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羅馬時代是否存在官本位與爵本位共存的官制體系?

古代中國的官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官本位與爵本位並存的,不知道古典時期是否也有這樣的現象?像Augustus, Princeps Senatus, Princeps這些可以理解為爵位嗎,還是非常單純的榮譽頭銜?這部分內容有什麼可以推薦的中英文文獻嗎?


謝邀。。。

首先,「古代中國的官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官本位與爵本位並存的」,題主的「古代中國」是指哪個階段?這是一個歷史長達數千年的文明,不同時期的政治演化都要分開討論。從本質上來看,爵本位折射出的是封建體制,官本位則是集權體制。兩者皆是本位且共存的時代,也就只限於政體遊走於集權和封建之間的朝代,而且大多存在於古典時期,隋唐之前的中國。

尤其是郡國並行的兩漢、兩晉時代里,出現得比較多。比如:馬援得伏波將軍,新息侯;夏侯淵封征西將軍,博昌亭侯;慕容德(前燕)拜征南將軍,范陽王等。官有實職,爵有食邑,從而兩本位並行。之後的朝代依然有爵位,但與兩周、秦漢相比,已經不再是本位了。當然,在兩漢,兩晉之間的官、爵本位體系里,也有著很大的不同,在此限於篇幅,不便贅述。想要澄清的一點是,首先「古代中國」這個概念,要被清晰定義出來,然後才好做比較。

PS:如上只是個人讀史的觀察,關於《從爵本位到官本位》一書,我尚未一覽,如有謬誤,歡迎討論。

然後再回到題主的實際問題上來:

那麼我們,能否試從爵本位與官本位的角度出發,依照「從封建到集權」的「中國經驗」,來理解同時期歐洲的古羅馬、希臘的政體沿革呢?

依照個人淺見,並不是完全不可行,只是要講清楚里里外外,要闡述的點比較多(文章可能略長。。)

自古典時期以降,希臘人和羅馬人的邦國都強烈抵觸君主制,尤其是希臘城邦,κοιν? ?λευθερ?α(公眾自由)的理念蜂起,再加上地緣上的分割,因此長期沒有集權人物誕生的土壤(希臘化王國的例子之後會分開做討論)。而無論是封建還是集權體制,集權人物,也就是一個central figure,是不可或缺的,因為他和以他為代表的中央行政機構是主導政體內部資源分配的核心。無論是封爵,還是授官,必須要有一套相當成熟的中央機構才能維持這一切的正常運轉。而大多數希臘人的城邦,既不封建,也不完全中央,而是一套貴族執政模式,可以變相得理解為一種「寡頭官本位」,不知道十常侍的例子符不符合(在沒有皇帝的情況下)。

寡頭之中自然也有參差不齊的存在,制度永遠因地制宜,不可能忽略local factors直接普及世界。當然也有希臘人的邦國不走尋常路,依靠其獨特的地緣政治環境,開闢出類於「民主」或者「僭主」的之類的「美特斯邦威」(老梗勿槽)。但即使是僭主當政,其所統轄區域也只是它自己的城市與周圍一片鄉村地區,可分配資源只有那麼一點,能用得著多複雜的機構來行政?因此,即使出現了集權人物,但不能滿足地緣條件,官本位依然不能解鎖。更何況,希臘人的歷史中,航海與貿易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城邦時代,權力不一定完全大過市場,因此官僚機制也上升不到「本位」的階段。

集權體制和與其對應的官僚體系,是古典時期大型農業集權帝國的特色制度。從銅器時期,兩河流域的阿卡德王國到後來的,亞述,巴比倫,之後的米底人和波斯人,其所承襲的一套集權體制。在波斯被亞歷山大征服之後,這種集權王國的性質開始融入希臘化王國的制度里,但官僚化程度也是因地而異。比如說托勒密埃及,在馬其頓人在埃及攝權之前,埃及王國就有數千年的集權歷史,再加上發達的農耕帶來的動員實力,官僚化體制也較為完善。但在歐亞的其他希臘化王國,比如利西馬科斯的色雷斯,可能情況就有所不同。總體來說,古典時期希臘人王國里的集權文化,是與東方影響交融之後的體現,尤其在對於宦官的使用,分隔統治與被統治階層,與皇室女性大肆干政上。

這些是古典時期希臘人的政治面貌,只是稍稍一略,要詳細討論的話,就要針對實例了,總體來說,在不討論經濟因素的,但在論權力構架與政體的聯繫上,還是略微偏向官本位一些。

關於羅馬,Sertorius已經回答得比較詳細了。最後要補充的一點是,羅馬人開創的帝國,其體制,與其說是官本位,不如說是「軍本位」。Equites只是其共和國時代的例子,在共和國早期,equites既不是爵位也不是官位,其名字只是表示:「能夠負擔戰馬參戰的公民」,也就是早期羅馬人的騎兵部隊,與希臘人的?ππε??有相同之處。

