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沒有炒作?


有。

中國的炒作歷史十分久遠,而且花樣繁出。我就來談談最具代表性的幾個例子:

1.馮諼——戰國炒作第一人

戰國時期,大名鼎鼎的齊國孟嘗君(就是與魏國信陵君、楚國春申君、趙國平原君並稱「戰國四君子」的那位),他的成功與他的門客是分不開的。

這裡我要說的門客不是「雞鳴狗盜」的那幾位,而是馮諼——我眼中的戰國炒作第一人。下面詳細說說他的炒作事迹。

  • 彈劍而歌——製造噱頭,博人眼球

這馮諼是個窮人,窮得「貧乏不能自存」。託人找到孟嘗君,想去當個食客。

孟嘗君就問:「他有什麼愛好?」

「無。」

「那他有什麼特長呢?」

「無。」

孟嘗君笑了:「行吧。」

反正門下食客三千,也不差這一個吃閑飯的。

馮諼做了食客,終於有飯吃了。孟嘗君手下的人都瞧不起他,盡拿一些殘羹冷飯給他吃。

馮諼暗暗生氣,於是想出個自我炒作的辦法:要想讓領導重用自己,得先引起領導的注意。

馮諼的行為藝術表演開始了——他彈著劍當做鼓點,放聲唱道:「劍啊,咱回去吧!吃飯連魚都沒有。」孟嘗君得知,說:「給他魚吃,按照中等門客的標準來。」

沒幾天,馮諼又彈著劍唱道:「劍啊,咱回去吧!出門連車都沒有。」孟嘗君又吩咐手下人:「按照上等門客的標準來吧,車接車送。」手下都驚呆了:「您這哪是食客啊,這是認了個私生爹啊!」

過了一陣,馮諼又開始了:「劍啊,咱回去吧!家中老母沒人養活啊!」 孟嘗君的手下已經近乎抓狂:「這人有病吧!」孟嘗君說:「算了,好事做到底,定期給他家裡送些衣食吧。」從此以後,馮諼再也不唱了。

  • 焚券市義——花錢買粉,籠絡人心(狡兔三窟之一)

馮諼的自我炒作獲得了成功,但這只是小試牛刀;接下來就該展示實力,幫助老闆孟嘗君炒作了。

這一天,孟嘗君想找一個懂理財、會管賬之人,替自己去薛邑收債。(薛邑是孟嘗君的封地,他自然就是那裡最大的債主。)

馮諼意識到,機會來了。

於是他自告奮勇:「我可以。」孟嘗君很高興:「真沒想到,原來馮先生有這個才能。那就有勞你走一趟了。」

馮諼備好車馬,帶上收債用的契據,臨出發前問孟嘗君:「等我收完債回來時,用不用順路買點什麼?」孟嘗君說:「你看我這還缺點啥,你就買點吧。你看著辦好了。」

到了薛邑,馮諼把欠債的老百姓都聚到一塊,讓他們核對契據。大家全核對過了,馮諼大手一揮:「孟嘗君派我來告訴大家,老少爺們過日子都不容易,這債不用還了!」

然後一把火把契據全都燒了。

百姓熱淚盈眶,山呼萬歲。

馮諼回到齊國。孟嘗君大喜:「您這辦事效率實在是高!這麼快就收完款了?」

「收完了。」

「對了,那你買回來什麼東西了?」

「哦,您不是說了嘛,『看我這還缺點啥,就買點回來』。我一琢磨,您家裡也不缺奇珍異獸、絕色美女;唯一缺少的,就是『義』。於是我給您買了『義』。」

「呃。。。。啥?」

馮諼清了清嗓子:「薛邑的百姓,那就如同您的子女一般。咱們以地主的身份從百姓身上賺錢,我覺得不太仁義。所以我假託您的命令,把契據全都燒了,欠的債也不要了。這不就相當於花錢買『義』嘛。誒,您臉色怎麼這麼差?」

孟嘗君:「別說話了。」

馮諼:「哦。」

轉年,孟嘗君被齊王貶官,失去相國之位,回到自己的封地薛邑。

離著薛邑還有一百多里,就看見老百姓扶老攜幼,在路上等著迎接他呢。

孟嘗君鼻子一酸,險些哭出來。回頭對馮諼說:「馮先生給我買的『義』,我今天終於見到了。」

  • 謀復相位——製造輿論,抬高身價(狡兔三窟之二)

