個識貨的人,知道這是一支能戰的強軍。他要吃掉這支部隊,誰有辦法阻止呢?
這個時候的孫立人真應了報國無門這個詞,這個時候就要感謝太平洋戰爭的爆發了,國軍準備編製遠征軍入緬作戰,經過各種活動和協調,稅警總團二,三,四團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三十八師,丙種師,師長孫立人,配屬給剛剛成立的六十六軍,加入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
不過戴笠也沒虧,吃掉了其他三個團的部隊,把這些精銳拉去當別動隊或者看門的去了。真是無語。這些士兵固然不是宋子文,不是孫立人的私家軍,屬於國家的士兵。可是國民政府好歹將這些精銳交給薛岳,交給王耀武這樣有能力的將領啊,給戴笠叫什麼事。
據說因為這件事情,據說孫立人和老戰友齊學啟相對而泣,抱著一個赤誠的心走上抗日戰場,卻要因為政治派系問題,蒙受這樣的不平待遇。
四 初次入緬,全身以退第一次入緬作戰是一個大寫的悲劇,這方面的資料很多,大家可以自己找找這方面的資料看看,而且很有意思,看不同人寫的資料有各種相互撕逼的環節,非常值得一閱。
先看遠征軍的軍力:
遠征軍看起來兵強馬壯,但這些兵力都是賬面上的實力。因為機動能力的不足,部隊是分批次入緬,而且在廣闊的中緬戰場上撒的到處都是。而且其中有能戰之力的,也就是杜聿明的第五軍。第六軍戰力已經有所勉強,至於第六十六軍,下面三個師—新編38師,新編28師,新編29師,看番號就知道是什麼成色了。用軍長張軫的話說:「孫立人38師由財政部稅警團改編,新28師是別動隊改編的,新29師則是臨時撥來的未加訓練的新兵。第六軍雖比第六十六軍強些,但也強不了多少,唯第五軍比較強大,也不多抵得上日軍一個師團而已」
再看指揮系統:
史迪威:在中國生活工作多年的美軍高級軍官,此時的身份是盟軍中緬印戰區美陸軍司令兼中國戰區參謀長,理論上遠征軍要接受他的指揮。
衛立煌:本來是遠征軍司令長官,因故未到任。(這個因故到底為啥,很多說法。不過43年滇西反攻的時候他還是擔任了遠征軍司令長官)
羅卓英: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這人和陳誠是當年在保定軍校就認識的好基友,一直是陳誠土木系的幹將,而且剛剛打完上高會戰,巧合的是,此刻對面日軍33師團也是上高會戰中的老對手。
杜聿明:此時的身份是鐵馬雄師第五軍軍長兼遠征軍副司令長官,一名來自陝西米脂的美男子,黃埔一期生,徐庭瑤的弟子,一直執掌中國軍隊當時僅有的裝甲力量。
亞歷山大:愛爾蘭的老貴族出身,剛剛在歐洲指揮了敦刻爾克大撤退的英雄,被緊急派遣到緬甸穩定局勢。
就是三個國家,四個想法。(其實指不定有多少想法)
就這樣的實力,還大張旗鼓的,還一廂情願的準備和英軍三個師配合,打平滿納會戰。戴安瀾的200師,中國第一個機械化師,沒有攜帶重武器就孤軍深入,在同古阻擋日軍前進,打的很堅決,守衛了同古十餘日,殲滅大量日軍,遲滯了日軍的追擊。
然而在戰略上沒有什麼用處,殊不知英國人哪有心思在緬甸抵抗,反正是殖民地,丟了就丟了,撤到印度才是正道。
如上所言,六十六軍實力最垃圾,所以擔任預備隊,守衛曼德勒到後方臘戍的公路,散的到處都是。38師因為實力算強的,位置比較突出,放在曼德勒附近。
1942年4月9日,日軍第三十三師團兵分三路,一邊追擊英軍,一邊試圖從側翼包抄英軍後方的仁安羌油田,來困住英緬軍第一師及其他部隊約7000人。
4月15日夜,英軍第一師請求友軍前往接應,於是英軍上層找中國軍隊求援,請求中國軍隊前往接應。
所以羅卓英決定派孫立人38師麾下的劉放吾113團,去接應一下日軍。至此,仁安羌之役拉開了序幕。
不料第二天日軍攻下拼牆河北部地區,成功合圍了這7000人。此時113團的任務已經不是接應英軍撤退了,而是打破日軍的包圍,救出英軍。
此時此時孫立人得到的的仁安羌地區的情況是,英軍7000人,日軍按照情報是兩個聯隊(213聯隊,214聯隊)左右,實際不明,而中國軍隊最弱,一個團,千把人。
這樣來看,中國軍隊實力最弱,一般中國軍隊一個精銳團只能儘力跟日軍一個大隊拼一下。而這股日軍竟然困住7000人的英軍,那麼日軍最起碼也得有7000人左右。
所以當孫立人知道這個情況之後,他的選擇是,親自奔赴113團指揮作戰,跟將士們同生共死。
4月18日拂曉,孫立人趕到前線,而此時劉放吾已經帶領113團和北岸英軍一起協同,首先對新牆河北岸的日軍發動進攻,到中午,北岸日軍被徹底擊敗。此時英軍希望中國軍隊一鼓作氣,渡河至仁安羌解救他們。不過孫立人觀察情況後決定,18日固守北岸據點,明日一早渡河作戰。
4月19日4點三十分,全軍渡河,到拂曉接近日軍陣地,展開猛攻,被圍困的英軍也全力以赴,炮兵進行了火力掩護,戰車也沿著仁安羌地區的公路展開進攻。
中國軍隊在輕重機槍和迫擊炮的掩護下,來回衝殺,和日軍反覆拉鋸,於下午兩點攻下501高地,而後收復油田區,日軍後撤待援。下午三點,救出被俘的英軍士兵、傳教士、新聞記者等五百餘人。而後一邊肅清殘敵,一邊固守要點,掩護英軍撤退。同時新編38師的112團也向仁安羌地區靠攏,準備繼續阻擊日軍,不過因戰局變化,只得與21日凌晨交替掩護,撤出戰鬥。
(圖為仁安羌戰役中的日軍)
這是第一次遠征軍中僅有的幾個亮點之一,也是孫立人將軍的成名之役,此役113團1121人,傷亡500多人,一個團被直接打殘,中國軍隊的戰果為消滅日軍約700人左右。(坦白說,這個數字很難考證了,不過應該也差不了太多)。
同時這一戰贏的既兇險也很僥倖,日軍雖然賬目上算有兩個聯隊左右的軍力,但是小鬼子那可憐的機械化程度,長途奔襲的情況下,實力也虛脫的很,估計當天投入戰場的實際兵力應該也就是兩三個大隊左右,而且對國軍和英軍的情況也不甚清楚,所以被擊退後也是收縮陣地等待主力。而且正如我上面所言,英軍在這場戰役中,自己也是努力突圍,奮勇拼殺。支援113團的炮火也是打的準確的很。
不過以上無論是日軍的實際軍力還是英軍的大力配合協同都是事後諸葛亮,當19日凌晨,孫立人將軍和劉放吾指揮113團前進的時候,他們只知道,擊退日軍,救出友軍。
因為第一次入緬作戰的潰敗,宣傳部門需要想辦法振奮士氣,再加上這是跨國作戰,救的是英國佬。這一戰得到了大力宣傳,宣傳中又進行了各種添油加醋,所以現在網路上流傳的什麼「以一團之力,擊潰十倍於我的日軍,解救出十倍於我的友軍」這樣那樣的神話就是這樣一步步吹出來的。
(這裡聊一下劉放吾團長,他也是稅警總團的老人了,不過後來他表現平平,48年去了台灣,後退役赴美。不過他有個兒子叫劉偉民,相當牛逼,是著名的華裔美國企業家,後來直接促成了92年撒切爾夫人與他父親的會晤,近幾年一直活躍在遠征軍的各種活動中)
和同古保衛戰一樣,仁安羌大捷也僅僅就是一場戰役的勝利,緬甸整個戰局此時一步步的走向崩潰。
這邊中美英三方還在彼此撕逼,那邊吃苦耐勞的日本人開始了熱帶雨林中的長途奔襲,直插中國軍隊的後方,先是後方重鎮臘戌失守,無數物資成為日軍的補給品。日軍沿著滇緬路殺到中國,攻佔了畹町、松山、龍陵。中國軍隊炸掉惠通橋才擋住了日軍前進的步伐。幾天後,更可怕的消息傳來,密支那失守,遠征軍後路被切段。
(這是魚鷹社繪製的42年緬甸戰役中的日軍,就是這些日本軍人,在緬甸的叢林中,用自己的雙腿和意志,打出了一個漂亮的穿插,兵烽直指大後方。雖然是敵人,依然值得尊重和學習)
此時的緬甸地區的盟軍各部門沒時間撕逼了,趕緊想辦法撤退吧!
