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機械設計時,什麼情況下需要所設計的零件具有高的精度要求?

以我淺薄的專業知識,只知道在兩個零件間有較高的配合要求,或者是零件需要高速運動時需要有較高的精度;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情況下需要零件有高的精度?

或者這個問題可以這樣表述:作為一個設計人員,應該怎樣確定自己要設計的零件的精度?

希望大神能予以解惑


這種問題要多查手冊呀,同學

不然每個人從自己行業講,聽起來只能是盲人摸象。還有人總結知乎各答主的回答,雖然很用心,但是這項工作已經有大神——那個你在被老師或老闆或總工答辯時可以理直氣壯地把鍋扣在他頭上的大神:「我這裡按手冊做的!」——詳細而系統地總結過了,這位大神還手把手教你具體要怎麼做、在圖紙怎麼寫,甚至如何加工來實現呢

高速軸要用高精度,用在哪裡的高速軸?多高算高速?多高算高精度?到小數點幾位?這裡精度指的是圓柱度,直線度,跳動?還是都是?哪個面要光滑哪個面粗糙些也行?光滑要光滑到什麼程度?

你不會想畫圖紙時標一句「這個零件高精度」吧?這讓工人怎麼幹活

萬幸這位大神耐心而嚴謹,我們來看看大神怎麼說的

點擊看大圖

零件間的配合精度,就要看這個

涉及到零件具體本身,畫零件圖的時候,還得看這個:

-----------------------------------------分割線-------------------------

昨天晚上太晚,加上用平板很不方便,所以就早些休息了,為了把這個問題講透徹,今天再更(fu)新(zhi)一些

在以上粗略概述後(對你沒看錯,工程問題複雜繁瑣,以上的內容也只能算是「粗略」),《手冊》還會詳細地介紹具體的工況,方便讀者對症下藥,比如:

這部分篇幅較大,所以只引述小部分

相信到這裡,很多讀者心頭都會出現一個疑問:我已經選擇了精度,如何實現?或者,以我廠的生產水平,能達到何種精度? 作為工科用書,和高大上的學術論文不同(劃掉),《手冊》是非常接地氣的,因此你一樣可以在其中找到答案:

現在你已經有了尺寸的偏差,有了位置度,還剩一個問題,所謂精密,表面可能也得光滑些吧?

當然啦

那麼,哪裡能找到呢?相比你也猜到了,《手冊》呀

以上這些是我的一些引述介紹,如果想具體了解,必須得親自翻開《機械設計手冊(第五版)(1-5卷套裝)》【摘要 書評 試讀】,確保你的每個設計都有依據


炮管嘛!戰列艦那種的。一層一層套著的。精度不夠,來一發,接觸不夠緊密,結果內層跟著一起出去了。再來一發外層炸了。

ヽ(  ̄д ̄;)ノ這裡要說發動機,活塞與缸壁如果公差大會怎樣?想想看。

ヽ(  ̄д ̄;)ノ很多需要嚙合的時候也是要有一定的公差控制的。最常見的,螺栓,精度低了擰不進去,拆不下來的情況干幾次金工就知道了。

ヽ(  ̄д ̄;)ノ更加需要精度的位置就是絲杠了,什麼螺紋的,方的,梯形的,滾珠的,各種玩意。自己保證不了精度,作為各種床子定位機構也沒辦法保證加工精度。

ヽ(  ̄д ̄;)ノ再來個大音希聲的,天線!這玩意虐了一批又一批的苦逼學生喲吼吼!最開始的天線是全波的,也就是說,波長多少就搞多少。比如2.4G的wifi天線。就是C/2.4G。C這裡就是光速,算出來是125mm。無線電DIYer很多自己做增益天線,大概精確到小數點後兩位就不容易了。然而想良好接收,得有1絲的精度,也就是0.01mm。就這用起來還是能跪的滿膝蓋血。做好幾個,有一個能達到就不錯。

忽然有人發現半波天線其實也夠用。也就是說62.5mm。瞬間大家都炸毛了。

這裡插個知識點,對於採集數據來說,是這樣的,一般涉及到採集數據,最低最低要求,你的測量或者說採集設備得比目標高三倍頻率。這是理論上最低要求。實際上我認為是五倍走起。因為採集的東西都是離散的,想要連接成線性的,那就是用點描線。你說我畫條線,結果就點了一個點,鬼知道你畫的是啥。兩個點,起碼知道這個線是個怎樣的趨勢,升高還是降低,還是水平。三個點我才知道你這個是直線還是曲線,五個點才知道是個正弦波還是三角波。很簡單的例子,自己畫一下就知道了。

然而62.5mm,理論上只是個數字,然而加工起來就要了老命了。首先DIYer的鋼板尺本來對於0.1甚至0.01精度125mm還是有信心的。感覺不對可以上銼刀,砂紙打磨靠蒙,搞定鋼板尺測不到的兩位精度。然而62.5這個玩意靠鋼板尺就沒辦法把握了啊,實際需要做到0.001mm的精度吧?這就得上千分尺了,用一般的遊標卡尺,多測量幾次得到的結果區別,這讓一群搞電子的徹底撓破頭了。

另外強插一個知識點,遊標卡尺一定要買正規品牌,有校準證書的。千萬別圖逼格買電子的。拉開再合上,你就會發現沒法歸零。點了歸零,再拉開再合上,又變了。自己都不知道到底測的能不能信。機械錶的也作為備選方案,最好還是純機械讀數的。不差錢的話,越大越好!一直夢想有個一米的遊標卡尺啊!買不起啊!!!