馮諼說:「凡事都得留後手。狡兔尚且備有三窟,何況人呢。此前我焚券買『義』,只是給您挖的三窟之一。您瞧好了,我再給您把剩下兩窟準備好。」

這就是「狡兔三窟」的出處。

上文說到孟嘗君被貶,賦閑在家,把復職的希望寄托在馮諼身上。

馮諼再一次採取了出人意料的行動:他帶著孟嘗君給的五十輛車和五百斤金,跑到魏國的國都大梁,遊說去了。

通過多方打點,見到了魏惠王。

一見面,馮諼就開始忽悠:「齊王有眼無珠,竟然讓孟嘗君流落在民間。這下可好,整個戰國的格局都要變了!」

魏惠王很好奇:「此話怎講?」

「您不知道嗎?孟嘗君是治國奇才啊!諸侯國都流傳開了:得孟嘗君者,可保國富兵強,縱橫天下。」

魏惠王大喜:「那你跟孟嘗君說說,來我們魏國吧!」

「那您總得拿出點誠意不是?我看您是有道明君,才來跟您說這話。已經有好幾國要高薪聘請孟嘗君去做相國了。」

魏惠王是個老實人,立即下令:趕快把相位空出來,讓原來的相國去做上將軍;又派了好些使者帶著一千斤金、一百輛車,浩浩蕩蕩前往齊國,要聘請孟嘗君。

馮諼馬不停蹄,搶在使者前面趕回齊國,提醒孟嘗君:「魏國派人來聘請您了,帶了一千金、一百輛車。這麼大的動靜,肯定會傳到齊王耳朵里。您別答應魏國,等著齊王給您恢復相位吧。」

就這樣,在馮諼的「指點」下,魏王連續三次派人去請孟嘗君,而且一次比一次隆重;孟嘗君橫下心來,堅決推辭不去。

齊國朝臣得到消息,震驚朝野。齊湣王也慌了,派太傅帶金千斤、豪車兩輛、佩劍一把,還有自己親筆寫的道歉信,去請孟嘗君回來當相國。

就這樣,孟嘗君足不出戶,憑藉著馮諼的輿論炒作,就被風風光光地請回去當齊相了。

  • 建廟於薛——綁定根基,鞏固地位(狡兔三窟之三)

孟嘗君回朝任相,很感激馮諼。馮諼說:「等三窟具備,就能坐穩齊相的位子。現在還差一窟。」

孟嘗君說:「現在我已經坐穩了啊,你看看齊湣王給我寫的道歉信。」

馮諼接過信,信上說:「我錯了,不該聽信小人的讒言,把您這樣的國之棟樑棄置不用。真是上對不起列祖列宗,下對不起黎民百姓。我沒臉請您回來幫忙;但念在先王和齊國百姓的份上,求求您回來領導齊國吧!」

孟嘗君得意洋洋地說:「齊王都把話說到這個份上了,我這相位還有什麼不穩的?」

「世事難料啊。那您想過沒有,未來有一天齊王換人了怎麼辦?相位還穩嗎?」

「先生高見。那請先生指教,這第三窟該怎麼做?」

「您去找齊王,申請在薛地建一個齊國王室的宗廟,用來拜祭先王。這樣一來,齊國的根基就在您的封地里,還怕有人動你嗎?」

長話短說,沒多久,宗廟建成了。

馮諼對孟嘗君說:「現在三窟已成,您可以高枕而卧了!」

這就是「高枕無憂」的出處。

後來,孟嘗君為相數十年,沒遇過任何禍患。這都要拜馮諼的「三窟之計」所賜。

(以上內容參考自《戰國策·齊策四》。)

2. 陳子昂——土豪當街摔琴求關注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的這首代表作《登幽州台歌》大家都讀過。然而他最開始的出名可不是靠文才,而是靠炒作。這炒作的成本還不低。

話說年輕的陳子昂自恃才高,進京謀求發展。沒想到屢次碰壁,鬱悶得很。

這一日,街上圍得水泄不通。陳子昂擠進去一看,原來有一人在賣胡琴。那是一把精美絕倫的好琴,賣家一開口就是好幾千兩銀子。

陳子昂一看,炒作的機會來了。

他二話不說,買下胡琴。圍觀群眾紛紛讚歎:好一個文雅的土豪!

吸引眼球的目的達到了,這只是第一步。

陳子昂趁熱打鐵,當場宣布:「各位同好,某日某地,我請大家一同觀賞此琴!」

一傳十、十傳百,於是「土豪現場直播曬琴」的新聞就在街頭巷尾傳開了。

等到約定的那天,果然來了很多京城的名流、儒士,甚至還有權貴之士。陳子昂心中狂喜。

他深深吸了一口氣,把琴高高舉起,一把摔個稀巴爛!群眾一片嘩然。

陳子昂喊道:「我陳子昂滿肚子學問無人問津,還不如一把破琴!我要它有什麼用!」

就在大夥目瞪口呆之時,他把事先準備好的原創詩文分發給大家。大夥仔細一讀,寫的還真不錯。

於是,陳子昂一夜爆紅,名滿京城。

3.《呂氏春秋》——最早的圖書炒作

呂不韋策劃的「一字千金」事件,應屬古代最成功的一個圖書炒作案例。

戰國末期,商業巨賈呂不韋通過投機,幫助「奇貨可居」的子楚(就是秦始皇他爹)回國當上了秦莊襄王。呂不韋也因此一步登天,當上了秦國的相國。

後來,呂不韋組織了幾千個門客,編纂出一部百科全書式的作品《呂氏春秋》,分為「八覽」、「六論」、「十二紀」,號稱「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