撤退哪有這麼簡單,日軍正在儘力合圍,緬甸人也四處截殺中國士兵。(昂山素季他爹組織的,當然遠征軍軍紀也的確不行,遠征軍在緬北依然出現了很多搶劫行為。)
在撤退問題中,杜聿明選擇聽他那位校長的話,不撤至更近的印度,而是將軍隊帶回國去,但是面對千里跋涉,立足未穩的密支那守軍,又不想儘力攻擊前進,下令部隊丟棄重武器翻越野人山回國。(敗家玩意,操)
什麼叫有政治覺悟,杜聿明這樣的人就是有政治覺悟。結果就是5萬多精銳部隊死在野人山。比如孫立人的安徽老鄉,戴安瀾,這位青年將校之榜樣,就是死於這樣的政治覺悟。在撤退途中兵荒馬亂的情況下,被日軍機槍打成重傷,旋即在毛邦傷重死去,屬下鄭庭笈累死累活才把骨灰帶回去。
(這是杜聿明自敘的數字,幾十年後的今日,看起來依然字字泣血)
孫立人就沒有這樣的政治覺悟(這也為以後的將帥不合留下了引子),對這種亂命自然只能極力勸阻,不過他一個師長,實在頂不過杜聿明,只能自善其身,殿後掩護,有條不紊的一邊阻擊敵人,一邊撤到印度,隨路還救助了大批潰軍和難民。於5月底成功撤退到印度。
可惜,孫立人在清華時期的同窗好友,多年的老戰友,副師長齊學啟在撤退途中被日軍俘虜,45年被漢奸害死。
(民族英雄齊學啟將軍)
還有兩位,史迪威在5月初,面對崩潰的緬甸戰局和指揮不動的中國軍隊,帶著自己的幕僚和警衛,步行撤退到印度。
羅卓英這貨也脫離部隊先撤到印度去了(很多文章說羅卓英逃跑的時候,強征了一列火車,結果火車相撞,導致交通線中斷,這個說法應該來自杜聿明,所以我只能半信半疑,不過第一次遠征的資料和回憶錄中,有不少人痛罵羅卓英。)
五 印度整訓 橫掃緬北如果不是駐印軍,沒幾個中國人會知道這個藍姆伽這個地方。這是英國人一戰時用來關押義大利人的戰俘營,在美軍的協調下,這裡成為了中國駐印軍的訓練基地,最終從這裡走出了第一軍和第六軍兩支王牌。
1942年7月份,孫立人的38師進入藍姆伽,8月份,廖耀湘的新22師余部3000多人也陸續來到這裡。呵呵,被杜聿明拖累跑一趟野人山,最終還是到了印度,真是日了杜聿明。
孫立人和廖耀湘也是從此開始了合作,隨後一直在緬北的崇山峻岭中並肩而戰。
廖耀湘,籍貫不言而喻,湖南邵陽人,他有著那個時代軍界完美的履歷,在長沙的新式中學讀書,畢業後投入黃埔六期,隨後赴法國聖西爾軍校留學深造。回國後入教導總隊就職。在南京保衛戰中,身為教導總隊總校參謀的廖耀湘在城破後陷於城中,混入棲霞寺難民中,後冒險渡江逃至長江北岸。後一直在第五軍系統內就職,直到進入藍姆伽。
隨後史迪威正式就任中國駐印軍總指揮,訓練營正式開訓。
對孫立人而言,這是一段還算舒心的時光,不用操心兵源問題—第十四航空隊將國內的優秀補充兵空運到藍姆伽,訓練也有大批的美軍教官前來幫助主持。更開心的是,不用考慮軍餉和裝備補給問題——駐印軍的補給由美軍負責。(這是一個可怕的組合,中國軍隊+美國後勤)他可以盡心的和美軍教官一起訓練出一支嶄新的現代化軍隊。
(這是正在接受美軍現代化武器裝備訓練的中國士兵,真正的鳥槍換炮了)
也不是沒事情操心,比如跟史迪威吵架。
史迪威,一個在中國生活多年的美軍高級軍官,職業軍人,耿直暴躁,但沒多少政治才能,卻被過多的賦予了外交官的角色和職能。
他輕蔑的稱呼蔣介石為「花生米」,他說中國有世界上最好的士兵,卻由「腐敗無能的政府和愚蠢膽小的指揮官」率領著,他宣稱只要中國士兵,不要中國軍官,尤其是高級軍官(單純從業務角度上來說,他這種觀點還是有一些道理的),他還認真的主張對延安的TG部隊進行援助,他就是這麼毫無政治頭腦。
所以他和蔣介石,和國軍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1942年冬,他正式提出了這個扯淡的想法,準備駐印軍營長以上軍官由美軍擔任,此舉掀起軒然大波,中國方面絕對不可能接受這種要求。
在當時的中國軍官中,孫立人和他吵的最凶,孫立人他自己已經是政治幼稚的人了,想不到還能遇到史迪威這樣一個比他更幼稚的人。這種想法是對中國軍隊主權的侵犯,根本連想都不要想。
不過後面史迪威列出羅卓英十大無能,要求撤換,這個要求得到了滿足,羅卓英黯然回國。隨後駐印軍改為新一軍,當時下轄孫立人的38師和廖耀湘22師,蔣介石先準備派邱瘋子邱清泉就任新一軍軍長,幸好何應欽進行了勸阻,隨後定下來鄭洞國。孫立人因第一次入緬的優異表現,升任中將,同時兼任新一軍副軍長。
1943年3月,新38師的114團率先完成換裝和訓練,在團長李鴻的帶領下,開進野人山,掩護中美部隊修築中印公路,此時屬於小規模的戰鬥。
到了10月份,新一軍主力逐漸到達胡康河谷,開始了胡康河谷戰役。
這次戰役剛剛開始的時候,美軍通過情報偵察,認為緬北山區那可憐的山路提供的補給僅能維持小股日軍,所以只投入了新38師的112團,當時的團長為陳鳴人。(老陳籍貫有點特殊,是軍內少見的上海人,他還有一個著名老鄉—李天霞,哈哈)
所以說美國人就是教條主義,以己度人,日本人的吃苦耐勞那是大大的有名,補給少,那就就少吃點唄。所以胡康河谷中根本就不是小股部隊,而是18師團的55聯隊和56聯隊。當初淞滬戰役就是這支日軍部隊參與了杭州灣登陸,導致淞滬戰場國軍全面敗退.,而後18師團拿下南京,蕪湖,杭州等地。38年也是這支軍隊拿下了廣州,第一次遠征時期打的遠征軍節節敗退,可以稱得上老對手了。
不過脫胎換骨的遠征軍112團在缺乏重武器支援的情況下,硬生生的死扛日軍55聯隊,雙方互相穿插,互相滲透。其中1營長李克己率領的加強連130多人被優勢日軍包圍。
不過這成就了抗戰中無比精彩的大榕樹之戰,成就了光榮的李克己加強連。
李克己部被日軍包圍後,以一顆大榕樹為核心構築了牢固的叢林陣地,死守待援。活活頂住日軍一個大隊及配屬山炮部隊30多天的圍攻,不僅守住了陣地,還將日軍打的傷亡慘重。
此時的日軍部隊方才逐漸意識到,從印度殺出來的這支中國軍隊,早已不是吳下阿蒙。
