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豆瓣App iOS 3.0?


整個豆瓣大app的邏輯就是先用書影音等核心功能把你騙上船,然後給你強推已經被證明單獨拎出來無法成立的「達羅」,「紅桃9」等玩意兒。

你說他們怎麼就這麼大的(一定要有顛覆性創新的)執念呢?老老實實做樸實一點的全站 feed 流不好嗎?


豆瓣3.0的設計簡直棒,出來綠色界面「遇見你,真美好」,然後,很利索的閃退了。這是什麼?這就是人。


先挑明觀點吧:其實把「小事」移到首頁做些新嘗試,說得再大也只能算是有爭議,沒有人可以準確預見趨勢,我們不知道豆瓣做出這樣的決定是不是基於自己的產品規劃和數據支撐。但對訂閱/推薦內容(也就是現在的「精選」)的大調整簡直是不可原諒的事情。為什麼?粗暴地把 V2 最最核心的豆列訂閱功能給直接廢了?!(哦,個人信息里還能看到,有個屁用... / 更新:原來豆列訂閱又擱回廣播里了。這就好比微信把公眾號內容給移到了朋友圈裡...)這是對 V2 重點引導的使用方式的徹底否定啊!次次這麼搞,還有多少忠實用戶願意跟著你耗費精力?真不把用戶放心裡啊...

----------------

豆瓣忠實用戶,從豆瓣說到大豆瓣 App 第一版一直用過來。

V1:哪裡都是聊天室

V2:什麼都是豆列

V3:不再追求產品整體大一統(聊天室和豆列從產品結構邏輯講都是極簡而嚴密的),在質和量之間選擇了後者的小事(我比較認同 @陸辰 關於小事的 分析,我們在評論中進一步討論了這個話題)

豆瓣每一版的主打都是需要用戶投入精力去養成新習慣的。而那些好不容易被培養出來的優質用戶,在下一版就會發現自己被組織無情地拋棄了。

P.S. 我倒是無所謂啦,反正每版主要用的都是書影音和廣播(這個入口之深倒是從來沒變過...)

推薦閱讀:狼來了 - 維基百科


我的理解是,小事是為興趣社交做場景的嘗試。

小事已經比找同好,把「我們怎麼認識」做的更有場景感了——以前是你有個貓奴的標籤,現在是你在曬你家貓的生活瑣碎——但是對於「認識後能幹啥」,還是沒有什麼明確的場景。可是很奇怪,好像還是沒有特彆強的認識別人的慾望。

但是在用小事的時候,我發現,在看附近的人的小事的時候,我會有強很多的看的動力——無論男女和內容。仔細琢磨自己的感覺,好像是因為,覺得認識後有下文的可能性更強。

於是我就有了一個想法:

場景社交要成立,最關鍵的是認識前的場景成立(我們都喜歡養貓),還是認識後的場景成立(我們約一炮吧)?

如果關鍵是認識後的場景,是不是社交本身是個偽命題,認識後能幹啥才是需求?

我們在豆瓣上看到了很多因為興趣而交友的案例,但是它真的反映了「和興趣相投的人交朋友」的需求嗎?會不會是因為後面跟了一個「未來持續地看你優質內容」的需求。而事實上,這是不是用一個強的內容消費的需求去帶動一個並不那麼強烈的社交需求?如果是這樣的話,重點就又回到做內容分發的老路上了。

如果上面想的沒有問題的話,那麼做興趣社交的重點,是不是就應該去強化做出各種各樣的「認識後能幹啥」的場景呢?

這樣的話,能不能做出足夠多這樣的場景,就是興趣社交成不成立的關鍵點了。

=============

增加一個討論:

有同學說:感覺所謂的「社交」,就是因為說不明白或者沒法歸一到一種行為的「認識之後該幹什麼」,才叫「社交」。不然都是垂直產品。

我的看法是:所以,如果所謂的「社交」沒法脫離明確、高強度的「認識之後該幹什麼」而獨立、普遍存在的話,它就是個偽概念。


在我看來,本來作為我的電影書籍界的谷歌,硬是去主打起了支付寶累似的朋友圈圈圈,小心圈丟了自己


比豆瓣的產品經理還腦殘的只有支付寶了吧。。。

支付寶有自己的領域,可以隨便折騰,

豆瓣有什麼?每一版本都推到重來,都塞得滿滿的,kpi考核有這麼重么?