書是編好了,但並不為當時學術界和文化圈所認可。究其原因,這書的主編是商人出身的呂不韋,在那個「士農工商」的時代是不受讀書人待見的。

於是呂不韋展露出他的商人本色,決定通過炒作,來推廣《呂氏春秋》。

接下來的事大家也都知道。炒作手段很簡單,他舉辦了一個「新書發布會」,地點選在在人群最密集、人流量最大的地方——咸陽城門口。

他帶著手下人,把全書都拿出來,任大家觀看;然後宣布,如果哪位能在這書的內容上提出修改意見,哪怕是增一字或減一字,都獎賞千金。

消息一傳開,咸陽城都轟動了,發布會現場氣氛很熱烈。

就這樣,「一字千金」事件上了熱搜榜;而被貼上「一字千金」標籤的《呂氏春秋》,知名度自然大大提升,並作為一部經典史籍流傳至今。

「一字千金」的這類炒作手法,在後世的一些書商那裡得到了繼承和發展,「零差錯」也就成了古代書商宣傳新書時的一個噱頭。如南宋杭州刻本《抱朴子內篇》卷末標註:全書「無一字差訛」。

(以上內容參考自《史記·呂不韋列傳》。)

4.《三都賦》——名人效應的成功案例

古代對於圖書的包裝炒作,有一個更常見的手段,那就是利用名人效應。比如下面要說的「洛陽紙貴」事件。

事件主角是晉代作家左思。

他受到班固《兩都賦》的啟發,決定寫一部《三都賦》,把三國時的魏都鄴城、蜀都成都、吳都南京寫入賦中。

經過十多年,他嘔心瀝血,終於完成了字字珠璣的《三都賦》。

令左思鬱悶的是,當他把寫好的文章拿給別人看時,卻受到了無數的白眼和譏諷。並不是他寫得不好,而是根本沒人願意細看——那些文壇名家一聽作者是個無名小卒,就直接擲之於地,搖頭擺手,把一篇《三都賦》說得一無是處。

眼看著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沒,左思憤懣不已,於是想到一個辦法:你們不是嫌我沒名氣嗎?那我就找名人去!

於是他千方百計,找到了一位德藝雙馨的大V:張華。

這位張華可不簡單,既是當朝大臣,又是資深學者,志怪類名著《博物志》的作者;他還是大名鼎鼎的西漢留侯張良的第十六世孫。簡單來說,他在當時是一位極具影響力的超級大V。

左思給張華獻上《三都賦》,並趁機講述了這些年來收集材料和構思、創作的艱苦工作,以博取同情。張華細細品讀之後,認為寫的很好,而且深受感動。

張華又幫了左思一個大忙——把《三都賦》推薦給了另外幾位大V:皇甫謐(醫學家,東漢名將皇甫嵩曾孫)、張載(當朝著作郎)、劉逵(當朝中書郎)。

幾個大V一商量,乾脆幫人幫到底——皇甫謐親自為《三都賦》作序,張載、劉逵作注。

憑藉這幾位文化界名人的巨大影響力,《三都賦》在洛陽名聲大振,長期居於圖書暢銷榜NO.1,時人競相傳抄。一時間,洛陽的紙價猛漲,後來漲得太離譜,有些人甚至只能到外地去買紙。

這也就是成語「洛陽紙貴」的出處了。

(以上內容參考自《晉書·左思傳》。)

5.管仲——通過經濟炒作打擊敵國

最後再談一談兩千七百年前的「經濟炒作」大神——管仲。

身為輔佐齊桓公稱霸的「春秋第一相」,他熟練運用輕重之術、供求關係,對外進行了一系列經濟打擊,一手策划了「服帛降魯梁」、「買鹿制楚」、「買狐皮降代國」等經典經濟炒作事件,堪稱古代貨幣戰爭的經典案例。

  • 服帛降魯梁

齊桓公想對附近的魯國、梁國下手。管仲說:「不用發兵去打,我有辦法。」

原來魯、梁兩國的百姓,一向以織綈(一種絲織品)為業。管仲讓齊桓公和眾大臣帶頭,都穿綈料衣服。上行下效,齊國百姓一時間全都穿上了綈料衣服。

管仲又下令,禁止齊國人織綈,所有布料全部從魯、梁進口。這樣一來,綈料自然是供不應求,價格猛漲。魯、梁兩國的百姓一看,「還是織綈賺錢狠啊,比種地強太多了!」便紛紛放下農活,爭先恐後地織起綈來。

這還不算完。管仲又告訴魯、梁的商人:「我們齊國急需買綈。只要你們給我販來綈一千匹,我給你們三百斤金;販來萬匹,給你們三千斤金。」

一時間,魯、梁二國財政收入飛漲,連兩國的國君都下令鼓勵百姓織綈。老百姓也幹勁十足,家家戶戶忙著織綈運綈,土地都無人耕種,漸漸都荒廢了。

就這樣過了一年多,管仲對齊桓公說:「時機成熟,魯梁唾手可得了。」

齊桓公問:「怎麼做?」

「第一,從現在起,您改穿帛料衣服,並號召群臣和百姓,都別再穿綈料衣服了;第二,閉關,停止對魯、梁的所有貿易往來。」

「好嘞!」

不出十個月,魯、梁兩國的倉庫里沒有糧食,只剩下堆積如山的綈料。魯梁國君急令百姓返農,但為時已晚,糧食也不可能在短期內產出來。

於是糧價飛漲。

魯、梁百姓買糧,每石的價格高達上千錢;反觀齊國糧價,每石才十錢。

魯、梁境內饑民遍野,紛紛逃難到齊國。

不出兩年,魯、梁百姓投奔到齊國者,十之六七。

不出三年,魯、梁兩國國君終於不堪重負,歸順了齊國。

  • 買鹿制楚

齊桓公問管仲:「我想伐楚,又怕楚國軍力太強打不過,咋辦呢?」

管仲說:「老辦法啊!楚國產鹿,咱就高價收購楚國的鹿。」

後面的故事不用細說,操作方法與上文異曲同工。楚人聽說販鹿就能發財,於是全國總動員,男女老少不是在野外捕鹿,就是在捕鹿的路上,統統忘記了農業生產。

一來二去,楚國的糧倉都快空了。管仲看準時機,關閉國界,終止進出口貿易。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楚人降齊者十分之四」。