大榕樹戰鬥,中國軍隊能夠堅持這麼長時間,來自於長期的辛苦訓練,來自於手上的美械火力,更來自於從天而降的空投補給。幼時讀史至此,看到空投這一章節,無限感慨。為英勇的李克己部感動,也為駐印軍的後勤保障能力而感動。
(這是當時遠征軍基層士兵,也就是我們的先烈們)
(這是空投物資的美軍運輸機,強大的軍隊必須有強大的現代化後勤。空談奉獻,空談血勇的的人,都應該拉去前線餓幾天。)
此時的38師才開始主力壓上,孫立人是一名崇尚火力的軍人,他主張通過火力來殺傷敵人,以此減少士兵傷亡,所以他帶來了大炮,將日軍的陣地翻來覆去的轟了一通,日軍陣地當即失守,四散而潰。新編38師一鼓作氣攻克當面的要點於邦,隨後渡過大龍河,輕取大柏家。
(行軍中的遠征軍士兵們,鬥志昂揚,士氣高漲)
(新一軍的重炮來了,上前線炮擊日軍)
此時廖耀湘的22師也趕來匯合,兩支部隊開始合力夾攻孟關和瓦魯班。
在隨後的戰鬥中,22師正面猛攻孟關,遠征軍的裝甲戰車營和新編38師的113團,以及美軍麥瑞爾突擊隊迂迴包抄瓦魯班,遠征軍的坦克在這次戰役中大展神威,將很多猝不及防的日軍官兵活活碾成肉泥,打的18師團長官田中新一倉皇而逃,連大印都被繳獲。
(這是緬北戰役中的中國裝甲兵,他們狠狠的碾壓了日本人)
胡康河谷戰役直接而又鮮明了顯示了新一軍在藍姆伽整訓後卓越的戰力,天上有飛機,地下有坦克和大炮,身後是源源不斷的物資補給,而且每個將士心中更有一顆殺敵報國的心,將日軍打的節節敗退。
1944年3月14日,再次開始孟拱河谷戰役。又是113團迂迴包抄,拿下布傑班山天險。隨後新38師和新22師兩軍分別攻擊孟拱和加邁。
(在前線的孫立人,史迪威,廖耀湘)
在戰鬥過程中,孫立人根據戰場形勢,果斷分兵,以113團配合新22師與6月16日攻佔加邁, 6月25日,拿下築有堅固工事的孟拱。
(前線的中國士兵,向時代周刊的記者展示繳獲的日軍旗幟)
(這名遠征軍的士兵,將日軍的旗幟作為自己的圍裙)
不過同期打響的中美聯合行動的密支那戰役打的很艱難,前期中美聯軍叢林隱蔽行軍,奇襲拿下機場是很漂亮,可是遲遲拿不下城區,好好的一個閃電戰打成了持久攻堅戰,天天在那裡蘑菇,搞成了逐次增兵的消耗戰。一批批的援軍空運到密支那機場,投入密支那市區和日軍打巷戰。
5月17日開打,活活打到8月5號,這是個什麼扯淡的奇襲。
密支那戰役中的主力是陸續加入駐印軍的新30師,新14師,新50師,還有美國人的梅利爾特種團。後期新38師在結束孟拱河谷戰役後也加入了圍城戰。
這一戰打的很不好,這麼多部隊輪番上陣,而對面的日軍是多少人呢?城中守軍為18師團的114聯隊大部,後來水上源藏帶來的113聯隊1個大隊,一個炮兵中隊,工兵56聯隊。我查到的數據中,最多的數字也就4000人左右。
密支那被攻克後,駐印軍就著雨季,在8月份開始了整編和修整擴編。原新一軍擴編為兩個軍。孫立人新一軍下轄李鴻的新38師,唐守治新30師,還有戰車第一營。而老朋友廖耀湘的部隊擴編為新六軍,下轄龍天武的14師,李濤的新22師,潘裕昆的50師。
至此,國軍中的兩大王牌正式成立建軍,這也是當時中國毫無疑問的最強軍。從這個時候開始,孫立人成為了新一軍的軍長。
上圖即為駐印軍當時的編製情況,因為特別機緣巧合,所以我特意將主要指揮官的籍貫給標出來了。說個玩笑話,這哪裡是駐印軍啊,這根本就是湘軍,哈哈。
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
不久之後的10月份,史迪威和國民政府,和花生米之間的關係走到了盡頭,雙方徹底鬧翻。羅斯福權衡再三,最終決定將史迪威調回美國。
史迪威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但他的確也是孫立人軍事生涯中的另一個伯樂,駐印軍這樣一個特殊的存在也給了孫立人充分發揮的舞台。因為中美文化的差異,他們總因為訓練作戰問題吵的胡天黑地,但都是對事不對人,都是為了更好的建軍,更好的戰鬥。雙方在一年多的共事中,結下了屬於軍人之間的真摯感情。
史迪威將軍在臨別之際,向孫立人留書告別。全譯如下: 「中國駐印軍新一軍軍長孫立人將軍 親愛的孫將軍: 我已被解除中印緬戰區的職務,必須和您分別。要在長時間的並肩戰鬥後就這樣離開您對我來說是很難的。如你所知,我一直堅持中國軍隊只要有適當的裝備和訓練,就可以和世界上任何軍隊比肩,我很欣慰我們已經有機會將之證實了。您已經充分證示了中國軍隊的勇敢和能力,而能為此略盡微力讓我非常驕傲。沒有人能抹殺我們證明了的事實。從此已後,您已是世人矚目的軍人了。您已經為一支新的,善戰的國家軍隊打好了基礎,在這個基礎上,將能夠建立起使中國自由和強盛的陸軍。您應該以您的此一成就自豪,我希望您能夠忘卻我們之間以往的所有誤會和衝突,把我當作您和中國的朋友。
忠實的, 史迪威 美國陸軍四星上將」
3個月後,由印度利多、經緬北密支那、至中國雲南的中印公路通車,被命名為「史迪威公路」。1年後,史迪威將軍去世,享年63歲。
(這是史迪威看望中國傷兵,脫帽致敬。雖然史迪威是個很有爭議的人,在遠征軍基層士兵中,這個可愛的美國老頭,是一個值得尊重的UNCLE
JOE)
史迪威走了,不過戰爭還在繼續。1944年10月15日,駐印軍兩個軍一起向八莫發起進攻,不過國內豬隊友再次一瀉千里,日軍活生生打到了貴州獨山,廖耀湘帶著22師和14師空運回國去了,留下的50師,編入新一軍序列。孫立人再用兩翼迂迴戰術,從上下游渡江,突破日軍防線,於11月中旬包圍八莫並攻佔八莫外圍所有要點。
這是八莫戰役中,遠征軍30師90團的士兵使用81MM迫擊炮攻擊日軍。
(這就是此時的遠征軍,兵強馬壯)
(這是接受緬甸護士護理的遠征軍傷員們,緬北戰場的傷員能夠得到有效的救治和護理,極大的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