從匯聚一億人的生活趣味 到 和有趣的人做有趣的事, 我們不難發現豆瓣一直想從簡單的圖書、影音的索引,轉向基於興趣的社交,豆瓣不甘心只做一個資料庫,於是從一開始第一版的聊天室開始,到第二版本的豆列,再到現在還沒有搞清楚具體存活狀況的小事,豆瓣一步一步在社交化的路上步履維艱。

豆瓣3.0整體結構分為:首頁(小事)、精選、書影音、圈子(廣播+聊天室+小組)、 我

  • 小事():新版豆瓣對於小事前所未有的重視,甚至將它提升到了首頁,這算是豆瓣的一場豪賭,將所有社交化,接地氣的任務都放到了小事身上。往簡單裡面說,小事基本可以作為一個開放的論壇來看待,無數的主題,沒有任何門檻的加入互動,就目前個人的使用來講,看來還看不到小事任何的吸引力,就算裡面他們全都是大腿、巨乳,也不會有太大的吸引力,因為有知乎,有 @vczh 有@呂葡萄 他們帶著逛知乎,營養都跟不上了。

  • 精選():編輯精選出來的內容,終於有一個可以痛痛快快看內容的地方了 好評,使用時間不長還不知道具體的推薦內容如何,不過謹慎看好!

  • 書影音():內容資料庫,使用頻率最高的功能,內容展示的同時捎帶手對接了豆瓣電影、豆瓣音樂、豆瓣閱讀的部分功能,不知道會不會遲早都完整接收進來,中規中矩。

  • 圈子():仍然把我最想看的廣播扔到了這個角落裡面,一星差評 ( ˇ?ˇ )

綜合評分:?,所以我去商店給他評了,誰讓他不把廣播放出來╭(╯^╰)╮

結論:每一個版本的豆瓣都是一場從頭開始的旅行,豆瓣大概是僅次於阿里 喪心病狂追求社交化的大廠了


謝@ShimmyHe 邀

一直沒玩豆瓣,被熟人邀了,去裝了App來強答一題。

大家都退後,我要開始裝逼了!

Icon:顏色上選擇了和iOS系統應用 電話 簡訊 微信一致的綠。仔細看的話 綠色飽和度和微信的接近比系統Icon要低。微信Icon沒有明顯漸變方向,豆瓣Icon 似乎有淡淡的漸變。看起來似乎和微信走的一個路子,實際上差了一些,因為 用單一未藝術化的漢字做圖標填充,這個豆還沒有亮到可以濃縮成一個符號的的地步。作為對比可以看看 大眾點評的人形和淘寶的金箍。哪怕是知乎的icon 知字也有小細節。一個隨大流不犯錯的方案吧,乏善可陳。

打開App:5個tab 首頁,小事,書影音,圈子,我的。

首頁:看起來像是一個門戶網站時期留下來的設計。看起來和貼吧好像是吧?但是貼吧默認打開並不是首頁而是貼吧噢。

小事:沒搞明白是什麼,公共留言板?Gossip空間?

書影音:內容,豆瓣的一大部分用戶來源是通過內容分類的興趣聚集來形成的。現在說電影都會經常提一下 豆瓣評分多少。可見在這一塊是有口碑的。

圈子:社交,我懶的登錄不提了

我的:設置頁面,人人都有 不說了。

如果沒有其他信息鋪陳,我第一次看到這個App的話,我的直觀印象是:這是個定位和貼吧接近,都是通過內容和興趣來聚集用戶的產品,但是分類非常的僵硬,電影,讀書,電視,活動,想做的很多,做出來的形式的容納性卻很小,貼吧用一個簡單的起名形式可以容納很多的主題分類,大到哲學學科,小到一本書。