但在共和國晚期,部隊供給職業化後,這種概念就失去實際存在的意義了,但其背後所引伸出的社會-經濟概念卻依然存在。戰馬的保養與維護非常昂貴,因此equites通常都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富於一般的羅馬公民,因此,其在社會中除了軍事地位之外,還有身份象徵,但地位依然遠低於元老。共和國晚期和帝國時期,集權人物頻繁湧現,像equites這種既能憑藉家產經商,又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低階貴族,為屋大維之流鞏固權力,反制元老院提供了很大助力。但在帝國中後期,equites就真的變成榮譽頭銜了,但是也與爵位不同,帝國後期的equites更多象徵的是持有人在其社區中的經濟地位。

即使在中世紀,equites這個頭銜也是依然存在的。許多拉丁文文獻中,所提到的低階貴族有兩種,一種是miles,一種是equites。miles本意為「士兵」,在中世紀背景下為真正的低階軍事貴族。而equites則是因其家室或經濟地位而出名的低階貴族,錢多的甚至買一個也行。這其中,還有一點很有意思的是,equites在古羅馬也被稱為「騎士階級」。但在中世紀,miles才是真正的騎士(步行與騎馬都有)。

比如,著名十字軍史料《Gesta Tancredi》(坦克雷德的行跡)中,十字軍中,諾曼人的重裝騎士,一律都是記作miles。而英語的騎士,也就是knight這個詞,其源於中古日耳曼語knecht或cniht,原意為「僕人」。在不同的語境下,這種servant的概念既可以指端茶送水的傭僕,也可指代為家族服務的內府騎士。

至於高階貴族,比如公爵(Duke)與伯爵(Count),則是羅馬貴族「軍本位」的另一體現。Duke一詞就源於拉丁語dux,希臘語寫作δο?ξ,本意為指揮官或者將軍,實權相當於一個戰區司令員。在帝國後期與中世紀早期,地緣紛爭愈演愈烈,因此,無論是出於個人野心還是戰局需要,指揮官都需要常駐戰區指揮作戰,長此以往,指揮官的利益大量在地化(localized),形成了區域性大貴族的duke的雛形。

而Count則是源自於拉丁語comes,其在羅馬帝國的實權,就是一個別動分遣隊隊長。拿公元4世紀的英格蘭為例,羅馬人在不列顛島的指揮總部設在約克,因此,不列顛軍團的指揮官就有dux頭銜。這個身在約克的dux,其轄下還有一個comes,主要活動範圍在南部,其主要職權是負責沿岸防線,哪裡有薩克森人的艦船登錄,comes就要率領部隊進行快速反擊,逐退入侵者。這種dux-comes之間的上下關係,在貴族領地與利益大面積在地化的中世紀,就形成了公爵-伯爵封建制的雛形。換句話說,這種封建體制是從古典時期羅馬人的「帶有軍本位特色的官本位」,演化為中世紀西歐的爵本位體制。

有了羅馬人的背景,然後就可以再講回希臘。上文提到的東方化影響(orientalization),也就是集權特色,在通過長時間的沉澱後,在拜占庭時期表現出了較為突出的影響。拜占庭皇帝的權力在中世紀的背景下,是少見的較為集中的皇權。但因其領地內貴族勢力錯綜複雜,羅馬人的「軍本位」在西歐留下的影響同樣也在此地上演。君士坦丁堡的紫色皇宮裡出來的政令,不一定在整個帝國都能得到實施。地方軍隊指揮官的頭銜也都五花八門,有的仍然頂著羅馬時期的δο?ξ的半封建貴族,有的則是持有皇帝授予的στρατηγ??的御命將軍,從這一點上來看,倒是可以與題主的爵本位-官本位並行的體制稍微吻合。但這已經不再是大小城邦百舸爭流的古典時代,而是拜占庭帝國跨據東地中海的中古時代。

因此,從古典時代到中古時代,中國與古地中海的希臘、羅馬遵從的不同的順序。中國是從爵本位的兩周,到兩者並存的兩漢,兩晉,再到官本位的隋唐與之後的朝代。而希臘與羅馬人則是遵循著截然相反的順序,羅馬人的西部帝國崩潰後,中央權力崩塌,因而在地緣政治上趨向於由在地大小貴族領主主導的區域性戰爭,與十五世紀室町幕府崩潰後的日本戰國有相似之處。而在東部帝國,由於中央權力沒有完全塌方,其就進入了一個猶如漢晉時代中國的過渡階段,大體的政治上出現了兩本位並行的狀況。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光榮屬於希臘,偉大屬於羅馬」?
羅馬軍團真的到過中國嗎? ?
看完美劇《羅馬》我想問一下,羅馬貴族的那麼奢靡的生活。他們的收入來自那裡?

TAG:古希臘 | 拉丁語 | 古羅馬 | 羅馬史 | 古典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