(這是此時的日軍下場,傷亡慘重,奄奄一息,哎呦,醫護兵忙死了)
中國軍隊經過1個月攻堅戰,以巨大的兵力和火力優勢,拿下八莫。
1月15日再次拿下中緬邊境的南坎。1月27日新一軍和滇西方向的中國遠征軍聯合攻克芒友,次日兩軍於芒友舉行會師典禮。此時的兩支部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孫立人和衛立煌這對安徽老鄉握手標誌著兩軍的成功會師)
(兩支軍隊的基層官兵,不論是裝備還是精神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所以說,戰爭,尤其是現代戰爭,比的就是國家整體綜合實力,可惜當時國力不濟,政府無能。
會師後,孫立人繼續進攻,陸續拿下臘戍、南圖、西保、猛岩等地,徹底肅靜中緬印邊境日軍,至此結束緬北戰事。
(上面為簡單繪製的緬北戰事圖,粗糙了點,湊合看吧,駐印軍就是這樣,一步步的打回了家)
在緬北戰事中,孫立人帶領著新編38師及之後的新一軍,屢克強敵,戰功卓具,揚威異域,而且每場戰役都贏的無比的酣暢痛快。而孫立人從此開始,不僅成為中國軍內一顆冉冉升起的明星,同時作為中國軍人在國際社會獲得了認可。所以1945年5月,應歐洲盟軍大佬艾森豪威爾邀請,孫立人奔赴歐洲考察。
(這是孫立人在德國和艾森豪威爾談笑風生)
(這是在德國和巴頓合影)
這是孫立人接受加拿大軍隊的邀請,檢閱加拿大軍隊
六 羊城修陵 東北失軍6月份,新一軍進入南寧,向廣州攻擊前進,8月15日軍投降,9月27日新一軍進入廣州,接受日軍新二十三軍投降。
(這是廣州受降時候的畫面,後面站崗看著攝影機鏡頭的新一軍戰士)
進入廣州後,孫立人沒有像其他國軍將領那樣忙著發接收財,他立即著手安排修建新一軍公墓,以招忠魂以安息,他親自選擇了白雲山馬頭崗之陽,從全軍集資並獲得社會援助,購買了土地開始了修築。選定墓址後他題寫了《陸軍新編第一軍印緬陣亡將士紀念碑碑記》,寫的語勢磅礴,是濃縮了的新一軍遠征抗戰史。隨後在11月5日奠基並安排600日軍戰俘進行初步的土方工作,隨後的工作也逐步展開,孫立人要將那些犧牲在異域的袍澤弟兄,逐步遷回華夏故土。
在碑記中,孫立人在新一軍戰績上,明顯滿嘴跑火車。
這個數字,笑笑就好。至於另一種廣泛流傳的說法:「擊斃日軍3個聯隊長以下3萬3千餘人,傷日軍7萬5千餘人,俘虜大尉以下323人。」也是水分多多,經不起推敲。
那麼新一軍的抗日戰績是多少呢?我個人比較傾向於消滅日軍2萬人左右。
不過時局還是一天天惡化起來,我們中國人又忙著內戰了。1946年2月,新一軍船運秦皇島,隨後開赴東北,加入內戰。新一軍前期一路急進,隨後受阻於四平。雙方以此對峙,展開第一次主力決戰,國軍進度緩慢,老蔣很著急啊。
這時候的孫立人在哪裡呢?去美國參加聯合國參謀首長會議去了。蔣介石急令孫立人回國指揮新一軍攻擊前進。5月15日,孫立人奔赴新一軍軍部,開始了他一年兩個月的東北歲月。
(這是孫立人東北時期的照片,也是他為身後的這面旗幟打的最後一次戰事了)
這時期的戰事啊,從國軍的角度啊,其實沒什麼好說的,前期國軍整體實力強勁,將林彪趕過了松花江,把林彪壓的喘不過氣來,而後期林彪努力發展,艱難奮戰後,再回內地已是百萬大軍。
而孫立人此時面對的壓力,不僅僅是林彪的部隊。
他自己,用通俗的話說,很不會做人,不會處理關係,自然和身邊的同僚們,上司們越處越僵。那些來自身後的的人事問題,派系問題,政治問題,都讓他無比鬱悶和氣結。
以他的頂頭上司,老熟人,來自米脂的美男子—杜聿明為例子。
杜聿明和孫立人不僅僅是派系不合,作戰思想不同,更是人生思想不合,治軍思想不合,杜聿明是舊式軍人,為派系而戰,為利益而戰,而孫立人是現代軍人,為國家為民族而戰。對了,還有當年緬甸抗命的事情,杜聿明這貨心裡可還記著捏。
倒不是單獨批判杜聿明,而是對國民革命軍而言,孫立人一直就是一個格格不入者,之前他實力不大,還可以在國軍體系的夾縫生存。如今孫立人通過緬北的戰事,在軍界的地位已然水漲船高,自然受到體系內一致的排擠。
1947年4月,孫立人被明升暗降,改任東北保安司令副司令官,新一軍交給了黃埔出身的潘裕昆。7月份,孫立人離開東北,就任陸軍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官兼陸軍訓練司令官。
(上圖這是孫立人在離開東北前最後一次檢閱新一軍,此時的孫立人只能淡淡的看著這支自己投入無數心血的部隊,然後默默的離開。)
此時這支天下第一軍的軍紀軍貌早已經開始了明顯的下滑,之後被陳誠拆分為新一軍和新七軍,並最終在東北的黑土地上,灰飛煙滅。
(1946年孫立人在遼寧海城對30師訓話的時候,就對新一軍當時普遍存在的名聲和軍紀問題,做出了很直接的批評,痛斥部隊中存在的軍紀渙散,強搶物資,敲詐勒索的情況)
(說個題外話,當初東北地區國軍三易其帥,很有意思,先是杜聿明,搞掉了孫立人,但是自己也被趕下來了(也有身體原因)。過來摘桃子的陳誠,一通搞,留下「陳誠真能幹,火車南站通北站」的美名後,離開了黑土地。衛立煌接過了挑子,徹底玩完。後面1948年11月杜聿明又回來擦了下屁股,指揮葫蘆島撤退。
注意看這3個人,杜聿明,陳誠(羅卓英),衛立煌。是不是很熟悉的感覺,還是當初第一次遠征緬甸的配置,還是一樣的陣容,還是一樣的結局。)
1947年9月6日,廣州,新一軍公墓落成,孫立人主持公祭大典,宣讀碑文。
碑文最後一句如下:
「吾輩決秉諸君遺志,百折不回,期以盡忠於國家,盡孝於民族,以竟諸君未竟之事功。雖然,生死交情,誰能遣此。望風致祭,悲從中來,嗚呼,哀哉,尚饗。」
這是孫立人將軍在大陸最後一次公開露面,1947年11月份,孫立人奔赴台灣鳳山訓練新軍。
卻不想,這一去,就是永別......