豆瓣的產品UI設計估計被折磨的不輕,頁面布局 輕微的有點問題,在5s屏幕上 想要容納的東西太多,結果是什麼重點都沒有,而小事這個 timeline簡直就是反人類,我第一次見到 文字為主,圖片為輔的頭像不清晰,昵稱小字體灰色的 Timeline 而且整個timeline的來源我還不知道怎麼回事。這些文字是有多好多棒,要首先被看到?能拍照不寫字才是面向大眾的應用啊,你看Pintrest 就沒那麼多廢話。可能是我老了吧,不知道年輕人是不是這樣看。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 最不缺的就是內容,缺的 符合個人需求的高質量內容。從目前豆瓣App給我的感覺來看,我根本不會用~

最後說豆瓣的社交,我愛人之前還在豆瓣發發她寫的錄的歌,結果被滿屏約炮的豆郵給弄生氣了,就不玩了。

很長的PS:實際上我一直以來都不是豆瓣的用戶,唯一用過且用的多的是豆瓣FM(著名的減法產品),豆瓣在技術圈內給我的印象還是不錯的,不論是前段時間豆瓣搞了個開源,以及線下活動里遇見過的豆瓣工程師給我的印象是:年輕,擁抱變化,在新技術上一點都不保守。整體印象很好。其實豆瓣算是國內互聯網的奇葩(這個是誇),基本上每個國內每個互聯網公司初期的時候都能看到他美國老師的影子知乎(Quora)百度(Google)阿里(亞馬遜)微信(whatsapp),豆瓣走的這個路線 是一直獨立自主創新的,這點還是很值得鼓勵的。但是似乎豆瓣在產品和運營方面的名聲遠沒有技術來的大,互聯網公司技術是很重要的,但技術畢竟是工具,只有工具好的話,那就是裝備發燒友了,不過豆瓣也不年輕了,現在還是發燒友 有點說不過去,畢竟市場不等人。


如果不在以興趣社交來看豆瓣,換個角度,會發現把小事放在首位,會更有意思。

因為從內容上看,小事是最輕的內容,且更新頻次高。把它和精選、書影音放一起,會發現:內容重量是由小到大的(這也是幾個tab的排列順序)。內容分級更全,需求覆蓋也更全。

而有了小事,用戶行為的最大變化是:刷豆瓣成本降低了。豆瓣在不知不覺間從興趣出發佔領了用戶更多閑暇時間。這點和朋友圈類似,只是手段不一樣。

所以,如果拋棄掉興趣社交,從「閑」這個場景看豆瓣會不會更有意思?而興趣,只是實現佔據巨大閑暇場景的其中一個切入口而已。讓你選小事,也只是建立信任的第一步。

如果某天當大家無聊,「閑」 的時候能想起豆瓣(現在是朋友圈),那價值就很大了。也許也回答了:「我不知道用豆瓣幹什麼」 的問題 —— 也許本就不需要幹什麼吧。讓人覺得不無聊就很好了。


新圖標挺噁心的,像吐了幾口痰似的。以前上豆瓣都是為了看看豆列的文章,現在變成了小事。很不習慣,現在直接裝個豆瓣一刻,就不要豆瓣了。


新圖標是知道我們要吐痰嗎?

豆瓣還是應該主打影音書記錄和優質文章吧,進而帶動社交,直接用興趣來做社交好像沒啥用。


豆瓣是換PM了嗎 ,新版本用的有些抓狂

精選內容無法自定義分類,推送的雖然有不錯的,但是更想看感興趣的分類

吐槽一下圖標,我還以為是屏幕髒了


一點都不尊重用戶,現在的豆瓣看起來就像是個四不像的醜八怪。你有自己的想法,想做點和別人不一樣的東西可以理解,但請尊重一下用戶可以嗎?我們這些老用戶還留在豆瓣就是想發個廣播看看影視書籍什麼的,現在發個廣播需要點三四下才能進去,就不說界面還慢的要死了,web 端首頁的內容你給藏到二級導航裡面?

