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現代漢語中的變調?

1.現代漢語中的變調規則,讀起來似乎不需要變調。像水果,兩個上,214+214應變為35+214,可我連讀還是兩個214,如果強行把水變為35陽平,反而讀起來會怪怪的。

2.而且共時的語流音變和歷時的語音變化,我不覺得有什麼區別。

3.最後,變調的定義中,只是強調連讀、調值改變,那調類不變嗎?一直不能理解調值和調類有啥區別,直觀來說調值55 35 214 51調類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4.關於變調字的調值標註也是亂的不行,有的就標原調值,有的標變調,真醉了。


根據題主的問題內容,我們可以把討論的對象限定於「現代漢語普通話」,也就是說,我們主要是在討論普通話中的語音問題,當然,對於一些現象、概念的解釋說明可能還需要方言示例。接下來分條作答。尤其是第一條,其實是個很有趣的問題,涉及的方面很廣。

1變調是屬於語流音變的一種情況,語流音變分為不自由的(音變條件出現,音變現象必然產生)和自由的(音變條件出現,音變現象不一定產生)。

為什麼發生語流音變?我們用語言進行交際(這是語言環境,還和語調有關係)的時候,總是一個音緊接著一個音說的(和語速相關),各個音連續不斷,形成了長短不等的一段段語流。語流內的一連串音緊密連接,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不斷改變,有時難免互相影響,產生變化,這就是「語流音變」。像題主所說的「水果」這兩個上聲字,屬於連讀變調,而且在普通話中是不自由的連讀變調,一般來說,它的音變條件是兩個上聲連讀。

如果題主感覺不到,或許有四種可能:第一,普通話不標準,受方言影響,使不自由音變成為了自由音變;第二,下意識強調,讀出全上,比如有些留學生就有這種習慣;第三,語速、語調(語調會使聲調的調域產生變化,而每個人的調域都不一樣)問題,使得變化不明顯;第四:感覺問題,有明顯變化,而題主的感覺出了錯誤。所有這些原因,是很容易通過實驗語音學的方法印證的。過多糾結在這裡,並沒有太多意義,錄音進行語圖分析即可驗證。(舉個例子,比如北京話正常語速大約1秒4個字,每個字250毫秒左右。如果將速度提高到200毫秒/字左右,就會出現一些正常速度下不存在的音變現象。)

而且,我們還要考慮一件事情:就是聲調的感知範疇邊界。簡單說,一個上升的調子只有在上升到一定幅度的情況下才會被聽成陽平,如果升幅小於某個臨界線,那麼自然就不會認為是陽平。像有些語言的不同平調就沒有範疇邊界,比如廣州話的不同平調之間就不存在感知上的分界線。

~~~~~~~~~~~~~~~~~~~~~~~~~~~~~~~~~~~~~~~~~~~~~~~~~~~~~~~~~~~~~~~~~~~~~~~~~

2前面說過,變調僅是語流音變的一種情況,語流音變還包括母音、輔音等方面的變化。比如同化、異化、脫落、強化、弱化、替換等。像羅常培、岑麒祥等老先生就把變調歸到語音異化里。語流音變一般都有較強的規律性,但這種規律性只適用於特定的語言和特定的時代

共時性的語流音變,前邊我們提到,在交際的環境下,在一定的語速下,普通話的音節與音節之間就產生了連續音變。比如變調;再比如語氣詞」啊「[a]前邊的音節以[i]收尾,」啊「變成了」呀「[ia]——這個例子比較淺顯,像母音、輔音在語流的同化、異化現象非常多,而且不只限定於聲調語言。

語流音變雖然是共時的,但是有可能成為語言歷時性音變的原因。像古代漢語舌根音聲母[k] [k『] [x],能和齊齒呼韻母配合,現代閩粵一代的方言就還有這種關係,如」基「、」欺「、」希「,廈門話讀成[ki][k"i][hi]。但在普通話里,讀成了雞,七,夕。這是因為舌根音字母受到原因[i]影響,發生了逆同化現象,使得發音部位前移,讀成了舌面音——幾百年前的共時語流音變,結果就成為現代普通話里齊齒呼和撮口呼韻母前變為j,q,x(此處是拼音)的歷時音變。用其他例子看歷時音變可能更明顯像拉丁語marmor(大理石)到了法語變成了marbre(第二音節的m被異化成了b),到了英語變成了marble(前後兩個r發生異化作用),這就是歷時音變。