七 孤島練軍 幽禁歲月1947年蔣介石安排孫立人訓練新兵的時候,曾經這樣評價孫立人:「打仗不行,練兵還行」。
能得到蔣介石這樣的物流業大師在軍事領域的一個差評,頂的上別人無數個好評。
作為一名職業軍人,孫立人選擇了服從命令,好好訓練新兵,同時致力于軍隊現代化,並且力圖建立完善之兵役制度與預備軍官制度。所以他選擇了遠離大陸,遠赴台灣練兵,或許就是希望這裡能夠遠離政治,悶頭做事吧!
也是在此時,因為就任陸軍總司令部副總司令,他也只得就自己的政治立場做出了妥協,加入了國民黨。
1948年冬天,遼瀋戰役打響,他的舊部和老戰友們死的死,降的降,被俘的被俘。幾個月後,新華社公布了43名戰犯的名單,孫立人有幸名列第38位,一個挺巧合的數字。
(剛剛聽廣播說我名列戰犯之38位,怎麼會這麼巧,一個我很喜歡的數字)
同樣隨著大時代的局勢變化,孫立人遠離政治的夢想也再次被打破,這次是國民政府直接來到了台灣。
後面的事情不用多說,孫立人是一個有思想的人,也希望建立一支有現代軍事思想的現代軍隊,可是以蔣家父子為代表的國民政府需要有思想的軍人嗎?
孫立人想做一名站著的軍人,不過蔣家父子之類的政客要的聽他們話的惡狗,不需要站著的軍人。
看孫立人在台灣練軍時期對士兵們的教導,既談傳統的忠孝節義,談對國家民族的忠誠。也談現代軍人的責任心和榮譽感,還談了對憲法的真心擁護和遵守,但很少談及為了蔣總裁,為了國民黨......
(這是在台灣練兵時期,他身邊的老總統已經準備對付他了)
下面的就是歷史上的老套路了:
1955年5月份,先抓個下屬郭延亮,安置個TG匪諜的名義,隨後把火燒到孫立人身上,這就是著名的「孫立人事件」。
最終,連個像樣的罪名都懶的炮製,草草給了失查的罪名,就這樣,曾經的國之干城,被軟禁在家中。
被軟禁期間,孫立人和蔣介石最後一次見面中,二人之間有一段耐人尋味的對話:
(幾十年後,這段對話,讀起來,亦是耐人尋味)
而他的部下們,也在孫立人被抓之前和之後,被大肆牽連,坐牢的坐牢,退役的退役。
比如李鴻、陳鳴人、彭克立這樣的,在長春被俘,TG釋放依然前往台灣投奔老軍長的人,結果被蔣介石關押起來。
李鴻將軍的兩個孩子,一個出生在TG的戰俘營里,一個出生在國民黨的監獄裡,真是諷刺。
曾經威震緬北的李克己營長,最終直接下落不明,反正我是多方查探,都沒能查出他的最終下落。
被軟禁後,孫立人在台中的家中,度過了漫長的35年歲月。在這位沙場悍將的人生中,這是一段落寞的時光,但同時這也是難得的一段閑適的時光。自從1927年到1955年,孫立人一直奔波在訓練場和戰場時間,是該好好休息一下了,養雞種花,賣錢度日,也好陪陪家人了。
那就談談孫立人家人的故事:
1919年孫立人和龔夕濤結婚了,幾年後孫立人赴美求學,龔夕濤跟隨公婆回安徽廬江老家,代替丈夫,侍親守家。
不過孫立人回國後,結識了張晶英,而後同張晶英結婚。
孫立人的父親為此事不顧年邁的身體趕赴上海勸阻,亦是無能為力,只能黯然回鄉,對兒媳無比愧疚。孫熙澤對兒媳說:「立人對不起你,也是我二老耽誤了你。但是我孫家只有你這個媳婦。」後面雖然安排龔夕濤趕赴海州與孫立人住在一起,但龔夕濤覺得和張晶英住在一起終究是彆扭,兩個月後回到金牛老家。
幾年後,孫立人父母相繼去世,都是龔夕濤給兩位老人送終,回家奔喪的孫立人也只能愧疚以對。
後來孫立人1947年去台灣前夕,在南京逗留期間,請龔夕濤赴南京一敘,感謝她這麼多年為孫家的付出和操勞,送給她一件大衣,一塊坤表和一個包包,並希望她多多保重。有一種說法是會面中龔夕濤始終未發一言,兩人默默坐一會兒,彼此無語以對,只能就此告別,從此再未相見。
龔夕濤在公婆去世後,回合肥娘家跟母親,哥哥生活在一起,解放後的各種運動中,龔夕濤和她哥哥(龔意農,長期在安徽省財政系統工作)都不計前嫌,對孫立人留在大陸的親戚多加照顧,最終,她於1981年去世。
孫立人對這段婚姻,對龔夕濤的態度的確很讓人齒冷和唏噓,雖然有那個時代的因素,這是一場包辦婚姻,但龔夕濤的所作所為稱得上有情有義,所以孫立人晚年對此一直很愧疚,說自己一生都對不起龔夕濤。有一種說法是孫立人有將長子孫安平過繼到龔夕濤名下。
(左一為龔夕濤老人,右邊是她的哥哥龔意農和嫂子)
前面已經提了張晶英了,這位女性我不好做評價,就不評價了。
姨太太張美英,是張晶英安排給孫立人的妾室,膝下四子女皆為她所生,今年一月份之於美國去世。
4位子女,孫立人以「中國安定,天下太平」,為他們取名。依次為長女孫中平,長子孫安平,次子孫天平,次女孫太平,都被孫立人培養成人才。其中孫天平於去年受邀參加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及相關紀念活動。
(這是孫立人90大壽時候的照片。)
那個在廬江鄉間玩耍開蒙的稚童;
那個在清華園中滿場飛奔的球場飛將軍;
那個在異域堅強求學以報國的中國少年;
那個在海州都勻艱辛練兵,淞滬激戰的稅警團長;
那個在緬北揚威異域,為抗戰史留下滿滿光輝的遠征軍將領;
那個在東北和台灣努力做事,卻舉步維艱的陸軍司令。
都隨著歲月遠去了,現在就剩下一個垂垂老矣的老人。
1990年10月,孫立人將軍病重入院治療,在長時間的昏迷時期,不知道將軍在記掛著什麼,記掛著他遠在大陸的先輩祖墳,記掛著他多年沙場的風風雨雨,但更多的肯定是那些倒在戰場上的袍澤弟兄。
1990年11月19日,孫立人將軍於台中寓所離世,享壽91歲。將星隕落,英靈不朽。
(上圖為將軍葬禮)
在中華民族最多舛多難的時代,孫立人選擇了矢志報國,在那個陰霾灰暗的抗戰歲月,也是他用自己生命中最壯麗的時光,鑄就了抗戰史中最華美的緬北反攻篇章,幾十載後依然能讓我們這些普通華夏後輩為這段不朽的光榮而自豪。
願將軍在天之靈能佑我華夏太平。
——————————————————————————————————————————
另附孫立人將軍關係圖如下:
———————————————————————————————————————————這是我對題主問題,寫出的個人觀點,如果是軍事問題歡迎大家指出,一起去偽求真。關於國軍的軍紀問題,我想我在文中已經多處特意黑體指出來,說的很清楚了,不需要你們繼續撕。還有評論中撕國共之爭的,實在有點奇怪,所以請去自己找地方撕。或者去塔山,去大王莊,去新保安,去古寧頭這些雙方當年廝殺的戰場上,學習曾經的前輩們,線下當面撕,豈不更好。其實你們應該團結起來,一致批倒批臭孫立人才對啊!因為:對共而言,孫立人是萬惡不赦的國民黨反動派,是新華社公布的第38名戰犯。對國而言,孫立人是膽敢窩藏G匪,密謀犯上的叛徒,是被國民黨軟禁33年的政治犯。他不願意參與政黨,參與政治,卻又最終為政治所累,為政治所苦。而在抗日戰爭中,孫立人可是以一名普通中國人的身份,義無反顧的加入了軍隊,走向了戰場的。彭將軍,百團大戰,不僅效果顯著,而且這一百個團基本都是從淪陷區拉起來的,對比一下就知道了,晉察冀北邊鄰居有個縣,因為沒有共產黨,一個日本兵就治理了一個縣,被稱為模範縣,而南邊鄰居河南因為花園口決堤和1942,百姓被旱澇蝗湯四大害禍禍得沒活路,繳了湯恩伯五萬國軍的械,你就知道這中間差距了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彭老總最輝煌的是後來的朝鮮戰爭,絕對1840以來中國外戰第一人======================分割線==========================多說幾句,因為我是河北的,我曾爺爺參加了八路軍,可能對彭老總,對八路軍比較有感情,偏心了一點。既然偏心,就免不了多扯幾句,來個關公戰秦瓊。第一說的孫立人將軍確實打的很好,如果只說二戰,彭老總跟他沒法比,因為彭老總家底太薄,根本打不起大會戰。可等到彭老總有了差不多的家當的時候呢(論裝備其實還差挺多的),朝鮮戰場上硬剛聯合國軍,跟打日軍的緬甸偏師比,這就有可比性了吧?
戴安瀾
戴安瀾(1904~1942),原名戴炳陽,安徽人,黃埔軍校三期畢業,血戰古北口,獲五等雲麾勳章一枚,參加台兒庄戰役,獲寶鼎勳章一枚 ,參加武漢會戰擊退日軍第九師團主力,血戰崑崙關,擊斃其旅團長中村正雄少將。1942年,率第200師作為中國遠征軍的先頭部隊赴緬參戰,取得同古會戰,收復棠吉等戰功,1942年5月18日在郎科地區指揮突圍戰鬥中負重傷,26日下午5時40分在緬北茅邦村壯烈殉國。年僅三十八歲,後追授陸軍中將,美國總統羅斯福追授戴安瀾一枚懋績勳章,解放後追認為革命烈士。
黃埔之英,民族之雄 — 周恩來不考慮戰場上的表現:陸士炮科10期+陸大15期軍刀組這種扔IJA都是大將預定招牌的楊傑楊耿光,「日本目前有軍閥和財閥之爭,海軍和陸軍之爭,少壯派和老舊派之爭,全國不是一條心,以小國臨大國,又不能傾力來犯,外交上得罪英美,犯下兵家大忌,因此不難把日本打敗」一個能把日本內部矛盾尤其是軍隊之間矛盾看透的帥才,蔣介石不用,這種有眼無珠你不得不服。
戰場上表現最好的。宋希濂表示
理由很簡單宋希濂拿著71軍周圍一堆不打招呼就撤退的豬隊友幫忙助威下在富金山阻擊鬼子13師團戰果如下
13師團徹底殘了,一個軍打殘蝗軍一個師團,這個成就宋希濂之後國軍再沒人做到過,包括某些人吹出花新日軍,啊,不對是新一軍軍長孫白起,當然被同僚羞辱是投共的走狗將軍,你就是抗戰有天大功勞也不入諸位法眼不是?
至於孫立人,有時間再來聊聊這個名過其實的軍長吧提名常凱申。
常凱申同志出身鹽商家庭,家境雖不算貧寒,但也不算富裕。他一直有一個理想,要推翻剝削階級,解放勞苦大眾。懷著這個理想,他加入了同盟會,投身轟轟烈烈的推翻滿清壓迫統治的辛亥革命中去。
但革命成功後,他失望地發現,GM的果實被三大財閥集團所竊取,勞苦大眾被剝削壓迫的命運依舊沒能改變。十年後,中共上海小組成立,他將目光投向這個新興的政治力量。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他認為這個黨的政治理想和自己相近,能夠實現自己解救人民的理想,於是秘密加入中共,但由於其情況特殊,並未正式入黨。1924年,常凱申就任黃埔軍校校長。他對共產黨人悉心培養,為共產黨培養了大批如陳賡粟裕林彪等優秀將領。但國黨將領,如一期的杜聿明卻沒有這麼用心,以致日後解放戰爭還打不過學弟林彪,這是常凱申同志的良苦用心後來,他為了進一步學習社會主義,將長子尼古拉送往蘇聯學習,並在後來與蘇聯聯姻。但是,由於其自身對社會主義的了解不足,誤將國家社會主義也當成社會主義,故將次子送往德意志第三帝國學習,後發現了自己的這一錯誤,將次子召回。李克農部長曾指示過常凱申同志,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可以做一些壞事來保護自己。1927年,由於鬥爭形勢惡化,常凱申同志不得不發動了四一二事變,違心地殺害了一些同志以麻痹反動派,得以繼續潛伏。後來日軍侵華,常凱申指示不抵抗,實際上是故意留出地方以供中共發展1938年,常凱申派尼古拉就任贛縣縣長。但年輕人就是年輕人,城府不夠深,到了贛縣之後大刀闊斧,不久尼古拉就被人舉報在贛縣搞社會主義。面對即將暴露的危險,常凱申同志不得已將尼古拉撤回。在整個抗戰之中,常凱申將雜牌軍拼光,減少了日後共軍解放的壓力常凱申同志敏銳地觀察到,中國崛起之後,中蘇關係必然緊張,有可能發生大規模戰爭。故將外蒙獨立作為戰略緩衝地帶。1945年抗戰勝利後,常凱申借國共會談之機與中共領導人毛澤東會見,向毛提供了大量國府重要情報,並與毛籌劃日後解放戰爭的具體方略,在毛的主持下秘密宣誓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戰爭期間,國軍飛機多次轟炸陝西,但未傷及毛,這實質上是常凱申有意向飛行員提供錯誤坐標造成的。後來引起了反動派的懷疑,不得已給飛行員提供了正確的坐標,但巧妙地讓轟炸機裝上啞彈,既保護了中共中央,又保護了自己。