三年後,楚國臣服於齊。

後來,管仲又如法炮製,策划了「買狐皮降代國」事件,與上面的「服帛降魯梁」、「買鹿制楚」合稱為「管仲三策」。其原理大同小異,簡單來說就是通過提高物價水平,拖垮敵國的經濟。

這就是兩千七百年前古人的智慧。

(以上內容參考自《管子·輕重戊第八十四》。)

————————————————

本人喜歡用風趣的方式講講古代故事,如有興趣請看這幾篇答案,相信不會讓你失望的:

聊齋志異里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 牟納尼的回答

如何評價唐代志怪小說《酉陽雜俎》? - 牟納尼的回答

有哪些關於「酒」的故事? - 牟納尼的回答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 - 牟納尼的回答

有哪些機智的圓場故事? - 牟納尼的回答


陳子昂、馮諼、呂不韋這幾個大人物樓上都說過了,我來說幾個小人物吧。

1、大孝子郭純

唐朝人郭純,他母親去世以後,他每次去母親墳頭上哭的時候都會引來群鳥圍繞,隨著他的哭聲嘰嘰喳喳的叫,人哭鳥叫,很有節奏,彷彿他的孝心把鳥都感動了。此事轟動一時,上面還專門派人下來查訪,到現場一看果然如此。立馬下詔旌表,作為孝親敬老模範,號召全國人民學習。後來不知道是誰揭穿了這位孝子的把戲,原來他每次去哭的時候都一邊哭一邊往身邊撒糧食,鳥兒們都是沖著吃來的。後來時間長了,鳥兒們都養成了習慣,一聽他哭就以為開飯了,所以都圍繞在他身邊,造成了一種被他孝心感動的假象。

這事要是放到今天,估計夠走近科學做兩期特別節目的。

東海孝子郭純喪母,每哭則群鳥大集,使驗有實,旌表門閭。後訪乃是孝子每哭,即散餅食於地,群鳥爭來食之。後如此,鳥聞哭聲以為度,莫不競湊,非有靈也。

2、「解元」翟永齡

明朝人翟永齡去參加鄉試之前,買了數十斤干棗。每到一處,看見有小孩子就叫過來,每個人給一把棗,順便教他們一句話:「不要輕,不要輕,今年解元翟永齡」。沒幾天的功夫,這句話就傳開了,大家都互相打聽,翟永齡是誰啊?怎麼這麼牛逼?不少人還特意跑去拜訪他,真以為他是什麼厲害的大人物。這人最後考得怎麼樣不知道,名聲肯定是炒起來了。

翟赴試南京,患無貲,乃買乾棗數十斤,每至市墟,則泊舟呼群兒至,兒與一掬棗,教之曰:「不要輕,不要輕,今年解元翟永齡。」自常州至丹陽,民謠載道,聞者爭覓其旅訪之,大獲贐利。

3、作家俞羨章

俞羨章是《唐類函》編纂者,他在書沒上市出版之前,就跑到官府去告狀。說自己的剛印出來的書被人給搶了,請求官府追捕盜賊。同時,他自己在民間也貼懸賞告示,重金懸賞「盜書賊」。這事一鬧,大家都知道了有《唐類函》這本書。大家也都想知道什麼書這麼好,還有人特意去搶它。事件過後,俞羨章再把先前印好的書拿出來,不僅新書大賣,還因為名氣太響,沒有盜版販子敢打這本書的主意。

既打擊了盜版書商,也順便炒紅了書,一舉兩得。

吳中鏤書多利,而甚苦翻刻。俞羨章刻《唐類函》將成,先出訟牒,謬言新印書若干,載往某處,被盜劫去,乞官為捕之,因出賞格,募盜書賊。由是《類函》盛行,無敢翻者。

4、市民王先生

這個案例比較奇怪,不炒人,不炒書,炒的是自家貓狗。

河東人王燧家裡的貓媽媽養著狗寶寶,狗媽媽養著貓寶寶,相安無事。這事居然也引起轟動,還讓朝廷上報旌表,也不知道咋想的。

河東孝子王燧家貓犬互乳其子,州縣上言,遂蒙旌表。乃是貓犬同時產子,取貓兒置狗窠中,狗子置貓窠內,慣食其乳,遂以為常,殆不可以異論也。


哈哈哈,謝謝大家的邀請。這讓我想起來數年前採訪畫家們的情景,善炒作的和不善炒作或者說不屑炒作的,潤格差異極大。

有個濟寧的老先生,書畫水平極高,但凡行家看了都說好,可看名字又搖頭,說「可惜沒名」。又有一北京畫家,極擅炒作,在網路和圈內呼朋喚友,就是作畫水平很一般,還把潦草當痴狂,把酗酒當飄逸。電話過去,還沒張口,就先說「我的畫一尺兩萬」,我說「好的我知道」。雖然他的畫水平不高,潤格也遠沒兩萬,但的確比前者要貴。所以知道,世人都誇淡泊,但你既然淡泊了,世人就真不知道你了。

總結起來,古代炒作有以下幾種模式:

1.