然並卵,直到有一天,有個新人混進來說,請問四分之一波長天線是怎樣調試的?然後他就被踢出群了。

好吧,以上純屬段子,請找碴(^Д^)


我是做重卡底盤相關的,沒有從事過精密機械設計。

干設計工作時間不長,所以主要負責C類零件開發(我們這兒C類就是一些輔件,比如各種支架等)。

我出的零件圖上尺寸公差怎麼標呢,查未注公差……國標的話就是GB/T1804-c……或者企業標準。一般尺寸公差都比未注精度高那麼一丟丟…很悲催的一點是,我們這兒很多尺寸精度還達不到未注公差……

嗯想了下我不能這麼黑自己單位,主要是因為現階段我設計的都是配合要求不怎麼高的零件,所以不能因此認為我的單位水平不高。嗯對就是這樣……

很顯然我答非所問跑題了,你可以無視我,我就是湊個熱鬧…


1查手冊

2看成品

3做實驗

4憑經驗


「作為一個設計人員,應該怎樣確定自己要設計的零件的精度?」這個提問我還能回答一下,畢竟自己就在干這個啊。

精度設計是一門很深的學問,顯然不是三兩句話說清楚的。理論就不講了,自己也沒那水平。就寫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第一次讓我有了精度設計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我設計的一根軸,我當時設計的很糙,剛開始沒啥經驗嘛(不能怪我),軸公差直接h7級,孔公差直接H8級,然後裝配時發生的事讓我恨不得找個縫鑽進去。是的,公差等級沒問題,軸也不長不粗,普通車床鬆鬆拿下。但是裝的時候,是工人拿大鎚倫進去的,幸好是粗話,細活幾錘下去就廢了。可是我沒想設計成過盈配合啊,我要的是有些間隙,好裝好拆。這事我分析了一下原因,要避免這種問題,首先應該將形位要包容在公差裡面,粗糙度Ra6.3,或者直接就設計成大間隙配合,這樣就能很大程度上避免這一問題。但是還不夠完美,比如配合面並不在軸端,所以還應該將軸端非配合面的公差單獨拿出來要求,粗糙度不管控,這樣裝配起來就直接滑過非配合面。目前自己也只能想到這麼多吧。看起來很簡單吧,但是你如果設計考慮到了這個細節,那麼裝配上會省很多事。


高壓柱塞式油泵的活塞與缸套,算吧。還有其他的高壓的油泵和液壓油缸應該都有吧。跟高壓掛上鉤應該就會有這個要求。


我試著回答下這個問題,我也發現很多大學畢業生進入工作後有同樣的困惑,不知道從哪裡入手。其實大道至簡,設計要求(不管是精度、粗糙度還是其他物理或化學特性)都是從目標得來的,你的設計要達到什麼功能、作用,你的要求就派生出來了,邊際條件就一個,就是定的說有要求不要超出實際生產水平。就你說的精度問題,在實現設計目標的情況下,精度應該是越低越好,也就是工藝性要盡量好。一句話,若非特殊情況,應以經濟精度作為你確定精度的依據。

說的不一定對,供參考。


根據前面幾位的總結下

1.傳遞力的配合,軸承與孔,戰列艦的幾層炮管,螺栓與螺紋,絲杠

2.量具或其他影響精度的地方,精密絲杠,導軌等

3.密封,氣路油路發動機

自己還能想一個:動平衡

至於渦輪為什麼也要高精度,這個我沒想通


還有定位精度要求高的時候,零件尺寸也有較高的精度要求。


模具,鐘錶


完全取決於你實際的要求,如果單件生產,保證精度即可,如果批量,保證精度的時候最好保證符合標準。


這種要結合標準,本公司機床及工人的加工能力確定


最常見的就是螺絲啦。


首先我很愛國!其次是普通的用國內的就行,核心的用老外的產品,國產貨精度真心不行即使精度達到了裝配也有問題同樣都是人裝配同一個設備差距就是那麼打臉!


一句話,價格低,精度低,價格高,精度高。

沒有錢,哪來的精度?你就算造出了高精度,只怕客戶也不願意要。

在機械行業,總是外國牛逼?!

什麼外國的東西就是好,就是貴?!

我認為外國的東西精度比我們高,並不是最牛逼的地方。

因為國外的很多東西被我們趕超,即使是好東西,也被我們廉價的產品打敗。

真正牛逼的地方在於:國外有的東西「精」度好而且價格低!

國外目前發展良好的產業,都具有這一特點。


推薦閱讀:

你見過的最震撼的古代機械是什麼?
造成硬體和機械領域有開源、無平台的原因?
發動機轉速是怎麼測量的?
為什麼量產車不採用管材車架?

TAG:工業 | 機械 | 機械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