胡宗南,其水平不過一個團長,卻被多次賦予圍剿毛的重任,都失敗。很多人認為胡是共諜。解放戰爭中,孫立人在開始的時候在東北把林彪打得很難看,常凱申立即將他打壓;王耀武被圍卻不去救,鄭洞國投降——這些都是常凱申同志有意為之。同時,將杜聿明從東北戰場調到淮海戰場,因為常凱申明白,粟裕才是杜聿明的宿命。後來,既不命令杜聿明打,也不命令杜聿明撤回,就命令杜聿明撤離徐州,將杜聿明置於進退不得的境地,以便粟裕殲滅。杜聿明彌留之際曾問郭汝槐當年是不是共黨,其實,出賣他的人是他的常校長。常凱申命令傅作義撤到江南,其實就是有意把傅作義往中共方面推,不然傅作義做個北平王牽制共軍還是可以的。常凱申同志被毛任命為運輸大隊長,為共軍提供了大量先進的武器裝備和軍需給養。渡江戰役中,常凱申將黃金美鈔運往台灣,斷了南京城防部隊的念想。同時,此舉也是由於他本人三年前目睹了國黨在接收中腐化墮落,為了避免共黨重蹈覆轍。常凱申曾想勸陳布雷投共,為共黨送去一個好筆杆子。陳布雷對常凱申是共黨驚訝不已,不能接受,自殺。常凱申對此悲痛不已,但成功地將陳的兩個孩子送給共黨。朝鮮戰爭爆發後,常凱申有意出兵朝鮮,但美國識破了他實質是要與志願軍會合的意圖而一口回絕。為了掩護常凱申同志,朝鮮戰爭後國共雙方又進行了金門炮戰。毛主席發出公開通告,指示常凱申同志撤離。但常凱申同志想到GM尚未成功,因而拒絕撤離,繼續潛伏。彌留之際,宋美齡問常凱申:「達令,你是不是共產黨。」常凱申看著她說:「達令,你知道的,我們只是政見不同。」常凱申死後不下葬,因為他堅信終有一天,他會回到紅色的大陸,在鐮刀鎚子旗的覆蓋下,葬入北京八寶山公墓。2013年在貼吧發現的網文,作者不詳我個人的看法是薛岳。薛岳在湖南扛了六七年,雖然吹牛逼的時候不少,但也有拿得出手的戰績。而且薛岳知道動腦筋分析敵我,他認為日軍機動能力比我軍強,於是動員老百姓把湖南的公路都挖成農田種上地。既然我跑不過你那就一起滾爛泥里爬吧,也算是因地制宜的邪招。
共軍的將領由於條件的限制,打不出來比較像樣的大規模戰役,無法充分體現自己在指揮大兵團作戰時候的能力。至於後來在解放戰爭朝鮮戰爭中怎樣表現出色,又是另一回事,不好拿來直接比較。
孫立人說是將領老實說有點不夠格,到後來反攻的時候也只是區區一個軍長。名氣里有七成是吹出來的,跟薛岳這種實打實的方面大員不是一個檔次的。朱德,彭德懷送分題。放在同樣的條件下看是一目了然的。就算不是同一個條件也是一樣。果粉批判的平型關不管如何戰績小,國軍愣是打不出來,37年9月25日,已經是77的兩個半月後了。北平上海大同天津等地陸續淪陷,卻要等到中共去打平型關才能混到個勝利。此時只是共軍改編後的第31天。不管這個勝利有多麼小,國軍的能力都更小。當然,果粉還可以解釋一下什麼這種小仗他們懶得打之類,以證明他們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怎麼在正面戰場上繼續失敗到38年3月。
1."彈盡,援絕,人無,城已破。職率師部,扼守一屋,作最後抵抗,誓死為止,並祝勝利。"-------余程萬1943年常德會戰,74軍57師余程萬將軍率8000官兵與116師團30000日軍鏖戰。戰至最後不足100人,這是余將軍電告孫連仲的電文,最後時刻余將軍率數十人突圍,突圍後在外圍聯繫上一個團,又殺回常德,常德僅淪陷20天被收復。戰後蔣介石欲以臨陣脫逃罪名殺余程萬,由常德6萬民眾簽名作保,孫連仲、王耀武等人出面求情而判有期徒刑。後釋放任74軍副軍長。2.作者:自由民主大騙術鏈接:如果一個將軍被命令去打一場必輸的戰役,他最好的做法是什麼? - 自由民主大騙術的回答1944年,日軍大本營發動「一號作戰」的命令,長沙、洛陽先後失手。眼前日軍南下的障礙只有衡陽——一僅有1.76萬駐軍,而參戰日軍多達10萬之眾,衡陽一戰的結局從一開始已經註定。1944年6月23日拂曉,日軍第68、116師團首先撲向衡陽,衡陽保衛戰正式打響。衡陽守軍以驚人的毅力打垮日軍瘋狂的進攻,在損失4000人的情況下,給日軍造成8000人的傷亡。日軍久攻不下,又調來58、13師團,日軍合4個師團之力,猛撲衡陽。守將方先覺調動一切有生力量:馬夫、伙夫、醫生奮死抵抗,竟然第三次重創日軍主力但國軍主力已損失殆盡,方手上只有8000傷兵,62,79,100軍在大西門,小西門,青草橋被阻擊。抵抗已是徒勞。蔣希望方固守待援,等待62,79,100軍。可方說:」不是我們對不起國家,是國家對不起我們。不是我們不要國家,是國家不要我們。」方為保全8000名士兵的性命,與日軍談判停火,列下多條條件(如保護傷員生命等),日軍全部允諾。出於對方的敬佩,日軍竟然較為謹慎對待戰俘,8000人的生命得以保全。戰後,方被台灣方面批為漢奸,最終出家,在台北的寺院去世。
「喂!二狗子,你給我把機槍手陣地向前方轉移10米。」
「娘希匹!鐵柱你給我把機槍手撤回來,讓鐵蛋和石頭去支援前面的那個高地。」
以上摘自微操大師常凱申語錄能和以超級大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國境之外,打成平手。才可以頒發霍去病衛青勳章。
國軍方面
李白杜甫——李宗仁白崇禧杜聿明傅作義
四個將軍仨投共……當然是 蔣中正先生了。
蔣中正是抗戰時唯一一位遠古級大魔導師,其兩個禁咒魔法【天火焚城】【水漫七省】更是打出了抗戰史上的最高交換比。其中僅【水漫七省】就造成日軍5000餘傷亡。【天火焚城】更是對日軍物資和精神上的嚴重打擊。前面!所有!說!
中國將領不會步坦協同之類的,所以中國將領橫向比都是叉叉的,我只想說你們都是叉叉!照你們的說法,美國,英國,法國,德國,隨便找一個會步坦協同的團長就勝過我們的抗日將領了?!事實是這樣嗎?
軍神劉伯承,蘇聯軍校畢業,沒學過步坦協同?把麥克阿瑟,史迪威,艾森豪威爾頂替掉常凱申,不一定有毛ZX打的好!拜託各位不要開上帝視角了,給我們同等的戰爭資源,早就世界共產了!