僱傭五毛

幾乎所有於亂局之中想做一番大事的,都僱傭過五毛,其中以陳勝最為有名。魚肚子里寫著「陳勝王」的布帛,條幅必定不大,價格不會很高。夜裡趴在祠里學狐狸叫的,也是陳勝欽點的水軍。後來大家也都喜歡這麼辦,當年武則天想要登基,官員和男寵們就僱傭了大量的水軍(百官、親戚、百姓、四夷酋長、沙門、道士共六萬餘人)。宋真宗想去封禪泰山,又覺得水平不夠,於是下面人發動水軍勸進,一派趕超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架勢,共動用群眾演員兩萬四千餘人。當然了,官員都還好辦,最難辦的是百姓代表,要在勸進前進行專門的培訓:

2.

大V轉發、點贊

這麼干自然會影響公正性,伯樂就干過一次,點個贊就行,結果伯樂還幹了。但有一點,伯樂看的那匹馬,果真是「駿馬」,這就是邀約以後誠心點贊了,不算騙人,卻是炒作。東漢許劭與其堂兄許靖有個月旦評,每月更換一個主題,得到點評的,立即名聲大噪,甚則影響仕途。月旦評之所以有名,乃是許氏從不被人收買,評論公允,因此就有許多人重賄求評,許氏不予理會。其他人的評價之所以沒「月旦評」有名,也是漸漸收錢說好話了。好評能換來利益,自然就形成了「養交以市譽,居官未久,聲聞四達」的狀況,目前網路上的重災區,在遊戲、旅遊、奢侈品、影視上。

3.

刪帖、封禁

暴躁的帝王一般就要進行人身消滅,如焚書坑儒,就是刪帖的前身。但曹操的借刀殺人就更高明,禰衡說話帶刺,天天罵曹操。禰衡投簡歷,名刺上的字都快磨沒了還沒投出去,因為他哪家都看不上。曾有人讓他評價一下曹操的首席功臣,謀略家、政治家荀彧。禰衡講:「快別跟我提荀彧啦!荀彧那張老臉,長得跟哭爹的似的,干別的不行,弔喪的時候借來用一下,糊自己臉上,倒是很能體現與會者悲痛的心情。」所以,對於這種瘋狗式的異見人士,曹操很想讓他消失。但曹操不殺他,把他送給劉表,禰衡又罵劉表,劉表也不殺他,把他送給黃祖,黃祖性急,禰衡罵黃祖,黃祖就把禰衡殺了。至於曹操,起初非要參與月旦評,許劭不想評他,他就恐嚇許劭,於是許劭給出了自己的評價:「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曹操聞之大喜。

4.

叫板知名人士

這在古代叫「邀直名」,拿個「不畏權貴」的美名,從而獲取自己的利益。有些言官的確是正直,但還有相當一部分乾的就是殺人誅心的勾當。譬如王陽明平叛後,有人非說他「初同賊謀」,至於為什麼後來又從良了,原因是王陽明一看局面不對,自然衡量了一下利弊,就沒夥同謀反。且說王陽明貪污受賄,「曾在車裡裝了很多錢(輦載金帛)」。等王陽明死了,又有人彈劾他擅離職守,邪說害人。總之,反正王陽明這個人就是不行。

5.

開業大酬賓這是從古至今,店鋪聚人氣的主要方法。如《靖江寶卷》里盧功茂開藥店,就採取了「特大喜訊」的做法:

霍氏向盧功茂說:「相公,信了你的話,要霉一夏。開門七天了,真是閻羅王開酒店——鬼總不上門。」盧功茂說:「小姐,你別急,俗話說,生意不上門,是言語不到家。讓我來寫出金字招告來,上寫:『泰和堂老店新開,重掛招牌,精製南北丸散膏丹,廣采各路道地藥材,倘蒙識者惠顧,施藥三天不取錢財』。」

這孩子實誠,真免費了三天。實際上最好找一幫托,開業的時候全是自己人在那裡站著,於是就能形成人很多的樣子。

6.

吹牛逼正常的廣告是這樣的:

這是宋代濟南劉家針鋪的傳單,我以前翻譯過這個圖片:

但要是產品差勁的話,就得靠吹牛逼了:

盧功茂說:「賢妻,開門三天了,生意倒不小,買油鹽的錢總不曾尋得到,這種賠本的生意做到何時呢?」「相公,你不要著急,光圖眼前生息;要得財源廣進,還必須再寫招告張貼。」霍氏隨手拿一張梅紅紙,一支烏水筆,對盧功茂面前一放:「相公,我說你寫:泰和堂老店新開,采盡天下珍奇藥材,買不著的葯到本店來買,治不好的病上我泰和堂來。專治傷癆鼓膈、狗咬蛇毒,不但能治疔瘡走癀,人死七天還可號脈!