~~~~~~~~~~~~~~~~~~~~~~~~~~~~~~~~~~~~~~~~~~~~~~~~~~~~~~~~~~~~~~~~~~~~~~~~~~

3調值和音高有關係。像我們常用的55,35,214,51的這種標法,是趙元任先生的五度標記法,標的是相對音高。這裡我不做更多定義。粗放點說,比如,張三他發最低音和最高音是一個有限的範圍。所謂五度標記法標的調值呢,就是大體上把張三這個人嗓子的發聲範圍分成5份,然後他讀字,究竟在嗓子內高到啥程度(實際上就是聲帶緊張程度)。比如高到頂了,那就是5,低到底了,那就是1。你讀個」波「,發現嗓子是一直高的,好吧,那就是55;你讀個」是「,誒呀,咋從最高到最低了,那就51;讀個」請「,呦呵,半高不高還拐彎,那就標個214……這是調值。

不過呢,每個人嗓子都不一樣,有的人高,有的人低。咱可以把很多人的嗓子都分成5份,來看這些人讀字時,嗓子有多高。李四一讀,我去,誒,還是55,51,214啥的;王五一讀,也一樣,趙六再讀……得了,大家讀這個字調值都一樣,咱就把相同的調值歸個類吧。55這一類叫陰平,35這一類叫陽平……這是調類。(當然,這裡說的是普通話。實際上每個人的絕對音高和調域都不一樣,但是我們有進行抽象對比的能力。)

簡單說,調值與音高有關,調類和音高的曲折走勢有關。比如說,漢語的陰平是55,而泰語的一聲是33,雖然調值(相對音高)不一樣,但是走勢是一樣的,都是平的,所以歸類起來都算是平調。聲調,曲調,降調的分類大體上也是如此的。

至於樓主說的出現變調情況,調值變了,調類是否改變。這個問題是有點爭議的。趙元任先生就探討過這個問題,他把聲調處理成一種音位,考慮聲調音位的經濟性以及聲調音位和詞素之間的平衡性問題。我們就先別操那份心了,簡單點吧。只要考慮兩個因素:第一,音高走勢是否一致;第二,範疇感知是否突破的臨界點(如果存在的話。關於範疇模糊邊界的情況我們先不予討論)。像題主說的,既然連續音變,上聲都變成35了,它實際就是屬於陽平的調類。