最不能忍的是,首頁只要你關注了幾個所謂的「小事」 ,然後整個首頁就變成了月拋內容,簡直慘不忍睹,忍不住要爆粗了,媽的什麼鬼,已卸載。


從豆瓣開機的那個無比弱智且緩慢的「星期幾 你好」 看起來 就是慢的莫名其妙


打開看了幾眼,好好的書評影評的軟體硬是改成了約炮軟體


1. 最大且最明顯的改變無疑是把小事兒放到了首頁,小事像是獨立於豆瓣的一個單獨板塊,並不與其它功能板塊發生關聯,社交功能在豆瓣的權重進一步提升。做社交是沒有問題,但小事這麼一弄,更像是微博,發送的文字內容質量不高,非常容易引起那些被豆瓣高質量的影評書評吸引過來的用戶的不滿。

2.精選裡面沒有更新自己自主訂閱的板塊了(不知道後期是否會根據自己的瀏覽記錄進行智能推薦)。內容的減少和排版的變化(沒有再用綠色的框線來強調文章出自哪個字板塊,統一了界面,喜歡簡單的直線分割),整個頁面變的比以前更清晰易讀。

3.非常喜歡書影音的改版。以前是用的跳板式導航(分的興趣點很多),比如點擊讀書之後,會在出現豆列,書,影視,音樂,圖文等二級頁面,用戶需點擊二級頁面之後才會出現具體的文章,這樣雖然分的板塊更加細緻了,但是卻增加了點擊,用戶距離具體內容頁也更遠。而現在的頁面使用了滾動選項卡,不用點擊直接用手勢就可以切換界面,能夠更快切換頁面,非常喜歡這個改變。

4.線性圖標也很適合豆瓣的調調,原來的圖標有點蠢萌范兒~

5.對於小事表示很好奇,不知道豆瓣接下來有什麼新玩法,目前看來還是不喜歡,和其它的陌生人社交軟體的模式有點像。拋開小事兒不說,整體的模塊劃分更清晰,視覺上看著也更舒服。


這是我用過的最難用的APP。

永遠搞不清 小事 小組 有什麼區別。

有個圖書訂單 卻永遠不知道在哪下單

主頁上亂七八糟不知道都推送些什麼

還有從來沒有人說話的群聊

總之

打開一次以後就非常不想再次打開它


我感覺是個大進步啊_(:зゝ∠)_怎麼一片差評。

反正我很喜歡現在的那個電影板塊。簡直不斷變得完美。

但還是說說存在的不足吧。寫日記不能插圖,不能寫讀書筆記,嗯就這麼多。


我不想針對哪個版本 我只覺得從1到3到現在3.5都tm是垃圾

講真 我也是為了省事少安幾個app就下了個豆瓣

我後悔死了 想發個廣播我找了倆月找不到 問唯一的友鄰 她說豆瓣app不能發廣播吧我從里沒找到過。呵呵

最後我是怎麼發現的呢 我在網頁上看到有人發廣播 顯示是用app發的 我這才又找了一遍……在第三個板塊的右上角。豆瓣你是傻逼嗎 我不信有人能一次找到過

好了其他什麼豆列啊小事啊我就不吐槽了

我想說的是 那些鬼迷日眼的欄目 真的 我手賤的在app上關注了情感欄目 天天發你媽一堆狗屁不通的文章推送在時間線上 然後下面一幫子捧臭腳的 有說怎麼看不懂或者太爛了的評論全在最底下翻好幾頁

比知乎還恐怖 tm當我們都傻是不是 情感這麼一大類你就給我看這些?一天推送一篇我都能服你

於是我想取消關注情感欄目。。。。

但是我到現在 都沒有找到 怎麼取消關注……

百度不到知乎不到

我已經無語了

呵呵。呵呵呵呵呵。


多好的豆列功能,3.0不大力改進,反而全盤刪去,然後捧給我們一坨熱乎乎的小事……

豆瓣的產品經理太精分了……


推薦閱讀:

豆瓣將書、音樂和電影相關的討論區去除後,目前用 「簡評+長篇評論」 的效果如何?
豆瓣正在測試的「達羅」是什麼?
為什麼豆瓣的員工都那麼「豆瓣」呢?
豆瓣為什麼叫豆瓣?
阿北為什麼在知乎上用了一個不同的頭像?

TAG:社交網路 | AppStore | 應用程序Application | 社交產品 | 豆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