結果真來了個剛死了孩子的讓你救,你說咋辦?


三國里那個徘徊在蜀漢與曹魏之間的孟達的父親孟他。東漢末年中常侍宦官頭子張讓最牛的時候門口每日不知多少人拿著禮物求見,孟他變賣家產去巴結張讓的奴才,只為張讓的奴才當眾給他磕個頭,奴才本就沒什麼尊嚴,何況收了禮磕頭算什麼,那些來求見張讓的都嚇到了,這小子什麼來歷,張讓家的奴才怎麼都跪拜他,他是張讓的二舅?於是紛紛跑去巴結孟他,孟他截流了張讓的贓款後匯總變成一筆難以拒絕的巨款賄賂張讓,混了個涼州刺史的高官位


司馬徽:卧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

劉備:……我去你的吧!

司馬徽:我說的是兩人得一,誰讓你兩個都得到了!

劉備:……


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

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三碗不過崗


關注過漢代的廣告,貼一點

(一)實物廣告

實物陳列可說是最古老的廣告形式了,自從商品交易誕生起這種最簡單易行的起到「廣而告之」效果的廣告形式就已經出現,也叫做實物招幌。《晏子春秋·內篇雜下》中就有「懸牛首於門,而賣馬肉於內也」的記載,反映了當時懸掛牛頭招徠顧客的事實,張衡《西京賦》中也有「置互擺牲」的記載。

兩漢時期的城市規劃中一般有專門的市場區域,同時規定同類商品的商家要在同一區域內經營,劃分為不同的肆列,《後漢書》中描述的「九市開場,貨別隧分,人不得顧,車不得旋」即是當時市場交易的情景。《古今注·都邑》對肆的解釋即為「所以陳貨鬻之物也」,可見當時的市列中各個店鋪陳列實物於店前招徠顧客是通行的做法。「家貧無書」的王充曾「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可見書籍交易也是將書陳列在店裡,供士人翻閱,亦有廣告宣傳的意思。

除了真實的商品展示之外,也有些店鋪會採用一些象徵性的物品陳列作為宣傳,可以稱為象徵性招幌。如司馬相如賣酒,令文君「當爐」,顏師古註解說:「賣酒之處累土為盧以居酒瓮,四邊隆起,其一面高,形如鍛盧,故名盧耳。而俗之學者,皆謂當盧為對溫酒火盧,失其義矣。」[1]可見此爐當有「此處賣酒」的象徵意義。《後漢書·方術傳》中亦載一故事:「市中有老翁賣葯,懸一壺於肆頭,及市罷,輒跳入壺中」,壺裡面「玉堂嚴麗,旨酒甘餚盈衍其中」,後來費長房跟老翁學了仙術,成為有名的方士。這一故事也是成語「懸壺濟世」的起源,懸壺也成為醫藥行業的象徵。

(二)聲音廣告

單純的實物陳列受限於傳播距離短,內容單一,並不能很好的起到宣傳的作用,所以除了陳列之外,商鋪的經營者也向消費者通過口頭吆喝的方式,有針對性的具體介紹自己的商品。這就是和實物廣告幾乎同步誕生的聲音廣告。先秦時期最著名的聲音廣告當屬《韓非子》中「自相矛盾」的故事了,兩個商家都在大聲的向顧客推銷自己的產品,不過吹得過頭鬧了笑話。出土的漢代畫像石磚中也為我們描述了市井中吆喝叫賣的真實面貌,如廣漢出土的《市井》圖磚,左側有門,門內灶台旁有人正在一邊操作一邊回收呼應,高聲叫賣的形象呼之欲出。[2]除了叫賣之外,漢代還有通過擊打某種器物發出聲響吸引顧客的方法。清人姜亮夫在注釋《離騷》「呂望鼓刀」時說:「今屠人尚存此習,鼓其刀而聲自揚,則買者紛集矣。」[3]而《史記》中記載樊噲時也曾說其 「鼓刀」屠狗,可見這是一種長期延續的廣告手法。漢儒鄭玄在注《詩經·周頌》「既備乃奏,簫管備舉」一句時也曾說道:「簫,編小竹管,如今賣餳者所吹也。」[4]可見當時賣甜點(餳即糖稀)的小販有吹奏竹管吸引顧客的做法。

(三)文字廣告

從出土的大量漢代文物來看,漢代的許多商品上都刻有生產者的姓名,有時還刻有一些吉祥話,這實際上具備了文字廣告的意義。刻有自己的名字有保證質量的意味,而吉祥話則更多的是為了打動人心,勸說消費者購買,與現代的廣告語性質類似。

漢代的文字廣告,所見最多的是在出土的生活用品如陶器、鐵器和銅鏡上面。如1972年萊蕪出土的漢代鐵范,上有「李」「氾」「山」等姓氏刻印,當是工匠的姓氏[5];1974年臨沂出土的漢代鐵刀上則有「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湅大刀吉羊」的銘文[6],記錄了鍛造的時間、工藝,意在說明產品質量上乘。