(相對音高的使用在於方便,經濟。當然,通過實驗語音學手段,你確定絕對音高也可以,但是還是要進行抽象和歸類,通過公式,可以將絕對調域的絕對音高轉化成五度標記。)

~~~~~~~~~~~~~~~~~~~~~~~~~~~~~~~~~~~~~~~~~~~~~~~~~~~~~~~~~~~~~~~~~~~~~~~~~~

4並不排除書籍編得不嚴謹的情況。理論上,針對不同的使用環境與情況,應該有不同的標準。比如,《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增補本)示例為」本詞典一般不注變調「,但是一部分重疊詞語,比如」熱騰騰「就是按實際讀法標的。這是事先給予了條件限制。

又比如,《現代漢語教學與自學參考(增訂五版)》(黃、廖版)中,無論是使用拼音,還是國際音標,所進行注音,統一是不標變調的,而且有的還在材料下給出了說明。

還有,相關情況還可以參考普通話測試綱要一類的書籍或文件。

有一種情況,對於我來說,是必須要標出實際聲調的,有變調必須標,就是在做田野考察,收集語音材料的時候,做記音需要標實際聲調。

主要參考資料:

《語音學教程(增訂版)》,林燾,王理嘉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8月第二版;

《語言問題》,趙元任著,商務印書館,1980年6月第一版;

《現代漢語(增訂五版)》,黃伯榮,廖序東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6月第五版


剛剛好是對外漢語專業 試著來回答題主的問題

1.變調是一種語音變體。我們在平時說話時不可能做到字字都字正腔圓 就好像第三聲 很少人會每個字都214吧…題主所說的水果不會變可能只是個別詞語習慣了。

比如 小老虎 美好 等等的詞語 讀的時候你有沒有發現你已經不自覺的在變調了呢~

2.共時音變表現在語流音變、輕聲與合音現象上;其歷時音變則體現在文白異讀與中古部分入聲字及非入聲字的變化上。時間差別。

3.調類是聲調的種類 在普通話中有四個 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而調值是數值 用五度標記法就是 55 35 214 51

他們是不一樣的類別。許多北方方言與普通話很相似都是4個調類 但是他們的調值卻不一樣。比如東北話 河南話 他們的調值是和55 35…不一樣的 好像要低一些 比如它可能是55 24…(抱歉我是南方人…不了解北方方言 但是希望這麼解釋你能懂~)

4.變調的 除非教學特殊情況 否則一律原調!!!(《現代漢語》黃老 廖老)


建議題主上音頻,因為很多時候主觀上判斷調值是很不準確的。

大家現在都這麼說是共時,都這麼說導致後來讀音乾脆變成新音了就是歷時。就比如水果,因為大家都讀shui2 guo3,於是字典規定在水果這個詞裡就讀shui2二聲,這就是歷時了。放慢語速就可以區分兩者,如果放慢語速認真讀其讀音恢復為了本音,那就說明這是共時的而不是歷時的。

調值15 25 35 45全都是陽平調類,但是聽感是不一樣的;而三聲連讀變二聲則明顯是調類變了。

發現我口胡能力又有所增強。。。我不會語言學,上面都是我編的。。。


不看這麼多理論與定義。

五度標記法是趙元任發明的,說實話,這是一個isolated form的標準化記錄,僅供參考。

用蕭煌奇的一句歌詞來說,「眼前黑不是黑,你說的白是什麼白?」 你講的三聲也不見得是214,你講的二聲也不見得是35。三聲能不能真的達到214,甚至在很多人看來都有爭議。

許毅(1997)的試驗中(8個人repeat6次字表),對單獨的四個聲調(F0 value)做了標準化的聲學實驗。可以看到二聲和三聲的起點是相似的100~105Hz左右,三聲的結束位置也只有110Hz,根本不會像趙元任先生擬成214一樣。而二聲和三聲的曲線更是類似,都有一個下降的過程,再上升,差別在於二聲在20%左右開始上升,而三聲則一直到50%,同時二聲最後達到了140Hz左右。

下圖同樣出自許毅(1997),這是一個Tone3+ToneX的標準化數據。可以看到,這裡三聲+三聲的form,後一個三聲甚至變成一個高降調。(同樣也可以看到現代漢語教材中常提的Tone3+X只留半上)

這可以同時解釋題主的兩個問題。

為什麼你覺得讀35+214怪,為什麼你覺得你讀的是Tone3+Tone3。一是因為三聲的曲線和二聲本來就很像,給你一種三聲+三聲也很好念的錯覺。(在這裡真誠地質疑題主,你念的214+214並不是214+214)。二是因為大家念的35+214也不是35+214,所以大家的二聲+三聲其實可以看做3.5→3→4→4→1。

二,共時的語流音變和歷時的語音變化沒差別。我只能說不是很懂你是怎麼得到的結論,老實說也沒見過這麼比的。來看看比較有歷史的漢語方言,不說調類的數量都不同,連語流音變的類型也不同。閩南語有著paradigmatic sandhi(聚合變調),只要一個字處在變調的位置那麼他就會變調。而普通話的三聲變調是syntagmatic sandhi(組合變調),只有三聲加三聲才會變調。

現在再給題主說一下為什麼要有調類。這是因為調類是一個音系學的概念,我們為了語音在基底結構上的系統性,我們要賦予某一組聲調一個調類。這樣我們只需要說三聲+三聲為什麼會變調,語音學上可以理解為一個low offset+high onset中間會有很大的gap,在協同構音理論下,第二個三聲會對第一個三聲產生預先影響(Anticipatory Effect)。這樣的現象很多,同樣推薦題主去看許毅(1997),是一篇經典的paper。

再說,標調的事。請參考國家技術監督局於2012年頒布(感謝網友祁清籟指正)的《中文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裡面明確指出「聲調一律標原調,不標變調」,但是為了配合語音教學,可以標變調。


為了適應更快的語速而犧牲聲調上的準確性。


推薦閱讀:

如果用漢字書寫印歐語系的語言會是怎麼樣一種情形?
一群嬰孩出生後即與現代文明完全隔離,他們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夠形成一套完善的語言系統?
英語發生母音大推移的原因是什麼?
中世朝鮮語有聲調嗎?

TAG:語言學 | 現代漢語 | 對外漢語 | 音系學 | 變調 |