~~~~~~~~~~~~~~
再舉一個例子,百度一下「范弗里特彈藥量」 朝鮮戰爭中,什麼都見過,什麼都會的美國將軍,范弗里特,攻打志願軍的小山頭,用了大量的飛機、大炮、坦克,費了40多天時間,結果,美軍亡365人,傷1174人,被俘1人,韓亡1096人,傷3496人,失蹤96人,(衣索比亞和哥倫比亞傷亡不詳)被擊落擊傷飛機數架(美軍總共出動飛機278餘架),其中一場戰鬥,中國志願軍,藉助山洞掩護,傷亡極小(具體傷亡記不清楚了,應該就幾十人,有人知道的話,請告知)被擊毀擊傷大口徑炮數門、坦克數輛,還損失了大量的輕武器和技術器材,消耗炮彈190萬發、炸彈5000多枚和其他大量物資,而以失敗告終。毛澤東。毫無爭議。
作者:啊勒
鏈接:抗日名將有那些? - 啊勒的回答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常勝將軍 魯道源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1915年入雲南講武堂。之後加入滇軍,1938年以58軍副軍長兼新11師師長參加抗日戰爭。第一次長沙會戰,克服贛北甘坊、找橋各據點;十二月冬季攻勢,奉命攻擊錦江北岸之敵,收復高郵市,攻佔塔岡山、京岡嶺。1940年升任58軍軍長,之後強渡錦江而出擊,攻克石頭崗、九渡喻家、大城及西山萬壽宮等各地區,斃敵三千餘人,奪獲大炮數門、機步槍及其他戰利品無算。二次長沙會戰中,大羅山、汨羅江、新牆河等地區打擊日軍,多有斬獲,最終攻下大雲山,擊潰日第六師團三次長沙會戰,負責主戰場影珠山,斃敵酋池田大佐、崛內中佐及大尉三木規以下萬餘人(兄弟部隊協同的戰績)贛東會戰,殲滅日軍殘敵常德會戰,策劃一新戰法「反潛伏戰法」(次戰法被推廣到各個部隊)後來率軍收復常德。豫湘桂會戰的長衡會戰中,死守醴陵。衡陽保衛戰中克服藩鄉,阻敵經茶陵會師衡陽,續攻克淦田、朱亭等要地多處。45年組織贛江追擊戰,追擊日軍兩個師團,殲敵數千,直追至南昌。後來作為南昌的受降官。魯道源將軍抗戰七年,參加大小戰役五百餘次,傷斃敵軍約五萬,俘獲敵軍及戰利品不計其數,是以世人稱該軍為長勝軍,稱魯道源為常勝將軍。先後奉頒勝利等勳章及陸海空獎章多座,軍功卓著,足堪永垂青史。
1947年行憲,他當選昌寧縣國大代表。魯道源治軍嚴明,恩威並濟,既不惜死,又不愛財,因而未有積蓄。幸身體強健,高大魁偉,問政之暇,以讀書習畫及灌溉花木自娛,其字筆舞龍蛇,有如馳騁沙場之豪邁英雄氣概,其畫則工筆細膩具溫文儒雅之師德風範。實為文武雙全,多才多藝。平生堅定信仰,明辨是非,篤行其
是,勇急國家之難而不惜已軀。
1946年上半年,國民黨軍隊進行整編時,該軍改編為整編第58師
1946年7月,58師參與隴海戰役,進攻路西解放區,華中軍區第8軍分區傷亡慘重。被迫轉移。而後協同整69師進攻淮北。1947年2月參加豫皖邊戰役1947年7月參與魯西南戰役劉鄧大軍進大別山後,58師也跟了過去,9月7日和17日到19日,劉鄧大軍在商城附近尋求殲滅58師,未成,且受了些損失。後來58師和48師在大別山一代與劉鄧大軍作戰取得了一定的戰果。舉這個的目的不是說他就是最強的。。。。。。。而是想問問就整個抗戰而言,全中國幾百個軍師長,你們才了解幾個???現在能把國軍45年40多個集團軍司令,140幾個軍長說全的能有幾個。。。。。。。黃埔天驕庄繼華護國北伐庄繼華血戰牛行庄繼華剛正不阿庄繼華德國支教庄繼華資本巨鱷庄繼華毀家紓難庄繼華經略西南庄繼華軍工之父庄繼華青黴神醫庄繼華國共調停庄繼華南京格勒庄繼華踏破印支庄繼華諜戰無雙庄繼華會獵中原庄繼華千帆逐日庄繼華支那大將庄繼華虎踞東北庄繼華揮刀自宮庄繼華太監小人庄繼華
同樣一個麥克阿瑟,
1941年因為抵擋不住日軍對菲律賓的進攻幾乎自盡,1945年摧枯拉朽風光無限成為日本太上皇,這當中的區別僅僅在於他的個人能力嗎?明顯不是,這背後實際上是美國強大的國力。我以前簡單整理過日本十七個甲種師團(常設師團)的大致結局(近衛師團除外):
當然這當中還是有槽點的,比如有的重建或者整編過,但是總體來講,日軍最為精銳的這十六個師團,最後被美軍滅掉或者打殘的有11個,投降的有5個。
可以說日軍精銳都是人家麥克阿瑟收拾掉的,可是此前的1941年底,面對日軍對菲律賓的進攻,麥克阿瑟幾乎要舉槍自殺,他逃離菲律賓後,美菲聯軍將近9萬人成為日軍戰俘。
在朝鮮戰場上,彭德懷可以跟聯合國軍打平手,但是二戰中麥克阿瑟碾壓日軍的時候,八路軍副總指揮彭德懷有可能帶著八路軍跟日軍正面對剛反推到東京么?不可能的。
彭總還是那個彭總,只是身後的那個祖國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戰爭不是一個人打的,一個將領取得的所謂戰績,是他手下的人用命,是兄弟部隊幫忙,是上方給了足夠的支持,是將領所能爭取到的資源,以及他所能最大程度整合所獲得資源的能力。
另外,不是說裝備不行就別打了,而是什麼樣的裝備打什麼仗,你讓王銘章帶著兩千裝備低劣的川軍死守藤縣,那就是拿人命去填敵人的炮火,日軍一個半大隊就拿下了,而57師這樣的精銳就可以頂住數倍於已日軍的攻擊,只不過到全軍覆滅,友軍也還沒到,否則也許就是一個常德大捷了,是不是又會把余程萬吹成軍神了?而常德之戰如果有八路軍參加,讓他們專註於搞日軍的補給線,那麼此次日軍孤軍深入之後也沒那麼輕鬆揚長而去,說不定能取得更大戰果。
最後,我覺得研究各自的戰術是有意義的,但是對比起來很難講,因為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同。比如林彪說粟裕打的神仙仗,那是因為他不在粟裕的位置上,他是行家,但是畢竟是局外人,真的把他放在粟裕的位置上,掌握了自身實際與周邊敵情,日思夜想之下或許不會打的比粟裕差,而如果東北讓粟裕指揮,以他的資歷說不定下面的人各種不服管,最後失敗也未可知。我國軍的戴安瀾,薛岳,張自忠,孫立人,哪個不是英雄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戰地 1》的遊戲體驗?
※在所謂「非正義」戰爭中戰死的平民百姓,算不算為國捐軀?應不應該加以祭拜?
※世界上最難以被入侵併佔領的國家是?
※為什麼我國官方和主流媒體現在不提及對越自衛反擊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