漢代是我國古代社會「青銅時代」最後的餘暉,民間生活當中青銅器的使用較多,尤以銅鏡最為常見。出土銅器中常有一些「工」、「牢」等表示產品質量上乘的銘文,如:「永和六年朱提堂狼工」、「永初元年堂狼造作牢」等。[7]而銅鏡上的銘文更是常見,如宣傳產品質量的:「漢有善銅出丹陽,取之為鏡清如明」、「新有善同(銅)出丹陽,和以銀錫」[8]等;也有比較有名的工匠直接刻上名字為商品質量背書的:「呂氏作鏡自有紀」[9]等;另外祝福家人子孫的吉祥話也比較常見:「湅治銅華清而明,以治為鏡因宜文章,延年益壽而去不祥,與天無極而日月之光,樂未央。」[10]

[1] 《司馬相如列傳》

[2] 劉志遠,余德章,劉文傑:《四川漢代畫象磚與漢代社會》,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57頁。

[3] 姜亮夫:《姜亮夫全集》,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100頁。

[4] 阮元:《十三經註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595頁。

[5] 山東省博物館:《山東萊蕪縣西漢農具鐵范》,《文物》,1977.7。

[6] 劉心健,陳自經:《山東蒼山發現東漢永初紀年鐵刀》,《文物》,1974.12。

[7] 容庚:《秦漢金文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五》,1931。

[8] 董波:《幾面有廣告銘文的漢丹陽鏡》,《文物春秋》,2007年1月。

[9] 孔祥星,劉一曼:《中國銅鏡圖典》,文物出版社,1992,85頁。

[10] 孔祥星,劉一曼:《中國銅鏡圖典》,文物出版社,1992,235頁。


必須有。

說個大家都知道的人物吧。漢武帝劉徹,中學課本告訴我們,漢武帝是雄才大略的千古帝王。擊退匈奴,鑿開西域,南收南越,開五尺道吧啦吧啦,領導了一個活躍而有充滿擴張主義精神的大帝國。

這些武功的背後自然是有漢武帝本人的權威作為支撐,而武帝這個人又非常迷信,於是全國上下除了開疆擴土以外還流行一件事情,那就是尋找祥瑞。包括河中鼎啊(為此還追加年號」元鼎)奇珍異獸啊(為此追加年號「元狩」),還有什麼可能在西南當地根本就沒有的金馬碧雞傳說等等,這些所謂祥瑞其實本來就是各地術士為了討武帝歡心而編造或者導演出來的,至於武帝本人知不知道就不得而知了,不過劉徹是一個非常有魅力並懂得包裝自己的皇帝,他肯定需要各種祥瑞來鞏固自己的神聖性和權威,他就算是知道這些破事,包括戾太子冤情大白天下之後,武帝依舊可以說沒有完全放棄對祥瑞的喜愛,並不斷刺激術士們去尋biān找zào並炒作祥瑞。

P.S.至於為什麼說很多武帝的年號是追加的,請參考辛德勇老師《建元與改元》一書。


卧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


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能徒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史記·商君列傳》


終南捷徑


洛陽紙貴


二十四孝里多為炒作,炒作中的戰鬥機。


講一個名人,這個人還創造了一個成語!

了解隋唐歷史的人都知道,隋唐史,繞不過一個人,就是瓦崗寨的李密。

李密,隋唐時期群雄之一,瓦崗寨的實際領袖,這個人的成名之路可謂炒作的典範。

首先說,李密本人是非常聰明的,史書記載「密多籌算,才兼文武,志氣雄遠,常以濟物為己任。」很多演義小說里,李密可是僅次於李二的第二反派。

當然,李密本人也並非普通人,他家庭也是一個小小的名門,他爺爺是北周的邢國公,他爹是隋朝蒲山郡公。不過到了李密的時候,家庭日漸式微。

楊素

當時隋朝除了皇帝最牛的人,是楊素,文武雙全,出將入相,曾平定陳國、大破突厥,從江南打到漠北,是隋朝第一名將(另外幾個其實差他好幾條街);他是幫助隋煬帝楊廣即位的第一功臣;此外他還能獎掖後進,提拔人才,同時還寬以待人,多次成人之美。

楊素位高權重,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甚至可以威脅到帝位的存在。很多人都認為楊素會造反,結果最後他兒子造反了,就是楊玄感,他是導致隋煬帝征高句麗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好了,上面這段其實就是告訴大家楊素有多牛,基本上,如果一個人得到楊素的看重,那麼,他可以平步青雲了。

到這裡,其實故事的兩個主人公已經全部出現了。

接下來,李密要開始他的裝逼大法了。

李密找了一頭黃牛,然後把一套《漢書》掛在牛角上,一隻手捏著牛繩,一隻手翻書閱讀,一下子成了奇聞。

然後他就天天在候著楊素,終於有一天,碰到了楊素,楊素一看這個裝逼范兒,姿勢太高了,然後楊素問「小夥子,這麼用功啊」,李密然後趕緊自我介紹。楊素又問,「小夥子讀啥書」,李密說《項羽傳》,然後兩個人談笑風生,最後李密跟楊素的兒子好上了,成為楊玄感的頭號謀士。

這個故事,衍生出了一個成語,叫「牛角掛書」,牛角掛書,比喻讀書勤奮,學習刻苦。

附上史書記載

《新唐書》: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

《舊唐書》:尚書令、越國公楊素見於道,從後按轡躡之,既及,問曰:「何處書生,耽學若此?」密識越公,乃下牛再拜,自言姓名。又問所讀書,答曰《項羽傳》。越公奇之,與語,大悅,謂其子玄感等曰:「吾觀李密識度,汝等不及。」於是玄感傾心結托。

當然,其實,史書上,比他更會炒作的人大有人在。

姜子牙渭水釣魚,就是典型的炒作。

商鞅立木,更不用說,他本人就承認這就是炒作。

商鞅變法的條令已準備就緒,還沒公布,擔心百姓不相信自己,於是(命人)在都城市場南門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頭,招募(能)搬到北門的人,給予十金。百姓看到後對此感到奇怪,沒有人敢去搬木頭。(商鞅)又說:「能搬木頭的人賞五十金。」有一個人搬了木頭,就給了他五十金,以此來表明沒有欺騙(百姓)。最終頒布了那法令。

燕昭王千金買馬骨,更是炒作的典範。

死馬都值500金,活馬呢?

古代一位侍臣為君王買千里馬,卻只買了死馬的骨頭回來,君王大怒而不解,侍臣解釋說,如果大家看見君王連千里馬的骨頭都肯用重金買回來,就會認為君王是真正想要高價買千里馬,就會自然而然把千里馬送上門來。後來果真如侍臣所言,不到一年就有幾匹千里馬被呈送上來。故事意指十分渴望和重視人才。

終南捷徑 @王老五

終南捷徑出自《新唐書·盧藏用傳》:盧藏用想入朝作官,隱居在京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藉此得到很大的名聲,終於達到了作官的目的。指求名利的最近門路。也比喻達到目的的便捷途徑。


人有賣駿馬者,比三日立市,人莫之知.往見伯樂,曰:「臣有駿馬欲賣之,比三日立於市,人莫於言.願子還而視之,去而顧之,臣請獻一朝之賈.」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而馬價十倍。


頭懸樑,錐刺股」----不炒作怎麼全中國都知道?


比較成功的炒作:

一、陳勝吳廣:又強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卒皆夜驚恐。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炒作)。

二、元末,紅巾軍,韓山童和劉福通的起義。他們事先將一隻眼的石人埋在黃河灘上,並在幹活的民工中間宣傳,「挖到石人一隻眼,跳動黃河天下反。」

目前想到這兩個,回頭想到更多再回來


終南捷徑。

藏用 ,能屬文 ,舉進士 , 不得調。與兄征明偕隱終南、少室二山 ,學練氣 ,為辟穀 …… 始隱山中時 ,有意當世 ,人目為 『 隨駕隱士 』 。晚乃徇權利 , 務為驕縱 , 素節盡矣 。司馬承禎嘗召至闕下 , 將還山 , 藏用指終南曰 :『 此中大有嘉 』 。承禎徐曰 : 『以 仆視之 , 仕宦之捷徑耳 』 。

盧藏想做官,但不得任用,於是他到終南山「隱居」。但是他的「隱居」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隱於塵世」。終南山離國都不遠,他隱居時又注重將自己的詩文和有意當世的思想向外傳出去,果然被國家任用。司馬承禎也想隱居,但他的志向與盧藏大相徑庭,於是他對盧藏「此中大有嘉」之暗示非常反感。

明代的廷杖也非常出名:

大臣們被杖之後,立即以敢於廷爭面折而聲名天下,並且名垂「竹帛」。死是人人都懼怕的,但只是屁股上挨幾板子就可以名垂千古。因此,不管朝廷討論的事情是對是錯,純為反對而反對,而冒險騙取廷杖的也大有人在。

——黃仁宇

罵皇帝在明代也非常盛行,尤其是萬曆帝要廢太子立福王為太子時,內閣大臣都被罵的趕快退休走人。罵皇帝罵的狠,而不被砍掉腦袋則更厲害。

官居六品的海瑞上《治安疏》痛罵嘉靖皇帝不理朝政,沉迷玄修。(不過海瑞倒是好人,不算完全的炒作)

陛下則銳精未久,妄念牽之而去矣。反剛明而錯用之,謂長生可得,而一意玄修。富有四海不曰民之脂膏在是也,而侈興土木。二十餘年不視朝,綱紀馳矣。數行推廣事例,名爵濫矣。二王不相見,人以為薄於父子。以猜疑誹謗戮辱臣下,人以為薄於君臣。樂西苑而不返宮,人以為薄於夫婦。天下吏貪將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時,盜賊滋熾。自陛下登極初年亦有這,而未甚也。今賦役增常,萬方則效。陛下破產禮佛日甚,室如縣罄,十餘年來極矣。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號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凈而無財用也。」


打仗的時候,動不動都是號稱百萬大軍。


推薦閱讀:

如何從文化的角度談談對「男女授受不親」的理解?
中國古代青銅器上為什麼饕餮紋特別多?
你是怎樣看待莊子「一死生,齊彭殤」的生死觀的?
「漢服運動」中產生了哪些對中國古代服飾的錯誤認識?
《武林外傳》里佟掌柜每月只給夥計二錢銀子,這是不是太少了?

TAG:歷史 | 文化 | 文學 | 經濟學 | 中國古代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